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碧桂园二手房:元青花数量及特征考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23:58
元青花数量及特征考析2011-05-27 15:24

  国内馆藏元青花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文物机构通过考古发掘或民间征集等方式,经专家确认并将研究成果或图录在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现珍藏于国家和地方博物馆元青花瓷器的总称。


  从1959年至2005年的46年间,国内文物机构通过考古发掘和民间征集等方式,共获得并珍藏元青花瓷器156件,这批珍贵文物现在分别珍藏于国家和地方博物馆。国内考古工作者和古陶瓷专家陆续将这批元青花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成果发表在《考古》、《文物》、《中国文物报》以及《江西历史文物》、《南方文物》等国家和地方的权威刊物上,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深入研究元青花奠定了基础。


  江西九江市博物馆研究员吴水存对1959年至2005年发表在国内权威刊物上的元青花研究报告进行了统计。本文在其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重新组合与排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国内馆藏元青花的总体面貌和一般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不妥之处,望不吝赐教。


  国内馆藏元青花的概况


  我们拟从元青花的来源、区域分布、器型类别和发现时间等方面,对国内馆藏元青花作如下分析。


  一、国内馆藏元青花的来源



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扁执壶,现藏于太湖县文物管理所


  根据元青花来源方式不同,分为墓葬出土、窖藏发掘、民间征集和元代建筑遗址发掘四类,具体如下:


  1、馆藏元青花来源的数量排序为:窖藏发掘90件,占57.7%;民间征集29件,占18.6%;墓葬出土23件,占14.7%;元代建筑遗址发掘14件,占9%。


  2、窖藏发掘、墓葬出土和元代建筑遗迹发掘元青花数量之和为127件,占81.4%。这表明国内馆藏元青花大多数来自地下出土。


  3、在国内馆藏元青花中,民间征集为29件,占18.6%。这表明,国内民间确实有元青花存在,而且数量不少。


  4、窖藏发掘的元青花90件,占57.7%。为什么元青花大量存在于窖藏?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国内馆藏元青花的区域分布



元青花双狮戏球图八棱玉壶春瓶,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根据元青花发掘、征集和珍藏地区不同,国内馆藏元青花分布在以下区域,如下:


  北京23件,占14.7%;江苏16件,占10.3%;河北9件,占5.8%;山西2件,占1.3%;湖南5件,占3.2%;江西48件,占30.8%;天津1件,占0.64%;新疆2件,占1.3%;浙江4件,占2.6%;广东5件,占3.2%;上海2件,占1.3%;内蒙古18件,占11.5%;安徽17件,占10.9%;四川3件,占1.9%;广西1件,占0.64%。


  由以上数据可知:


  1、馆藏元青花共分布在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从区域分布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以及中部地区,都有元青花的发现和珍藏,区域覆盖面很广。


  2、馆藏元青花区域分布前五位的数量排序为:江西、北京、内蒙古、安徽和江苏。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发现和珍藏相对较多的元青花?

 三、国内馆藏元青花的造型与纹饰风格



元代青花云龙纹辅首罐,现藏于邹城市博物馆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又首先表现在造型和纹饰上。从馆藏元青花的造型和纹饰风格看,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如下:


  大盘16件,占10.3%;玉壶春瓶9件,占5.8%;梅瓶19件,占12.2%;大碗6件,占3.8%;大罐12件,占7.7%;八棱梅瓶2件,占1.3%;执壶2件,占1.3%;楼阁瓷仓1件,占0.6%;钵1件,占0.6%;高足碗5件,占3.2%;花觚4件,占2.6%;匜3件,占1.9%;象耳瓶1件,占0.6%;观音坐像3件,占2%;蒜头瓶4件,占2.6%;凤首扁执壶3件,占2%。高足杯37件,占23.7%;三足炉5件,占3.2%;盏18件,占11.5%;笔架1件,占0.6%;船型水注1件,占0.6%;托子3件,占2%;塔盖瓷瓶2件,占1.3%。


  由以上数据可见:


  1、馆藏元青花造型类别有21种之多,造型丰富,种类繁多。梅瓶、玉壶春瓶和三足炉明显继承宋代样式;而凤首壶、匜、高足杯、八棱梅瓶是典型的元代创制的新产品。


  2、馆藏元青花造型前六位的数量排序为:高足杯、梅瓶(含八棱梅瓶)、盏、盘(含大、小)、大罐和玉壶春瓶。在元代,可能这些造型产品的产量和需求量比其他造型的产品要多。


