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对地球的危害:说“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45:26
段柄仁. 说“包容”[N].  人民日报,2011-11-26(08 ).
  “包容”,一直是被人们赞扬、推崇的可贵精神。“包容精神”为什么如此被人青睐?因为它展现的是宽广博大的胸怀,深邃进取的理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的精神状态,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异己的思想和行为,施行最大限度的宽厚、宽容,力争多元共存、和谐共生、有秩共进,使之形成百川归海、百鸟朝凤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正因此,它成为“北京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战争年代,它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在和平建设时期,它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加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使社会快速发展,深刻变革,各种矛盾也随之而来,纷繁交织,复杂多变,旧的尚未解决,新的又不断涌现。有些矛盾反向相交,抵消活力,有些矛盾,同向聚集,走向激化。这种新的形势,呼唤着多元竞争的互利有秩,多种发展的协调互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更需要大力倡导并发扬光大包容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周公为招揽人才,一饭三吐哺,赢得了“天下归心”。齐桓公敢于任用曾在敌对阵营并用箭射中自己带钩的管仲,终成霸主。唐太宗重用曾反对过自己,但才华出众、正直无私敢于否定“圣意”的魏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文化落后、人口居于少数的满族统治者,为什么能完胜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而又人口众多的汉族统治者,建立起强大的多民族统一的大清帝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他们曾以宽广的包容心态,不断汲取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招募有才能的汉族和其它民族的文臣、武将,最终成就了大业。包容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延续,并深深扎根于民间。近代饱受日本侵略者欺凌的中国百姓,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能抛弃前嫌抚养大批日本在华遗孤成人,就是中华民族的博大包容精神的显现,中国共产党在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方针、路线、政策中也深深融入了包容精神,作为取胜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就是突出表现。

  包容精神也非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它需要主动学习,自觉培育和修炼。首先,应具有开明、开通、开放的思想,克服保守、封闭、专制的心态。其次,应懂大局、顾大局,从大局着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应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

  但应明白,包容不是无限的,不应不分是非曲直,以至藏污纳垢。限度就是不损害大局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如果我们不奋起反抗,作殊死斗争,而讲亲善,讲宽容,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谋图挑起事端,制造动乱、分裂,如果不与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而采取宽容态度,任其随心所欲,我们的社会就不得安定,就会严重干扰现代化建设事业,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应依法处理,不可姑息迁就。也就是说,包容不可超越法律这个界限,对于一些并不违法的社会矛盾的处理,也应首先分清是非,而后才讲包容。分不清是非,也就分不出包容的主客体,谈不上包容与否。在一般情况下,掌握真理的一方、胜利者、当权者、强势者,应包容缺少真理的一方、失败者、无权者、弱势者。即使对方曾与自己作过生死之争,在他失败并认错后,也应力争保护其生存权利,直至创造条件以促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包容也不完全是单向的,在许多时候是双向的、多向的,都应在不损害自身根本处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宽厚对待异己思想和行为,甚至应有牺牲自己利益而维护群体更大利益的胸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共处,互利共赢。

  包容是否不要竞争了?包容对竞争并非一概排斥。因为包容存在的前提是有不同、有矛盾,不同和矛盾必然带来竞争,也只有竞争才能激发生机和活力,才能推动事物前进。包容不应该也不可能排斥竞争,反而应鼓励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多元一体中的良性竞争,所带来的是多元间的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而不是恶性竞争,导致一体的削弱、衰退直至消亡。包容中的竞争,就像体育赛事,是向共同目标,即是更快、更高、更强而努力的竞争,而不是战场上一方企图吃掉另一方的你死我活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