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锦绣城cs图片:黄浦江(常给误写为“黄埔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8:45:32
黄浦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导航,搜索
黄浦江
长度 113km
源头海拔 ?m
平均流量 ?m³/s
流域面积 3653km²
源头淀山湖
注入长江
流经国家
黄浦江(常给误写为“黄埔江”)源于太湖,全长约113千米,河宽300-700米,终年不冻(除清朝时期,有过冰冻记录),是中国上海重要的水道。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入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它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东。因流域原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黄浦江又称黄歇浦,春申江。[1]
目录
[隐藏]
1 主要支流2 黄浦江上的桥3 穿越黄浦江的隧道4 参考文献
[编辑] 主要支流

流经上海外滩的黄浦江
苏州河(吴淞江)、蕰藻浜、川杨河、淀浦河、大治河、斜塘、园泄泾和大泖港。
[编辑] 黄浦江上的桥
杨浦大桥斜拉桥南浦大桥斜拉桥卢浦大桥拱桥徐浦大桥斜拉桥闵浦大桥 双层斜拉桥,上层A15公路下层普通公路,在建奉浦大桥(东桥)连续梁桥(在建)奉浦大桥(西桥)连续梁桥,目前A4公路专用闵浦二桥(独塔双索斜拉桥,上层公路下层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在建)松浦大桥(钢衍架双层公铁桥,上层G320公路下层金山支线)松浦二桥连续梁桥,A5公路专用松浦三桥连续梁桥(在建)
[编辑] 穿越黄浦江的隧道
打浦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上中路隧道外环隧道外滩观光隧道翔殷路隧道延安东路隧道军工路隧道
舊時上海的“競渡”
日期:2005-05-22 作者:薛理勇 來源:新民晚報