  3、在元青花造型规格上,既有制作精细小巧的器物,也有体形硕大的罐盘;在纹饰风格上,既有表现简约疏朗的汉文化风格,又有刻画繁缛密满的伊斯兰文化特征。


  四、国内馆藏元青花来源的时间分布


  国内馆藏元青花的发掘、征集和珍藏是从1959年至2005年的46年间陆续完成的,按10年左右为一个阶段,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1959-1968年:12件,占7.7%;1969-1979年:31件,占19.9%;1980-1990年:72件,占46.2%;1991-2005年:41件,占26.2%。


  由以上数据可知:


  1、按元青花来源时间的数量排序为:1980年至1990年为72件,占46.2%;1991年至2005年为41件,占26.2%;1969年至1979年为31件,占19.9%;1959年至1968年为12件,占7.7%。


  2、按20年左右为一个阶段,元青花的数量排序:1980年至2005年为113件,占72.4%;1959年至1979年为43件,占27.6%。这表明,后25年,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期,基本建设和动土规模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量的元青花从地下被发掘和出土实属必然。


  3、从1991年至2005年发现与收藏元青花的数量比1980年至1990年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民众对元青花的认识有所提高,民间征集的难度加大;另外,大量仿制品充斥市场,国家和地方博物馆向民间征集元青花更加谨慎。


  五、关于元青花若干问题的讨论


  1、元青花的窖藏现象


  到目前为止,国内馆藏元青花共计156件,其中窖藏发掘90件,约占总数57.7%。而在90件窖藏元青花当中,1965年河北保定窖藏发现6件;1972年北京元大都建筑遗址窖藏发现10件;1982年江苏丹徒县窖藏发现6件;1982年江西高安县窖藏发现19件;1984年内蒙古赤峰县窖藏发现5件;1986年江西萍乡市窖藏发现9件;2000年安徽繁昌县窖藏发现14件;2001年内蒙古林县窖藏发现7件;2004年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窖藏发现6件。此外,在河北定兴县、新疆霍城县、江苏金坛县、浙江杭州市和四川雅安市等都有窖藏元青花发现。我们把元青花较为普遍而且数量集中从窖藏中被发现的现象称为“元青花的窖藏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元青花窖藏现象?元青花窖藏现象与元末明初的社会历史环境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清宫旧藏中竟没有一件元青花?在美国学者波普提出元青花“至正型理论”之前的几百年,国人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和认识元青花?在国内,地下还埋藏有多少窖藏元青花?笔者将在今后对这些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


  2、民间确实有相当数量的元青花存在


  上述统计数据显示,有11个省、市、自治区馆藏的29件元青花,是来自民间征集的,占馆藏总数的18.6%。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国内馆藏元青花约五分之一是来自民间征集的。这充分说明:第一,国内民间存在相当数量的元青花是不可争辩的事实,那种认为“民间不可能有元青花”的观点难以成立;第二,通过民间征集的方式是国家和地方文博系统获得并保护元青花的重要渠道;第三,从1959年到2005年的46年间,国家和地方文博系统从未间断对元青花的征集和珍藏。那些认为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出现了元青花仿制品,就认为“民间只有元青花仿品”的观点不符合实际,“因噎废食”对元青花的民间征集和保护工作是不利的。


  3、元青花具有向元末明初的优势区域聚集的趋势


  元末明初的优势区域是指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相对集中的地区。元青花作为一种商品和文化载体,在元末明初,具有从产地向优势区域流向和聚集的趋势。上述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馆藏元青花的发掘和征集虽然分布在15个省(市)、自治区,但其数量主要集中于江西、北京、内蒙古、安徽和江苏,这五个地区元青花总数为122件,占总数的78.2%。这可能因为江西是元青花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朱元璋获得军事优势的主要战场;北京是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建都之地;内蒙古是蒙元帝国的发祥地和战略大后方,也是中国连接西亚各国进行商品和文化交流的“草原丝绸之路”和战略通道;安徽毗邻江西,是朱元璋祖籍之地;江苏为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都之地。元青花向这些优势地区流向和聚集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4、元青花是多元文化交融积淀的历史产物


