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湘域中央花园别墅:第十五章 五行之亢害承制与气机之升降出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25:55

  

“五行”一词与远古时圣贤观测宇宙有关,在太阳系行星中他们首先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星体;战国时代孟子首创五行学说,发展到邹衍成为阴阳五行。

五行之亢害承制与气机之升降出入皆为中医基础理论,在绝症根除治疗程序中五行学说是破解各种复杂矛盾,深入探索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一把钥匙。五行学说是中医之精华,蕴意非常深奥,应用起来十分不易。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五行,有二阳三阴:阳、阴、阴、阴、阳。金与土合,能将肺变成阳,土变成阴。木与土合,能将木变成阴,土变成阳。水与土合,再与火兑,火能成阴,水与土变成阳。

历史上大量的医籍对此都有详尽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现将这方面内容汇集成篇,供读者参考。

 

中医是运用五行学说的亢害承制理论来说明一个道理:人要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存在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完整体系,以确保自身的协调稳定和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承制生化是五行理论的核心内容,广泛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机、治疗等方面,是在人体不断运动中探讨生理、病理的不断变化及自我调整的理论。

“所谓承者,非从其外而附之,乃具其中而存之者;制者,万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承制是万物内部所存在的固有规律,由此以有生化,有始终。承者隐制于未然,斯不待其亢而害,消于不觉,其制,非制与既亢之后。承与制密切相关,承隐制中,制在承内。

五行生克的理论讨论脏腑的生克关系,无非是要求临证应注意灵活变通,不可拘泥。一脏有病往往兼数脏治之,一经有病兼数经以治疗,此经之邪或向它经而求,用药亦不可过于死板。脏腑之病虽各不相同,不外五行之生克,逢生则病易愈,逢克则病难痊,调节于生与克之间,和解于败亡之内。

由于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使人体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的变化有一定的限制,太过是指超过了正常运动变化的上限,不及是指未达到正常运动变化的下限,在其上与下限之间则是适度,平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变化调整着的相对平衡,无过是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生命运动是“亢”与“制”的对立统一。亢是生命运动的标志;制是因亢而制,人体健康的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经过反复斗争,发展到新的稳定局面。有制的常态表现则为阴平阳秘,五行生克制化正常与无制的变化表现为阴阳失调,五行产生相乘相侮。制在生命的运动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它是随着亢的状态而转化改变,贯穿于生命运动的初始与终结。

制伴随着亢而产生和发展,克制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事物运动的限制,而是促使事物向着有利于其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变化,使机体再次进一步稳定地发展。承制相克能有效地防止事物过于亢盛而为害,其结果是有利于生化,既防亢害之后,又开生化之先。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逆顺的论述包括生机、疾病、治疗等,其中包含了阴阳的转化,阴阳之原,生克之道。暨顺逆之理,颠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用五行来说明事物生克顺逆的关系。

“木得金制,则不致横溢而力专于火。”“火得水制,则不致涣散而精聚于土。”则有利于万物之生,为制中有生。

亢具有生化作用是生命运动变化的推动力,无制的亢则为害。正是由于无制之亢的作用,由生理阶段向病理阶段演化,经承制功能调整后建立了新的平衡。

木亢不成火,以其湿也,得金制之,则木燥而火成;火亢不成土,以其燥也,得水制之,则火湿而土成;才有益于万物之化,为制中有化。因此才能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

阴阳学说不外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亡。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世人皆顺生不知道顺之也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阴阳本为一体,所以顺与逆可以转化,顺中有亡,逆中有生。

亢是机体某一部分的功能太过,就会造成另一方面的相对不足,这是阴阳五行之间盛衰盈亏变化的反映。亢者盛之极,制者因其极而抑之。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强弱相残,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废。亢有一个从生理状态到病理状态演变的过程,抓住“太过或不及”就是抓住了病机的关键,则是“亢则害承乃制”。

亢害承制理论应用于说明病机,有承制之虚实。承制之实言其常,“实能生能化”;承制之虚言其变,“虚者不能生化”。于承制之实,必能安其屈伏,而始有防微之功,于承制之虚,必能察其本原,而后为见真之智。

