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后丰胸效果是真的吗:冬至节与冬至祭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57:24

冬至节与冬至祭祖

冬至节

冬至,又名「冬节」、「至节」、「长日」或「长至节」,它的起源与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有关,由于阳历十二月廿二或廿三日之后,太阳的照射由南回归线渐向北移,令北半球的的昼日,开始由日短夜长,慢慢回复日长夜短,所以到了冬至这个时刻,阴气盛极而衰,阳气亦随之萌生,历法文献记载有云:「斗指戊,其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礼祀.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礼记.月令》指出:「律中黄钟,乃阳之极,万物之始也。」可见我国古代已重视阴阳观念,冬至实属古人推算历法中节气的依据。日属阳,夜为阴,此时阳气始生,适宜安息静养,所以又有冬至忌出游的说法。《易经.复卦象传》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施不行,后不省方」。

冬至这个节令,由来已久。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今以建寅为正),天子就选在冬至日举行郊祀的典礼。冬至后白日渐长,阳气转盛,认为是祭天的最佳时节。秦延其制,以冬制为岁首,称为「小过年」。

尽管冬至后,日光照射逐渐北移,但酷寒的气候仍会持续一段日子,汉朝有在冬至献履袜给尊长的习俗。《四民月令》记载:「十一日,冬至之日荐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豚。其进酒尊长,及修谒剌贺君、师、耆老如正日。」汉代人在冬至以糕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以酒进奉尊长,并在冬至这天准备「谒剌」。谒剌的做法是将竹木削薄后,再于其上书写姓名。同时汉朝以冬至为「冬节」,称为「日至」,官场并举行贺节之仪,称为「贺冬」,冬至被定为正式的节日,朝庭上下百官皆有一天的假期,所谓「冬大过年」,反映中国人对「冬至」是非常重视。

沿至魏晋元朝,冬至称为「亚岁」,百姓这一天要对父母尊长拜节。

及至宋代,皇帝要在该日祭天,百姓则祭祖,《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也。」有人因此就称冬至为「亚岁」。《秦中岁时记》记载:「冬至,赐百官辛盘,谓之借春。」除了在冬至赐臣下外,官中也于此日受外邦进贡。《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远超过其它的岁时节庆。南宋时,甚至在冬至前后三天商店罢市,垂帘饮酒赌博,称为「做节」。

元朝的冬至,由太史院向宫中进次年的历书。宰相并率百官入宫朝贺。士庶人家则往来贺节,互赠礼物。

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起,冬至开始放假三天。《酌中志》记载,明朝宫中自冬至节开始,宫眷内臣都换穿阳生补子蟒衣,房中则挂绵羊太子画贴。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一般认为,冬至后,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尽春来。而「数九九」的九九消寒诗歌谣是描写漫长的冬日,内容多以描写冬日景象为主:

  一九及二九相逄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穷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担;

  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

九九消寒图则以梅花为图案。《帝京景物略》:「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图旁通常还有一对联,道:「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另一种消寒图,是在一张纸上印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卷,按照日期,每天在圆圈里记下天气的状况。这种九九消寒图,是作为分析气候的资料。

明、清皇帝「郊祀」,就在北京的天坛。南北朝时的冬至,融合了逐疫的传说,有作赤豆粥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说:「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文中同时提及,晋魏官中有用红线以测日影的习俗:「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

清朝皇室于冬至日祭天,次日百官上表朝贺。是一年当中相当重要的典礼。《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这种习俗,又称拜冬。拜冬的时候,不论男女,都会穿上新衣来互相拜揖。南方人则有在冬至拜墓的习俗,称为挂冬。先冬至一日,亲朋之间就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担盒,往来不纪于道,称为「冬至盘」。节前一夜,称为「冬至夜」,人家设席饮宴,称为「节物」。归宁娘家的女儿,在这天一定得回到婆家。据说,冬至夜若留已嫁的女儿在娘家过节,那会使两家都发生不吉利事情。不论贫富,家家都在冬至拜祖先。

民间在此日,要隆重祭祖,所谓「冬大过年」,来源于此,不只是就观念而言,而是在生活中表现的。废除帝制后,再也没有了皇帝祭天,但民间祭祖则沿袭下来。人们也习惯把「冬至」前一天称「小至」,过一天称「至后」。

关于冬至,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从前一位名为墨斗公的本匠,居住在一个土壤非常肥沃的村子里。村民们只要随便把种籽撒到田里,稻谷就会自动生长,他们不用耕种也可以有收成。因此,这些村民整天投闲懒散,且经常聚集在墨斗公的本匠店里的闲聊。

墨斗公觉他们很无聊,又令他不能专心工作,于是把一包施过法的锯木屑交给其徒弟,要他每天撒一点在稻田上,田里就会长出杂草,这样农民就得天天下田锄草,变得勤力一些。

可惜这位徒弟原来也是很懒,他不想每天撒木屑那么麻烦,索性一次过将整包木屑倒在田里,稻田在一夜间长出无数杂草,稻谷枯萎殆尽,从此民怨四起,墨斗公见徒弟闯下大祸就很愤怒,把他变成一只牛,并命令牠下稻田为村民除草。

