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季节性商品的企业:中国影视业的畸形食物链:明星的虚价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2:03

中国影视业的畸形食物链:明星的虚价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

3年前,一集电视剧卖得好的话,可以卖上120万元。现在,有明星片酬可以叫到70万元一集了,这样算下来,一集电视剧不卖掉120万元以上就会赔钱。与此同时,现在的电视剧一集能卖到300万元左右。而今年投拍的电视剧集数已经比去年多了1倍,达到3万多集,这其中至少有1/3的电视剧根本就没有机会播出,剩下的电视剧其中可能3/4会赔本。真正挣钱的电视剧只是少数,这无疑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从这个数据能看出,闲钱热钱傻钱仍源源不断流入到影视剧领域。

为什么电视剧价格如此坚挺呢?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网络介入电视剧收购行列。过去,电视剧销售平台主要是电视台,以及少量的音像制品。由于盗版的影响,传统音像制品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只剩下电视台。但电视台在收购电视剧上有一个封顶价格,多年来,电视剧价格的增长取决于电视台对价格的松动程度。但是近几年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兴起,竞争的加剧,以及对版权保护的提高,导致视频网站为了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不惜花高价收购电视剧网络独播权。3年前,电视剧《三国》网络销售每集15万元,在当时已经算天价了。现在网络收购价格每集可以达到180万元,3年翻了整整12倍。这个利润空间上来了,最先有浮动的肯定是演员片酬。

另外,在最近几年,电影市场发展速度也很快,银幕不断增加,票房越来越高,电影投拍的数量越来越大,对演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成本电影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演员的片酬也在增加。对演员来说,电影和电视剧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电影的艺术性比电视剧高,当他们的电影片酬叫到一个数字,一定会这样去核算时间成本,一个月拍一部电影可以获得1000万元片酬和3个月拍一部电视剧获得1500万元片酬,显然拍电影的时间成本更低。电影片酬的增高,影响到电视剧的片酬。

现在有很多影视公司都上市了,有的也在准备上市,电视剧显然是上市公司青睐的项目,相比电影,电视剧的风险更小一些,所以把资金流入到电视剧这个项目上无论对上市公司还是即将上市的公司都非常合适,这样,电视剧的产量大增,对演员的需求也更大。

今年,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的限制,让很多电视台不得不重新调整收视率的重点,无疑,电视剧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最大增长点,这直接影响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这样,电视台在电视剧的投入上会更多,同时电视台投资拍摄电视剧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这些原因一定会导致电视剧的产量增加,导致演员的片酬提高。或许在将来,演员的片酬还会打着滚往上攀升。

新版《三国》海报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演员的演技并没有因为片酬的提高而提高多少,这是一种非正常市场行为带来的结果。比起西方那种带有约束性质的自由经济下的商业行为,我们影视领域的投入和演员的片酬,更像是一种自由经济下的无政府主义方式的商业行为。因为没有约束机制,导致天花板有多高都能顶破。

互联网在电视剧成本提升上起到很大作用,视频网站、门户网站的视频频道通过大量风险投资的流入抬高了电视剧的购买价格,因为每一笔风险投资都要在规定时间花出去,达到一个预期效果才行。但视频网站单一的盈利模式经能让它维持多久,也很难说,随着将来淘汰掉更多的视频网站,网络收购价会慢慢缩水。

另外,闲钱热钱傻钱的流入扰乱了正常的电视剧市场,透视出这个行业跟很多领域一样,从来不按规则出牌。表面上把这个行业搞得很热闹,实际上让市场变得更加扭曲。编剧兰晓龙说:“这个行业太繁荣其实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中国现在有几千家影视公司,但真正一直在运营还能有新作品推出的不过几十家,每年都能拿出一些质量比较好的影视作品的影视公司不过四五家,这就是中国影视行业的现实。

演员的美好时代

我们所做的演员片酬调查仅限于电视剧,当然这一切源于电视剧市场的“疯狂6000点”。不止一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谈到6000点这个概念,眼中流露出恐惧的光。这些人是电视台购片人员、审片小组成员和剧本策划,基本上所有的出品人都对目前的状况感到担心,但有些人因为怕得罪最大的受益方——演员,欲说还休;而另一些人已经绝望,呼吁限价,他们很明白这种乱象并不是演员造成的,表面看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出品过《黑洞》《大宅门》的金英马影视公司总经理滕站一边抱怨价格过高,一边谨慎地说:“我指的是大家都不认识就乱涨价的演员,可不是说那些物有所值的好演员。”

