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评测: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强势复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0:22
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强势复兴高华
             199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遗产,但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面临沦为世界二流、抑或是三流国家的危险。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及综合实力的提升,俄罗斯已经走出了叶利钦时代的全面衰退时期,开始进入复兴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俄罗斯终于在2006年赢得了八国集团峰会的主办权。
  俄罗斯整体实力的恢复主要表现在:1、经济多年持续增长;2、军事实力恢复八成;3、信息技术产业突飞猛进;4、外交、政治等软实力增强。
  “普京主义”探索有俄罗斯特色的改革道路,是国家复兴的重要动力。俄之所以能够重振大国雄风,是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模式适合国情;对外战略奉行国内问题优先、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强军改革提升了军事实力。
  俄罗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严峻挑战有:1、经济问题仍然是俄最大的难题;2、人口危机等社会因素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3、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原油存在危险性;4、国内存在不稳定因素及隐患;5、俄罗斯的外部压力很大;6、“后普京时代”的不测性。结论是:俄罗斯的全面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俄罗斯重新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的方略

      苏联解体后,从叶利钦时期到普京时期,俄罗斯基本上是沿着“破-乱-治-兴”的轨迹向前发展。“破” 是指叶利钦掌权后,在破除苏联模式弊端的同时,也破掉了社会主义值得发扬的一些东西。“乱”是破的必然结果。叶利钦后期,主要是普京上台后,着力于“治”,渐渐地“治中有兴”。“普京主义”探索有俄罗斯特色的改革道路,是俄罗斯复兴的重要动力。以考虑本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务实主义为特征的“普京主义”,包括普京的治国方略和普京选择的发展道路。

      1、民主的框架,集权的内核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情况持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权者后期未能很好地掌握权力,各种政治力量进行频繁的政治斗争,引起了俄罗斯政局的不断动荡。普京当选总统,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由于掌握有巨大政治权力的总统因健康原因不能很好行使权力的混乱现象,有效地避免了各实力团体之间的争权夺利;同时,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支持总统的力量占上风的国家杜马,所以俄罗斯的政治环境总的来说趋于好转,政局稳定,执政党主导地位巩固,这为俄罗斯走出危机打下了较好的政治基础。
      普京执政6年来,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体制基本定型。国家的主要权力集中在总统手中,以保证俄国家统一、权力集中、政令畅通。俄罗斯现行政治体制,是在彻底否定原苏联传统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很有俄特色的“总统集权制”政体。1993年全民公决通过的宪法规定,俄实行总统制,同时确立“三权分立”原则,使立法、执行和司法权力机关相互独立。但俄的“三权分立” 名难副实,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极大,议会权力很小,政府缺少独立性,形成一种“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格局。俄的总统制虽然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但它与西方国家的总统制却有很大不同,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总统集权制”,或称之为“超级总统制”。
      俄罗斯的“总统集权制”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总统决定内外政策;第二、总统直接任命政府;第三、总统拥有强有力的否决权;第四、总统有权随时解散议会;第五、议会很难罢免总统。从上可见,俄总统的权力确实很大,在某些方面已远远超过美国法国总统。尽管如此,俄实行的“总统集权制”基本上符合该国的历史传统。俄在历史上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沙皇独裁统治的传统根深蒂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设想建立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没有成功。后来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盛行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实际上带有专制独裁的色彩。斯大林以后的苏联领导人,也都程度不同地继承了个人专断的传统。多数民众也始终保持传统的心理状态,总希望出现某个“铁腕人物” ,对国家实行“铁拳统治”。所以,俄形成“总统集权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社会心理基础。虽然“总统集权制”也存在严重弊病,被西方批评为独裁,但是这种体制在现阶段是适合俄罗斯国情的,在国家面临四分五裂危险的情况下,舍此别无他途。
