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东产假新规定:年轻人要对未来有所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0:43

读了《你要得太多附[1]》和《只怪生活太残酷[附2]》两篇文章,我觉得对于我们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言,人生接下去的道路还很长。因此,我们需要为未来作出一些预测和准备,并以此来对我们人生中的收入作出一个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安排,而不能够仅仅只顾眼前自己的一些感觉。

我是这样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包括我自己——作出预测的:

一、人口方面:

中国的人口结构会在大约2015年进入拐点——老龄化,并且老龄人口将持续增长,我们可以从我们父母的年龄感受到这一点,这将会对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产生如下影响:

1. 需要更多的养老费用,2个年轻人支持4个老人。我们现在的一些人可以用4个老人的钱给2个年轻人买房子。将来轮到我们还债了,所以我反对现在用父母的钱满足已经是成年人的自己的需求。相反,我们应该为他们做财务上的准备。

在这方面,现在上头还无法全力解决,连美国日本政府都觉得养老医疗力不从心,何况我们。

2. 给子女教育的费用。政府已经把这方面的责任都丢给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为此作出充分的准备。

我希望将来我能有2-3个子女,因为可以减轻他们这一代人的压力,其实只生一个孩子是违反自然和经济规律的。而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将承担这样的代价。

3. 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将在2040年左右到达老龄化,我们还要为我们自己的养老做准备。在面对了上面两项巨大的压力后,我们还有多少资金给自己养老?

同样,也不要指望上头,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这种问题。

总而言之,在一个倒金字塔结构的人口环境下,除非国家非常富有,否则生活一定是比较艰难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希望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能够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不要到时候措手不及,更不要对未来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经济方面:

看完了人口,我们来看看经济。其实,经济和人口是有这密切的关系的。

1. 企业收益下滑。

中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下降,意味着很多产品的需求下降,尤其是中低端的产品,而我们国家恰恰就是主要生产这些产品的,这意味着企业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人口老化导致企业劳动成本上升,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现象。这两方面的压力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这已经发生了。

看看我们现在很多幼儿园,初中,高中人去楼空,我们可以看到不久的未来,一个个大学城也会面临一样的问题,然后很多企业也将看到这样的问题。

而我们国家还在大幅扩大投资和增加产能,这将加大未来产能过剩以及银行坏账。

因此,未来我们的收入面临结构性下降的风险比较大。

2. 利率上升

我们国家的利率目前是因为政府的干预而低得不合理的。

由于人口多,尤其是喜好储蓄的中老年人多,所以有大量的资金还能留在银行。很多50至60岁的人,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攒了几十万,很不容易。

但是我看到身边的很多年轻人,工资比他们父母当年高多了,却很少有人懂得储蓄和预防。相反,他们大量消费、负债,甚至花了他们父母的辛苦钱,比如用父母的钱买房就是一个一代人用掉3代人资金的最好例子(第三代人是指我们应该给我们子女的)。

这样的消费速度和习惯,以及将来人口的减少,最终会导致银行储蓄下降。而我们国家还远远不具备美国那种对国际资本的长期吸引力,这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成本上升,从而抬高利率。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以为贷款利率很低,负债几十万甚至百万买房觉得还可以负担,但是中国绝大部分的按揭利率是浮动的(和美国不同),一旦利率上升,很多人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存了一笔100元的一年期定期储蓄,当时的存款利率是10.98%。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觉得利率好像永远应该是1-2%,那是大错特错,一旦利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突然上升,会使很多人资不抵债,而我们国家连一部完善的个人破产法都没有,甚至企业破产法都很幼稚。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将无法摆脱债务。

因此,未来利率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大。

3. 借款

当我们未来遇到经济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如果急需5至10万以上资金时,比如父母看病,子女上学,以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几乎难以面对。

而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自己把钱借给了我们的同学朋友后,当我们自己也面对类似问题时,我们自己就会捉襟见肘。而现在很多人还欠着银行一屁股债。

因次,我们未来很难从我们同龄的友人那里借到足够的资金来面对突发事件。

从以上三点来看,我们现在在财务上最好增加储蓄,减少负债。而我们很多年轻人恰恰作出了相反的动作,这将增加未来的个人以及家庭的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将要面对的是非常严峻的未来,将来我们对于父母和子女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和压力。

而为什么现在我们还在为自己的一点点所谓买房的安全感大动肝火?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父母生病时无钱医治?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比起我们现在个人的一点点感觉重要的多,因为那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买房子,只要有钱,什么时候都能买,随便挑;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是我们的唯一。

