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小常识:《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课程开发指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34:53

第一部分  前言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渊源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不仅使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更使中国成为一个泱泱大国,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它不仅包括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价值观点,也包括了一系列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这些礼节仪式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结晶的标志,是中国一份特别厚重的文化遗产,许多传统礼仪,经过改造后,仍能为我们所借鉴,如吸收其重教化、讲道德的精华,摈弃旧礼中维护等级、束缚个性、不思进取的糟粕,取精用宏 ,使它更合乎国情,合乎世情,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取到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更要通过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礼人,引导学生学在人际交往中重礼、知礼、懂礼、行礼。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是以学生的交往需要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人际交往和礼仪修养的需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传统文化与礼仪修养、礼仪品质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对自我,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礼仪修养和待人处世态度,具备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社交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交往需要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交往需要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知书达理,在知书达理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广泛涉及到学生不同的生活、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

3、实践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科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礼仪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礼仪来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礼仪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处进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

(二)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 取向,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交往能力。

(三)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来建构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和外显的举止风度。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六年一贯整体设计。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设”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礼仪水平、社交能力的学生。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立,乐观向上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孝顺懂事、团结合作的礼仪品质。

3、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对祖国优秀文化由衷地自豪和骄傲。

(二)能力

1、养成文明的生活行为习惯。

2、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能够赢得他人的亲近和尊重。

3、正确使用礼仪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知识

1、初步懂得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

2、初步了解自我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知道礼仪在人类和睦相处中的意义。

3、知道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1—2年级   礼仪修养

 

遵 时守信

懂得遵时守信在人际交往中的好处,知道不遵时守信的危害,在与人交往中恪守信用。

真诚友善

感受同学之间真诚友善的美好。体会真诚相待,友好相处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必须以诚相待,互相尊重。与人相处交往做到真诚友善。

谦虚随和

与人相处要谦虚随和,要看到他人的长处,真心为他的进步高兴。待人要和气。

理解宽容

与人相处要相互理解,要善解人意,理解别人的苦衷和难处,要容忍别人的过失,给别人改错的机会。

热情大方

待人接物要热情大方,举止言行得体,不能恶语伤人,冷脸待人。

互尊互助

知道人与人之间互尊互助的可贵,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3—4年级

个人礼仪

了解个人礼仪的内涵

知道个人礼仪的特点

掌握个人礼仪知识

1、仪表风度礼仪(仪表、仪容方面的礼仪)

2、语言谈吐礼仪(直接交谈,间接交谈的礼仪)

3、举止行为礼仪(正确体态要求,姿态禁忌)

讲述三四个个人礼仪的小故事

诵读三四则关于个人修养的诗文

 

家庭礼仪

了解家庭礼仪的涵义

知道家庭礼仪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感情联络为目的,以相互关心为原则。)

掌握家庭礼仪的内容

成员礼仪

称谓礼仪

仪式礼仪

待客与应酬礼仪

明白家庭成员如孩子对父母的礼仪及家庭中常见的礼貌称谓(尊称语、自谦语等)了解对父亲亲属的称谓,对母亲亲属的称谓,了解家庭活动中某些仪式或礼仪及待客与应酬礼仪。会讲述5—6个家庭伦理美德故事,会朗读10则有关歌诵家庭美德的诗文。

 

5—6年级

社交礼仪

了解社交礼仪的涵义

知道社交礼仪的特点

懂得社交礼仪的作用

掌握社交礼仪的知识

握手礼仪

交谈礼仪

宴请礼仪

会讲述历史上5—6个经典社交故事,记住七条社交准则,背诵二十条有助于社交活动的诗文。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礼仪水平与交际能力。

(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课程的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三)努力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意目标的整合,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礼仪实践活动,拓宽礼仪教育空间。

 

二、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准确、完整地反映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教材编写要找准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的结合点。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因素。

3、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

4、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载、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应学生学习。

5、教材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低学段的教材要形象直观图文并茂。

 

三、评价建议

本课程采用多元性、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还包括有关礼仪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图书、报刊等文本资源及相关影视节目、录音、录像,此外,网络等音像资源,当地图书馆文化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