没想到这个懒惰鬼变成牛后仍死性不改,每次村民叫牠耕田都不愿做,或是多多借口,一时说太累,一时又说有病,甚至要主人应承牠,每落田走一趟,就要喂牠吃一些汤圆作报酬,否则牠就罢工。

后来,如来佛祖不值懒牛的所为,就在牛儿的下巴上,打了一颗钉子,使牠再也不能开口抱怨,从此,后人就选择冬至作为纪念牛的生日,而且在冬至亦会让牛只休息一天不用耕种,又喂牠吃汤圆,以答谢一年来的辛劳。

也有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闽南的某个乡镇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是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女儿。在天寒地冻的严冬里,乞丐的妻子终于因体力不支而一病不起。为了筹钱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儿卖给人家作奴婢。一想到要离开相依为命的老父亲,女儿伤心得晕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了一碗米汤,一口一口的把女儿灌醒。老乞丐又讨来了几个糯米圆充饥。可是父女两个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先吃。老乞丐就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这粒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团圆的时候再吃圆子好吗?」说完,两人含泪吃完了圆子,就依依不舍的分手了。自父女两人分手后,又过了三年,老乞丐却毫无音讯。每年到了冬至,女儿就更加的思念父亲。她想,也许父亲现在仍穷困潦倒,不愿见面,那该如何相认呢?她就想了个办法,对主人说:「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圆子,那门神也该敬敬他。」主人同意了。她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门环上,她想,这样一来,父亲回来,看到门环上的冬节圆,一定不会找错门。不过,老乞丐还是没有回来。第二年,女儿又把冬节圆粘在窗门、猪舍、牛棚、牛头上,寄托对父亲的思念。左邻右里取其团圆、吉利的含义,也照样搓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黏在门环上。这个习俗就这样传遍了闽南、潮汕一带。

河南地区则流传:南阳有个名医叫做张仲景,医术十分高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疑难杂症,只要经过张仲景的治疗,都可以迅速痊愈。人们都尊称他是个医圣。张仲景原本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后回到河南老家。还乡的时候,正是酷寒的严冬。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河面都冻成了冰,来来往往为生计奔波的面黄肌廋乡亲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连耳朵都给冻烂了。张仲景看了,着实于心不忍。一回到家,登门求医的人接踵而至,门前车马杂沓,全是乡里官宦富豪人家。张仲景从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记挂着那些冻伤耳朵的穷乡亲们。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给弟子们,自己到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给穷人舍药治疗冻伤。药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来乞药的人们,每人都给一大碗汤,两双娇耳。大家吃了祛寒娇耳汤后,只觉得浑身温暖,两耳发热。张仲景一直舍药到年三十,终于把乡亲们的耳朵全治好了。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的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为了纪念他为人们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包娇耳吃。「娇耳」又称「饺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饺子。传说吃了冬至饺子,包管耳朵不会冻伤。

「冬节团子年节糕」、「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的应节食品 ,北方人吃水饺或馄饨,南方人吃团子。

《岁时杂记》:「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发饦』之说」。南宋时,馄饨也用来祭祖。富贵人家讲究新奇,还有在一碗馄饨中,作出十几种口味的,称之为「百味馄饨」。

《燕京岁时记》:「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大约从宋朝开始,中国人就在元宵节吃汤圆。明清以后,江南人也在冬至以汤圆祭祖、祭灶。

《清嘉录》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其中汤圆还分大小,有馅而大者称为粉团,是晚上祭祖的供品。无馅较小的是粉圆,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其它各地冬至食俗很多。例如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里过一夜,第二天再拿出来吃,称为「安乐菜」,俗语说:「吃安乐菜,万事都顺遂。」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除了固定的节食以外,人们也有在冬至进补的习惯,俗称「补冬」。过去的人们由于物质缺乏,营养较差,在寒冷的天气里,为了抵御严冬,身体会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热量。因此,以肉类为主高热量的食品进补,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所以选择在立冬到冬至这段时间吃些进补的食品及药材来暖暖身子,对于身体特别有益。

 

冬至:中气

太阳过黄经 270°,天道行正北方。

子山,八卦属坎,一白水星。

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阳光直射南纬23.5°南回归线上,昼短夜长。

时阴气始明,阳气怡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故名为冬至。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从这一日起,寒冷降至,农业上进行防冻、积肥、深耕冬种等。

古人过冬至称为「过小年」,对它是相当重视的。

农谚:

冬至月正中,无雪又无霜。

意思说,冬至日如果在月之中旬,则是年冬天必定无雪无霜,就是不寒不冷之意。

冬至在月头,雨落在年兜;冬至在月尾,雨落正二月。

这是受着农历三年一闰月,二年再闰月的影响。

冬至不过不寒,夏至不过不热。

 

冬至祭祀——祭天与祭祖

冬至节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

至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为此,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天坛规模宏大,中央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东北为牺牲所,西南为斋宫。此后,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坛举行。祭天活动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沐浴,次日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所用牛、羊、猪、鹿都是在牺牲所专门饲养的。祭天时,必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

