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鹏科技公司官网:愿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2:30

愿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传统文化】命由天定 福祸自召
      袁了凡是明朝时期江南吴江人。有次他在慈云寺结识了一位孔姓老先生。孔老先生曾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真传皇极数,所以精通命数推算。
      孔先生替袁了凡推算命里所注定的数。他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袁了凡果然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样,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没有儿子。      这些话袁了凡都一一的记录起来,并且牢记在心中。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以及官职升迁等等无不一一应验,都不出孔先生所推算。袁了凡因此认为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一切都是天定的,没有办法改变。      后来袁了凡认识了云谷禅师,在云谷禅师点拔下,认识到一个人的命数其实可以改变。一个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为贫贱短命。所以如果造恶就自然折福,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的,原来都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训。      袁了凡原来号“学海”,但是自从那一天起就改号叫做“了凡”,因为他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愿意和凡夫一样,所以改叫做“了凡”。他从以前的糊涂随便、无拘无束,变得小心谨慎、戒慎恭敬,即使是在暗室无人的地方,他也警惕自己不要做错事而获罪于天。碰到别人讨厌他、毁谤他,他也能够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在他见了云谷禅师的第二年,到礼部去考科举。孔先生算他的命,应该考第三名,哪知道居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孔先生没算他会考中举人,哪知道到了秋天乡试,他竟然考中了举人,这都不是他命里注定的。      从此,袁了凡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努力自省改过,尽力修身积德行善。      结果真是“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袁了凡于辛巳年有了儿子,取名叫天启。袁了凡后高中进士,官位追增到尚宝司卿。五十三岁那年也并无灾难,甚至连一点病痛都没有。享寿七十四岁。      袁了凡曾写有四篇短文作家训,名“戒子文”,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变命数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这就是后来广传行于世的《了凡四训》。  【传统文化】好善足以治天下
      《孟子》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传统文化】满招损 谦受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谦,敬也。从言兼声。”言为心声,言语不自满,有而不居,足以见恭敬推让之实,故谦从言。“兼”,为两者互合之意,尊重人而谦退自处者,人亦以此相遇而互敬重,故“谦”从兼声。      亘古以来谦虚、谦让即为传统的美德。《易经》中有一卦,名曰“谦”,是专门讲说“谦”的道理的,大意是说:天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具备谦虚美德的人,居尊位,道德更加光明;处卑位,人们也难以凌越。君子靠着它能永远得到好结果。[注1]      《谦》卦还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自甘卑下,克己养谦,以“谦”来约束自己。《史记·乐书》中也说“君子以谦退为礼”。由此可见,谦虚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美德。      一个人能谦虚,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而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学问要求进步,做人做事交友等等,样样都要求进步。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      谦虚乃是发于心而行于外,不是靠做样子做出来的。并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感情。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才甘为人下,并且从别人的长处中学习有益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更加完善。      孔子曾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注2]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谦虚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明朝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讲过这样几个故事,以证谦德之种种益处。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会试,我的同乡嘉善人一起去参加会试的,大约有十个人,只有丁敬宇,这个人最年轻,而且非常谦虚,我告诉同去会试的费锦坡讲: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费锦坡问我说:怎样能看出来呢?      我说: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老兄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诚实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抢在人前,像敬宇的吗?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顺受,小心谦逊,像敬宇的吗?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听到人家毁谤他而不去争辩,像敬宇的吗?