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南仁泌尿科好吗:粤曲(广东曲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26:18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25 16:04:16 来源:www.guangzhou.gov.cn

    粤曲与粤剧一样,是省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江流域一带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品种。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演唱、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以及潮州歌册、客家板歌、惠东渔歌等等。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

    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150多年历史。它以省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地区扩及两广。可以说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来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的特点是音乐性极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胶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喉腔。

    粤曲从形成、发展至今已历经150多年,此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21~1861年的“八音班”时期。八音班以粤曲清唱为主,人数由七八人至数十人不等,一般为民间喜庆、祭神等活动演出,而且经常下乡到小城镇演出。第二阶段是1862~1917年的“师娘”时期。师娘是指失明女艺人,俗称“盲妹”。她们自幼学艺,以自弹自唱形式或沿街卖唱或应邀登门演唱。“师娘”正式登台演唱始于广州西关十八甫真光公司游乐场开张之时。以后逐渐发展到在茶楼酒楼开坛演唱。在“八音班”和“师娘”时期,琴曲演唱都用“戏棚官话”或“桂林官话”。第三阶段即1918~1945年粤曲演唱发展到“女伶”时期。从此粤曲逐渐兴盛,姿容清丽的“开眼女伶”取代了残疾人的盲妹“师娘”。粤曲艺人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而且在民间出现了许多自发聚会演唱粤曲,演奏粤乐的“私伙局”。这个时期女伶把粤剧十大行当的腔口归并为大喉、平喉、子喉三大腔系,请粤乐(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师伴奏、设计唱腔和创作小曲,并引人西洋乐器伴奏,从而大大丰富了粤曲曲牌板式,使唱腔更加优美动听。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大三元、九如等八家琴曲演唱上座率最高的茶楼、涌现出诸如大喉唱家熊飞影,子喉唱家张琼仙,平喉唱家小明星(邓曼薇)、徐柳仙、张月儿等著名粤曲女伶。到40年代广州西关还出现有“三喉歌后”美誉的何丽芳。在粤曲鼎盛时期有一大批造诣甚高的粤乐乐师进人曲艺界,他们不但为女伶们伴奏,设计唱腔,而且作曲。其中最著名,成就最大的有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等。

    粤曲的崛起与兴盛并发展成为屹立于我国曲艺园中的一大曲种,还传播到海外华人社会中,女伶们作出了重大贡献、功绩殊伟。然而,在旧社会女性艺人多是“红颜薄命”。平喉唱家小明星就是一个极鲜明的典型例子。

    小明星原名邓曼薇,是个孤女,自幼失去双亲。她11岁拜师叶贻孙学艺,12岁登台演唱,独创一种韵味别致的平喉新腔——星腔,从此以“小明星”艺名演唱声情并茂、幽怨凄伦的平喉走红歌坛,独领风骚。17岁便确立了广州粤曲演唱舞台的台柱地位,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欢迎。抗日战争时期小明星先后到了香港和澳门演出,她演唱的《痴魂》、《秋坟》等琴曲,使之一举成名,好评如潮,名扬港澳。那时女伶的收人不高,一般比较清贫,而小明星是红伶,收人相对高一些,然而,爱情生活却很不如意,两次婚变,情绪极其低落。后来她返回到沦陷的广州,处境更为凄凉,贫病交迫,债务缠身,而茶楼歌坛老板常常逼她带病登坛演唱。1942年8月一天小明星在长堤先施公司天台音乐茶座抱病演唱《秋坟》时,因劳累过度而吐血倒于台上,香消玉殒,年仅31岁的一代名伶竟成绝唱。由于清贫且债务缠身,小明星死后连安葬费都没有,最后还是由她的门徒李少芳等人义唱筹款来举办丧事。

    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广义的粤曲,除了粤曲演唱外,还要向大家介绍粤曲另一些曲种。

    木鱼

    粤曲中另一个曲种“木鱼”(又称“木鱼歌”)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演唱时不必伴奏,只用一般刳空了的硬质木头敲击作声,以为节奏。这段木头叫做“木鱼”。因此这种演唱形式称作“唱木鱼”,在明代已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清代至民国初年最兴盛。据史籍载,明代万历年间已出现“木鱼歌”的木刻本。自明、清至民国初年,木鱼歌书流传于民间多达500种、四五千卷,传唱者数以百万计,其中最著名的《花笺记》于1824年、1836年先后被英国学者汤姆斯和德国人辜尔兹译成英文和德文出版。据说,德国大诗人歌德读了《花笺记》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大加赞赏,并评价为“一部伟大的诗篇”。他激动之下,诗兴大发,写下著名诗歌《中德四季与黄昏合咏》十四首。这是中德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岭南文化在海外传播、交流的一段佳话。“木鱼歌”作为粤曲中的一个曲种由外国人翻译出版,流行海外并得到大诗人的赞赏,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法、日、俄、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都在竞相收集、整理被称作“艺术化石”的“木鱼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据报刊报道,不久前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台山水鱼歌手”竟在白宫获得《美国国家传统奖》。“木鱼书”这一中国岭南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曲艺品种,木鱼声声,花开花落,经历了五六百年之后,正处于濒临消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外国学者如此热衷于“木鱼书”的研究,外国歌者获(中国)传统奖,而在国内的整理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讽刺。下面再介绍几种粤曲的曲种。

    龙舟

    又称为龙舟歌,是粤曲的另一曲种,清末民初广泛流传于民间。辛亥革命时期广东革命党人常以“龙舟歌”这种艺术形式宣传革命,被称为“政治龙舟”。民间艺术则发挥其即兴创作的才能,以社会新闻为内容随编随唱。

    南音

    是粤曲中的一个曲种,也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它还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这曲种历史更加悠久,早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便己形成,一直流行至民国时期。由于它的音乐性较之木鱼、龙舟更强,故为许多民间艺人在舞台上演唱,南音曲调被艺人们转化为粤剧和粤曲演唱的曲牌。南音的著名曲牌《客途秋恨》一直传唱至今,数百年长唱不衰。

    粤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粤曲另一曲种“粤讴”。所谓“粤讴”,是在“木鱼”、“南音”的基础上,改变其腔调创造出来的曲种。这是岭南名士冯询、招子庸于清嘉庆年间创作的。1828年招子庸编著的《粤讴》一书在岭南影响较大,流传最广。该书于1904年被英国人克里门蒂(又译作金文泰)译成英文,以《广州情歌》的书名介绍到欧洲。“粤讴”初期一般为女伶、歌妓演唱,后逐渐以通俗文学形式流传于社会。辛亥革命时期岭南革命党人把“粤讴”作为鼓吹革命的宣传形式,在书报上刊登反帝反封建内容的粤讴作品。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港大罢工期间,“粤讴”也发挥过很强的战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