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头炎检查项目有哪些:宣纸的千年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1:18:42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安徽泾县一个偏僻的造纸厂,迎来了几个东南亚客人。这些人的身份是来中国考察的学者,造纸厂的负责人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当这一行人参观造纸车间时,其中一个客人由于观看过于专注,领带不小心被石槽中的纸浆弄湿了。这件事当时谁也没有放在心上,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似无意的动作,其实是精心设计好的。这个被弄湿领带的学者,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绝密的身份,而这次考察本身也是另有图谋,那么这个人是谁?他究竟要做什么呢?
两千年前,一个叫蔡伦的中国人利用植物纤维改进完善了造纸术,从此之后,笔墨纸砚一起构成了中国文人必不可缺的文房四宝。这个伟大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拉开了世界文明新纪元的序幕。然而,一个让中国所有文人所焦虑的问题随之出现,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这种薄薄的载体上长久地保存,而不至于短短数年就灰飞烟灭呢?
据统计,自汉代以来,在中国大地上一共产生了上百种手工制造的纸张。所有的造纸艺人终身都要面对一个难题,那就是在如何保证纸张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延长纸张的寿命。在一些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作品中,每一件的历史都超过五百年,有的甚至接近一千年。在这些薄薄的纸张上,渗透着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书画家不朽的灵魂。无一例外,它们同样被书写在一种寿命超长的纸张之上,这种纸叫做宣纸,那么宣纸是一种什么样的纸张?如何被人们所知?又为何能经受的住如此漫长的考验呢?
2008年6月,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走进了安徽泾县。宁静素雅的街道中,游走着古徽州独特的书卷气息。密集的书画店铺时刻提醒着我们,这里便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宣纸之乡。中国宣纸协会秘书长吴世新说:“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面记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这是明确有宣纸名称的记载。在南唐的时候,后主李煜从皖南山区把生宣纸拿到南京,经过皇宫画师加工成了澄心堂纸。”澄心堂本来是南唐皇家的书房,李煜把书房腾出来,改造成一个专门造纸的作坊。每天都要观看造纸的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龙袍系上围裙和工人一起制作纸张。每制成一匹,李煜都要亲自试纸,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在他的监制下,这种以宣纸为基础的澄心堂纸,技术含量极大提高,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纸中之王。
走进泾县的任何一家书画店铺,无论你是否来购买宣纸,热情的主人都会滔滔不绝地向你展示这种纸中之王的神奇。千年古宣宣纸厂董事长卢一葵将一张宣纸揉成一团,并说:“好的纸不怕折,国家检验的指标里面有一个耐折度,像我们的纸折几万次都没有问题。这种已经揉成这样的纸还能用,不会断不会裂也不会破。”“轻似蝉翼薄如雪,抖似丝绸不闻声。”这是自古以来收藏家对极品宣纸的评价。一张不着任何墨迹的高档宣纸,本身就是值得收藏的宝贝。卢一葵说:“解放初期的老纸能卖到几千块钱一张,还很难买。民国的纸能卖上万块钱一张。像我店中2002年2003年的纸,也卖到一百块钱一张。”
对于好的宣纸而言,存放的年头越高反而更利于书写和绘画,这一点早在唐代就被发现。唐代韩滉所绘的《五牛图》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最早用宣纸作画的作品。虽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画中的牛依然惟妙惟肖。宣纸扬名于唐代,到了宋代已经成为朝廷建立文书档案的专用纸,而在明清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宣纸。如今,我们任意走进一家皖南的老宅,随时可以发现历史久远的宣纸痕迹。居民程波介绍一幅老宅里的中堂时说:“这是在清朝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徽州的大户人家基本上都要摆放这种格言。这幅书法纸张有两百年左右了,除了颜色看起来深了一点外,字迹还很清楚。颜色深是因为徽州烧柴火熏黑的。”几百年来宣纸作为中国独具魅力的产品,流传到全世界,受到无数书画爱好者的追捧。尤其是进入当代,宣纸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更是居高不下。高昂的利润使得一些海外造纸企业,对宣纸的制作工艺垂涎三尺。
