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提前批学考占比:花开红楼---林黛玉 - 且行且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1:01

花开红楼---林黛玉

默认分类 2009-07-30 16:21:14 阅读15 评论0   字号: 订阅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们大多只看到黛玉悲叹自己身世不幸的一面,却忽略了她十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洁身归宿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执着追求,对“质本洁”的自身的爱护和“还洁去”的纯洁的归宿,对生也“净土”、死也“净土”的渴望,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追问,希望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和“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崇高的道德追求。黛玉这种自觉而强烈的“洁身”意识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失的。

对待爱情,黛玉追求的是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知己,感情至上。她并不关心自己所爱的男人如何走上仕途,将来自己成为诰命夫人。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男子自己的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也只有这样,爱情才能巩固与持久。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充满功利考虑、爱情贬值、婚姻不时面临动荡的时代,仍然不失为有价值的借鉴。

黛玉虽然自称是“草木之人”,而且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属于“草本”,连“木本”都不够,但是黛玉并不缺少坚强。她虽然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这就是她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追求。高鹗设计让王熙凤出面建议的调包计,薛宝钗接受是符合她的性格逻辑的。反过来,如果让林黛玉扮演薛宝钗的角色,她是绝对不会答应的。曹雪芹在潇湘馆里流入一条浅浅的小水沟,这是大观园所有院子里惟一的,意味着林黛玉是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这“水”除了纯洁和柔情万种外,还有老子思想中的柔弱胜刚强的意思。潇湘馆里千百竿翠竹,既美不胜收,又象征着林黛玉宁折不弯的文人气质和坚强内心。这种坚强显然也感染了紫鹃,也许是二人互相感染。后四十回黛玉之死的前后,紫鹃的表现相当感人。

黛玉的最大悲剧——而且具有现代意义——是,由于她总把宝玉看作是自己的一切,她的生活与命运就进入了非良性循环。她本来身体就不好,由于担心,有时多疑,结果反而添病,反而离自己本来想得到的东西越来越远。这个问题如果从林黛玉身上转移出去,放大一些,放大到女性群体之中,那么就可以看作是曹雪芹对女性、尤其是少女过于依赖男性的批评。在封建社会里,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都寄希望于男人。因此林黛玉的悲剧个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理解性。而现代社会不然,女性具有平等参与的一切权利,如果再把自己仅仅看作是男人的一部分,丈夫、男朋友就是自己的一切,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可真是太令人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