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墙做法: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2:12:46
美国今天的美元霸权全球地位的获得,和国际货币体系史上的两次重大事件有关:
  1、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二战结束,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精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建立起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使之成为支撑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美国的美元霸权全球地位,是如何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的建立获得利益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以美国自身的利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大国竞争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美国为达到此目的的背景和手段——美元全球霸权的确立,它绝不是天意而为的,而是几代美国总统近百年精心谋略和布局的结果。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经济规模,早在19世纪未己经超越大英帝国了。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接近全球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但是在当时的国际经济格局中,美国的不平等地位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中国。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仍然是英、法两国,美国是参与者,但不是国际秩序的决定者。当时国际货币体系是以英镑和法郎为主的,其中英镑承担着类似于今天美元的角色。法郎相当于今天的欧元或日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国力元气大伤。所以在20年代和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英镑、法郎、美元、马克、日元,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安,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但是此时,美元仍然未能动摇英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在世界第一的位置等了40多年的时间,美国的韬光养晦实在不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英国、法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
  1943年,当年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的优势,以及英、法两国战后必然的衰落,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最终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就成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思熟虑并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精心设计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出台了。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内容有:
  1、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定价格,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 671克黄金,以黄金为价值基础,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即美元黄金本位制。
  2、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把美元的含金量作为各国规定货币平价的标准,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可按各国货币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之比来确定,这称为法定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即其他货币与美元保持的汇率,间接与黄金建立联系,进而决定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
  4、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国际收支。如果会员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取得贷款来进行调节。
  通过上述的4 种手段,美国以它的经济实力+黄金储备为国家信用并作为美元信用的基础,使美元有了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的信心,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硬通货地位,并逐渐的排挤英镑成为新的外汇储备货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过程)。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美国也正式取代大英帝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二战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最大受益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2、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崩溃,美元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中偷取了黄金的生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难道不是美元的噩耗吗?不是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成为美国衰落的象征吗?为什么说美元反而获得了利益,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中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呢?
  1961年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使美国筋疲力尽,使它的财政赤字连年扩大,美国政府被迫开始大量发行美元来弥补这些财政赤字。到1968年,美国官方储备的黄金大幅减少,由1945年有7亿盎司(21770吨)下降到2.96亿盎司(约合9200吨)。到197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仅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15.5%
  当美国储备的黄金大量减少AVS美国发行的美元大量增多,市场就会产生美元即将大幅贬值而金价将会上涨的预期,于是促使欧洲各国纷纷抛出美元,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这时美元危机就产生了。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的来临,尽管美国尝试用黄金价格的双轨制试图解决危机,但是8月金融市场上盛传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大量美元兑换美国政府所储备黄金的消息,让美国更深地感受到:必须要尽快为美元寻找到更适合发展的出路,避免类似的危机严重威胁美元的生命和美国的金融安全。
  那么,美国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这就是让那个成立有26年的历史,并由美国一手缔造为美国的全球经济霸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结束,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以美元(而不是黄金)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代经济史上那精彩的一幕: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8月15日,采取了强硬措施。首先,他宣布从此以后美国将不再自动地向外国中央银行出售黄金挽回美元,(美国政府说不挂钩就不挂钩了,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反对这种只有美国收益的无耻的耍赖手段),从而结束了美国黄金不断外流的局面。这个措施实际上切断了美元与黄金之间仅存的一点联系。其次,他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的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直到美国的贸易伙伴同意其货币对美元升值为止。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正式解体!
  美国建立了以美元(而不是黄金)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的阴谋今天已经得逞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国即开始疯狂的印刷美元(买全世界的资源都是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并用美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美元送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保证其含有“价值”。美元已经成了一个能够自我繁殖的妖怪货币,并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

安国论—富国篇: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

美元,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而获得了黄金的生命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 生命,一个有生命的货币,可以自己繁衍自己,就是妖怪货币:美国印刷的美元早已经不是根据黄金储备和实物生产的数量来决定了,美元与黄金、实物生产已经脱钩,也就是可以美元生美元,产生过度的虚拟经济。 这就是“美元霸权”!
  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获利超级巨大:
  美元成了美国征服世界的武器。美国可以用美元在海外购买到任何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军事资源、自然资源、人心资源、政治资源等等,如在4 年前的伊拉克战争中,普通的粮食、普通的武器弹药,美军直接从周边的友好国家例如沙特、土耳其等为美元购买,完全不需要大量囤积和从国内长途运输。。。我们甚至可以更深入的思考:为什么美军能在短短的两周内长驱直入到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而没有遇到任何大规模的军队的抵抗?萨达姆手下的将军们为什么一个个不作抵挡就叛离而去?萨达姆为什么被美军抓获最终逃脱不了被绞死的命运?这都是美元的汗马功劳呀!
  今天,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这张纸可以直接可以去巴西买矿、去印度买铁矿石、去沙特买石油、去加拿大买木材,去买南美洲丰富的资源,去买巴勒斯坦人的尊严,去买中国学生的头脑和世界各国的科技精英;这张纸还有无穷的威力:从南美洲到东欧、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大片土地,都成了它的势力冲击的范围——南美洲各国50年的动荡不安、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最近的巴基斯坦总统选举,东南亚缅甸的“僧侣革命”等各种此起彼伏的顔色革命,都能隐隐约约找到它的身影。
  美国有全球唯一的合法印刷美元的权利,它发动军事战争、政治战争、经济战争、金融战争的“弹药”--美元,理论上是无限多的。粗略的看,其单位时间经济生产能力几乎是印钞机的印刷速度(当然夸张了点--文学手法,实际上还要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美国政府至今都无法清楚的知道它自己到底印刷过多少美元。通常用外汇市场的日均流通量——8000亿~10000亿美元,或者全球美元的日流通量——2~3万亿美元,我们用来作为参考值。美元无节制的自我繁衍 —— 完全脱离了货币是实物经济的薄记符号,货币必须依赖实物经济而存在这个体系。
  美国GDP中虚拟经济的成分早已远远超越美国自身生产的实物经济,美国透支了世界,并把自己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转嫁到全球--衡量美元是否过多的是全球资源总额而不是美国国内经济总额。否则,美元纸币发行量7590亿如果仅仅在美国国内用,美国的通货膨胀、美元的贬值速度绝对赶上蒋介石逃离大陆前发行的金元券的。而美国的霸权意识是根本停不下来的,美国独霸世界的真正关键就是吸血其它国家,搞烂搞坏别国的经济。美国的吸血本性使它必须不断的维系美元霸权,独霸更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资源,才能维系其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军事战争、政治战争、经济战争、金融战争就是它的4种手段,这就是造成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动荡不安的根源。所以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是冲突的。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权呢?如何才能使中国不受伤的情况下改变甚至最终取代美元在国际经济的中心的地位呢?(杀伤美国,自己也完弹了,绝不是好办法)。找到美元的霸权之因才能找到解决美元的霸权之果的根本的方法。为了美元全球霸权的终结,就让我们先从支撑美国独霸全球的美元霸权的三大支柱说起。
  支撑美国独霸全球的美元霸权的三大支柱又是什么呢?
  1、美国的国家信用
  经济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但是建基于经济基础之上。
  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想成为世界硬通货,需要世界各国对该国货币的巨大信心。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如何使世界各国对美元产生巨大的信心呢?美国人聪明的地方在于:凭借着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美元=黄金的信心,美元的国家信用得以确立。最终,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硬通货地位也轻而易举的被美元夺走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后,美元和黄金脱钩了,美元从中偷取了黄金的生命。黄金作为货币的地位已经奄奄一息。同时因为各国的经济总值越来越庞大,地球上有限的黄金产量和储量,早已经无法代表同等价值的货物,使得黄金作为货币等价物的意义被削弱,而美元依靠美国经济的强势获得了相应的地位。(英国因为二战惨重的消耗了国力,一直强势的英镑错失了这个历史机遇)。
  美元从布雷顿森林倒塌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元作为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与市场上黄金涨价还是跌价,虽然关系也有一点,但是也不再是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那样的直接关系: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需要,储备美元比储备黄金方便和实际。
  当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元,实质上只是一张纸。那么,今天美元霸权是靠什么支撑的?美国滥发美元造成的巨额的虚拟经济GDP,是靠什么在支撑?美元必须以美国的国家信用为支撑,人们才敢使用,而人们的这种信心来源于三种途径:
  (1)、美国最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文化影响力。世界各国之所以选择美元作为外汇储备,是因为其它债务国接受美元--因为美国经济最大最强,几乎所有国家都和美国有贸易和投资,都需要美元。
  (2)、另一种途径就是美元缓慢的持续的升值或贬值对世界各国民众的心理影响力。世界各国民众对美国货币的信心更强了还是更弱了。
  (3)、还有一种途径来源于与美国有关的国际事件,对美国是有利还是不利,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是否能应付是否能解决这些国际事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美元前景不妙。
  由此可见,支撑美元霸权的国家信用,说到底是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信心”和“信用”!而这个“信心和信用”是以美国强悍的政治、经济、军事为依托的,而不再是黄金!
  也是站在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我们来再回过头来看待宋鸿兵先生《货币战争》这本书时,需要我们思考一些问题:“金本位”能否重建,并最终使我们赢得货币战争的胜利呢?美元即将大幅贬值购买黄金论,通过抛售美元->购买黄金->削弱美元,这条道路是否可行呢?我们是否能重演二战后美元偷取黄金生命的一幕,从而建立起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3)

宋鸿兵先生《货币战争》一书中,提出了美元即将大幅贬值(崩溃),通过抛售美元->购买白银->购买黄金->削弱美元的方式,中国购入相当多的黄金储备(白银)后,人民币直接与黄金(白银)挂钩,通过重演二战后美元偷取黄金生命的一幕,最终动摇美国的美元霸权,从而建立起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这条道路是否可行呢?下面,让我们客观的去分析它所需要的条件。
  1、“金本位”和“银本位”制是否能够恢复?
  在中世纪一直到近代,欧洲各国的通常做法,就是储备足量的黄金或白银,来作为本国货币的等价物,保证本国货币的坚挺和有效,这就是“金本位”和“银本位”制。
  但是,随着几百年时间的迁移,银价在各国历史上,都出现过极大幅度的价值变化,现在,各国已经完全放弃了白银的货币地位,白银早已经不是储备货币,纯粹只是一个贵金属,和大米棉花一样,有需求和供给(首饰业、工业等使用“银”),但是没有其它作用:在民间,你用银首饰 去换一袋大米都非常勉强,如果以白银去换人家一头牛,换人家的一辆摩托,购买一幢房子,估计你会被大脚踹出来。在国际炒家的眼里,银价涨不涨,导致金价涨不涨,虽然有一点点关系,但是早已经不是古代那种N两白银=N两黄金的联系了:炒作白银和炒作棉花大米没什么区别,还不如炒作石油。
  而黄金,特别是美元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中偷取了黄金的生命,美元不再与黄金挂购,黄金已经不能再作为美元的等价物了,从这个角度去看,黄金的“储备货币”地位虽然还存在,但是岌岌可危了,极不稳定:目前基本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黄金自从成为商品与货币功能脱钩后,其货币功能已经不存在,但是其给美元提供背书的功能,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这就是美国依然拥有全球超级多的黄金储备的根源。只是,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黄金的产量是很有限的,其在地球上的储量本来就低,而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货币增发不得不脱离黄金储备,因为黄金没有这么多储备,只好以经济总量作为等价物,但是货币发行小于经济总量的增加。
  如世界银行2007年1月公布,2006年美国全年GDP约为 14.9万亿美元,其美元纸币年发行量为7590亿,如果仅以美国的黄金储备作为等价物(2006年美国黄金储备为8133.5吨),其新发行货币(新增加印刷出来的美元),理论上就不能够超过1000亿美元(1000亿美元×新增货币的年流量次数>8133.5吨的黄金储备的价值),这样才能维持美国国内的一个低通胀的经济环境,才能避免美国经济运行的大船在风浪中有可能倾覆的高风险。
  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国的央行该挖多少吨黄金才能保证这个每年近15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增长?美国的央行每年该买多少吨黄金才能保证这个每年近7590亿美元的纸币发行量?而事实上是做不到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模型。 所以,我们才能够理解,美国在1971年运用霸权将美元与黄金脱钩的本质:以“美元本位”代替“金本位”,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是铁的事实了。
  退一步说,如果美元崩溃的话,欧元或人民币想重新绑定金本位来获取货币霸权地位是否可能?或者更广一点来说:这个世界重新恢复金本位有没有可能?
  答案是清晰可见的,有5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世界的黄金储备和黄金的产量是有限的。全球每年黄金产量在2500吨左右,事实上每个黄金生产国把大部分这些黄金囤积了起来,真正拿到世界黄金市场上进行实物交易的是极少数,应该不超过500吨/每年。
  (2)、美国拥有第一黄金储备大国的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的优势地位。(如果美国不卖,有美元也不见得能购买到美国手中的黄金。)
  (3)、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德、日、意等大国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只有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从而占有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种有利的历史条件今天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了。
  (4)、美元是通过偷取黄金生命而成霸权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害怕其他国家再次利用黄金(金本位)走向类似的道路,都在无时不刻的警惕着,这就制约了金本位的恢复。
  (5)、假设如果美元崩溃,也将不会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够完全代替美元的角色:世界各国谁都不希望哪一国的货币代替美元,成为能够自我繁殖的妖怪货币,再出现一个新霸权。
  曾经死亡的通用货币,基本上没有再次起死回生的,这个经济规律有数千年之久至今没有打破过。今天,各国的黄金储备只是作为一个货币补充,类似于一个非美元外币。黄金有可能回光返照一下,但是世界经济完全恢复成金本位,其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了。(正如白银已经永远的退出了货币舞台,贝壳退出得更早)。
  由此可见,欧元或人民币想重新绑定金本位来获取货币霸权地位,这条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
  2、通过抛售美元->购买白银->购买黄金->的方式,是否能削弱美元?
  2005年,当中国外汇储备突破8000亿美元时,就已经有“美国专家”和“热心人”处心积虑的“帮助”中国花掉这笔“过多的外汇储备”了。手法极其隐蔽:通过美国权威的专家或中国“民间”的声音,宣扬中国吃亏论、低端制造业罪恶论、通敌论(用中国的外汇储备帮美国度日)、或现在的美元即将大幅贬值买黄金论——故意引诱我们抛售手中的美元。
  到2007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2万亿美元。8月,有一个的小插曲震惊全球:我们的两位学者:夏斌,以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何帆,以“抛售美国国债——中国新核武器”论:中国政府可能以其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筹码,对抗美国威胁以制裁施压人民币升值。竟然让美国总统小布什“跳了起来”。小布什在接受福克斯电视网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指望以打压美元作为打交道的筹码,那我只能说他们有勇无谋。”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怕我们手中的外汇储备?克林顿·希拉里说了真心话:2007年03月初,这位有着极大的野心,极有希望成为下一届美国总统的前第一夫人,在接受CNBC电视台访问时和致美国财长保尔森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强烈批评:“我们的巨额国债由外国央行和政府持有,这是个问题。我希望行政当局不要漠视当前的警讯。”,“在政策运用不当的情况下可能带来风险,使美国很容易就可能沦为北京或是东京经济决策的‘人质’”。
  那么,通过抛售美元->购买白银->购买黄金->的方式,是否能削弱美元呢?
  日元和欧元都是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它们只需要印刷日元和欧元这些纸币,然后到国际外汇市场上兑换成美元,跑到世界黄金市场买下全部黄金,把美国储备的黄金都全部买完,把全世界的黄金都全部买完,美元霸权不就完蛋了?欧元、日元的霸权不就出来了?这么美的事情,为什么日本和欧洲不赶快去做?
  请先看下面的资料,让我们客观的进行分析:
  2006年12月27日, 世界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公布了06年世界各国、国际组织截至12月黄金储备统计,美国黄金储备8133.5吨,居各国之首,德国次之,为3423.5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217.3吨,法国2748吨,意大利2451.8吨,瑞士1290.1吨,日本765.2吨。
  中亚各国哈萨克斯坦黄金储备居首,为59.8吨,塔吉克1.6吨。吉尔吉斯黄金储备为2.6吨,较9月份增长6.6%
  美国拥有世界第一的黄金储备量,是远远超过其它各国的黄金储备量。各国包括美国的黄金储备量,与2003年相比较,无论是排名还是黄金储备上,至今都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附图:2003年12月世界各国黄金储备量)。世界黄金绝大部分被美国掌握,美国等于是黄金市场的超级大庄家。我们中国是个小散户。
  搞期货、股市的人都有一个直觉的:不能追高。国际金价,如从2001年5月1日的265.56美元/盎司算起,黄金价格已经连续6年创出多次新高,到2007年升了2倍有余——2007年9月11日,国际金价已经升至701.60美元/盎司,到2007年10月5日,国际金价更升至741.90美元/盎司。短短的20多天,国际黄金价格就暴涨了40.30美元/盎司。
  当中国动用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购买黄金时,有下面5个可以预见的事态发展趋势:
  (1)、即使中国动用了全部的外汇储备在国际黄金市场去购买黄金,整个地球不可能有8000吨的黄金卖给中国,德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意大利、日本的黄金储备,也不可能全部买到中国央行的金库里。
  (2)、金价将被极大推高。炒股炒期货的人都知道,拿着2000亿(哪怕是人民币)去股市、期货市场,立马股价和期货价格迅速飙升。那时,中国还指望在国际黄金市场上能用741.90美元/盎司能买到黄金?国际的金价会升到多高?那时,世界黄金的价格绝对程几何式的暴涨的。
  (3)、中国是全世界稀有金属储量最大的国家,可是为什么美国这帮金融大鳄不到伦敦金属交易所炒高稀有金属的价格? 却偏偏是长期压低稀有金属的价格?稀有金属难道不比黄金更有战略价值吗?为什么它们偏偏喜欢炒高 美国储备量 一超独大的黄金和美国全球占有率最高的石油?
  (4)、金价被极大推高后,美国受益最大,它只需要抛售极少的黄金储备,就可以轻易的让中国手上的美元资本回流美国,维系增强它的全球美元经济体系。一旦中国把黄金推到更高价位后,美国抛售黄金买美元,导致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下滑时,那不等于是用中国人的 钱 去 帮助美元升值吗?那我们千辛万苦积累的近万亿外汇储备,会不会一夜之间极大缩水打水漂呢? 
  (5)、中国用手中的美元外汇储备全部去买黄金。请问,手中没有了美元的中国政府,美国国会还需要顾忌吗?这时,手中没有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的中国,如何阻止美国随便玩“美元大幅贬值游戏”,或者“美元大幅升值游戏”?
  由此可见,要想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推动黄金涨价所起的作用,就不是“四两拨千斤”,而是“千斤拨四两”了。宋鸿兵先生的通过抛售美元->购买白银->购买黄金->削弱美元的方法,并不可行,它既不能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最终使我们与美国的金融战争中处于不利之地。所以说,《货币战争》,是错误的诊断,致命的药方!
  随着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比重中下降,中国、欧洲、印度、俄国等新兴经济体比重的上升,美元独霸全球经济的局面必然会被破除。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呢?如何用好我们过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呢?如何才能使人民币成为强势的世界货币呢?我们需要寻找到其他的更安全、有效的方法。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4)

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45年21770吨,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到2006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下降为8133.5吨,占世界黄金储备的15%以下。但美国依然拥有全球第一的黄金储备,并远远超过其它国家的黄金储备量(第二名的是德国,黄金储备为3423.5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黄金储备仅为765.2吨)。
  1971年美国运用霸权将美元与黄金强力脱钩后,黄金的货币功能已经不存在,世界的货币体系也由“美元本位”取代了“美元——黄金本位”,进入了全球经济美元时代。黄金的战略价值已经不再是举足轻重了。但是,由于黄金本身具有的贵重价值,在现实中依然真实的存在。所以,美国全球第一的黄金储备,今天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仍在为美元提供坚实的国家信用和信心。
  美国人用它的全球第一的黄金储备玩起了诡异的一个金融游戏:1、美元贬值则黄金升值,但是美国拥有全球第一的黄金储备,(这时,美国绝不会抛售它的黄金),出于对美国拥有全球第一的黄金储备的信心,结果美元持有者的信心不会轻易崩溃。2、美元升值时则黄金贬值,美元持有者当然是信心满满的,如果美国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还可以用美元低价购买黄金,进一步增加它的黄金储备。
  这就是美国玩美元霸权的一个基础:美国拥有全球唯一的美元发行权,美国又拥有全球唯一最最多的黄金储备。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全球第一的黄金储备就是美元霸权的一个双保险,它的重要的战略意义就在于增加人们对美元的信心。
  阿富汗、伊拉克,是美国的伤口,出血不止的伤口,虽然不会导致美国立即死亡,但是细血长流就是一个严重隐伏的危机,迟早对美国的生命造成决定性影响。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持续下降,其它新兴经济体上升,最近的几年,美元在全球的范围内,对欧元、日元、人民币都在贬值。
  美元贬值的严重后果我们其实已经初步看到:次贷危机,美国作为金融避风港的作用开始逐渐消失了。 外国资金对美国的信任度在下滑,连中东石油富国们的资本,(以前都是为美国经济补血的)现在也在亚洲及其它地区寻找出路了。美元还没有大幅贬值,但是美国的国家实力都已经出现抓襟见肘的窘况,其全球政治操控力、全球经济影响力、全球军事控制力都在下降,又进一步给美元带来持久的贬值压力。
  在美元贬值压力下,为了保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在美国的操纵下,国际黄金的价格,已经由2001年5月1日的265.56美元/盎司,升至了最近的741.90美元/盎司。只要美国一天没有摆脱其全球的战略被动,美元继续玩贬值的游戏,估计未来的国际黄金的价格还会有持续的升值的空间。
  那么,我们应该不应该增加中国的黄金储备呢?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出手时机呢?增加中国的黄金储备,这是肯定的。但是通过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去做到这一点,就要动脑筋了。
  用国家储备的美元外汇在国际黄金交易市场买黄金行不行呢?可以,但是要严格控制使用的美元数量。例如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如何判断用多少美元合适呢?
  首先我们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尽量不让美国资本集团得益),然后结合经济规律(供求关系)去计算一下:全球每年黄金产量在2500吨左右,事实上每个黄金生产国把大部分这些黄金囤积了起来,真正拿到世界黄金市场上进行实物交易的是极少数,应该不超过500吨/每年。(我个人猜测大约每年100吨-300吨而已)
  假设全球每年实物黄金交易是500吨。按照741.90美元/盎司,理论上最多只需要133亿美元外汇储备就可以全部买光。但是,在实际的黄金交易的操作上,却是有另外的结果发生:
  (1)从市场规模来看,商品实物黄金交易额不足总交易额的3%,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黄金金融衍生品。 真正的黄金实物交易量是非常非常小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炒作黄金——黄金期货,根本不管手上拿没拿到黄金,只管在黄金价格的升跌中赚到纸币。
  (2)假如中国动用13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在国际黄金市场下,能购买到500吨的黄金吗?能够购买到美国、德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意大利、或日本央行里的黄金储备吗?
  (3)如果美国、德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意大利、日本央行不肯抛出它的黄金储备,只愿意抛出很小的一部分黄金储备,那时,国际金价会不会被极大的推高?如果真的能购买到500吨的黄金,那需要多少的亿外汇储备?133亿美元还能购买到吗?
  (4)当中国将大量的外汇储备(必将远远超出133亿美元外汇储备),以极高的价格换成黄金时(购买500吨黄金已经是极点了吧?),中国失去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此时,美国只需抛售极少量的黄金,就能使大量的美元回流国内,从而维系增强它的全球美元经济体系。为什么中国要用辛辛苦苦赚来的美元外汇去买被美国把持和控制的世界黄金?多不值呀。
  我们的目的是不能让黄金价格暴涨,帮了美国资本利益集团的忙。那么我们用 100万美元/月-1000万美元/ 月 去买黄金储备起来,就不会给世界黄金价格造成大的涨价。每天、每月、每年慢慢吸,在国际黄金价格低位的时候吸入:既吸收黄金作为储备,又不会直接推高黄金价格,又不会损伤中国外汇储备的威力。 事实上,中国就在这样做,世界各国也都在做,这个世界没有人是笨蛋。
  也就是说,我们动用外汇储备购买黄金,有一个原则:在美元贬值的前提下,要杀伤美元的办法,就是让国际金价同时下跌,使美国国库的黄金变得更不值钱了,(使美元持有者因为美国国库中的黄金贬值而发生信心动摇)那样才会更加有效。也只有国际金价下跌的时候,我们的外汇储备才能购买到更多的黄金储备。
  如果说外汇储备是东墙,而黄金储备是我们的西墙。今天,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达1.4万亿美元了,而西墙,我希望中国黄金储备量再加大,我们也就再多一个制约美国资本利益集团的手段。但是,如何增加我们的黄金储备量?中国有必要拆了东墙补西墙吗?中国保持东墙的同时,用别的方法建西墙不行吗?中国用自己印刷的人民币去海外收购黄金不更好吗?
  如果中国政府在保持现有外汇储备规模的情况下,能从其它途径大力增加黄金储备量(例如,用人民币在海外大量购买黄金,配合用人民币在海外收购来的黄金,配合中国国民海外旅游买回来的黄金,)中国黄金储备的增加就达到目的了。我们既达到目的,又不会中了美国金融大鳄的埋伏,不是更好吗?
  所以,我更倾向于用人民币在海外收购黄金,百姓储备黄金,它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1)增加人民币在海外的生命力,为人民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产生正面效应;
  (2)并不损害我们其它既有资源已经在产生的正面作用;
  (3)中国拥有全球唯一的人民币发行权;
  (4)这种海外民间收购不会大幅度的提升黄金的市场价格,也就不会被美国在国际黄金市场伏击成功。
  而百姓储备黄金,并不是坏事,所以政府挺乐意的。
  (1)黄金也是一种商品,购买黄金也算是增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促进消费,加大内需。
  (2)台海统一之战将至,老百姓储备一点黄金,有利于稳定中国政局:百姓本来就希望统一台湾,手中也有点黄金储备,如果面对美国强行干涉造成的一些经济动荡,百姓的承受能力也高一些。
  (3)百姓用人民币交换黄金储藏起来,等于帮助中国政府减少“资本流动性泛滥”啊,呵~,虽然效果不是太显著,但起码是正面效应。
  (4)唯一重要关键的一点时,就是让老百姓在储备黄金的同时,保持、加强对人民币的信心。不能因为储备黄金而削弱了对人民币的信心。这才是关键的节点。所以人民币缓慢升值的脚步依然悠闲自在。
  今天美元这个妖怪货币不断自我繁殖,自我贬值似乎已经完全失控,而中国外汇储备逐渐庞大,(9月,我们的外汇储备己达1.4万亿美元),美元会不会在几年内崩溃呢?如何才能用好我们的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让它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杀伤力,保证我们自身的国家安全和金融安全,就成为了人们心中最为关注的事情。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5)

新闻:三季度金融数据发布 外汇储备破1.4万亿美元

  2007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1%。今年前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3673亿美元,同比多增1983亿美元。

  随着国家外汇储备在9月份破1.4万亿美元,如果减去我国的3050亿美元外债总额(2006年9月数据),我们外汇储备余额仍能过万亿美元,07年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位置,非中国莫属了。在全球美元弱势和美元持续贬值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国人高度的关注和思考。

  人们在内心深处一直产生了一种疑问:如果美元一直贬值下去,我们手中的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能保值吗?会不会出现大幅贬值而造成我们辛辛苦苦赚回来的财富大幅度缩水?我们手上的大量“金融组合”的美元资产和万亿美元会不会化成一堆废纸?由此引起了人们担心、焦虑和不安的心情。

  我们今天就说一说如何用好我们的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这个话题,如果大家能理解,我们的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将用在什么地方,这种担心、焦虑和不安或许就能消除。

  1、外汇储备对于我们而言,是什么?首先,它当然是钱,可以在外海购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军事资源、自然资源、人心资源、政治资源等等)。

  现在美元相对于人民币贬值了,但是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市场,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内只能使用人民币,而国际事实是通用美元。

  在全球美元经济时代,美元变现的能力和购买全球资源的能力,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货币能够相比:我们手中的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国外的自然资源,例如油田,矿山。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我们手中的美元,可以直接去澳大利亚买铁矿石、去巴西、印度买铁矿石、去尼日利亚、中东、南美买石油、去加拿大、东南亚买木材,去中亚、俄罗斯购买天燃气。另外,还有其它重要的用途,例如购买俄国武器的同时买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进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等。。。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要注意的问题:

  (1)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购买力,一直是用于海外市场,其在海外市场的购买力,是和美国经济能力以及美国通货膨胀挂钩的,而不是和外汇兑换率挂钩的。

  假设我们3年前用5000万美元买一架波音飞机,今天还是用5000万美元买一架波音飞机。3年前假设在能买10个油田,今天在依然还是买10个油田。我们用于收买非洲人心,4年前投资100亿美元在非洲,和今天投资100亿美元在非洲,效果基本一样(不要进行货币兑换)。美元海外市场的购买力,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再例如,在2006年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期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从1:8.22升值到1:7.8,可是用于购买海外石油的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就从06年4月的每桶75美元,跌至每桶60 美元,(美国的共和党出于中期选举的需要,让其操纵的国际石油价格跌了下来了)。那时,我们手持的美元,对于石油的购买力,并没有随着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而下降,相反,是上升了,我们手中同样的美元,购买的石油更多了。

  (2)美元升值还是贬值,是相对于其它货币而言的,对于美元本身的购买力,并没有影响。其购买力,与美元贬值与否无关,但是和美元是否崩溃有关。

  例如,70美元一桶的石油,不论美元升贬,它都是70美元一桶。所不同的,仅仅是如果你用人民币去兑换美元时,才会出现RMB560/桶和RMB500元/桶这个区别。你不兑换,直接在海外市场上用70美元购买,这个升贬值就没有特别的意义。

  而我们的外汇储备中的美元,什么时候真正贬值?当美元崩溃的时候,当世界各国央行都恐惧美元的长期贬值而换其它国家货币时,美元国际信誉完全破产的时候,美元在国际上没有购买力的时候,那我们握着的美元,就是一堆废纸。如果世界各国政府都说:“别给我美元,给我欧元”。那么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把手中的美元兑换成欧元时,这种“贬值”才真正产生了。在未来的20年内世界各国都不要美元这种情况会发生吗?50年内呢?这种可能性,目前是不存在的。

  有人担心,现在欧元升值,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我们和欧洲、日本做贸易,把手中的美元先转换为欧元、日元,那不是吃大亏了吗?

  呵呵,那就请你更放心了,这一点国家早就考虑到了,我们与“一篮子货币”挂钩:我们手中的外汇储备,并非全部美元,按照小道消息,美元占外汇储备的60%,欧元、日元、韩元、新元、卢布的比重逐渐在上升。既然我们手中有欧元、日元、韩元、新元、卢布,当其他贸易国要求我们给欧元、日元、韩元、新元、卢布时,我们直接给就是了,没有必要把那60%的美元兑换成欧元、日元、韩元、新元、卢布。不兑换,贬值就不存在。

  外汇储备中的美元,依然用在该用美元的地方,买石油除了和伊朗用欧元结算,和沙特,苏丹都是用美元结算,我们的外汇储备怎么就贬值了?贬在什么地方?