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来泾县宣纸厂参观的那批学者中,有一个人就是受雇于某海外财团的商业间谍。假装用领带沾湿纸浆,是精心策划好的动作,他的目的就是窃取宣纸的制作工艺和原料成分。然而,本以为大功告成的商业间谍,回到他的国家却大失所望,因为就算他们使用一模一样的原材料,用一模一样的方法制作,却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和中国宣纸同样优秀的纸张。为什么离开中国就造不出地道的宣纸?这种奇妙的纸张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那个昔日被商业间谍造访的泾县宣纸厂,如今叫做中国宣纸集团。宣纸神秘的诞生过程究竟是什么样,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黄迎福是中国宣纸集团宣纸研究所副所长,他告诉我们,其实不要说在国外造宣纸不可能,离开了泾县都造不出地道的宣纸。这不禁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泾县这方水土究竟蕴含着何等神力,能让宣纸名扬四海,历久而弥新呢?黄迎福说:“宣纸生产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生产,工序非常多,大的就有一百多道。这些工序没有任何文字性的记载,而且也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来精密检测,全凭师傅向徒弟来传承。”
在造纸行业里,现代化的机械代替不了手工,每一张宣纸的诞生都出自于一双双灵巧的手。宣纸的原料是经过反复蒸煮加工的树皮,造纸的第一个环节是训练有素的工人,要从堆积如山的原料中挑出最纯净的一小部分,任何一个微小的杂质都会影响宣纸最终的质量。原料挑选完毕,被送到这里用传统工艺打碎。黄迎福说:“每一块皮要像摊薄饼似的,击打三千多次。草料每一臼要臼上两个半至三个小时。”有节奏的击打声萦绕在造纸厂的每个角落,似乎在宣告宣纸生命的脉搏开始跳动。接下来是切皮,切皮的目的是为了使皮草的纤维更有层次,从而使宣纸更加柔软。所以要切得宽窄相当长短如一。切皮之后是踏料,然后再经过再一次的洗涤。黄迎福说:“踏料要踏半个小时左右,这样使长短粗细的纤维充分地搅拌均匀。草料也是这样进行处理,处理完成以后,皮草按照以一定的比例进入配料池,仍然在料缸中用脚踩和均匀。”根据皮料和草料的不同比例,最终产出的宣纸分为特皮、净皮和棉料三大类。
来到一个大的厂房内,黄迎福说:“这是我们宣纸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叫做捞纸。捞纸就是抬帘和掌帘的师傅,在纸槽当中抄起一张张湿的纸页。抬帘的师傅在捞纸学艺学徒的过程中至少要干三年。要想成为掌帘的师傅,另外再得学五年以上。我们这位师傅,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记者有兴趣上前试一试捞纸,黄迎福指导说:“捞纸有一个师傅教徒弟的口诀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就是说一帘水入水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是从哪个地方下水,用水的力度是多大;二帘水下水的角度如何。”
捞起一张薄薄的宣纸,需要两个操作者的眼睛、双手、心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达到高度的默契,捞纸才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对于想窃取宣纸制作方法的人来说,恐怕绝对想不到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却是世代造纸人千年以来的家传绝技。
捞出来的纸被挤压成像是白色的大块豆腐,从豆腐上灵巧的掀起一块块半透明的湿纸,贴到烘干墙上面。在挥发着蒸汽的云雾中,宣纸显现出洁白平淡的真容,这一刻,宣纸诞生了。算上前期原料的加工时间,制作时间要达到三百多天。宣纸正像一个婴儿一样,在经历了十月怀胎后,最终呱呱落地。烘焙好的宣纸,经过裁剪整齐,就真正大功告成了。每一剪刀下去都是整整一百张,所以计算一百张宣纸便有了一个独特的量词——刀。
每一批宣纸制作好之后,并不急于送到市面上销售,而是要请专业的书画家来试纸。最上乘的纸张必须过得了这一关。宣城著名画家陈家刚作画用的每一张宣纸,都是亲自去宣纸厂精挑细选出来的。他说:“首先我要看一下这个纸的外观,不要求太白,太白很可能是采用化学漂白方法漂过度了,会影响绘画效果。也不能太暗,所以这个白度要适中。第二个要均匀,上面不能半边厚半边薄。还要从肉眼观察纸扩散怎么样,宣纸必须有扩散,扩散太松了不易于掌握。”
《归牧图》是当年大画家李可染参观宣纸厂时,亲自挑选了一张最上乘的宣纸创作的。陈家刚介绍:“这幅画有焦墨有浓墨有淡墨,有再淡一点的墨,还有很淡很淡的墨,共有六七个层次,感觉很丰富。这种丰富的效果,一定要用好的宣纸,才可以和李可染先生的高超技艺相得益彰。”陈家刚先生告诉记者,鉴别像李可染、吴作人这些大画家作品的真伪,内行的人先不去看作品本身,而是先研究作品的纸张,这是为什么呢?