演员这门生意

在采访最近凭《千山暮雪》走红的香港艺人刘恺威(微博)时,本刊记者提到演员涨价问题,曾在证券交易所工作过的刘恺威开玩笑说:“猪肉都涨了56%,片酬当然要涨了。”

我们可以细算一笔账,看看电视剧演员的片酬是怎样成功跑过CPI的。1994年,滕站投资的第一部戏《御花子》,当时主角的价格是1万元/集,10年后的2004年,达到10万元/集的演员依旧很少。2007年拍摄的《潜伏》,由于是小公司制作,趁着孙红雷有个空当见缝插针,只能用当时的天价14万元来吸引他。《潜伏》还没上星已经火了,孙红雷再接电视剧就达到了20万元,据说同剧3个女演员的总片酬等于他一集的片酬。

《亮剑》策划人李洋

不过现在谈起这个价格,投资人都会惊呼:“太便宜了!”从2009年开始,演员片酬进入快速上行通道,制片人周爱玲为新戏去年接触的演员,等到今年会在报价前面加上一个数字,比如说去年5万元,今年15万元,去年15万元,今年25万元。制片人段彬为他的《九河入海》在去年底和某位一线大腕接触,从35万元/集涨到50万元/集只经历了一个月时间。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文章(微博),观众对他的印象应该是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开始,他扮演的“卓越”大概是男四号或五号,他的一张娃娃脸被赵宝刚(微博)戏称为“永远的男二号”,并在自己的电视剧《奋斗》里启用他任男二号。某次本刊记者采访赵宝刚时,他表示靠电视剧赢利足矣,因此尽管捧红很多艺人,他并不像别人那样强行要求艺人签约。但他没料到的是,艺人经纪忽然变成一盘很大的生意,这两年赵宝刚也尽量使用本公司艺人了。

《雪豹》收视的良好,让文章又上了一个台阶,本刊记者曾听某地方政府投资电视剧,制片人讲不惜代价务必请文章出演抗战剧男一号,不行就找马伊俐演女一号,显然这只能是痴人说梦了。文章在同龄的演员中呈火箭式上升,在电影《失恋33天》创造票房奇迹前,据说他已经涨到60万~70万元/集,成为一线男演员中唯一的“80后”。与他情况类似的是杨幂(微博),打破了中年演员一统天下的局面,《宫》之后摸到40万元/集。

一线大腕都非常忌讳公开谈片酬,但实际上,电视剧是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永远没有白拿的片酬。《永不磨灭的番号》的导演徐纪周对一线的定义是“决定一个戏气质的人”,卖剧就卖这一张脸,这些面孔大多数是部分中年男演员以及蒋雯丽宋丹丹(微博)等极少数女演员,在多年没有新人出现的电视剧行业,文章、杨幂属于特例。一线男星的报价不低于四五十万元,这些人中包括孙红雷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李幼斌柳云龙黄志忠(微博)、吴秀波(微博)、林永健、黄海波(微博)等人,其中据说最高可达80万元,不低于30万元的女星才可算一线,比男星的数量略少一点。

还有另一种结算方式,在配置不起的情况下,男女一号会找新人,但三、四号角色找大腕,这时腕的价格不是按集,需要按天,一线均价三四十万元/天。为了物尽其用,全组都会尽着这个腕的戏,用行话叫“二次进景”,集中突击完他的戏份,即使24小时连轴也无可奈何。于是新规矩又形成了,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这8小时有的从进入化妆室算起,更有甚者从离开宾馆时掐表。

 

注意,这些钱不包括额外发生的费用。比如老演员彭玉每集10万元,她的要求是给她女儿一个角色,象征性付点片酬,主要是为了照顾她。年轻演员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一位已婚女明星除了带上女儿、保姆,还包括她的父母,这就必须租个别墅,所以她不能拍上海、北京以外的戏。现场带三五个助理的更是常事,专职打伞的、递茶杯的、捶背的,连宋丹丹都发微博表示想不通。