  那种强调外汇储备贬值的人,根本就是在玩帐面游戏:正如买卖股票一样,在股票没有买进或者卖出之前,一切的损失或者盈利都是帐面游戏,根本不是事实亏损或者事实利润。

  2、美元外汇储备是我们在和平时期粉碎美国经济进攻的武器。正如军队需要储备大量的武器弹药一样,(军队弹药储备过期后也只能作废),我们不能说这种“储备”“贬值了”,因为其用途是保卫国家安全,安全是没有价值可以衡量的。

  我们巨额的外汇储备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防止美国的经济战争而储备的“经济弹药”,没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个巨量的“弹药储备”,随时会面临美国的经济战争。

  前阵子中国减持美元,其中一个目的是给美国国会即将谈论的反华经济提案施加压力,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所以希拉里说“要立法限制外国购买美国国债,不能让北京、上海、东京左右美国的决策”。

  我们的外汇储备,和平时可以保自己的命,防止美国的金融战争,逼急了拿美国的命。因为我们事实上不可能和美国在外汇市场一对一的长期血拼(我们的弹药再多也有限),只能动用经济原子弹---美国国债以及在美国的资产,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以及外资大规模撤离美国的现象,炸毁美元的国际信誉,结局当然是两败俱伤,但总好过我们自己死。这一点,和军事上的核武器道理一样。  
  
  经济方面,几乎任何一个行为都是双刃剑,杀不伤敌人的时候,就是自己死亡的时候---美元贬值了这么久,对中俄的杀伤力始终没有表现出来,美国自己的经济却轻度贫血,(次贷危机就是明证),眼看着美国持续滑落的国势越来越危险,美元贬值还能玩多久?  

  美国自己玩美元大幅贬值,就是在走钢丝,因为美元大幅贬值本身,就对持有美元的人的信心造成重大打击。只不过人们一直相信美国一定能搞定,美元会回升,一旦他们发觉这个“相信”不成立,换做你也会抛美元。  

  美元如果长期贬值,则意味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下降甚至丢失,则意味着美国创建的全球美元经济体系就要崩溃,则意味着美国国势的急剧衰退,则意味着美国最强的经济实力行将入土,则意味着美帝国离解体不远了。如果长期贬值,还有哪国央行敢储备美元作为自己国家经济发展和货币发行的保证?

  大家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当美国全球势力强劲时,美元下跌是经常滴(但是最终一定要回归强势),美国资本利益集团时常利用“美元”这个武器,升升跌跌,掠夺他国财富。如果美国全球势力衰退之时,美元还接着跌,那就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了。  

  美国让美元贬值,必须有后续手段使得国外资本加速回流投资到美国本土,才能重新建立美元强势。日元贬值事件和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美国资本集团都必须把赚来的巨额资金迅速投资回美国本土,构建繁荣的美国经济,吸引国外资本蜂拥而入美国,美元才能重新高位稳定。

  所以美元每次贬值都是暂时性的,必须升值回到原位甚至更高,否则全球美元经济体系就会崩溃,美帝国的真正末日就来临了。  

  美元长期来说,贬值基本是定论:除了因为美元超额发行以外,最重要的是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和世界经济引擎的地位下降导致的---目前是中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双引擎,未来有取代美国经济引擎的可能。因此美元长期来说,贬值,是必然的:美国透支了世界,迟早有这天。

  以前美元储备的国家大部分是美国的附庸---日本、韩国、台湾省、中东油富、欧洲各国,所以美国随心所欲的玩弄美元贬值再升值的金融游戏(美军大兵和CIA配合表演),掠夺各国财富---真爽啊。

  可惜,善恶到头终有报,如今前三位的外汇储备大国:中国、日本、俄国,里面竟然有两个美国的死对头、安理会强权、军事强国、核武大国---美国悔得肠子都青了---美军不敢配合,CIA能力不足,这金融游戏玩不起来了。

  中俄只不过做了个最后的推手:当你站在高高的悬崖边上时,山风呼啸,我对着你吹一口气你都极有可能掉下悬崖。  

  只要中国手中有一定的美元外汇储备+越来越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不论美国玩什么花招,都过不了中国政府这一关:

  (1)、如果美国玩美元大幅贬值的游戏,那我们就成全它:抛售美元和美国国债,让美元崩溃,直接送美国下地狱。只不过,美国的债是赖不掉的:经济崩溃后的美国必须拿国家主权来还债。

  (2)、如果美国玩美元大幅升值游戏,那“中国吃亏论”就不存在,只不过美国国会依然要看着中国手中的美元外汇储备,来决定国会的会议议题。想伤害中国经济之前,先想想美国经济会受到何种伤害!

  3、我们的外汇储备,除了可以吃进黄金、金刚石、白银、石油以及其他自然资源,还可以让我们购买到“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能够用钱买到“义”是最高境界。那才是真正会用钱的人。

  例如,中国承诺向非洲投资100亿美元---这个投资是用来收买人心和垒实 中非经济基础的。不管美元贬值不贬值,中国承诺的投资额都是100亿美元。

  例如我们对非洲重债穷国的贷款放弃不要了(全是美元),我们在中非论坛承诺的150亿美元(包括放弃的贷款),和美元贬值有关吗?我们用这150亿美元买来了什么?人心!就是收买人心!是金钱最大的意义。最贵价的“商品”!它换来的就是中国全球势力的急剧扩张。也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大受欢迎,最大的扩展了我们的软实力。

  中国利用外汇储备,在非洲大力精耕细作,我们在那块土地上收获的,比金钱远远贵重得多。

  今天,中国大力开拓非洲在那里细心经营,构筑东南亚、东北亚、中亚的中华经济圈 ,甚至把我们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南美的巴西,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把美国的经济影响力排挤出中国周边:中国扎紧自己的篱笆对付美国,对美国这个“世界经济中心”的霸主话语权,将是一个致命的冲击。

  中国国势借助美元极大的扩张,由此换来的经济、政治收益,多少钱可以衡量?中亚各国的信任、南海、周边邻国的和平,多少钱可以换来?这些和平仅仅用金钱就可以获得吗?日本不是也有钱吗,可是为什么它却从来得不到它想要的东西?因为它只有“钱”!除了钱以外它一无所有!

  好好想想,当你把钱不当钱用时,钱是什么?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储备,并不巨额,不需要“消化”。中国的外汇储备,永远没有多的时候。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6)

新闻档案:中国8月减持90亿美国债 美元资产遭抛售风潮

  美国财政部2007年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日本8月减持美国国债的速度均创下至少5年新高,其中中国当月美国国债持有规模下降了2.2%约90亿美元,至4000亿美元,创下了自2002年4月以来的最快速度。 市场认为,受次级债危机影响,美元资产正遭到自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以来最大抛售风潮。

  其中日本的减持情况比中国更为显著,其8月美国国债持有规模下降了4%,至5860亿美元,减持速度创下2000年3月以来新高;中国台湾更是下降了8.9%,至520亿美元,创下自2000年10月以来的新高。

  经济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利益权衡也是分很多层次的,没有单向性、唯一性的选项。分析各国的行为,不单从经济,更要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去了解。

  美国自从中东失利及这次的次贷危机,(和人民币斗了五年,美元玩贬值终于挺不住,次贷危机最终让欧元日元埋单来收场)对美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其全球政治控制力和军事控制力已经急剧下降,已经渐渐影响到美国的国内经济和国家实力。国际资本对美国市场的青睐,下降了许多,外资出于安全的担忧持续的从美国逃离,在全球范围内涌向中国,已经使得美国政府不惜违法去阻止资金外流。国际资金不再为美国充血,这个出血的经济怪兽再玩下去就危险了。

  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这个美国也清楚得很:2007年7月30日美国财长保尔森短时期内第三次来中国访问,换以前,美国即使连续三任财长都不见得来中国一次:难道保尔森喜欢去西藏、青海“旅游”所以要来三次?美国同一个财长保尔森来中国三次了,不是因为中国买了多少海外资源,而是因为中国持续减持了美国国债有可能会造成美国国债利率波动,(中国07年4月开始持续5个月都在减持美国国债),而美国国债的利率,是美国国内几乎所有其它利率的基础,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今天的实力,已经使美国不得不和我们“共同商量”了,我们手握世界第二的美国国债数量和第一的外汇储备,虽然不能呼风唤雨,但是“临门一脚”的“重创”美元的本钱还是足够的。美元大幅贬值和美元崩溃就是一纸之隔,美国如果胆敢再玩损人利己的美元大幅度贬值的金融游戏,或者迫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企图掠夺中国财富,将随时面临中国扎破全球美元经济的严重后果,美帝国有瞬间彻底崩溃的危险。而我们的态度,更成为世界其他各国行动的风向标,一旦中国决定大规模的抛售美元及美国的国债,其它国家绝对是第一时间跟着抛售的。

  美国能阻止这种抛售行为吗?答案是不能。因为这种抛售,其震憾力在于代表一个国家的行为。

  通常抛售美元的场所是国际外汇交易市场,这个市场遍布全球,是24小时连轴转的:美国休市了日本开市了,日本休市了,伦敦开市了,伦敦休市了,美国开市了。这是三个最大的外汇交易场地。美国是没有能力关闭全球外汇交易市场的:且不说涉及到的国际法问题,就算它能强行关闭,这个行为本身就说明“美元信用”已经破产。

  美国国债的交易市场在美国,是美国政府可以控制的。但是这种控制行为造成的后果,只会加剧美元的崩溃而不是减缓---因为美国一直以来是完全开放的市场,任何一点倒退都是灾难性的。

  所以美国资本利益集团对中国资本在美国政府决策中起的作用,狠得牙痒痒的。 美国资本利益集团从来只希望它们自己的资本在别国兴风作浪,而不是别国的政府资本在美国兴风作浪。

  但是,我们为什么现在只是每月几十亿美元缓慢的减持美国的国债,而不是选择一次性大规模的抛售美元和美国的国债,给美国更大的杀伤力呢?
  这是因为有两个现实的因素,我们必须要慎重考虑清楚的:

  1、以我们目前的实力独力抗衡美国,还不是时候:在现在的全球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自身并不具备直接让美元崩溃的实力。

  中国如果在今天、现在,一次性大规模的去抛售美元和美国国债,除了会对美国国内利率造成负面影响,对美国国内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造成美元大约10%-20%的贬值外,即使抛光了全部美元和美国国债,也不可能使美元崩溃。拿战场做个比喻:等于敌人还在1000米外时,你就把你手中的子弹打完了---效果就是延迟了敌人的推进,但是对敌人并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

  中国如果把美元作为攻击的对象,那么中国受到的伤害绝对不小。因为现在攻击不但不能伤到美国的筋骨,反而使受伤的美国大发雷霆,动用各种龌龊卑鄙手段(例如基因武器、制造社会动乱),联合政治力量大规模反攻,以中国目前的实力防不胜防。如果想中国不受伤的情况下改变美元的国际地位,那么中国只能选择欧元(亚元连影子都还没有,日元不配这个资格),因为人民币要想代替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太遥远了,目前可能性极低。但选择欧元对中国有什么好处?为他人做嫁衣裳?

  但是,如果美国敢玩美元大幅贬值再升值的金融游戏,(假设美国政府想再来一次日本式的广场协议,让美元大幅贬值300%),掠夺他国特别是中国的财富,那么,中国政府被迫出手还击,全部抛售手中的美国国债和美元———我们目的是扎破美元大幅贬值和美元崩溃之间的那个临界点。那时我们将引发全球抛售美国国债和美元的狂潮,造成美元短期疯狂贬值击穿500%甚至1000%,结果是导致美元崩溃。拿战场做个比喻:等于敌人自己走到离你10米的地方时(看起来似乎更危险了),你把所有的子弹倾斜而出———效果就是直接把敌人送进了地狱,同时等于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所以,我们的手中大量持有的美国国债和万亿美元,它的作用是要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有等到美国经济彻底衰弱时才 用来最后一击的。
  对我们中国来说,我们希望的是通过缓慢的经济变化拖瘦美国,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得益最大的:因为我们同样面对着欧、俄、日等国家的渔翁得利问题,所以我们不会主动去和美国“两虎相斗”,所以我们的对美方针就是“亦敌亦友,斗而不破”。借用周总理的话:我们不会主动挑起和美国的(经济)战争。美元贬值的主动权在美国,但是如果美国敢玩美元大幅贬值的金融游戏,意图浑水摸鱼,那么游戏什么时候结束,发展到什么范围,那就由不得美国政府控制和决定了。

  2、现阶段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也不希望美元加速崩溃。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利益的原因决定的。

  (1)、美国肯定不希望美元加速崩溃,因为结果就是美国解体;

  (2)、欧洲也不希望美元加速崩溃;欧元想抢美元的霸主地位,只不过是互利的竞争者而已。其竞争的前提条件是“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个平台不能垮。如意算盘是:法国和德国英国希望美元缓慢下跌,以便争夺全球金融控制权。

  欧元和美元的竞争,其实是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的:就是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个世界经济秩序就是美国联合欧洲几个强国一起制定的,它们是根本受益者:获利者中美国是大头,欧洲几个强国+日本是中头,其它国家要么是小头,要么就是亏头。

  欧元与美元的竞争是“同台竞技”,而竞技的目的,只是想抢货币霸主 当当而已:决不是为了打垮美元解救世界经济。 所以欧元与美元的竞争是有范围底线的: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不能被打破。在这个前提下,欧元、美元是互为“对头”的,欧元、美元互相唱反调,互相攻击,但是前提都是“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不能被破坏---这是它们共同的根。

  当别国(例如中国、俄罗斯)某一个经济行为会削弱美元但是不会击垮美元时,欧元是乐见其成的,而且欧元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压倒美元---注意是“压倒”而不是“压垮”;但是如果别国某一个经济行为会击垮美元,则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一定会崩溃,这个平台就完蛋了。欧元根本无力单独支撑这个体系———远的不说,俄国的卢布和中国的人民币就不服欧元,而欧洲一盘散沙,经济上不统一,军事也不统一,只有政治上勉强算有点统一(对外时),和中国这个大国经济体抗衡能保证胜利吗?和俄国的石油武器抗衡能保证赢吗?

  美欧经济联系太紧密,文化同源,激发连锁反应+多米诺骨牌效应,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吃得消。美元一旦完蛋,以欧盟的实力根本无力单独支撑目前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欧元跟着美元陪葬是确凿无疑的。欧洲国家的做法只不过是小人吃醋的心理:希望削弱美元的强势而已,但是真到关键时候,它清楚的知道如果不力挺美元,它自己的欧元必然陪葬。 这就是美欧间若即若离、同床又异梦的原因,也是欧洲虽然有点反美情绪但是绝对不会真正反美的根源。

  所以美国这次次贷危机,欧洲就表现得非常紧张,(美联储共注资880亿美元,欧洲央行共注资约2889亿美元),与美国央行联手控制危机的扩散(按理说,这应该是欧元压垮美元的大好机会啊,可是欧洲各国央行的行为用事实证明,欧洲经济与美国经济是同根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历次羞辱欧元却不怕欧元彻底反水。

  (3)日本也不希望美元加速崩溃;日本拥有巨额美国国债也不能威胁美国。日本根本不敢在美国玩美元大幅度贬值游戏时,在背后给美国致命的一刀,除非它的首相打算以身殉国。

  日本经济是美国经济的附庸,这个附庸是从政治、军事方面决定的。也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脱亚入欧”国民意识所决定的。

  日本不是一个正常国家,日本与美国既有深刻的矛盾,同时也被深刻的控制———其和平宪法是美国专门为它量身定制的,其最高军事指挥权在美军司令手中(所谓的日美安保协定),其 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 全部在CIA的操控手中(与以色列一样),其经济是完全依附于美国的:所谓的日本先进科技好多是向美国花钱买的基础科技---在第三世界面前充当“先进科技”还行,在美国面前充当“先进科技”就拉倒吧---日本三军最核心的先进科技全都在美国手中而不是日本自己掌握的。

  所以不论日本拥有多少美元外汇储备,不论日本拥有多少美国国债,日本都只是美国的保管箱、看门狗而已———美国经济要是崩溃了,要么会杀它以绝后患,要么就转手把绳子交给中国---日本两个都不愿意。目前它的做法就是对美国大抛媚眼企图获得美国人的欢心,希望美国能放松绳子,使它能“自由”,再加上美日经济联系紧密,所以日本也不希望美元加速崩溃,但是日本希望美元缓慢下跌,以便在自身经济不受损的情况下找到空隙获得“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与美国不是同种相反还有隐藏的仇恨。日本一方面期望美元崩溃自己可以自由,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被改变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受益---因为它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婊子特征:地主霸占的婊子,一方面拉拢长工帮她暗杀地主,自己可以自由,但是另一方面一旦长工们造反她又会向地主告密并维护地主的利益。

  这种日本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利益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就导致了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日本人的内心不情愿但又极其矛盾的态度:日本央行先是出手但是紧接着又缩手。(日本8月10日出手,动作很快,注资额为85亿美元,8月13日 ,注资额为50亿,14、15、16日不注资了。)

  (3)中国也不希望美元加速崩溃;因为中国的国际实力和全球布局还没有能力接力美国崩溃后的国际时局:俄国、英国、法国、德国都是强力的竞争对手,一旦美元加速崩溃导致美国完蛋,国际上的权力真空必将造成群雄残杀,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还不具有全球号召力,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所以中国也是希望美元缓慢下跌。

  对中国而言,目前这个美国+欧洲强国构筑的世界经济平台,迟早是要打破的,因为对我们中国而言,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个平台是不公正,不合理的。但是我们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实力,还没有能够强大到接管世界经济的地步:我们还没有能力构筑新的世界经济平台。我们需要时间,所以中国目前的做法就是加入这个平台、影响这个平台、减少这个平台对中国的不利因素,积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文化影响力。

  中国经济是独立自主的,目前与欧洲、美国、日本是头三位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个平台从根子上是不利于我们的,我们无权制定游戏规则。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目前不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符合这个地球上最大多数国家利益(第三世界国家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秩序。我们目前加入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二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利益。逐渐积蓄力量,以待日后。
  所以中国对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观望,说几句安慰话、打气话,但是手中的美国国债照减不误(8月又减持):以后减不减,要看美国国会是不是继续有伤害中国利益的街霸行为。

  现阶段,世界主要经济体都不希望美元加速崩溃,一损俱损。毕竟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还是占大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希望美元缓慢下跌,以便自己国家的经济能够慢慢消化吸收。各国谁都希望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谁都不愿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虽然美元持续下滑,但是整个世界经济却是上升状态:这种情况下损失最大的只有美国,所以美国着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美国在世界经济第一的位置上,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几代美国总统的精心布局,再加上冷静的等待了40多年的时间,最终把握机会取代英镑的霸权位置,建立以美国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现在这一幕也似乎在这个世界上重演了,只不过,这次角色己悄然变化:以前是美元最终取代英镑,现在,哈哈,在世界各国的期盼中,中国的人民币来了!!!!

  中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日后———从长远来说,建立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脱离美元本位建立的美元经济体系,迫使美元恢复其普通货币的面目,才是治本之道。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7)

目前,美国在伊朗和中东的失利,还远没有到越战的危险程度。所以虽然对其核心利益: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立即和致命的,是一种间接和缓慢的影响。这种政治危机的衰弱趋势不等于是美国全球霸权的终结,政治危机带来经济不景气不等于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虽然百病缠身,但远不到轰然倒下的程度。美国的核心利益:经济,或者说“美元霸权”,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越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当年美元和黄金脱钩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也不是致命的。从到85年的日本的广场协议,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今天的美元持续的贬值。美元这个美国经济力量的武器,已经被多次使用来掠夺他国的财富,期间美元升升跌跌,对美国经济并没有造成实质伤害。数次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掠夺他国的财富之后,美元最终是要回到强势地位的。

  二战后,美国有两次最严重的危机,一次在越战,一次就是今天的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核危机。越战是陷入最深,使美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最深重危机,但也没有使美元霸权受到根本的动摇和致命的打击。它既说明了,支撑美元霸权的国家信用,只是美元霸权的一个支持因素。美元霸权是建立在一个更稳固的根基之上。

  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个因素,才能使我们冷静地找到让美元这个妖怪货币回归普通货币的正确之路,才能从方法的层面上根本上动摇美元霸权。那又是什么因素呢?

  美国经济为什么在二战之后蓬勃发展?为什么二战后新的工业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

  这场发源于美国的新的工业科技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它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为什么它是发源在美国?

  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当美军攻入德国境内,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和前苏联抢夺德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那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吸他们最终留在美国?这些人才包括德国的原子弹计划的带头人、火箭工程师、导弹的制造者、航空动力学主设计者,新型火箭发动机的发明人。如核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与火箭工程师维尔纳·冯·布劳恩等。为什么?为什么美国和前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其军事和科技水平有质的飞跃?为什么美国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为什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能将人类送上了月球?

  而现在,为什么又有那么多各国的科技精英蜂拥而去美国? 难道不是美国吸引人才的移民政策、优惠政策在起作用吗?为什么美国要千方百计的要吸引各国顶尖的科技人才?

  我们可以数一数,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东西是美国发明的?(特别是基础科学)。计算机是美国发明的,互联网是美国发明的, 半导体是美国发明的, 集成电路是美国发明的,我们现代社会几乎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美国发明的! 从7N7波音客机系列,到发现号航天飞机,从转基因工程到现代生物科技,美国发明了几乎全部现代社会的新产品。而这些,都成为美元霸权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个最有钱的国家,全世界最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什么要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发疯一样的冲去美国?美国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保持国家的最高科技实力。

  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形成良性循环:吸引优秀的人才——>增强美国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垒实了美国超强无比的经济地位——>扩张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包括军事霸权、经济霸权、美元霸权)——>更多的吸引优秀的人才。最终的目标,是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而服务的。

  美国自二战后, 给自己构筑了最强的战略态势。把它的势力推进到其它国家的边境上了,而它自己却在遥远的后方的后方的后方,美国不惧怕“军事战争”的胜败,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就是明证。爪子被斩了还可以再生。 但最害怕“经济战争”的胜败, 因为其胜败将直接关系到美国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关系到美元霸权体系的生死存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个最根本的因素:美国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而击伤美国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和美国争夺科技人才。

  为什么中国运十被美国搞得解散了科研团队?为什么日本F2和火箭计划被美国“合作开发”了?为什么美国让欧洲放弃了载人航天?为什么美国规劝加拿大放弃了大飞机的研制?美国这个怪兽不除掉它的兽性,全世界永无宁日!

  为什么美国专家提醒美国政府要把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差距要拉大? 为什么美国的大学制定奖学金计划特别针对贫穷国家的优秀人才?因为这是美国保持世界最强经济的根本。

  美国在和苏联竞争的太空竞赛和登月竞赛中,世界人民都看到了这些竞赛对美国人的士气的巨大提高。而这些竞赛中的发明创造, 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却是在30年之后才解密!

  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才是美国最在意, 最害怕别人得到, 而且如果他国掌握, 将会对美国的经济造成实质损害。所以,美国才会随时监控世界各国的高新科技研发项目,美国才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其它国家的高新科技研发项目,通过抢夺各国的科技人才———让世界各国的科技人才都向往美国---这个“唯一”产出世界最高科技的国家---满足所有科技人才追求的人生目标->永远保持“世界第一”和美国的全球霸权。

  美国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垒实了美国超强无比的经济地位,这就是美元霸权历经多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根源 。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就是美元霸权的第二大支柱。

  击伤美元霸权的根本方法,就是和美国争夺科技人才。而这种争夺是通过建立完善中国自己的鼓励科技创新的制度,筑巢引凤式的阻止中国大规模的人才流失以及吸引海外(科技)华人回国创新创业。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自身得益于科技创新能力,国力必然上升。也只能这样,才能建立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脱离美元本位建立的美元经济体系,迫使美元恢复其普通货币的面目。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8)

新闻档案: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美拒放松出口控制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05月22日上午9时,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特别代表,共同主持了对话会。

  从上午10点左右到下午5点半,双方就商贸、能源、环境、社会保障等多个议题展开多场会谈。美国方面提出了其一直关心的人民币汇率和服务业开放问题,也将食品安全提上议程。而中方针对美国最近发起的WTO申诉和反补贴初裁提出问题,并希望美方放松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

  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说:“美方不会放松高科技产品出口控制,而是向中方解释了采取出口管制政策的原因,并介绍了民用最终用户认定项目。”

  美实施对华出口管制,制约了美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商品的对华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与2001年相比,美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增幅比德国低287个百分点,比日本低100个百分点,美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所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8.3%降至9.1%,如果这个比重目前仍保持在18.3%,美对华出口至少可增加700多亿美元。

  为什么美国不怕日本得到这些高科技?美国为什么那么放心卖原创发明给日本?因为它深知日本人的智力有多少,最多就是搞锦上添花而已。

  日本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强, 但是都不是原创技术, 日本花50亿美元买断了液晶,半导体等等美国的原创发明, 在它们的基础上搞技术创新。 日本没有“科学创新”, 这是一个短视的民族, 急功近利的民族。 从来不搞基础研究的民族。 而最核心的科学技术,美国人还是象防贼防得紧紧的。

  日本仅仅靠着技术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雄追美国经济。但是为什么后来它的经济跌落在深渊那样惨?85年的广场协议及随后的日本失落的10年,早己说明日本是美国的附庸,从经济、政治、军事方面都被美国被深刻的控制着,日本这颗悲惨的棋子的命运早就注定———日本根本不能威胁美国的核心利益,反而成为美国转嫁经济不境气的牺牲品,国家创造的财富最终将会被美国连本带利取走了。所以,美国绝不怕高技术商品出口到日本。

  美国对中国封锁最严的是什么:高科技出口! 为什么? 为什么美国最怕中国得到这些高科技? 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高科技“会被中国政府应用于军事”?! 为什么美国最怕中国得到这些高科技?

  中国经济是独立自主的,政治上我们是联合国五大安全理事国之一,军事上,230万的解放军有着举世的军威。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经济上我们完成了基础积累,开始进入自我良性循环阶段;政治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军事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已经实现与美军的不对称战略。美国不能控制中国,一旦中国掌握最核心的科学技术,对美国而言,全球霸权的急剧的衰落的命运是命中注定!

  如果中国的科学、技术高于美国,那么首先,很多新发明将产生在中国,中国经济将执世界经济之牛耳,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将超过美国,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将会让美国颤抖。我们本土的科学家将会更多的留在中国,向美国的移民潮将会减缓最终停滞,会造成美国高科技人才的短缺而严重影响美国的创新能力,形成恶性循环。而美国经济的发展将会延缓,直至最终落后于中国。

  科学技术属于信息, 是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传播的。 美国深知道中国人的聪明, 如果不是靠着在美国的华裔的聪明才智(另一部分是犹太人), 美国在和苏联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太空竞赛中未必会赢! 美国知道, 一旦这些高科技传播到中国, 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迅速发明产生出更高更新的科学、技术那是铁定的事实! 它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对美国经济形成实质性威胁。

  如果以后大量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出现在中国,则世界经济的重心将无可置疑的向中国转移。因为中国还有另一个优势,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不过现在还没有成熟。而中国的各种原始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发明的对外贸易输出,必将动摇以美国经济为中心的国际经济体系。这正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封锁的根本原因。

  卫星火箭技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严格封锁的技术,但是在中国科学家们的奋斗,几万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技术创新,几十万技术工人的努力下,今天我们能实现神舟五号、六号载人太空,我们的“嫦娥一号”前些天成功奔月,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有这个科技实力?而这些成就的获得,是在美国几十年如一日对中国的严格封锁“高科技出口”的条件下,我们通过自身的力量而实现的。

  面对一个有着如此深厚的人力资源的国家,有着无比巨大科学、技术的创新潜力的国家,美国能不心惊胆颤吗?而现在美国只能做的,(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出口封锁),仅仅是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中国政府早已经在谋划后世的百年之计,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的航天计划,太阳风计划,地球磁场探测计划,863计划大家都知道的,现在新出了973计划, 这些都是国家级的计划。而我们在过去5年时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提高了一倍。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在2005年GDP中的比重为1.34%,这一比例在2020年之前将增至2.5%。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也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2006年的科技投入,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公布的数字,按照物价算法,和购买力算法,中国2006年的科技投入是在13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中国大飞机项目创新上马,中国青藏高原铁路正式开始通车,中国研制成功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1万亿次,世界排名第十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中国龙芯开始产业化,三代研究渐渐成型,二代已开始全世界销售,外国人每买一台二代龙芯CPU就得向中国缴专利费2美元。。。这些都极清晰的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飞速跃进在世界的脚步声。

  中国载人航天成功,“嫦娥一号”卫星奔月,这一系列的成就,极大的延缓了中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外流;而美国气极败坏的抓华裔间谍,昨天抓李文和,今天抓麦大志,明天抓哪个华裔?谁还幻想着去到美国后“英雄有用武之地”?中国努力在吸引各国人才、留住中国人才,而美国正在把中国科技人才往中国赶。此消彼涨,美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下降,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高。

  中国现在要破除美元霸权,通过攻击美元并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结果。这种方法可能使我们付出极惨重的代价——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简直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我们杀伤美国经济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必然受伤。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不到万不得巳,我们不去做。

  我们根本的方法在于与美国争夺科技人才,通过建立完善中国自己的鼓励科技创新的制度,筑巢引凤式的阻止中国大规模的人才流失以及吸引海外(科技)华人回国创新创业。而现在,它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中国“海归”的科学技术人才的数量已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这些顶尖的科技人才的回流,最终是使我们中国能够与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平起平坐。

  中国并不是一定要超越或者颠覆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这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其实只要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要象现在这样如此弱,只需要达到一定比例,例如日本甚至韩国现在的程度,就可以对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造成冲击。这种冲击不是来源于对美国的攻击,而是中国自己止住了大规模的人才外流和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第二个发动机。

  而与美国争夺科技人才,不会和美国产生正面冲突,即使运气非常不好,这种计谋不成功,对中国也有益无害的。我们不是等待美国崩溃,而是促进美国崩溃。即使美国不分崩离析,对美国的压力则永远存在,使之对中国兴不起大浪。 这种对美国的“击溃”不是正面利益冲突的战争,我们也不追求“灭绝美国”等等暴力不留余地的做法;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拉拢世界各国---朋友遍天下,为世界人民提供现实的福祉,同时可以慢慢的但是实质性的削弱美国的霸权体系。

  中国以“和谐世界”(世界大同)思想和经济实力建立核心同盟+广泛认同(外围友国),再辅以“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强身健体的同时为“和谐世界”的建立和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必要的建材而且同时削弱美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解放军军事实力,一举数得,成为贯穿整个战略的关键纽带。在条件成熟时,击溃美国的全球美元霸权应该有胜算。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9)

【新闻档案】国务院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 。

  新华网北京2007年3月18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工作汇报,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尽快开展工作。

  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研制大型飞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国人民多年的愿望。我国航空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发展大型飞机的技术和物质基础。自主研制大型飞机,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科学技术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化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说,如果进展顺利,我国有望于2020年前拥有自己的大飞机。

  大飞机研制需要高精尖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欧洲四国和俄罗斯具有制造大飞机的能力,而占领国际市场的只有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