“论及承制之虚”,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病机理论又有顺化、对化”,必极而后化,亦有兼化(虚化)合化(实化)等,皆与五行承制生化密切相关。明乎阴阳生克之理,凡物之性,皆可用之而生化于五脏六腑之气,治病应用此理,以调节阴阳五行,协调平衡。

肾生肝,肾中无水,水涸而火腾,肝木受焚,肾何生。肾火易动难静,易逆难顺,易上难下,故一动则无不动,一逆则无不逆,一上则无不上矣。腾于心燥烦,入于脾干涸,升于肺嘴懒,流于肝焚烧,冲击于六腑燥渴。然而肾火乃是雷火,亦龙火,龙雷之火,其性虽猛,然聚则力专,分则势散,无乎不克,反无乎全克。

掌握承制生化理论,临证自能灵活运用。火性炎上当以水制,可用“似得寒水正化”之大黄,又可用润下药物,制方应用必须遵循承制生化规律,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其味者,必窜其气,用其气者,必防其味。承制生化理论如此重要,必讲求亢害承制生化六字而善用。于是应用时,可以逆而制之,亦可顺而导之,调其气使之平而生化之常复矣。

心、肝、脾、肺、肾,配火、木、土、金、水,其五行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变化的核心是生克二字。各脏腑无不取资于肾,心得肾水而神明焕发,脾得肾水而精微化导,肺得肾水而清肃下行,肝得肾水而谋虑决断,六腑亦无不得肾水而布化,然而取资多者分给必少,亲于此者疏于彼,厚于上者薄于下。

“火承以水,则火自有所涵而不越。水承以土,则水自有所防而不滥。

土承以木,则土自有所动而不郁。木承以金,则木自有所裁而不横。

金承以火,则金有所成而不顽。”

心肾虽相克,其实相需,无心之火则成死灰,无肾之水则成冰炭,心必得肾水以滋养,肾必得心火而温暖。肺气夜卧必归气于肾中,此母居子舍之义。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到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肾生肝,肾之中有火存,肾水干枯,肾水不能生肝木,火无水制,则肾火沸腾,肝木必致受焚之祸。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则土有生气。脾克水,水得土而蓄积,则土有生机。肾克火,火得水得以相济,则火有神光。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煅炼。肺克木,然肝木必得肺金以斩削。

胜复之大数为“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即相乘相侮,持强凌弱为胜,而递相承,制克其偏亢为复。”复之机则为“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

 

 

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之基本形式,天地之气、人身之气的运动莫不如此。升降出入,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以气之运行解释升降出入,直行以升降,横行以出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言直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言横也。

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运动,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

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出入:肝气升,心气浮,肺气降,肾气藏,或左升右降,脾胃中气为之枢纽。止论升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遗一,况必以升降分属左右,则尤难通之义,左右俱有阴阳,俱有升降。

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入所需,排出所弃,故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的特性。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体之气必须应四时之气的升降出入,以调神气。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流通,郁结不畅为气机郁滞,气应下而反上或气应上而反下之升降。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伤寒分六经,以表里言;温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温病从里发,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故饮食之伤,亦发寒热,风寒之感,亦形喘渴。

调理气机升降出入之法:

“气之亢于上,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敛而固之;结于内,疏而散之。又应辨别病情浅深轻重,气机失调深重,则不可以径行。若直升、直降、直敛、直散、多致败事,当曲而治之,为治疗之妙。升降出入之治法,用之不可太过,升发太过,不但下气虚,而里气亦不同,气喘者将有汗脱之虞;降逆太过,不但上气陷,而表气亦不充,下剩者每有恶寒之症;收敛太过,不但里气郁,而下气亦不能上朝;疏散太过,不但表气疏,而上气亦不能下济。”

升降出入以协调平衡为要,矫枉过正则变生它病。先救邪气之来路,后开邪气之去路。病在升降,举之抑之;病在出入,疏之固之;病在升降而斡旋于出入,或病在出入而斡旋于升降。在上禁过汗,在内慎攻下,此为阴阳盈亏消长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