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袜的品牌:你离美国大学有多远-----高考在美国 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03:29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当我们把考试这个教学中“之一”的手段变成整个教育中唯一的目的时,我们的教育就成了淘汰教育,而不是以人为本——以培养人为根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问题是:把检测和淘汰混为一谈,甚至用淘汰来代替检测。

  如果我们说,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潜在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掘,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考试显然是帮助个人发展的检测工具。当考试变成择优汰劣的机器时,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就被异化了。
       在中国,由于考试的功能被异化成择优汰劣,考试就变成了学习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目的。一切围着考试打转转,造成了教育的本末倒置,使原来意义上的学习—考试,变成了考试—学习。

       美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学什么,考什么。中国学校的教育机制是考什么,学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是考试为教育服务。考什么,学什么,是教育为考试服务。多么触目惊心的考试异化导致的教育异化!
       每一次矿矿参加统考,我们都会收到一份成绩分析表。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看成绩单,当然是看分数。如果你戴着这副“有色眼镜”来看美国学校寄来的成绩表,你一定会云里雾里地摸不着头脑。第一次接到成绩表时,我在表的上下左右、正面背面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总分。仔细一读,才发现这个成绩表大有文章。

   以矿矿小学三年级的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OTIS-Lennon School Ability Test 的成绩报告单为例。该成绩报告单共两页。第一页有三个表格,第一个表格是各项考试的成绩及与全国同类学生、全州同类学生相比较的信息。表格的右方是一个图表,从1/100到100/100,每十位数一个阶梯,孩子的成绩则在相应的区域用黑线表现出来。矿矿的数学几乎满分,就不去说它了。英语阅读在142道题目中答对了135个,成绩是694分。这个成绩同全国同类学生相比为98.9%,与当地同类学生相比是98.9%,分析结果的标志范围是“高”。右边图表上,在99%的阶梯上画了一条黑线。在阅读的大栏目下,还有词汇学习技巧、词汇量、阅读总评等分类。矿矿的词汇量一般,40题答对了35题,成绩是658分。这个成绩与全国同类学生相比为88.7%,与当地同类学生相比是80.7%,分析评价范围是“中”。右边图表上,在90%的阶梯上画了一条黑线。用不着细看成绩,只要看看右边图表上的黑线就可以一清二楚地看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

   下面的两个表格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测试分析。这个测试分得更细,大大小小有三十多项,从对词义的掌握、对文章的理解到阅读时的创造性思维,从对整数、分数的认识到对各种计算方式的掌握,还有学习方式、听力水平等,全都作出分析,并在“低于平均水平”、“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三项上标出孩子的实际水平。       成绩报告单的最后一部分,还为矿矿写了一个全面的总评,从阅读、数学、语言三方面,对长处和短处进行一一概括。值得一提的是,成绩报告单强调:“这个成绩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在孩子考试时,很可能会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其成绩。因此,也应该考虑到其他来源的信息。学校应该有有关于这个学生更详细的材料。”       显然,矿矿经历的这个考试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什么考什么的检测,而且是孩子处于完全自然状态下的检测,没有考试前的昼夜突击和死记硬背,也没有人为的(学校和老师圈定的)复习重点。考的东西都是孩子平常应该学到的东西。这样的考试能更客观、更精确地测量出孩子真正学到了什么,还缺什么。为孩子下一步的学习指出方向。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考试?

   我认为:学什么,考什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试。

   美国的“高考”(SAT和ACT),其实也都属于这一类的考试。美国学生脑子里的考试也就是这一类的考试:我学什么,你考什么。

   为什么美国考试那么多,搞的不是应试教育;中国的考试同样多,就成了应试教育?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什么考什么的检测功能在中国被异化为淘汰功能,于是,在这种异化了的淘汰功能的误导下,出现了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         复习=作弊吗