  【竹卿点评】国际上有一种说法,最有钱的美国、国土面积最大的俄罗斯和人口最多的中国是这个星球上最应该是发展大飞机的三个国家。自主研制大飞机的意义远远超出商业利益,它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任何一个逐渐强大的国家都会让自己的航空工业独立起来、不受制于人。

  当年,运1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喷气飞机。在1970年8月,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上马的。根据***的提议,运10研制和协调总装基地放在上海。中国启动运10大飞机计划后,它仅仅比欧洲“空中客车”晚两年。

  为了使运10研制取得成果,中央直接指挥协调、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262个具体单位参与其中,集中抽调了中国航空界飞机设计方面的3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支持上海。并先后从中国科学院、航天部门、空军、国防科研院所、各航空大学、各飞机设计部门和工厂以及其他相关单位抽调人员,我国所有重要机型(包括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水上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及其他机种)的研制或仿制队伍都抽调了人员,参加运10的研制队伍。这就是著名的708工程。

  8年后,运10完成飞机设计(1978年)。10年后,1980年9月26日,运10首飞上天:起飞载重110吨,载人150至180人,最大商载25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最大商载航程3150公里。1980年到1985年,运10试飞到我国东、西、南、北、中的许多重要城市,飞到过北京、哈尔滨、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包括7次飞抵西藏首府拉萨,包括满载新闻记者,以最大起飞总重起飞,安全飞越上海—乌鲁木齐国内最长航线。共飞了130个起落,170个小时,没有发生任何技术故障。

  在运10首次试飞成功后,西方对我国运10研制成功给以极大关注。路透社说:“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运10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调动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以我为主”,独立研制成功的,它填补了中国大型运输机的战略空白,对提升中国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有重大价值。使中国民航工业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短了15年,中国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能生产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第四个国家。

  运10共生产了两架半飞机。第一架在结构强度破坏试验中表现出色,破坏载荷能达到设计载荷的100.2%,创造了我国飞机制造业前所未有的精度,比空客A380还要技高一筹。第二架七进西藏,成为20世纪唯一飞抵世界屋脊的中国自行设计的飞机。按原计划,第三架进行疲劳度实验,以确定飞机寿命、制定维修计划,就可以宣布大功告成了。那时,第三架飞机的半成品己配齐60%左右。

  可惜,到了1985年,运10因为““缺乏经费支持”而中断试飞。在无人负责,没有文件根椐的情况下,运10事实上被搁置下马,被扼杀在襁褓之中。运10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工程停下来了,成果被丢弃不用,研制队伍七零八落”。此后的22年,它孤零零的身影停泊在上飞的停机坪让人参观,我们再也不能看到运10翺翔藍天的身影。这个紧跟在“两弹一星”之后重要的中国大战略工程,就在离成功之巅仅半步之遥的地方夭折,功败垂成于一旦之间,至今令人痛楚,令人叹息。

  运10的下马,与美国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最阴险的不可信任的国家是有关的,美国为了其全球的经济霸权,对运10进行为期12年的处心积虑的暗算,这是外因。美国是如何实现它预先设计好的战略圈套的呢?今天,我们清晰的了解它目的和手段,就能避免我们再次发展大飞机项目有可能遇到的陷阱和危险,也有助于我们再次清醒看清美国真实的霸权面目。

  请大家留意下面的时间段:

  1、1980年到1985年,运10处在继续试飞获得科研设计数据及第三架(组装中)疲劳度实验阶段。但从1981年起缺乏经费支持,从此艰难运作。

  2、1984年,美国提出以极其优惠的方式提供波音707及其他辅助项目。后提出麦道合作项目。

  3、1985年,和美国麦道公司签定第一个合作协议,中国与麦道合作总装MD—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同年,运10事实上被搁置下马。原准备做第三架运10的价值数千万元的材料,被上海飞机制造厂为和麦道合作练铆钉枪用了。

  4、从1986年到1994年,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总共装配了35架MD—82/83,返销美国5架。并取得了FAA(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适航证。到1996年,麦道卖到中国39架飞机。远远超过了空中客车。90年代初,面临波音、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麦道同意在中国建造150座级的MD—90,使用由麦道提供的设计,并应用一定比例的国内制造的零部件。计划规定将由西飞、沈飞、成飞分头生产飞机的机身、机翼、机头、机尾各部分、总装由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承担。

  5、1997年,波音兼并麦道,仅仅在合并后几个月,1997年11月,波音宣布它在1999年不再生产MD—90。作为运十试制基地的上飞公司与麦道合作总装MD—80/90的装配线也宣告作废。当时,按照合同,中国装配加工的20架MD—90的原材料已经全部采购入库。按当时价格3000多万美元一架,入库的原材料价值当在5亿美元。参与加工装配的各飞机制造厂,为了与麦道长期合作而新建的现代化厂房、购置的现代化设备、付出的人员培训成本,顿时没有了着落。

  6、到2007年止,中国航空工业几度与国外合作,没有继续搞自己的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型号,中国已经退出了喷气运输机的研制生产领域,到现在滞后于欧美等航空大国半个世纪。

  随着前苏联在1991年的解体,曾经在美国人隐藏在虚伪的友好和微笑下对我国航空工业制造大飞机项目的“帮助”,也走到了历史的终点。6年后麦道被波音公司的兼并事件,表面来看一切都符合经济的游戏规则,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美国的一个手段高明并早己设计好的战略圈套?

  美国暗算中国的运十,同时也暗算中国的载人航天;同一时期,美国暗算欧洲的空客,也暗算欧洲的载人航天。结果呢,30年过去了,欧洲死活干出了空客,但是放弃了载人航天;中国死活干出了载人航天,但是放弃了运十。

  这其中,也和民族历史有关的,中国200年来饱受欺凌,对于国家安全是相当敏感的,只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项目,例如原子弹、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系统、核潜艇、东风导弹等等,那是不论死活,不论任何外界质疑与反对,不听任何“劝告”,必须自主完成的。但是我们立国讲的是无产阶级领导,而且本身是农业文明,对商业利润真的看得不重。

  而国家在当时的财力并不充足的情况下,要力保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歼10,99坦克,二代核潜艇、新东风、激光武器等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项目,往往会放弃商业民用的项目力保国防安全的项目。做出这样取舍的决定,任何人在那个最高层位置上,就会比现在清醒得多。所以,载人航天面对美国的全球封锁我们死活干出来了,但是运十却在麦道“劝告”下放弃。

  今天你我看得心潮澎湃的中国国防突破,如载人航天1971年4月立项(“曙光一号”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1975年下马,1986年重新进入863计划。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创始人中国卫星测控专家陈芳允先生是1985年开始正式动手做北斗导航系统的。歼10,从立项到最终交付部队使用,18年,可以倒推是哪一年开始的。二代核潜艇,1980年11月下达了研制新型核潜艇的计划,093型于1983年7月正式上马。99坦克,从8X式到90,98,99,98式坦克于1989年立项。都是二十几年,十几年的持续投入和心血啊,为了养大它们,好多项目好多人作出了让步。

  而欧洲,自古是商业文明,商业立国,在商业利益上,那是寸步不让:可以上升到国家危亡的地步(欧洲为商业利益开战无数次)。所以美国“劝告”欧洲放弃空客,欧洲是死活不听的。而载人航天方面,因为和美国同文同种,没有安全压力,美国也从不要欧洲的领土或者攻击欧洲国家,同时载人航天耗资巨大却没有立杆见影的商业利润,所以欧洲很容易就被美国说服,放弃了载人航天。现在欧洲死活不放弃伽利略系统,完全就是因为商业利润太可观了。可见,欧洲人是以商业利润来决定取舍的。

  大飞机重新立项,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到必须完成产业升级,从普通制造业向高端工业的升级,而大飞机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其中一个相当关键的节点(还有载人航天、龙芯CPU、北斗导航、未来的航空母舰等等),没有它,中国经济将缺少新的增长点,产业升级将无法完成。这次大飞机的立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大飞机战略的重新立项,所图者大,所谋者远,我们对未来中国的百年大计已经有了清晰的整体的计划。在中国实力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花10年、20年时间,让大飞机慢慢发展出集强大的制造业、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一体的战略产业的龙头,提高我们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那时,中国想不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中心都很难,美国在全球经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好日子也将到头了。这种长期预期是肯定的,我们对此也有极大的信心。但是,我们的头号战略对手美国也深知,它必将让苦苦支撑的美国经济的大厦在风雨飘摇之中再掉下几块大石头,对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根基带来前所未有的致命的冲击,这将是一场关系到中美之间全球经济中心的的生死之争。

  22年前,运10夭折的前车之鉴,尤未远矣。国家利益之争,关乎到中美两国的各自的前途和命运。美国绝不会善摆干休,也绝不会甘心让中国静心发展抢走它的全球经济中心的位置。在大飞机之路和科技自主创新之路中,美国必将在中国的前进之路再次搬起一大堆的石头,在阴暗的黑影中冷不防的再次伸出它罪恶的阴谋与暗算之黑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今天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天然对立,就注定了中国绝不会得到美国的“友好”与“帮助”,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走有“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让运10夭折悲剧在未来历史中不再重演!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0)

【资料档案】任正非与港湾高层杭州谈话会议记录 (节选)

  新浪科技从港湾网络原高层处独家得到一份会议记录,其中记录了2006年5月10日任正非与港湾高层杭州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下为任正非讲话记录:

  你们开始创业时,只要不伤害华为,我们是支持和理解的。当然你们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所做的事对华为造成了伤害,我们只好作出反应,而且矛头也不是对准你们的。2001至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你们走的时候,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内部许多人,仿效你们推动公司的分裂,偷盗技术及商业秘密。当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竞争对手也利用你们来制约华为,我们面对了基金、竞争对手更大的压力。头两年我们通过加强信息安全、交付件管理才逐步使研发稳定下来;加强市场体系的干部教育与管理,使市场崩溃之风停住了。开了干部大会,稳定了整个组织,调整了士气,使公司从崩溃的边缘,又活回来。后来我们发现并不是和你们竞争,主要面对的是基金和竞争对手,如果没有基金强大的力量,你们很难招架得住我们的竞争压力。我们敏感到基金的力量,与巨大的威胁,如果我们放弃竞争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基金这样做在中国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对中国的高科技是一场灾难,它波及的就不只有华为一家了。因此,放任,对我们这种管理不善的公司是一个悲剧,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坚决和基金作斗争。当然也要面对竞争对手的利用及挤压。因此,较大地挫伤了你们,为此表达我的歉意。这两年我们对你们的竞争力度是大了一些,对你们打击重了一些,这几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我们自己活下去,不竞争也无路可走,这就对不起你们了,为此表达歉意,希望你们谅解。不过华为逐鹿中原,也是惨胜如败。但愿我们摒弃过去,面向未来,取得双赢。

  我们之间真正的出路是重新走向合作,我代表EMT团队,会真诚地处理这个问题的,不要担心会算计你们,也会合理地给你们安排职位的,不光是几个,而是全部。我们认真地来探讨合作的问题,构建我们真正的成功。历史上真正化干戈为玉帛还是不多的,基金的投机,一害你们,二害我们,我们都是受害者,相信我们会度过阴暗的这一天的。

  华为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今年销售可能突破100亿美金,华三、终端的一些数据都不放进来,以免成绩太突出了,易受攻击,矛头会指向我们的。太极八卦,有两条白鱼和黑鱼交织在一起,正、反两面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说你是白鱼,一定是万箭穿心,把你多黑一些。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地宣传报道,使华为逐步冷静下来,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去努力优化自己。如果我们两股力量将来能合起来会更强大,也会对历史做一个非常好的注脚,不是说敌人永远都是敌人。还要感谢你们的存在,华三成长之快与此有很大关系,原来我们对企业网何去何从,还存有疑虑。

  非常欢迎你们加盟,董事长在国外,我14号要出国,我来见你们就是让你们放心,我是获董事长及整个管理团队授权而来的,我们没有什么弯弯绕,我们也不纠缠历史。大家对历史会有不同的看法,交流会造成矛盾。我们面向未来,在减少矛盾的情况下,加强沟通,达到相互信任。公司处在全球历史性大发展的时期,如果你们想通了,双方工作小组也能达成一致,你们的回归将对中国科技史都是一项贡献。不一定会说你们输了,我们赢了,应该说我们是双方都赢了。如果华为容不下你们,何以容天下,何以容得下其他小公司。我们在很多方面不如小公司,小公司就是靠创意,小公司IDEA强,大公司平台强,平台强就是发现机会后,可以加大投资猛追。

  这五年来说,没有你们离开公司,我们还发现不了公司这么多严重的问题。你们走的时候,我们快崩溃了,那时好象只要是在华为呆着的人,都被认为是很奇怪的,好象没离开华为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我曾说过我们的队伍要好好教育一下。我们幸亏也没有太急躁,促成内部矛盾激化,通过这五年的调整逐步稳定下来了。

  这次来之前费敏还有压力,怕谈不好。为什么会谈不好呢?我来就是传达第二次握手,一定要握好。

  现在华为使用轮值主席,通过轮流执政的管理方式,几年以后达到和谐的管理体系。EMT的决策能力大大增强了。新的方面已取得非常大的机会,两家合作起来一定会有前途的。

  【竹卿之音】华为在中国草根企业命运多桀的90年代,能够时时保持低姿态,保持危机意识,保持旺盛的斗志,与全球最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展开竞争,并致力于开发核心的知识产权,有很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中国通信设备领域的骄傲,真正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科技公司。华为久经风雨久经考验生存下来,并创出今天来之不易的局面。这点尤为难得。

  李一男,这个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的天才(15岁考入大学),在金钱的巨大力量下,懵懂无意中作了国外风险基金的枪手,港湾公司最终也落得个被风险基金抛弃的结局。可惜呀!人太聪明但缺乏政治头脑,这就是我对他的评价。

  任正非,20多年前不过是一个流浪深圳的退伍军人,一手创立了华为,而且其军人的气质和教育,决定了他挽狂澜于即倒。任正非的战略眼光和个人魅力是华为成功的关键,所以他最终击败美国的风险投机资金,鼓掌!(任正非 1944年出生。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8年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他在深圳创业初期,和父母以及侄子挤在一个小房间生活,在阳台上煮饭。经历过苦难而屈辱的童年生活,曾经挣扎在社会底层)

  90年代国外的风险投机资金刚刚进入中国时,我虽然对它们冠冕堂皇的投资理由持怀疑态度(原因只有一个:中华的先祖告诉我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能力所限,我也不知道它们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能否认赚钱是它们的一个目的)。后来看到华为的遭遇,以及其它一些国有的大型技术公司的遭遇,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任正非的这个谈话,证实了我的猜想。

  当年以通讯、科技为主的IT领域,曾有“巨大中华”四家企业。“巨人”倒下了,有政府背景的“大唐”现在举步维艰,私营成分更多的中兴和华为却成功了。如果按照风险投机资金所说的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话,它们为什么不投资于“巨大中华”这四家更有实力更有成功可能性的公司?而投资在全是个人创业的小小公司。有人曾对我说,这些风险投机资金在美国就是专门面向个人创业的小小公司的,说我多虑了。但我反问一句,中国的“巨大中华”的销售额,在美国能排上大公司行列吗?不是和美国的小小公司销售额接近吗?其技术含量不是和美国的小小公司类似吗?如果我是风险投机资金的老板,我一定选择更有成功可能的“巨大中华”,而不是除了李一男的智力外连根基都没有的港湾公司。

  美国的“大企业”,岂是我们中国的“大企业”可比的,其拥有的技术、资金、销售额,使得风险投机资金当然没有机会可以插足,所以只能插足美国的小小企业、个人创业公司。但是中国的华为,中兴,当年可以说,其技术能力、资金和销售额连美国的小小科技公司都不如。风险投机资金,更应该投机的方向是华为而不是港湾。今天经过数年的血战,我们才终于看清楚了风险投机资金的目的:毁坏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

  这些风险投机资金,专门拉拢有技术含量的公司里的内部员工“自立门户”,专门拉拢军工企业的技术人才“出去创业”,分崩离析中国的科研团队力量同时盗取中国的科技专利!一箭双雕呀。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美国核心利益——经济的命门,美国人确实是非常清楚的。中国经济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侨精英回中国创业(风险投机资金也是这时候进来的),导致的美国人才外流,早已经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采取了措施:风险投机资金!这些回国的海龟,大多回到美国争取风险投机资金来创业,那么其技术就是向美国政府公开的。而同时,这些风险投机资金亲自来到中国”甄选新科技”来投资,瓦解中国的科研团队,盗取中国的科技专利,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其目的今天已经大白于天下。

  30年来,美国一直试图扼杀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从大飞机到载人航空,到风险投机基金分崩离析中国企业的科研团队力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飞机夭折了,华为“逐鹿中原,也是惨胜如败”,从华为的例子,你我就更能明白,什么是美国的“攻击型经济力量”!我们国家只有多一些华为这样的企业,经济界和实业界才有希望。

  在创造性的使用“攻击型经济力量”方面,美国确实做得比我们强,毕竟它有200多年的资本历史,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和应对美国的这种“攻击型经济力量”?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攻击型经济力量”反攻美国?我们需要加倍的努力学习呀。华为的今天,决定了中国明天是否能有效的击中美国的核心利益——经济的命门——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把美国这个全球经济怪兽彻底的放倒。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1)

【资料档案】微软:秋后算账 温柔的一刀

  1998年,世界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有人不花钱买软件,喜欢偷(steal),但只要他们想偷,我们希望他们偷我们的。因为他们会上瘾,我们将研究在未来十年如何向他们收钱。”

  2003年,微软开始对网吧发难。如镇江市版权部门陆续接到微软对镇江百家网吧安装使用盗版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投诉,接到微软投诉的地方版权局要求当地网吧必须立即使用正版微软软件,否则面临巨额处罚。2005年,全国仅正规网吧就拥有350万台以上的电脑,家庭用户个人电脑4950万台以上,而根据调查,这些电脑基本上都使用着盗版的Windows-XP软件。

  而一套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2003SERVER需要8200元,可涵盖10台电脑,另外90台电脑每台软件授权费用为230元。也就是说,一个有100台电脑规模的网吧,购买正版软件需要28900元。


  受到消费者使用习惯以及此类软件兼容性等问题的制约,网吧基本上不可能选择采用Linux操作系统,选择Windows几乎无法避免。

  从2005年2月开始,微软宣布在中国市场大规模实施“正版增值计划”,WindowsXP操作系统全面降价,家庭版为786元,专业版为1270元,而此前市场上的价格分别为1400元和2200元以上。同时对普通盗版用户实施的技术拦截,捷克、挪威、中国版本的Windows从2月开始不能使用微软的下载网站,盗版用户在对系统进行升级后出现了“只能使用30天”的对话框,限期一过系统将自动锁死。

  微软出了一种特别便宜的“简装版”操作系统,微软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都有推出,几乎是绕着中国走,但就是没进到中国来。

  【竹卿点评】中国电脑盗版是微软故意放纵的!这一点IT界的人在2000年左右已经非常清楚了。IT界多位名人也证实放纵盗版过程根本就是微软蓄意所为---是微软的公司策略,甚至有微软内部的电子邮件作证。而它的故意放纵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8年甚至更早,那时,正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和民族软件企业艰难起步的阶段。

  转眼就近10年了。谁是盗版Windows-XP软件的最大输家呢?是以微软为代表的美国的高科技软件产业吗?还是中国的高科技民族软件产业?

  在过去10年中,微软在中国采取故意放纵盗版的策略,默许甚至鼓励中国人使用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而且盗版windows在功能上和正版windows基本相同(微软也默许盗版通过网络升级,不要以为那是盗版者能力高强,其实不过是微软故意这样做而已)。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中国有两个价格,一个是1400元左右的正版,一个是5元钱的盗版。从这个意义上说,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的最大制造商正是微软自己,而不是别人。

  微软在中国采取故意放纵盗版的策略,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民族软件企业,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它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产生的严重后果已经清晰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Windows成熟的生态环境下,在微软故意放纵盗版的策略下,通过大量的盗版软件——>冲击中国的软件产业——>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垄断中国国内软件市场(正版+盗版)。Windows就像毒品一样,使大多中国电脑用户除了使用Windows外,不习惯使用其它操作系统。大量盗版和Windows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沉重打击了中国的高端软件产业(除了微软下游的厂商没有受到打击)。

  在只有5元钱的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价格下,中国还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吗?国内的正版软件要研制出自己的操作系统,先期投入的研发资金,没有几十亿或者更多的成本投入,没有巨大的投资风险吗?一定能出成果吗?有哪个操作系统能够卖出5元钱的价格?那个中国软件企业有这样的资金与实力敢冒这样的风险?还有哪个傻瓜软件企业敢去研发这样的操作系统?

  在萌芽状态并艰难起步的中国软件企业,在微软的强大竞争压力和冲击下,早已经是溃不成军,不得不转向受盗版影响较小的专用软件、系统集成或技术服务领域,国产的通用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产品不断萎缩,其日渐没落的趋势几乎不可挽回。国内软件企业与1999年相比,数量减少了近一半,中国软件市场上的通用软件产品除了几个杀毒软件外,几乎难觅踪迹。

  国内生产办公软件WPS的金山公司曾经被认为是中国软件企业中最有实力与微软对抗的企业,然而面对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盗版的强大竞争压力和冲击下,市场缝隙空间越来越小,尽管金山公司采取了降价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最终还是一败如山倒,不得不把未来发展重点转向了网络游戏软件。

  微软垄断国内软件市场,早已经预示了金山WPS等民族软件的没落。中国的整个高科技产业和民族软件企业,再也没有能够与微软相抗衡的公司或软件诞生。这对中国,对于我们的民族软件企业,对于我们的高端软件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是有利吗?还是有害的?

  微软代表着美国,也代表着美国的国家意志,它本身的发展就是美国全球经济利益的一部分。它自身也构成了美国核心利益——经济的命门——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威力最强大的部分。美国清楚知道———保持领先和超越他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性,意识到这才是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根基所在,它更是关系到美国国家生死存亡和未来世纪命运前途的关键因素,因此,它也绝不允许在任何一个国家出现摇动其全球经济霸权根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美国为了保护它的核心利益经济命门,一直在全球的范围内实施有针对性的蓄意打击他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那些有实力挑战和动摇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国家,无论这个国家是它的盟友———欧盟、日本,还是它的全球战略对手———中国和俄罗斯,只要有这样的可能性,都会面临美国对其蓄意的打击。而这种蓄意打击的方式,对中国而言,暗算大飞机是一种、风险投机基金是一种、微软在中国采取故意放纵盗版的策略,也是其中的一种。

  微软在中国采取故意放纵盗版的策略,与当年的麦道“帮助”中国的大飞机一样,其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成为美国无情的扼杀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又一利器——沉重打击中国的高端软件产业,企图把艰难起步的中国民族软件产业扼杀在萌芽之中,无法与之竞争,目的是从根本上支撑美国的全球经济霸权并维持美国的全球利益,削弱中国的全球经济实力。微软的这种策略,其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政府及民间的高度的重视和足够的警惕,其结果意味着什么?大飞机的夭折的前车之鉴,我们还不应该为此深思吗?

  我们怎样去应对微软故意放纵盗版的策略对中国民族软件产业的无情扼杀?我们应该如何阻止和反击美国多年处心积虑对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蓄意打击?

  欧盟的反垄断法正在努力禁止微软利用Windows 操作系统控制市场,在2004年底对微软的捆绑式销售处以4.97亿欧元的罚款,并要求其改变操作系统的销售方式,这给微软在欧洲市场的扩张带来巨大羁绊。在其他国家微软也不是一路绿灯,在韩国微软就举步为艰,遭地方软件全面封杀。这是一种有益的可以借鉴的方法, 2007年8月30日中国制定并通过自己的反垄断法,并将在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这对应对当前微软的垄断对中国的高端软件产业深重打击,带来微妙的转机。

  但是,当我们试图用中国的反垄断法去应对微软的垄断和扩张时,却忽然发现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当微软的盗版在中国境内泛滥成灾,由于大量盗版的存在,微软的正版软件销售并不高。表面的充分证据显示,微软竟然还是整件盗版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中国不但不能对微软实施巨额的罚款,反而可能要应对微软“知识产权受中国大量侵害”的申诉和处罚!

  微软用心之险恶,后手之狠毒、目光之长远、结局设计之巧妙,对形势发展之精确把握程度、沉重打击对手而能全身而退之策略,环环紧扣而无懈可击,滴水不漏、让我们深受其害无法可施,最终却哑口无言,有苦自知。这样的对手,难道不可怕吗?难道不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吗?

  中国的高端软件产业必须走上自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之路,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使中国在21世纪的科学技术的领域中全面超越美国,进而代替美国成为新的全球经济中心。Linux这种免费的能自由开发的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除微软之外的另一种机遇和选择。

  Linux承载着中国高端软件产业走向未来的希望,已经成为中国全球战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目前,中国、日本和韩国就共同开发应用在Linux平台上的应用软件达成了一致协议,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鼓励更多的本地软件开发者转向Linux,将一定比例的软件进行本地化开发,从长远的趋势预示着Linux前景美好。

  中国要成为一个技术强国,成为经济强国与美国抗衡,走产业升级,从低端低值走向高端高值,哪里可能在3~5年内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现在才仅仅开了个头。

  Linux虽然一定程度上成熟,但不是window那么“傻瓜方便”,使用Linux还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最简单的几乎什么外部设备你都要学会安装:所以目前Linux、Unix基本上占领了服务器市场,但是台式机市场几乎为零。Linux目前基本以上网、文字处理等简单应用为主,大型游戏、专业软件都还无法支持。Linux离桌面电脑普及化,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也需要中国人长期不懈的坚持努力。

  自大航海时代始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止,中国经济从“世界工厂”起步后,正在逐步迈向知识产权高技术产业和国际金融产业,中国的成功虽不见得让所有的国人满意,但是中国的力量在持续提升,中国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中国领导人的治理理念理所当然地最有资格成为带领全人类进步的思想武器,未来世界的规则制定权肯定离不开中国贡献。这个世界需要改变也必须改变。

  如果说,“世界工厂”对美国来说只是搔痒而已,美国还乐颠颠的接受,那么高技术产业和国际金融产业,则是将会刺死美帝国的两把利剑---完全动摇美国的全球金融帝国的基础。

  这一点,美国资本利益集团清楚得很!中美之间,这场经济战争在所难免,我们并不想致人于死命,我们追求全球和谐共存,但是美国是不甘心其一手禁锢的世界经济脱离其控制的,是不甘心其既得利益受到损失的,它们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的想打断中华民族崛起的过程,这场经济战争不是我们发动的,但是我们被迫必须迎战乃至胜利,否则中华民族崛起之路将被美国打断。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己准备好迎接这千年的机遇与挑战了吗?温柔的陷井,中美两国谁将是21世纪的大赢家?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2)

【新闻档案】俄罗斯黄金和外汇储备目前达4,558亿美元

  据新闻机构Interfax缓引俄罗斯财长库德林(Alexei Kudrin)的话称,截至2007年11月16日,俄黄金和外汇储备达到4,558亿美元,比今年年初的3,030亿美元增加1,500亿美元,预计全年增幅将超过50%。目前俄黄金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处于高位,这是以石油为主要出口产品的俄罗斯近年来黄金和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4个月,俄石油产量达到1.61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6%。今年头4个月,俄对独联体以外国家出口石油716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3%;对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1149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7.5%。

  1990年代,俄罗斯外债最高时曾超过1700亿美元。俄罗斯所欠“巴黎俱乐部”的债务,主要债主是德、意、美、日等国。 近年石油大涨,到2006年8月 俄罗斯向“巴黎俱乐部”债权国提前偿还237.37亿美元债务。 2006年未俄罗斯政府债务将减至30亿—40亿美元。

  【竹卿点评】大家是否想过, 苏联也有丰富的石油, 为什么今天的俄国因为石油可以提前还巴黎俱乐部的债, 而十多年前, 苏联却经济崩溃导致解体,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休克疗法休克了几乎十年?

  当年苏联的石油, 全是在西伯利亚之类的冻土地带, 冻土上开采石油, 难度绝对比沙漠大得多。 因此, 苏联冻土地带的石油, 开采成本在20美元/桶左右, 这是举世皆知的。 而中东沙漠开采石油, 成本在5-7美元/桶左右(近海石油大约25-30美元/桶, 深海石油大约30-35美元/捅), 我们回头看看苏联解体前, 世界石油的行情是怎样的:最低时5美元/桶, 最高时不到20美元/桶, 长期徘徊在10-15美元/桶之间。 这么低的石油价格, 苏联开采石油越多, 亏损就越严重。

  美国里根时代,(1981年1月—1989年1月),在他当政的8年,两伊战争也持续战争了8年——这场爆发在“中东油库”上的战争,无论是从广度或深度上,其对世界原油供应和局势影响程度,4年前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所导致的紧张度是远远无法比拟的,但是整个80年代的国际油价却一路走低,一度曾跌至8.5美元一桶的历史低点,世界石油价格为什么会这样?

  在国际油价走势的背后,一直是有美国黑手这个因素左右的。冷战时期, 美国除了军事上用星球大战引诱苏联军备竞赛, 政治上围堵苏联, 经济上, 美国的杀手锏就是故意压低世界石油价格, 让油价长期在10-15美元/桶徘徊, 甚至更低, 使得苏联的石油工业除了自给自足, 根本无法出口创造经济效益。 没有了石油的巨大收益,加上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至1989年2月)旷持日久的消耗苏联的国力, 苏联经济体系的维持更加艰难。 这是苏联解体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前,曾发生了一场令世人震惊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后来的海湾战争(1990年)。美国及其盟友发动了沙漠风暴行动,油价由此前15 美元飙升至41.9 美元。海湾战争爆发之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波斯湾大兵压境,战争一触即发时,苏联是采取是默许的态度的——它也需要一场使美国深陷的战争来解开苏联的困局:战争在海湾爆发,必将使全球石油价格急剧飙升,而苏联国家大厦欲倾,急需向外大量出口石油换取所需的外汇,以换取国内急需物资以解国内的燃眉之急。这场战争若能持续10年、8年战争,伊拉克说不定就是美国的第二个越南,苏联国势则翻身有望。

  在美国的诱导下,苏联人把它仅有的一点外汇,并向美国欧洲借来的巨额外汇,大量购买增加开采石油的设备和大力建造输油设施。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海湾战争仅仅打了38天就结束了(美国没有趁机拿下伊拉克,反而收兵了),苏联开采石油的设备买来了,输油设施建造了,而国际油价,在美国的操纵下,迅速掉下来了,又重新回到10—15美元/桶。国家利益永远是国与国之间合作与冲突的准绳,冷战时苏美两国在关乎彼此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前阴谋暗算对方。结果是:海湾战争在前,苏联解体在后,前后相差仅7个月。苏联从此变成了历史,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苏联解体后, 世界石油市场开始狂涨, 但是各位是否知道, 欧洲和美国以及日本, 这三个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就是不买俄国的石油! 它们好不容易把苏联搞垮了, 谁愿意再把俄国养大养虎为患?! 俄国多次向欧洲推销石油出口的问题,那时 欧盟爱理不理, 没有任何大额的石油合同。 因为欧洲谁也不想把俄国重新养大! 美国和日本, 就以距离太远, 根本不考虑俄国石油。

  俄罗斯经济1992~1996年连续5年负增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俄罗斯也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同时,世界石油价格却暴跌,从1997 年10 月平均每桶19.54 美元,跌至1998 年13.73美元。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美国停手了吗?在俄罗斯发生最严重国家危机的时候,美国操纵下的世界石油价格暴跌,说明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和首要国家假想敌,依然是俄罗斯。所以, 别以为俄国手中有石油, 就可以称为“石油牌”, 俄国手上的石油, 根本不是一张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然“休克了几乎十年”!