以上全部是完税价格,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电视剧形成了完税价,假如某演员一集片酬60万元,加上税金就会抽走2000万元,当然剧组普遍都会做阴阳两本账,我们假设没有避税,计算一下电视剧成本与售价。前两年《三国》成本冲高100万元/集曾经成为话题,当时平均成本在六七十万元/集,不过很快,成本与演员价格一起飞涨,随便一部都市题材低于100万元/集的已经没有。通常电视剧在30~35集的居多,如果制作成本3000万元,一个大腕就可以拿走60%的投资,而过去,所有演员的成本约占全剧的1/3。现在日本还保持着这个投资比例。

“三名一高”是电视圈的说法:名导名编名演,带来高收视,这10年来剧组里的其他工作并没有涨价,10年前和现在的副导演、策划等工种收入是一样的,普通编剧、导演应该感受不到收入丰厚。一线导演如高希希、赵宝刚、郑晓龙、刘江(微博),一般是10万~15万元/集。前年SMG(上海文广)开会时,曾有投资方感叹,某制片人一定是疯了,给编剧彭三源在《亲兄热弟》的价码是7万元/集。但是现在,一线编剧可以收到15万~18万元/集,名编剧都有了自己的写作班子。入行3年的编剧秦晔告诉记者,编剧有一条“6万分水岭”,6万元以上的可以称为名编剧,刚入行的1万元/集起,不限参与人数。不过非著名编剧要分5个步骤才能拿到全款:大纲可以拿到10%~20%的订金,然后是分集大纲、最重要的前5集、一半剧本、全部。而著名编剧会有人捧着钱等着,顶尖编剧已经参与投资分成。

但这些行业只是一线涨价,演员却是普涨。徐纪周看到的情况是分为两极:1万元以下与10万元以上,而叫价10万元以上的,竟然是很多业内人士想破脑袋也不记得演过哪部戏的生面孔。

有人了解过日本电视剧的投入,每集演员价格约为70万元人民币。《豪斯医生》男主角休·劳瑞和《好汉两个半》的男主角艾什顿·库彻,纳税之后每集35万美元,在物价日趋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片酬已经提前接轨。

片酬挤压掉的必然是其他投入,于是各类咄咄怪事发生。李洋(微博)是总政艺术局的大校,参与过《亮剑》《士兵突击》等名剧的监制、策划,有一次他拿到自己写的一部戏的剧照非常惊诧,问制片主任:从哪找的剧照师?为什么焦点都是虚的?后来他得知,是导演从乡下把自己弟弟叫来了,连傻瓜相机都不会用,就当上剧照师,只是为了省钱。

再核算一下电视剧的销售。2007年,一集戏卖70万元算很高,去年200万元,今年三四百万元是正常。这个算法比较复杂,首先是独播剧,央视一套在这块是老大,他们可以拿200万元/集来买剧,可是地方卫视可以捆绑在一起,通常是四家卫视,简称为“四颗星”。以今年初播出的《你是我兄弟》为例,一颗星出25万元,四颗星100万元;下半年销售就涨到了一颗星45万~55万元。《乡村爱情5》预估可到400万元/集。因此现在央视每次出价都会被地方组合干掉。另一小部分收入来自地面频道和二轮播出,对于成本低的戏这块很重要,甚至是全部,去年全国生产1.4万多部(集)电视剧,所有播出平台能消化7000集;今年更加可怕,上半年已经生产了1.5万多集,全年预计3万集,有1/3播出,能够上星的戏当然基本都是三名一高了。

由于视频网站的迅猛发展和积极上市,它们可以消化掉一部分成本,据说《宫2》独家视频播出权卖到了180万元/集,既然网站又出了一份比电视台更高的价格,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资金链还未断裂,演员价格依旧飙升。电视剧赢利也变得和演员价格一般两极化,要么大赢,要么大赔,再也没有微利时代。有趣的是,赢利的四处吆喝,赔本的悄无声息,圈外人会以为市场真繁荣,而非虚泡沫。

 