  从馆藏元青花的造型和纹饰特征不难看出,尽管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造型不同,规格各异,纹饰迥然,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分别发现汉民族、蒙古草原民族和西亚伊斯兰民族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历史印记。元青花的阴模印坯工艺和造型手法带有鲜明的宋代磁州窑的技术工艺痕迹;简约疏朗的汉文化表现手法和繁缛密满的伊斯兰文化艺术特征表现了多元文化丰富的内涵;而用于装饰元青花的“苏来麻尼”钴料则是来自距伊朗德黑兰400公里的卡尚山区小矿,更为蒙元时期就能够“跨国”配置生产要素而赞叹!元青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商品,其自然属性具有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其社会属性(多元文化)更具有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消费偏好”。因此,简单从文化和经贸角度对元青花作所谓“菲律宾型”和“西亚型”的分类并不科学。因为国内同样有“菲律宾型”和“西亚型”的元青花存在。195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向民间征集的四件元青花大盘就属于“西亚型”、“器型和装饰图案是属于一个类型”。在元代,生活在华夏广袤大地上的,有汉族人、蒙古族人和色目人及其他多民族人群,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和目的,选择或“订烧”满足自己需要的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的商品性质

  中国瓷在封建体制的大背景下,自宋元以来一直有官窑、民窑之分,反映了古代陶瓷的经济属性。官窑器体现了封建经济的非商品性质特征,由官窑生产或少量向民窑订制。民窑器则走市场化道路,经过流通渠道进入消费者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官窑器具有非商品性质,民窑器具有商品性质。
  
  元代青花瓷按不同划分标准有以下分类:
  
  按工艺水平——一种以大型器为主,用进口青料且制作精美;另一种以小型器为主,用国产青料且制作较粗;
  
  按销售对象——一种运往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外贸瓷;另一种以国内市场为销售方向的内销瓷。
  
  这两种分类是交叉的,大型器主要作外销瓷,但也有内销;外销瓷中有运往西亚的大型器,也有运往东南亚的小型器。
  
  但无论是大型青花、小型青花,还是外销青花、内销青花,其非官窑瓷的商品属性是非常明确的。将精美的大型青花归为官窑,将粗糙的小型青花归为民窑,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再研究的。元代青花瓷,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具有商品性质,都是经过流通而进入消费的商品。
  
  对于元青花的民窑性质(或曰商品性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说明。
  
  1.从元青花的生产时间看。
  
  元代官办浮梁瓷局设立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至泰定年间(1324-1328年)撤消。此后是饶州路总管督办中央政府用瓷,然无独立的常设官窑。元代青花瓷在14世纪初的产品尚很粗糙,如1319年墓葬中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盖瓶,釉色枯干,青花灰褐。这些都表明,一直到后至元(1335年)初,都未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到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元代统治已岌岌可危,对瓷业更无力顾及了,而成熟的元青花正是在这时出现的。
  
  2. 从元青花的釉面看。
  
  元代青花的釉色有数种,初期的青白釉,成熟期的“至正期”青花为含青的白釉,都带透明的玻璃质感。到元末,部分小型器物采用乳浊的卵白釉。在14世纪初生产的青花和釉里红都属于青白釉加彩,具明显的源于民间生产的青白瓷痕迹。元代被认定为官窑瓷的主要是枢府白瓷,这种瓷釉色灰白或卵白,略乳浊,和元代青花瓷的青白釉或白釉截然不同。标准枢府卵白釉的乳浊状釉并不适宜于作釉下青花彩绘。东南亚等地发现的乳浊状卵白釉青花瓷都为简笔白描纹饰的小器,属元末产品,且釉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枢府白釉。由此可以看出,元青花源于青白瓷而非枢府瓷。
  
  3. 从元青花的器型看。
  
  元青花器型繁多,如大盘、大罐、大瓶、玉壶春瓶、高足杯、觚、连座瓶、连座炉等,这些器型有的和北方磁州窑相近,有的和龙泉青瓷相近,有的和影青瓷相近。枢府瓷的器型仅见盘、碗、高足杯、玉壶春瓶数项,且少大器。元青花作为官窑的枢府瓷在器型上无雷同性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元政府是否在青花的成熟与生产中起了某种促进作用,还无法做出有事实可据的答案,这是尚待深入研究的另一课题。按照一般理解,官窑器专指不介入流通并为宫廷或政府机构专用的陶瓷器;民窑器泛指进入流通并为民间所用的陶瓷器。前者是广义上的劳动产品,后者是商品。即使明清时私人订烧的器物,也是一种商品行为。因此可以退一步说,即使在元政府参与下生产了这些用做外销的大型青花瓷,这些器物作为官办手工业的产品也同样不具备官窑器身份,仍属于民用的商品瓷,是经过流通实现价值而进入消费领域的劳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