冬至祭天祭神演进到唐宋时代,在民间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叫“祭冬”或“拜冬”,并成为祭祖的节日,久之则演为传统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因此,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添土竖碑后,再在墓前摆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礼致敬,以缅怀祖先功德。

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无论是室外祭还是室内祭,祭祖过程中都有聚餐的风习。北方人作兴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南方人作兴喝红豆粥、吃汤圆。

冬至祭祖,不仅在民间,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这个传统。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上说:“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这一天,佛教寺院多举行祭祖法会,僧众也要前往祖师塔墓、祖堂祭供历代祖师大德。有些寺院为方便信众,还要特设功德堂等,为信众提供放置祖先牌位的处所,以供超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华夏民族承传了数千年的传统。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的民风民俗,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至今仍广泛流传。浙江杭州等地民间至今仍盛行冬至扫墓。广东潮州则作兴冬至上坟“挂冬纸”。

 

各地习俗:

河北:

东安县冬炉、猎兔,人家祭祖、贺节、拜师。

怀柔县冬至量日影以占次年收成丰欠。

乐亭县士以面食祭祖,农家于此日商定子女嫁娶之事,此后商贾价便启程往京师作买卖。

南皮县冬至日人家互相拜贺,拥炉会饮,称为「扶阳」。

新河县乡塾弟子于冬至日各拜业师,称为「拜冬」。

山东:

滋阳县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长寿。

曲阜的妇女节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赠送舅姑。

海阳县吃羊肉,叫做「却寒」。

邹县儿童作「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习武,叫做「看冬」。但邹县并无贺冬至的习俗,据说孟子亡于冬至日,乡人十分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习俗。

临沂县民在冬至日用火纸剪制衣服,携至祖坟前焚烧,然后添土。

山西:

冬至日,猗氏县农夫拔取麦根,其白蕊多寡以卜次年丰欠。

永和县称冬至为「追节」。

阳城县称冬至为「喜冬」,官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只以面角祭祖并进奉家中尊长。

大同县于冬至日祭财神。

河曲县拜冬时,饮宴佐以羹,枣酿羔羊。

河南:

陈州冬至扎纸成束后,君以焚烧,称之「送段」。

西乡县冬至日向巴山看雪,占来年丰欠。

临潼县农谚「一九雪,九九皆有雪」。

江苏:

嘉定县最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春粢糕以祭祖,并以之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

金坛县贺冬时,于宗祠祭祖并团拜。苏州冬至家宴,席间必备一种以黄酒加糖浆制成的冬阳酒。

浙江:

杭州冬至以赤豆饭、新米糕祭祖。

嘉善县以冬至天晴来卜次年丰收。

桐乡县冬至,缙绅行庆贺礼,佣工休假三日。萧山县冬至,各家以糯米粉、麦面里肉馅相馈赠。

诸暨县冬至,以餈糕享奠祖先及亲友之有丧者。

上虞县冬至,乞丐扮鬼执武器沿门逐疫,如古之傩礼。

江西:

湖口县冬至,民家早起设羹饭以祭祖,称为「冬饭」。

新昌县冬至,各姓相率祭祖。

福建:

福州冬至以汤圆祭祖,又取之粘于门楹之间。

漳浦县民冬至以小汤,圆遍涂门户器皿中,称为「祀耗」,凡家中有丧事的,则不做汤圆。

闽南地区有在冬至日「补冬」的习俗。补冬的内容视家庭贫富而异,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灯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实则立冬过后是一年之中进补的最佳时间。

广东:

乳源县冬至各家祭祖,亦至坟墓挂纸,俗称「挂冬」。

顺德县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澄海县冬至不下田,不用牛,不汲井,犹有古人「闭关息旅」之遗风。

台湾:

冬至,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举家团圞而食之,谓之『添岁』。门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谓之『饷耗』。

台南地区的冬至,以汤 圆、菜 粿祭拜祖先、神佛、灶王爷、三界公及地基主的习俗。

苖栗地的客家人,冬至祭拜的对象除神明、祖先外,也要拜土地公。

 

冬至诗词选:

冬至      鲍 照

舟边庄甚笑,水流孔急叹。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鹰。

长河结栏玕,层冰如王岸。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

 

冬至      杜 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泰。

 

冬至日遇京使  杜 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辈下惟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冬至吟二首   邵 雍

冬至天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元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辛酉冬至    陆 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日      朱德润

卷地颠风响怒雷,一宵天上报阳回。

日光绣户初添线,雪意屏山欲放梅。

双阙倚天瞻象魏,五云书彩望灵台。

江南水暖不成冻,溪叟穿鱼换酒来。

 

杂咏      杨允孚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丙子冬至    李梦阳

奉天门下玉阑桥,此日催班早侍朝。

占史奏云欢万国,大官传宴散层霄。

苑梅迎律春先动,宫柳临风色欲摇。

一出忽惊今十载,百年勋业有渔樵。

 

长安冬至      董其昌

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

禁钟乍应云门面,宝树先驱黍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