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宣传册设计:精美现代文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6:57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优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然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薄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托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有直观。

——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

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1.文中“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这一句,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印证?试作简要分析。

答:A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却在赣江边上建起了一座滕王阁。

B被长安淡忘得一干二净的王勃在滕王阁上表演这“独角戏”。

2.作者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请结合第七段相关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答: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如果站错了地方,就会遭遇挫折。

B. 王勃一心从文,在文学上的成就会更大,却去从政,险丢小命。

3.文章开头部分说:“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想到了王勃的哪些方面?

答:A王勃清瘦忧郁的形象。                   B王勃的梦魂与世永存。

A. 王勃沉浮反复的人生。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在第五段中作者以滕王的不得意来反衬王勃的潇洒。[错。都不得意!]

B. 作者说滕王阁不是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它以玲珑典雅,登高览胜的建制容纳了王勃的梦魂。

C. 尽管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但是作者对王勃的意外死亡还是感到十分的惋惜。

D. 本文自始至终把滕王阁和王勃结合在一起,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通俗浅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王勃的怀念。[错。本文语言优美!]

E. 作者登临滕王阁,并因此联想到王勃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诗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5.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处景物与人物,仿写两个句子。

    示例一: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仿写:漫步在秀美的西湖边上,淡妆浓抹处总是西施曼妙动人的形象。

    示例二: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仿写:想替波光潋滟的西湖画一幅图,图中心是含情脉脉的西施。

铁马丁当

            ——雪潇

斗拱飞檐而又檐牙高啄,是中国古建筑最优美的一个构思。在那展翅欲飞的檐牙上高高啄挂的,丁当响着的,我们一般人看上去,一定觉得是铜玲,最多说是风铃,可是行家却说,那不是铜玲,也不是风铃,那是“铁马”。

铁马?乍一听,我们可能不解,然而再看,再想,或者多少年后再想,你会觉得它真应该也能叫作铁马。

风吹来,风从夏天出来,当然已是秋风了;风从山下吹来,到得此高高山上,自然也是凉如秋风了。在这样一年四季的秋风中丁当丁当地响着,迎着时间的风前进,无论什么样的玲,也会成为一匹马,一匹铁样坚强的马!

铁马,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一个名字。

铁马丁当,响在我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亭台楼阁上,响在深山古寺,响在我们世上最清静是地方,但是却表达着我们对于迎风前行的生命的理解和想象。

你看了那檐头丁当的风铃,你再看那高高昂起的檐,不就是一匹马仰着的脖子吗?一匹马既已横空出世,仰天而立,傲视风云,于是山间的树们则立时纷披如马之鬃,于是檐下的廊柱立时有力如马之腿,于是一个山间的古寺里贮满了奔驰的欲望如同一匹马身上贮满了奔跑的热与力,于是一个山间的古寺要奔跑起来,于是一座威武的大山要奔跑起来,于是我们的一颗心也要奔跑起来!

铁马丁当,告诉我们一切原来都是在奔跑着,不舍昼夜,向着云天。

于是天上的云,就是已经奔跑到了天上的,正在悠悠行空的,一群欢乐的马,或者一匹孤独的马!

于是我们坐在一个山间古寺的石头上,就如同坐在一匹奔跑的马背上,于是一个也许最平凡的人也就成了岁月最骄傲的骑手,一边低语着一边向着时间的风云驰去,无边的过去顷刻之间成了身后的飞絮,人世的悲欢苦乐也在这顷刻之间于马蹄下散去,是尘的归了尘,是土的归了土。

铁马丁当,复又丁当。

铁马是风的老话呢,还是山的古语?这一天,我们坐在古寺的飞檐下说话:唐诗宋词,家事国事,酸的辣的,深的浅的。一会儿铁马丁丁当当,一会儿铁马沉默无言。游人寥寥,尘世的东西像是正在被风吹走;树影婆娑,世界好像正在用他的手势和我们交谈。我们看一眼古松的影子,我们听一耳铁马的丁当,我们在那一天突然好像成了一个心可以领,神可以会的智者。我们多么平凡,可是掀开平凡的石头,下面藏着的,竟也是一株精神的美且坚强的小草。