      此外,联邦制结构的改组使垂直权力体系得到强化,“总统政令不出莫斯科”的情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地方势力恶性膨胀。特别是从1996年10月开始,地方长官改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联邦中央丧失了对地方长官的任免权。于是,许多地方实际上成了“独立王国”。普京主政以后,开始进行“整治”。他在2000年3月的《普京访谈录》中说:“俄罗斯自建立伊始就是一个超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点已深深地根植于俄罗斯的遗传密码、传统及其民众的思想之中”。当年5月,普京开始改革俄的联邦体制,接连出台四大举措。一是勒令修改违反俄联邦宪法的地方法令。二是宣布建立七大“联邦区”,分别任命总统“全权代表”,让他们监督总统政令在各地区的执行。三是改组俄联邦委员会(上院),使地方行政长官不再兼任上院议员,以削弱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四是制定立法,规定在地方违反联邦法律时中央有权解除地方长官的职务,并有权解散地方议会。
      在俄罗斯连续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特别是2004年别斯兰学校人质事件后,普京签署了加强反恐斗争的一系列法令,同时召集内阁扩大会议,宣布要“彻底”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国家的统一,以便为战胜恐怖主义创造条件。在普京提出的8项强硬举措中,有两项特别值得注意,即:各联邦主体的高层领导人由总统提名,经地方议会选举产生;国家杜马议员按单一的比例制,即按党派选举产生。这实际上是对俄现行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意义十分重大,不可低估之处在于它有利于亲普京的政权党。通过上述两项变革,俄罗斯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同时,也加强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机关的协调和统一,从而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反恐斗争。

      2、寻找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叶利钦时期,由于“休克疗法” 确立的“资本原始积累”式的野蛮市场经济,俄罗斯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实行通缩性财政政策引发的经济萧条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俄罗斯陷入了空前的动荡,经济一蹶不振。政府债台高筑,卢布不断贬值,社会严重两极分化,人口的出生率降到全世界最低水平。谈及俄罗斯的这段改革时,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其称为“一种罪恶的资本主义”。
      2000 年普京上台执政,宣告俄罗斯应当结束叶利钦时期对西方的过度依赖,强调决不能再搞照抄西方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而应当走自己的改革道路。普京道路的公式就是: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就具体经济体制而言,是要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实行混合所有制,保持国家有限干预,重视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为此,普京政府制定了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滚动式的中期发展纲要,激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完善经济制度,加大对科教的投入,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关系。2004年5月普京在连任总统后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已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他提出了“强国富民”的战略宗旨,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的“强国”目标就是,到201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1万亿美元;而“富民”的根本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普京使用的主要经济杠杆如下。
      政府大力干预私营经济,节制私有化进程。普京首先搁置了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丘拜斯制定的一系列私有化计划,特别是能源、通信等战略行业的私有化。此外,普京对以前的经济体制做了大规模调整——“让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使俄罗斯经济成为“可控制的市场经济”。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复兴经济的积极政策,诸如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推行积极的工业政策、实行合理的经济结构政策、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取缔影子经济、推行现代化的农业政策、成立联邦出口支持署、通过俄罗斯反倾销法、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实现同世界经济的接轨等。
      削弱曾掌握着俄罗斯经济命脉的寡头势力,把主要经济命脉掌控在国家手中。俄罗斯时期叶利钦看到了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起用了一批重要的经济学家。但非常糟糕的是,这批经济学家进行了虎头蛇尾的私有化改革,他们通过“证券私有化” 将国家的经济基础彻底摧毁。因此,把在上世纪 90 年代私有化了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等这些决定俄罗斯经济命脉的资产部分地重新国有化,并在此过程中削弱曾被称为“俄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寡头们的势力,是普京政府复兴俄罗斯、重建俄罗斯强权战略的关键步骤。
      普京当选总统后的首要行动之一就是动用铁腕手段,狠狠打击私有化中崛起的金融寡头,阻止他们勾结腐败官员掠夺社会财富,将巨额掠夺资金转移到海外。昔日叱咤政坛商界的寡头们,因此纷纷受到俄罗斯检察机关的调查和传讯。第一号大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第二大寡头古辛斯基,均逃亡海外。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因偷税、欺诈等罪名被判刑 8 年,其名下石油企业尤科斯终究没能逃脱破产清算的命运 。