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岂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里,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和顺,一点也不骄傲,大大的改变了他小时候的那种习气。他有一位正直又诚实的朋友季霁岩,时常当面指责他的错处,但却只看到他平心静气地接受朋友的责备,从来不反驳一句话。我告诉他说:一个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祸,也一定有祸的预兆。只要这个心能够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够登第了!后来冯开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赵裕峰,名光远,是山东省冠县人;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会试,却多次不中。他的父亲做嘉善县的主任秘书,裕峰随同他父亲上任。裕峰非常羡慕嘉善县名士钱明吾的学问,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见他。哪晓得这位钱先生,竟然拿起笔来,把他的文章都涂掉了。裕峰不但不发火,并且心服口服,赶紧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了。如此虚心用功的年轻人,实在是少有,到了第二年,裕峰就考中了。”  【传统文化】师道尊严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本节选自《礼记·学记》
      【白话译文】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在大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  【传统文化】孔子论强
      现在文化常常告诫人们要做“强者”、“生活的强者”。然而,究竟什么是“强”呢?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孔子请教“强”的内涵。孔子回答说: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理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选译自《中庸》)  【传统文化】素位而行 安分守己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选译自《中庸》)  【传统文化】古代帝王以俭朴为荣
      唐肃宗作太子时,有一次陪同皇帝唐玄宗吃饭。其中膳食中有熟羊腿,皇帝让太子把羊腿割开。太子把羊腿割开,然后拿了饼擦手,皇帝看后有些不高兴。等太子擦完手将饼吃了,皇帝这才满意,对太子说:“福份就应当这样珍惜。”
      唐肃宗继承了俭朴的美德。他饮食不吃山珍海味,连跳舞的歌女也没有华丽的衣服和装饰。      唐文宗也同样节俭朴素,不喜奢华。他曾因驸马韦处仁戴着昂贵的头巾,而对他说:“本来因为你的家地清正朴素,所以才挑选你做驸马。这样的头巾和衣服,别的亲戚可以穿戴,只有你不许穿用。”      李商隐《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以前,很多的帝王天子都以俭朴为荣,视之为美德,认为这是珍惜福份的表现。而现在的很多人,却把大手大脚挥霍视为豪气,以奢靡为荣,用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却不知奢靡会遭天谴,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福份,而福份并不是无穷无尽的,不珍惜怎么能行呢?  【传统文化】受污不辩 忍辱修德
      常州魏廉访的父亲,乐善好施,精通医术。上门求医的人,不论贫富,他都加尽心治疗,不图回谢;对那些十分贫困的病人,反而赠钱送药;遇到远乡来城求医的人,一定先让喝点粥或吃些饼,吃完,才开始诊脉。他说:“这是因为走了远路,加上饥饿,血脉多有紊乱。我让他们先吃点东西,稍稍休息一下,脉才能安定下来。我哪里是想要行善积德,只是要用这种办法来显示我医术的神妙!”他行善所借口的托辞,大多如此。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请往一病人家中治病。病人枕头旁丢失了十两银子,他的儿子听了谗言,怀疑是先生拿了,但又不敢当面问。有人就教他拿一柱香去跪在先生门前。先生见了,奇怪地说:“这是为什么呀?”答说:“有桩疑难事,想问先生。怕老先生见怪,不敢说。”先生说:“你说吧,不责怪你!”病家子才以实相告。先生把他请进密室,说:“确有此事,我是想暂时拿去以应急需,原打算明天复诊时如数偷偷还回去。今天既然你问起了,可以马上拿回去。请你千万不要向外人说!”马上如数给了他。      刚才病人儿子来先生门前跪香,大家都说先生一向谨慎高尚,不应该诬陷有道德的人会有这么肮脏的行为。等他们见到病人的儿子拿着银子出来回去了,都异口同声感叹说:“人心之不可知,竟到如此地步!”于是七嘴八舌诽谤议论之声四起。先生听到之后,神态自若,毫不在意。      不久,病人痊愈。清理打扫床帐时,在褥垫下找到了银子,才大惊而后悔说:“东西并没有丢失,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长者,这该怎么办!应该马上去先生家,当着众人面把钱还给他,不能再让他抱不白之冤!”      于是父子俩一道来到先生寓所,仍然手奉燃香跪在门前。先生见了,笑着说:“今天这样,又是为什么啊?”父子羞愧地说:“以前丢失的银子,没有丢,我们错怪长者了,真是该死。今天来交还先生所给的银子。小子无知,任凭先生打骂!”先生笑着把他们扶起来,说:“这有什么关系?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儿子问先生:“那一天我谗言污罪长者,为什么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说明,使我今天羞惭无地!今天既蒙先生宽怀,饶恕我们,是否能告诉我们,先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生笑着说:“你父亲与我是乡亲邻里,我素来知道他勤俭惜财。正在病中,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会一病不起。因此我宁愿受点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亲知道失物找到,痛戚之心得以转喜,病自然会好起来!”      听到这里,父子两人都双膝跪地,叩头不止,说:“感谢先生厚德,不顾自己名声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愿来世作犬马以报大恩!”先生把父子二人请进家去,设酒款待,尽欢而散。      这一天,围观人多如墙一样,都说长者的做为,确是众人所猜测不透的。从此魏善人之名声就传开了。      能够受污不辩,在众目睽睽之下蒙受不白之冤而不动心,已经是难得了。但魏老先生此时心里想的却是诬蔑他的人的病情,不惜自己名声扫地,背负盗贼的骂名,而希望对方病情缓解。当对方感恩戴德时,自己却谦逊有加,丝毫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只是当作做人的本份,理所应当这么做的。      自古就有“德为福寿之本”、“仁者寿”的说法。行善积德、一心为人的魏老先生福报连连,而且福泽后代,其儿子魏廉访高中进士后,又做了某省的臬台。在老先生八十大寿时,多次受皇上诰封,他的孙子也都显贵。当时的人都说,上天对善人的施报,的确不假啊!  【传统文化】重德的陶母