  1991开始俄国经济崩溃休克,卢布一夜之间贬值1000倍,整个俄罗斯面临深重的国家和民族危机。一个国家, 需要多少钱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 而这些钱,西方明知俄罗斯需要大量外汇,同时购买俄国的石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会下降,两家都有利益,为什么美国、欧盟、日本却故意不买俄国石油,让它无外汇还债 ?却迫着俄国向世行和 7国集团高息借钱以维持国家运转?

  而俄国自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时代, 向西方七国集团和世行借了大量的外债来维持政权, 其数额之大, 可以不客气的说, 叶利钦是在“出卖”一部分俄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借到的。 巨大的外债造成巨大的利息支付, 而当时俄国经济数年没有起色(休克疗法休克了几乎十年), 拖欠的巨额外债加利息, 导致叶利钦时代曾多次要求延缓还债。

  延缓还债?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美国一定会要求利益交换的。1990年起俄罗斯向西方7国借了巨额外债维持国家运转,一直到1999年别说还清, 连每年的本息都无法还 多次要求延缓和削减, 也就导致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持续被“出卖”近十年。

  俄罗斯拿了什么国家利益来做交换?1999年12月,叶利钦交权给普京时, 要求普京以新总统名义签署了一项法令:不论任何情况下免除叶利钦任何的法律责任。叶利钦为了预备后路, 考察了很多接班人, 也撤换了很多接班人, 当时形容俄国总理换得跟走马灯似的, 我们看新闻都知道的。 其实叶利钦就是想挑一个不追究自己这些“卖国”行为而又有一定能力的接班人。

  从这点上,你我应该猜到, 第一,这笔借款数额巨大,(叶利钦交权时俄罗斯外债总额为1700亿)。第二, 是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交换的。 这就是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的民族灾难。例如北约东扩问题, 当年苏联和美国有协议的, 华约解散,北约也解散,可是美国在借巨额债给叶利钦后,俄国同意把协议改成了北约保留,但是不东扩,俄国借债无法还,这份协议就悄悄作废了, 北约在沉寂了几年后, 突然大举东扩了。 还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攻打前南斯拉夫问题等等。

  美国欧洲日本, 至今不愿意买俄国的石油, 中东的石油比俄国的便宜得多。到今天,俄罗斯出口大量的石油,黄金和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短短几年间俄国的国势今非昔比,恢复大国地位,是因为中国在俄罗斯最无助的时候出手相助。中国也就是从1998年开始向俄国购买苏27,之后向俄国买石油, 俄国才有外汇储备偿还巨额外债。 如果没有中国买俄石油和武器, 俄国休想提前还世行的贷款!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我们能更真切的看清美国的霸权面目,美国独霸世界的真正关键,就是吸血其它国家,搞烂搞坏别国的经济。为了独霸更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资源,也为了维系其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经济战争+金融战争,就是它伤人的利器,也是支撑美国全球经济霸权体系及美元霸权的第三大支柱。

  以石油作为攻击型经济力量的利器,这只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国式经济战争+金融战争的一种方式。对那些有可能从根本上威胁到美国核心利益的国家,例如,中国和俄罗斯、美国从来就不会手软的,不置其于死地也绝不肯罢休。苏联的解体及俄罗斯休克的十年,日本的广场协议和亚洲金融危机,它的教训,中国必须铭刻在心,我们绝不能成为美国经济战争+金融战争下的第N个牺牲者。

  中国的核心利益是政治,政治的命门是(社会)动乱。2007年6月开始,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高涨,至今由60美元、70美元、80美元一路升至90多美元/一桶的大关。人民币升值、国内物价持续上升,中美之间的这场战争的战斗早已经交锋了——美国时刻都在想着动乱中国!美国最会使用卑鄙的手段,我们不能忽视美国攻击型经济力量破坏力量。我们一定要随时小心谨慎。只要我们坚定保持国内稳定、经济发展,美国无计可施!如果美国耍横想独霸世界,中国奉陪到底!

  自从中国介入做庄伊朗核问题后,美国在中东焦头烂额到处碰壁国势衰退。美国也不是笨蛋,中国介入中东使其独霸全球的计划严重受挫,所以美国从那时起,就已经把它的全球战略目标和首要国家假想敌从俄罗斯转移到中国的身上,重新锁定中国。2004年后,美国放任国际油价一路走高,(纽约石油交易所的所谓“世界石油价格”, 根本不是真正的石油交易价格。是被人为操纵的)!这场由美国主动发起的对中国针对性极强的全球石油价格大战风雨急临,中国的石油大战略如何才能绝地反击?如何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这场大战的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3)

【新闻档案】金融时报:欧佩克担忧美元贬值

  第三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首脑会议2007年11月18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闭幕。从会议进程及其最后通过的《利雅得宣言》来看,近来对国际市场油价影响力有所下降的欧佩克正在努力寻求突破,开始由一个单纯的石油供应组织向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组织转变。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将进一步研究美元不断贬值对其经济体的影响。此前,在欧佩克领导人在利雅得举行的峰会上,伊朗和委内瑞拉敦促欧佩克改变以美元为石油定价的做法,但遭到此次峰会主办国沙特阿拉伯的强烈反对。

  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在领导人峰会后表示,美元不断贬值意味着,石油生产国正在为美国政府及其人民提供补贴。“他们得到我们的石油,却给我们一张毫无价值的纸,”他表示。“我们都知道美元没有经济价值。”

  今年美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已下跌16%,并且自欧佩克于2000年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举行上一届峰会以来,美元兑欧元汇率已累计下跌44%。伊朗官员表示,今年迄今为止,他们每桶石油的平均价格是63美元,较2006年同期仅高出2美元。如果折算为欧元,今年的油价比去年更便宜。

  欧佩克成员国的财长和外长计划数周后在阿布扎比举行会议,讨论美元的影响。欧佩克在此次峰会的闭幕宣言中间接地暗示了这一点。

  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沙特"费萨尔亲王(Prince Saud Al-Faisal)上周五警告称,如果在该宣言中提及美元,美元可能“崩盘”。他本该是在闭门的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这番言论,却不小心通过话筒被记者听到。在峰会之后,费萨尔亲王淡化了部长们进一步研究美元问题的重要性。他表示,此举不具有任何“隐藏含义”,只是反映出欧佩克成员国“实现其资源回报最大化”的责任。

  【竹卿点评】中东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据2003年的数据统计,全世界石油探明蕴藏总量为1734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储量就有1066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6%。中东石油储量的98.3%集中在海湾及其周围10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也就是号称“世界油极”的阿拉伯—伊朗石油沉积盆地,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等海湾八国是世界上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在这一范围内的各主要产油国中,沙特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剩余探明储量的20.49%。

  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的欧佩克,由最初的五个成员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沙特为首的拥有11个成员国的世界重量级的国际能源组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一桶,达到历史新高时(2008年1月2日),它的一举一动格外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在这个重量级的国际能源组织中,增产限价的主动权实际上掌握在最大产油及出口国沙特手中。

  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原油进口国,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依靠进口,年进口原油近5亿吨,约占世界原油贸易的近33%。美国平均每天消耗掉石油近200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25%。2007年的美国政府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原油进口量的54.9%来自欧佩克成员国,从欧佩克成员国进口的原油平均达到618.4万桶/日,为1977年7月之后近30年的最高水平。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大宗的国际能源产品的国际价格话语权、制定权,应该是由控制着这种全球资源的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去制定的。如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的消费国,到2008年1月为止,还是无权制定或决定国际铁矿石的价格。国际铁矿石价格话语权,是在控制着全球80%的铁矿石资源的巴西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的哈默斯利、必和必拓手中的。所以我们的上海宝钢代表中国每年都必须与淡水河谷、哈默斯利和必和必拓进行艰苦的谈判,希望能决定国际铁矿石的价格涨价幅度。

  但是在世界石油价格的制定的体系中, 却发生买卖双方倒挂的现象,国际石油价格不是由沙特或者欧佩克制定的,而是由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原油进口国——美国制定的( 纽约石油交易所)。纽约石油交易所的所谓“世界石油价格”, 根本不是真正的石油交易价格。 而是被人为操纵的。沙特和欧佩克的石油是以成本价的低价大量批发给美国的(海湾地区开采石油, 成本最多在5-7美元/桶左右),在国际石油价格高达100美元/一桶的今天,石油收益归于美国美孚石油等大鳄而不是沙特。

  那么,为什么在这次的欧佩克在利雅得举行的峰会上,当伊朗和委内瑞拉提出以欧元而不是美元为石油定价的做法,却遭到此次峰会主办国沙特阿拉伯的强烈反对呢?难道沙特不想改变这个世界石油价格制定的体系吗?沙特不是这个世界石油价格制定的体系的受害者吗?它意味着沙特或者欧佩克得到部分的“世界石油价格”的定价权,或至少剥夺了部分美国的“世界石油价格”的定价权,必定会带来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为什么峰会主办国沙特阿拉伯会强烈的反对呢?

  美国是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试验->整理->系统化。所以美国的行事方法和霸权法则,就决定了它一定干涉他国内政,必须控制他国领导层/政府,否则,它想到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不论什么手段,一定要控制住他国领导层/政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美”。没有控制住对方之前,一定会折腾动乱别人国家,一直到亲美为止。而这种手段,恰恰是沙特这个国家最为恐惧害怕的,也无法对付。

  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之中,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二元君主立宪制),其中的代表就是沙特阿拉伯王室,其它的还有科威特、约旦、巴林、阿曼等国家王室。另外一些国家,虽然没有国王,但是基本是终身制或世袭制的专制国家。如黎巴嫩、阿联酋、也门、利比亚等,总统都是传给或准备传给儿子的。而在这些国家里,最没有民主气氛,最专制的国家莫过于沙特。至今,沙特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议会是指定的,国会是一种摆设。国家一切权力归于王室,也是尊遁伊斯兰教规最为严厉的国家,如女子出门必须按伊斯兰教传统披黑袍、罩面纱,不准驾驶车辆。公共场所严格按男女专场开放,禁止男女一同娱乐,医院、诊所分设男女门诊等等。

  沙特的王室专制,是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民主”与“人权”的理念根本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在中东,沙特却成为美国拉拢的盟友,而伊朗,这个中东伊斯兰国家里,民主化、法制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它的总统是全伊朗人一人一票普选产生的),却成了美国眼中的“邪恶轴心”国家。这其中的根本原因, 是一种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即沙特是美国完全可以控制的国家。而伊朗却不是。

  在沙特的境内暗涌的矛盾也直指沙特王室。10年前,身为沙特一个十分富有的家族的子孙,基地的本·拉丹就已经毫不避讳地说:“沙特王室的行为违背真主的意愿,他们的种种做法都是有罪的,所以我们有责任将其消灭。”

  这种王室专制体制,是极度压抑人民的权利的。这种积累己久的矛盾一旦激化,或在沙特发生类似于伊朗这样的伊斯兰革命,或得以实行西方化的“民主”与“人权”,或是基地组织有意铲除沙特王室这颗“大毒瘤”,对沙特王室无疑都会是一场灾难。这也是沙特王室最为担忧的事情。所以,在中东,沙特与伊朗是死对头,沙特也才会大力支持美国反恐。这种“颠覆性煽动”,也就成为美国得以控制沙特的最有利的因素。加上美国在沙特的驻军,沙特王室的政治命脉早已经操在美国手中。

  而在当今世界的所有王室中。最富有的是沙特王室。2006年沙特的阿卜杜拉国王 以21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超越英国王室成为王室财富榜首 。沙特王室的巨额财富,来源于其半个世纪的石油巨额收益。(自上世纪50年代沙特发现了石油,拥有全球20.49%已探明石油蕴藏。)沙特王室的资产主要集中在石油领域,约占沙特国内生产总值(GDP)3400亿美元的45%。

  沙特王室从石油中得来的财富,很少一部分用在国民身上, 其半个世纪的石油巨额收益, 90%投资在美国。 沙特石油开采出来, 美国石油公司把大部分收益拿到美国了, 而沙特把剩下部分的收益又投资到美国, 等于沙特的石油财富, 几乎100%都是让美国受益的。 这就是二战后美国经济持续旺盛多年的一个原因。

  有一个数据,足以说明沙特王室在美国资产的巨额程度。2001年9.11发生后, 美国舆论曾有一段时间针对沙特, 要求彻查沙特在美国的资产, 严格控制其不被用于恐怖活动。 有个与沙特皇室有关联的人, 曾劝说媒体不要针对沙特在美国的资产, 当时他说:“沙特在美国的投资, 超过3000亿美元, 如果这些投资离开美国, 美国至少10万人要失业。”而这个王室的巨额资产,一旦得罪美国,或没收或冻洁,意味着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是王室,转眼间财富只怕成水漂,分分钟变成为全世界最穷最没钱的王室。所以,沙特王室的经济命脉也是操在美国人手中的。

  如果沙特不听话,沙特的王室明天就可以成为历史。由些可见,美国控制了沙特命运,沙特对美国的依赖, 是深入骨髓的, 从政治到经济, 完全得罪不起美国。 所以美国才是世界石油价格的制定者。 我们也能深入了解峰会主办国沙特阿拉伯如此强烈的反对欧元定价并以维护美国的美元霸权的原因了。

  中国坚定的信念,是要使美国独霸全球的计划严重受挫!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对沙特的控制的影响?如何在这场中美之间全方位角逐中,在烽烟早己四起的经济战争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如何今天在100美元/一桶的针对中国的国际高油价的暴风雨中站稳脚根(即将改写了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把美国从世界石油价格的制定者的位置中拉下马,从而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就成为破局的方向。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4)

【新闻档案】沙特:历史性高油价是由政治紧张、市场投机决定的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美国纽约石油交易所原油价格上涨到了100.09美元/桶的二战后历史最高价。

  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在最近出席利雅得一次能源会议上时(1月6日)被记者问及对上周油价上涨至100美元有何评价。纳伊米向记者指出,石油价格上涨到历史性新高是市场力量决定的。纳伊米拒绝对油价进一步发表评论,同时也拒绝评论石油输出国组织2月1日维也纳例会上可能作出的决定。

  沙特阿拉伯是全球最大的是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内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高油价引起了欧佩克部分成员国对全球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影响的担心。但是欧佩克各国石油部长们表示石油输出国组织对高油价也是束手无策,因为目前的高油价是由政治紧张、市场投机而不是根本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欧佩克在12月的最近一次会议上决定保持稳定生产,拒绝了消费国提高产量稳定油价的呼吁。

  欧佩克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与矿产部长卡利尔1月5日表示,能源价格的稳步上涨是巴基斯坦的紧张局面、尼日利亚逐步升级的暴力冲突以及美国石油储备减少造成的。阿尔及利亚国家通讯社援引卡利尔的话表示,目前全球有足够的石油供应,在欧佩克下次会议前不可能做出增产决定。

  【竹卿点评】中东的波斯湾地区是世界石油最大的产地,欧佩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唯一石油输出国组织,按理说,应该由中东的波斯湾地区的各国政府,或者欧佩克来对全球石油进行定价的。这种全球石油定价权,不是指石油开采商在中东采油的直接价格,而是指制定类似于纽约石油交易所那样的全球油价,给炼油厂和加油站以及消费者用的,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要接受的全球油价的基准。

  纽约石油交易所的油价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0-15美元/桶,到今天的100美元/桶, 10年多了,国际原油价格翻了7-10倍,但是,我们能看到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大幅度减少了吗?我们能看到这个全球石油消费量也翻了7-10倍吗?地球不断发现的原油储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原油期货价格和实际需求,已经完全脱钩。说明这是一个经济武器,而不是经济现象。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每次的增产消息,纽约它就跌1-2美元/桶,可是“卡特里娜”飓风一袭击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沿岸地区,它就猛涨5-6美元/桶。伊拉克战争它猛涨10美元/桶,伊拉克巴格达的输油管道被反美武装破坏了,它又升2美元/桶,尼日利亚石油三角洲反政府武装抓了人质,它又升1美元/桶,退一步进三步。大家自然可以知道,谁在操纵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欧佩克的作用,仅仅相当于一个飓风。欧佩克限产或者增产,仅仅是给纽约石油交易所的操纵者提供一个炒作的题材而已,却永远无法规定纽约石油交易所这个全球油价。

  沙特其实也是想抢夺全球油价定价权的。如果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继续飞涨,沙特几乎一点好处都没有,它开采出来的石油是大多以成本价的低价大量给美国的石油开采商(海湾地区开采石油,成本最多在5-7美元/桶左右),好处全被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国际石油大锷得去了。而高油价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而导致石油生产国被迫减产的严重后果,却可能要沙特或欧佩克这些产油国去承担。

  中东石油富国及欧佩克这个石油输出国组织,虽然不满意美国的纽约石油交易所的全球石油定价权,也明知这种全球石油定价机制对自身利益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但是对于美国的魔爪,更加恐惧(例如最富的沙特)。加上现在石油消费的大国:美国日本欧洲,全是美国势力。单凭沙特或欧佩克自己的力量,要想抢夺全球油价定价权,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所以,再怎么气愤美国的不道义,也无可奈何。无从选择之下,最终还得听美国的安排,只能在美国屋檐下栖身。所以,起码在可预见的20年内,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依然是全球油价的基准。

  但是这种情况,并非不可改变的,也并非是沙特或欧佩克不想改变的,只是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更好的选择令这种情况发生改变。这个世界能够取代美国的国家,或有机会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国家一直没有出现,前苏联、日本、欧洲的英、法、德、意诸国,都没有可能。但是现在,有一个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十分有利的情况发生——中国经济的飞速成长,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会成为铁的事实。它有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以后的世界,也给世界带来一个希望。

  美国在地球上经济、政治上一直以来一手遮天的权势,今天己随着伊拉克问题不断出血、伊核朝核局势多处碰壁无法控制、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其虚弱的经济体系严重隐伏的危机,迫使美国焦头烂额,被迫应付日益深重的国内和国际危机、国家实力已经出现抓襟见肘的窘况下,美国颓势已成定局。美国的下坡路也不可逆转,并渐渐掏空美国这个全球霸主的架子了。

  而中国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全球经济力量的增长、全球政治力量的增长、是可以给中东石油富国的资金和石油(特别是沙特)提供多一个选择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吸引力,也已经有巨额的外资在中国获利,这些,对沙特等石油富国的一部分在美资产,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个政治强大而且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绝对不是零。

  美国一手操纵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石油定价体系,沙特等中东石油富国和欧佩克其实都是这种体系的受害者。所以都从心底里希望美国一手遮天的情况有所改变。但是美国不希望,所以,美国才会N多年前就精心布局海湾战争顺势制裁了伊拉克10多年,又顺势利用海湾战争借口保护沙特和中东各国建立了永久性质的军事基地;才会在几年前借9.11和阿富汗基地组织的名义发动了一场伊拉克战争,同时一手保护以核转手制造伊核危机,(伊朗核问题的本质是美国意图控制世界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地,最大限度发挥美国经济攻击型力量的优势地位,从而压制中国的战略空间。)中东和平问题才会折腾了几十年还在打打杀杀至今摆不平。

  美国首先是在伊朗问题上受挫,结果使得伊拉克“泥潭化”越来越严重:这是美国战略不可避免的后果。美国在中东这个世界油库上的战略失利,是中国出面的时候了。中国插手中东和伊朗核问题切入点,正在这里: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体系——和谐世界。这个世界需要中国带来一线曙光。

  沙特,中东等石油富国也明显看到美国的大势将去,其实早己不想只在一棵大树上吊死。而且已经悄悄的转化为实际行动:撤离部分在美资产向欧洲、中国转移。部分在美资产,即使只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都会对美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这是没有先例的!资金的这种转移,对美国经济的伤害是双倍的:从美国去到欧洲、中国,此消彼涨。所以,我们才看到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无从解除危机日深。

  沙特和中国合作,目的就是想抢夺定价权。这个判断点是和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一起参考判断的。沙特自从在1990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沙特的王室成员去得最多的是美国欧洲,是绝不会踏足中国半步的。但是在今天,沙特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己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4%,中国的成长可以成为沙特国家命运生死悠关的力量,所以,沙特王室的阿卜杜拉国王一上台,就首次到了中国访问。历史向前发展的车轮,早己使中东的石油富国,与中国的命运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了。

  中国从来没有参与过国际石油定价游戏,现在,中国在上海搞起了自己的石油交易所,这与伊朗搞起了欧元石油交易所,以及俄国也想搞自己的石油交易所,目的都是一样的:对抗美国的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制定能力。伊朗国力太小,完全做不到取代纽约石油交易所的可能。俄国和中国的石油交易所,未来的成数比伊朗的大。作为新的交易所,其能力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和纽约交易所比拼,威胁纽约交易所在世界石油定价体系中的强势地位。但是,这一天肯定会来的,不过,这是需要时间和实力去验证的。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5)

【新闻档案】油价飙升牵动世界神经

  受到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008年1月2日在历史上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

  国际油价在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大幅上涨。到美国东部时间2日中午12点06分左右,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中达到每桶100美元,这一价格刷新了2007年创出的每桶99.29美元的国际原油期货盘中最高记录。

  当国际油价站上100美元后,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大厅内顿时像注入了“兴奋剂”,报价声、尖叫声不绝于耳。各路记者也纷纷来到这里,忙着拍照、摄像,或向交易员询问着油价的未来走势,交易大厅内显得比平时更加拥挤。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一位发言人说,那笔每桶100美元的交易是合法有效的。

  面对创纪录的高油价,交易大厅内的交易员们表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有的显得十分亢奋,一边高声喊叫,一边不断将交易单抛向交易柜台。有的面对新年头一个交易日的油价暴涨似乎准备不足,不做声响地站在交易池外围,脸上流露出失望和无奈的表情。新年开初油价破100,似乎预示着什么吗?那么今年石油又将会牵扯出怎样的一副人间百态呢?

  【竹卿点评】国际油价,全世界的参考值都在纽约石油交易所。而这个国际油价, 当然不是石油公司采油的真实油价, 纽约石油交易所现在油价是100美元/桶, 但事实上, 绝大部分的石油开采公司按照份额油计算出来的成本, 在10-30美元/桶上下。 但不是说, 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 是废纸一张。 它标示的, 是石油公司卖原油给各个炼油厂的价格, 这个价格, 是紧跟着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进行变动的。

  石油开采商采油的价格, 是很难计算的。 因为第一:勘探是风险非常大的行为, 勘探失败率是非常高的, 而勘探费用却是非常大的, 如果勘探失败, 这些费用都要转嫁到勘探成功的油井上。 而勘探成功与否, 除了人类科技进步的程度外, 就是“听天由命”了。 第二:勘探成功后, 油井的地面建设是非常大的专业工程, 费用和时间都不小。 第三:采油商的勘探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勘探成功的油井在出油的同时, 它们还必须继续勘探其它的地区, 勘探失败还是成功, 其费用都直接影响成本。 第四:全球有很多石油开采商, 在不同的地段采油, 成本各自不同。

  为了规避勘探风险,石油公司卖原油给炼油厂的合同, 其中就明言交易价格在合同规定的定价之基础上, 可以随纽约石油交易所价格变动。如果合同中没有这一条, 这时炼油厂, 为了规避价格变动带来的经济损失, 会在纽约石油交易所买反向的期货以保证收益不变动。

  所以, 久而久之, 世界就以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 为全球油价的基准价格。 结果, 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 反过来影响了石油开采商的勘探和开采行为。 例如中海油是做海上石油开采的, 但是海上石油开采的成本远远大于沙漠石油开采。 其成本在25-30美元/桶左右(这种成本都是估计值,是按照一次勘探就成功来计算的)。 如果这时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 在10-15美元/桶, 那么, 中海油做的就是亏本生意。 它的石油除了卖给国内自己的炼油厂, 作为政策性买卖外, 是不可能出口的。 因为国外的炼油厂, 会以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来定合同, 中海油的石油就没法卖。 苏联当年的石油就是这种情况。 国外的炼油厂就会找美孚, 它在中东有油田,成本低, 大约5-7美元/桶,它可以按照纽约石油交易所的10-15美元/桶来交易。

  日本那么重视海洋, 但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数量和其海洋岛国的身份却极其不匹配, 就是因为纽约石油交易所的价格以前长期徘徊在10-15美元/桶, 它从中东买油再用船运来日本, 总费用都比在自己海上采合算。 所以以前日本的海上钻井平台, 只是用来保持技术力量和科研用。

  但现在纽约石油交易所价格飞到100美元/桶, 几乎可以说, 只要你不是到世界最深的海沟去采油, 都可以赚钱。

  石油价格,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武器,对付苏联曾建功立业。之后,价格猛涨对付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以及日本又开始膨胀的经济实力和欧洲。这些,早就不是新闻了。那么,纽约石油交易所的这个石油期货市场,是怎样被美国人操纵,并且在全球石油价格上到处兴风作雨,以前用它来有目的的专门针对、打跨前苏联,现在又用它来有目的的对准了中国、准备专门针对中国,企图危害中国的能源安全,制造让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进而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呢?

  这种例子,在市场经济中非常普遍。正如农民卖蔬菜给菜贩子,本来应该是农民来决定市场菜价,但是菜贩子们垄断了市场后,反而变成了菜贩子们决定市场菜价(当然会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因素),而农民和市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成为了损失方。事实上,期货价格已经越来越成为现货价格的指标和衡量尺度。为什么苏联会被美国操纵的石油价格搞得卖不出石油,为什么纽约石油交易所的期货价格可以成为全球石油交易的实际参考价格?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联动,就是这个原因。

  石油期货交易市场一样,期货价格是否等于现货价格,关键在于垄断的程度。而现在,全世界最好的储藏量最大的最优质的油田,从中东、到南美、到墨西哥的油井、几乎都掌握在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等美国或西方大石油公司手上。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全世界的石油价格由美国说了算而不是由中国说了算的根本原因。

  而最近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诡异, 内有蹊跷。2007年11月,国际 油价已经上涨到95美元, 可是在加拿大和美国, 加油站价格去相当异常, 在油价重上70美元一桶之后, 市里加油站价格却停滞不动了, 现在油价上升到100美元一桶, 市里加油站价格却下跌了 7分钱。 (同一个加油站的数据对比) 。也就是说, 美国加拿大国内居民使用的汽油价格, 在国际油价一再创新高的情况下, 却出现了反向下跌, 这是极不寻常的现象。 和去年的跟随国际油价暴涨的现象背道而驰。

  2006年国际油价涨到70美元时, 加拿大市内加油站价格也从平常的0.8元/升涨到1.35/升, 引起民怨沸腾。而今天, 却相当诡异, 自从国际油价突破95美元高位后, 市内加油站价格却从1.10下跌到0.92。加拿大的油城卡尔加里的石油巨头公司内部, 出现非正常性裁员。 这个现象与去年卡尔加里因为油价暴涨而导致石油公司收入猛涨导致疯狂招聘员工, 形成鲜明对照 ----新一轮油价暴涨, 但是石油公司不但没有扩充员工相反却在裁员。 这说明, 油价不论国际还是国内, 都已经进入政治性控制之中: 国际油价暴涨, 美国是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而美国,加拿大国内居民用油价格下跌, 说明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安抚其国内民众。 这轮油价暴涨是政治性战略行为。美国已经发动新一轮的政治经济战略攻势 ---目标显然是中国。  

  中国的能源安全在于,中国必须寻找新的油井保证我们的油源,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中石油等中国大石油公司在非洲的苏丹、尼日尔、乍得和亚洲的伊朗这些充满危机、威胁、极大风险的地方投资和开发。在一些地方,如苏丹,中国投资兴建的练油厂被当地的反政府武装袭击、尼日尔的中国石油工人被绑架……我们在全世界找石油,从根本上是要打破美国对世界石油油源的垄断,目的是要动摇美国的全球经济利益的,因此,这些袭击和绑架事件后面谁是黑手也就能清晰可见。

  上海石油交易所,未来它会否发展成为全球石油期货交易所,这和中国国家实力息息相关,中石油,中石化海外拥有的油田越来越多,则中国就有了做石油期货的基础,未来上海石油期货会出现,先从满足国内需求入手,发展到影响亚洲石油价格,再发展到影响世界石油价格。当然,这需要中石油中石化不断的抢占越来越多的全球石油份额才能做到,而中石油,中石化能否抢占到越来越多的油田,和中国全球势力的发展紧密相关。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6)

【新闻档案】据美国有线新闻网、美联社2006年8月27日报道,乍得总统伊德里斯-代比26日命令美国能源巨头“雪佛龙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24小时内关办公室走人,理由是这两大能源巨头不遵守乍得政府的税务政策。

  代比总统在主持当天的政府会议时表示:“从明天算起,‘雪佛龙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必需在24小时内离开乍得,关闭它们的办公室。”

  代比总统解释说,早在本月初,乍得政府就已经通知“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要求它们遵守合同中约定的新国家税法,但“雪佛龙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却置之不理:“非常不幸的是,尽管我国政府做出了种种的努力,可两家公司却没有理会我们。我国政府一定要参与原油的开发与生产,控制自己的财富,增加石油输出的参与力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国家财富。”

  乍得2003年才开始生产原油,现在日常量为16万至17万桶,并且着手修建通往喀麦隆海岸,日输送量25万桶的输油管道。然而,巨大的原油出口却未能给这个贫穷的国家带来更多的改变,因为根据1998年乍得政府与外国石油公司签署的协议,乍得政府只能获得原油开采总收益的12.5%,总统代比愤怒地说:“尽管现在每桶原油的价格飞涨,甚至高达每桶70美元,可我国政府却没有获得多少的收益。给组具体的数字: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外国石油公司投入 30亿美元,可净赚了50亿美元,而我国政府只获得了5亿880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刚刚就任的代比总统立即解除了当年负责与外国公司进行石油谈判的政府部长们的职务,并且对其中两名与外国公司勾结的部长提出指控。

  【竹卿点评】石油是国家命脉行业,国家控制是必须的。但是,为什么在1998年乍得政府与外国石油公司签署的协议,乍得政府只能获得原油开采总收益的12.5%?乍得日输送量石油25万桶,却未能给这个贫穷的国家带来更多的改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乍得这个非洲产油国家对自己的石油资源没有控制权。这个国家的石油能源命脉,是控制在美国这个全球霸权国家手中的。

  在非洲或其它地方,这些美国大石油公司的黑手实在欺人太甚,其资本的天性是逐利和霸权性质的,代表美国自身的利益而不惜过分的严重损害产油国的利益,乍得这个非洲国家所受到的伤害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上的一角。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拉丁美洲、东部非洲和西南非洲,特别是在探油采油领域落后的国家,更是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这些国家对自己的石油资源没有控制权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甘心把自身的国家命脉让美国去操纵,也不会甘心美国损害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不作激烈反抗的。这种由美国一手把持的不公平的全球经济体系和霸权体系,是造成美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利益分化和冲突的根源。在这个体系下,单凭那些受伤害国家自身的力量,根本摆脱不了美国的魔爪。所以这些受伤害国家是迫切需要中国帮助的。这就是我们中国构建全球利益的战略支点,也是我们中国构建全球利益的切入点------中国是代表这个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所以我们中国提倡“和谐世界”,本质上就是要建立一个让全球所有国家都能受益的公平、公正、合理的新的全球经济体系。

