太原白殿疯医院地址: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49:36
2008年02月19日 08:09:34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张利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信仰多样化的形势下,党和政府应当大力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科学理论基础上提炼和升',1)">
华的理性信仰,它为人类提供了终极价值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可以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一定的“恒久性”,人类可以向它无限趋近,也许永远不能与它重合,这正是我们的信仰所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和信仰多样化的趋势。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商品拜物教”等价值观也滋长起来。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威信下降,一些青年人出现了信仰缺失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犯了一些“左倾”错误,急速地搞大规模所有制改造,实行单一公有制,迅速地“消灭”了私有制,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用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市场经济,违背了经济规律,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这些凭主观愿望力图超越社会历史阶段的做法遭到了挫折或失败。党的威信连同马克思主义的威信都急剧地下降了。第二,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里,随着斯大林模式引入中国,我党所宣传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基本上是从苏联引进的。现在看来,这些从苏联引进的理论有真实反映马克思理论的内容,也有片面、曲解甚至错误地理解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博大精深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简化成了“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几个干巴巴的条条,甚至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当成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精髓。这种只追求形式和表征,忘记根本与核心,“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教条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遭到了误解。第三,1957年反右之后,党和国家出现了最高领袖的个人崇拜现象,这种个人崇拜也同样加在了马克思的头上。马克思被神化,马克思的每一句话也像宗教最高神的话语一样“神圣”。即使人们发现马克思在150年前所说的一些话不符合今天的客观事实时也不敢质疑。这种“崇奉”马克思的做法反而降低了马克思的威望,使人们产生了逆反心理。
在我国目前信仰多样化和一部分人信仰缺失的形势下,党和政府还要不要继续倡导一种价值观和信仰?这种价值观和信仰是什么?
笔者认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还应大力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了通向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更重要的是,它还阐释了一种先进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信仰,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i]价值观念则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即思想和思想体系),它综合地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欲望、理想、需要、利益等等。”[ii]
通读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主要经典著作,通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庞大理论体系始终是围绕着如何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而展开研究的。从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起,就关注人类历史的进步,力图揭开人类历史之迷。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批判了宗教对人的本质的歪曲,提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iii]“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iv]的论断。在阐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类解放的问题,他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确切地说,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v]而承担全人类解放重任的是无产阶级。在此文中马克思还初步提出并探讨了社会自由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所处的“非人”的处境,进一步阐述了人的解放问题。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出发,揭示了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阐述了他们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并进一步阐释了人的自由、解放问题。1847年恩格斯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以及1948年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都阐述了人的自由解放问题。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则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论述较多。直到他们的晚年都在围绕着这一核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全面论证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而异化理论和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则是这个理论大厦的支架。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这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这一核心问题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vi]这一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自由?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曾这样描述未来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vii]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viii]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哲学层次上考察了“自由”的含义,他们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ix]“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x]到那时,人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xi]
什么是解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xii]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解放”就是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逐渐摆脱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xiii]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xiv]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人们将摆脱过去由分工造成的终生局限于某一领域劳动的状况,而在自己所喜欢的一些领域中发展,成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个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xv]
那么,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是怎样产生的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说,“全面发展的个人……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xvi]
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说的“自由”指的是社会自由和哲学层次上的自由。社会自由指的是人类不断地摆脱各种枷锁,使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获得自由地发展。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将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里发展。在社会自由中,每一个人的自由是全体人自由的条件。这就是说,当个体的人有自由时才会有全体人的自由。哲学层次上的自由是指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上的自由,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认识得越彻底,自由的程度就越高。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解放”是指工人阶级和全人类不断地摆脱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而不断地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人不断地摆脱旧的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和畸形发展状态,而逐渐地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的过程。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而与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制即“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所以,社会占有制(公有制)既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
2008年02月19日 08:09:34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种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可以为我们提供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自由、民主、人权观,使我们得以正面应对当今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并站在时代的前列。它倡导的“解放”,可以帮助我们注意克服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带来的“对金钱和物的依赖”的负面影响。它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使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在体力和智力方面全面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代表了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指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灵魂。
也许有人会说,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不又回到了过去那种“神化”马克思的个人迷信中去了吗?可能还有人说,科学不同于宗教,科学理论是不能信仰的。既然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就不应该信仰它。
信仰分为实用的、宗教的、道德的和理性的四种类型。实用的信仰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缺乏知识和科学根据,但由于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仍可以支配人们的行动,如一些人对金钱和权力的信仰和狂热追求,一些人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信条的信仰等。宗教信仰是用上帝或神的信条来裁决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和美与丑,用宗教的力量来抑恶扬善。道德的信仰是人们在行动中对至善和幸福的追求,它不能用理论或理性来证明,也不是研究自然界的手段,而是实现自我的道德义务的手段。理性信仰相对于非理性信仰而言,是指一种认为人类理性和信仰可以统一起来的信仰观。”[xvii]理性的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建立在科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认识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并提出人类的理想和终极价值追求,这种信仰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先进性,它是道德和理性的统一,也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理性信仰。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用的、宗教的和道德的价值观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基础上,它是非神性的,非宗教的。马克思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创立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庞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人类社会,指出,人类社会要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生产关系。“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xviii] 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全面阐述了他的核心价值观,并深入探讨了人类实现这种终极价值追求的现实道路。
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在这里,我们要弄清科学理论和价值观的区别。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世界观、方法论及社会发展规律经历了实践的检验,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他们所做的某些具体判断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形势,有些思想也受到了历史时代的局限。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完全可以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也是可以“与时俱进”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却是在其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中抽象提炼出来的一种精髓,它上升到了价值观的层次,与理论原理、思想观点和具体判断不同,价值观是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是一种理论体系的灵魂,它综合地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欲望、理想、需要、利益等等,具有一定的“恒久性”。也就是说,它既是人类生生奋斗不息的理想,也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人类可以无限地向它趋进,也许永远不能与它重合。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阐明的人类的理想目标必须通过无止境的实践来证实。它“是在有限中找到无限,在暂时中把握永恒,从相对中寻求绝对,从而使科学信仰不断从科学认识中受到检验、证实和丰富,又使科学认识在科学信仰的指导下不断深入和不断地转化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的这种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了其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也道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在当今中国,党和政府倡导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和政府“依法治国”,当然要尊重公民的信仰自由,承认公民信仰多样化的现实,不能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公民信仰一种“主义”或价值观。但是,这并不妨碍党和政府向民众倡导一种先进的价值观,也不妨碍政府坚决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邪门歪教。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体现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也反映着现实和时代的要求。所以,党和政府在充分尊重公民信仰多样化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公民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