      晋代大将军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早先,陶侃的父亲陶丹聘她为妾,生下了陶侃。陶家很贫穷,湛氏总是用纺纱绩麻线换来的钱资助陶侃,让他去和有才德的人交往。
      陶侃年轻时当过洵阳(今九江县)县吏,曾监管捕鱼的事。在那期间,他曾送给母亲一瓦罐腌鱼。湛氏把腌鱼退还陶侃,并写信责备他说:“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送我,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精神负担了。”      鄱阳(今波阳县)有名的范逵,被选为孝廉。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投宿,那时正是冰天雪地的冬日,陶侃家徒四壁,非常穷困,而范逵的随从仆人和马匹又很多。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前面留客吧,我自有办法。”      原来湛氏把自己满头垂下来能及地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副假发,卖得几斛米。她又把屋里的柱子劈下一半当柴烧,铡碎了睡觉用的草席给马匹当草料。她终于备办出很象样的酒饭待客,随从的仆人也都得到招待。      范逵听说这些情况后,感叹道:“不是这样的母亲是生不出陶侃这样出色的儿子的!”范逵到洛阳后,广泛传播陶侃母子的声名,陶侃因而得以身居高官,知名于世。
【传统文化】甘苦与共
      唐太宗李世民出发东征时,曾指着自己身上穿着的褐色战袍对太子李治说:“等再见到你时,我才脱掉这身战袍。”
      在辽东,任凭盛夏酷暑,汗流浃背,唐太宗也不换下这套衣服。到了秋天,衣服穿破了,身边的人几次劝说太宗换掉,太宗总是说:“将士们也都身穿破旧的衣服,唯独我穿上新衣,这样做合适吗?”      直到班师回朝,和李治在临渝关相会,唐太宗才指着身上的破旧衣服哈哈大笑,说:“我今天终于可以换掉它了!”(出自《资治通鉴》)  【传统文化】爱子当教子成人 教子应自小重视
      《颜氏家训》说:古代的帝王圣贤,孩子生下后,很小的时候,就有少师少保来负责教他孝仁礼义了。普通百姓虽然不能和皇家一样,也当在孩子小的时候,他能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叫他什么不能做他就不去做。这样几年后,可以不用体罚,父母既威严又有慈爱,子女因畏慎而产生孝心。
      但我看世上有许多人,只知道爱而不懂得教育,做不到这些。孩子的饮食行为,都随心所欲。做得不对应训诫的时候反而夸奖他,应当诃责的时候反而嘻笑,等孩子长大懂事后,还以为理法就是这样。骄慢的习惯已经养成,这时候大人才来管教他,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长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长反而会增加他的怨恨。等孩子长大成人,终是德行不好。      孔夫子说:“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就好象天性一样,习惯会成为自然。”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教育媳妇要从她初来时开始,教育孩子要从他小的时候开始。“这句话真是说得太正确了。      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疼爱子女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正道,不使他们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放纵,就会走上邪路。骄奢淫逸四种习惯都有,这是过份宠爱他们所造成的。”      自古以来许多父亲都知道疼爱子女,却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于使他们危害他人,自取灭亡,这样的事例还少吗?疼爱子女,就应当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成人。疼爱他们却让他们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爱他们呢?      疼爱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说:“孩子小,不懂事,等他们长大后再来教育他们。”这就好比种了一棵不正的树苗,说等到树木长大后再来修剪它,那样费力不更多吗?又像打开鸟笼把鸟放走之后再去捉鸟,解开缰绳把马放走之后再去追它,与其这样,哪如事先就不放开鸟和马呢?(源自:司马光《家范》)  【传统文化】大度忍让
      宋朝南野瑮是个御史,为人很有器量。
      南野瑮有一次回家,得知家里的牛把柳氏家的庄稼踩了,柳氏于是就把牛杀了,并让子弟在南野瑮家的门前辱骂。南野瑮劝止家里人不要出去同他们争执。      柳氏有个狂野的儿子,喝醉后骂了很久,结果一不小心跌倒在水田里。南野瑮让人把他拉出来,给他换上自己的衣服,并且迎到上座,对他说:“我家与你家世代交好,为什么要为这点小事而伤了多年的交情呢?”      又把放牛的牧童叫来鞭打了数十下,还让人用轿子把柳氏的儿子送回家,并向他的老人道歉,结果柳家的老人非常惭愧。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南野瑮如果以恶对恶,那么下面的事情可想而知。现在南野瑮大度忍让,不但将一场干戈化为乌有,保住了多年的交情,而且用至诚感动了对方,让对方从心里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心胸和粗俗无礼。  【传统文化】不信谗言
      天兴皇帝刘武周的将领寻相等人降唐后,又大都叛唐而去。刘武周的偏将尉迟恭(字敬德)是和寻相同时降唐的,因此遭到怀疑,被囚禁起来。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劝秦王李世民说:“尉迟敬德非常骁勇,现在已被囚禁,请杀了他,以免日后成为祸患。”
      李世民不同意,说,“尉迟敬德如果真是叛离,早在寻相之前就会走了。”他马上下令放了尉迟恭,把他带進自己的卧室,赐给他金子,安慰他说:“大丈夫讲的是义气,我是不相信谗言的。如果将军一定要走,我决不阻拦,这些金子就当作我给你的路费,以表示这一段共事的情谊。”      尉迟恭慌忙叩拜说:“我当拼死效力,报答秦王的厚爱。秦王的恩赐我决不敢接受。”事隔几天,李世民带领五百骑兵巡视地形,突然被王世充率领一万多步兵、骑兵包围。王世充的将领单雄信挺枪直刺李世民。危急中,只见尉迟恭大吼一声,横冲过去,一枪把单雄信刺下马,护卫李世民突出重围。      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将军的回报。”从此以后他对尉迟恭更加信任和亲近。(出自《资治通鉴》)  【传统文化】忍辱不怨 反为人着想