我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和我妈妈去市百一店,那里的电子游戏柜台前经常有不少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玩游戏机,当时还是任天堂红白机,玩那个魂斗罗,很多人都很喜欢,我也经常在旁边看。但是游戏机价格很贵,我记得好像要500至600元。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坐在游戏机柜台的地上嚎陶大哭,因为父母无法给他买游戏机,

而他非要买,因为他太喜欢了。

我想,对于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而言,一台游戏机确实是天大的事,但是我相信,当他长大了以后,会觉得这完全是一个无所谓的东西。即使要玩游戏机,现在的PSP比当时的游戏机好玩多了。这就是认知的局限性。

我想,我们现在很多人就像那个小孩子一样,在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年纪,觉得好像一套房子是天大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再过10到20年,当我们经历过风雨后,我们会明白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回首看我们当时的选择和表现,会发现那是多么的无知。

看看历史也一样,曾经谁愿意嫁给“右派”?都想嫁给那些“根红苗正“的,现在呢?曾经结婚要买的4大件,现在还有谁会在乎?

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够认清形势,懂得趋利避害,懂得轻重和取舍,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发展。


附[1]:你要得太多

听一位刚结婚的上海男士说,如今身边好多适婚年龄的情侣之所以还未结婚,主要原因是婚房尚未解决。以目前北京、上海的房价,绝大多数30岁以下的情侣若想完全自食其力地付完首付,再支付每月按揭,就算勒紧裤带每天喝西北风过活,也不一定付得起。而看上去似乎大多数中国人又不愿意在租来的房子里成婚,于是就愁坏了一批人。对适婚女士来说,如果喜欢的人没有婚房,而有婚房的自己又不喜欢,那么是该嫁给喜欢的人还是喜欢的房子呢?

大概是被上两代人的贫穷经历吓怕了,这一代中国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自己食宿无忧,具体物化为:小两口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除了每月付的按揭外,还能剩有供家庭吃喝玩乐的余款。这即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都算是高标准严要求了。而最让人担忧的是,“人格独立”这项应该算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却被忽略了,父母为孩子准备婚房成了大势所趋。可见相比居者有其屋,一对年轻人的行为与意识独立不算什么。这应该是一种文明的耻辱吧。

在爱丁堡我在一对年轻情侣的家里借宿过。男士是剑桥天文学硕士毕业,在一家公司当技术人员;女士还在读硕士,在一家甜品店打零工。他们用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租了一间一房一厅的房子,午餐常常吃女士从店里带回来的工作福利——免费甜点。虽然没什么存款,女孩一年还是能有一两次跟随男士出差的旅行。我对比着中国相似人群的经济状况算过一笔账,发现如果选择租房的话,中国大城市同样教育水平的情侣的生活水平一点儿不比他们差,甚至更好。因为人工便宜,中国白领可以花很少的钱雇用钟点工。

买了房子的情侣也有问题。有对家底殷实的情侣在上海和南京分别买了房子,因为男方先是在上海工作,后又被派驻南京工作。而现在的矛盾是两人长期过着分居生活,女方说什么也不愿去南京生活,理由是不想辞去现在安逸稳定的工作,以致闹到分手边缘。比起这对小情侣,那些跟随着爱人经常跨国大搬家的人好像要得少多了。

眼下的中国应该是矫枉必先过正的时期,从什么都没有,变成什么都想有,至少别人有的我都得有。由这种泛滥的欲望引发的烦恼实在很难让人同情,甚至令人生厌,就像讨厌那些纷纷登上富人榜还在说房价不高的房产开发商一样。


附[2]:只怪生活太残酷

我相信,《你要的太多》这篇文章在众多因为婚房而不能结合的80后的心里都撒了盐。

房子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安全感,也意味着生活品质。

我三年前在家里的支持下,在上海市中心买下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虽然我因此每个月背上3K多的贷款,取消了所有的长途旅行计划,减少了外出就餐的次数以及更新衣服的频率,但是有了房子,我觉得心里很踏实。更有甚者,因为我有房子,我的父母已经多次跟我提及我邻居家的儿子想追我。

我不觉得对生活体验如此重要的房子应该是件奢侈品,至少对我来说不是。因为在可见的未来,我需要为我的父母的医疗存钱,即便他们已经有了上海的医保;我需要为孩子的教育存钱,即便到时候可能已经普及了高中;我需要为自己的学业深造存钱,而现在稍微有点名的MBA,没有十多万是不可能下来的。

面对如此多的刚性需求以及不确定的职业前景,如果我在结婚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房子,我觉得我的生活就是颠沛流离的。

我可以接受双方一起买房子付贷款,我也可以接受我来出房子如果对方足够让我倾心,但是如果我们都没有能力解决房子问题,那么,亲爱的,我们只能分手了。不要怪我狠心,要怪生活太残酷。

读者:Maggie Qiu

作者:Peter Tang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