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男性功能:《感悟庄子》(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43:16
《感悟庄子》(上)     一静

                                                   

◇道之源

  不要以为当总统的人德行就高,那些人当中害人之马和草菅人命的人也不少;不要以为人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就必然会给人民带来幸福祥和;不要以为经济的相对落后一定会给人们带来痛苦与灾难。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身居要位君临天下的人做起坏事来,他对世界的破坏作用和对真理正义的损坏力会比一般人的能量大得多。远些的历史不说,单看这个世界不足百年的情况就令人触目惊心: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各过各的日子,各享受各的和谐幸福生活多好,但是,当时德法英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脑子不知咋想的,他们非要挥起拳掂起刀枪揍这个国家砍那个国家。难道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给德法英的人民带来幸福和谐了吗?

     日本处在远离中国大陆的小島上,当时的首相也不知哪股子邪魔附了身,脑子一懵就按排指挥军队漂洋过海打起中国人,中国人招谁惹谁了?看不出日本的国家和人民从八年之久的中日战争中得到了啥好处。

     美国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应当是美好的,但那个国家的一届届总统总是大国家主义、强权军事和实质上的帝国主义一次次侵略其它弱小的国家和民族,今天打这个,明天揍那个,看谁不顺眼就派军队驻在那里管着他,谁不听话就给谁几拳。多行不义必自毙,害人多了久了,被害的最终是自己,这是天道的规律和宇宙的安排。“九一一”事件于美国人来说表面上看来是坏事,其实,不管于世界于当事者美国来说都是好事,“九一一”以后美国人对其它国家的侵略总是减少得多了。放着美好的人生不享受,你打我我揍你的不和谐不友好行径迟早会遭到包括自己国内人民的指责和抗议。

     别以为真理和正义的力量都在联合国总部,人类光明与和谐的根源往往在世人没热情向往甚至是被冷落的地方。这一点,我们能从安南和潘基文对平和、友善、仁慈、安祥的企盼的目光里看出,能从他们对战争与恐怖行经忧心如焚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印证。

     如果笔者说地球人的福祉之源在中国,于今天的现实来说,恐怕少有国家表示反对,因为现实已经证明此观点的正确性。但此话如果在十年前说,不说美日俄,就连同宗同祖的台湾人也不会相信。这就是他们的短见与浅薄。如果笔者说地球人的福祉之源在中国的河南省豫东一带,外国人不说,中国国内各省的人们听了可能会不悦甚至是反感。其实,地球人的福祉之源在中国的河南省豫东一带一点不假,因为河南省豫东两千多年前已经为这个星球做出了奉献,豫东为地球人奉献了道文化之真源:周口市的鹿邑的老子故里、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的庄子故里和位于郑州市区东面的列子故里圃田。

      佛让人和善,儒教人进取,道使人从容而清凉,人生的许多惬意与幸福最终由道化精神所衍生。政有政道、官有官道、商有商道、家有家道、书有书道、文有文道,连“盗”亦须有道。物从道则昌,背道则衰,天地因有道而阴阳调和,宇宙因有循道而万物合和。老庄列之道尽在中国,中国之道尽在河南,河南之道尽在豫东……

 

 

◇齐圣凡

       孔子问礼于老子。作为凡人的我们为啥不应当?

       楚王使使厚礼请庄子就相之高位。为了子孙,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更为了我们的生命能少一些俗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翻翻《庄子》?

     托尔斯泰百年前就读《老子》。中国人为啥至今不知《老子》只认钱?总理恁忙还读《庄子》,庄子后裔连自己祖宗是咋回事都糊涂一盆。叫人笑掉大牙。

很多人以为老子庄子太超圣,其实不是。

很多人以为《老子》《庄子》太高深,其实不是。

两千余年大师学者专家教授将老子庄子神圣化,这是历史的悲哀。

《老子》《庄子》被皇帝显宦捧得高在九百万里高空,这应当是人间的遗憾。

老庄很平凡。比你我平凡。他们平凡到连平凡的你我都误以为他们高在云彩眼里。

《老子》《庄子》真真实实千丝万缕连着生活。赵钱孙李饮食男女只要会认字肯进取的哥们姐们面对“圣”书都可以实话实说。

老子骑青牛至函谷关(不知走了几个月),他老先生为啥还带一个牵牛的小孩?无外乎是要小孩做书童,帮他整书弄饭料理生计。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带恁多弟子干啥?饿肚子的时候不也是要弟子四处搜索吃的?这与今天的勤务员照顾首长没区别。陶朱公、盖茨做生意与庄子编草鞋卖在目的上没啥不一样。老庄(至少)在吃喝拉撒睡上和我们一样需要柴米油盐。所以,一定要把自己摆在自然自在自由自尊的位置上看老庄。将老庄神化无疑在客观上起了抑制其发展的作用。

上帝处处有,就是你我他;老子庄子从未升天,他们一直在我们身边。

《老子》《庄子》能“吃”能“喝”。我们是凡人就不需要精神食粮了吗?

千万别以为自己脑子一热喝酒抽烟斗地主遛狗垒长城了,自己就够资格做俗人。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和行径永远对不住妻儿老小,当然更对不住深爱着我们的老庄和我们的祖国。

 

◇一富贫

 做富人是千秋万代古今中外的许多人都想要的,包括一些地位很低下的出苦力的三轮车夫也同样梦想做富人。尽管许多行业里的人清知道自己成富人是白日做梦。穷乡僻壤间用小石磨磨豆腐的瘦老头每天卖出十几斤豆腐,他明白自己干千年万年也成不了富人,但他过年时贴的门对还是“财如旭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一个人的富或贫,很多情形之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是谁想富就富想贫就贫的。日本天皇或英国皇室的子孙一出生就不是穷人,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乞讨者,既使生育了子女也绝不可能成为富人。尤其在中国,就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很多人富得流油的今天,人们怕自己沦为穷人的言行总是随处可见。人们不了解一个最普通的概念:大河无水小河干。此言不虚.

 整个国家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不可能是贫的。

古来就说“国富民强”。中国人穷怕了,挨饿饿怕了,不管在哪里,大家对穷人、穷朋友或曾经的“穷”哥们姐们总是恐避之而不及,既使是血脉一统的亲人也莫能例外。莫说实质性内容,就是让一些人看见那“穷”字或乞丐,很多人的脸色就有些暗淡了。向富向福向乐是人类普遍的天性和本能,远贫远丑远苦乃生命的常态。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向别人借钱借财总没有献爱心慷慨作奉献来得气宇轩昂。一个富人住在天边也可以受到来自万里之处的家乡邻人的探访。《增广贤文》以“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概括了这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

      就人类文明而论,应当说,这些内容还上升不到文化精神层面,严格说,它是没有彻底脱胎动物需求本能的残余表现。实事求是说,人类高层次文化精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王祥卧冰”、“劈山救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舍己为人”等等。

      真正意义上的可以上升到“境界”层面的事虽然少,它却应当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作为“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积极向上精神的美好追求——你可以认为它是孔孟精神、苏格拉底柏拉图精神、老庄精神或其他人类先圣精神。笔者以为,可以作人类文化之泰山玉皇顶的应当是老庄精神,笔者漫而述之——

      人类富贫分物质和精神的富贫两种。作为完整或健全的人,两者缺一不可。物质之富或精神之富两者分属于不同的个人是当今社会现象的显著特点(抑或说,当今社会大多物质特富者的精神内涵相对贫乏,而一些精神特富者的物质生活却相对贫乏)。

      只是笔者在这里叙述些于庄子精神来说是无所谓的贫富论。其实,笔者非常清楚,庄子反感这些东西,我们从他的《齐物论》里能强烈感受到一种相对论的齐一精神。富有与贫穷,一切都是相对而言,世上没有绝对的富有,也没有绝对的贫穷,况且,富有与贫穷任何时候都处于无有终止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一点,我们能从曹雪芹《红楼梦》中“好了歌”的词意中找到最好的注脚。

      《道德经》云: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天地间一切生物动物都是伟大的,而人又是惟一能发现并理解“道”之精神的族类。无论“道”或“贫富”这东西,归根结蒂都是让人获取幸福的手段。如果这些东西的存在使人远离或失去幸福,那么,我们宁可舍弃它。

       于高尚或尊贵的人生来说,任何物质层面的东西都是过眼烟云。人生真正的幸福决然离不开必要的物质资料,但真正的幸福又的确不是由物质拥有量的多寡而定。今天你拥有一万亿美金,这美金只是你创造幸福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它不是你幸福生活的保证,如果不与真善美这些内容相融会,这些钱就有可能给人带来挫折和痛苦。如果你今天兜里只有一美金,由于你做了许多善事美事,你就会拥有深厚幸福的基础。

      生命若白驹过隙。要把本来短暂而痛苦的人生化为悠然快乐,惟一的方法是淡化和消解关于俗世对富贫的偏面认识,是彻底消灭铜臭气和俗气。这不是俗叨,而是人类对自身抗击灵魂灾难的有效方法。生带不来死带不去,你的我的他的最终谁的也不是。人的一切都会随自然生命的结束而灰飞烟灭。富者贫者强者弱者,人的一切必随人的生命结束而化作沉寂。

 

 

◇何去何从

     当今之世,一般人生存赚钱很难,从事笔墨艺事者生存赚钱更难。不过,这并非说所有的一般人都难,有些一般人的生存赚钱就轻松自如,如那些灰色职业。但这些职业往往不能持久,哪个国家或民族都会尽力对其进行绞杀和仰制。从事笔墨艺事者生存赚钱更难,其方式手段也必然是奇招多多花样万出。这年头,你用乳头画达芬奇像,用脚趾蘸墨十年呕心沥血抄写《红楼梦》,以万张美女裸照拼成“奥巴马,我爱你”,要比恪守文德墨守循文则哼哧哼哧半辈子才写一部小说的人要受欢迎得多。比如书法这东西,一个秃了顶又满脸折子表情充溢傲气和骄情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年书法家在台上表演,他无论如何也没有青春美少女或俊俏少妇表演书法得到的掌声喝彩多。比如,你写一篇报道雷锋式的英雄劳模先进事迹想让人感动感动,总没有写一篇某名人发生在昨晚的风流韵事受到的关注多。教徒们可以为以马内利为佛陀赴汤蹈火,但你不可以骂无信仰者不是人。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至今光耀尘寰,但崇苏格拉底者不应见了反对他观点的人就横眉冷对。就说当今中国龙的传人们,在网上玩的就是心跳陶醉得一塌糊涂,刺激得死去活来的网民有上亿,精明本山包装和爆炒小沈阳一夜之间使其红得发紫,致使全国人民神魂颠倒几乎振臂高呼小沈阳万寿无疆。无名意大利小姐自拍巨幅裸照百张在马克思故居前贾美。可以说,当今之世,只要你决意想出名,弄些他人想都没想的奇技淫巧在网上一捣鼓,傻乎乎晕不唧唧在网上寻找新鲜找刺激的哥们姐哥必被勾住,你QQ或博客的被点击量必猛增无疑。可以断言的是,无论谁整多少博客、网站宏扬孔孟文化、老庄文化或其他正统文化,其点击量绝对比不上低俗网。  

    耐不得孤独受不了静笃者千万别做学问,尤其别涉足道佛儒诸家。至于有关老子庄子的学问,九零八零后龙的传人还要不要传,那就随他们去,其它国家的人,咱管不上,中国人对自己祖宗的国学国粹民族精神还应不应该继承和光大,需要每个龙的传人重新思考。