      李宗谔,字昌武,宋朝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为人宽厚,博学多才,官至右谏议大夫。李宗谔的父亲是宰相文正公李昉,父亲当政时,他总是避开嫌疑,远离权势,出入车马俭朴,与贫寒的读书人没什么区别。
      有一天,李宗谔在外面路上遇到了自己的父亲,但其父亲马前的官吏并不认识他,对他大加辱骂呵斥。从此以后,李宗谔每次遇到这个人,都会自己回避隐藏,生怕这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而感到羞愧。      李宗谔身为宰相之子,能够避嫌远势,面对无理辱骂,宽宏大量不与计较已经难能可贵,他却能够一心为辱骂自己的人着想,这真是有修养的真君子风范。  【传统文化】忠厚忍让 以德报怨
      陈嚣,汉朝浙江绍兴人,为人忠厚忍让。陈嚣小时候,有一次在城外的水边捕鱼,有人去偷他的鱼,结果被陈嚣发现了,偷鱼人急忙向草丛中躲避,陈嚣追上他,要把自己的鱼送给他,那人非常惭愧不肯接受,从此以后再也不偷鱼了。
      陈嚣与纪伯是邻居,有一天晚上,纪伯偷偷把两家之间的篱笆拔起来,向陈嚣家的地里挪了一些,以增加自己的土地。陈嚣发现后,等纪伯走了,偷偷把篱笆拔起,向自家的地里又移了一丈,使纪伯家的地更大了。      纪伯知道后,很惭愧,除了把侵占的地全部归还给了陈嚣家,又将篱笆向自己这边挪了一丈二尺。  【传统文化】返老还童
      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这些成语都来自于古代文化中的典故。比如现在我们对于那些年纪老,但时常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说他们是“返老还童”。事实上,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在汉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是皇室的亲戚,做了很大的官。但是他还不满足,常常在想,如果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永远不会死,那该有多好。      他听说有些神仙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的去研究和祈求可以成为神仙的方法。      有一天,有八个自称是神仙的老人来拜访刘安。刘安家门口的仆人向来是瞧不起人的。一看这八个老人,头发胡须都白了,又一副体弱多病的样子,就不许他们进门,并且说道:“人家都说神仙是不会老、不会死、永远年轻的,你们几个却老的这样可怜,怎么可能会是神仙呢?我看你们一定是骗子,想来骗我家主人的钱,我奉劝各位赶快离开,否则我叫人来赶你们走就不好意思了。”      八位老人听完后,都哈哈的笑了起来,其中一位老人笑完之后说:“你看我们都很老,就不相信我们是神仙,你也未免太瞧不起人了。如果我们现在当场返老还童,变成小孩子,那你信不信呢?”      说完,那八个老人就都转过身子,背对着那个仆人,没过几分钟,当那八个老人又转回来面对仆人时,却变成八个小孩子了。那个仆人一看,吓了一大跳,认为是真的神仙来了,什么话也不敢说,赶快跑进大厅向主人报告去了。      其实许多现代科学认为不可能或者称之为迷信的事,在历史上都有真实的记载。人向往神、相信神,神就会展现出来给人看。相反人否定神、背离神,当然就感受不到、看不到神的种种神迹了。  【传统文化】恭敬谨慎
      石奋,西汉河内郡温县人,累官至太子太傅。
      石奋虽没有文才学问,但他的恭敬、谨慎,没人能比。孝景帝即位时,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做事严谨,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光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所以又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孙做小官。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们有错误,石奋并不谴责他们,而是不坐正座,面对食案不吃饭。这样儿子们便会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改正错误,石奋这样才能答应。皇上经常赏赐食物给他家,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着吃,好象就在皇上眼前,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四子石庆曾担任太仆,一次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才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几个儿子中算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      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严谨而闻名于各郡各国,虽然齐、鲁那些地方的儒生品行虔诚庄重,但还是都自认为比不上石奋。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要说话谨慎,勤勉做事’,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所以他的教化虽不严肃但很有成就,虽不严厉但治理有成。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  【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礼仪——坐姿
      中国古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因为它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古代人们的坐姿主要有三种:“趺(音“副”)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类似佛教中修禅者,所以又称“跏趺坐”;“箕踞”,即两腿前伸,全身象簸箕形状;“跽”(音“计”),即跪坐,臀部压在后曲的小腿和脚上。在没有宾客时,坐姿可以随便一些,好象上面的前二种,但是如果和尊者,长者,朋友交谈,或在议事,宴会和招待客人时,就要采用礼貌的姿式——“跽”了。