   这让我想起妻子同矿矿之间的一场关于考试和复习的争论。不知从几年级开始,我就发现矿矿有个习惯,在每一次大考之前几乎从来不复习功课。最好的情况是在临考试的前一晚胡乱地翻一翻有关材料。即便像PSAT、SAT这样重大的考试也是如此。考SAT之前,为了能让矿矿作好充分准备,妻子专门到书店为他买了一套SAT的复习材料。谁知,矿矿一看这些材料就不高兴了,他说:“你们常说反对中国的高考,这种做法和国内的搞法又有什么两样?”于是,妻子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妻子认为,要考试就一定要复习,复习不好就考不好。矿矿则认为,考试就是考试,考得怎么样,取决于你平常的积累和理解,过分的复习等于作弊,等于投机取巧。

   孩子的奇谈怪论引起了我的注意。的确,这种“理论”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简直是格格不入。孩子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仔细地回想孩子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我发现矿矿的这种想法产生于他所经历的美国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矿矿身经百“考”,但每一次全国性的或全州性的“统考”之前,我们这些当家长的都不知道,几乎都是拿到孩子的成绩后,才知道他又参加过一次大考。有时,学校也会通知家长,说孩子将在哪一天参加什么考试,要求家长让孩子在前一天晚上早些睡觉,仅此而已,根本没有只言片语要家长督促孩子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到了中学也是如此,美国中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资格考试。我们也是在矿矿上了高中后才接到学校的通知,让没有参加考试的孩子准备参加考试,直到这时才知道矿矿早已通过这个重要的考试。高二、高三的“高考预考”PSAT,高三的“高考”(SAT Ⅰ和SATⅡ),学校都没有专门发通知,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复习的时间。课照上,试照考,球照打,舞照跳——一切如常,全没有国内的“工地停工”、“禁止噪音”一类的殊死搏斗的临战状态。

   没有复习的考试,考的是什么?矿矿说考的是你平常学习的积累,考的是你真正理解的东西。有复习的考试,考的又是什么呢?我不完全赞成矿矿的说法。关键是怎么理解那个“过分复习”的概念。正常的复习,当然同投机取巧完全是两回事。复习是练习的过程、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但是,把复习变成反反复复的重复练习时,就是“过分的复习”。这种“过分复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就像运动员那样,反复地练同一个动作直到熟能生巧。考数学、考物理、考化学,考生可以像运动员那样,在复习时反反复复地练同一样东西,直到有把握在考试的有限时间里运用自如。考语文、考作文行不行?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人也可以做到。但我还是要问一句,这样复习的意义是什么?很简单,为了不被考试淘汰。于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
       当教育变成了教学生怎么样应付考试,它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许多人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高分,甚至不要考试。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怕考试,不以考试为教学的目的,不以考试为教学运转的核心。也有人误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因为素质教育也要考试。

   事实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根本对立的,是完全矛盾的!

        考试只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检测手段。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就是把这个之一的手段,变成了整个教育体制为之运转的唯一目的。手段成了目的,方向完全错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掘学生的素质,培养高分高能、面向实践、面向社会的人才。说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成绩一定差,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正好相反,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成绩一定好!当然,是不是好到“考试机器”的程度,那倒不一定。       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知识结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运用、学习效率等。这些基本信息不可能在一次考试里反映出来。
       你所选修的课程,也会折射出你的思想状况,因此,大学招生办也会非常注意你选修什么课程,并且会去分析你选修这些课程的动机和心理。比如,你的成绩单和SAT中显示你的理科类成绩很好,而你又选的尽是理科课程,大学招生办会认为你的兴趣狭窄,不敢挑战自己,意图“藏拙”。另外,他们还会看你选修了多少AP(大学课程)和荣誉班的课程,申请一流大学,必须在高三和高四阶段选修至少七八门AP课程。如果你选的都是一些“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的课程,大学招生办会认为你不敢面对挑战,避重就轻……

    哈佛校园 
          哈佛招生院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去信时写道:“毫无疑问,要进入像哈佛这样的大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既没有人能打包票,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录取公式。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Ⅰ或ACT和SATⅡ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点、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院长也在类似的信里说道:“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我们也不会照单寻找申请者。更确切地说,在我们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都当做特殊的个案来审视其具体的综合能力和成就。”
       成千上万的童子军要么在超市门口“守株待兔”,要么挨家挨户兜售,但就有这么一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女孩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形成的影响……女孩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饼干,数量大得让女孩目瞪口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普林斯顿看中的是这个敢想能做、与众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             决定命运的综合指数

