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试题及答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14:18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

(2011-11-25 22:29:48) 转载标签:

学习

杂谈

分类: 诗歌欣赏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

                                                      1、  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  湖  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异同点?请做简要分析.

4、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均写愁情,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⑶两首词内容和技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②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春回故山草堂 (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宋)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8、阅读许浑的《谢亭送别》,回答问题。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

日暮酒醒人己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别歌。谢亭、西楼:送别之地

①     简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②简析本诗的衬托手法。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1、《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3、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苏诗将西湖与古代美女西施相比,突现了西湖的神韵,周诗将西湖与明月相比,并进而用湖心亭和广寒宫相比,表现了西湖的神妙。
不同点:在表现手法上,苏诗以物拟人,使西湖有情有神。周诗则以浪漫的想象,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有着无穷的意味。

4、〖分析及答案〗 

   这道诗词鉴赏题设置了三问,要求从思想内容、表现技巧上去回答,提问角度明确,只有认真比较阅读两词,便可回答。

   答案参考:

   (1)前者抒写了词人暮春时节个人生活空虚寂寞的闲愁,后者抒写了词人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凄楚、深沉、痛苦之情。

   (2)前后两句都采用了比喻、衬托的手法。前句把愁比作有重量的东西,搬到船上运也运不动,说明愁之重;后者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永远也流不尽,言愁之多。都化抽象为具体可感,新颖别致。

 (3)内容上:由春逝之景引发个人感受及闲淡愁怀。技法上: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

5、(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6、答: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答: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7、答: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答: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8、本诗的前后两联属于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前两句在白天,后两句在夜晚,这样的时间跨度更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又从“解行舟”到“人已远”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诗的一、二两句是反衬,以红叶、青山村离愁,以乐景写哀,倍增哀愁。三、四两句是正衬,凄黯迷茫的色彩中表现了诗人的凄清情怀。 

9、【解析】“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时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所以,“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别致。(当然这里也可以说“雁别秋江去”更妙)

答案:第三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0、【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分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内容思想和表达技巧。第1小题属内容理解,杜诗"落日"和杨诗"暮热游荷池上"明确显示为"傍晚";再比较两诗,会发现共同的事物是"荷"与"西风"。第2小题问什么手法,仔细阅读两诗,不难发现杜诗"多少绿荷相倚恨"、杨诗"细草摇头忽报侬"都是拟人。杜诗前两句纯写景物,从"落日""烟柳"等意象可感到画面略带暗淡,基调略带感伤。第三句一个"恨"字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再联系"回首背西风",就能感觉到荷花似若有情,心怀恨事。杨诗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河池渴望饱尝一阵快风",后两句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很有情趣,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活泼轻松,透露出无限"清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