古书中对于标准有礼的坐姿有不少记述,如西汉时大夫宋忠,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识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顺理成章,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带,正一正衣襟,危坐,就是挺直腰板,端正的坐好,以表示对这位学者的尊敬。      古时君子士大夫十分重视自身道德礼仪的修养,所以即使平时闲暇之余,也要做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东晋的陶侃便是“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宋朝的司马光平时“燕居,正色危坐。”清圣祖康熙皇帝文治武功,威名显赫。平日上朝时,俨然端坐龙椅,俯视着众人,殊不知这种皇帝举止修养的基本功其实是在长期严格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康熙帝曾回忆说从小“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而登基后和大臣们议政,和经讲官研读书史或家庭谈笑时“率皆俨然端坐”,是幼年起习就,加上平时的自我涵养造成的。  【传统文化】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溪(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侯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豁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传统文化】利心不动道心存 暗施阴德天神助
      林积,字善甫,唐朝南剑州人,广览诗书,九经三史无不通晓。
林积在京师大学读书时,曾请假回家侍奉生病的母亲。待母亲病愈后,林积便踏上了返京的路途。在途中,林积投宿在一家旅店,睡觉时在床上捡到了一个布囊,打开一看,里面有数百颗宝珠。      第二天一大早,林积就问店主:“昨夜什么人在这间房中住宿呢?”店主说:“昨夜住在这里的是一个巨商。”林积说:“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啊,在这里等我,我却耽误了。”并对店主说:“这人如果回来找我,你就让他到京师贯道斋,找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不要忘了啊!”林积付了房钱后便上路了,但在路上他仍放心不下,生怕店主忘了,于是就沿路贴手写的文告,上写:“某年月某日有剑浦林积夜宿旅店,有故人‘元珠’,请到贯道斋寻访。”      其实这些宝珠是富商张客丢在旅店的,他到集市上准备卖珠子时,方才发现丢失了,吓得魂不附体。他在外苦心经营多年,总共才积攒了这包珠子,现在丢失了,回家后妻儿哪会相信呢?再三思量后,只得原路返回寻找。一直找到了原来住宿的那家旅店,店主把那天林积的嘱托告诉了他,富商自己也看到了沿路贴的文告,于是就前往贯道斋拜访林积。      富商来到贯道斋后,跪拜林积,流泪诉说了事情的原委。林积问他囊中有什么,富商如数回答了他。林积知道真是他丢的,便将珠子还给了他。富商感激林积的恩德,只想拿回一半的珠子回家赡养老小。林积说:“我如果真想要你的一半珠子,就不会沿路贴文告让你来寻找了。”富商坚持只拿一半,林积坚持不接受。数次推让后,富商见林积心意已决,只得拿着珠子拜谢而去。富商到集市后,将一半的珠子卖掉,把卖的钱全部捐给了寺院,为林积建生祠供养,报答他的还珠之恩。      古人云:“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恶之家必有余殃。”林积后来一举及第,位至三公,二子历任显宦。  【传统文化】轻利重义 善良忠厚
      宋清是长安城里一位人人皆知的药商。他待人仁厚,买卖实在,所以远近闻名。
      卖药材的都知道宋清的人品好,价格合理,所以采药人都争先恐后到他那里卖药。他配的药又从没有出过一点儿差错,人们都很信任他,来他这儿买药的人自然就很多。      有时病人无钱付账,宋清总是说:“治病救人要紧。钱什么时候有,再送来就是了。”有的人药费拖了一年,仍无钱付账,宋清也从不上门讨账,每到年底,宋清总要烧掉一些还不起钱的欠条。      有人对此颇不理解,说:“宋清这人一定是脑袋有问题,否则,怎么会办那样的傻事?”      宋清却说:“我并不傻,卖药40多年,我总共烧掉别人的欠据数不清了,这些人并非是为了赖账,有的人后来当了官,发了财,没有欠据,他照样不忘当初,会加倍地送钱来还我的,真正不能还的毕竟是少数。而且人们是对你信任,才会有事来找你,而不找别人,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友情。”      宋清善良忠厚,轻利重义,以德取信于人,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敬重,他的生意也就随之越做越大,成了有名的富商。反观现在很多人重利忘义、为了私利随意去伤害他人,却不知真正损失的是自己的德和福份,真是可怜又可悲。 【传统文化】康熙:最博学的帝王
最博学的帝王当属清朝康熙皇帝玄烨。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皇后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康熙皇帝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他说自己“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可见他体格强健长于弓马。他也得过几场大病,使他很早留心医药学。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关外的游牧族群,特别怕患上天花。顺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古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康熙帝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文、汉文。他曾命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康熙又喜爱、研习自然科学。他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一个动因,是曾经因为不懂自然科学而在处理政事时遇到困难。钦天监杨光先状告汤若望,朝廷会议展开了一场关于天算历法的大争论。当时,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门前观测日影,但在九卿中没有一个懂得天文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么能判断是非呢?因此发愤学习。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 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了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工作也很顺利。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把他们的见闻写在给路易十四(1643~1715年)的报告中。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晋著《中国皇帝康熙传》中有过如下记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他就十分高兴。