铁马丁当,把深山千年的心事借铁锈和铜绿而道出,又借一片片落叶写在地上,复借一阵阵清风带向远方。我们坐在古寺的廊柱旁,目睹这一场世界上神秘的活动,却一无所言,一无所知,像是两块经年的石头,只任风吹雨打,从不怨雨怪风。但是我们心里其实也明白,如果我们只是两个偶尔的过客,则我们只知道一天两天的事;可是如果我们竟是两块经年的石头,则我们就能知道千年万载的事。然而我们不说,所以好像我们不知道;他们说了,于是他们好像就什么都知道。

其实啊,只要我们是人,我们所知道的,永远也不会比一株小草多,永远也不会比一块石头多,但是我们肆意地做着我们的一切,而且自以为是好像天经地义,从来没有把小草和石头放在眼里,正如铁马跑在自己的秋风里,也从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一样。

阳光从铁马的脖子上流了下来,流成我们背上的热。廊柱这时现出了它的古老红色,于是“汗血马”,这三个字突然就从什么地方硬铮铮地跳了出来。突然我们就听到了一匹马千里路上的喘息,呼哧呼哧,嗒嗒嗒嗒。我们于是也跳起来,绕着一个山间的古寺走着、摸着。到处是历史的刻刻画画啊,到处是人间的坑坑洼洼,我们闭上眼睛,让手指直接抚摸在一匹马的骨头的血肉上:那一张一弛的力,那一起一伏的脉,那一深一浅的神,那一远一近的韵,就在我们的手指间滚动。那是汉瓦那是唐 砖,那是秦时的月光宋时的垅沟,那是一万年前的泪痕啊一百年前的刀伤!

它们都在一匹马的身上。

这样的一匹马就不能再是美丽爱情中王子飘逸的白马了,这样的一匹马只能是秋风苦雨中的一匹汗血马:多少败将谪臣从这样的马上折戟沉沙,多少王侯能人从这样的马上下野落草,多少怨女旷妇从这样的马上香消玉殒!这是汉李广的马,这也是汉昭君的马,这是西去新疆的林则徐的马,这是西来秦州的杜甫的马,这也是南下荒蛮之地的苏东坡的马……

这是一匹生活与岁月的流着汗也流着血的马,一匹无形的马,谁都是它的骑手,谁也看不见它。它风驰电掣,我们却以为它一动不动;它历尽沧桑,我们还觉得它一生平安。骑着毛驴找驴,曾经是我们对人的嘲笑,骑着马儿找马,谁会这样嘲笑我们呢?

铁马丁当,奔跑在时间的风中,我们感受,我们思考,我们挥汗浴血,奔跑在人生的路上。(选自《散文》1999年第期)

1.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作为装饰的金属片有着一个令人不解的名字——铁马。然而作者说:“它真应该也只能叫作铁马。”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A因为它一年四季在秋风中丁当丁当地响着,迎着时间的风前进。

    B无论什么样的铃,在这样的风中奔跑,也会成为一匹马,一匹铁样坚强的马!

    [温馨提示:现代文阅读第一题一般都是找的,在原文中仔细寻找就是!]

也可概括答成:

A. 因为它响在岁月的风中,经受着历史的考验。

B. 它无畏地前进,矫健如马,坚强似铁。

2.“铁马丁当”,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概括说明。

答:A表达着我们对于迎风前行的生命的理解和想象。

    B告诉我们一切原来都是在奔跑着,不昼夜,向着云天。

    [小心提示:答题一定要紧扣文本,切忌随意发挥不知所云!]

3.本文六、七、八、九四段,作者从铁马所在的古建筑出发,把高昂的屋檐想象成仰起的马脖,进而想到树似马鬃,柱似马腿,而古寺、大山、行云以及一切宇宙天地间存在的事物,都仿佛是贮满热与力、奔跑不息的马。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答:A这一连串的想象,意象丰满,有助于揭示作者赋予“马”的丰富象征意义,增强历史沧桑感。

   B同时使文章内容更丰富,“铁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它不仅是旁观者和见证人,也是历史的经历者,而且是“勇敢的迎风前行的生命”。

C行文充满了诗意,更具艺术感染力。

[友好提示:答题时最好看看后面的分值!6分的题,你想破脑袋也要想出3点来!]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C

A. 本文从中国古建筑的“铁马”说起,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了对历史、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语言优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B. “我们在那一天突然好像成了一个心可以领,神可以会的智者。”是说我们看了古松的影子,听了铁马的丁当,就会变成心领神会的智者。[只是受到一些智慧的启迪而已!注意“好像”一词]

