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最好征婚网:千里藏品因缘来(旅途收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50:00
鲁 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1月26日   第 07 版)

旅游是放松身心的乐事,收藏是有益生活的雅事。若在旅途中,能够觅得喜欢的藏品,则是锦上添花的美事了。
我就有此美事一桩。
日前,到盛名天下的庐山旅游,其自然风光旖旎,惹人陶醉,历史文化丰厚博大,引人留恋。我们逛天街,踏花径,探仙人洞,游将军河,真是怡然忘我,沉醉不知归路。玩乐之余,导游放假,让各自挑选浔阳特产,我就奔着古玩艺术市场而去。逛了不长时间,突然看到在一个地摊的不显眼处,有一个黑乎乎脏兮兮的罐,但仍然能够看得出是青褐色,看来摊主也不甚重视,随手在里面扔了些真假铜钱、玉器玩件之类,权作容器。我随手拎过,稍作打量,怦然心动,这岂不是我家乡内乡窑作品?我仔细把玩,研磨,得到了确证,就与摊主讨价,摊主亦是个爽快人,稍微还价,便握手成交。
这是一件清末青黄釉平足画花兰瓣纹粗瓷罐,是农家的实用器,故稍有磨损。由高岭土烧制,质地较粗,做胎丰实,器形完整,口径约9.8厘米,底径11.9厘米,高约20厘米,胸径约17厘米,胸阔底小,比例适宜,可能原有盖,但已丢失。罐肩上有吉祥卍(万)字形传统装饰符号,腹部有螺旋状纹及兰叶瓣纹,线条简单率性,却生动犀利。内外壁皆施釉,外青黄略深内稍淡,釉厚处偏褐青色,俗称麦叶青,有的垂流似玻璃珠。我根据釉质和形制判断约是清末民国初的器物,应该是当时的百姓日常家用,放蛋盛盐,得以流传至今。我回家后经过对照研究,与内乡窑有关器形也分外相符。
内乡窑又名邓窑,因宋代属邓州管辖而得名,遗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大窑店村,始盛于唐,勃兴于宋,而终于元,产品以印花盘碗瓶罐等日常用品居多。但据家乡老人回忆,大窑店至解放前还偶有产品。关于内乡瓷的记载,在宋《坦斋笔衡》一书内,曾提到“本朝以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在明人李贤《大明一统志》与《南阳文化教育志》内均曾提到。另外,在当地石堂山一座道观内的碑记《元至大二年邓州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铭》,文内有“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方外之游未尝过而问焉”一类的语句,可见当时该地制器烧窑的盛况。
与临汝窑、新安窑、宜阳窑、宝丰窑青瓷有所不同,内乡窑的青更深一些,不像临汝窑的橄榄绿,也不像宝丰清凉寺窑的葱绿色,是一种独特的麦苗绿,它的青黄釉比其他窑的青黄釉也略显深,偏褐青色。它不像别的正式发掘的窑口,面貌清晰,有大批器物可供研究,有众多专家关注并作解读,有成定论的诸多书籍文献。围绕内乡窑的,是孤村陶烟弥漫的团团迷雾。
可以想象,家乡先辈们辛苦挖泥和土,塑造做工,入窑烧制,然后打包装船,顺金竹河而刁河,入湍河,进丹江,融汉水,顺江而下,从内乡到武汉至九江,为庐山脚下某百姓家用,维持生活,百年以降,不曾毁坏,尔后被收藏朋友发现,流入艺术市场,落寞摊位,待有缘人,直到我赴浔阳旅游,偶然发现,识别乡物,爱由心生,收为珍奇,岂不缘乎?
收藏界前辈说得好,大凡收藏,一要爱得真切,二莫刻意为之,随缘就好。我想,千里旅游,欣逢属意藏品,又抱得归家,这正是守得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