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颈椎哪个医院好:写一篇美国高考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07:45

原题:

“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

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

这是2007年美国高考作文题之一。

 

在此,不是阐述美国高考作文题与中国高考作文题有多么大的差别。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不一样,也不能要求涉及考试的一切行为包括考试题目一样(所谓开放性),那有些勉强我们中国的命题者。而是以中国人的观念、意识来认识这个考题。

改变自己的态度显然比改变环境更有利!这是我的立论论点。

这个话题的关键是“不满意环境”,怎么办?是去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试题忽略了一个限制(或是定语),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抑或是“社会大环境”?这大概就是美国作文试题的开放性?

用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观点来说:“物竟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达氏观点再明确不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这样处理——你必须适应环境,那是存活的必由之路。能适应,就能生存下来,不能适应,就只有灭亡。不能说这个观点只适用于生物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那就错了,人不也是生物么。在生物界几亿年的进程中,那些没有存活到今天的生物,一定都是没有能适应客观环境的结果。当然达氏的观点也有偏颇,他过于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但是当人类社会加入了“人的主观选择”后,经常是“劣胜优汰”,卑鄙手段的掺入,制造了更恶劣的环境,人类制造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没有什么两样,想要生存的,就必须适应。

中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是“识时务”,识时务就是能清楚地认识客观环境条件,而且能让自己适应它,进而利用它,也就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因此说,人是不能改变环境的(主要是指社会环境),换言之,改变环境要比改变自己困难得多,不利得多。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愚公移山”,说的是有个非常不聪明的老汉,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在门前,出入不便,他要搬掉这两座大山,于是,不但自己挖山不止,还要子子孙孙都去挖山。后来他还是没有达到目的,是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帝,派了神仙帮了他的忙。难怪他叫“愚公”,搬山不如搬家的道理都不懂,搬到一个没有山的地方住不就可以了吗?何必浪费子子孙孙数代人生命。他不去适应环境,结果就破坏了生态环境,要有大雨还不发生石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政治形势与经济形势都有了很大变化,国人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形势与环境,就只有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淘汰。计划经济变作市场经济,企业转制了,工人下岗了,作为个人你能改变这个现状吗?你不适应?你上吊去还是跳井去?在领导岗位上,面对新的形势与大环境,你还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不去适应新形势与环境,看吧,“不换思想就换人”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你还想改变环境,真是妄想,不自量力,你不能适应都要“下课”了,怎么样?感觉有些螳臂当车意味吧!虽很壮烈,但下场可悲。

小到一个公司,“天”是老总的,人家说了算,就算他是天下最蛮横缺德最无聊透顶的混蛋,没有办法,人家可能靠了祖上的荫功或是今世的机遇得了天下。你不适应、不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适应他营造的环境,那也就只好走人。

再小到一个部门,人际氛围,工作氛围再不好,再恶劣,如何地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做为一个员工你都没有能力改变它,你只能努力使自己不参与其间,保持中立。假如你试图改变它,你就可能惹了众怒,那些一向互相攻讦之徒会结成联盟一起向你进攻,你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你会把自己搞的遍体鳞伤,头破血流。就好比一辆充满危机的列车在轨道上行驶,为了挽救这列车你要它停下来或是改变它行驶的方向,十有八九你会倒在车轮下。惯性,你抗拒不了。

大家可以想想,什么时候你适应客观环境,你生活、工作就愉快,就春风得意,什么时候你不能适应客观环境,或是适应的不好,你生活与工作一定是最沮丧的时候。是不是这样?

综上所述,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实际就是不断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改变自己对客观环境的态度要比改变环境更有利。

改变环境,那是痴心妄想,大多数人经常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傻瓜。

(成文38分钟,1677字,按中国考试作文字数要求,超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