  在乍得总统驱逐美国能源巨头“雪佛龙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24小时内关办公室走人事情发生之前,有一件看似平常但是大多数的人们不加留意的事情,如果能深入的思考和观察,或许我们能找到两件事情之间的一些必要而且是重要的联系,而这件事的发生客观上足以证明它能影响后来事态的发展。

  2006年8月6日,也就是乍得驱逐美国和马来西亚公司这件事情发生前的21日,中国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和乍得的外交部长在北京签署了两国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乍得,这个位于非洲中部,面积128.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945万人,曾是台湾现有的二十几个“邦交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与中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但是,请注意:乍得驱逐美国和马来西亚公司的事情 ,并不是中国政府授意的。按照我们行事的规则和低调的风格,不会这么明显,一建交就让别人赶人,这样很容易招致乍得的反感,也不符合和谐世界的观点和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事情本身是乍得政府有意这样做的。由于美国的霸权本质,乍得与美国,在石油利益上其实是根本对立的。乍得政府早就下了决心要赶走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这些外国石油公司,但是乍得政府必须考虑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影响:驱逐美国大石油公司,惹了美国,得罪美国人的风险是乍得政府吃不消的,政治上一定有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弄不好就是国家政权的颠覆。同时,如果外国的石油公司都走了,乍得政府自己也无法生产原油,无法保证经济的收益和石油产业的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乍得政府选择与中国建交,一来获得政治支持,二来让中国的石油公司来了就可以接着生产,这样就不怕外国的石油公司威胁退出。所以,乍得政府寻求和中国建交来保证政权稳定和石油产业的继续。驱逐美国的石油大公司,这是乍得政府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乍得政府相互支持,既保证了乍得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利益和回报也就来了。

  如果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乍得这个非洲小国的总统哪里敢这样对美国说话?那时,美国贵为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国际道义领袖,美国自认为世界都是美国的后院,世界所有的国家,几乎都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包括中、俄、欧、日这些大国,更不要说大部分的弱小国家了。敢得罪美国的国家或得罪美国的领导人,其后果很严重,不是政权倒台就是被美国军队抓进了监狱。

  我们中国的先人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果其不然,应验得好快呀。美国的军事陷在伊拉克泥潭不死不活,美国的霸权政治在伊核、朝核、中东多处碰壁,美国的经济大厦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裂痕,在风雨飘摇中不断的往下掉砖头,今天的美国全球霸权根基已动,美国的颓势已成定局,成为强弩之未,美国的下坡路也不可逆转了。

  美国国势的下滑,已经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现在,连乍得这个中部非洲小国,都敢在美国这个落了平阳的老虎的屁股上点火---烧腚,在全地球人的面前让美国丢尽了脸面,以致美国至今羞愧难掩,是今天的美国做梦也想不到的。

  这世界变化快,20前、10年前、5年前、今天,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此消彼涨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了。中国已经成长起来了,俄国也恢复了国家的元气,中俄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美国人在国际政治与经济中,不得不和中国、俄国、欧洲一起“商量商量”国际大事了。这也就是乍得这个非洲小国的总统敢这样对美国说话,敢这样给美国脸色看的深层原因。

  遇机不失,遇时不疑。世界大势,此消彼涨是客观的规律。美国衰落的趋势,就意味着是中国进一步成长的机会,它给了中国一个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政治体系中提升话语权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是常有的。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中国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这里面就有一个国际石油定价权。

  对于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大国游戏,如果中国不参与其中,未来将对国际油价失去话语权,这个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中国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不参与其中,如何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如果中国不参与,其实,是产油国失去了内应:中国参与其中,才能更好的维护产油国的合理利益,破坏美国资本利益集团的如意算盘,避免油价成为美国的经济武器。不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还是从与美国“亦敌亦友,斗而不破”的要求,中国都必须参与这个国际石油定价游戏。

  出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中国并不希望像美国人一样,在得到产油国原油开采权的过程中,只给人家总收益的12.5%,这种一方完全受益而另一方严重受损的合作,与产油国一定会产生矛盾,是绝对不能长久的。中国也并不希望油价回到以前的5-15美元/桶,这个油价是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大国单方面受益,而中国的战略伙伴俄国、伊朗、苏丹、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第三世界产油国绝对不受益,中国参与的目的就是平衡。

  中国参与这个石油定价游戏是必然的,因为加入才能说话,说话才能控制。我们参与的目的就是不能让油价疯长(美国石油商的利益),不能让这个游戏走向美国开心的局面。对过高的国际油价,中国将具有话语权。但是却绝对不损害自己的战略伙伴---产油国的利益。 中国绝对不会仅仅从石油价格是否够低来单方面衡量国家的商业利益,绝对是从国家的商业利益和国家的战略利益中,取一个平衡点。

  过低的油价损害产油国的利益,会产生贫困,助长美国霸权主义的温床。因此,中国参与这个游戏,是不会希望油价跌到自己的伙伴哭,美国笑的地步的。中国从这样的平衡点切入,对于产油国来说,石油消费国中,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和意愿平衡美国 ,有中国加入参与其中,他们的利益必定得到更多的体现,因为有中国参与其中,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垄断和控制,远比没有中国参与其中更好。产油国利益与中国的利益必将相互支持,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我们能够参与这个国际油价定价游戏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 ----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我们中国已经具有了让美国不容忽视的实力,这个世界谁怕谁?这个世界也需要中国制约美国。美国既然玩起一个石油定价的游戏,我们不妨陪玩到底。美国既然设了这个玩局,我们就不敢反客为主?所以,我们才搞一个上海石油交易所。搞成了,降低纽约石油交易所的国际油价定价地位,何乐而不为?只要中国参与其中有资格玩,就可以暴露美国的黑心肠,再损美国的国际声誉。中国的国际地位就不一般!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利益---中国在世界上经济体系中话语权的提升!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7)

【新闻档案】中国最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船体部分竣工

  新华网上海2007年4月30日电,由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和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造,我国迄今最大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船体部分30日由中船集团所属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完毕,储油能力可达200万桶原油。

  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是海洋石油开发的关键设施,是高风险、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的海上油田重要装置,是海洋石油工业、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工业三者结合的产物。该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正式命名为“海洋石油117”号。

  “海洋石油117”号的建造是迄今我国承建的最大的海洋工程建造项目。长超过323米,宽超过63米,储油能力可达200万桶原油,原油日处理能力可达19万桶,生产液日处理量达51万桶。

  中海油负责人表示,作为目前为止全球建造的最大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之一,“海洋石油117”号的船体建造有力地提升了中国造船业和海洋工程业的综合实力,标志着中国在世界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建造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船体建造完成后,“海洋石油117”号将拖航至新加坡继续完成上部模块的安装,并将于2008年底建成投产,作为油田核心装置服役于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与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的蓬莱19-3项目。

  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海上油田。一期项目已于2002年底投产,二期项目将于2008年底正式投产。全面投产后,预计2010年达到1000万方的高峰年产量,接近当年全国原油产能的二十分之一。

  【竹卿点评】近期,受美元疲软,美国德克萨斯炼油厂爆炸,欧佩克可能减产,以及委内瑞拉与美国之间紧张局势的影响,2008年2月19日,国际油价再度大幅飙升,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盘中一度触及每桶100.10美元的历史新高。收盘时每桶上涨4.51美元,收于100.01美元。这是国际油价首度收于100美元上方。涨幅高达4.7%。

  从石油能源战略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这一轮国际原油价格飞涨,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的黑手明显是针对中国而来的:2007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达历史高位。2007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5928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作为一个石油消耗大国,如何应对国家在外部世界发生军事、政治变故导致产生的石油能源危机?如何应对石油来源受到重大影响时导致中国产生能源安全?如何破解美国针对中国的高油价困局,应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投机性,构筑应付油价暴涨和短期供应中断的风险屏障体系和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保障中国的石油能源战略和国家安全?也就成了当前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06年8月11日,一艘装载有14万吨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油轮靠泊在宁波算山码头,向18公里外的镇海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库注油,这是镇海基地正式注入的第一批油。此举也意味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终于实现零突破。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未雨绸缪,国家的四大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宁波镇海、舟山岱山、青岛黄岛、大连新港,其实早在2003年就已经着手筹备兴建,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机制在2006年已经变成现实。但是,我们也必需清醒的认识到,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状况远远不足,目前,中国四大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石油储备量总数量不超过使用35天。而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它们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1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先天不足,国际石油价语权的缺失而导致我们必须痛苦的面对国际的高油价格局,更重要的因素是,在世界范围的石油资源的争夺战中,美国等西方大国早已牢牢控制了中东、南美洲60% 以上的世界石油资源。中国由于海外石油战略起步晚,(1993年才开始渐渐发力),己明显落于下风,局面极为不利。在激烈的石油竞争中,中国石油公司远未触及到海外采油的核心项目。中国石油公司投资的石油项目和新开发的油田,多数是冒着极高的勘探投资风险,去开发那些交通不便,基本设备设施不足,或政治风险极大,例如在中东的伊朗,非洲的苏丹、乍得、尼日利亚、利比亚等国家,政治动荡不安,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开采,一旦外部和内部的局势激荡变换,前期的投资随时会变为虚幻,开采收益可想而知。

  中东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谋求控制和支配的地区。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制造了伊朗核危机,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扼住世界经济的咽喉,确保美国全球霸权的地位不失。其后在中东的伊朗核危机、东亚的朝核危机和台海危机,美国与中国的多次交锋失利,导致美国的全球势力陷入困境,在美国的保守势力的眼里,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全球霸权美梦的破碎者和阻碍者。所以,从2006年开始,美国国家的最大假想敌也由俄罗斯转移并重新锁定在中国的身上。美国人操纵的石油武器,以前用来对付俄罗斯,现在是用来针对中国。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在2007年,为什么中国准备大幅度的增加我们的石油储备量,而国际石油价格竟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涨成天价。

  在美国掀起的这轮针对中国的石油大战面前,风高浪急,但是中国没有理由认输也不会认输。相反。这种来自美国的来势汹涌全方位的挑战,对中国来说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它使中国在艰难的局面和危机四伏中,能以更深远的战略眼光去重新审视发生的一切,依靠更自身强大的力量找到新的石油战略定位。令人安慰的是,在天价的石油价格面前,这几年胡温政府的表现还是让人可圈可点的,我们早有相关的对策和战略筹划:中国成功的展开全方位的能源外交,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我国石油战略“北连, 南下,西进,东扩 ”的局面。中国石油大战略的这种局面,使我们在即将要到来的新的一轮的全球石油危机中,下了一步极为高明的先手,破解了美国的阴谋。

  北连: 即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和战略协作。俄罗斯石油占全球储量的5%,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 。2007年俄罗斯石油产量达到4.91亿吨。目前是世界石油生产和石油出口的第一大国。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广阔,在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即“泰纳线”,其设计能力为每年输送石油8000 万吨,其中3000 万吨通过支线输往中国。其中,中石油与俄石油于2004年12月签署了石油购买合同,根据协议,俄石油将在2010年前向中石油供应4840万吨石油。

  南下:即加强“南南”能源合作:中国大力参与开发东南亚------>中东------>非洲国家------>南美洲国家的石油资源。如2002年,中石油与苏丹签署了苏丹富拉油田的独资勘探开发的谅解备忘录。目前中石油已经获得苏丹穆格莱德盆地1/2/4区、3/7区、6区、15区的石油开发项目。2006年,中国从非洲国家进口的4351万吨原油总量中,大部分来自安哥拉、刚果、赤道几内亚、苏丹、利比亚等国,占同期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0%以上。其中,苏丹已将60%的石油出口中国。2004 年,中国与伊朗就价值700 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项目达成协议,参与开发伊朗最大的陆上油田亚达瓦兰油田。2006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1677万吨。2007年,中国与委内瑞拉签巨额石油合同,委内瑞拉向中国保证增加石油出口的供应量,直到2010年或2011年,达到每日一百万桶的水平,希望到2012年将委国全部石油及石化产品的四成五出口到中国。

  西进: 即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积极参与里海和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开发。2004年5月,中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油气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决定建设中哈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一期工程,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2005年12月,中哈管道一期工程竣工投产。2006年5月,哈萨克斯坦的原油开始抵达我国新疆阿拉山口计量站,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正式对华输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石油管二期工程计划于2011 年完成, 年输油能力2000 万吨。2007年,中石油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天然气合作协议,让那若尔第三油气处理厂一期工程投产。

  东扩: 即进一步开发沿渤海湾、黄海、东海、南海的石油资源。中国从20世纪70 年代起开始对近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 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06年,中国对“春晓”、“天外天”、“平湖”等四个东海海上石油气田已进入试开采阶段。2007年5月,中石油公司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在唐山市南部、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内的南堡发现中国储量10亿吨的大油田。

  在我的观察而言,我是倾向于支持“东扩”作为国家石油战略决策的重点。因为,无论是北连、南下或者是西进的路线,国家之间关系再好,也有受制于人的隐忧。

  从长远发展来看,东扩,即中海油在我们的近海和深海开发油田,不仅能保障国家石油的稳定供应,更重要的是,在近海和深海开发我们自己海上油田,我们有地缘、安全的优势,在国家的战略意义上,使中国的石油能源战略不必受制于人。

  我国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渤海湾、黄海、东海到南海都有大面积的石油沉积盆地,据目前探测的资料显示,我国海上的石油资源达400亿吨的蕴藏量,天然气达15万亿立方的蕴藏量。海上石油开采的成本虽然远远大于沙漠石油开采,但其开发的成本在25-30美元/桶左右,也意味着在高油价的今天,只要中海油不是在最深的海沟开发采油, 都是有益和有利的。

  从蓬莱19-3油田的开发,中国最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船体“海洋石油117”号的竣工,说明中国有深海探油能力,有深海采油能力,这就是有技术优势的好处,也是一种强大的战斗力。中央政府的高人很多,出发点是真正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前途着想的,我们没想到的,国家早就想到了,求真务实,而且看世界的眼光比我们准确深远得多。所以未雨绸缪的安排多了,有很多属于国家机密不方便公布我们不知道而已,中国早已经布下了能源战略“未来”的大棋局。所以我们对国家应该要有信心,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就是对国家的最大支持。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8)

资料档案: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雪(Nigel Lawson)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

  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从1985年到1995年,10年间美元贬值达到了三倍(300%)。

  竹卿点评: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史上,有过一段到今天为止仍值得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借鉴和启思的历史,它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它见证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未期,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失去的十年”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兴旺的十年”,各自的国家命运演化出惊天大逆转。

  日本,这个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经过战后35年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规模不断扩展,到198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经升至10279亿美元,由1970年(2068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GDP(10255亿美元)的20%,上升至占当年美国GDP(27956亿美元)的38%。并且成功确立了日元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的地位。

  整个80年代,日本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乐观和骄傲的情绪,日本人信心膨胀:以日本经济发展而创造出惊人的“日本速度”,相信谁也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超越美国是命运中铁定的事,唯一可以让日本人考虑的仅仅是时间的迟与早问题。而世界各国,也似乎都在兴奋的期待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哪个“历史性时刻”!

  历史的天平此刻也在向日本倾斜。经历了60年代、70年代的高速增长,日本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停止,80年代,日本经济在最发达的西方七国中仍能保持最高的增长率。其中,1980—1984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3%,1985—1991年达到4.6%。日美经济差距越拉越近,眼看就要超越美国了。到199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更上升至30522亿美元,并超过当年美国GDP(58033亿美元)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 缩小到一半的程度。在日本人的眼中,只要超过美国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复“正常国家”,从此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耻辱的战败国命运,从此扬眉吐气,一举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大国”,从此证明日本人是比美国人更“优秀”的民族。  

  日本人更加是兴奋异常的大举进入美国,大规模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并购美国的资产和大企业的热潮:从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到 美国的精神象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好莱坞),再到美国的领土象征---夏威夷的土地。在整个美国的惊呼中,倾刻间被日本人买下来了,换了一个新主人。当一切发生了才意味过来,美国人没有那一刻象此刻般清醒过:珍珠港事件后,这个该死的日本竟然用经济武器,再一次攻击了美国本土!!!“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国人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美国人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新仇与旧恨,  美国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

  美国人没有吭声。 按理说, 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 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 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 二战时就分裂了, 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 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但是,在日本一步步咄咄逼人的经济进攻面前,美国真的无计可施了吗?美国真的认输了吗?

  美国人没有认输,美国人不动声色地反击了,让我们见识了现代经济史上的最经典一幕:1985年美国等国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日元经历了长达10年的时间持续升值的过程。

  20多年过去了,传说中的日本GDP超越美国的那一个“历史性时刻”并没有出现。1995年,日本的GDP达到52600亿美元,美国的GDP是73970亿美元,日本的GDP是美国GDP的71%,之后, 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 到2006年,日本的GDP只有43790亿美元,美国的GDP却直线攀升到131950亿美元,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3%,远低于1980年的38%!!!

  日本和美国,谁输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惊天大逆转?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这才是日本和美国这对冤家早己注定的宿命吗?

  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和分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找到了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我们就能明白日元升值的这10年为什么会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为了让大家清楚,举个例子说明:美国资本利益集团的成员, 当然知道1985会发生什么。(广场协议 本来就是美国资本利益集团一手导演,协议何时签订,早就知道了。)假设当中有某一个财团(假设为A财团)在1985年9月前, 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5000亿日元, 进入日本市场, 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

  按美国资本利益集团预先设定的时间和步骤,1985年9月,广场协议终于签订了, 日元开始持续而急速的升值, 在日本经济沉浸在繁荣与欢笑中,来自日元“值钱”的信心膨胀+大规模的国际热钱的流入+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异常火爆。日本人从信心膨涨到热衷投机,上市公司的股票受到追捧,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

  设伏也成功了:从1986年1月开始,日本股市进入大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间上涨了三倍。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纽约证交所,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平均高达60倍。1985—1990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3.4倍,住宅用地上涨了2.5倍,全日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约1倍,住宅用地价格上涨约60%。

  而此时,好戏上演了。到1989年初,假设A财团 在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已经赚到了二倍盈利, 那就是75000亿日元。 这时, 日元升值到1:120。 A财团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 然后兑换回美元, 那么, 就是625亿美元!在不到5 年时间中, A财团净赚525亿美元(还是最低假设)!而A财团连本带利的把625亿美元带回到美国, 你想一想, 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这只是美国财团中的一个, 其它财团呢? 而且这个假设还只是到1989年, 如果是到1995年, 日元升值到1:79, 你我能想象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中, 到底从日本刮走了多少财富?!

  而日本呢?1989年初,日本为了应对逐步显露出来的经济危机(房地产和股市经济泡沫),开始改变低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连续五次大幅度调高利率,官方贴现率由2.5%提高到6%,以防止泡沫进一步扩大危害日本经济。但是,美国没有打算放过日本,反面火上加油。1989年秋,美国强烈抨击日本股市的封闭交易和相互持股做法,要求日本的银行持有企业股票的标准由5%降到2%。由于日本企业的股票主要是由关联企业相互长期持有,市场上的流通股相对较少,一旦改变相互持股的做法,特别是要求银行降低持股标准,股市必然下跌。

  大规模突然撤离的巨额外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挤压+美国给日本股市带来的沉重压力+投资者信心动摇。1990年下半年,日本股市出现下跌,最后演变成恐慌性出逃,并在1991年后形成土崩瓦解之势,长达四年的股票市场大牛市就此结束。股市崩盘、楼市崩溃,给日本银行体系、金融市场、消费投资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日本经济陷入了二战后最严重的长达10年的不景气状态,直至在最近2-3年才逐渐走出低谷。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 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

  这是一场美国对日本的经济阻击战,美国人无情的动用它的国家力量,使用它的汇率武器,迫使日元升值,用长达10年的时间,一举扭转败局。通过日元升值,把日本20多年发展的国家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这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美国“兴旺的十年”的根本原因!!!而美元长达10年的贬值,并没有实质地损害到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场美日之间的经济战争,以美国的完胜而告终。

  这就是金融战争,支撑美元霸权的第三根支柱。“广场协议”和其后发生的97年亚洲金融风暴,都是这种金融战争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战争的销烟不仅仅弥漫在军事上,而且还弥漫在金融战线上,虽然那是一场没有销烟的战争。中国和世界各国,目睹了日本“广场协议”发生的一切,因而清醒的认识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防范严谨,时刻警惕来自美国的金融黑手。

  中国面临的处境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前非常相似。2003年以来,美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用尽一切的手段,想方设法压迫人民币升值。2004年-2005年,是人民币升值第一个高峰期。2005年-2006年,中国的楼市被推高到危险价位,2006年-2007年,股市被推高。这与广场协议亚洲金融风暴的步骤,在时间点上惊人的相似。

  人民币升值仍在高峰期中,人民币自汇改以来,(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价由挂钩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外币;人民币兑美元实时升值2%,报8.11元人民币)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2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又一举突破7.11关口。意味着进入2008年来短短的2个月中,人民币对美元汇价中间价己经先后19次创出新高。近年,人民币升值被迫加快的态势,己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美国加重人民币升值压力,是想再来一个中国版的广场协议,目的是整跨中国经济、崩溃人民币、掠夺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成果和财富。而一切的行动目标都清晰的指向2008年。中国应如何冷静应对美国的压力,吸取“广场协议 ”中的警示,避免重走当年日本走过的老路,化解美国的金融黑手,从而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思考的借鉴日本广场协议的意义所在。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19)

新闻档案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日元快速升值提出警告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yasuo fukuda)2007年11月13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警告称,日元升值的速度“过快”,“投机行为需要进行控制”。投机者需要“当心”。

  日元兑美元汇率在昨夜(2007年11月12日)交易中升至1美元兑109.13日元的18个月高点。福田康夫表示:“短期来看,日元的升值肯定是个问题。汇率方面的任何急剧变化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福田康夫几乎要发出日本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威胁,他表示:“投机活动要有所收敛。我要说的是:‘当心一些,这样才不会出现(干预行动)。”

  福田康夫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称,日本不会反对日元稳步升值。“从长期角度出发,日元升值应该不会遭到抵制,但我强调的是长期。”

  2008年3月3日,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汇率再次大幅上扬,已连续4个交易日急升,上午一度升至1美元兑102日元,成为2005年1月下旬以来的最高值。

  竹卿点评 美国人玩美元贬值的金融游戏,有一个基本的规律:让他国货币“先升值,再贬值”的过程,也就是美元“先贬值,再升值”的过程,最终是美元依然坚挺如昔,美元全球霸权的地位也会越来越稳固。以往在美国人玩美元贬值这个金融游戏中,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所产生的破坏性、严重性及其杀伤力,估计这个世界没有谁能够比日本人有更深刻的印象。作为日本这段痛苦历史的亲身经历者和时间的见证者,日本这位新首相福田康夫心中也是清醒如明镜的。

  福田康夫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称:日元升值的速度“过快”,“投机行为需要进行控制”。投机者需要“当心”,说明福田康夫这位日本新首相对于美国这个“天然盟友”,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随时牺牲日本这个“天然盟友”的国家利益,从骨子里是有着深刻体会。对于美国玩美元贬值的金融游戏,至今仍心有余怵,所以时刻地睁大眼睛警惕着美国,害怕日本的国家利益又一次不幸的成为美国口中的猎物。

  当年的广场协议,人们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广场协议=日元升值,美国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目标仅仅是锁定在日元身上的。但是有一个事实,人们好像没有意识它的存在,或选择性的忽略它的存在:其实,那时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的,不仅仅只有日元。

  1988年(与1985年相比),美元兑其它世界主要货币,升值幅度分别为:德国马克70.5%,法国法郎50.8%,意大利里拉46.7%,英国英镑37.2%,加拿大元近11%。只不过,相对于其它的世界主要货币,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也就是说:当年美元对所有世界主要货币都大幅度贬值了。

  可是,当年美国发起的这一场金融战争,打击的对象仅仅是日本这个国家,而“失去的10年”也仅仅发生在日本身上,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发生在德国身上,(德国,和日本一样是二战的战败国,也是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也没有发生在法国、英国这些盟友身上。那么,为什么当年美国的猎物仅仅是锁定在日本身上,而不是其他国家呢?这当中又有什么值得人们深思的深层原因呢?

  时间悄然不安地进入21世纪,85年至今,转眼又是20多年过去了。从2005年开始,美国又一次在全球大国面前玩起了娴熟的美元大贬值的金融游戏,短短的3年间,世界货币们对美元汇率无不惊心动魄:欧元升值了,日元升值了,英镑升值了,卢布升值了,人民币升值了,澳元升值了……人们不禁要问:新的经济战争又将开始了?如果美国要挽救风雨飘摇中的经济大厦,这次它要锁定的猎物又将会是谁?中国?日本?欧元区国家?英国?还是印度、俄罗斯?或是东南亚国家?

  人们要做出清楚正确的判断,冷静清醒的分析是必须的。浅显的道理往往蕴藏在特定的观察角度中,也许这种分析不是建立在全面的观察之上,说明的道理也不一定是全部正确的。但是,对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是有益的。下面,就让我们从日本自身的战略角色和经济行为,去谈一谈为什么日本会如此不幸的成为美国的猎物。

  一、日本自身致命的软肋

  有人说,广场协议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与别国签订类似于广场协议的那种让国家利益受损的协定。

  日本为什么被迫签署《广场协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日本人一向自视甚高,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世界大国”,并以此为依据,自视为亚洲的领袖国家。在前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初,日本更是提出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设想,依托亚洲,以日本为头,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国家为腹,中国为尾的雁形发展模式,企图确立其“世界大国”的地位,与美欧争雄于世界。

  但是,日本自身有着与其远大抱负极不相称的致命的弱点,日本人从来没有清楚的认识,更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苦涩的事实:日本仅仅是一个经济上强国,但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美国驻军,政治渗透, 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它甚至连“大国”都不是,只是一个被美国淹没了自己声音的侏儒小国。

  对于世界其它大国而言,日本更象是被去了势的太监国家。一个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都被美国完全控制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有什么资格要成为“世界大国”?一个连自身国家命脉都不能自主掌握的国家,那些有着长远战略眼獾拇蠊渭颐牵制臼裁聪嘈潘心芰Τ晌把侵薜牧煨涔摇保砍苏紊霞硕淌拥娜毡救送猓厍蛏鲜敲挥腥四芟嘈耪庖坏愕摹?所以当年日本在全世界到处推销美、日、欧“三足鼎立”时,受尽了美、欧、东南亚这些国家领导人极度的冷遇,真是讨了一鼻子灰的。

  当初美国玩广场协议,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利益纠合,以其全球外交操控力、全球经济影响力、全球军事控制力为实力后盾,拉拢七国集团中的其它几国,全面逼迫日本签字, 最终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 如果日本央行干预, 日元升不了值。  (广场协议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这就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表现,一个被美国完全控制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的日本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

  日本,在美国眼里根本不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表面上,美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和文明的表率”,当年逼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当然不能说:“我全面控制了你,你不签也得签”。而是换个方法:你这方面不达标,那方面市场不开放,不符合自由市场经济原则,啊,我们4个都同意这个新方案,按照民主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你也要同意。这是台面上的话,还有台面下的话,私底下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日本掌权的政客们握手见面:你的xx丑闻已经被cia掌握,啊,该怎么做你清楚了吧。诸如此类很多见不得光的手段。所以,美国对日本控制之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一些日本作家重新反省当初签订广场协议,把日本政客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葬送日本国家利益的事情,说成“当初没有考虑周全”,称为“金融战败”。这点小伎俩,其实不是在替日本反省,而是在替日本政客脱罪,也就只配骗骗日本国民。

  对于日本来说,真相往往是增加人的痛苦的。一颗被美国深刻控制着棋子,一个至今不可能有自主命运的国家,这就是现代日本的悲剧和宿命。日本的存在,仅仅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并且是随时要为美国的国家利益牺牲的工具,在日美之间的经济战争远未开始之前,早就注定了日本悲剧式的失败的命运。这也就是广场协议为什么会发生在日本身上的根本原因。

  二、日本吸血式的外贸政策

  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日本实行的是吸血式的外贸政策---以外贸出口的增长换来日本经济飞速增长。那时从钢铁、电机、汽车、造船、纺织品等各个领域,出口都在巨额的增长,对于任何与日本贸易的国家,都是贸易逆差,日本一方是利益既得者,其它西方国家一方是利益受损者。1981至1985年,日本经常收支项目的顺差约为1200亿美元。1984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占比高达50%。1985年,日本由于历年出口的巨大增长,一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在美国和西方七国其它3大国的眼中,日本的行为是罪不可恕的。日本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美国和西方各国的痛苦之上的。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与日本的贸易中受益。这就意味着当时损害日本的利益=西方国家的利益。结果,大家就看到了,在西方各国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美国成功地拉拢了西方7国中的其它几国,名正言顺地逼迫日本签下广场协议,并顺便向全世界显示一下美国全球霸主的威严和领袖能力,何乐而不为?以日本的一国之力对抗4大国,日本独木难支,实力对比悬殊,又没有任何国家出面支持或帮助,日本又焉能不败?这一点,日本的做法就相当愚蠢。

  观察和分析美国的经济行为,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美国的目标都是精心选择的结果。从日本的广场协议,到亚洲的金融危机,或是事态的发展美国有把握可以控制的,或是那些国家本身实力极弱小远不是同美国一等次的。总之,美国从来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从成功率高低到有可能遇到的风险程度的大小,美国都一定会事先精确计算,并且始终小心谨慎,计算过赢面大了才会最终动手。吃亏的事情,或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以美国人的性格,是绝对不敢冒险的。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将要发动的新的金融战争,必将仍是那些美国可控制的国家或实力相对极弱小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这位新首相福田康夫最近对日元快速升值持警惕和极度不安的态度,并发出危险警告信号的深层原因。

  国家间博弈,任何一次较量都是生死攸关的。金融博弈是中美全球战略较量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和美国的全面竞争,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利益冲突和外交冲突,对于中国而言,面对美国金融战争打击的风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不会是美国的第一目标国。这是因为:

  1、中国经济具有极强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并非来源于经济结构,而是来源于独立的政治结构!和独立的军事力量!而日本缺乏的,恰恰就是独立的政治结构和军事力量!美国除非是选择偷袭式的进攻模式,才有可能有意外的成功。否则,以中国的力量即使是被动的防守,美国要想轻易得手也是很艰难的。巨大的风险和损失+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胜败的不确定性,“杀人一万自损三千”,这种在战略上得不偿失的可怕后果,其后果的严重性和悲惨性,只怕连美国也无法承受得起,必定迫使美国的决策层做出任何决策之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2、中国全方位式的外贸政策。现在,中国加大贸易的力度,开展了全方位的外贸新格局,不论是和美国还是和其它国家。这种外贸政策,一来有利于中国经济吸引外资,二来和美国打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美国祭起经济武器时不能为所欲为而有所顾忌。而中国的外贸政策,其妙处就于中国唯独对美国贸易大额顺差,对其它国家大部分是逆差和小顺差,并且互补性极强。也就是说,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多或少受益于人民币币值稳定,或者是直接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增长。