   在把“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征”分成等级后,高校招生办再根据你的AI的等级和“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征”的等级来作综合评价。

   以普林斯顿的5级制为例,如果你的AI的等级和“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征”的等级都很高,例如:1/1、1/2、1/3、2/1、2/2、2/3,即AI是1级或2级,同时“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征”的等级也在1级、2级或3级之间,你被录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那些两方面都达到1级或2级者,无论是哪个学校,几乎都会百分之百地录取。

  National Honor Society(全美优秀高中生协会)的成员有些像国内的三好学生,缺一“好”都不行。        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应试的书虫。        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人才,怎样评价人才,怎样选拔人才,都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关于美国学生做义工、义务为社区和社会服务,已有专门介绍。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做义工、义务为社区和社会服务是非常高尚的行为,因此,孩子只要有了足够的做义工或义务为社区服务的工时,有没有有偿工作的经历都不重要。因为有偿工作是为钱而工作,得钱不得分。

   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义工是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项目;而有偿打工是一种自主行为,反而能看出孩子的主动性。

         美国大部分高中生都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从高一开始,先是在快餐店、超市打几个小时工,到了高三、高四就开口闭口“我们公司”、“我们单位”,俨然像个专职人员,实际上仍是餐馆服务生、商店售货员、建筑工地劳工。有的高中生甚至身兼数职,忙的时候,一天得跑两三个“工作单位”。
          
        美国高校招生办审核人员的思维恰恰相反。有没有有偿工作经历会对录取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来说,打过工的,特别是做那些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有关的工作(如报美术专业的在画廊工作、对电脑感兴趣的在电脑公司工作),并且工时长的,就会被认为注意学用结合、联系实际,而且具有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强,因而受到大学招生办审核人员的青睐。许多大学的申请表上都有一栏“有偿工作经历”,要求填写你从高一到高四所做过的工种和工时(每年多少个星期、每星期多少小时)。这并不是美国大学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而是要通过这种有偿工作的经历去了解一些外人难以想象的信息。

 美国著名的“常春藤联盟”包括八所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

这也是我最“心虚”的“罩门”。亚裔文化和亚裔家庭重视教育,亚裔孩子勤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亚裔文化有缺陷,亚裔家庭都搞应试教育,过于重视考试和分数,啃书本死读书,唯书唯师,独立思考不够,创造性不强,批判性思维不够活跃,因而导致后劲不足……

经过多年的比较教育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亚裔孩子成绩好,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比美国孩子学得多、学得早……

  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很不愿意承认它、接受它。当我那个目空一切的儿子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时,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的骄傲可能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屑之上的。第六,实施《平权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校园“多样化”。奎茨博士在与我讨论甚至争论这个问题时,很坦白地说:

  “全愈,你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请记住:《平权措施》对一些人来说完全可能是不公平的。但是,这个《平权措施》是为了换来校园大环境的'多样化’。这是一个有利于整个大环境长期发展的措施。”

   我觉得,这是实施《平权措施》最有力、最难以反驳的理由。

   美国人不吃乌龟和甲鱼,弟弟公司的美国工人有住湖边的,常能早上起来在车库边捡得个把脸盆大小的甲鱼,过去是扔回湖里去,自从知道有人喜好这种东西后,每每送来。于是,我们一家常常不远万里,跨州过界去体会马俊仁教练的“中华第一汤”的效力。有一次,到了那里才发现养在桶里的甲鱼快活不成了,原因是桶盖被碰翻后,甲鱼被蚊子叮咬。那么大的甲鱼竟然怕几只细小的蚊虫?过去,在国内常常躲到蚊帐里看书,听蚊虫在外面“嗡嗡”地叫,后得高人指点:若把甲鱼或乌龟的甲壳碾成粉,只要烧上那么一丁点儿,蚊虫全飞得干干净净。

   这就是生物链,这就是生态平衡。

无论是生理的近亲繁殖,还是文化的近亲繁殖,或是学术的“近亲繁殖”,都会导致倒退。实施《平权措施》是为了大的学术环境的“生态平衡”。实施《平权措施》是要营造一个各色民族、各种文化、各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人和谐相处的多姿多彩的“学术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