外白渡橋蘇州河南岸的划船俱樂部

蘇州河黃浦江口賽龍舟

西人賽船圖一

西人賽船圖二

清末嘉定匯龍潭的競渡活動
黃浦江上劃龍船
劃龍船是中國傳統的競賽活動,舊時又講作“競渡”,傳說劃龍船起源於古代祭祀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全國各地均定於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舉行。端午也叫作“端陽”,所以端午競渡又多被講作“端陽競渡”,是傳統的歲時活動之一。
昔日的上海端陽競渡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叫“竹快”,這實際上是龍舟製作工藝與對山歌的比賽,屆時以居住區為單位,各自以最好的工藝裝飾小船,裝飾材料大多選用竹子,張燈結綵,煞是好看。人們將“竹快”搖到湖心,絲竹班彈奏聲起,各村的歌唱高手互相對山歌,一派喜慶熱鬧的景象。另一種叫“毛快”,也叫“搖快船”,它相當於今天的“龍舟比賽”,不過當時所搖的船就是農家小船,速度實在不見得快。
早期上海縣城的“竹快”和“毛快”就選擇在黃浦江上舉行,清人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中咏:
鼓角聲中煥彩旗,浦江午日鬧龍舟。
紅兒綠女沿灘看,看客多登丹鳳樓。
“丹鳳樓”是建在上海東北城墻上的天后宮的三層樓閣,是古代上海的制高點,站在丹鳳樓上遠眺黃浦江的春潮秋濤被講作“鳳樓遠眺”,是清代的“滬城八景”之一,於是“丹鳳樓”也成了觀瞻黃浦競渡的“司令臺”。丹鳳樓及天后宮毀於1853年小刀會起義,現在這裡還保存著一條叫“丹鳳路”的小路,它就是因近丹鳳樓而得名的。
清人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中也咏:
煙樹晴薰夏五月,自宜水國泛龍舟。
如何歇浦濤千頃,簫鼓聲稀聽渺然。
民間傳說,黃浦是戰國時代的楚國公子春申君黃歇帶領百姓開鑿的,所以被叫作黃浦,又被叫作黃歇浦、歇浦、春申江、申江等名,上海簡稱“申”也來源於此。黃浦江太寬,並不是競渡的理想之地,人們站在江岸幾乎看不清渺小的龍船,即使龍船裏熱鬧的絲竹山歌聲,傳到岸邊也是“簫鼓聲稀聽渺然”。作者在注文裏還講:“吾邑固水鄉也,而獨不宜於龍船,以黃浦有風波之險也。”上海雖為江南水鄉,但真正熟悉水性的人並不多,而黃浦江寬水深,風急浪大,每次端陽競渡總會弄出幾條人命。而到了近代以後,黃浦江的航運十分繁忙,每天有數以百計的輪船、帆船在江上穿梭,輪船螺旋槳掀起的浪頭足以掀翻百米外的小船,於是黃浦江上的端陽競渡被取締,真正還想鬧猛的人,也只能到蘇州河入黃浦江口,也就是外白渡橋下弄弄白相相了。
百舸爭流春申江
西方的賽艇運動開展較早,1829年起,英國著名的牛津大學和康橋大學每年要在泰晤士河上舉行校際划艇比賽,這項賽事一直延續到今天,也成了倫敦的盛事。
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後,西方的划艇也隨僑民進入上海。據記載,早在1849年,僑民就向泊在黃浦江上的外輪借了幾條救生艇,在黃浦江上舉行了一次划船比賽,這件事也被當作重要新聞列入上海運動史冊,一直到1860年,僑民才在上海成立了划船俱樂部。初來上海的僑民不少是“淘金者”,“冒險家”,他們的經濟並不富裕,沒有足夠的資本向海外訂購足夠的划艇,更難以組織稍有規模的划船比賽,所以,俱樂部只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黃浦江、蘇州河航運稍有空閒的機會進行訓練或自娛自樂,但對上海人來講,能看到外國人划船,不啻是勿出銅鈿看白戲。當時上海有一個叫英商上海運動事業基金會的機構,1872年在這個機構的資助和幫助下,借浦東祥生船廠碼頭舉行了一次比較正規的比賽,《申報》對此作了標題為《鬥駛舢板》的報道:
其船身小者僅寬二尺,而花樣不同,五彩相雜。有一人打槳者,有四人鼓權者,逐風逐浪,捷如飛鳧,出沒煙濤,驚心動魄。並有八人駕一舟者,則旗角騫霞,槳身激雨,尤為奇變靈巧。
與上海傳統的“毛快”相比,這種划艇船身寬僅二尺,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還分單人、4人、11人划艇,這才使上海人又開了一次洋葷。由於比賽只能借浦東的船廠碼頭進行,能進入現場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數人只能在遠離賽場的浦西岸邊“隔岸觀火”,能看到的只是晃動的影子,不免有點掃興。而黃浦江是一條極其重要的航道,任何人也無法叫行駛在黃浦江上的輪船停下來,既然在黃浦江上划船有那麼多的困難,於是僑民們喊出了一個口號——到蘇州河去划船。
到蘇州河去划船
在1899年以前,公共租界的西界還在今天的西藏路上。1875年,划船俱樂部打通了環節,購進了相當於今蘇州河恒豐路橋南堍東側的一塊估計有百餘畝的土地建立了一個會所,僑民們利用空余時間自己製造賽艇及用具。這裡經常停放著許多划艇,上海人就把它叫作“舢板廠”,恒豐路橋舊時被叫作“舢板廠橋”,就是以這個“舢板廠”得名的。漢字“廠”本義是建有棚捨得空曠之地,現代的工廠、廠房是後起義。
划船俱樂部曾通過工部局向上海道臺申請,在舢板廠與外白渡橋之間的蘇州河建立划船俱樂部的訓練場和賽場。這一申請立即被否決了,因為蘇州河是上海與江浙之間最主要的航道,運輸任務十分繁忙,在這裡進行划船訓練和比賽勢必會影響正常航運。同時,根據與列強簽訂的條約,蘇州河與黃浦江永遠是中國主權,划船俱樂部佔用河道也是涉及到主權的大事,上海道臺當然不會同意。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但是,俱樂部每年還會向上海地方政府申請在蘇州河上舉行划船比賽,如1878年10月26日《申報》登載蘇州河要舉行秋季划船比賽的消息,同時公告了蘇州河暫時停航,說:“自午刻(即正午)起,新閘西首大王廟(址在今成都北路蘇州河口,這裡的碼頭就叫‘大王廟碼頭’)至曹家渡,凡遇商船進出,至期一律停駛。”顯然,上海地方政府對在蘇州河進行的臨時性划船比賽給以照顧,到蘇州河去看外國人划船也成了上海的一道風景線。