  这说明中国是认真吸取了当年日本的深刻教训,避免了吸血式的外贸政策的破坏性,使各国的经济利益出现严重的分岐,也使美国难以组织起利益联盟共同反对中国。这样中国在应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时就处在相当有利的位置,只需要面对美国一家的压力,从而避免了中国孤身独战群雄的局面。当美国试图拉拢欧盟、东盟一起施压人民币升值时,欧盟、东盟这些国家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考虑,对人民币升值并不敏感,结果是应者寥寥。美国没有帮凶,而选择自己单干的话,成功的可能性低。这种情况下,美国资本利益集团就很不好操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的金融安全。

  《易经》之否卦九五爻辞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危险是自认为安全造成的,灭亡是自以为保存长久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是自以为政治清平造成的。时刻担心“将亡”,“将亡”,国家的安全就会象系于桑树上一样牢靠。

  美国资本利益集团吸血的劣根性,决定了美国资本家的本性永远是一只凶残的狼,是不会轻易放弃任何出现在眼中的猎物的。中国金融体制自身存在的隐忧,一旦出现更大的裂隙,在美国资本利益集团眼中就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所以,中国的金融安全并非高枕无忧,也没有远离危险,更不能掉以轻心。中国必须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金融机制,掌握国内股市、楼市的“主控权”,对股市、楼市有可能出现的泡沫,要提早干预,打预防针,适度调控,这样才能真正让美国资本利益集团无机可乘!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0)

【新闻档案】2007年中国外贸总额达21738亿美元

  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两万亿美元。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1月1日公布,去年中国外贸进出口达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

  2007年,中国外贸继续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百分之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百分之20.8%。2007年累计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超越2006年水平。(2006全年贸易顺差1774.75亿美元)。

  2007年全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加14.4%,进口增加17.2%。2007年7月份美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贸易顺差额从2007年11月起不断下降,2008年1月份的顺差额自2007年5月起首次低于200亿美元。

  目前,中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结构虽已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依赖仍然较大,其产品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9.4%,仅次于对欧盟出口贸易的20.0%。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顺差来源国,近两年,中国对美国净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个百分点。

  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19亿美元,同比增长21%,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加工贸易出口5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同期出口额的53%,几乎占到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

  国家统计局援引世界银行的一个指标称,中国进出口占国民收入总值(GNI)的比重从2001年的38.47%上升到2005年的63.86%,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仍处在上升趋势,接近70%水平。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说明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将会对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竹卿点评】近30年的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充斥全球,当年日本的“世界工厂”的称号,也悄然地转移到了中国的身上。

  而这一切的发生,又悄然地改变着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从美国到欧洲国家,从日本到东南亚,从中东到中亚,从非洲到南美洲,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人们用难以掩饰的惊异的眼光注视着中国,用忐忑不安的心情讨论着中国发生的一切将怎样的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

  2007年,有一个数据更是引起了所有世界性大国的关注:中国外贸进出口达21738亿美元,几乎一举取代德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大国。中国的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不断的上升,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双边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美国产业界和议员们愤怒把引起美国经济衰退的矛头完全指向中国汇率政策,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表现出步步紧迫的态度,大有不惜由贸易战上升至汇率战的态势,2008年人民币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今天面临的经济形势,与1973年~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签订前的状况非常的相似。(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用一揽子货币取代与美元挂钩的做法。日本在1973年就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一直到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内在时机是否成熟了?以美国为首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中国是否应该让人民币快速升值?它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中国会不会牺牲自身经济利益,重蹈当年日元升值后日本“资产泡沫”的覆辙?会不会出现中国版的“失去的十年”?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日本当年的历史背景和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了解其中的经济运行规律,才能使人们有更清楚的认识。

  1、当年日本和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对比与分析

  上世纪的60年代未到70年代初,日本就成为了西方工业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凭借“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发展战略,逐渐从全球范围内确立了日本工业强大的竞争优势,其经济的成就,体现在当年的日本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一次由欧美以外的发达国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其经济迅速崛起所引起的全球瞩目和地震的程度,就是今天的中国,也难以与当年的日本相比的。

  任何一个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后来无一例外地取代旧的帝国成为世界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在美国人的眼中,日本的经济崛起,意味着美利坚合众国不可避免地重走大不列颠帝国没落的命运。日本人当年也自信地认为“21世纪将是日本的世纪”。甚至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也在感叹:“冷战结束了,输者是苏联,赢者却不是美国,而是日本”。美国人感受到日本的威胁,是真实的。

  那么当年的日本,“世界工厂”到底是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如果说1950年代,日本经济仍是以纺织、服装和其它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到了1980年代广场协议签订前,多年的发展使日本早就成为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并且初步完成了自身产业的升级。许多行业领先世界乃至独占鳌头,一批具有代表性产品的出口达到了世界第一或者是位居前列,如钢铁、造船、机械、化工、电器、汽车。科技与自主品牌,使日本的大企业驰名世界,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就能依靠技术和自主品牌打入美国的市场,并在市场占有率上对美国三大汽车厂家构成极大威胁。

  从当年日本的经济结构来看,日元具备了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基础,也具备日元升值的内在基础。而“广场协议”只是从国际协调角度制约了日本银行对市场的频繁干预,迫使日元真正地实现自由浮动。也就是说,最终使日元的升值,有多快、多慢的问题。升值速度和快慢是日本无法控制的,所以说日本失去日元升值的主控权。

  而今天中国的“世界工厂”,又是怎样的一种真实情况呢?如果我们细心观察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情况,除了21738亿美元这个总额即将取代德国成为最大的外贸大国,引起大部分国家的惊呼、德国的忌妒、日本的麻木、美国的不满之外,我们却更多的发现,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并没有真正达到“世界工厂”的成熟程度。

  (1)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在出口欧美日的大部分的产品,占全球市场比例较高的,多为服装、家电、玩具、旅行箱包和纺织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都是初级的产品或技术含量不高,靠人工和成本低价值的优势,才维持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一旦中国在人工和成本优势丧失,一些有着更低人工和成本优势的地区,是随时可以找到替代的生产国的,如生产线会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2)与其说是“世界工厂”,不如说是“世界车间”。中国的出口,更多的是外资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出口的结果,(外资企业创造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54%),中国的厂家承接的是国际分工中加工制造和组装的这部分环节,处在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如在电子、电器、汽车等产业上,相当程度上还是以主要部件的进口装配为特征,这些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美、日等发达国家。

  (3)制造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还是一个没有研发中心和技术优势的“世界加工厂”。在彩电、手机、冰箱、空调、微波炉等产品上,“中国制造”已是世界市场占有额的第一位,但中国厂商也更多的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一些高技术的产业,中国至今未能生产使之形成规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竞争,如大飞机、磁悬浮列车等。

  (4)目前,新的技术革命仍处在方兴未艾的状态中,以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处在全球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中国正处于全力追赶的阶段。如在“生命之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工程中,中国虽然承担1%的测序任务,但是基因组序列图测序的高精密仪器却来自于美国。能不能抓住这次全球技术革命并处在世界科技前沿,完成产业升级,对中国仍然是最大的考验。

  由此可见,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能力,与当年的日本企业所能达到的优势相比,还远不在一个等级的。中国的“世界工厂”,与当年日本的“世界工厂”相比,差距是巨大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目前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处在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在未来的10年里,更是处在自身产业升级的最关键时期。所以,人民币升值不具有内在的基础------中国目前并不具有成熟的经济结构。

  2、当年日元升值与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对比与分析

  日元升值的最初几年,日本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日元升值萧条”时期,反而经历了将近7年的高速增长和繁荣。从1985年开始,到1991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1988年甚至出现了久违的6.5%的高增长。为什么最初的日元升值并没有严重打击日本的经济呢?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1985年~1991年,适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低。(当年的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在15~20美元/桶之间波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的下跌,日本在进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的石油进口额随之减少,严重依赖国外石油供应的日本企业,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因此低油价不仅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增长,而且舒缓了日本的通货膨胀压力,部分抵消了日元升值对日本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影响。

  (2)日元急速升值,虽然打击了日本对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但是,日本抓住贸易条件整体改善的这种新机遇,加快和完成了自身工业的产业升级,产业向高精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调整。日本的出口企业将“重、厚、长、大”的产品进行积极调整,大力发展“轻、薄、短、小”的产品,强调质量、技术、创新、品牌、营销网络等非价格竞争力的因素,使日本企业以科技、质量和自主品牌取胜。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电子设备、机器人,半导体蕊片,高端钢铁等产业迅速成为日本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发展的领头羊。

  (3)1980年代中后期,全球信息技术产业还处于技术革命的前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当时日本的IT技术基本适应了全球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并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并处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先位置,国际市场对日本信息技术产品有旺盛的需求。

  而目前的人民币升值,是处在一个极为恶劣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

  (1)国际石油价格爆涨。从2007年11月开始,国际石油价格由当时的大约60美元/一桶,飞涨到2008年3月12日突破110美元/一桶。我们称之为“第四次石油危机”。而之前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在1974年、1981年、1990年)其石油价格涨价的幅度,都几乎导致当时世界经济的“崩盘”。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由于经历了前三次石油危机的风险,注重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机制的建设,早已经有了强大的病源抗体,其抵抗高油价的能力显著提高。

  而现在,第四次“石油危机”却明显的向中国经济敲响危险的警钟。(1993年前,中国的石油需求完全能够自给,所以中国经济几乎没有受到前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的上涨,给中国带来成本上涨和通胀的压力,使以产能消耗严重、加工制造和组装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受到消弱,企业生存的能力减低,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2)国际原材料爆涨。2008年铁矿石谈判已经尘埃落定,铁矿石协议价格比上年上涨65%,中国钢铁企业成本加大。2007年,世界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小麦上涨了112%,玉米上涨47%,大豆上涨75%。国际粮食价格疯涨中国国内粮价承受极大的压力。中国2008年2月CPI上涨8.7% ,创近12年来新高。等等,从铁矿石到木材、从肥料到粮食,几乎一切与中国有关的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本来就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中国企业,利润的空间进一步缩减,前景不利。

  (3)人民币目前并不具备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做到当年日元升值时贸易条件改善的前提。(当年日元升值后,由于可以自由对兑,并且是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日元本身具有国际购买力,如当年日本就是用日元购买中国的煤和石油,到东南亚国家购买木材等等,从而使日本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今天,中国是不能用人民币到国外购买到铁矿石、石油、粮食等资源。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不会带来“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下降,舒缓通胀压力”,而带来经济增长的好处的。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当年的日本差距甚远。人民币并不具备升值的内在基础。(人民币的升值,是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人民币的加速升值,就目前而言,它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伤害,也使中国经济没有足够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加就业压力,消弱了产业竞争力,加大了经济运行风险,对中国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不利的冲击。

  当年日本10年经济破灭,泣血之灾,前车之鉴尤未远。对于中国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迫于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人民币汇率改革做到“以我为主”,以清醒冷静的态度,坚持人民币升值“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自主操控人民币升值的整个过程,才能实现中国自身产业结构升级,让人民币具有成为新的世界储备货币的实力,才是最终有利的。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1)

资料档案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日本和德国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经历了持续的贸易顺差,成为了战后世界经济最突出的亮点。汇率升值也都成为困扰这两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难题。

  196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面临来自国际与国内的双重升值压力。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兑换。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固定汇率制度)崩溃。1973年3月2日,德国马克同美元彻底脱钩。

  1974年,德国放松外汇汇兑方面的管制,注重国内的经济政策目标,尤其是国内物价和产出的稳定,马克汇率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德国不愿以过多牺牲国内经济政策来维持既定的汇率。在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者之间,德国货币当局选择了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让马克汇率自由浮动。

  1960—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累计升值1.79倍,同期,经过贸易加权的马克名义汇率升值1.43倍。无论是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还是贸易加权的名义汇率,同期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过了日元。

  在欧洲,70年代末德国马克已取代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到80年代,德国马克成为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国际货币。

       竹卿点评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和德国经济发展取得惊人的成就,在战后仅20年间就分别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在经济崛起和国家发展的轨迹和过程也极为相似:同样是贸易立国,推动出口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同样是要面对持续的升值压力,本币被迫大幅度的升值。但是,后来两者的国家命运却截然不同。美国仅仅在日本身上收割了国家财富,让日本经历悲惨的“失去的10年”,而悲剧并没有发生在德国的身上,德国人最终平安渡过大劫。

  日本的“广场协议”至今23年过去了,亚洲金融危机也刚渡过了它的10周年祭日。如果说日本这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血的教训,那么在德国的身上,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德国马克升值那些有益的经验,得到那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并用来解决今天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令人不安的困惑和难题,使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安全之路。

  下面,让我们从当年美国为什么没有利用德国马克升值趁机收割德国的财富,或者从当年的美国为什么不能如愿以偿从德国身上收割财富说起。

  1、当年美国的目标不是德国。

  美国华尔街的资本利益集团,仗着极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兴风作浪寻机寻找新的猎物吸血,但是,这种兴风作浪是刀尖上舔血的买卖,风险也是巨大的:在1985年-1989年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期间,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的经济是处于疲软状态的。因为当时其国内资金几乎全军出动奔向日本/东南亚去抢劫了,使美国经济处于贫血状态。从资金进入期->资金炒作期->资金撤退期,一个周期长度大约是3-5年,美国经济的贫血状态不能持续太久时间,超过了这个时限,一旦美国资本不能成功掠夺财富,未能及时退回美国为自己补充新鲜血液,美国经济势必受严重的内伤,会加剧美国内出血状态,那时,美国面临的绝不是经济危机这样简单,而是大厦将倾,随时会致命的。

  出于自身经济风险的担忧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美国需要在众多升值的其他国家货币中寻找猎物,力量是不能分散的。抓紧的拳头打出去的力量比五指松开的大。这个道理,美国的资本集团也不是傻子不会不明白。由于美国自身的力量所限,(只能锁定目标重重一击,不能四面开花。)所以,当年美国资本集团猎取金融攻击目标时,是经过精心考虑和细心分析,从中剔除出的猎物只会仅仅锁定其中一个国家。那一个成功机会最大,这个国家就会成为美国的猎物。

  当年美国锚准的众多猎物当中,日本和德国是两个最大最明显的目标。(期间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的幅度最大)但是 ,由于重心只能锁定其中的一个,并且要考虑最终的成功机率。(一击必须成功)美国最终放弃了德国而猎取了日本。这是因为:

  (1)日本是被美国深度控制的国家。美国驻军,政治渗透, 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因而日元升值的整个过程,是美国完全可以一手操控的。资金何时进入,在什么样的价位进入,资金何时撤退,在什么样的价位撤退,这些都是可以预先知道和操控的。一击而中,还能全身而退,丝毫无损,这对于美国资本集团而言,简直就是零风险,一单只赚不赔的大买卖。而在德国,虽然德国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控制,但是操控马克升值的难度很大。(这一点,稍后再作详细分析)

  (2)日本对美国的经济威胁远比德国大。美国的汽车业、钢铁业受到来自日本的强大冲击,美国的电器业被贴着“索尼”、“松下”、“日立”标签的日本电器军团打得溃不成军。在日本产品强大的侵吞攻击下,美国工业节节败退。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最高时一度达到了约占50%的程度。日本对美国发动的潮水般而来的经济攻势,令美国上下从美国政府到民间都一时大为震惊,坐如针毡而信心尽失,手足无措而至今仍对日本心有余颤。这就是当年美国的“日本威胁论”。日本那时被视之为苏联以外对美国的最大威胁。这种深入美国人心中的难以磨灭的“日本威胁论”,使美国以日本为攻击目标具有了深厚的国内民意基础。而德国的对外贸易更多地在欧洲国家国家占据较大比重,对美国虽然也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但远不如日本贸易顺差那样集中。所以,美国国内很少会感受到“德国威胁”,如果强行以欧洲的盟友德国为猎物,会使美国在道义上难以得到国内民意的支持,在国际上也会动摇美国千辛万苦才建立起来的全球道义领袖的地位,若因此失去欧洲盟国的支持或引起欧洲国家的戒心,会得不偿失。所以,使美国对德国下重手时顾虑重重。

  (3)美国考虑到前苏联这个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苏联解体前,德国是北约中的核心国家,又是欧盟的核心国家,是美苏争霸中最坚实的基石。与德国保持良好的盟友关系,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首选项。而苏联解体之后(1991年),德国由于自身的统一过程需要机体的慢慢消化,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乏力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美国对德国的担忧和戒备之心。(德国至少在10年内对美国不会构成威胁)。对于其他能给美国带来严重威胁的国家,俄罗斯处在极度休克的状态,中国在1989年夏季风波之后也处在极度虚弱的状态。唯一能让美国担心的是日本。由于前苏联这个美国最大敌手的解体和消失,美国那时已经可以慢慢腾出手来,转而对付日本这个美国经济的“最大威胁”,日本的厄运就到了。(这个缺脑的日本,被美国主子算计了,还在乐呵呵的在为美国主子数钱。)

  2、德国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执行了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纵使美国无意攻击德国,如果德国在马克升值时,没有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或自身经济体系存在重大隐忧,让美国有机可乘或顺手牵羊的话,有可能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而德国相对于日本来说,其货币政策有其高明之处,因而在客观上使德国多了一面防火墙,也使德国免遭大难。

  德国的货币当局,即德国的中央银行------联邦银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德国的政府和德国宪法也赋予联邦银行强大的独立性。在德国,联邦银行需要为物价稳定负责。在德国联邦银行的信念里,物价的稳定是最重要的目标。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是德国政府特别是财政部的责任,不在联邦银行的职责范围内。这种强大的独立性,使德国联邦银行制定自身的货币政策时,可以尽可能地排除来自德国政府行政方面的影响和干扰,独立自主地作出决策。

  1987年2月,在美国财长的倡导下,西方七国集团在法国巴黎达成“卢浮宫协议”,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币值。但是美国不愿意通过提高国内利率的办法来稳定美元,转而对日本和德国施加强大压力,要求两国降低利率,从而消弱日元和马克来实现美元的稳定。结果是日本被迫降息,将利率下调到2.5%的超低水平,并一直维持到1989年5月。缺脑的日本,在其央行错误的超低利率政策(被迫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下(自愿的),直接导致了国内流动性过剩,资本潮水般涌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于是越吹越大了。(“广场协议”后的泡沫经济,不是由日元升值本身造成的,而是升值之后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那时美国政府也以同样的方式威迫德国政府,要求德国降息,但是德国政府一脸无奈的表情:联邦银行是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独立性很强,政府无法干预,也没有权力威迫联邦银行。德国联邦银行说:如果降息,会增加流动性,给德国带来通货膨胀。对不起,德国不能降息。结果独立性很强的德国联邦银行根本不买美国的帐,坚持不降息,因而避免了日本式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危机在德国身上出现。

  对于德国而言,保持货币的对内稳定,保持国内产出和物价的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始终是最高目标,或唯一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甚至可以牺牲汇率的稳定。1970年代初,在德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下,德国联邦银行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投放马克,引起流动性过剩,威胁国内物价稳定,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那时,德国面临蒙代尔“三难悖论”(即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维护固定的汇率制度、开放资本市场和实行积极有效的国内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最后德国的选择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没有为汇率的稳定牺牲货币政策)在1973年3月,马克与美元正式脱钩,放弃了4马克兑换1美元的固定比价,实现自由浮动汇率,马克开始连续升值。

  德国马克的升值总体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德国的贸易顺差以及出口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或者说比较大的的冲击。顺差和出口继续增加,这是因为:(1)、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2)、地区性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3)、德国人把升值看作是一条鞭子来鞭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汇率政策从属于货币政策,加上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引导,德国最终实现了马克的升值与经济的平稳发展。

  3、欧洲区域内的货币联动机制,使德国较少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

  1972年,欧洲共同体达成协议,区域内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动保持在2.25%以内。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以后,这一区域内的汇率联动机制也被延续下来。如果说,相对独立的德国联邦银行是德国经济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那么,欧洲区域内的汇率联动机制,就是德国经济安全的第二道防火墙。

  这种汇率联动机制,相当于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阵,面对最强大的敌手,化一人的压力由七人共同承担。马克的升值意味着区域内各国货币也随之升值,(各国要保持在2.25%以内的汇率波动),这使德国无形中得到了其它欧洲国家的扶持,马克升值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它欧洲国家共同分担。更何况在更多的时候,当市场普遍预期德国马克相对于美元升值时,由于欧洲其它国家货币随马克升值而升值联动,投机资本注意力并不集中在马克身上,而是转而对相对于马克较弱的里拉,英镑或者是其它欧洲国家货币造成直接冲击。

  这种情况下,投机资本实在不好操作:如果仅仅是一个德国,还好办些,但是要面对是欧洲共同体所有国家呢?如果说得罪了一个国家,这种风险还可以承受,但是要是得罪的是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并联手的十几个国家呢?这种风险还可以承受吗?除了增加投机资本的总额,(这个数额恐怕要增加不止10倍了,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操控马克升值等于操控整个欧洲货币升值,一不小心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投机资本操控的难度之大操作之艰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也使那些有心迫使马克升值收割德国财富的国家,在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巨大的困难面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由此可见,从德国的经验和日本的教训表明:一国在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遇到汇率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升值的本身并不可怕。无论是选择阵痛式的快速调整(自由浮动汇率),还是渐进式的缓慢调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都将取决于中国的自身实力。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以中国现在的魄力和实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多万精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只要我们能奉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加上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牢记人民币升值“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人民币的对内稳定,保持国内产出和物价的稳定,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鞭策中国企业提高生产率,实现国内的产业升级,人民币必将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外在未来全球经济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新的国际货币。

  人民币升值的未来之路是一个充满艰辛而曲折的过程。经济数据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刀,有巨大的风险,也有巨大的收益。深入思考和冷静的分折,才能在前人未涉过的大川中找出最安全的路。对于未来人民币如何升值的探索,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在此不再深入。我将在〈第二章  走向世界货币  人民币升值之路〉专章论述。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2)

新闻档案 美国经济研究局:欧元7年内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

  自2007年7月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美金融机构严重亏损,出现信贷紧缩,加剧房地产业的衰退,并逐渐波及实体经济。美国金融行业危机和经济衰退风险使美元加速贬值。从2002年1月到2008年3月,美元兑所有货币实际汇率(指数)下降了24.5%,其中兑主要货币实际汇率(指数)降幅更是高达32.3%。

  2007年9月以来,美联储6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到目前的2.25%。美元兑主要货币的汇率纪录被不断刷新。2002年1月1欧元可兑换0.8594美元,2008年3月27日1欧元兑换1.5798美元,美元跌到1999年欧元问 世以来的最低点。2002年2月,1美元可兑换134.77日元,2008年3月17日变成1美元兑96.88日元,创近12年来新低。美元兑人民币则是从2005年汇改前的1∶8.2765降到2008年4月10日的1∶6.9920,人民币步入“6时代”。

  在全球外汇储备货币中,美元的主导地位正在不断地受到挑战。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已从1999年3月的71.1%降到2007年底的63.81%,欧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地位正在迅速加强,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已从18.1%上升到26.5%以上。2006年以来,伊朗和委内瑞拉开始采用欧元取代美元作为石油计价和支付手段。

  过去5年欧元凭借欧元区13国统一货币的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在流通现金方面,欧元的现金流通(纸币和硬币)市值在2006年底已经超过美元。而世界各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进程,也促进了其他非美元货币在储备货币中地位的提升。美元作为保值、规避风险的货币的功能,其优势地位正在受影响。

  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近日发表研究预期,欧元7年内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到2015年,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王者地位将被欧元取代。

  竹卿点评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技术、金融实力和军事上的领先以及政治、外交、经济的控制使得美国长期处于支配和领导的地位。作为大英帝国全球霸主衣钵的继承者,美国人十分注重吸取大英帝国从巅峰从向衰落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骨子里有着深深的危险意识。对于美国而言,防止任何一种有可能威胁或取代美国霸权地位的新兴力量的出现,并试图将任何新兴的力量扼杀在萌芽之中使之不构成威胁,就成为今天的美国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与基本国策之一。

  在全球的范围内,能引起美国高度警惕和极度担忧的,认为有可能取代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力量,其中最具有威胁潜力的,有三股力量存在:如果说仅仅在政治和军事的领域内,是正在全面地高速崛起的中国和己恢复元气的俄罗斯;而在经济的领域内,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势,商业网络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全球区域的经济力和影响力,还是在经济总量的规模上,美国还面临着一个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欧盟以及自1999年问世以来仅有10年时间的欧元。

  三十年磨一剑,欧洲所图者远,所谋者大。欧元自诞生之日开始,就肩负着欧洲联盟赋予的远大的责任———重新确立强大的欧洲在未来世界的地位,昔日欧洲“世界中心”这种光荣和梦想的回归。对于欧洲联盟来说, 欧元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欧洲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安排,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并重新划分未来世界货币体制和未来世界经济体系的版图———未来的世界经济体系,最理想的是形成以欧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最不济的也要形成分别以欧元和美元为中心的两极货币体系。

  欧洲的意图,美国并非一无所知。只是由于欧洲是美国的“最天然的盟友”,文化同源,有相同的“民主价值观念”和“政治信念”,还是美国自身政治与军事中最重要的大西洋安全架构的基石和支柱。因此,在欧元诞生之初,美国明知欧元的产生将对美元霸权产生强大的冲击,甚至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全球霸权,但是,在外表现出来的还是那种温文尔雅的风度;即使美国内心对欧元这个竞争对手恨之入骨,并有恨不得即刻用最快的速度将之连根拨起,使之埋入坟墓的“冲动”,但是基于“盟友”和“道义”上的情面,美国最后不得不违心地表态“欢迎欧元加入竞争者的行列”。

  美国温情脉脉的“大度”和“风度”,让天真的欧洲沉浸于“未来世界经济中心”的美丽梦想中不能自拨。欧洲人只怕从来没有真正认清过美国的本来面目:在表面的笑意祝福和洽谈甚欢下,深深隐藏的却是美国如鹰鹫般锐利而阴冷的眼光——依据美国的行事风格,任何威胁其核心利益和全球霸主地位的,那怕是“天然的盟友”,都必须要狠狠地踩在脚下,才是最安全的。

  老谋深算的美国,一边冷眼旁观,一边冷笑不止。它一直在寻找一个能把欧洲和欧元打入深渊的战略反击切入点——以科索沃人道危机为借口,以北约的名义,出兵“帮助”欧洲联盟解决“不听话”的南斯拉夫联盟。时间的选择上更是微妙: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开始对南联盟进行长达78天的野蛮轰炸,并成功支解南斯拉夫联盟。

  那时,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紧张不安地注视着欧洲发生的那一场战火,享受了54年和平的欧洲,竟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在自己的本土上面对突然其来的最近距离的残酷战争的洗礼。和平远去,战争近在咫尺。无论是欧洲人自身,还是世界的其他国家,在极度的震惊和恐慌中,出于对资本安全的考虑,都纷纷抛出手中“蒙上阴影”的欧元,并争相购入和持有远离欧洲战火的“安全和坚挺”的美元。

  对于欧元来说,由于得罪了美元,伤害了美国的核心利益,早就注定了它最初的命运是多舛的,荆棘满途。1999年1月4日,欧元正式在各地挂牌交易,那时,纽约汇市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为1:1.1806。随后,战争来临,欧元开始了漫漫的下跌历程。从1999年3月开始,欧元大跌,到2000年10月29日,纽约汇市欧元对美元汇率降至1:0.8226。之后的2001年、2002年、2003年,欧元的弱势一直持续。直到2003年7月15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才突破1:1。

  欧洲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黑手是来自于美国盟友的背后的一剑和无情打击,而这种打击是如此的沉重:长达5年之久,人们对处在深渊谷底的欧元几乎失去了信心。美国人成功地一举击溃了欧元,重创的欧元自身难保,难以恢复元气,一直在生死一线之间浮沉,也就根本无法对美元的霸权体系构成真正的威胁了。

  如果人们注意时间的细节(2003年7月15日),细心的人们就能发现,已经在深度溺水状态的欧元,在生命将沉的危险之际,后来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那一根救命的稻草甚至是自大的美国人双手奉送上来的———美国以“反恐”的大旗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名义,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个深刻影响当今和未来的世界格局的分水岭事件,时间就发生在2003年3月20日。而自此之后,一切就改变了。“反恐战争”已经是几个年头了,美国的国家战略屡遭挫折,伊拉克问题使得美国不断在出血,被架空的虚拟经济被越掏越空———美国次贷危机的窟窿也越来越大,到现在美国经济更是面临最近10年最严重的“深度衰退”的前期。

  美国的国家战略出现了重大失误,痛失了继续重创打击欧元的良机。欧元也因此得到了喘息之机。欧元自身的命运发生根本逆转,连续5年,欧元由弱变强,对美元的汇率连创新高,2008年4月9日1欧元兑换1.5828美元,(由2003年7月15日算起,欧元累计升值了58%以上)升幅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在欧元的历史上前所未有。而美元却大幅贬值,处在“奄奄一息”的状态,人们对美元的信心降到了历史的低位,甚至有了“美元陨落,欧元将问鼎王座”的期望。

  今天,欧洲与美国这两个“天然的盟友”在“欧元是否最终取代美元”上,有着天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欧美在经济领域内交锋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中俄与美国在政治领域内的正面交锋),彼此都在全力地给对方施加战略压力。对于美国而言,一旦欧元全面取代美元的全球霸权的地位,将会是灾难性的影响。而欧洲,目前正在发力,其与美国“角力天下”的战略抱负、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是美国不愿乐见的:

  1、2007年10月19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当天通过了欧盟宪法简版条约,(里斯本条约)从而结束了欧盟长达6年的制宪进程——>说明欧洲联盟正在加速推进欧洲大陆的政治整合,力图消除欧盟内部一盘散沙的隐患,从而为未来的欧元在全球的强势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2、2007年12月21日,《申根协定》参与国的范围由15国扩大到24国,九个2004年才加入欧盟的国家也将成为申根大家庭中的成员。24国的公民可以不必通关而到协定覆盖的其他国家自由旅行。这种免护照、免通关的自由旅行不仅为数亿欧洲人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更让他们增强了对“欧洲人”身份的认同。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的话来说,《申根协定》为“旧大陆”缔造出了一个“新欧洲”——>说明欧洲联盟正在全力推进欧洲大陆的地理整合,为未来的欧元全面取代美元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3、2007年12月21日,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举行会谈共同推动地中海联盟的成立。地中海沿岸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于2008年7月14日在法国巴黎与欧盟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分别与即将与会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进行磋商,确定地中海沿岸的非欧盟国家与欧盟国家的优先合作领域。——>说明欧洲联盟欲凭借其地理优势(相对于美国)、以及制造业方面的特点,正在赶超美国的金融体系、已经超过美国的经济规模,企图将整个地中海沿岸国家(包括地中海沿岸的中东国家)的资源和市场纳入其经济循环,建立“大欧元经济圈”,为未来的石油欧元和欧元霸权打下坚实的地缘基础 。

  可是今天的美国,形势却不容乐观,其国际地位的急剧跌落和国势下降的恶劣程度,对比欧洲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到2008年的第一季度,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美国国势衰落的速度明显加快,国际上美与非美各方的博弈也渐渐达到一个新的拐点——美元玩贬值游戏,玩来玩去,国际局势僵局不变,最后竟然在自己身上玩出了金融危机(以前,从来都是美国在其他国家玩出金融危机的,其他国家是受害者,现在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自己受伤了,内伤竟然还好象很重,哈哈,难以转置信吧?中国的先人说“害人终害己”,报应来得还真快啊``````)。