      借助能源优势,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后盾。论及俄罗斯当今的国力,其能源大国的突出优势表现在,俄罗斯人口不到世界的3%,而各种资源的储量都占世界的22%-28%,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5%和40%。它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和生产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在天然气储量方面,俄罗斯全球第一的地位不容否认,俄的天然气出口占全球30%。在世界能源供应紧张、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以及能源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局势长期不稳的情况下,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俄罗斯认为,21世纪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主要形式将不是军事上的,而是经济上的,俄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战略是成为一个 “能源大国”。
      对于俄罗斯而言,其经济增长较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稳定、宏观政策得当、制度环境改善、社会政策加强、国际市场行情有利等之外,能源产业是俄主要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俄罗斯工业产值的30%,为政府创造了大约54%的年预算收入和45%的外汇收入,对GDP的年贡献率达到30%左右。  2006年5月25日,普京在索契的俄欧首脑会议期间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人们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时,要使用最佳手段”。普京总统在第二任期内,正是通过大力实施以能源为重点的外交新战略,提升俄罗斯的综合国力,谋求对其全球角色地位的承认,进而赢得世界大国地位。
      首先,通过“能源武器” 提升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俄罗斯是独联体国家的最主要能源供应者。能源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俄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基础。由于苏联解体导致石油部门之间的联系脱节,俄保留了主要采掘基地,而输油的几乎全部港口、管道和大部分石油加工业都留在俄邻国境内。不能割断的石油链条使俄一直按照前苏联时期延续下来的做法低价向邻国提供油气。然而,近年来独联体分裂趋势愈演愈烈,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国明显地倒向西方。俄深知在目前的地缘政治中,谁控制了能源运输线路,谁就获得了政治上致胜的法宝。为此,俄改变了以往的能源政策,断然提出按国际市场价格进行交易。2005年12月中旬,俄乌就天然气价格问题出现争议。随后俄以“断气”对乌政治施压,由此引发了一场震惊全球的“天然气危机” 。断气不仅直接“教训了”乌克兰,而且令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对俄罗斯刮目相看,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息息相关。今后,俄将实行明确的区别对待政策:凡是留在独联体与俄结盟的,俄将提供低价能源和资金,而背叛独联体、与俄闹对立的则无权分享这些优惠待遇。
      其次,立足欧洲主战场,以“能源杠杆” 制衡欧盟。俄罗斯是欧盟25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国。目前,俄罗斯有三条输油管道面向欧洲市场,其中跨中欧国家管道输送40%的出口石油;北波罗的海管道输送20%的出口石油;里海和黑海石油管道输送40%的出口石油。为满足欧洲对俄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俄罗斯开始大力推进能源出口线路多元化。其中2005年12月开始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的北欧输气管道。这条管道的建设对保障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能源安全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去年11月竣工的“蓝溪”海底天然气管道也是俄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的重要步骤。这条穿越黑海海底的管道长达1213公里,总投资32亿美元。按照设计要求,俄将通过它每年向土耳其输送1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俄正考虑修建新的油气管道,以便向欧洲南部提供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
      第三,开辟亚太新战场,“能源合作” 广种博收。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能源短缺,不同程度地依赖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亚太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到2030年,亚太地区对外能源依赖度将上升至66%。俄罗斯具有很大的油气出口潜力保障亚太国家的能源需求,因此能源外交也开始扩展到该地区。俄罗斯暂时还没有通向太平洋沿岸的干线油气管道,但是正在积极开发远东萨哈林、勘察加大陆架油气资源,同时计划将远东与东西伯利亚两大能源产地建成对亚太国家能源出口的战略基地,从而改变俄能源出口结构,使之向亚太国家全面倾斜。建设远东输油管道是这一宏大计划的组成部分。该管道从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沿岸,一期工程将于2008年底正式交付使用,年输油能力将达3000万吨。围绕修建这条管线,俄与中、日、韩三方经过“马拉松”式的复杂谈判。俄罗斯终于使其利益最大化。因此,这是俄罗斯亚洲能源外交的成功之作。
      近年来,俄罗斯从频频出手的能源外交中尝到了不少甜头。能源外交促进了包括能源产业在内的俄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俄罗斯的贸易顺差达1202亿美元  ,其中石油收入约900亿美元。石油收入暴涨大大充实了俄罗斯的财力,俄罗斯中央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头9个月,俄黄金外汇储备增加了839.57亿美元,增幅为46.1%。到9月底俄黄金外汇储备总额达到近2662亿美元。  随着主要出口产品能源资源价格的高涨,俄罗斯国力日渐恢复。借助与此,普京政府希望寻找“大国俄罗斯”新的理想状态。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更集权的政治与更自由的经济能够相互融合吗?表面上看两者之间似乎矛盾,但实际上仔细研究就可以看出,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与经济政策之间其实都不是那么一致的。苏俄20年代初的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的政治发展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但两者能够并存发展;再如韩国在军人政权时期也实行的是自由经济政策并且也有较好的成就。所以,只要运作得好,集权政治与自由经济之间并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