     笔者言微人轻,不可能像国家领导人一样发号施令安排指示全国人民都来重视国学、重视老庄精神,这需要国人吃着牛肉、三明治、享受着空调,扪心自问(笔者戏言:男人不思考此问题让他下下辈儿孙皆愚;女人不思考此问题让她下下辈子生了小孩没有庇股眼)。

 

◇圣光耀世

    马恩列斯在世界现代史上曾红极一时,在有些国家甚至红得发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思想的光芒则愈来愈淡,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亦愈来愈弱。孔子虽然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人物,他活着的时候也没有 马恩列斯活着的时候顺意幸福得多,抑或说,当年的孔子所遭受的磨难、困顿、挫折与尴尬远比马恩列斯经历的要多得多。纵然如此,孔子思想对后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却远胜过这四个外国人。况且,即使一千年之后(如果这个星球还正常存在的话),孔子的思想还会继续流传。而可以预见的是,真的过了千年,莫要说思想,就连那四个人的名字,很难说后世人还能够记得。

    孔子不是神不是仙,但他是圣人,他被世人封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古今中外的各色圣哲大师若群星灿烂各显其明,但能像孔子这样最广泛久远影响后人泽被后世的人物着实屈指可数。古今中外的圣哲中,被后人建庙宇瞻仰、学习、膜拜最多的莫过于孔庙。包括一些活着的时候不可一世的国家的头头,死去以后就没有人自觉自愿要给他们建庙宇。但孔子就不一样,给他建的庙宇遍及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孔子的聪明和伟大还在于,本来他自己的仁德思想治国方略已经相当高深,但孔老先生知道在与他同世的人当中还有比他更伟大更雄强的圣者,记述这件事的一部很重要的书是司马迁的《史记》。

    孔子生于鲁国之曲阜(他六世之前的先祖为宋国人),虽然他是名扬鲁及其周边诸国的大师级思想家、教育家,但他非常清楚,天下还有可以供他膜拜、学习和效法的人——这就是地处楚之北部的苦县、天下道文化的开山鼻祖老子。

    孔子虔诚之至,他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到苦县曲仁里问道于老子。至今,周口市鹿邑县(古苦县)还有石雕像“问道(礼)台”。孔子仰望崇拜老子,他不仅拜其为师,还把老子摆在高于自己许多倍的“龙”的位置上(孔子不过是“凤”)。

    战国中后期,楚梁魏鲁郑等诸候国都知道宋国北部蒙县有位继承光大老子之道学说的圣哲庄子(鲁国邹县的孟轲与之同时),他在道文化的造诣和成果上几与老子齐肩,在道的有些内容上已经超越了老子。

庄子最为率真,在他的著作《庄子》中,特别直白淋漓痛快(甚至有些尖刻)地表达了他对孔子的不屑一顾。在《庄子》里,作者不仅没有给孔圣人起码的面子和尊严,连一些身处下九流位置的草民也可以对大名鼎鼎的孔子不恭,此乃整部《庄子》的主旨。这是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国与国圣与圣之间理论上相互攻伐的普遍现象,我们存而不论。

    想起了孙中山的十六个字:“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把这种思想用在当今世界上也恰到好处。不管是孔孟老庄哪一圣,他们一个共同的愿望或特点是强调慈善和谐,反对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抵制相互攻伐。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表达和代表了古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和善、和平。

    当今的美国所以各业低迷风光不再,盖缘于他们从不遵道、横行霸道之恶行。谁漠视道、背弃道,最终都会遭遇自然天道的惩治。有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讲“德不孤,必有邻”,都是讲正义和真理的力量终将战胜一切。于这一点,老子讲的更经典,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pin雌柔)”,坚定的认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如果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部分战争犯子知道并采纳庄子“全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终”思想,我们的地球就不会被毁坏成那种样子。应当说,近六十年以来中国的立国原则和固国之本全是基于这种思想,用这种思想一次次挫败了意识上对立国家的战争企图。有识之士都非常明白,整个世界将逐渐走向由不和谐趋为和谐、由不平静趋为平静的良性面貌。

 

◇归根老庄

  傻瓜都看出来了,自从九一一事件给美国人当头重棒之后,应当说,这是美国自建国数百年来遭遇的最为惨重丢人的悲哀之事。笔者是普通人,连笔者这样的普通地球公民都无法不说实话:这当是美国人应有的下场。

  百余年来美国人一直在世界上想当其它国家和民族的老爷,一直想让包括中苏在内的国家跪着对它说话,一直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挑拨着台湾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挑起着许多国家的民族矛盾,一直将战火在本国国土之外的其他民族燃烧。多少年来,美国自认为是绝对的“老子天下老大”,谁不听它的它就给谁个颜色看,谁敢给它作对它就让谁吃不了兜着走。美国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只有中苏两国敢说“不”。怯于前苏联的科技军事力量而不得不处于狗咬狼地位,中国人对美说“不”,主要是从道义上施威。而美国不信中国的“邪”,每每对中国吹胡子瞪眼作要对中国作重拳出击貌。但美国却不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厉害,更不了解中国人传统的精神力量可以摧毁任何有违真理和正义的言行。在这同时,中国人眼睁睁伤心地看着其它弱小国家在美国淫威和铁蹄的践踏下沦为美国的刀下鬼。打了许多年的海湾战争最终以小小伊拉克总统被活捉、囚禁并最终被砍头作了结。

    这中间,美国人搅尽脑汁、挖空心思、使尽伎俩、算尽机关,要从各个方面征服并最终战胜中国。为了所谓的“保险”“胜出”,他们甚至不惜物力、财力、智力对中国施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精神摧毁计划——它们以“浮躁”、“实用”等快餐式文化为武器,以物质享受和性泛滥为诱饵,以所谓的现代科技电玩为手段,以彻底消解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为目地的一系列半秘密行动,对几代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元素施以无声的炮火——果不其然,中国人后代的文化精神传承在美国的攻势下几乎全军覆没。这一点,大家看一眼九零后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就明白了。

  让人不解的是,小青年被美国人忽悠住了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许多六零后五零后,甚至是出生在解放前的人们也被美国人的攻势给吓住了。如不少中国人竟迷迷糊糊地以为中国的文化精神完蛋了,中国人的毛笔字和京剧完蛋了,甚至,有些脑子进了水的人竟说连中国国画也不要国画颜料而可以以电脑笔替代了——呜呼哀哉!果真如此,真他妈的就实现了美国人彻底整毁中国人的罪恶企图,泱泱七千年文明古国就可以在美国人的窃喜里国将不国了。

 也许连一些中国人也不明白,中国人真正伟大而雄强的可以在世上(暗)举拇指的东西还是美国惧怕的并妄想千方百计扼杀掉的中国国学精粹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中国有句古语,叫实践出真知,而美国人不信;中国人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美国人刚愎自用,自施自威、自行自暴;中国人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美国人依着自己的心性只管揍哪个挒这个,无视和善与正义;中国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孔子的话说是德不孤必有邻,美国人只管恨人打人雷人轰炸人而不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美国人乐于当世界宪兵,他们要把全世界各民族的人都用枪炮军舰飞机看管起来,哪地方“起火”就压哪地方,哪地方“冒烟”就挒哪地方。结果是,美国人彻底管不完世界恁多国家,地球上各地方总是这地方起火那地方冒烟,美国人像一只傻乎乎悍乎乎的狗东一头西一头地乱蹿。美国根本不懂孔子的“和为贵”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不懂孔明“不动而屈人之兵”,不懂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更不理解庄子“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其结果,美国人自己给自己抱了个大恶果,叫“九一一”。

  其实,笔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预感到美国人迟早会有坏的报应,中国这条巨龙迟早横空出世让世界刮目相看,美国人打那个打这个最终要把自己打毁——尽管这一天迟迟没有到来,但笔者绝对相信会有这一天。

     “老子天下第一”这话不是乱说的。中国出了老子是世界的福祉,中国出了庄子是世界的救星。尽管时至今日很多钻在钱眼里出不来的国人不知老庄只认钱。

  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只有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出了道之开山鼻祖老子庄子。不行道者必自毙——这是天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理论,不信此理者迟早会有报应。

 

 

◇浅说道、儒、佛

道,是无言的。是无为法。而一切说理,都是言说的有为法。有为法即是大道立体的片面表达。儒理、道门、佛法,其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只是有为法的片面言说,它们是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表达大道之一点、一线、一面。

故佛陀说:“佛法即非佛法”。佛说自己讲法四十九年,实未讲一法。意思是指一切有为的言说,都不能等同于大道本身。如维根特斯坦所言:语言只是一架梯子,登上屋顶后即当舍弃。道家亦云:言者非道,得意忘言,得兔忘蹄。

一切有为的言说,皆因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背景而有差别。即佛所言:一切圣贤,因无为法而有差别。不同的宗教或学说,其教理、讲义都是不同的。使用的概念、解析的方向都有差别。但虽然是相互差异而言说的,而其所欲表达的真理本体却是共同而唯一的。以各自言说的点、线、面,构成了大道的全体。

所以,道、儒、佛,从根本上不是相互对立的。世间一切理念言说,都不应相互对立、排斥,一切对立面,都应统一于真理的唯一本体之中。正如庄子的齐物论,万物与我共生而合一。这也如同交响乐团的合唱。

佛陀就并不排斥其它宗教或世间一切圣贤。甚至他亦彻底否定一切佛法文字。佛教的终极目的是教人回归自己的本心。从本体自性去体悟宇宙生命的实相,这个生命真相只有一个。一切宗教或伦理,最终的意义都是要回归到人的自性中去觉悟宇宙人生,从这个层面而言,一切有为法,皆只是无为法的一本而散万殊,犹如一颗大树,生出千枝万叶、百花十果  。而从千万端枝叶末节去返本还原,所回归的真理本体只有一个。

所以,一切理论言说,都是大道之树的根、杆、枝、叶、花、果的不同之一端。它们在表相上必然是不同的,而从本质上却合于真理的统体结构之中。

道,主要是从内在精神与环境命运的相互体证、同步升华去言说的。强调的是生命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和谐融合与自由越越。是个人、社会、自然、宇宙的大统一与大超越。

儒,主要是从人与社会的伦理秩序上去言说的。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平衡与秩序。

佛,主要是从人自身心灵内部的和谐、自由上去言说的。以断灭一切文化观念的片面、局限、偏执而达到心灵的自如、自在、自由,超越一切旧文化观念的局限而达到无限宇宙的生命统一与和谐自由。强调的是心灵自由的解脱。

所以,儒家达成外部社会秩序。佛家达成内部心灵自由。道家达成个人与社会、心性与命运的自然统一。

秩序是善。自由是美。自然是真。道、儒、佛,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以真理构建秩序,以秩序达成自由。而真理的觉识,又以自由本然的心灵回归为前提。心美,才理真,理真,才至善。

所以,在大道的生命之树上,佛道是根杆,儒术是枝叶。三位而一体。

从实际修炼之法而言,佛家是修心而转境,或曰:修上而带下。道家是心身、性命双修,同步升华,而主要是以“修下而带上”的方式,从身境体悟中去转化气性。

儒家立足于现实社会。而佛道则侧重对旧文化理念、社会结构之固执局限的超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必须结合统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而若片面强调儒、佛、道乃至任何一种理念,以门户之见去相互倾扎,都将是不正确的做法。

一切宗教或言说,都有其相对的局限性、片面性。佛法说:万法常离相,不取亦不舍。在量子物理中,光即不是波,亦不是粒,即是波,又是粒。波粒二相原理,都只是实用而非究竟,“万法常离相”。故,“不取亦不舍”。又如宇宙本体,非心非物,即心即物,心物合一,“色不异空”。