对从法国带来的科技仪器,白晋说康熙“最喜欢的是用于观察天体的双筒望远镜、两座挂钟、水平仪,这种仪器精确度很高,他让把这些仪器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003年曾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宫珍藏的康熙年间西洋科学仪器,至今仍运转自如,光彩耀人。这些展品主要有:(1)手摇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机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如于1642年制造的,通过里面的齿轮进位进行计算。故宫博物院收藏10台手摇计算机,都是康熙年间制作,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2)铜镀金比例规。原是伽利略发明的计算工具,可以进行乘、除、开平方等各种计算。康熙的比例规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计算。(3)康熙角尺:尺上镌刻有“康熙御制”四个字。(4)平面和立体几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制,是清宫造办处为康熙学习几何学所制作的教具。(5)绘图仪。质地有银、木、漆、鲨鱼皮等,每套6至20余件不等。盒内装有比例规、半圆仪、分厘尺、假数尺、两脚规、鸭嘴笔等。为适用野外作业,有的还配有刀子、剪子、铅笔、火镰、放大镜、黑板、画棒等。这类仪器是康熙时期清宫造办处仿照西洋绘图仪器制作的,用于野外绘图。(6)御制简平地平合璧仪:它是集简平仪、地平仪、罗盘、象限仪、矩度为一仪的多功能测量仪器,携带方便,具有适合野外作业的特点。它共分六层,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造。白晋、张诚之后,又陆续有不少西方科学家来到清宫。他们最大的成绩,莫过于促使康熙创建了被他们称为“中国科学院”的蒙养斋算学馆,和促使康熙实施了中国地理大测绘这一伟大创举。康熙组织的这次地理大测绘,对世界地理学的贡献不容低估。法国科学家们也因此而有机会到中国各地考查,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相当大。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杜德美参加了赴东北的勘测队。他在长白山见到采参的情况后,把参的性能、产地、采集、保存等等,写成文字、绘出图样寄回法国发表。没想到4年后,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参照杜德美有关人参的文章,在加拿大与长白山纬度相近的魁北克一带,也发现了相似的参。它产于西洋,就有了“西洋参”这个名字。
【传统文化】善良怜悯 谦逊自持
王曾,字孝先,宋朝益都(今山东省昌乐县)人,八岁丧父母,由叔父抚养长大,官至宰相,为人善良怜悯,谦逊自持,正直无私,是宋代名臣。
王曾生性善良怜悯,他在宋真宗咸平年间去礼部赴试的途中,还不忘行善积德,救济他人于急难之中。当时他住在京师(河南开封),有一次经过甜水巷,听见有母女二人哀戚的哭声,因此向其邻居询问,邻居说:“她们家因欠了官府四万枚钱,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准备卖给一个商人来凑钱偿债,现在母女将远离了,恐怕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日子了。”王曾于是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女儿可以卖给我,我往来为官,你们母女随时可以见上一面。”于是这家人便把女儿卖给了王曾,并约定三日后来带人。可是过了约定的日期,王曾还没有来带人。母女于是到王曾所住的馆舍拜访,没想到王曾早已经走了,原来王曾此举只是为了帮助这母女两人。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颇具德行的王曾,在这一年的礼部考试中一举夺魁,被宋真宗钦点为状元。加上去年在乡试、省试中都高中榜首,王曾可以说是“连中三元”了,翰林学士刘子仪对他说:“你状元试三场都及第,一生吃穿都享用不尽了。”王曾正声答道:“我平生的志向,不在温饱。”可见他考取功名的目地并不是为了一人一家之私利,而是志在有为于天下,为国为民谋福。王曾非常谦逊自持,他高中状元后,并没有得意忘形。他在给叔父的信中说道:“我今天在殿试中高中第一,这都是祖上积德,您教导的结果。”荣归故里省亲时,青州知州李继昌闻讯后,命父老乡亲载歌载舞的去郊外迎接,准备接到守门官吏通报后,自己亲自出衙相迎。王曾得知后,便换了衣服,改了姓名,骑着一头小毛驴从另一个城门进了城。他进见李继昌时,李继昌感到很惊讶,问道:“听说你要来,我已经派人前往迎接,守门官吏也没来通报你已经到了,你是怎么到达这里的?” 王曾谦逊的说:“我没什么才能,只是有幸科举登第,怎敢劳烦郡守和父老乡亲们来迎接呢?这是我的大罪过啊!因此我改了姓名,欺瞒过前去迎接的人和守门官吏前来进见。”李继昌感叹道:“你不愧为状元啊!”王曾历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职,正直敢言,公正无私,一心为国为民。虽政绩显著,但却从不居功自傲,不图他人报恩。辅政十年,被提拔的人自己都不知道是谁提拔任用自己的。范仲淹、包拯等贤良重臣均是王曾通过考试选拔并委以重任的,范仲淹曾问他为何从来不说这些事,王曾说:“我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臣,提拔选用良才这只是自己应该做的本分,如果只把恩情归于自己,那么怨恨应给谁呢?”范仲淹对此大为赞服。王曾享年61,去世后赠侍中,谥“文正”,宋仁宗御笔篆书“旌贤之碑”,他的家乡被改称为“旌贤乡”。 

好文章,与大家分享

注:如需转载,请全文一起转载。                清音一曲天上来
               祝福未来再清源
               昭昭日月我心明
               朗朗乾坤汝眼慧
  【传统文化】浅析“信”
 《说文解字》对“信”字的解释是:“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可见“人”“言”称之为“信”,即人说的话叫“信”。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中,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古代的圣哲先贤把守信视为一项崇高的美德。从古到今,相互之间讲信用、守信义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立身处事的根本态度和原则。  “言而有信”,指说了话就要负责任,要算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比喻有德君子说出的话是一定要遵守的。还有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等都是强调一个“信”字。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讲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们可以此了解这个人的为人和道德操守,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前后矛盾,言行不一,对于这种人,是无法进行正常交往的。