      3、外交追求利益、能力与现实的平衡
      俄罗斯独立10多年来,无论是叶利钦时代还是普京时代,俄罗斯外交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重振大国雄风。俄罗斯反复强调,它“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成为多极世界中有影响的一极” 。这是俄多极世界构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俄国家利益之所在。多极世界构想既是俄罗斯外交战略,又是俄实现大国复兴的一种策略。普京确立了符合俄利益和力量的外交战略,采取有选择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战略构想。同时,他又指出,俄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外交资源。普京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务实灵活、东西方相对平衡的多极化外交战略”  。
      普京执政初期,俄罗斯外交基本上延续了叶利钦后期,即普里马科夫任外长后的对外政策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大力推行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恢复俄世界大国地位和全球战略稳定为目标,积极推动多极化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欧亚并重、东西兼顾、平衡的全方位外交。2000年6月30日,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这一纲领性文件。伊万诺夫外长强调说,“新对外政策构想的特点是比1993年批准的构想更加实际”,“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俄对外政策新构想的重要因素,俄把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摆在对外政策的首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俄内外环境的变化,俄外交逐步形成了普京时期的独特内涵和风格,即以主动、灵活和务实为特点,以实现“富国强民”为战略目标,以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为首要任务,同时重视外交的平衡性。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俄外交政策都曾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基本方向没有改变。当前俄罗斯外交思想和外交战略原则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
      国家利益是俄对外政策的基础。普京把俄国家利益界定为“个人、社会和国家在经济、国内政治、社会、国际、信息、军事、边界和生态等方面的安全的综合和平衡的利益” ,这些利益“在持续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保证”。  伊万诺夫外长说,“俄对外政策应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确保国家利益是俄对外关系的最高原则”,并强调这是俄在近几个世纪里得出的一个主要教训。
  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坚持反对立场,竭力遏制北约东扩的步伐;在伊拉克问题上,俄竭力与美周旋;在对待美国等西方国家向独联体国家渗透问题上,包括在应对西方国家在独联体地区开展的“颜色革命”上,虽然俄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俄国家利益,俄同美国及西方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说明,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始终贯穿着俄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基本前提的实用主义的外交思想,并已经成为俄检验以往对外政策是否正确的一把“标尺”。
      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普京一直把为俄的经济复苏和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并认为只有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俄才能恢复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地位。为此,普京不惜把俄定位为“二流国家”,并强调俄的核心任务是“强国富民”。前苏联地区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 ,俄把稳定周边,特别是独联体国家,作为其外交的首要任务。在对美关系上,以退为进争取俄美战略妥协,更多地寻求与美国的利益结合点,始终是俄对美政策的基调。这是由俄力量不足和极力争取发展经济的时间所决定的。
      坚持欧亚并重、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平衡外交。普京执政后,推行欧亚并重、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平衡外交。但在外交实践中,根据俄地缘战略确定地区优先次序是:独联体—欧洲—美国—亚洲。《构想》对此作了较充分的表述:一是加强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巩固俄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二是加强俄欧政治对话,积极促进俄欧经济融合;三是积极改善俄美关系,尽量“保持相互合作的积极势头”,避免关系“出现不可逆转的恶化”;四是在亚洲积极开展重点和多元的平衡外交,中国、印度和日本是重点。