故一切宗教,皆有其灭度之时。因为“佛法即非佛法”。真理的实相,会随着人类的文明觉悟升华而有终究的说法。在圆满觉悟真理的终极之处,万法皆归一宗。但从不圆满到终极圆满的过程中,科学所不能体认的精神黑暗邻域,都将会有一种心灵直觉的生命信仰。无论是以何种宗教童话的形式去表现,它们都是回归真理过程中指向宇宙生命本质的一根手指。这根手指,只是无数观察角度中的一个有限方位,所以,它只指向了真理本体的一点、一线、一面。同时,这根手指,并不是真理本身,正如童话将道德的真义包涵在故事的虚构之中……。可宗教的童话宣讲者,不会对学习人类文明的孩子说:我跟你说的全是骗你的假话啊。

我们都是走向未来文明的孩子。真理的“上帝”依然会不断派来真理的使者。那些先知、哲学家,在他们的心灵直觉中,将未来的真理临摹成宗教童话的剧本,或者哲道理论的蓝图,在这些虚构的模型中,我们会隐约看见真理显隐其中……。

孔孟、老庄、佛陀,他们皆是真理的使者。只“因无为法而有差别”,以其有为的言说,悟入真理的大道,那无言之中有大美。

                                              

◇说庄子出生地 

(一)

古来介绍解读庄子的人很多,因他思想精神的伟大与超圣,只就他的出生地问题就成了一个谁也说不清的难题,你手头的有关庄子的书越多,其出生地问题也就越显得繁杂与矛盾,众多探究者之间所持观点的相悖或矛盾引发过不知多少次思想上的战争,公说公理婆说婆理都是小事,很多情况下还搞得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刀光棍影剑拔弩张。这不仅是一个长久性的话题,还是一个永远难于解决的问题。

我常常有一种窃喜与轻松,在庄子出生地问题上绝不可能与任何人发生矛盾,这当然是因着我的太过平凡,哪一个庄子研究的专门家也不会傻着脸与如我之类(庄子问题)的小儿科者过来对仗,这正像一个皇帝不会与草民对仗是一样。

去年购得一本叫雨然的人写的《庄子》,(不知道作者在庄子研究问题上的成果有多大影响有多大)书的最后搞了一张比较简单的庄子年表(此类年表很少见),上面记载:

公元前312年这年,庄子(58岁)妻死,好友(同学、论敌)惠施前往吊孝,庄子于灵前鼓盆而歌,惠施不解。

这里面有一个于我来说是值得欣慰的事:惠施那么厉害的人物到了那个年岁竟不理解庄子的鼓盆而歌。我太高兴了,脊梁骨暗暗有些挺了——自己比那时候的惠施还小好几岁,已经理解了庄子鼓盆而歌的奥妙,这难道不是自己作为一个常人值得庆幸的事吗?何况,就上面提到的庄子出生地问题,自己还有话要说。

 

(二)

庄子故里究竟在哪里?这是自庄子去世至今的两千多年里一直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尽管此问题于伟大的庄子文化来说毫无意义。

自汉代司马迁写了史记之后,(凡是研究庄子文化的)学者们大都依着他的观点,他是大家公认的史学权威,他说庄子是宋之蒙人,大家也就承认了,因为,历来在庄子文化研究方面可供专家学者作为实际参考资料的文献少得可怜,野史更不足为凭,所以,庄子故里问题好像让司马迁给解决了。

从有关历史地理一些老的书籍来看,司马迁界定的庄子故里的大致方位是正确的,庄子就是宋之蒙人。可是,老先生咋也想不到他的界定会给后世带来那么多历史纷争,根本意想不到这个宋之蒙会使他千年之后的庄子故里一下子出现了许多处。因为,那时的宋国疆域面积虽然不大,宋前后带“蒙”字的地方不是一个,宋国及其邻国有几个蒙地,大家都各自分别自认为自己所在的宋之蒙是正宗的宋之蒙,庄老先生也就有了许多个老家。到现在为止,大家看到的称庄子故里的地方有:今河南商丘睢阳古城(古宋国国都)东北三十八里的蒙墙寺(属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河南省商丘市西北的民权县;安徽蒙城县;山东冠县;山东东明县;山东曹县。尤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这六个故里中最没竞争力最显弱势穷酸和暗淡的就要数商丘的蒙墙寺了,其它地方的庄子故里都策划捣鼓了豪华气派的国际庄子文化节,每一次举办文化节都聚集许多高官大亨宝马香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使那些地方的庄子故里人扬眉吐气腰杆硬硬的说话刚刚的。良心说,这时候只有作为六个庄子故里之一的蒙墙寺人最像庄子的真故里,到现在蒙墙寺庄上的许多庄氏后裔(现在的严氏族群)农民基本上还住在穷乡陋巷。

(三)

三十年多前,庄子在国民里还是默然孤寂的人(有关他的事情他的学说只有在范围和影响很小的学界才能看到),而这些年就大不一样了,连最普通的农民也叨叨拥护起庄子来(更不待说其他人了)。

就政治思想社会开明文明程度而言(尤其于顽思如我者),现在这个世道真得过、真得法,你可以(在法律道德许可范围之内)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了,道出某种思想不必再思前想后如履薄冰甚至胆颤心惊了,只要你认为自己的观点可以面世,能立得住脚,你尽可吐露自己的心声,再不会有人找你的麻烦。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说说庄子就更保险更牢稳,尽让你大大咧咧无法无天谁也怎么不了你,因为你不过是说说这个于现实社会来说不太重要的庄子而已。所以,当代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凡与庄子有关(确切说是好些称为庄子故里)的地方的人们,就可以各各高挺着自己的腰杆大呼小叫竞称自己所在的庄子故里是真故里了。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年我的心都是萧然平静的。我有一种直觉,并且相信这种直觉的准确性,那就是,果若庄老先生真的在天有灵,当他看到自己有那么多乱糟糟的真假故里、那么多人争先恐后绞尽脑汁花样百出争做自己的真故里人时,他老先生肯定哭笑不得,给精明工于算计的现代人做鬼脸都找不到地方。

司马迁说庄子故里乃宋之蒙。这下子可就把庄子的真故里给蒙住了,蒙得大家晕乎了两千多年,至今也没个眉眼。

山东东明县人说他们那儿是庄子真故里,山东冠县人说他们那儿不是庄子假故里,山东曹县人说其它地方都不是庄子出生地,惟他们那儿是。河南民权人不会咽下这口气,拍拍胸脯跺跺脚,高高举起庄子真故里的特大旗帜对地球人震耳欲聋大叫千声:庄子真故里真在民权!不信吗?各国人民都来看!安徽蒙城县人不仅为庄子故里的事动了许多脑筋,还花了不少钱,可是,由于历史事实之故,蒙城人经常被人批,说他们(在庄子故里问题上)就仗着一个错误的苏东坡!庄子故里在蒙城?把人的大牙给笑掉了!据笔者所知,庄子故里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河南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的蒙墙寺。实话实说,李庄乡的蒙墙寺应当是庄老先生现在这六处故里中最破落寒酸的一处了,虽然一代代一茬茬的蒙墙寺人都知道自己是庄子故里人(不少人承认自己是庄子后裔),很多地方有头面的人也帮了不少的忙,但是,蒙墙寺至今仍是所有庄子故里中最默默无闻悄无声息没有任何动作的一个。笔者去蒙墙寺好多次,那个落后(相对于其它故里)样就别提了(当然要比庄子打草鞋时的处所好得多)。

 

 

◇蒙墙寺,一轮即出的太阳

几个朋友听说我在写有关庄子的文章,他们都破我的劲,说我又犯神经了,现实中或历史上赖好选一个人物写写也比写庄子挣钱。我没法说我为有这样水平的朋友感到丢份,作为庄子故里的人,我的确为千千万万个庄子故里人不知道庄子这一位国际级人文大师而深感痛心。尤其近些年,庄子这位与老子并称中国道家思想鼻祖的宗师,其境界和精神受到了全球的普遍青眯,包括释迦牟尼和耶酥、孔子,更莫说莎士比亚、马克思和孙中山,没有任何人能像庄子和老子这样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的顶礼膜拜。据资料显示,二零零六年,《老子》《庄子》在整个欧州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圣经》的发行量,可见老庄思想在国外受到何等程度的重视。当第一次听到庄子他老人家有如此高的国际威望,真高兴得一夜没合眼。

可是,让我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商丘人不知道庄子是何许人,即使有少数知道庄子其人其事的,也没给他老人家美言,不是说他的思想大而无用,就是说他清静无为没啥可取。据笔者几十年来所了解到的,就我们庄子故里(商丘)人而言,真正读过《庄子》读懂《庄子》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而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经常想:商丘人真这样嫌贫爱富?说起李嘉诚和比尔.盖茨这两个富得流油的人大家没有人不知道,而提到庄子这个穷得叮响、经常被饿得脖子伸多长的怪诞老头,很多商丘人不知道咋回事。也许是许多商丘人挨饿挨怕了,一遇见穷人就尽量躲得远远的,一与穷人打交道就有一种怕被对方的“穷”气熏倒的恐惧感——庄子虽然过去两千多年,他身上的“穷气”虽然不能把当今的富人沾穷。但是,绝大多数的庄子故里人还是不愿知道“穷”得靠打草鞋挣几个小钱维持生活的庄子。潘安和西施只凭一副好皮囊就轻松搏得一代又一代饮食男女的喜爱,纵然他们充其量只能给喜欢他们的人带来想像中的美好异性的滋味。商丘人像全国各省各市的人一样腰包鼓起来了,可是,他们有了钱之后,如何去寻找幸福和愉悦的途径却始终茫然一片。很多人不是打麻将就是遛狗、不是乱抽烟就是猛喝酒,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小行政官员和企事业单位的上班族没有书房,甚至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科方面的书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庄子》《老子》了。纵然是人各有各的爱好,但不能不承认,我们国民中遛狗、打麻将的人太多了毕竟不是太体面的事——国民中只靠美食、烟酒和性来搏取幸福的人太多了,当然不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应有的特征。很多所谓的现代人在生活条件、方式、内容上当然比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先进了不知道多少,但是,由于数十年来中国人的文化失缺现象太严重,当代中国人在西方现代文明和拜金主义浊浪恶潮的冲击下几乎是全军覆没,有些人英语很好而拙于汉语,用俄语会写作文而用汉语不会写,汽车技术挺好而从来与书无缘,互联网上聊天交朋友很上瘾而从来不知道中国优秀古典文化为何物,电脑玩得烂熟而不会用钢笔写汉字,骂孩子不努力学习的父母们几十年也没买过一本书读读。

笔者戏言,如果哪一天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脑子一热专为庄子故里所在地的商丘市下发一个红头文件,命令所有上班的大小官员和工作人员必须在两周之内通背《庄子.逍遥游》或《庄子.大宗师》,规定时间之内不达标者降职一级或扣除当月工资的百分之多少。天方夜谭式的事情如果真的实行了,可以断言,它的社会效益比这几个月商丘市工作人员工作日午间禁酒之事的社会效益可能要大得多。

当年大仲马的上衣、黑格尔的鞋子、伏羲使用过的筷子、庄子鼓盆而歌用过的瓦盆,谁也不会去想今天这些东西的所在,更不要说形同草芥的张贤亮的小说或赵本山的帽子了。斗转星移、万古千秋,真正可以与江河同在、与日月齐辉的是庄子及其《庄子》。但我相信,蒙墙寺作为庄子的出生地,迟早会作为国家重点旅游景区而名扬天下,蒙墙寺村、李庄乡乃至梁园区都一定会因庄子的盛名而大受其益。

我想,当年鲁迅“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没说错,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开国帝王和文化巨匠,都受道家思想影响。我们读陶潜的《饮酒》、苏轼的两赋或曹雪芹的《红楼梦》,处处感受到浓郁的道家情味。而庄子,正是中国道学开山鼻祖之一,庄子的出生地蒙墙寺就在我们商丘市。

纵然如今的蒙墙寺还是穷家破院式的落后农村,纵然现在的庄子后人闫氏族群还在“锄禾日当午”和“日入而息”,但我相信,蒙墙寺像一轮即出的太阳,很快,它就会跃出地平线,它将汇同《庄子》思想的光辉普照这个世界!