C. 作者把“铁马”想象成一匹一路负重、一路喘息的汗血马,借助这个意象展示了历史前行的沧桑苦痛。

D. “那一张一弛的力,那一起一伏的脉,那一深一浅的神,那一远一近的韵,就在我们的手指间滚动。”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们”“让手指直接抚摸在一匹马的骨头的血肉上”的深切感受。[不是对比。是排比]

E. 文章最后一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我们感受,我们思考,我们挥汗浴血,奔跑在人生的路上”。[文章的主旨是“借对'铁马’的思考,抒发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丁当的'铁马’,使我们感到历史的蹄声,也使我们奔跑在人生的路上受到鼓舞和催促]

西风胡杨

           ——潘岳

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金黄之美,属于秋天。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决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草、甘草、骆驼草,它们和谐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学的真髓。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二十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个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她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它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它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战争,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今天,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恶梦。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泪水能化成细雨救活胡杨。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选《人民日报》2004107日)

1.文章第一段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悲壮、苍凉的气氛。

A. 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

B. 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答题揭密:环境描写一般有两个作用:渲染气氛和作铺垫。第一自然段本身就有“苍凉”“荒凉”等词语。全文有“悲壮”等词语。“烈马”“狼烟”“烽台”有战争味,富有历史沧桑感]

2.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A说明胡杨并不孤独。

B衬托胡杨有着跟红柳、红树林一样的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

    [答题揭密:这个问题来源于倒数第三段,请注意倒数第三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3.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这句话的意思?

答:A胡杨孕育了中华文明。

B. 胡杨精神是顽强、坚韧、忠诚、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 深深根植于大地的胡杨的根,如同我们民族的心,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文化连绵不息。

[答题揭密:一定要站在全文的高度来答题!]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

A.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写胡杨是“秋天最美的树”,但在文中,并未对胡杨的外形进行具体的描绘,目的在于着重表现胡杨的内在之美,精神之美。

B. 作者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三个句子,层层递进,说明塔里木是胡杨的故乡,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错。是并列,不是递进。相同的例子有“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C. 作者呼吁塔里木河与额济纳旗河上游的人们拦水造坝围垦开发,目的是呼吁他们多栽种胡杨,保护胡杨,以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错。作者是担心,不是呼吁!]

D. 这篇文章语言风格平淡朴实,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错。本文语言风格优美愤激,酣畅淋漓]

E. 作者运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赋予胡杨以人的灵性,既表现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也使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余光中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因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无法说清的话,它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怒马,如飞瀑;其一如□□,如□□,如□□。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他显然因此种阳刚和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声低唱吧?而柳永的词句“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又是何等境界!其他如王维以清淡胜,却写过“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诗句;辛弃疾以沉雄胜,却写过“罗帐昏灯,哽咽梦中语”的词句。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构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说得多好啊!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非蔷薇,猛虎便成了粗汉;非猛虎,蔷薇便成了懦夫。

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

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

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能痛哭,能像二十一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① 根据语境,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出恰当的填入第二空格。

其一如□□,如□□, 如□□。

溪流     幼鹿     静池     夜莺      耕牛      驯羊     洪水      噪雀

答:依次填入“夜莺”、“驯羊”、“静池”。

② 第二段中说“两者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试从第五段中摘录出能说明此意的一句话。

答:“非蔷薇,猛虎便成了粗汉;非猛虎,蔷薇便成了懦夫。”“

③ 第三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阳刚、阴柔两种气质。

④ 文中第四段说“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这是在用比喻,如果照直说,应该是这样的:有的人其内心原本是充满阴柔之气的,于是尚存的阳刚之气也就被那浓郁的阴柔销融了。请仿照这种形式去解释另一句话(不得再用“尚存”“浓郁”“销融”等词语):“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照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人其内心原本充满了阳刚之气,于是少许的阴柔之气也就被猛烈的阳刚挤压了。

⑤ 如果西格里夫·萨松把“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写成“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答:不好。因为“细嗅”能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表现人性中两种气质的调和,而“雄踞”只强调了两者的对立。

⑥ 下列诗人的诗句,符合“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之意的是哪三项?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

C.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D.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柳永)

E.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F.罗帐昏灯,哽咽梦中语(辛弃疾)

G.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答案是ADE]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流泉石上”的模样,我虽然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亲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选自《青年博览》2000年第10期)

① 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经历了三个阶段:少年未懂;青年自以为懂;成年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后才终于理解了。

② 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答:赞美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批判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行径。

③ 划线句“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培养情操。

④ 划线句“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最贫穷。

⑤ 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 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 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格。

C. 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