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第一泡尿混浊:“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00:31
 李白“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但恰恰就是这样一首诗,却在近日引发争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马扎,,小凳子,,。
    1月2日,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收藏家马未都在讲座中抛出其独特的观点后,引起外界一片哗然;1月6日,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在博客中公开批驳马未都。而马未都前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不会急于对外界的反驳作出回应,真正的文化是不用噱头也能吸引观众的。
新解李白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
    作为首位登上《百家讲坛》的收藏家,马未都的《说家具收藏》系列讲座自从1月1日亮相《百家讲坛》后,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第二集讲座中,马未都抛出惊人观点: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马未都在讲座中称,唐代的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能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了纸以后。所以这首《静夜思》其实是坐在院子里,而非大家一直认为的室内。
马未都还以李白的《长干行》来证明这个观点,“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意思是小女孩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女孩绕圈。所以文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而是凳子,“屋里有张大床,小男孩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就不是李白的原意了。”
    遭遇质疑
    月光怎会照不进唐人房子?
    马未都的新观点引起外界一片哗然,有观众表示赞同,但也引来了不少质疑。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就在博客中反驳马未都的“马扎说”。张华立引用众多古诗,从李白的“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到白居易的“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再到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都证明床还是睡觉的那个床。
对于马未都“月光照不进唐人房子”的观点,张华立发出质疑:“上述诗人的‘床’均与月光不期而遇,人家遇得,李白就遇不得?薄薄的窗纸怎么能关得了月光?把‘床’统统弄成小马扎等坐卧之具,硬生生去掉一个功能,不准唐人睡觉,就有点霸蛮了。”
    平淡回应
    探究历史不靠文献靠文物
    面对外界的质疑,马未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抛出这个观点前,我就知道会有反对意见。”他已经看过张华立的博客,也收集了一些反驳的意见,但是他目前并不会急于对外界的评论作出回应。“我还是要说,张华立的批驳对我是没有力量的。”马未都表示,等到外界的观点都充分明确了,他才会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他主张研究历史不能仅仅依赖文献,因为文献具有太强的主观性和不真实性,“我觉得探究历史真相要依靠文物,真实的文物才是铁证如山。”
    观众热捧
    文化和财富的双重看点
    自从走了易中天和于丹,《百家讲坛》似乎沉寂已久,马未都的出现为一度低迷的《百家讲坛》带来了新的人气。相比易中天调侃式的品味三国,马未都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收藏经历,以及文物本身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显然更有吸引力。
    尽管马未都的观点惹来争议,但他的讲座受到观众热捧,不少网友称,马未都的讲座“干净利落”,从一个个日常器皿入手,用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讲解文化的传承。马未都昨日告诉记者:“我觉得《百家讲坛》的观众是真正渴望了解知识的人,这个知识和他们的生存无关,而是生活安逸之后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真正的文化是不用噱头也能吸引观众的。”在现时收藏热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由文化和财富所构成的双重看点,也注定了马未都的讲座必然受人关注。

【人物简介】
    马未都,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从1980年起,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十余年里他以“瘦马”等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曾和王朔、刘震云等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工作室,创作出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轰动一时的影视作品。
    人称“京城四大玩家”之一的马未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20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
    目前他正致力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链接
    古今异义的诗词
    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原本的字义已产生了变化,难免以讹传讹,出现“千年误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对于这首诗中的床,民间有2种观点,一是指床即马扎,因为以前的汉民族是席地而坐的,没有凳子与椅子。马扎来自胡人,又称胡床,是蒙古民族挂在马背上的小板凳,下马的时候可以坐着休息一下。杜甫在《树间》一诗中曾写道:“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明白解释了胡床是一种坐具。在这首诗中,杜甫和李白一样,在庭院里的月光里,坐着小马扎观景。
    另有一解认为,床是“井栏”的意思。《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的《静夜思》作于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诗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八位诗人,但李白却显得很“大牌”。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另外,“落霞”之“落”也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方位名词,指屋的西北角。
    《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除了指红润的手指外,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这是陆游写给表妹唐婉的词,词中以“红酥”形容肤色,寓有爱怜之意。另有说法认为,“红酥手”、“黄縢酒”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黄縢”意为“用黄泥密封”,也有的版本用“黄藤酒”或“黄滕酒”,其中“黄藤”指酒坛泥封上罩的用细藤编成的罩子,“黄滕”则指在泥封上扎的一块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