 

◇我的蒙墙寺

在《鲁讯全集》里发现鲁迅写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想:怪不得鲁迅成为一代文豪,人家在刚董事的时候就有人给他买小人书了,连在家里做保姆的没文化的长妈妈也给他买了一套《山海经》(带插图的)送给他。回想自己,直到十三岁才读小学一年级,二十岁才读《庄子》,五十多岁的人竟还是两手空空啥成果也没有。说真心话,真羡慕鲁迅,当然没法埋怨我世世代代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四方行乞的祖辈。眼里噙着泪在想:如果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有人给我买了《庄子》《老子》《黄帝内经》《山海经》等名著,相信自己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无智无识无有成就。

可能是冥冥之中上苍的安排,这“一”“静”都是老子《道德经》里的极为重要的概念。自己给自己起名字的时候还没有读过《道德经》,只是只鳞片爪蜻蜓点水似地知道些《庄子》。三十二三岁的时候开始知道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很快知道庄子和老子是被国人数千年尊为道学大师或鼻祖的伟大的圣者。

因天生不聪明,加上自己五柳先生式的读书方法,从二十岁喜欢《庄子》,至今对《庄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更不要说在《庄子》上有什么大的成绩了。但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最早读到的那本《庄子》序言部分(编著者的名字及那书早已丢失)说得很清楚,庄子故里就在我出生地方的偏西北十几里,是古代宋国之蒙县,村名是蒙墙寺。

最近热上了王新民著的《庄子传》(1995年7月第1次印刷。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读庄子的传记使我了解很多未知的有关庄子的故事,也使我本就浓重的庄子情绪更加浓重、本就亲近的庄子而更为亲近了。庄子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是生活在他之后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而作为生活在大中原上黄河岸边豫东人的风俗民情,却未发生改变。笔者不仅出生在古蒙县一带的农村,而且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非常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如吊丧哭丧和巫者为人算卦预测等。两千多年蒙墙寺蹲在灵棚里守丧的女人们与今日守丧的女人们哭的规矩一模一样;装哭的装哭、该谈笑的谈笑一模一样,前去吊丧的男性亲友在大总(问事人)的指挥下先上香后躬着腰捂着难哭掉泪的脸往屋里跑一模一样。自古以来大中原就是中华民族各种重要文化的发祥地,以《易》文化为依据的算命看相为谋生手段的中原人跑得各省市都有。从《庄子》和《庄子传》里发现,两千多年前宋国蒙县和孟诸泽一带的相面者的高超技艺比今日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全国相面者的水平还厉害。此类事实证明太史公《史记》里的“庄子者,蒙人也”之“蒙”定是宋国蒙县之“蒙”。

庄子乃宋之蒙县蒙墙寺人,这是任何人无论用任何手段也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纵然太史公在庄子故里所在地问题上为后人争庄提供了可以钻空子的方便,而我相信,庄子这位表面上以瘦、怪、穷为特征的国际道哲人文大师真正的故里必然会得到正本清源。

 

虽然历史年代久远,而追求庄子故里的人仍代不乏人。所以,各种各样的史书、资料上记载庄子故里的内容非常多,尽管各种史料在记载庄子故里时各自所用的文字有差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庄子真正的故里就是战国时期的宋国蒙县之“蒙”。

《史记·殷本纪》曰:“宋州北四十里大蒙城”,太史公说宋州之北四十里的地方有“大蒙城”,这里的“宋州”当然是宋国之“宋”,“大蒙城”是蒙墙(城)寺之“蒙”。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蒙县治所称蒙城,也称大蒙城。鲁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宋南宫长万杀闵公于蒙泽;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苟希奉豫章王瑞为皇太子,自仓垣徒屯蒙城置行台,寻为石勒所虏;永安初(公元304年)梁将陈庆之送北海王颢此还,自铄城进大蒙城,遂至梁国,均籍此。战国时楚国庄周即蒙县人。正周为这里出过历史名人,而且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所以在翻阅古代史时经常会看到这一古地名。

《读史方舆纪要》还称:“蒙城在府东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

《太平寰宇记》卷第十二称:“大蒙城在县北四十一里。”

清代段长基《历代疆城表》上说:“今归德府东北40里即庄周故里。”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蒙即今“商丘县北四十一里。

《归德府志.古迹略》称:“城北四十里有大蒙城。”

庄子故里蒙墙寺庄子后人闫(从“庄”姓至“严”姓再至“闫”姓的庄姓族群之历史悲剧当是中国封建宗法人治社会中惨不忍睹的普遍现象。有兴趣者可在百度上搜索“蒋友胜蒙墙寺”即可得此“庄闫一家”资料)召民在1995年9月19日的《商丘日报》第十七版《庄子故里新解》里说:“蒙墙寺一带以前叫大蒙城,蒙墙寺叫蒙城寺,隋唐时程咬金、泰琼等在寺院墙上晒灰甲后改为蒙墙寺。在明朝成化年间称蒙墙弥陀寺。清代后一直称蒙墙寺。

1994年8月16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振江到蒙墙寺,考察后说,出土碑文和现存瓦砾碎片表明,蒙墙寺在以前有过规模宏大的建筑。

张庆华、陈松林二位先生在前些年商丘县县志编篡委员会总编室办的《古宋春秋(第三期)》上说:“对于蒙城故城,经过考古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今商丘县北18公里蒙墙寺无疑”,古归德府志上记载的资料最为可靠。“按府志记载的方位距离”,蒙县故城“应在蒙墙寺附近”。

“蒙墙寺群众于1958年打井时曾挖掘出鼎、陶盆、陶罐等文物,经商丘县文化馆鉴定系汉代陪藏品,这是重要物证。”

“该村(蒙墙寺)群众至今仍把村名俗称蒙城寺,其中的‘蒙城’正是我们要找的蒙县故城。”

其次,“以理推断,今名中的‘蒙’字,应为蒙县在地名上留下的痕迹,‘墙’则指古城廓,是地名的进一步演变,‘寺’是后来建了寺院,加在原名之后形成了今名。今存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建蒙墙弥陀碑记》和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改建三大士阁碑记》两通,上载‘寺’始建于金大定中(约1175年),至今遗址尚存”。

关于蒙泽,《水经注》说得很具体:“反水出阴沟于浚仪县(今开封西北)北,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获反水出水于梁郡蒙县北”,“获水又东迳长乐固北已氏县(今山东曹县东南)南,东南流迳于蒙泽”。《水经注》说:“《西征记》载,(蒙)城在反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获水又东迳虞城县故城北,古虞国也。”这就更明确地表明,汉代蒙县位于古卞水南十五六里,虞城古城西北“。

李教授在他的文章里引用《春秋·隐公十年》的话说:“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公笔传》、《谷梁传》‘戴’作‘载’。笔者。)”;用《春秋左传注》的话说: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西稍北四十五里,离宋都六十余里,当即古载之地。可以看出,春秋时载与宋是两个并玄的诸侯国。春秋之戴即秦,西汉之即东汉考城,与宋之蒙田比邻,但不是一个概念。旦考城在反水之北,而蒙在反水之南,这个问题,只要看一下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历史地理学 权威谭其骧等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就清楚了,互不混淆,十分醒目。

说起来,笔者是很不乐意(也不擅长)在历史事实的考究上费神的人,但眼睁睁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某些人硬是不顾真正的史实而随意给庄子他老先生乱安家,尤其看到今日庄子故里蒙墙寺的庄子后人们因历史在庄姓问题上的颠三倒四而无法姓庄的无奈,笔者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不能不为庄子及其后人们讲些符合史实的话,虽然我知道自己无名无位人微言轻。

 

 

◇蒙墙寺的追念

(一)

     有人说我像庄子,有人说我像陶潜,有人说我像苏东坡,有人说我像郑板桥,也有说我像鲁迅。说就说呗,说我像谁就谁,既使有人主我像小狗猪小驴小兔也好,果真像这些动物,也就有了福祉了,省得再面对作为人的许多不适了。十九岁那年第一次看到《庄子》一书,知道我所在的村庄附近曾出了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叫庄子。尽管那书的译释者让我忘得一干二净,但那本《庄子》却留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像。原因就一个,就是《庄子》一书作者庄子的出生地就在我的出生地附近,或者是说,我与庄子的出生地就是一个地方,而且根据我那时的地理估摸与方位推理,断定庄子其人的出生绝对与我的出生地紧密相联相近。二十二岁那年冬天,我又从老私塾教师(陈自成先生)那里借得另一个版本的《庄子》书的前言与前几年看到书籍有关对庄子的介绍一样,都说庄子的出生地在商丘(县)东北(三十六里)其实,直到我长到二十四岁的时候,商丘(县城,又称睢阳古城古宋国都)对我来说还是书上的事,虽离那儿才几十里,但我却没有到那儿去过。尽管我家里上祖是赤贫,我本人长得很不起眼,但因知道庄子这个了不起的大人物的出生地就在我村庄附近。所以,从那时候起就有心理上的优越感,一种无法言说的狐假虎威似的自豪与幸福。庄子很穷,穷就穷呗,我这穷小子爱上庄子喜欢上庄子不是自己的幸运吗?

(二)

      无论是鲁迅、胡远、李泽厚、闻一多、冯友兰、南怀瑾或傅佩荣,任何一位庄学文化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展开叙述庄子故里或出生地问题。当然,这首先是因为此问题于主题庄子文化体系来说属于支节问题,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这些大师们虽然在庄学文化研究上硕果累累,但他们个人的出生地均与庄子故里无缘。如果说还有一个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可能是属隐性的(大师们表面上可以否认这种观点),为了避免(全国六处庄子故里)引起纷争和矛盾,索性避而不谈。

尽管笔者是平常人,谈此问题也想谈得透彻些(这本身与读者信不信没关系)。根由是:

       1、笔者在国学知识和素养上太单薄,不可能像李泽厚、范曾、于丹或陸永品、刘冬颖那样谈真正意义上的庄子文化内容,只好做一些于自己来说是力所能及的小事,这小事当然是谈庄子故里问题。

       2、笔者的出生地具 庄子故里(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七公里,十九岁读《庄子》的时候从书的《庄周小传》里看到的。所以,到二十六岁开始读《老子》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打下很深的烙印:好几本有关庄子的书说庄子故里在商丘县东北三十八里蒙墙寺。故而笔者谈庄子故里问题总带有一种于乡贤庄子难弃难离的感情。

