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妇科疾病免费咨询:无效课堂教学与有效课堂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19:37
无效课堂教学与有效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其主要表现有:

(1)教师主宰   教师决定课堂教学一切,形成“五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课为中心,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做题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永远以“权威”“霸主”的身份自居;对教师而言,学生则是以“奴仆”“ 玩偶”的角色出现。本该充满师生情谊色彩的交往互动过程变成了“不公平的交易”或“强行买卖”的过程。

(2)师生错位  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教师习惯于“专制式”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学生只知“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惟命是从。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水平被置之度外,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学习效益差。

(3)忽视差异  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把他们当成好是有待修剪的“花草”和需要加工的“器物”;没有被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作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不痛苦教学活动作为生产“标准件”的流水线,使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统一的打磨,塑造成一个个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产品”。

(4)知能脱节   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课、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忽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知识只是以孤立苍白的形态而不是生动联系的形态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5)负重低效   “加时之风”、“题海战术”、“增压之道”盛行,其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家长难、学生代价高、效率低,课堂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

(6)物式灌注    教师是“水桶”,学生是“水碗”,课堂教学是“灌水”的物质行为和过程。知识本位的物式教学目标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输成了唯一的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成了唯一的评价手段,整齐有序的物式管理成了教学的价值标准。这种物式灌输的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智慧被窒息,精神被控制了。

(7)追求形式    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包装式的课堂教学评课活动蔓延,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8)发展畸形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单纯注重认知发展,只训练学生的即时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养却完全忽视,导致学生表现出不会思维,不会创新以及情商较低的畸形发展状态,成为不完整的人。

总之,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阵地。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有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行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行为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有效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对课堂教学的效益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其他要素如教学目的、内容、方法都必须以教师具体的有效教学行为为中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潜能,妥善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

(2)学生行为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有效行为既是教师诱导的结果,也是学生本人认知结构以及学习内驱力的外显。教师的有效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有效行为。学生的有效行为本身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有效的学习行为和有效的交流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还是一种个体交流活动,更是一种生命成长活动,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有效活动行为,演绎出学生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深的转化过程,展示出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发展、人格发展的生命特征。

(3)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有规范、导向、引领作用。有效教学目标的存在,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不至于随心所欲,而是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态度价值观,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理解水平、接受程度等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行为,也会形成不同的教学结果。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它既存在于师生之间所传递的教学内容之中,也存在于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行为之中。因此,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作用是直接体现出来的。

(4)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指在有效教学目标导向下合理地选择教学的内容。它不仅指合理地选用教材,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创作性加工与创作性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呈现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自我内化,同时还包括师生依托各自的生活经验与阅历背景对教学内容创造性重组与建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把握,力求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并通过有效的载体和行为,诱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外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教学时间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和学的成效有直接的关系。时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变量。课堂教学的时间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是课堂教学结果是否有效的前提。为此,我们要把时间视为课堂教学的生命,充分开发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生发无限的价值;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和利用,妥善处理教师教学行为所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所需时间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疏密有致”、“张驰有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浓缩学生人生精华的时空。

(6)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默契并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它对、形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教育界形成的教学方法可谓林林总总,这些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其是否适合教师的条件和学生的状态以及教学的内容,这必须与教师的天赋禀性、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等因素联系起来,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7)教学环境的有效性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外在环境和师生心理环境,这里着力阐述教学的心理环境。教学心理环境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由互动而生成的要素,它以课堂人际氛围的形成表现为外在特征,它的有效性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有效行为,而有效心理环境形成以后,它就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渗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其特有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的各个因素发生潜在的作用,特别是对师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以干预课堂教学的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有效的教学心理环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出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等因素和谐统一的心理场。它一旦形成后就能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因素。

(8)教学生成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生成中充满了变数,预设和结果并不能完全吻合,事前课堂教学的输入条件以及其他相关要素,并不能必然导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堂师生认知活动的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个性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从而形成各具特点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因素也会衍生新的表现特征,如学生的理解行为、想象思维、表现冲动、探索欲望、发现动力和教师产生的创造灵感、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等等,这些动态的因素又会进一步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总之,教师应树立积极的课堂教学期望,发展有效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成员感和团体归属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认同、群体互动和成就共进意识,营造适宜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应成为开启学生潜在天赋,激发起生命活力,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展现其生命价值、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