乱象背后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傻钱”入市呢?徐纪周从导演系刚毕业时,也曾一头栽进“扎钱大军”。他回忆说,2001年电影低谷,电视剧迎来小春天,煤老板、房地产进军影视界,这些热钱的目的不以影视为赚钱目标,可能用影视剧做公关工具,或是净化不能见光的钱。也有老板只是为了提高私生活品质,一两千万元对于上述企业只是毛毛雨。那时800个导演有700个在扎钱,随着近年房产、煤矿萎缩,按说市场应该低迷了吧!正相反,导演们不需要扎钱了,无数热钱找不到花它们的人。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影视公司和视频网站运作上市,今年就有20多家影视公司排队上市。华谊和华策的上市成功给影视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上市必须有漂亮的报表,大项目、大制作、名导名演员,都是装饰报表的必需品。视频网站也是同样,不过制片人们常常纳闷网站的赢利方式。电视台是不用其他人为它们操心的,每年有400亿元广告合同与电视剧有关,而电视剧交易额不过50亿元。

既然视频网站和影视公司都不赚钱,用圈内人的话是“跑马拉松,看谁在终点前倒下”,他们的终点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上市,让股票涨价,股民买单,公司资产得到巨大扩张,正因为还没有一家公司上市后遭遇失败,所有人就更加信心满满地死撑。当然也有抽身的,有行内人透露,陈天桥的网站就已经停购电视剧。

所有受访者都认为演员并不是推动价格上涨的推手,事实上,他们身不由己地顺着这条上涨的河流漂浮,漂到哪里并不清楚。姜文的制片人马珂曾统计过,中国的人才只能保证有7个优良的电影剧组开机,电视剧也同理。因为演员尤其是明星资源稀缺,导致市场供不应求。

很多演员叫上一个天价也是为了吓跑不靠谱的剧组,比如某人刚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军人形象,接下来一定有大量军旅题材找他,为了推掉重复角色,就开出高价,假如傻瓜愿意付账,就接下。快钱时期演员把两辈子的钱都赚了,开始追求艺术,他们对电影剧组会开出极为合理甚至匪夷所思的价码。某电视剧一线女星在一部电影大片里只拿了10万元片酬。有个靠绯闻才令观众听过名字的女星,叫价15万元/集,连她的经纪人都劝制作方:“你觉得她值15万吗?她就是想拍电影才叫这个价。”

他们叫的价未必是实收价,电视台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大约可以谈下来20%,但周爱玲说真实情况更离谱,有位演员喊价600万元全包,她成功砍到250万元。李洋(微博)也遇过类似情况,有个戏主角弱,他想请关系亲密的于荣光客串,平时于荣光的价格是30万元/集,于打了对折,并且推掉了杜琪峰的电影来帮他。另一位李洋捧红的演员就婉拒了他。

这个让利空间弹性很大,赵宝刚(微博)可以从受益于他的演员那里拿到相当低的价格,但人情债只能还一次,他的戏往往一部全明星,另一部捧新人。当演员达到某个价位后,同一级别的演员不得不喊出相同的价格,否则传出去没面子。这个怪异的圈子不会认为你有职业道德,反而蔑视、欺负你。

好剧本、好班底也会让演员让价,一位制片人曾绘声绘色地描述经纪人与其砍价的过程。这位手中的剧本质量过硬,经纪人先说:“不好意思,我们家某某手头还有另一个本子也很棒,这可怎么办呀?”制片人说:“哦,没关系,让某某去拍那个戏吧!我们这个戏又辛苦,还只能出人家片酬的一半。”经纪人蒙了,在旁边的某某急了,抢过电话说:“姐,我上你的戏!我不怕苦!”制片人告诉本刊记者,另一个本子是名剧的翻拍,某某和经纪人心里清楚永远演不过原版,只不过想抬一下价格。有意思的是,砍完价后,大家仍旧做朋友。

殷桃的经纪人郝为在和人谈判时,对方要求降2万元,郝为同意了,殷桃嗔怪她说:“别的经纪人都涨价,就你劝我降价。”郝为告诉本刊记者:“她拿钱多我分得也多,但不要以短期利益为第一要点。演员本来已经很被动了,他们最缺的不是钱,是机会。机会永远比挣眼前钱重要!”