    山东东明和曹县是两处各不相同的“庄子故里”,这俩地方有漆园有濮水寺。

    安徽蒙城是庄子故里。证据有:一是:太史公《史记》里讲的“蒙”被此地对上了号,他们使自己的“蒙城”与庄子联系上了,二是:他们那儿有“濠水”,庄子与惠施论辩的“濠梁之上”又对上了号。三是:北宋时期的苏东坡到当时的蒙城拜祭庄子时曾为庄子祠堂写了“庄子祠堂记”。说实在话,苏东坡是一位感性极强感情真挚的伟大的文学家和词 人,只要是触动他灵魂的事物,他都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或诗词。但是,他在作文过程中并没有考虑相关地名人名的真假问题(果若他行文时真心考虑照顾到枝节问题,也就不可能写出那样奇伟瑰丽的诗文)。当时就那么脑子和感情一热乎就写出了《庄子祠堂记》。众所周知,多情的苏东坡不是曾经把《赤壁赋》的“赤壁”之地搞错了吗(尽管)有千千万万个崇苏者把思古之幽情寄托于那个假赤壁之战的遗址上)?这话听起来像戏言,其实是实情。太史公著《史记》写庄子的时候是不是到过他所说的“蒙”地,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果若他真的为写庄子到过“蒙 ”无论这个“蒙”属地是啥名),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太史公是不会只写那么一个简单的“蒙”的,也许根据他当时掌握的资料,他以为写“蒙”地不会引出歧意,也许他推想,写“蒙”地就行了,天下唯一个蒙墙寺属于蒙县,有谁会不了解此“蒙”为宋国之蒙墙寺呢?此非为戏言。虽然他是伟大的太史公也存在这种可能性。

    河南民权是近些年搞庄子文化比较热、叫得比较响的一个庄子故里。民权东北部故里有庄子胡同、庄子墓等。而以史书论,至今尚未呈现史书上有庄子故里在民权的说法。现代社会一切都多元化,“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事不知道出现多少亿万次。所以,“庄子故里”在哪里一事上,各地的纷争与矛盾就难于避免了。

    在全国六个庄子故里中,最穷最落后的一个庄子故里就要数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了。从这个村社的表相、气质来看,此村(与其它几个庄子故里相比)最具庄子故里特色(尽管此村庄的庄氏后那么渴望此庄子能发展好旅游经济)。

    以个人感觉感情和对庄子生活境遇及性格等的偏好而言,笔者的确不希望看到太商业化太浮澡太气魄太豪华的庄子故里,更不忍看到庄子故里充满太多的铜臭味。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对庄子有着太深感情的庄子的追随者,不应当昧着良知说话——这不也是在秉承庄子“真”的精神与境界吗?

 

◇庄子 和《庄子》                          

     ( 一 )                                                                       

关于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两者很难分开来讲,也不应当分而述之。庄子是一部很厚很奇伟的书,他的著作《庄子》更是一部很厚很奇伟的书。庄子一生只写了一部《庄子》,而且,此书三十三篇(内篇外篇杂篇)中只有内篇为庄子所著(此早为公论)。按字数论,《庄子》很不起眼;以思想精神论,《庄子》当数天下第一。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活在前369—前286年的战国时代前期,古宋国东北部蒙县蒙墙(城)寺(今河南商丘睢阳古城东北36里)人。曹商、惠施都是宋国人,庄子与他们曾经是小时候的同学。庄子曾经做过蒙这地方管理漆园的小官,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

当时,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大乱,诸侯国纷纷独立,形成了秦、齐、楚、韩、赵、魏、燕七雄争霸的局面,弱肉强食,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庄子同情人民疾苦,反对非正义的兼并掠夺战争,对黑暗社会极其不满,不愿与统治阶级合作,辞官归隐,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辞而不受,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过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周的思想与个性,由此可见一斑。

《庄子》书中有关庄周不愿做官,宁愿过织卖草履为生及其穷困潦倒生活的寓言故事,可作为他生平许多感人事迹中绚烂的一章。

庄子是老子的后学,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也建立了自己新的学说,是道家的集大成者。

《庄子》,《史记》没有记载篇数,《汉书. 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经过秦朝焚书坑儒浩劫,逮至晋代郭象注《庄子》时,只编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流传至今的三十三篇《庄子》(七万余字,号称十万言)就是郭注本,书中记载许多寓言故事。秦以后研究《庄子》者甚多,训释、音义和研究著作百余部,可谓异彩纷呈蔚为大观,久已成为专门学问。

     ( 二)                                                                       

庄子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在哲学和美学方面很有建树:

首先,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所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在其代表作《逍遥游》篇,即有充分的表现。庄子认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蜩与鸴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都还是“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绝对自由。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无所待”,方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所谓“以游无穷”,即逍遥无为于绝对自由的境界。不难看出,庄子企图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

其次,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创立了“相对主义”的学说。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等。庄子创立这一“相对主义”学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理论根据。事实证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正是按照庄子的此种“相对主义”学说在演变着。不过,庄子否定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自然不切实际。

第三,庄子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庄子认为,世界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皆无差别。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也是此意。事实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别而不相同的。庄子的此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是奇谈怪论,但骨子里却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思想。

第四,庄子提出要“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庄子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意思是说:遵守自然法则,珍视纯真本性,不受世俗的人为约束。他所谓“复归于朴”,意谓返归于原始的纯朴状态。庄子的这种以“自然为宗”的思想,虽不能认为就是“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但它对后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却具有直接的影响。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其中蕴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这在《庄子》书中《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木》、《渔父》等篇,皆有明显的表现。

第五,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科学不够发达,有许多人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命和天命的。墨家的墨翟亦不相信“命运”,却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因此,他主张“尊天”、“明鬼”。庄子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庄子》书中所讲到的“天”和“命”,往往都是从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言。他书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也曾使用“鬼”、“神”二字,只不过是借用而已。庄子对人的生与死的问题,就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能够通乎性命之情,看透人的生死规律,具有超脱旷达的精神。所以,明代徐文长说:“庄周轻生死,旷达无比。”

《庄子》书中有两则鬼神的寓言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应帝王》写一个名叫壶子的道家术师,他利用气功,揭穿“神巫”季咸谎称能预见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的骗术。

《达生》写齐桓公田猎“见鬼”,气荡神摇而致病的寓言故事,生动而巧妙地说明世上并无“鬼”,是人“自伤”的道理。

第六,以丑怪内德为美。庄子认为,人的贵贱,并不能以天子与匹夫来划分,应当以其行为“美丑”为划分标准。他在《盗跖》篇明确地说:“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为之美丑。”

基于庄子的此种贵贱美丑观,他在《人间世》《德充符》两篇中,分别塑造了七个形体残缺不全的丑陋怪人。这些丑陋的奇人怪人,虽然形象可怖,但他们的德行才智都超过了常人,是天下最受欢迎和爱戴的人。又如,《山木》篇写宋地某店主,有妾二人,一人美,一人丑,丑者受宠,美者却受到冷落。何故?因为美者虽然自以为美,店主并不认为她美;丑者虽丑,她品德好,店主并不嫌她丑。此则寓言故事,其用意是在告诫人们:“行贤而去自贤之行”,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爱戴。

不难看出,庄子通过以上寓言故事,其目的是要破除陈腐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表现了庄子以内德丑怪为美的美学思想。庄子的这种美学思想,无论在古代或今天,都曾经或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体至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认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可以言传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在《天道》篇中说:世俗之人所珍重的大道,全靠书籍的记载,而书籍的记载不过语言而已。语言文字,有其可贵之处,然而语言文字的可贵,就在于它深邃的外在的含义。它的外在的含义是难以表达的,是只可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因此,老子和庄子都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说,真正知晓大道的人是不会用言语来说明大道的;而用言语说明大道的人,其实并不一定知晓大道。庄子把此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在表现技艺上,就体现了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思想。《天道》篇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轮扁斫轮“得手应心”的高超技艺,之所以不能传授给子孙,就是因为他的此种绝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致使他“行年七十”,总还是斫轮。在庄子此种审美思想的哺育下,便直接促使了后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的形成。

      ( 三 )                                                                   

在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最生动优美,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具有个性化特征。

第一,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一种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诸如《逍遥游》篇对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就写得雄奇壮阔,气象万千。说鲲之大、鹏之背,有几千里;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徙于南冥,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此等极度夸张的描写,“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曾经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激赏。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曾以赞叹的语气说道:“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人间世》篇写齐地有棵栎社树,其大能遮蔽数千条牛;临山十仞之枝,能造舟数十。此种奇树怪木,的确世上罕见。《秋水》篇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顺流而东,至于东海,不见水端,因而便引起河伯的望洋兴叹。《外物》篇写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以五十条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旦旦而钓。一年之后。大鱼上钩,牵动巨缁,潜入海水,惊扬奋鬐,白波若山,海水振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将此大鱼剖开晾干,大半个中国,竟饱食此鱼。《田子方》篇写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那种“警辟奇险”的绝技表演,《达生》篇写孔子观于吕梁的惊心动魄场面,凡此等等,都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无穷的想象力,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味。

第二,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譬如,《徐无鬼》篇对魏武侯搜刮民脂民膏而供自己享乐,反美其名曰“爱民”、“为民偃兵”的虚伪性,给予冷嘲热讽,笔锋尖刻,犹如凛冽秋霜。《则阳》篇讽刺诸侯发动兼并战争,屠杀人民,就好像在蜗牛左右角厮杀那样可笑。《外物》篇把大小伪儒盗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及其生怕损坏死人口中珠宝的心态和轻手轻脚的动作,都描绘得有声有色。《列御寇》篇通过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得到秦王的欢心,获车百乘,而却大言不惭地夸口于庄子的故事,有力地讽刺和抨击了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由此可见,庄子不愧是我国最早的讽刺文学大师。对于庄子的讽刺文学艺术,清代学者刘凤苞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庄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借此以消遣岁月,真浇尽胸中块垒矣!”

第三,笔法多种多样,行文千变万化。清代学者吴世尚曾经指出,庄子散文:有空写,有实写;有顺写,有反写;有淡写,有浓写;有远写,有近写;有半写,有全写;有加倍写,有分帮写等不同写法。言外立言,意中出意,层层相生,段段回顾,忽而羊肠鸟道,忽而叠嶂重峦。文法之变化,如行云流水,天马行空。如《胠箧》篇使用多种比喻和不同写法,最后得出“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的结论。文中变化,正如清代学者胡文英所说:“奇峰陡起,若神龙变化,无处觅其首尾。”《天地》篇写“尧之师曰许由”的故事,抑而又扬,扬而又抑,文法变化,转换无穷。而且连用“方且”七个排比句,如天花飞落,令人心目俱眩。

即使在同一篇中,为了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也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笔法。如《大宗师》篇为了阐述以“大道”为师的宗旨,先是议论,然后又用几组寓言故事,有“正赞、反赞、分赞、合赞、借赞、陪赞、明赞、暗赞,浚发不穷,面面各异。赞真人所以赞道,赞道即励真人”。最后一则寓言故事,更是写得若歌若哭,忽而鼓琴,忽而举诗,文法变化入神,痕迹俱泯。

为了抒情写性的需要,庄子往往以不同的笔法穿插其间。如《逍遥游》篇就运用了叙事、引证、议论、比喻等不同手法。清代学者林云铭评论此篇说:“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雾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唯独庄子之作有此特色。

第四,善于比喻,生动活泼。清代学者宣颖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例如,《天运》篇写“孔子西游于卫”的寓言故事,接连使用“古今非水陆”、“周鲁非舟车”、“桔槔俯仰”、“柤梨橘柚可口”、“猨狙衣周公之衣”、“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六个比喻,作六层转换,愈转愈活。由于它使用六个不同的比喻,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礼义法度”必须“应时而变”的道理。总之,正是庄子善于使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巧比曲喻手法,就使得他的文章含蓄蕴藉,富于变化,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第五,善于利用典型事件,虚构故事,反映主题思想。庄子可谓是中国文言小说之祖。宋代著名学者黄震就明确指出:“庄子以不羁之才,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必无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戏薄圣人,走弄形迹百出,茫无定踪,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庄子》中介乎寓言与故事之间的一些作品,其中的人、物、事都是虚构的,故事完整,情节生动,饶有情趣,皆可视为文言小说,亦可视为寓言故事,这正是庄子小说与众不同的特点。清代学者刘熙载说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确道出了庄子小说异想天开、雄奇瑰丽、新颖怪诞的特点。