所以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方法。信任是守信的基础,也是取信于人的方法。  因此,古人云:“祸莫大于无信。”意为没有比丧失信用更大的祸患了。《左传》中说:“失信不立。” 失去信用,就不能立身立国。《论语》中说: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就好象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老子》中说:“轻诺必寡信。”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谓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不但修身齐家需要讲信用,治国更需要讲信用。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向老师请教治国的办法。孔子说:“一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二是国家拥有强大的军队;三是取得臣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条,应该先去掉哪一条叫?”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如果再去掉一条呢?”孔子答:“去掉衣食,宁可不得足食,也要保住信用。如果得不到臣民的信任,国家迟早要灭亡。”  历史上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的是因为周幽王因丧失信用,而最终导致了国破人亡,已足以引以为鉴了。 【传统文化】何谓“阴德”
人们常说“积阴德”,那么什么是“阴德”呢?
阴德,就是行善而不为人知。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传统美德可能就源于此吧。有阴德的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里的“余庆”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后世子孙。因此,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在历史上,一人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为例,他们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反之,行善而为人知就是阳善了。行阳善的人,能享世间名誉。世间名誉虽然也是福,但却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 【传统文化】谦虚卑恭 君子风范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字。沈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一再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象没在意。
沈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炫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处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改完后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神色都没有。沈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俗语说:“千万不要夸口说我能胜过别人,其实别人胜我更多!”这实在一点也没错啊! 明朝理学家陈几亭说:“君子有两种羞耻”。一是夸耀自己的长处,二是掩饰自己的缺失和不能。自己有长处要保持谦虚,自己不会的就要努力学习充实。 他又说:“君子有二恶”。一是嫉妒人之所能,二是彰扬人之所不能。当别人做到时,应该像自己做到一样;当别人做不到时,就引以为鉴,以自己要做好的角度来着眼,舍去“我能,他不能”的高傲心态。 孔子曾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选取好的方面作为我效法的榜样,其不好的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引以为戒,进而改正自己的缺失。”
【传统文化】六爻都吉的谦卦
 《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易经上谦这一卦,六爻都吉。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训示儿子正宪说:现在人的病痛,大多是因为傲。千罪百恶,都是从傲上来的。傲则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肯屈就于人。象的不仁,丹朱的不肖,都只是因一个“傲”字,便结果了一生。你们为学,先要除此病根,这样才能有进步。傲字,反之则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不但是外貌卑逊,须发自内心的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的不足,真正能虚心接受别人。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你们要勉之!”  《谦》卦还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自甘卑下,克己养谦,以“谦”来约束自己。《史记·乐书》中也说“君子以谦退为礼”。由此可见,谦虚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美德。  一个人能谦虚,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学问要求进步,做人做事交友等等,样样都要求进步。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  谦虚乃是发于心而行于外,不是靠做样子做出来的。并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感情。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才甘为人下,并且从别人的长处中学习有益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更加完善。  孔子曾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注2]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谦虚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传统文化】仁慈宽厚 平易近人
