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自动下料:利用教学内容“问题”化突破低效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0:41:00

〇九年是全县教学改革效益年,教育局提出了“聚焦高效课堂、关注有效教学”的工作目标,我校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仙人桥中学高效课堂评价标准》。为了稳步扎实的搞好教学改革,重点从教学内容“问题”化上突破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瓶颈问题。学校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设计问题,现结合听课所获,谈一谈本校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几点粗浅做法。

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迅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王新玲老师在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出示了一个故事,有一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取干土60千克,置于直筒形木桶内,然后将2千克的柳树嫩枝插入土中,连续五年只给树苗浇灌雨水,5年后,树苗长大了,树重60千克,比后来增加了58千克,而桶中的土的质量为59千克又943克,也就是说,土仅减少了57克,问“植物依靠什么增加自身的质量和体积呢?”植物长大了,而土壤几乎没有减少,生活经验告诉学生,植物靠吸取土壤中的养料维持生命,两者产生了矛盾,形成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迫切愿望和浓厚兴趣。一个成功的“问题”让学生整节课处于兴奋之中自主探究学习了新知识。如果王老师平铺直叙的提问:“绿色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哪些物质生成?”虽然紧扣教学目标,但学生不会主动探究。

二、教师要把“显性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变成“隐性问题”,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地认真阅读课文,查找答案。不要把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了解的各种信息、事实材料一一告知、件件提供给学生,要通过布置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从网上、从书上、从同学那里获得所需信息。于炳娟老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内容并不深奥,文字也较浅显,其中包含的不外乎是:“邹忌向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又得到了一致的回答,邹忌由此受到了什么启发?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你认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即使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平铺直叙的问题根本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此,经反复钻研教材,语文组在集体备课时最终发掘出课文中的两组“隐性问题”——“整齐美”与“参差美”。于是,当学生读完第一遍课文后,趁势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中包含哪几组‘三叠排比’?请把它们找出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找出了“邹忌三窥”、“邹忌三问”、“邹忌三思”、“邹忌三比”、威王三令、朝政三变等九组“三叠排比”,以证明课文具有“整齐美”的特点。接着,于老师又从九组“三叠排比”中挑出三组,让学生品味整齐中的细微变化,展现了课文的“参差美”。由于发掘出课文的“隐性问题”,这节课上得别开生面、效率极高。

三、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做、看、表演等)提出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引发学生动手。尽量避免生成直接解释、分析过程、揭示结论、告知结果的教学,赵健杰老师讲“大气压强”时,拿出两个橡胶皮制的马德堡半球,从班上选了两名高大强壮的男生,让他们站到教室前面来,问:“如果我把两个半球对接,排出中间的空气,你俩能否拉开?”学生们大笑,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回答:“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两名男生用了最大的力气也没有拉开。学生通过这一试验,产生了问题,形成了对未知知识的探究需要,这时可以把这一问题概括为可操作性问题——“是什么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对接在一起?”这样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了反映“大气压强”的知识,这一知识不仅能解释课堂上演示的这一特例,而且能够解释“压井、用吸管吸饮料”等类似现象。

四、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探索性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把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共同解决,引发学生讨论。王暖泉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让学生观察2009年9月的日历(如右图),小组探究任意方向相邻的三个数包含哪些规律,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了三种规律:横排相邻三个数相差;左上右下一斜行相邻三个数相差8;右上左下一斜行相邻三个数相差6;任意方向相邻的三个数,中间的数是它们的平均数。讨论场面也异常激烈,效果远远胜过教师直接设问。

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难易适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不要太易或太难,致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尽量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等特指问,不用或少用“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等无效性选择问。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我们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的典型设问收集整理,适时地在教工大会上介绍推广,基本实现了用教学内容“问题化”突破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