  美元如果持续的贬值下去,出血还是轻的,一不小心再玩下去,美国可能真的伤筋动骨,风雨飘摇中的美国经济大厦只怕要轰然倒塌了。在病急乱投医的可能性之下,美国肯定要想办法:打击欧元、重挫人民币、砸死英镑、鲸吞印度卢比、抢劫日元等等,都有可能进入它的疯狂视野范围:所以各国现在都很清楚,防得严严实实,避免本国货币成为美国口中餐。  

  对于美国而言,美国是绝对不愿意放弃全球美元经济给它带来的巨大的既得利益,更不愿意就这样失去全球美元的霸权而回归正常的国家货币地位。所以才会心急如焚,到处抓狂。作为美元霸权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必定会全力一击,欧元美元终有一战。无论欧洲各国是否愿意看到,或怎样下意识选择躲避,都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以欧盟的意志为转移的。美国现在等待的,仅仅是为了一个最佳的时机。面对欧元越来越强的侵蚀,对美元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冲击,美国早就准备了两种手段应付:

  1、美国目前基本是采取拖延待变的方式(守势),看看有没有机会等到欧元出现破绽,继续玩美元大幅度贬值,然后再升值的游戏,打击欧洲出口,重伤欧洲经济,掠夺欧洲国家的财富。只要未来局势的发展让美国能最终控制,美国不会放弃这种方式,美国付出的代价最少,也使美国尽可能获取更长时间的既得利益。

  2、未来形势发展,不排除美国以一种极端的手段以打击欧元,例如通过战争的方式使欧元贬值。各种因素的结合,使得“突发性”越来越强烈,未来国际发展趋势的发展,一旦使美国认为局势已经不能控制,在次贷危机不断加深的阴影下,美元霸权急剧陨落,引发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极有可能采取这种断然的手段,欧元或将成为美国的下一个牺牲品。

  而这个战争方式的切入点,有可能选在中东,例如攻打伊朗,或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制造分裂事件,造成石油紧缺。欧洲所拥有的石油资源,与美国所拥有的石油资源远远不能相比,只要战端一开,欧元必贬值(美元升值)。另外还有一个点,最大的可能选在欧洲科索沃。对于这个刚宣布独立不久的“国家”,美国其实早就未雨绸缪,目前一手把持科索沃的独立进程,成为威胁欧盟的导火索。在美国未来的国家战略考虑中,美国自信在日后可以左右科索沃局势,借科索沃独立之机,重演最新版的“科索沃战争”。一旦科索沃战火重燃,美国就可以故技重施,最终一举击溃欧元。

  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个真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记取。当人们只关注身边的人民币加速升值时,(2005年汇改以来,到2008年4月,人民币累计升值了15%),也不妨以更开阔的眼光看看周围世界的变化。欧元、日元、英镑、印度卢比、韩元……其升值的速度更远快于人民币------>全世界只有美元在大幅度贬值。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孤立地存在的。对于美国而言,其战略的对手,绝不仅仅只有中国一家,俄罗斯、欧盟、伊朗、朝鲜、委内瑞拉、巴西、甚至是日本、印度....每一家在美国跌落的时候踩上几脚,美国跌落的速度只会加快……

  这就是今天美国所面对的处境,四周都只有敌意的眼光,真正的朋友并没有几个。美国对各国戒备的心理与复杂的心情,只会加重而不会减弱。中国唯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当前的世界发展的形势,抓住有利的时机,重心发展自己,我们就能够避免前进路上的任何危险,最终找到最安全的路。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3)

新闻档案 世界看中国中国经济转型不及印度

  2008年2月24日,《德国之声》电台报道:德国的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该调查报告在对125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汇总之后认为,印度在经济转型方面走到了中国前边。印度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排名第25,而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仅仅被排在了第85的位置上。

  印度的绩效管理受益于其政治决策,在本次调查中排名上升到第19位,与两年前相比上升了13位。贝塔斯曼基金会认为,印度政府试图将印度塑造成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并且在国际政治上充当重要的角色,这一计划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了。

  贝塔斯曼方面同时指出,印度应该利用这个有利的形势,加强努力,以解决其最大的问题:社会不平等,并且加大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经济成果。该报告建议,印度应该继续推行经济转型,并严格维持经济增长率在8%左右。但该报告对印度累赘而欠缺的司法制度,以及在冲突地区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不利提出了批评。

  中国在管理指数方面的表现并不好,只是第67位。虽然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让全世界都感到惊叹,但是中国的综合排名只列在第85位,远远落后于印度。

  竹卿点评 在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有着世界屋脊“大梁” 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一个近年被所有的西方国家高度关注并不惜极美赞誉之词的国家——印度。这个国家所受到的重视的热度绝不亚于它的近邻中国——西方国家习惯于将“印度象”与“中国龙”相比较,认为“印度政治经济体制相比中国更好”,“中国经济转型不及印度”“印度未来的发展将要超越中国”,认为印度是“金砖四国”中最耀眼的一块“金砖”,并称之为“未来亚洲真正的巨人”。

  1947年印度独立之初,其承袭的大英帝国留下来的较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国家基本设施体系(如铁路),加上印度政府基本延用了大英帝国完整成熟的金融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在二战中相对和平的环境,国家的基础因而也远比刚经历了8年世界大战的痛苦煎熬+3年残酷的国内战争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的中国要深厚得多,其发展的前景也更为优越得多。如果要考虑1949年——1978年两国截然不同的“国际待遇”,从国家安全环境和地缘政治因素角度看,印度的优势,也就比中国的发展更为明显得多。

  印度独立后经历前30多年经济稳定的发展,按西方人的眼光,其经济的开放程度和政治民主的程度,那绝对要比“在集权专制体制下”的中国的发展要优势得多的,因而印度的经济就应当比中国要成功得多,甚至应该是远远的超越中国的。但是,让西方人失望的是,到1980年,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不争气”的印度和中国几乎还处在同一个水平上。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道路还远要比印度曲折多灾难的多(大跃进运动+10年的浩劫)——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中印最后仍然处在同一的发展水平上。由此可见,那时具有最好条件与时机的印度,并没有能力超越中国。

  而中印两国在经历了后30年发展的今天(1978年—2008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早已经远远的超越了印度。(2007年,中国的GDP是246600亿元,是1978年3645.2亿元的67倍。若以当年的汇率计算,为3.0100万亿美元,人均为2280美元;2007财年,印度的GDP为1.01万亿美元,人均为920美元)——事实上已经证明了政治制度并非是经济发展不利的根源。印度要赶上中国,在20年内是不可能的,印度世纪,至少在目前来说,有点神话的意味。

  只要回想一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承受了多少国外的非议和国际压力:89年,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金融体系无救论等等针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永无休止的批评和指责。中国经济远远超越了印度之后,中国的GDP在2004年超越了意大利、2005年超越了法国、2006年超越了英国,现在即将超越德国——中国经济的发展令西方国家极为难堪——国外的谎言破产了,很丢面子的西方国家,自然想办法通过吹捧印度拿回点面子:继续证明它们的经济制度是经济能否发展的根源的论调。这就是龙象对比热背后的最根本原因——那怕印度根本无法超越中国,西方国家仍要一致唱好印度唱衰中国,企图树立一个西方式民主的“成功”的印度发展模式,以抵消对更多的国家有着越来越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失败”的中国发展模式。

  对于印度而言,其未来的发展,必需跨越N个高难度的危险雷区和自身的缺陷。从长远来看,印度在没有解决好国内问题的情况下不大可能赶得上中国。

  1、民族宗教问题、种性问题、土改问题是印度面临的三大根本问题。其中的种性问题是根本的根本,得不到解决其它两个问题都别想解决。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建立一个内部融洽相处的民族框架和利益分配机制,是印度走向世界大国的基础。印度的核心宗教是印度教,人分五等,等级森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不可接触之贱民。这就是印度的种性制度。目前印度近11亿人口中,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人数约为1.6亿。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高级种姓接触,不能与高级种姓通婚,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打扫房间等。独立后,这种传统影响尤其在农村还根深蒂固,这实际上不利于在思想上把整个民族凝聚起来。

  我们以前经常说的“印度”“古印度”,是对印度次大陆上多个国家的总称,和今天的印度,从地理范围/人文/宗教/思想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印度次大陆上,长期都不是统一的国家,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征服而被强行“合并”进东印度公司的国家和民族很多很多。从英国殖民下独立出来的印度,并没有“统一的血统”。

  今天的印度是一个由印度斯坦族、泰卢固族、孟加拉族、泰米尔族等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宗教众多,文化各异。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46.3%,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尔族占7.4%,马拉地族占7.6%,古吉拉特族占4.6%,加拿达族占3.87%,马拉亚拉姆族占3.59%,旁遮普族占2.3%等;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信奉伊斯兰教(12%),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印度的语言异常繁杂,宪法承认的语言有10多种,登记注册的达1600多种。象这样的情况,民族的凝聚力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也是印度本身巨大的安全隐患。

  当年的印巴分离,就是因为巴基斯坦不能忍受印度教徒对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穆斯林教徒的岐视迫害而要求彻底独立的,印度教的种性制度就是这种岐视迫害的根源。印度国内的13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十分活跃,就是因为印度是强行撮合在一起的民族与历史,并没有统一的的血统,其内部的凝聚力比中国要少得多。

  至于印度的土改问题,由于采用赎买的方式,在没有付清赎买金以前,农民以土地税的形式付高额的地租,因此也就很少能从根本上动摇印度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柴明达制、英纳姆达制、贾吉达制、马尔古扎制、塔鲁克达制、马列吉制、科提制等。至今,土地是掌握在土邦的封建大领主,或高度集中在大资本家的手中。1961年印度农村人口无地的占24%,到了1971年,农村无地人口已经到了38%。这种高度集中的土地私有制,带来严重的社会隐患,并进一步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的土地私有,地主利益、佃农利益、官员利益、大资本利益,难以调和。2007年1月7日,印度警方曾试图进入兰迪格兰地区收回政府征地,但是遭到了当地农民的阻拦,双方各不相让,最终演变成一场冲突,共有7人死亡,另有100多人受伤。 2007年3月,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兰迪格兰,因为开发区建设拆迁房屋引发警民冲突,数千农民和数千警察爆发了激烈冲突,警察开枪打死14人,事态严重激化。激烈的冲突导致至少14人死亡,75人受伤。可见,事实上印度在走工业化道路中遇到的问题,将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比我们更为严重。

  2、印度的情况,是不适合外国资本去那里投资的。

  印度的基础设施比较差,缺乏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即使是在印度孟买、加尔各答这些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发展制造业的很多基础条件尚不具备,基础设施不足,如交通落后、缺乏充沛的电力能源保障、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等,再加上印度在市场领域给外来资本竖起了高高的门槛,这些都成为制约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

  印度人对于外国投资的异常敏感常常让中国人很不理解。印度,对于外来投资,有着近乎变态的敏感程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有旧伤:当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以贸易为名,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贸易公司,逐步吞食印度半岛各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渐渐演变成统治印度的殖民地政府,最终殖民了整个印度几百年。所以印度的国史中,经常有反省的文章,说的就是外来投资如何一步步侵蚀印度的主权。东印度公司,是印度人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印度人对外国投资特别敏感和敌视。而印度国内的政策,对外资也是诸多阻拦和刁难,这些,可口可乐几进几出印度,麦当劳伤痕累累,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知难而退,华为想在印度设厂受阻,都成了注解。

  20世纪70年代,印度曾因为可口可乐公司拒绝透露饮料的具体成分而禁止销售可口可乐。直到1993年,可口可乐才重新进入印度市场。

  2001年5月,约500名示威者分别在德里、孟买的几家麦当劳餐厅前抗议。示威者抗议麦当劳制作炸薯条的食用油中含有牛肉调味成分,他们包围了麦当劳设在新德里的总部,向麦当劳餐厅投掷牛粪块,并洗劫了孟买一家麦当劳连锁店。他们还要求前任总理瓦杰帕伊下令关闭印度国内所有的麦当劳连锁店。一个月后,美国麦当劳公司宣布将向印度教徒、素食主义者和其他一些相关组织赔偿1000万美元。

  尽管如此,麦当劳要比他的竞争对手肯德基幸运。记者在德里和孟买没有看见一家肯德基。据当地人说,因为肯德基用死鸡制作食品,致使印度法院判决肯德基停业。

  印度政府对外国人的申请签证特别是工作签证审查程序格外繁杂,等待时间长,一般要3个月甚至更长,外国公司在印度的工程承包合同往往因为签证问题,影响了合同的履行,比如华为很早就进入了印度市场,但发展速度并不快,好几单生意都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泡汤了,“煮熟的鸭子飞了”。

  英.甘地执政时期,印度的关税壁垒比同时期的中国还高。一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到90年代,印度才从梦中惊醒,赶紧从90年代开始对外开放:降低关税壁垒,放松外资投资环境等等措施。

  自印度建国以来,外国在印度的投资,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西方发达国家都不愿意去印度投资,看看可口可乐、麦当劳、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都是全球巨头了还伤痕累累,西方发达国家全球知名品牌都屡屡在印度折弋,其它小资本谁敢去啊?印度投资政策说变就变,中国的华为、中兴都遇到过。所以说,印度的情况,是不适合外国资本去那里投资的。这一点,从东南亚四小虎发展后,全球转移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不是印度转移,就已经证明了外国资本家的取向。

  3、印度走的是“空中花园”道路——绕过制造业走高科技服务业。

  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基础工业、制造业的存在,想靠所谓的“高技术、服务业”支撑起国民经济,就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很好看,但是很危险。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印度自身的因素,全球转移的低端产业和基础工业向中国转移,印度失去了这个重要的世纪机会。于是,印度就走高端的IT业,先建空中楼阁,然后再反过来补地基。

  印度用IT业把自己的脑门贴上金条后,基础工业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一道坎:想跳过去就会摔死。现在印度开始补打地基:2007年7月9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访问印度,与印度磋商,日本要帮印度建工业走廊,投资预计超300亿美元——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经济中心孟买之间打造一个狭长而又密集的工业产业带,全长近1500公里,预计覆盖面积4000平方公里,穿越德里、北方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邦。

  印度和日本的合作,目标宏大,也仅是一个纸上的计划,但是最终能实现几成,是个未知数——日本的资本财团不是不清楚,按照印度恶劣的投资环境,印度根本不会在它们的视线范围内:西方全球品牌在印度的遭遇日本不是不知道。日本政府带着N多日本财团去印度搞“工业带”,明知道风险重重为啥还去?就是因为中印边界冲突一直没有解决,日本政府此举真实目的是想拉拢印度对抗中国,想帮助印度发展基础工业对抗中国的“世界制造中心”地位,摆脱基本日用品受制于中国的困境。这也是美国欧洲愿意看到的:它们也不希望中国是全球唯一的制造中心。

  对中国而言,我们比印度成功的地方是,中国早就意识到——建立、完善基础工业是一个弱国走向强国的必经道路。印度总算开始走出了这一步,这对中国未来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是个有力竞争(我们即使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大国地位始终不会丢弃)。——可是未知数太多了,印度起步太晚了,时间是不等人的,补地基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至少需要10年 —20年的时间的——那时中国早就完成产业升级了,中国与印度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印度回头补地基,与日本合建工业走廊,学中国走工业化道路,建立、完善基础工业,并不等于就能实现目标:印度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强有力的连贯的执政理念——这是印度实行的西方式民主的根本缺陷。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政治难题,一旦陷进争议就万事成空。而印度在没有解决自身的N多问题之前,特别是转变对外资的敏感和敌视,最终成功的机会等于零。

  而印度的优势产业—— IT业,目前也遇到问题了。美国考虑到高科技外包对本地劳工就业的影响,马里兰州,康涅狄格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都出台了禁止与诸如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签署外包合同的议案。此外,有5个州的立法者已经提出,限制或者禁止将州政府合同给外包公司。他们试图规定,只有美国本地居民或绿卡持有者才能与美国州政府签订合同。——这些议案的发起就是因为大量的美国企业,把IT等高科技产业服务外包给印度造成美国高科技人员失业。

  美国面临的国内问题也相当严重,低端产业外迁转移到中国后,美国国内失业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把蓝领工人经过培训升级为白领工人,而印度等国家又高呼发展高科技产业,抢了美国白领工人的饭碗。虽然以印度的科技水平,美国一点也不担心印度科技会否追上美国,但印度抢走美国高科技行业从业人员的饭碗——外包,白领蓝领都失业了,失业问题如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美国还怎么活?印度的高科技软件产业面临美国强力的打压,其力度将会越来越大的,未来的日子也将会越来越艰辛。

  印度的未来真的不知道在何方: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一阵大风吹来都随时可能倒塌。中美是处于战略较量中,角力场上的对手,而印度没有成熟的国家战略,寄希望于从中美角力中找到自己的一条缝:捷径。它的结局很难预料:搞不好国家解体都有可能——其国内矛盾实在太深太复杂,但时间是难以预测的。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4)

新闻档案 越南处于金融危机边缘

  2008年以来,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随着原油和粮食价格飙升,越南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5月份越南按年率计算的通胀率飙升至25.2%的水平,为13年来最高。但越南央行基准利率只有12%,未能有效控制通胀预期。1-5月,由于国际能源、建材和化肥价格上涨,越南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尽管过去几年资金持续流入使越南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仍低于越南的外债总额。据世界银行测算,越南今年的外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占GDP的30.2%。

  2006年,越南股市跻身全球最火爆市场行列,主要股指涨幅达145%,2007年头两个月又上涨51%,推动越南股市总市值从2006年初的不足10亿美元猛增到150亿美元。

  2007年1月底,越南20家最大上市公司市盈率已达73倍,大大高于普通新兴市场的估值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3月初就已经向越南发出了股市风险方面的警告。

  《华尔街日报》认为,越南的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甚至有可能演变成全面危机,这为正在努力控制物价暴涨的其他亚洲国家敲响了警钟。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亚洲国家央行没有迅速采取行动抑制不断上涨的物价,越南将是前车之鉴。

  国际投行大摩2008年5月28日发出警告称,越南无论是经常账赤字、外储备及通胀情况,都与现时汇率脱节,因此已出现酝酿货币危机的基本条件。在外储备不足、经济严重失衡及高通胀夹击下,越南盾将面临庞大贬值压力,该国或步泰国97年的后尘遭遇狙击,恐1年贬值39%重演97风暴,连累区内爆发“货币危机”。

  竹卿点评  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的经济一直处在严重贫血的状态,身体衰弱得太久了,就要输点血液,否则就有生命的危险。6、7、8三个月是美国贷款到期日,生命危险的临界点,那是需要大量的美元回流补次贷危机这个窟窿的。一不小心,美国的经济随时都有可能休克。所以,美国在亚洲晃来晃去已经很久的剪羊毛的大剪刀终于剪下来了——大家一直以来以太多的时间关注在印度、中国、日本这些大羊身上,没有一个人会想到:美国这次的目标竟然是越南这只小羊。

  美国的大剪刀剪下来了,祸从天降,越南毫无防备,被美国打个措手不及,大吐血还是轻的了,处理不当,更是国家经济灭顶之灾,越南欲哭无泪呀:美国一直想利用中越矛盾笼络越南,有了中国这个共同的“战略对手”,这几年美越两国“亲如盟友”,越南访问美国要“大力发展越美关系”,顺风又顺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越南以为自己腰子硬了,而且还找到了美国的这把大伞,脑子一发晕,认为自己有了与中国动手争夺南海的大本钱,中国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它还以为中国怕了,居然鼻子朝天喷气。越南现在被美国在背后狠狠的捅了一刀,危及了生命,才想起原来美国是只狼,连肠子都悔青了,才慌慌张张的跑来“同志加兄弟”的中国求救命来了。

  美国为什么要剪越南的羊毛呢?

  越南这只羊太小,2007年越南的GDP只有713亿美元,外债240亿美元,越南包含黄金在内的总官方储备为199.3亿美元;199.3亿美元-144亿美元=55.3亿美元,现在的越南外备储备也就只有55.3亿美元左右,不够越南3个月的进口支出。美国要剪越南的羊毛,最多的也就是有10亿美元左右回流美国,根本上是不够堵他一个窟窿的。

  美国选择越南,美国的目的有六:

  1、在中国的周边国家,金融防线最差的就是越南,经济漏洞最多,根据西方文明体系弱肉强食的原则,首先吃最弱的,付出的代价最小;而中国这根硬骨头,美国根本想啃也啃不了。(中国的17000亿外汇储备和4千亿美国国债是用来干嘛的?)

  日本早就额头上冷汗直冒,有了广场协议的教训,一天到晚睁大眼睛,防美国就象防贼似的,钱袋子捂得紧紧的,美国不好下手。剪韩国?韩国1997年已经被收割过一次(那次韩国连主权都卖了),再被收割一次,韩国这个盟国的伤透了,肯定会翻脸。而且收割韩国无异于增加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难度,帮了朝鲜的忙,能下手剪吗?剪印度羊毛白白便宜中国,美国现在还不想干。印尼等已经剪过一次,再剪一次不反才怪。美国严重缺血自己抗不住了,再没什么选择的余地,不吃越南它吃谁?

  2、杀越南对美国而言补得太少,效果最多只能算打点滴,但是呆在亚洲经济区的大量游资外资,如果因为担心亚洲金融危机而分流向美国,却可以让美国获益匪浅。

  美国经济不振,是因为亚洲经济旺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大量的外国资本离开美国成为导火索引爆了美国次贷危机。所以对美国而言,在经济最旺盛的亚洲经济区投一颗炸弹,实际上就是把那里的游资外资炸走,吸引来美国。杀越南放放血,这些游资外资就会担心整个亚洲的经济安全问题,他们大脑里就会浮现出1997年,会考虑撤离到安全的经济区,摆在这些资金面前的可以选择的国家,就只有:中国、美国、欧洲了。而美联储停止降息,就给了这些资金一个信号。(有意思的是欧洲央行紧接着美国说欧洲也有可能加息,于是美元又跌了,这不是捣乱嘛!)

  3、中日韩3国和东盟10国的财政部长5月份筹建的共同外汇储备基金800亿美元,是用来抵御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这对美国是相当不利:亚洲有了中国这个主心骨,美国日后的日子就难过多了,从此不能为所欲为。美国是要测试这800亿美元的效率和中国在关键时候的表现。越南就是这样一块试金石。

  4、在西方国家眼里,越南还是一个强权国家,周边的朋友也不多,美国宰了越南放血,在世界上不会引起公愤。而打击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对维持美国以至西方世界国内的资本主义利益有利:中国样板的成功,已经使得美国等西方人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制度。而专门点杀越南,对平息这种思潮有利:以证明中国样板不行。

  5、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对朝鲜,特别是古巴的经济改革,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对古巴这个刚刚开始迈出改革步伐的国家,打击特别大:如果美国再在古巴国内散播各种谣言,劳尔很有可能因此失势。美国其实根本不希望古巴进行经济改革---因为它深知劳尔这条路是正确的。

  6、放倒越南,中国必救之,这样可以消耗中国的弹药。(缅甸水灾,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越南金融危机就来了,美国这一刀下得狠。)中国是亚洲区第二大的经济体,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且和越南是邻国又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救越南的话中国在国际上特别是亚洲损失会更大,这样美国得益。而且,美国就可以看看中国都有些什么手段,以便找出破绽。

  了解了美国剪越南羊毛的深层原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出正确的行动。那么,中国的对策和思路又有那些呢?

  1、中国会帮忙越南摆脱这场金融危机的,毕竟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与邻为善。如今我们正在发展中,更需要周边国家的和平和安宁,而且帮越南一把也是拯救亚洲经济。使周边国家对中国更加信任,进一步发挥中国主心骨的作用。

  2、越南此次危机,是否暂时,完全得依赖于中国这个大国的态度。亚洲稳定基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中国不帮忙,越南活不出来。当然首先是要让越南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才会帮忙:再不自量力的反华,下次就自生自灭吧。

  3、中国也是在帮助自己:美国剪了越南的羊毛,是一次标准的饮鸩止渴的行为:不但让越南认清了美国的真实面目,把越南往中国这边推,而且会使周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自感危机,客观上推动其选边进程的加快,也同时使美国在亚洲范围内的可利用资源和战略空间的弹性大大缩水。这实际是在帮中国,把东南亚和周边的国家真正推向中国的怀抱。

  4、越南没有真正让毒蛇咬过,它是不会害怕的。以后还会对中国三心两意,还有可能对中国恩将仇报。所以,中国要帮助越南,在时间上我们可以不急,太急了,我们会代越南受伤,不值。所以不到最后关头,我们不帮它。

  5、中国可以帮越南稳住,也可以在越南经济垮了后再帮越南重建。那个选择,要视越南对中国所持的态度而定。中国目前要做的,就是利用这次金融危机促使越南真正落实“经济一体化”,我们不提及具体的投资数额等问题,但是落实中国对越南的合作,不会因其目前短期的经济震荡而改变,中国不会对越南的困境视而不见。我们尽早落实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大型合作项目,并将进行长期的互利合作。中国的这种态度,将有利于越南局势的稳定。

  6、中国是唯一的稳定亚洲的基石。解决越南金融危机钥匙,不在越南的身上。正如解决97年亚洲金融危机,钥匙不在东南亚国家的身上一样。它取决于中国这个超级稳定器的作用,中流砥柱是中国。和97年相比,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不止一个级数。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仍保持财政盈余和贸易顺差。其他东盟国家的金融状况也安全得多——这也注定了这次越南金融危机,会限制在一个局部性的范围,而不会象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蔓延到整个亚洲。当然,中国绝不会因此而放松对这次越南金融危机的警惕,防患必须始于未然是需要的。

  7、一幅多米诺骨牌倒了,最好的方法,不是急着去追赶着倒下的骨牌,而是去扶着离倒下的骨牌比较远的,危险还没有到的没有倒下的骨牌。如果说越南是第一只倒下的骨牌,那么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这些国家就将是第二只、第三只骨牌——所以中国现在要做的,800亿美元的亚洲共同外汇储备基金要做的,就是要扶越南周边金融比较安全的,抗金融危机能力比较强的国家,如泰国,最安全的先扶,与中国最友好的先扶,防止有新的骨牌向前延伸倒下。扶住了一个,后面的就不会接着倒下了。当一切安定下来了,然后再去重新扶起那些己经倒下的骨牌,如越南。不必由中国出面去组织,却能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利益,那些被扶持的国家一定会从心里感激中国,就会与中国越走越近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就来了。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5)

新闻档案 保尔森促金融开放    印度股市再创新高

  正在印度进行首次正式访问的美国财长保尔森2007年10月28日表示,印度政府应该加快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同时在重启多哈谈判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他还敦促印度政府尽快解决国内分歧,推进美印民用核协议谈判。

  据悉,保尔森也是继美国总统布什2006年3月访印以来,出访印度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作为财长,保尔森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印度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对美国企业。印度前不久出台的(2007年10月16日)限制海外机构离岸炒作印度股市和汇市的措施,也成为保尔森此行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保尔森到访次日,印度股市在来自美欧的海外资金推动下,印度股市再度大涨3.8%,报19978点,刷新历史高点,盘中还一度达到20025点,为有史以来首次突破20000点大关。根据印度官方统计,2007年印度国内基金及寿险公司约投入150亿美元于印度股市,海外投资人买入的印度股票达到创纪录的170亿美元,金额创历史新高。

  保尔森在孟买表示,印度对未加注册的外国投资者所施加的资本流动限制,需以快速和透明的方式施行。他说,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是“生硬的工具”,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并称华尔街将帮助印度把孟买建成为一个主要的金融中心。

  竹卿点评 半年前,美国新任的财长保尔森到访印度,送给印度一份大礼:美国要帮助孟买成为国际的“主要的金融中心”,这份大礼更象是一个无处不在的陷阱,其危险的程度,不亚于在印度身上的潜伏新一轮一触即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世界上最危险的莫过于美国的“帮助”与“好意”。美国的资本集团从1970年代开始,就用它的“帮助”与“好意”,首先在拉丁美洲各国,试验出了一整套利用经济方式成功掠夺他国的发展财富的有效手段。后来这套掠夺的模式,又如愿以偿地收割了日本的国家财富,运用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休克”了十年,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鲸吞东南亚各国财富,手段日益娴熟。而最近弱小的越南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在本质上也是美国这一掠夺手段的又一牺牲品。

  目前印度经济自身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和风险,一旦遇有强大的外力作用,对于印度经济的破坏程度,就会带来最深的伤痕,甚至可能会导致印度经济的崩溃。

  1、印度股市中的危险因素

  印度股市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急遽膨胀,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极为相似:来自国外的资金与投机热钱大规模的进入,是推高印度股市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今的印度已经成为继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新兴的股票市场。印度股市2007年上涨了47%。如以2003年6月孟买敏感指数基本处在3000点的低位为衡量的标准,到2008年1月初的近21000点高点相比,印度股市上涨了700%。2008年5月13日,基准的孟买敏感指数报16709点,较其高锋值已经下跌了四分之一,但是印度的股票市值仍高达1.3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其1.01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与中国对待股票市场所持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态度不同。印度对自身股市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急遽膨胀,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沾沾自喜的态度,并作为吸引海外资金及全球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在印度人的心目中,印度股市是吸收外国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印度经济的一大“亮点”,是印度经济的发展模式优于中国模式的又一明证,是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并在未来超越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因此,对于外国资金与热钱大规模的进入推高股市,印度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危险,或主动采取类似中国的对外国资金与热钱大规模进入进行严格监管的措施。

  不仅如此,印度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银行参与印度的股市,获得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认可的外资机构有权向海外投资者发行“参与凭证”,这使海外的投资者可以避开印度证交会繁琐的登记注册程序,以匿名的方式让国际对冲基金等“深水炸弹”在投资印度股市时不致暴露身份,热钱兴风作浪后还有进出方便快捷的好处。因此,海外的投资者对这种“参与凭证”情在独钟。2007年,在印度,外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参与凭证”等衍生品牵涉到的股票资产等规模高达890亿美元。印度股市的净买盘中,有超过一半是通过“参与凭证”这种金融衍生工具而进行的。

  热钱的大规模进入印度在股市兴风作浪,外资进出自由,意味着危险。印度也不是傻子,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在2007年10月16日,也就是在美国财长保尔森访问印度之前,印度为此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限制外资购买连结印度本地股票的海外衍生金融产品――“参与凭证”。

  第二天,印度股市暴跌9.2%,一如狂风骤雨,一天之内约有17亿美元资金争先恐后撤出印度股市。孟买证交所的各种股票几乎全线跌停,惨不忍睹,印度两大证券交易所被迫暂停交易1小时,超过1020亿美元的股票市值在3天内统统化为乌有。印度财长被迫出面澄清,称只是为了缓和资本流入,并非禁止外资投资印度金融市场。

  由此可见,印度要限制外资购买“参与凭证”,难度极大,要下的决心也大,印度受制于人,受影响的因素大多,有心无力之感,也就在意料之中。而印度股市对外资和热钱的依赖程度极高,欧美经济的风吹草动对印度的经济影响极大,因而印度股市潜伏的危险因素没有真正排除,并不是远离经济与金融危机的“绝缘体”,而是一个能撑多久能否撑到夜长梦多的时候的问题。