第六,庄子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表达力强,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和很高的美学价值。庄子不愧为中国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作为成语流传至今的很多,例如,大有径庭、不近人情、鹏翼垂天、朝三暮四、望洋兴叹、运斤成风、吐故纳新、薪尽火传、望似木鸡、亦步亦趋、鸡鸣狗吠、得意忘言、与时俱化、失之交臂、日改月化、每况愈下、冰解冻释、相濡以沫、断发文身、螳臂挡车、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夜以继日、木直先伐、甘井先竭、用志不分、同类相从、同声相应、摇唇鼓舌,等等,语言精练、概括力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庄子》之书,可谓丰富的语言宝库。

《庄子》中,还有不少谈论养生之道的文字和寓言故事。老子和庄子都提倡少私寡欲、恬淡无为、顺应自然、守气全神的养生之道。《庄子》里的《养生主》、《缮性》、《达生》等,即是庄子阐述养生之道的杰作。

(四)

庄子的思想,对古代和近现当代的诗人、学者都有很深的影响。例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郑板桥、曹雪芹,以及鲁迅、林语堂、闻一多、郭沫若、俞平伯等等,都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皆享有盛誉。至于《庄子》思想内容对后代的深远影响,则完全是积极的、没有穷尽的。

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就把庄子列为“六才子”之首。金圣叹说:“六才子”是: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施耐庵、王实甫。他说的“六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鲁迅对庄子的散文,也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庄子散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评价庄子说:“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从许多著名学者对庄子及其著作的评价,即可看到庄子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新说:庄子的楚流亡公族身份

读有关论述庄子身世书籍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新观点。它们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姑且不论,我们先将其引过来慢慢吸收为上。这些观点是:

在《庄子》中,庄子对于楚国的表述,很耐人寻味。比如对楚国政治,《人间世》篇借楚狂接舆嘲讽孔子之口,称德衰以至于“方今之时,仅免刑焉”,除了躲避刑罚外,难有作为。到了《则阳》篇,称“楚王为人,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明智之士是不会自投虎口的。这些说法多少透露了庄子心目中的楚国政治,隐含着某种切肤之痛的刑事阴影。庄子在楚王之聘中感受到要把他当成庙堂祭品: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个辛酸的寓言背后,或许隐藏着什么精神的伤痕,因为“楚王之聘”故事于庄子,简直如影随形。《列御寇》篇云:“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此故事未明言是何人聘庄子,《史记》的记述,则点明是楚威王聘庄子:“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对于一位“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草野人物,尚处在强国地位的楚国骤然许为卿相,这是不可设想的。但这类故事在《庄子》书内外反复出现,尤其是经过太史公的选择而录入本传,是不能简单地视为空穴来风的。与庄子同时而好与士游的梁惠王、齐宣王并没有聘用庄子,唯独楚威王派出专使去迎聘庄子,这表明庄子与楚的因缘深于齐、梁,也深于只给当个漆园吏的宋。不是说喜欢记述人物家世的《史记》没有直言庄子的祖脉吗?这则故事隐含着对庄子祖脉的不言之言。

假若从上古姓氏制度作进一步考察,庄子家族渊源的信息就可能浮出水面。《通志·氏族略》说:“以谥为氏。周人以讳事神,谥法所由立。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氏乃贵称,故谥亦可以为氏。庄氏出于楚庄王,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又在“庄氏”一目下作注:“芈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楚有大儒曰庄周,六国时尝为蒙漆园吏,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此前,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五释“严”姓云:“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楚有庄周,汉武强侯庄不识,孙清翟为丞相。会稽庄忌夫子,生助,后汉庄光,避明帝(刘庄)讳,并改为严氏。”南宋施宿等撰《会稽志》,有陆游序,其卷三《姓氏》云:“庄氏,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六国有庄周。”这已是中国古代姓氏书的共识。而且庄氏到楚威王时犹有存于楚者,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太史公的这一笔,印证了楚国庄氏,是以楚庄王谥号为氏的,可资与楚威王欲聘庄周的故实相参照。因此,庄氏属于楚公族,当为可信。但庄子的年代距离楚庄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已经200余年,相隔六七代以上,只能说是相当疏远的公族了。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向北扩张势力,曾破洛水附近的陆浑戎,观兵于周郊,问九鼎于周室。一些楚公族可能充实到新开拓的国土上。大概在庄子出生前20余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吴起列传》);并且“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甚至降为平民耕于野。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射吴起并中悼王尸,被新即位的楚肃王论罪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庄子的家族可能受牵连,避祸迁居宋国。

以上的梳理若能得到认可,那么庄子家族于楚是有国难而归的逐民。正由于家族奔宋,已破落为平民,他论“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而窥”(《马蹄》),就仿佛闪烁着他的童年记忆。又由于虽然流亡,毕竟是公族,在那个学在官府的时代,他有可能于学“无所不窥”,才能写出如此奇妙的《庄子》,这是非有高文化素质不办的事。庄周穷如涸辙之鱼,靠贷借升斗之粟为炊,“处穷闾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也只有凭着破落贵族后裔的身份,才有可能与士人、官员甚至王者交往,也惟此才可能发生楚王派使者对流散的公族中有才能者访聘之事。楚威王即位离吴起变法已四十余年,肃王之后又隔了宣王一代,身边还有庄蹻一类公族大臣,以及与“夷宗死者七十余家”有关系者的推动,是有可能萌动纠正冤案,对流亡公族后裔“落实政策”的念头。但庄子难忘家族破毁的记忆,宁可曳尾于涂,也不愿再当政治斗争的牺牛。如此梳理庄子的家族渊源,我们就获得一把钥匙,真切地解开《庄子》书为何写成这个样子的秘密,比如他笔下的楚国故事,如郢匠挥斤、痀偻承蜩、汉阴抱甕丈人何以如此神奇,因为那是祖辈父辈所讲述的遥远的故乡传说;而宋国漂絮者有不龟(皲)手的祖传妙药,只能世世漂絮,而别人用此药于吴越冬日水战,却可列土封爵,此类宋人愚拙故事,是由于庄氏家族流亡后未能融入宋国的缘故。总之,以此角度读《庄》,你时时会感受到一个破落流亡贵族之苗裔在宋地作楚思的活生生的情境和秘密。

由于庄子家族被迫离开故土,所以,这个家族有着迁徙的精神底色,这就是《庄子》中鲜明的南方情结的深层心理原因。在《秋水》中,庄子由于受故人惠施无端怀疑要谋取其梁相地位,在国中搜查三日三夜,就向惠施讲了一则辛辣的寓言,其中说道:“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鸾凤之属),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家族生于南方,他便自居为“南方有鸟”,而且自拟为楚人崇尚的鸾凤。其家族迁于北方,便说“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在鸟由南飞北的叙述中,隐含着庄子家族由楚至宋迁徙的踪迹。鹓鶵受鸱的腐鼠之嚇,是有鸟自南,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那么在《逍遥游》中,鲲鹏受斥鴳之讥,是有鸟图南,发于北冥而飞于南冥,这同样可以体验到庄子有一种南方情结和大迁徙情结,这可能无意识地隐含着他的家族的历史记忆。 

     此说乃一家之言,能否立得住脚有待考证。

 

 

   ◇庄子文化的现代诠释

(一)

     述说什么东西都是相对而言。皇帝或总统的事是这样,圣人的事也是这样。比如看待皇帝。世间所以有皇帝,那是因为臣民需要他们。臣民是不可有做皇帝的想法和动机的。如果臣民想当皇帝,那么,皇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世间所有臣民,就是因为臣民永远甘做臣民。皇帝所以是皇帝,是臣民把他们当作了皇帝。所以,皇帝眼中没有皇帝,有皇帝了他就不再是好的皇帝了;皇帝所以是皇帝,那应感谢臣民把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住,不然就无皇帝可言。百姓眼里皇帝的形象与皇帝眼里的皇帝的形象不会一样。正如蹲在井里看天与站在云端看云之不同。古来的百姓见了皇帝退避三舍,有大惊喜大幸运或大荣幸大殊荣和死而无憾的幸福死了的感觉。皇帝见了皇帝这像一只蚂蚁遇见另一只蚂蚁,或者像一只松鼠遇见了另一只松鼠。尤其在中国,皇帝领导下的人民不叫人民叫子民。何以然也?当然是皇帝把他的人民看作儿子,儿子也的确把自己当作儿子(愿当皇帝的孙子重孙子的也不乏其人)。儿子与老爹的关系当然意味着地位 尊卑等诸多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几千年来都在双方黙认的和谐中悄然实行。“老爹”当“儿子”任何犯上作乱甚至是称呼上的轻佻,“儿子”亦绝不能对“老爹”有任何的不恭不敬。不然则面临杀身之祸。中国数千年来都一样,子民对皇帝不能有任何“不”字之言的,对皇帝说“不”则意味着自取灭亡,甚至有诛连朋僚杀灭九族之险。这一点,连中国最低层的文盲百姓都了然于心也深惧于心。二零零零年春天回老家,照例去看望隔墙八十岁的二婶。每次回去总和老人家聊得开心,她总要提及婴幼时的我吃她的奶的事,说我是她的半个儿子。俩人说得海阔天空,逮住啥话题一说就是几袋烟工夫。那时候我已是四十多岁的人,对尘世什么事情也看得差不多了。我无意间偶尔提到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这下可把二婶给吓得不得了,二婶简至连看我的眼神都变了,那种惊惧是我从来不曾见过的,老人家的声音极低极沉。屋里就两个人,既使我说了皇帝的坏话又如何?可是,老人家还是无比神秘地把嘴巴贴近我的耳朵说:“乖乖,千万别这样说,说皇帝是要杀头的!”由此可见中国百姓怕皇帝到何种程度。

    有个成语叫上行下效。这“上作下效用在中国的许多事情上都适合。比如,中国的皇帝那样做了,他的臣下对比他低一些的小宦官对老百姓又会用此法,权力上的金字塔和官本位现实,自古以来都令人触目惊心。几乎无逸漏,任何抗上的言行都会受到百分百的惩罚。几千年中华民族族成员中出现过一些抗上和直諌的英雄,但几乎没有得到好结果的;而更多的人们则见了皇帝腿就发软,扑通脆下来的人多如牛毛。不是龙的传人骨头软,是他的骨头硬了就没命了,生命诚可贵,男人因言论被杀太不值得,孩子老婆咋办。

    不能不说的是一种有关“龙人”的很滑稽可笑的现实,那就是:中国所有的人都应当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那么,皇帝算啥?当然他也应当是龙子龙孙,他绝不应当是龙爹龙父。可是,中华民族更多的龙的传人或龙子龙孙却把皇帝那龙子龙孙看作真龙天子,皇帝的脸面叫龙颜,皇帝烦了恼了叫龙颜震怒,皇帝的身体称龙体,其威风叫“龙威”包括皇后也不敢轻易“呲花”,谁呲花谁倒大楣。难怪平头百姓就无法不称自己为草民。这绝不是百姓的自谦,而是他们的无奈与辛酸,是他们作为人的尊严的最残酷的被杀戮。中国百姓可悲的还不是这些。最可悲的是他们骨子的奴性与自卑。他们眼中皇帝的一切都是伟大的而美好的,皇帝的任何事情都是绝对的正确无比,皇帝的语言思想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皇帝永远没有错的时候。莫说皇帝,就连皇帝领导下的芝麻粒大的官百姓都称为“父母官”。百姓千秋以来都认为自己应该受奴役,应该被指挥被杀戮。你说不清到底这罪过是属于谁,也极少有人追寻过此类问题。当年的鲁迅对这些人曾一针见血,单刀直入充满惋惜愤怒地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中国百姓的奴性而言,是没有人有任何法子拯救他们的尊严和权力的,不是没有人想过,而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作这些努力的毫无意义。林语堂和胡适比鲁迅的滑头,对此类问题他们几乎是避而不见,既使谈了也一笔带过,要么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