      主张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新秩序。俄罗斯认为,多极的国际体系将为俄外交提供更多的回旋余地。未来的世界秩序是“多层次的、快速变化的” ,多极化并不是追求20世纪的那种大国力量平衡,而是指各国要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一再强调,单方应对目前世界所面临的威胁是不可能的,未来的国际秩序应该建立在解决世界问题的集体机制上。俄反对美国开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谋求单极优势;支持和主张联合国发挥新作用,扩大欧安组织的作用;同时,采用传统的地缘政治做法,力求建立俄中印联盟来平衡美国的压力。
      坚持主动、灵活和务实的外交风格。主动、灵活和务实是当前俄外交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主动出击是普京执政初期外交上的突出点,目的是想改变俄在外交上步步退让、被动不利的局面,也是实现《构想》的重要一步。普京执政的第一年就出访了十几个国家,其中多数是独联体国家,还积极构建俄中印战略联盟以平衡美国的单边主义的行为。主动外交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在反对美开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把美修改或废除《反导条约》与俄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挂钩。普京还出访欧洲,力陈维护《反导条约》对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性,提出俄、欧盟和北约共同开发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议。
  灵活战略表现在,俄与美于2000年12月16日签署了《导弹发射通知谅解备忘录》,两国同意建立导弹发射通知机制,在计划发射导弹之前的24小时内提供给对方基本信息。在俄美战略武器谈判问题上,俄与美2002年5月24日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的条约,宣布两国正在建立新型战略关系,从而使俄在计划进一步生产和发展自己的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上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务实是俄当前外交另一特点,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尤为突出。实用主义的对外方针,既是由俄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决定的,也是俄国力衰落后不得不作出的现实选择。俄非常清楚,为了实现其经济复苏和现代化这一最根本和迫切的任务,只靠内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西方的资本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俄在全球范围内决不能与美国一争高下。

      4、强军改革,提升军事实力
      强军建设是振兴俄罗斯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普京第二任期提出的三大任务之一。俄罗斯决心从国家实际能力和国防安全的现实需要出发,重整军备,提高军队战斗力,恢复军事大国的形象和地位。在2004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再次提出到2010年实现武装力量现代化的中期发展战略。
      第一,加快改革。早在1993年11月,叶利钦就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此后,比如裁军、精简机构、建立常备部队和职业化建设的一些改革措施就开始启动。2000年4月21日,普京批准了新版《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2003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高级军官会议又通过了题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以下简称为《任务》)的文件,实际上是俄罗斯未来军事改革的指南, 并被许多人评价为“新的军事学说” 。 与2000年的军事学说相比,《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俄罗斯面临的三大威胁;更加详细地赋予了俄罗斯军队4项任务;同时提出了俄罗斯军事改革与发展的七大优先方向。这里体现出俄军建设的三个主要思想:一是适应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优化战略指挥机构和军队体制编制,增强国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决策速度;二是加强质量建军,通过压缩规模、向职业化转化等方式,提高军队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能力;三是突出发展重点,加快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
      第二,改革步骤。1、不断增加军事建设投入。2、继续裁军,减员消肿。3、理顺指挥机构。4、调整军种结构。5、积极推行军队的职业化改革。6、加强常备部队建设。8、改革后勤保障体制。
      第三,铸造核盾牌。1、核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核力量现代化的步伐是普京建设强大军队的核心部分。庞大核武库是俄罗斯最为可信的资源。面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庞大的核力量仍然能发挥有效的威慑作用,是俄最为“现成”和“简单”的手段。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核遏制战略进一步明晰、具体。强调保持核大国的地位,遏制对俄罗斯及其盟国的侵略是军事建设的重要任务。2、核力量现代化。为达到提高核战略威慑可靠性的目的,俄罗斯战略核力量今后将向压缩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具体做法是:强化陆基战略核力量;增强海基核力量;保证空基核打击能力。3、争夺制天权。普京于2001年3月下令组建新的兵种——航天兵。此举并非9年前的重复  ,而是应对21世纪新战争样式,确保核威慑有效、反击美国反导系统的重要举措。
      最近,俄军新一轮大规模改革计划已制定完毕并即将正式出台。此次改革仿照美军模式的特点非常明显。改革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彻底改革编制和指挥体制;组建新型混编兵团;减员增效,质量建军;改革军事动员和预备役体制。此次改革计划幅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可谓是苏军、俄军历史上首次。尽管引发激烈争议,面临较大阻力,但改革早已是大势所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  来源日期:2007-5-19   本站发布时间:200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