来到一个挂着纸帘的房间,黄迎福介绍:“这些都是我们一些特有的纸帘,这张纸帘上面有‘师牛堂’,是李可染先生的专用纸帘。我们用这张纸帘生产出来的宣纸,全部是李可染先生专用的。因为李可染先生一生以牛的勤奋和献身精神自勉,所以他的画室就叫‘师牛堂’,所以我们用这张纸帘专门为他生产制作宣纸。这张纸帘是吴作人先生专用的纸帘,这张纸帘上有‘作人’二字。”纸帘就是用来捞纸的那个薄帘子,一张纸帘要用手工编制6500根帘丝,用特制纸帘捞出来的宣纸更有让人难以觉察的独特水印,这成为鉴别大师画作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一堆凌乱的树皮和稻草,到那一张张细薄光润的宣纸,我们看到了宣纸制作的完整过程,如此毫无保留的让所有人了解宣纸的制作工艺,而不怕被人盗取宣纸的制作机密,宣纸厂一定有着十足的信心,那么制作宣纸不外传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关于宣纸的来历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蔡伦的弟子孔丹,在蔡伦死后为了把师傅的相貌永远留下来纪念,便尝试造一种耐久不毁的纸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有一天在皖南山区看到一棵青檀树倒在稻田旁的溪水中,树皮被水浸泡的腐烂发白。后来,他就用这块树皮和一把稻草造出了一种无比耐折的纸张,这就是宣纸。其实只有少数人知道,造纸业聪明的祖先,把制造宣纸最大的奥秘就隐藏在其中,并且代代口耳相传。来到一片小树林中,黄迎福指着一棵树说:“这就是青檀树,宣纸生产就要取两至三年生长的青檀树的树枝茎干。冬季的时候砍伐,这样棵树仍然能够成活,而且第二年的树枝产量会更高。因为泾县特有的海拔、气候、水分、土壤的特点,生长出来的青檀树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决定了它纤维的结构特别适合做宣纸。”
在泾县,很多人家都会种植一种独特的水稻,叫沙田稻。这种稻草纤维韧性极强,而且不易腐烂,它的短纤维和青檀树中的长纤维是绝佳的搭配。在泾县的一些朝阳的山坡上,晒着许多青檀树皮、沙田稻草,远远望去,就像一张张巨大的宣纸摊在青山绿水之间,这叫做自然漂白。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在送到工厂去之前,先被运到这种朝阳的石坡上,摊晒六至九个月。皖南的山地最有利于沥水透气,皮草充分吸纳日月光华,饱经风吹雨打,最大限度的清洗了容易氧化的物质。宣纸能有千年的寿命,奥秘就在这里。这真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神奇的纸张。
除了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孔丹造纸的那个传说中也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它极其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因为它看起来太平常了。泾县宣纸厂紧邻着一座山,叫做白马山。传说中,孔丹就是在这里看到了让他灵感迸发的场景,如今我们也直奔那里而去。黄迎福指着山里的一条小溪说:“这条不起眼的小溪,其实是白马山阴山面流出来的水,它呈弱碱性,特别利于我们宣纸的捞纸和成型的过程。白马山的阳山面有一条小河,它的水源恰恰是呈弱酸性的,特别适合我们宣纸生产的原料加工纸浆的过程,所以这两股不同的水源,造就了宣纸不同于其他纸张独一无二的特点。”奇山出奇水,天然无法窃。这就是宣纸技术不可复制的最后一个重大奥秘。
千百年来中国书画艺术的不断发展,也促进着宣纸艺人精益求精。宣纸诞生在泾县,紧邻文风昌盛、浓墨重彩的古徽州地区,想必并不是偶然。皖南一片片的粉墙黛瓦之间,世代徽州文人把宣纸的生命力无限扩展。宣城学者戴柏林说:“宣纸是一个很大的舞台,让所有的艺术家在上面表演。它内涵很深厚,不张扬不外露,符合儒家的思想。它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还有很大的韧性,是儒文化的一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