    但是,是不是历朝历代所有中国百姓的情形都是这样子的哪?回答是否定的。

 

(二)

     在炮火连天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当英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交战双杀红了眼,你不杀死他他就杀死你,哪一片大刀砍过来哪一粒枪子飞过来都是不认人的,而要做思想精神上的英雄就非常困难,尤其做人类精神的导师,尤其人类圣者。可以断言的是,中国七千年文明  历史的长河中可称为文化英雄的人很多,但可以被 人民奉为圣者的人却寥若晨星——庄子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化圣者。略具世界史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成果多少来说,可以与庄子比肩的人的确很多,但当你把所有世界级文化大师成圣者都一一排列起来作一番对比之后你马上会发现庄,子几乎是唯一一位地位最低下被饿得槁项黄馘的国际级哲学道学大师或圣者。如果不是拿圣者与庄子对比,我们是看不出庄子的伟大与超圣的。就说那个能言善辩的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思想的宽博、哲学的深刻道学的浑厚和文学美学的审美价值上,苏格拉底却无法与庄子比肩。

    就说两千多年来大部分朝代都将其学说做为国教之范本或经典的孔圣人,他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远在世界范围内其他诸圣水平之上,这当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另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也不会忘记,那就是:他活到五十一岁的时候自以为还没有得“道”。于是(从鲁国)到楚基地苦县(今周口鹿邑)问道问 礼 于老子,《庄子》里记载着这样的事实。平心而论,当年的老子不可能知道他升仙之后二百余年,在他北面百余里的宋国蒙县(宋国都又北三十八里蒙墙寺)出现了继承和发展他道 文化的庄子。虽然庄子一生的著述不多,而其道 文化成果却令他之后两千多年里的悟道行道者崇拜得五体投地。庄子道学哲学文学美学思想的灿烂光辉确立了他与老子被 世人并称“老庄”的道之至尊地位。

(三)

    如果说人类的全部文化成果是泰山,那么,老庄的道文化则是泰山上的玉皇顶;如果说千百年来百圣百家的学说理论像无数条滔滔东去的江河,那么,《庄子》这本奇伟宏卷则是九曲回环落天走东海的万里黄河。地表上的黄河水养育和滋润了广远的中华大地,《庄子》之河的水则强壮了中华民族民龙的传人雄伟的精神之躯。整个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和当代史是一部民族心灵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历史数百年来的民族精神,整个国民的思想家园处于一种荒芜野蔓的状态。绝大部分中国人甚至连生命的安全感也没有,连起码的民族尊严也保不住,从至连起码的民族的尊严也保不住,令人刻骨铭心和痛心疾首的是,中国人民(成子民)之间甚至连自由说话思想交流的权力都失去了——数百年来的内忧外患导致了七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万马齐喑抑郁内忧。莫要说富国强民,莫要说国民要求有天高任鸟尺的自由,我们的同胞(直至今天)甚至连最初始的规范思想与理性行为也没有成型。所以到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近十个年头,我们还痛心的看到一些龙的传人们的言行还处在愚昧和荒蛮的人类初始文明阶段。(这与他们享受高科技物质文明如坐飞机打手机无关)。这与我们承认不承认和愿意不愿意看到这种劣不忍睹的事实没有关系。

     二零零六年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过一项有益的调查,统计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结果显示:犹太人榜上有名,这个民族人均读书量最多平均每人每年读四本书。许多年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大家公认世上最聪明的民族是犹太人。噢,原来不是犹太人天生比其它民族聪明,而是这个民族最爱读书学习。谈到此,我们把话题归结到庄子身上。

     庄子生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凭那时候他身体摄 入的营养,庄子是不具备成为千古道 文化大师的物质条件的,他甚至连一个初中教师恁大的小才也难以成就——他的物质生活水平太低下太贫穷了,用《庄子》里的话来说是“槁项黄馘”。估计,庄子虽然也打草鞋卖钱养家糊口,但他身体的营养可能没有鲁迅笔下的阿Q多(庄子有老婆孩子,阿Q却没有家小累赘)。可是,庄子在那样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不仅成了才,而且成了全人类道 文化的鼻祖和圣师。

     这决不是因为庄子比我们聪明(正如其它国家民族的人民不比犹太人傻一样),而是庄子比我们善于和乐于学习,没有任何史料描述庄子家庭基本概貌和庄子藏书读书写书的情况,但我们能通过《庄子》大多数篇章里描述庄子生活景象的细节及庄子个性等,窥见他生活、交游和学习的概貌。

的确,物质生活水平很高的灵魂,空虚苍白的现代人蹲在空调下尽情享受美食、车、爱和电子游戏,他们的身心彻底融化在现代浮躁社会的龌龊环境里,尽管人们可以住洋房别墅,可以开宝马、蓝鸟车,但极少见这些款爷款婆花钱买本书,即使有人购置豪华的书橱,买了价格昂贵装帧高级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一套数十本的系列书,但他们往往好几年也想不起来看书,(因为看书不是他们的第一需要)。大部分人拥有书的重要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看,而是为了让他人看到自己多么多么地爱书,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使他人误以为自己有学问。

纵然不少人终生没读《庄子》(甚至不知道历史上有庄子其人),但正像大家都听说《红楼梦》是艳书一样,都听说过庄子是一个很穷的道家和哲学家,听说庄子其人穷得揭不开锅。你想,如此聪明势力的现代人咋有可能去爱庄子?因为庄子物质生活的贫困,有些人本来想读读它的也就不再读了,骨子里面的原因是势力浅薄的现代人怕读《庄子》把自己搞穷了,不是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之说吗?

中国有个成语叫“道听途说”。说白了,于《庄子》一书来说,绝大多数人是受了道听途说的影响。现代人的愚蠢在于:大家宁可相信“道听途说”带来的乱七八糟的球内容,却从不知翻开《庄子》哪怕看上一篇。不知道人们是受了哪种观念的影响,老是觉得自己比庄子高明,从没翻开庄子看上一眼就哇啦哇啦发议论批庄子不与时俱进,连《庄子》里的一个寓言也不知道就指责庄子生活贫穷思想另类行为怪异。虽说这些朋友不是专门研究庄子的,但作为深俱七千年古国文明的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样的情况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悲哀。

(四)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事业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和形象,全面启动了中国人民各个领域内容和形式的全新革命,中国人第一次在世界上真正地站立起来了。尤其在经济发展领域,中国人民三十年来的进步与腾飞,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中国数百年来首次昂首挺胸向世界宣告中国是一条腾飞的巨龙。但是,令我们感到尴尬与无奈的是数十年来,中国人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灭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称精神文明)为代价的,结果造成了 诸多重大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的严重性无可避免地危害和影响了几代人。

于这一点上,有两个方面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第一个是九零后的事。说起来,这一代人各方面的素质本应当是超越(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 人们,结果恰恰相反,有人甚至悲观地称九零后的一代为“脑残”,他们基本沦为彻底的现世浮躁或快餐式文化及互联网的牺牲品。在他们这一代身上看不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质,他们身上泛滥肆谑的是纯粹的快餐式浮躁文化,令人伤心的是,许多孩子身上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液,而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上、生活细节上却很难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莫要说信仰,就连中华民放最基本的做人规范道德准则也丢失了。

     此种现象谁之过?恐怕没有人却提这类事。令人难堪的是:无论是谁,提不提这类事又如何呢?

     第二个例子,笔者还没提及内容心里已经有一种心灰意懒的感觉,因为这个问题太老生常谈太难解决了,许多年人们甚至说是“不治之症”——这就是指的中国人精神文明水准大幅下降问题,也可以说是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出现严重危机问题。如国民的诚信问题,已成为有识之士摇头的问题;如国学这一块,中国人基本上彻底丢下不问了,绝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是干事业搞经济或搞科技的抑或搞政治,学国学球用?做人做学问的事在全民皆商浪潮冲击下几乎是分山崩离析。前两年,北京某大学的某教授不知是故作惊人之语,还是出于对中国儒家圣人孔子的彻底讨厌,要在媒体散发言论说“一万个孔子也抵不上一个章子怡”。堂堂大学教授对中国首号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人物尚如此不恭,可想而知,像庄子这样既贫穷又特别个性特别客另类的道文化思想圣者,绝大部分以现实生计为重的平常中国人就不可能把他放在眼里,不过话说过来,假如庄子这样的道文化圣者为一般的胸无点墨者所理解和爱戴了,那么庄子已不再是庄子了。

 

◇关于《庄子》的一点看法

在平坦宽阔的道路上跑一百里算不了什么,一般人不费难都做得到;登上珠穆朗玛峰才算奇迹,这只有极少数的人方可达到。《圣经》、《论语》以及《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之类的书基本上人人可读得津津有味,这些书所以拥有众多的读者,盖因他们本身的通俗性浅易性。《庄子》是人类书籍之泰山的玉皇顶,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之内人类精神产品的珠穆朗玛峰。自《庄子》问世以来,爱好和研究《庄子》的人本来不多,在《庄子》文化的研究上取得像样成果的人更寥若晨星。

不是《庄子》本身太艰深难懂,而是作为一般的读者,多是泛泛的或轻描淡写的读读而已,很多人就是为了消遣和打发时光,或是为了在书上寻求快乐、有趣。庄子虽然是农民,终生过的是耕、读、写的生活,但在自己的《庄子》上达至的文化造诣却达到了人类精神的巅峰。休说你心不在焉地读它,就是终生读庄研庄的学者、教授要把《庄子》搞通搞透,那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尽管如此,《庄子》还是一代一代的为国人继承下来,庄子的精神还是被龙的传人们继续弘扬。《庄子》所以受到历代闻人达士专家学者的高度推崇,说明《庄子》为中国精神文化的提升和进步还是有相当大的贡献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庄子》不仅是可读可解的,而且,庄子讲的许多寓言故事是极为率真通俗而易懂的。

千百年来,在读庄研庄上始终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

一、因道听途说《庄子》难读而从不读庄,只读那些容易理解可以立马对自己心情发生浮浅安慰作用的书。二、听说《庄子》难读,有些人还是壮着胆子来读一读,唉呀妈,果不其然,《庄子》就是难读。就此被吓退永不读庄的人不少。三、听说《庄子》理论很高贵而高尚,发誓在《庄子》上做一番事业,而他们往往因受不了《庄子》的许多生冷怪癖字词的折磨而就此罢手。四、一些在《庄子》文化上有了不少研究成果的人中途止步不再研庄。这类人多因为受不了现实生活的压迫排挤而改弦更张。五、因《庄子》无论从哲学、道、文学和美学等方面说都是离现实生活很远的一本书,研究它远没有写实用实惠的生活中的人或事受欢迎。所以,尽管有些文化人喜欢《庄子》,也知道它有极高的价值,但因为它不能给现实中的作者带来生存所需,故一般文化人不乐意搞它。六、由于佛儒文化和现实生活一般人际关系润滑的需要,以道为核心的《庄子》就显得那么大高傲、清孤、不合群甚至是“另类”,加之它讲的一些寓言故事举例举得奇特而怪诞,此为普通人和所谓正统观念较强的文化人所难于接受的。尽管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用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它们的存在又是无所谓的。