所有的演员都在戏上,有一份明年的卫视电视剧播出表,张嘉译赫然有5部新戏,全部男一号,每部戏要拍两三个月,再加上客串、电影、商业活动,这就意味着他没有一点休息时间。

新食物链

导演、投资方潜规则女演员常被当做八卦新闻含沙射影,除了那些为了改善私生活品质的傻钱投资者,真正在拍戏的投资方已经变成生物链的底层。SMG的会议上,一位影视公司老板抱怨“给演员打工”,下面掌声雷动。曾有位资深导演开玩笑说:“导演不是花,厨师尝菜那是馋么?”这个玩笑很快变成另一个玩笑:导演很失落,没人巴结导演了,改去巴结男一号了。

有一部戏用了两个男大腕就没钱了,女一号只能找新秀,A大腕认为新秀的戏不好,总为难她,新秀只好投入B大腕怀抱,有人庇佑方才顺利拍完此戏,她也因此戏跃入准一线,片酬从2万元涨到20万元。

另一部戏是名编剧的本子,但本子本身存在问题,导演也是由编剧指定的新人,对创作并不熟悉。幸好3位主角是大腕。有人见过他们对词的状态,两男一女对了一会儿词说:“这段不是前面说过了么?这段也说过,得了,今天休息,把词改好了明天再拍。”尽管所有部门已经就位,还是以主角的意见为准。

不过不得不承认,经验丰富的好演员对于电视剧的重要性远超过电影。他们贵有贵的道理,烂戏需要他们吸引眼球,好戏需要他们提升品质。收视率极佳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就是靠几位演员,现场碰撞出了许多精彩台词。

过去处于最顶层位置的是电视台购片人员,现在有了微妙的变化,虽然生产量大,可佳作寥寥,收视压力很大,“三名一高”作品会有多家卫视争抢。《男人帮》只有一张大纲就卖了,郑晓龙的《后宫甄嬛传》没拍完就高价卖出。电视台也投资拍戏,和经纪人周旋,也要和演员搞好关系。

制片人近年一起碰头开会的主题就是抱怨和讨论限价,韩国曾有过成功案例,可是中国市场太大了,即使20家前端企业限价,照样会有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公司请演员。例如业内全知道某大腕没有艺德,也只能私下交流,尽量不用他,但这个演员一定不会因此没饭吃。

李洋讲到他的一个做房地产的朋友爱好武侠,投资拍摄了《抗日奇侠》,这部戏被有关方面点名批评,剧中充斥着战士玩飞镖、飞来飞去的奇景,首轮在垃圾时段播出,可它收视率极高,靠卖二轮破亿。第二部已经筹备。这种外行人赚钱的奇迹被引为笑谈。

大家都清楚不是明星就一定有保证,五六年前陈道明是顶级身价,他的《卧薪尝胆》却播瞎了,有几年他就打高尔夫去了。演员收获了最大利益,也因此负担上最大的责任。一旦市场崩盘,先跳楼的一定是出品方,但演员的好日子也会到头。

李洋说他策划的《士兵突击》尝过不用明星的甜头,可在卖片时非常困难,直到开拍前预估亏损100万元,那时已经是很大的缺口。《士兵突击》的奇迹几乎不可复制,这个成功案例不能使投资方放心把钱交给一群无名氏。

徐纪周把一线名导、名演员形容为停车场,电视剧发展初期,不管会不会开车,都占据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有强大排他性,演员过气很难,当没人为失败买单时,也就没人吝惜失败。必须有一个旧位置腾开,新人才能上位,别看投资蓬勃,出新人的速度却极慢。当年四小花旦全国走红时都只有20出头,现在26岁的杨幂(微博)、27岁的文章(微博)已是极为罕见的黑马。

听起来,一部电视剧几千万元的投入似乎惊人,但中国电视剧整个市场容量也就相当于房地产的一个大项目,只不过明星效应使得这个行业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它的资金吞吐。演员涨价带来的成本上涨会使一些小公司倒闭,本来电视台就经常拖欠尾款,李洋笑说:如果在报纸上看到哪家公司和电视台打官司,这家公司一定准备上岸,不做这行了,这种官司一打准赢,电视台麻溜地把款结了,但只要在这圈子,就绝不能和电视台闹翻。

明星拿多少才是合理,给钱的人和收钱的人都一片茫然,电视剧播放没有市场化,但电视剧的生产高度市场化。在这艘由市场掌舵的大船上,大多数人都看到了它驶向冰山的命运,除了惊叹,似乎并没有其他办法,依然蝼蚁般地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