  2、印度的对外贸易赤字

  印度有大量的外汇储备,2008年2月最新数字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1.7万亿美元,印度的外汇储备达3012亿美元,超越中国的台湾居世界第4位。

  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巨额的对外贸易顺差与FDI,它见证了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30年以来我们一砖一瓦扎实的打好了工业地基,使我们有了优势的产业作为根基,不会轻易的受外界风浪的影响,因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具有了抗12级飓风的本钱: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最少。

  而印度却不同,基础工业始终是这个发展中的国家无法回避的一道坎,没有优势的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完全是靠房地产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玩资本游戏填补亏空——印度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量,不是自身工业发展和外贸出口的结果,而是近4年以来国际游资与热钱为主体的资本净输入超过了贸易赤字所致的。

  印度自立国61年以来,对外进出口贸易一直是大额逆差:除了1950年和2003年是贸易顺差,其余的59年都是贸易逆差。

  以2005-2006财年为例,印度的总进口是1400亿美元,总出口是1000亿美元,400亿美元的巨额逆差。当年石油大约在70美元/一桶,印度单是花在石油产品的进口就用了430亿美元。印度贸易年年逆差,但是印度的外备储备在2006年反而增加了上千亿美元,达到了1500亿美元——这些无疑都是从资本项目而来的,玩资本填补亏空的游戏:从股市上弄来的钱补贸易的巨额逆差。

  2006-07财年,印度进出口总额达到3057亿美元,其中出口1245亿美元,进口1812亿美元,贸易逆差567亿美元;2007-08财年前10个月(4月-1月),印度对外贸易总额为3157.94亿美元,其中出口1241.9亿美元,进口1916.04亿美元,贸易逆差674.14亿美元。短短两年之间印度的贸易逆差累积相加达1241.14亿美元,但是印度的外汇储备由1500亿美元,又增加了1500多亿美元,上升至3012亿美元,由此可以一窥国际游资和热钱进入印度的惊人规模。

  对于印度而言,这实在是非大福而是大祸:自身工业根基不稳固,反而让国家经济安全寄望于国际游资与热钱的慷慨“施舍”上,不但国家经济发展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且授人以柄。那些慷慨“施舍”的国际游资与热钱,那有如此好人心肠的?刀锋一出,白光一闪,自己怎样死了,估计印度去了阴间还未能清醒过来。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下,这场危机还远没有结束。美国金融风险外溢、全球贸易萎缩及通胀,冰冻三尺的欧美经济动荡不安。资源供给压力陡增,以及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导致印度面临通胀节节高升,(2008年3月,印度的批发物价指数升至7%的3年新高)通涨冲击迟早会捅破泡沫经济,风吹草动下的印度经济将首当其冲——这意味着一旦惊人规模的国际游资与热钱停止输入,或大规模的掠夺撤出,印度的经济必受重伤:印度为此付出的代价,或许就是类似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南亚各国,辛苦多年发展才累积起来的国家财富,最终被这些国际游资与热钱无情收割并掠夺一空了。

  3、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与危机的产生

  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极有可能将在印度身上发生。但是,让人们意料之外是,一切围绕印度所作的危险和后果可能十分悲惨的预言,到今天为止,它并没有应验,也没有任何迹象要发生。反而,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却落在了虽然是亚洲国家但是比印度更为弱小的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和留意的越南身上。印度,这艘早己经四处破烂而且是沉重不堪的大船,和至少是8级的大台风擦肩而过,再一次有惊无险的驶过危险。

  为什么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没有发生在印度身上呢?这是因为有可能在印度身上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将完全取决于美国对印度的国家战略定位。

  印度自独立以来,印度第一任的总理尼赫鲁甚至拿出的一份毫无根据的英国殖民者搞的条约——麦克马洪线作为其领土要求的依据,强占中国的藏南至今未还。而且一直对中国的西藏存在野心,以前甚至不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年中国处于三年大困难时期,中美之间的关系紧张,中苏又发生变脸,印度认为中国软弱可欺,认为机会来了,于是趁火打劫,在1962年直接挑起中印战争,同时支持我国西藏内部的叛乱活动,至今,达赖的“西藏流亡政府”仍设在在印度的喜马偕尔邦的达兰萨拉,在印度的羽翼下不停地从事分裂活动……

  中印两国数十年交恶的历史,两国的国家关系难以根本调和,相互猜忌而且互不信任是常态——这就是现价段美国对印度国家战略的定位的出发点:在美国的全球利益框架下,诱导印度作为最有利用价值的平衡中国的棋子,从而牵制中国。所以,在最近的几年,印美关系打得十分火热,主要是因为美国要以各种利益诱使印度偏离印度的国家战略方向,进而成为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一颗棋子。

  2002年印美联合军事演习,4月17日,印度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军火采购协议,美国向印度出售8部“火力发现者”反炮兵先进定位雷达,总价值高达1.46亿美元。

  2005年6月28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与到访的印度国防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签署了一份为期10年的印美防务合作协议,这份旨在提升印美防务合作、被称为“美印国防合作新框架”的协议包括两国联合生产武器、相关技术转移以及在导弹防御体系方面开展合作。

  2006年3月2日美印签署核能合作协议,转让核技术。 2007年9月,美、日、印、澳、新五国9月联合大规模海军军演。美国试图构建亚洲版的北约,拉笼印度,遏止中国的战略构想走向“实质构成阶段”……

  由此可见,美国至今还不收割印度,无非是不想便宜中国而巳。在美国的全球利益因中国插手伊核而受损极重,美国国势衰落早己经是今非昔比,实在太需要印度作为平衡中国的一股力量了。所以美国的资本利益集团,那怕印度这只羊如何肥美让人动心,如何近在尺咫举手之劳,美国也绝不会轻易对印度发动新一轮“亚洲金融危机”。因为美国深知:一个经济崩溃并且国家衰弱的印度,直接让中国少了一个对手,不仅牵制中国的力量将大为减少,而且又与印度结下梁子,这是绝对不符合美国现阶段利益的。这也就是印度至今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但是,美国现在不想收割印度的国家财富,并不意味着印度就可以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印度的经济是安全的。印度的代价太大:等于亲手把自己的国家经济命脉拱手送于美国,再怎么不情愿也要作为美国的人质,国家的生死存亡被迫要仰美国的鼻息,下面的两种情况的发生,其中任何的一种,都会把印度直接推进死亡的深渊:

  (1)、美国的次贷危机死局若遥遥无解,印度将成替罪羔羊。

  美国至今没有考虑收割印度,美国的次贷危机这个内伤没有真正威胁到生命安全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美国至今无法摆脱次贷危机,若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就会严重危及了自身的生命,所以,美国现阶段就已经急需要大量的美元血液回流补充身体营养。美国现在有点饥不择食:明知越南这只羊太小,效果相当于打点滴,也先宰了补充点营养再说,顺便赶些亚洲的资金回国救急。

  如果这次美国在越南制造的金融危机效果不好,在亚洲大量的资本并没有被惊走回流美国救急,为了自身的身家性命,美国就不会顾忌太多。自家生命都有危险了,印度还算那棵葱?中国这块硬骨头太硬了,美国是啃不动的。亚洲其它的国家,都几乎让美国收割过一次了,再来收割,说反脸就反脸的。所以,美国只怕在第一时间就要盯上印度这只大羊了。

  (2)、美国用以威胁印度的手段,印度的下场将很悲惨。

  从长远来看,印度有称霸印度洋使其成为内海的雄心,在未来也是一个有能力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国家,这是和美国要独霸全球的利益也是相冲突的。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印度不愿意也不廿心做美国的棋子。

  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大国,都不会乐意做其他国家的棋子。所以现阶段印度最大的利益,就是在美与非美的势力间做一个骑墙的“中立国家”,既不想得罪中国,同时又想从美国身上得到更多的好处,在中美两国鹬蚌相争中“渔翁得利”。

  只可惜印度想得太天真了——美国要想让印度成为棋子,是一定会不择手段的:大萝卜无效了,那就要用大棒了。要不要试一试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身上的味道?怕不怕?不想经济崩溃的话,那就请乖乖听话吧。印度还有第二种选择吗?只是做美国的棋子,下场都是很悲惨的。日本就是一个明证,印度也不会有例外。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6)

资料档案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始末

  美国的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 ,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拨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8月14日,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各经济体或推迟加息。

  8月16日,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美次级债危机恶化,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严重下跌。美联储降低窗口贴现利率50个基点至5.75%。

  8月20日,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欧洲央行拟加大救市力度;8月21日,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8000亿日元;澳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35.7亿澳元。8月22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8月23日,英央行向商业银行贷出3.14亿英镑应对危机;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

  8月28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95亿美元;29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52.5亿美元;8月30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100亿美元。

  8月31日,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努力避免信贷危机损害经济发展,布什承诺政府将采取一揽子计划挽救次级房贷危机。

  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9月21日,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导致央行行长金恩和财政大臣达林站上了辩护席。

  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一支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金(超级基金),用以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

  10月23日,美国破产协会公布9月申请破产的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万人。10月24日,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顶级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亏损79亿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也宣布当季亏损6.2亿美元。

  10月30日,欧洲资产规模最大的瑞士银行宣布,因次贷相关资产亏损,第三季度出现近5年首次季度亏损达到8.3亿瑞郎。

  11月9日,历时近两个月后,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达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亿美元帮助市场走出次贷危机。

  11月26日,美国银行开始带领花旗、摩根大通为超级基金筹资800亿美元。

  11月28日,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第三季标普/希勒全美房价指数季率下跌1.7%,为该指数21年历史上的最大单季跌幅

  12月6日,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第三季止赎率攀升0.78%;12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在未来五年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

  12月12日,美国、加拿大、欧洲、英国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联手救市,包括短期标售、互换外汇等。

  12月17日,欧洲央行保证以固定利率向欧元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12月18日,美联储提交针对次贷风暴的一揽子改革措施,欧洲央行宣布额外向欧元区银行体系提供5000亿美元左右的两周贷款;12月19日,美联储定期招标工具向市场注入28天期200亿美元资金。

  12月24日,华尔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个出售协议,以缓解资金困局。

  12月28日,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冲减340亿美元次贷有价证券。

  2008年1月4日,美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消费者信贷违约现象加剧,逾期还款率升至2001年以来最高。

  1月15日,美国第一大银行花旗集团公布的财报显示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1月16日,评级公司穆迪预测SIV债券持有者损失了47%资产。

  1月17日,次贷亏损严重,标普评级公司开始对债券保险商实施新的评估方法。布什政府有意放松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监管,美国07年12月新屋开工数量下降14.2%,年率为100.6万户,为16年最低。

  1月22日,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1月24日,美国纽约保险监管层力图为债券保险商提供15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1月30日,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2月1日,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8万,为超过4年来首次减少。

  2月12日,美国六大抵押贷款银行为防范止赎的发生,宣布“救生索”计划,巴菲特愿意为800亿美元美国市政债券提供再保险。

  2月19日,美联储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2月20日,德国宣布州立银行陷入次贷危机;

  3月5日,美国2月ADP就业人数减2万多,美元兑欧元刷新历史新低。

  3月11日,美联储再次联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全球货币市场压力;3月13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监管官员将提议对银行资本实行更严格的监管,美国官方首次预测经济衰退。

  3月14日,美国投行贝尔斯登向摩根大通和纽约联储寻求紧急融资,市场对美国银行业健康程度的担忧加深。

  3月17日,美联储意外宣布调低窗口贴现率25个基点,到3.25%;摩根大通同意以2.4亿美元左右收购贝尔斯登。

  3月19日,美联储宣布降息75个基点,并暗示将继续降息。

  3月24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允许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增持超过10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的MBS。

  3月27日,欧洲货币市场流动性再度告急,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联袂注资;美联储透过定期证券借贷工具向一级交易商提供了750亿美元公债;英国首相布朗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晤,讨论如何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敦促国际主要金融机构改革。

  3月31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将向国会提交一项改革议案,加强混业监管,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朗同意加强合作,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4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全球次贷亏损一万亿美元;4月9日,国际金融协会代表全球银行业巨头首次公开承认在此次信贷危机中负有责任。

  4月10日,高盛再次宣布裁员,瑞银集团预测华尔街企业可能不得不裁减最多达35%的员工;美国参议院通过价值超过41亿美元的一揽子房屋市场拯救计划;高盛CEO称此次信贷危机可能已接近尾声;4月11日,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预估瑞穗证券2007会计年度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交易损失达4000亿日元(折合39亿美元);4月12日,七国集团(G7)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表达了对当前金融市场震荡的担心之情,并要求加强金融监管。

  4月14日,德意志银行计划向私人股本公司最多出售200亿美元的杠杆相关债务;4月15日,英国3月RICS房价指数跌至30年最低-78.5,低于-67.5的预期值。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此次全球信贷危机,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时间里继续影响市场;新加坡投资局有意参与瑞银150亿瑞郎的融资计划;花旗集团副总裁William Rhodes声称,美国经济正接近风暴中心,可能正处于衰退中;OECD预测全球次贷损失3500-4200亿美元,RealtyTrac Inc.报告美国3月房屋止赎率上升57%;英国银行业敦促政府干预市场,防止较小金融机构倒闭,确保新贷款来源。

  4月16日,布朗出访美国,为信贷危机等问题寻求国际解决;美国3月新屋开工数量急剧下降11.9%,降至17年最低水平。美联储褐皮书指出各个地区的贷款标准,贷款需求下降;摩根大通季度报告好于预期,宣称次级贷将结束,并计划筹集60亿美元资本金;4月17日,美林公司第一季净亏损达19.6亿美元,亏损大于预期,且为连续第三季亏损。该公司第一季度资产减记总额超过了65亿美元,并将再裁员3000人,预期未来数月的形势将“更加艰难”。

  4月18日,花旗集团宣布,在冲减逾130亿美元损失后,一季度净亏损51.1亿美元,合每股损失1.02美元;东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预计,截至3月31日的一财年内,该集团在次级贷上的相关损失为950亿日元(折合9.21亿美元)。

  4月21日,银行大型贷款商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信贷紧缩的严重影响,为了应对这种不断增大的压力,苏格兰皇家银行将计划筹资120亿英镑(约合240亿美元)。英国央行宣布,将动用500亿英镑的政府债券,调换商业银行持有的抵押资产,以帮助银行业复苏;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银行仍不愿借贷,因此市场调整尚未结束。

  4月22日,日本前内阁府高级官员渡边博史指出,亚洲各国政府应在2010年之前设立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防止重蹈类似10年前地区金融危机的覆辙;耶鲁大学着名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警告,此次美国房价可能将比"大萧条"时期的下滑程度更加严重,政府应该采取拯救行动,以防止数百万人失去住房。

  美国3月成屋销售月率下降2.0%,为493万户;瑞士央行向市场投放60亿美元;欧洲央行向银行出借150亿美元为期28天的美元资金。

  4月23日,英国3月房屋贷款许可数量从2月的43,147件减少至35,417件,创纪录低点。英国房市前景不容乐观;德国Duesseldorfer银行将由德国银行协会接管;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批准全国的地方政府收购已行使止赎权的住房。

  4月24日,3个月欧元Libor周四再次上升,创4个月新高,显示货币市场持续紧缩;瑞信第一季资产减值53亿瑞郎,财务状况因此转盈为亏,净亏损达到21.5亿瑞郎;加拿大央行通过特别购买与附卖回协议向市场注资4.95亿加元;纽约联储宣布,根据扩大范围后的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进行的国债拍卖需求疲软,总共接到594.6亿美元的申购,低于招标金额750亿美元。

  4月25日,市场关于美联储降息周期将结束的预期增加,美元指数反弹至1个月来新高。美国3月份新屋销售进一步下滑,创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4月份消费者信心创1982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

  4月28日,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报告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房屋空置年率刷新2.9%的历史高点。4月29日,英国3月购房抵押贷款许可数量跌至该数据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德意志银行宣布五年来首次出现净亏损。

  4月30日,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并在会后声明中去掉了“经济增长仍然面临风险”的措词;美国一季度GDP增长0.6%,但瑞士信贷认为主要依靠库存增加取得,对今后发展不利;英国HBOS增发40亿英镑股权,用以提高资本金规模,抵御不断恶化的市场环境。

  5月1日,英国央行在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次贷亏损可能只有一千七百亿美元;各大银行同意在特别流动性计划中保留最低资产额;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认为市场即将度过信贷紧缩局面;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美国的学生贷款市场问题已不仅限于流动性问题;美国众议院批准总值三千亿美元的房屋市场援助计划。

  5月2日,美国4月非农就业人数仅仅减少2万,失业率降至5.0%;美国 4月ISM非制造业指数为52.0,预期中值49.1,也处于去年12月来最高水平。美联储将TAF规模从500亿美元扩大到750亿美元,同时扩大与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货币互换的额度。英国Halifax 4月房价连续三个月下滑,月率跌1.3%,年率跌3.7%。

  5月5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110亿美元临时储备金;美联储调查显示,由于担心日益黯淡的经济前景,美国银行业继续收紧企业和消费者放贷的标准和条件;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现在判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崩溃引发的信贷危机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

  5月6日,美国财政部向贷款机构施压,欲加快解决抵押贷款问题;华尔街三大巨头——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雷曼兄弟均计划在近期精简员工人数;美联储提供了总额750亿美元的28天TAF ;房利美宣布今年第一季度损失21.9亿美元,每股亏损2.57美元,预计明年损失将继续恶化;欧洲资产最大银行瑞士银行证实,受巨额资产冲减拖累,第一季度出现115.4亿瑞郎(109.9亿美元)亏损。该行同时宣布,在明年年中之前裁员5500人。

  5月8日,欧洲两大央行均宣布维持利率,以对抗通胀;美国5月3日当周初申请失业金人数减少1.8万,至36.5万人;美国3月批发库存月率意外下降0.1%;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建立规模为3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保险基金,并向房屋所有者再提供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助。

  5月9日,花旗集团计划在未来两至三年剥离超过40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全球资产排名最大的保险业者--美国国际集团连续第二季亏损,拖累股价重挫7%,并且表示计划增资125亿美元;英国1季度抵押品赎回案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7%;欧洲央行表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欧元区银行提高信贷标准,企业和家庭向银行借钱正变得愈发困难。

  5月14日,英国首相宣布了一项3亿英镑的房市援救计划;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缓解了由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导致的通胀:4月CPI上升0.2%,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升0.1%。经济学家原先预计CPI和核心CPI均上升0.2%;加拿大皇家银行表示,将于5月末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将包含税前约8.55亿加元(折合8.64亿美元)的资产冲减。

  5月15日,日本瑞穗银行四季度次级贷损失3000亿日元,2007/08财年次级贷相关损失6450亿日元;美国住房建筑商协会5月房价指数为19,预期为20,房屋建筑商的信心5月份有所下滑。

  5月16日,美国5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降至59.5,低于预期;美国4月新屋开工意外增长,创下2年来最大增幅,季调后为103.2万户,较上月增长8.2%。

  5月21日,英国抵押贷款协会表示,抵押贷款持续紧缩,对住宅市场需求和活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预计今年英国房价下跌7%左右;英国经济将无法避免衰退;5月22日,美国联邦房地产企业监管办公室表示,美国房价第一季度加速下跌,较去年底时的跌幅达到创纪录的1.7%;5月23日,美国4月成屋销售连续第二个月下降,同时房屋库存大幅上升、房价显着下跌。

  5月26日,纽约联储主席盖纳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付全球金融危机,监管机构将必须寻找在现有基础上各方共同努力的办法;英国5月Hometrack房价指数年降1.9%,为05年11月来最大年降幅。

  5月27日,英国银行家协会数据显示,因为信贷紧缩继续打压房屋市场活动,房屋抵押贷款批准数量仍然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39.4%;美国4月营建许可季调后向上修正为98.2万户,较上月增长5.4%;美国一季度S&P/Case-Shiller房价指数较上一季度下跌6.7%,去年同期下跌14%,创20年来纪录的最大年跌幅;美国4月新屋销售为52.6万户,好于预期的52.0万户。

  5月29日,英国Nationwide 5月房价骤降2.5%,同比下挫4.4%;次贷导致日本金融系统遭受重创,累计损失1.7万亿日元;5月30日,日本4月新屋开工年率下降8.7%,强于下降11.9%的预期值。

  6月2日,英国大型抵押贷款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计划从股东手中再次募集2.5亿英镑,并声称融资成本依然处于高位,同时抵押贷款市场继续恶化;市场对信贷危机的担忧加深,3个月英镑Libor上升;美国4月营建支出下降0.4%,预期下降0.6%;6月3日,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协会PMI 5月份下滑至 43.9, 为连续第三个月下跌,且下滑速度为十几年来最快。

  6月6日,银行业集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表示,2007年年初以来,全球银行业信贷损失已达3870亿美元,其中欧洲银行业损失200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损失了1660亿美元。

  6月9日,巴克莱资本认为,失业率暴增将给抵押贷款损失带来显着风险;雷曼兄弟预期季度亏损28亿并宣布筹资60亿美元;美国4月NAR成屋签约销售月率上升6.3%,成屋签约销售指数升至88.2,为去年10月以来最高。

  6月16日,亚欧会议声明指出,经济风险来自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信贷紧缩和通胀;美国6月NAHB房价指数降至18的记录低点;6月17日,美国5月新屋开工季调后年率降3.3%,至97.5万户;4月数据大幅下修至100.8万户。

  6月18日,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表示,美国上周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进一步下降。这也是在过去五周的时间内,该指数连续第四次下降;欧元区4月营建产出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下降0.8%,年率下降2.4%;

  6月23日,售房者考虑到信贷危机等因素,英国6月Rightmove房价指数首度出现2002年8月以来月率下滑的情况,降幅为1.2%;美银证券预测美林和瑞银二季度分别减值35亿和70亿美元;房产市场疲软,英国5月房屋交易数量比上月下降13%。

  6月24日,英国5月BBA抵押贷款许可2.7968万件,为纪录最低水平;美国4月S&P/CS房价指数月率下降1.4%,预期下降2.0%;6月25日,美国6月20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下降9.3%,至6年半来最低461.3。

  6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信贷危机中,某些"最安全"债券也遭受打击;英国央行表示,5月抵押贷款许可数量较前月减少28%,至4.2万件,低于预计的5.1万件;英国6月Nationwide房价指数连续第八个月下跌,年率跌幅为6.3%,较去年峰值下滑超过7%。

  竹卿点评 第一章的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由我这样一个不知深浅而浅薄的经济学的初入门者,在颤颤惊惊的状态中开始写的第一天起,没想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过了半年了。而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我的《安国论》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读者们在我的文章里发表评论,在我的博客里留言,如相知多年的朋友般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我每一刻都能感受到读者们那种真挚的热情如火山喷发的支持和关爱之情,也使我有了更大的信心与锲而不舍的意志。

  而另外的一些收获,大概是使我能接触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有益的圈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认识了对我而言是如此有益的朋友:《国际价值论》的丛培华先生;北京卫视《五星夜话》栏目组的编导陈瑶;九州出版社的编辑郑闯琦先生;还有一位想代一个朋友邀请我加入IFF组织(北京国际金融论坛)的谢军先生。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他们也将是我一生的朋友:龙凯锋和金鸿。

  在我的构思中,第一章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应该在最近的二周内结束了。它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20世纪的世界贷币之王的历史为始,又将以美国次代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美元霸权的深远持久而负面的影响为终。

  为了让大家对美国次代危机有更深入而整体的了解,我将2007年春季美国次代危机发生之后到最近的一年多的信息资料全部摘录在这里——它实在太多了,以至在这一篇里,我没有能对美国次代危机有更深入的评论,或许它需要同样篇幅的二篇文章才能完成:这篇就算是上篇吧(呵呵,脸皮太厚了),其它两篇,就叫中篇和下篇。在如此少的篇幅中,水平也如此有限,但愿我能将美国次代危机的本质及对今后世界经济的走向和可能终结美元霸权的影响清晰表述。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7)

竹卿点评:美国的次贷危机,是1929年以来发生在美国身上的规模最大性质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是21世纪世界金融经济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分水岭事件之一,它给美国的华尔街带来前所未有的“最寒冷的冬天”。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需要深入的思考以下的问题:

  1、对于美国这个具有全球最成熟和最完善金融体制的金融大帝国,次贷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在它的身上?它的本质是什么?

  2、它意味着美国这个全球霸权体系的进一步衰弱吗?还是类似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偷取黄金的生命并最终确立全球美元霸权体系一样,是美国有意而为之并用以转嫁自身危机的手段?

  3、这场危机结束了吗?什么时候才会结束?谁将是这场危机的最大的受害者和埋单者?它对美国的全球霸权体系以及未来的世界经济局格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影响?

  4、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又有什么影响?中国的对策又是什么?

  从上述对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思路和观察入手,我们首先思考第一个问题:

  美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最成熟和最完善金融体制的金融大帝国,相对于只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国家的历史长度而言,美国金融系统的历史却十分的悠长:美国政府发行的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始于1862年,从那时起直到今日,凡是历史上美国政府发行的货币都依然有效,仍然可以合法流通;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创建于1913年,直到现在依然还是最初的那套体系在运行。

  美国的金融系统也十分的安全和稳定:尽管在历史上先后遭受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的大萧条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多次美国自身经济危机的洗礼,但美国的金融系统自从建立以来其许多东西一直持续使用直至今日,并在历次的危机中对自身金融体系不断的加以完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分离、公开资本市场的管制、机构投资者的成长、私募市场的发展、新型的、替代性的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产生等等,到如今,美国的金融系统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和最完善的金融体系——因为它的存在,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为美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在世界经济的疾风暴雨中保驾护航,为战后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权体系中确立呼风唤雨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立下汗马功劳;而在许多国家的眼里,美国的金融体系更是学习和完美的化身,它甚至代表了“与国际接轨”的方向。

  自1973年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而触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导致美国经济明显出现严重衰退迹象,之后,30多年以来,特别是克林顿时代以来,美国再没有经历过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那些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都基本是发生在美国之外的国家:最初是在拉美地区(20世纪80年代),之后是在日本(1990年开始,失去的10年),再到俄罗斯(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休克”了10年),再到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这种现象的结束,直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这些,都可以清晰的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特别是美元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后那个不择手段的美国建立了全球美元霸权体系之后的一个事实,它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1)美国的金融体系的实力在世界上是排名第一的,每年的金融产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之大,只看世界各国对美联储每次宣布加息降息后注意力的紧张度就可见一斑。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要感冒,这种实力的对比强大到它或以对任何其他国家,只要是它看不顺眼的,或者是它认为损害到美国的国家利益,都可以不负责任的任所欲为的兴风作浪,那怕是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日本或者曾经的对手俄罗斯,在它眼里也只是一只蚂蚁。

  (2)美国的金融体系的安全系数无疑是全世界最高的,其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尤如百年的老树盘根,根深蒂固,基础极稳并且经验丰富,没有12级以上的台风,没有严重的内伤,那是根本不能伤它一根毫毛。而且这棵百年老树还拥有魔教教主任我行的“吸星**”,最邪恶之处是吸取他国的内力,从而转嫁危机的。

  但是,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而且全世界安全系数最高的美国的金融体系,为什么次贷危机还会在它身上发生?它的本质又是什么?这就值得我们深入的去研究了。

  一直以来,拉动美国经济有三架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其中,在拉动美国经济的消费和投资的这两架马车里,房地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房地产和信贷这两个经济部门在顶峰时期占到美国GDP的78%)从2000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长达7年的繁荣期——美国的按揭贷款在其中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美国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的增长,经资产特别是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各种债券,是华尔街迄今发明的最为复杂的金融衍生系列产品之一,房地产开发商、贷款机构(银行或公司)、投资银行、资产评级公司,各种对冲基金和债券公司、来自国外的投资银行和投资资金都参与其中。目的就是让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负债较重的客户都能取得按揭贷款,进入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或购置物业。

  这一部分收入证明缺失的客户后来更多的加入了“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在美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的7年里,这意味着转手之间就能带来财富的增长。美国房地产市场越来越火热,美国国内的次级按揭购房者,低收入的投机者,各种退休、教育和保险等公共基金,以及外国金融投资机构加入其中,这就演化了累积长达7年的美国的房地产超级大泡沫,危险的泡沫在2007年破灭,这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

  不可否认的是,导致这场最严重危机产生的最初的苗头和火源是发源于美国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时代。作为一位从1987年8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任期18年,历经四位美国总统,先后使美国渡过纽约股市大崩盘、亚洲金融危机、技术股泡沫破灭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经济带来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并有着最丰富经验和最谨慎态度的、被美国媒体称为“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传奇性的经济沙皇式的人物,如果说在他的任期的最后6年里,对如此明显的能给美国经济带来几乎是毁灭性打击的房地产泡沫的危险性和严重性一无所知,那是不可想象的。而放纵性的后果,必然是导致美国经济最严重的大出血与内伤,格林斯潘也并非毫无预见。那么,格林斯潘为什么会对如此明显的危险视而不见,不采取任何的干预性措施或者是补救性措施,反而是放之任之?

  对这一种现象的解译,有下面的一些可能性:

  (1)格林斯潘可能把自己当作是神。对自身的极限有着如此严峻挑战性的局势,相信自己凭借高超的经济手段和驾驭经济的技巧,面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危险性和严重性,有能力把泡沫控制在一定规模和范围内,最终有惊无险,而不会使之破灭。

  (2)格林斯潘也许是很无奈。经济任何时候都是一把两刃剑。或许在最初的时候,用次级按揭贷款的方式发展美国的房地产的本意是好的,(毕竟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美国经济的增长就没有了亮点),但是后来形势的发展已经完全超出了他自身的能力之外,就好像是科勒迪拉山系上一块万斤的巨石从峰巅处向下高速滚落,在半空处时那种惊人的跌势,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他不能阻挡,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危机的来临,从而转而寄望美国的好运气。

  (3)格林斯潘只怕是别有用心。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是发生在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2001年)和伊拉克战争(2003年)。从表面上看,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或者是必然的联系,但是在三者中隐藏着深深的历史旋涡的背后,有深度观察力的人们都不可能忽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伴随着美国全球霸权的进一步衰弱及其全球影响力急剧下降而产生的。

  伊战5年,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成为继越南战争之后的又一深深之痛。美国付出了美军死亡近4000人,伤残近3万人,开支累计达6070亿美元的巨大代价,这场“早己经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却至今无法取胜———这对美国这个“世界政治中心”的霸主话语权,是一个致命的冲击,美国的国势处于下滑之中,全球范围内的美国的力量被迫下降,又产生连锁反应:恶化了美国的经济,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保持美国经济的增长,不使美国经济因为伊拉克战争而被拖入深渊。格林斯潘只能够配合美国的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利益集团,一方面玩起美元大幅度贬值的游戏,用以掠夺他国的财富,转嫁危机,另一方面把眼光注视到美国经济中最强大的“虚拟经济”中,玩起了金融投资组合的“金融创新”的游戏———次级放贷的利润,大部分出在金融资本身上(虚拟经济)——而这一部分利润的获得,是通过美元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运作,从其它资本身上获得的(有美国国内的资本也有国际资本),称之为“金融创新”——做到这一点靠的是美国国家信用的背书。

  如果从上述的观察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了解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并且进一步了解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华尔街金融巨头蓄意操纵和贩卖金融风险,借此大肆进行金融掠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