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推广是什么:东魏《崔景播墓志》等代表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3:21

东魏《崔景播墓志》等代表作

(2010-04-11 10:01:57) 转载标签:

东魏

崔景播墓志

代表作

碑帖

历史

墨迹

书法

书法精品

书法学习

书法艺术


     《张正子为亡父母合葬立镇墓石》


     《张正子为亡父母合葬立镇墓石》局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境内出土一方北魏延和二年《张正子为亡父母合葬立镇墓石》(以下简称镇墓石),展示了古代北方民间葬俗,对于北魏早期书体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镇墓石纵46厘米,横38.5厘米,厚5.4厘米。石上刻有正书九行,前八行各有十四字,九行九字,计一百二十一字,最后一行又刻三星及符咒。这些文字应当归于北魏早期正书,结体方正,隶楷相参,用笔平直,点、勾、撇、捺几种笔法都有特色,与后世楷书不同,且又有别于北魏早期碑刻,如下列三种:《魏太武帝东巡御射碑》,太延三年(437)立,在今河北易县;《嘎仙洞鲜卑祝文刻辞》,太平真君四年(443)立,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中岳嵩高灵庙碑》,太安二年(456)立,在今河南登封。
    镇墓石立于延和二年,延和是拓跋焘定的第三个年号(433),当早于上列三种碑刻4至13年,为传世北魏年代最早的一方石刻,它的书体显得更为古拙、简率、淳朴,这是出于民间工匠书刻的缘故,表现了当年的流行书风。上列三种碑刻关系碑主身份显赫,自当出于高手书写和镌刻。经过一番对比,可以看出镇墓石中的“祭”、“得”等字,与《中岳嵩高灵庙碑》中同字的笔画相似;镇墓石中“岁”、“子”等字,与《嘎仙洞鲜卑祝文刻辞》中同字的体势相近。再与近年大同市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墓表》(太和十八年立)对照,二者结体和刻工都更为贴近,其“代”、“岁”、“月”、“朔”、“酉”等字看来几乎出于同时代人所为。可见当年从盛乐到平城相延成风,展现了北魏早期的古拙书风。它与北魏中后期的《石门铭》、《张猛龙》、《张玄》、《刁遵》、《元显亻隽》、《元略》等碑刻趋于成熟的正书不同,显然已有变化。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北魏正书从源到流、由拙变巧的发展衍变的轨迹。

                                                                                               

 


    东魏《崔景播墓志》

 

    东魏《崔景播墓志》,全称《魏故镇远将军崔府君墓志铭》,刻于武定元年(543年),1963年河北博野出土。该碑青石质、方形、边长56厘米、厚10厘米。碑文22行400多字,介绍了崔景播的身世及生平。笔画瘦劲,体势稍扁,散漫自由。
                                                                            

 


    魏故假黄钺太傅大司马广阳文献《王妃(王令媛)墓志铭》,东魏武定二年(544)八月庚申(八日)。


铭文:
    魏故假黄钺太傅大司马广阳文献王妃墓志铭」祖琛,齐司徒从事中郎。」祖母彭城刘氏,父义恭,宋太宰江夏文献王。」父翊,魏侍中司空孝献公。」母河南元氏,父澄,假黄钺太傅任城文宣王。」妃姓王,讳令媛,琅邪临沂人,齐尚书仆射奂之曾孙也。」既望冠海内,为天下盛门。祖席上称珍,白珩非宝。父立」德成名,悬诸日月。妃籍采华冑,膺和淑灵,体韵闲凝,识」怀明悟,尊敬师傅,鉴诫图史,进退合轨,折旋成则。亦既」有行,来仪蕃邸,率礼公宫,克循法度。方当致偕老于君」子,成好仇于哲王,鼓琴之志讵申,击缶之期奄及。春秋」廿,以兴和四年岁在壬戍十月戊午朔〔注〕廿月丁丑薨于」邺。粤以武定二年岁在甲子八月庚申合葬于武城之」北原。乃作铭曰:」榛枯济济,瓜瓞绵绵,降凤岐岭,御鹄伊川。羽仪世载,冠」冕蝉联,功勒钟鼎,声被管弦。藉此膏腴,挺兹窈窕,如云」蔽月,犹莲出沼。有清泉,翻追黄鸟,兼市为珍,连城称」宝。湘水潺湲,巫山晻暧,暂荐枕席,遽空环佩。吉凶纠缠,」日夜相代,忽嗟易及,终悲难再。风彯帷薄,月照房栊,居」室且异,临穴方同。人生讵几,身世已空,城阙日远,松柏」为丛。
    〔注〕兴和四年十月甲午朔。原志误。

 

    东魏(534年-55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中国北朝之一。都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由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献宗孝静帝,为自己登上帝位而铺路,并与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对立,建都邺城(今属河北省)。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西魏(532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朝代,532年北魏宗室元修被高欢立为帝即孝武帝。534年孝武帝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北魏孝武帝元修被迫入关中投靠关陇军阀鲜卑人宇文泰。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杀,孝武帝死后,在535年正月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与高欢所拥立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政权实际上由宇文泰操控。551年三月,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同年去年号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西魏恭帝禅让,西魏灭亡。由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即大周天王,建立北周。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至此西魏被宇文氏的北周取代,总止经历两代三帝,享国二十五年。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著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夺取南朝西川荆雍地盘。在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最著名的是两魏沙苑之战),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