历史和现实总是青睐那些在人类文化的创生、发展和丰富上做出贡献的文化精英,上帝总是厚爱那些在文化创新与改革上有杰出成就的圣哲,无论这些人的道路有多么的坎坷,无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其身心遭受多么沉重的灾难与苦痛,也无论他们生前身后有多少反对和制约他们事业发展的逆向观点和反作用力,他们都将势所必然地被载入史册并千古流传——庄子就是这样的人。

近几年有所谓《庄子》文化研究的专家极力批判于丹先生,指责她在《庄子》文化上的浮躁与庸俗。此类司空见惯的文化批评现象在中外历史上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观点看,这是一种很正常很好的文化现象,它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推进。从于丹这方面讲,有权利有自由发表自己对《庄子》的认识和观点,她和任何文化人一样,应当有权利有自由谈出自己对任何她所感兴趣的一部书的心得,现实社会没有规定只有她于丹可以谈《庄子》,没有谁压制着谁不许谈谁谁谁。如果批于丹者心存文化发展之动机来指责她,这倒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没必要让语言带上太尖刻冷峻的味道,更不宜有太明显的火药味,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弘扬庄子文化。

 

◇《庄子》——一部救世书

当今世界,人人有手机,人人会电脑,造飞船、探火星、克隆羊、克隆人,甚至生男生女也用技术决定——地球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极大的发展。可是,在人文科学领域,人们各方面的能力却大大退化了,凤凰变成乌鸡了。很多所谓的现代人不知不觉迂腐了落后了。被暗流中飞速发展的与古人理念接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甩在时代的后面了。庄子仙逝两千余年,按常理,起码庄子故里蒙墙寺闫氏族群的每一代都应当有《庄子》专家,都应当诞生最有权力和资格在《庄子》问题上说话的庄学权威。但令人失望的是,蒙墙寺没有这类人,蒙墙寺所在的商丘市也极少发现有这样的人——说真心话,笔者为今日蒙墙寺村民枉作为庄子后人而痛心不已!

一个国际级的道学鼻祖出生的地方,一个写了《庄子》光照尘寰的人类精神导师,直到现在还被晕乎乎、迷登登的商丘人忽略着——我为商丘人万分惋惜!

不管今天蒙墙寺的现状如何,世界还是应感激蒙墙寺,是蒙墙寺奉献了庄子,是庄子为人类奉献了《庄子》。恕笔者极言,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语——当今世界,在儒释两家无所不用其极、只能把世间治理得不过如此的情状下,在铺天盖地、排山倒海的商业化浪潮和世界性拜金主义行为把人类精神彻底导入死胡同的所谓现代文明时代的今天,唯有老庄之道可以拯救人类——商丘蒙墙寺的庄子正为世界奉献出了伟大的《庄子》。无论今日商丘人和蒙墙寺的庄子后人在现在的庄子《庄子》事业上多么无奈和痛苦,《庄子》都将被全世界所有信奉道教的智者高士奉为心中的圣经。

《庄子》里有很多闪光地方,《庄子》里有许多所谓的现代人永远无可企及的思想高峰,《庄子》让包括庄子故里蒙墙寺村人在内的全世界的人的普遍感到自己在它面前身低千丈。不读《庄子》,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如何如何,读了《庄子.内篇》七篇中的任何一篇,你都会觉得自己是彻底的矮子。无论是美国总统和俄罗斯元首,是政府办公大楼里品茶谈车谋权想钱思女人的官员,是有了很多钱仍寻不到幸福和精神自适的离退休干部和富家太太,如果他们读《庄子》,绝对相信,他们无法不在灵魂深处对出生于商丘市蒙墙寺国际级人文大师庄子佩服、崇拜之至。

对《庄子》其书其人及《老子》其书其人略有了解的人们都知道,《庄子》、《老子》两本书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两位道学鼻祖对他们崇拜的思想或古书全抱着仰望崇拜的极其虔诚的态度和心情。

我们在翻太史公《史记》的时候发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读《老子》时发现作者对相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先哲古圣寄于深刻的倾慕,读《庄子》时更发现庄子对他所惊羡和崇拜之至的远古圣贤的激赏和深爱。由此我们想到:各国的人们腰里一有几个臭钱,一能造高尖端武器,脑子就发热、膨胀,就不可一世了,想让天下人都臣服自己,谁不听话或看着谁不顺眼就揍谁——发生在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十数次规模惊人的人类自相残杀的战争以及美国的“九一一”事件就是明证——如果大家读读《庄子》《老子》,这世界断不会像今天这样臭哄哄乱糟糟。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全世界的高尖端科技高手在给人类带来身体舒服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精神的污染——人们无法不回过头来追寻老庄思想,从《老子》《庄子》里寻求人类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阳光大道。如果说世间有神仙,这神仙就是老子和庄子;如果说世间有人类精神的救世主,这救世主就非老子庄子莫属了。这种尚古是因为各国有识之士都在《老子》《庄子》里发现,真正意义的高人哲士圣者贤者无不崇尚古贤古圣,无不从古人那里汲取最有益的精神和思想的有机营养。

作为一个商丘人,一个庄子故里的人(笔者不是蒙墙寺人,不是庄子后人,但出生地却属于庄子时代的宋国蒙县,距蒙墙寺六公里),也许是冥冥之中上苍的鬼使神差,笔者对庄子一书发生极大的兴趣,也竭尽全力为《庄子》思想在全世界的光大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人不知道《史记》思想内容的人很少,但是,因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没有读过《老子》《庄子》的人却不少,尤其《庄子》,没有读过它或不喜欢它的人的确很多。所以,有关太史公《史记》里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在此省略,只谈笔者所能了解到的《老子》和《庄子》中向古圣贤看齐的事。

《老子.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老子.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老子.四十一章》曰:“《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颖,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老子.六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这里的“古之善为道者”、“昔之得一者”、“《建言》有之“,无不说明老子对他所处时代以前数千年时光中出现的古圣贤或古书中记载的圣人圣迹有着惊羡欣赏和崇尚的效法心情,当然也折射出老子对他所处时代的不满,甚至是反感(在《老子》其它章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于这个内容,在《庄子》一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庄子.齐物论》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庄子.大宗师》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庄子.胠箧》曰:“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

《庄子.在宥》曰:“黄帝主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子在空同之心,故往见之。”《庄子.天地》里又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契缺,契缺之师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庄子.在宥》把黄帝拜师一事记叙得非常具体。文章曰:“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面南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

一个黄帝,为了拜见高士广成子,专盖了特殊的自己满意的房子,上面铺上白茅,什么政事也不问,清闲地住了三个月,等自己的心彻底静下来之后,再去拜见文成子——也许是太孤陋寡闻,的确,这是笔者有生以来第一次从《庄子》里发现天地间还有对老师这样虔诚的学生,而且这学生是皇帝,是那位写下《皇帝内经》的黄帝。

 

◇怎样对待庄子和《庄子》

近年看了一些研究庄子和《庄子》的专家教授写的书,对有观点有不同见解,现述于下。

鲍鹏山先生是名教授,更是庄学研究专家,至少他在一般庄文化爱好者的心目中是这样。前几年于图书馆借得鲍鹏山先生的一本《寂寞圣哲》,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专门写庄子的,鲍教授的文笔很凄美,读了他笔下的庄子绝对是感人至深的,他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庄子的无限深情崇敬和同情。可是,看了鲍先生的文章总让人提不起劲来,文章的气息甚为肃穆、悲壮和凄婉,他笔下的庄子总给人太清孤、卓绝、高傲和寂寞的印象。也许鲍教授写这文字的本来意图是这样,作为读者,我们的感觉也只能是这样。

另一种情况则相反。一些名人或教授把庄子描述得特别乐观而积极向上,有的甚至说,庄子写某个寓言是为了教育后人。这实在是叫人哭笑不得。

实事求是说,只要品过《庄子》中哪怕是一篇文章的人都能感觉到,庄子不仅从没有孤独寂寞过,他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恣意、快乐、可爱而充满激情的,只是,作为他那种水平和境界的圣者与我们一般人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在《庄子》里,不管庄子是通过他本人的口还是通过神、人、动物、植物、静态物体之口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三十三篇中哪一篇也没有刻意矫情或像《论语》那样故意安排许多周吴郑王一本正经的教诲让人去效法与遵守。一些庄学专家教授老是把《庄子》三十三篇内容来回倒个相互参乎重新安装组合,老是想让《庄子》的思想观点尽量符合现实的需要,有很多写庄子的书甚至条分缕析归类总结,直到把率性、自由、感性、潇洒、坦然而从容的庄子搞得面目全非。许多作者凭自己身位随意把《庄子》搞成块块、条条,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把庄子书里的寓言故事改造成适合当代人胃口的形象高大的楷模。比如姜城的《那一个庄子》、严春友的《庄子一日一讲》、何春明的《庄子新悟》、王少农的《读庄子有心得》等书都是比较典型的。其实,如果庄子有灵在天,他老先生看到这种现象定会对作者们做个鬼脸拂袖而去的。

研究和解读《庄子》不是不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不应当把《庄子》切割肢解得不伦不类,保持《庄子》三十三篇原貌,忠实地将文言文译为白文,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庄子的各种原生态观点、意向和许多现代人早已缺失了的美好感觉。这既是对《庄子》的尊重,又是作为庄子后人在《庄子》问题上的聪明。

很多所谓庄学上的大碗愣是硬着头皮把《庄子》当混沌为它凿七窍,自己充当了《庄子》一书的祸首还茫然无所知,实为可笑可悲!

有一个问题必须得说,就是如何看待庄子的贫穷。

应当说,当代许多腰缠万贯富得流油的所谓的现代人也喜欢庄子及其《庄子》,但是最让他们受不了的是庄子的贫穷,最令他们害怕的也是庄子的贫穷。他们会用千百种理由和当代人的精明、计算看问题的辩证思想、现实经验教训否定庄子及类似庄子的人们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其实,这是对庄子其人及其生活的时代的误解。

千秋万代,人海滔滔,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的人,绝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苏格拉底搞了哲学与论辩,李时珍搞了《本草纲目》,孔子搞了《论语》,爱因斯坦搞了相对论,曹雪芹搞了半部《红楼梦》撒手人寰,海明威出了那么多文学成果最后自己开枪打死自己,盖茨和李嘉诚把自己搞成了大富翁——到底是一些人的无知还是他们为人的不公,为什么偏偏就给一个庄子过不去呢?哪怕是拥有十万亿美元资产的富翁,他不过是物质上的富翁而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与人文精神上的大富翁庄子同日而语呢?任何人不可能是全才,为什么就单单挑剔庄老先生的生活贫穷呢?再则,庄子物质生活的贫穷碍了当代富翁的啥事呢?这些人的无知在于他们不懂历史。在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中原大地兵荒马乱战火连绵,人民的生产劳动休养生息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中原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有多少不是逃荒要饭的呢?虽然庄子因家里断饮曾经向监河侯借钱,但可以断言,在那样的时代定有生活上比庄子过得还差劲的人。一个人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家庭,这是每个人都做不了主的,当代人经济上富了生活上好了绝不是那一个人单枪独马奋斗的结果,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富足的具体体现。庄子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一样不想贫穷,但这不是他们能左右了的事情。

前面已经提到,从公正的角度讲,庄子与你我他任何一个人都一样,大家都只可能在人类文化的某一个领域取得成就,庄子在人类之道人类哲学上有如此伟大杰出的成果。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0)|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感悟庄子》(下)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