夏原吉,湖南湘阴人,是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户部尚书。
有一次他巡视苏州,婉谢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旅社中进食。厨师做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 随后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点操心,适逢有人路过,便向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象一条笨牛!”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喝斥,要他跪着向尚书赔礼。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笑着把他放走。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他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 又有一次,侍婢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砚台,躲着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安慰侍婢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 当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去,伙计却不敢报告;过了好久,才托人去请罪。他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也丢了。 他回到家乡后,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笑,显得非常亲切,不知道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尚书的人。
【传统文化】避色如避箭 富贵子孙兴明朝的吕青,平日喜好谈论淫秽之事和偷窥妇女;他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家里贫穷到了极点,两个儿子相继的死去。有一天,吕青忽然暴毙,见到了祖父很生气的对他说:“我们家两代积善,你命中该发巨万的财富,没想到你心爱美色,口眼都在造孽,福报都快要折尽了;我恐怕你会真的去犯邪淫的恶事,那么我们吕家的后嗣,就没有指望了;所以我才哀求恳请冥王,把你拘到阴曹地府来看一看,你便会知道厉害了啊!”吕青说:“听说奸淫别人的妻女,会得到绝嗣的报应,事实上我也很害怕会得到这个报应,所以我未曾犯过啊!”旁边一位冥官说道:“岂只是绝嗣而已啊!如果是女子主动来勾引,而自己就顺水推舟不推辞,这个罪孽,就是只有绝嗣的报应;若是自己引诱逼迫人家,以及屡屡再犯的人,迫害别人的伦常,使人家堕胎杀子杀丈夫,这些都是何等的大罪,岂只是绝嗣而已呢?对于邪淫的罪恶,在阳世间的法律太宽松,但是阴间的法律却是最严。凡是人一动了邪淫的欲念,三尸神就会自首,灶君和城隍,就会据实的申奏,如果他们隐匿或是漏掉,便是大过啊!你试看今天的发落,便知道了。”过了一会儿,鬼卒们就带了许多犯过邪淫罪恶的犯人来到殿前,他们都带着枷锁跪在地上,冥王厉声的吩咐道:“某人变乞丐疯哑,某人变娼妓眼瞎,某人两世为牛,某人十世为猪。”冥王吩咐完毕,鬼卒就押他们出去投胎。吕青看了吓得毛骨悚然。冥官说:‘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呢!你千万不要贪图片刻的欢情,失去了人身;应该要避色如同避箭一般,而且要刻印文章劝世啊!’没一会儿,冥王就把吕青放回了阳间。吕青刻印游冥录一万张,以警惕世人,而且尽力的行善。吕青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连续生了两个儿子,而且家财万贯,非常的富有。吕青后来决定避绝尘缘,往南海修道去了。这是吕青的同乡蔡菁,为他所作的记载。
【传统文化】人兽之别在伦理此文为明朝人薛瑄所写,名《戒子》。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中授御史,景帝时任大理寺丞,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戒子》一文是用来训诫子孙重视人伦道德,以及为人处事之道。其译文如下: 人和禽兽不同之处,只有人伦道德之理而已。什么是伦?就是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人伦次序啊!什么是理?就是父子之间有亲爱的感情,君臣之间有相敬的礼义,夫妇之间有内外的分别,长幼之间有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的友谊,这五种是天理啊!能够明白伦理而且完全做到了,才可称为人。如果行为丧失伦理,纵然具有人的形体,事实上,和禽兽有什么不同呢? 大抵禽兽所知道的,只是渴了要喝,饿了要吃,以及雌雄阴阳本性上的色欲罢了,对于伦理,则愚昧不知。所以它们在饮食、色欲满足之后,就飞翔、鸣叫、踱步徘徊,成群结伴游驱栖息,一点事也不做。而如果身为人只知道饮食及男女的欲望,却不能做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人伦道德之理,在穿暖吃饱之后,就整日玩乐游逛,那和禽兽就没有什么分别。 圣贤忧虑人们会陷溺如禽兽那样,于是当政在位的凡修习学艺道术,以施行教化,使天下后代的人,都做到伦理;那些没有当政在位的,就著述立言,垂教于世,以希望后世的为人,都做到伦理。因此圣贤际遇上虽然有穷困或显达的不同,但是他们教化抚育万世万代人民的心,则是一样的。 你们既然得到天地理气的凝聚,以及父、祖一脉血气、形体的遗传,而生为人了,能不想想如何实践做人的道理吗?想要实践做人的道理,就一定要对圣贤修道教化的典范,和留传后代的典籍-像研究文字形、音、义的学问,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类的典籍,诵读它、研究它、思索它、体认它,并且要求实践在日常生活及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之间。圣贤所说父子之间应当亲爱,我就在父子之间,力求做到亲爱;圣贤所说君臣之间应当有礼义,我就在君臣之间力求做到礼义;圣贤所说夫妇之间应有内外的分别,我就在夫妇间尽力做到内外有别;圣贤所说长幼间应有尊卑的次序,我就在长幼间力求做到有尊卑大小的次序;圣贤所说朋友要有诚信的交谊,我就在朋友间的交往上力求做到有诚信。对于这五种,没有一样不竭尽心力要做到妥帖精当,于是日常生活、身心内外,自然就不离人伦道德之理,这样或许可称为人,至少能够免于沦为禽兽的境地了。 至于有些人每日吃饱穿暖了,却不用心思索,只是放纵耳目口鼻的欲望,尽量追求身体的安逸享乐,沉迷于不合礼义的声色气味,陷溺于不合礼义的私欲之中。他们身体虽然具有人的外形,行为实际是禽兽的表现。向上愧对天地造化你,使天地羞辱,向下使父母为生育你而蒙耻。将用什么来安身立足于世上呢?你们要勉励谨慎呀!要竭尽心力,来做到人伦道德之理,这是我最深切的期望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