從上海劃到了昆山
吳友如主編的《點石齋畫報》是中國近代出版的大型綜合性畫報,該畫報涉及上海新聞的內容頗多,畫報曾繪僑民在蘇州河競渡的“西人賽船”圖,配文曰:“西人于春秋佳日例行賽船之舉,設重金為孤注,分先後為勝負。”當時也有人作竹枝詞咏:
如飛打槳賽行船,亦是西人戲賭錢。
三五成群真快駛,興酣力大定爭先。
划船俱樂部的資金一部分來自會員的會費,而相當的一部分則來自上海運動事業基金會,以及商家的資助。從現有的記錄來看,俱樂部並沒有以划船為賭博之事,而只是錦標賽或杯賽,獲勝者能獲得相應的獎金。由於中國沒有如錦標賽或杯賽之類的比賽形式,上海人就誤把杯賽獎金當作了賭資,這也是中西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而這種誤解一直到20世紀初才被解除。
1899年公共租界擴張成功,小沙渡(今西康路)以東的蘇州河南岸全部被劃進了租界,公共租界的面積一下子擴大了幾倍,而小沙渡以東的蘇州河南岸岸線已被紡織廠、紡染廠、麵粉廠佔領,而租界市政建築用的石材、石料絕大部分是通過蘇州河運入上海的,工部局必須在蘇州河南岸覓一塊足夠大面積的工地作為石料碼頭、堆棧、碎石場,於是就與划船俱樂部協商,以適當的價格收購划船俱樂部這塊土地,並由工部局出面,另外購置一塊靠蘇州河的合適的土地給划船俱樂部。於是,原來的“舢板廠”成了工部局工務處的“碎石廠”,上海市政建設用的石料的相當一部分來自這個碎石廠。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這裡才被建為大樓。
1900年,划船俱樂部以比較低的價格購進了乍浦路橋以東的蘇州河南岸之地,重建划船俱樂部會所,這個會所比原來的“舢板廠”小多了,但這裡建有俱樂部必需的會議室、活動室、健身房、儲船房,還有一個面積不算小的室內游泳池,稍有年紀的上海人應該知道,它就是頗有點名氣的“黃浦游泳池”。
到了19世紀後期,蘇州河的航運更加繁忙,蘇州河停航1小時,也許會造成整天的堵塞,要在蘇州河上停航進行划船比賽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後來由工部局出面與上海地方政府協商,從1906年開始,上海划船俱樂部主辦的划艇比賽移師至昆山縣境內的青陽港舉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
上海走水路到昆山的青陽港估計有150華里的路程,將賽艇劃到那裏,恐怕至少需要2天的時間。實際上進入20世紀初以後,不少當年闖蕩上海的“冒險家”已經成了腰纏萬貫的富翁,西方的豪華私人遊艇也已進入了上海,那些賽艇選手以及觀戰的遊客,就可以借助遊艇從上海輕鬆抵達青陽港。而這一年,滬寧鐵路的上海至無錫段已通車,昆山設有車站,每逢賽時,上海人就成群結隊地從水路、鐵路擁入昆山,趕赴青陽港。去昆山“遠足”,到青陽港觀戰,成了上海人的時髦活動。
蘇州河水已基本變清,蘇州河基本上已不再承擔航運任務,試想,如果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組織蘇州河的中國龍舟、西式賽艇,以及其他的水上比賽項目,這一定能成為上海一道更亮麗的風景線。
苏州河

黄浦江主要支流,又名吴淞江,是上海境内仅次于黄浦江的第2大河。因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松陵地区,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江”。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50米,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蜿蜒绵长的苏州河水,恰似缓慢搏动的历史脉络,于波涛中,目击这座东方巨城的沧桑巨变——被迫“通商”时的惘然,受洋人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的屈辱,为独立、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艰辛,迎接共和国黎明的喜悦,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飞跃的豪情……其间,无数真情的故事,动人心魄,令人们于惊鸿一瞥中,得窥历史的真谛。
苏州河,一条″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百年变迁
苏州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黄浦江。但上海的都市化则是从东头的河口开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两岸曾经错落地散布着农田、湿地、芦苇、沟汊,冷僻的地方野气愈重,“秋风一起,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在都市化的铺展之势面前,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已不能与膨胀的经济共栖,它们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去。在它们腾出来的空间里,参差地立起了英国领事馆、礼查饭店、百老汇大厦、文汇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陆大戏院、公济医院大档、邮政局大楼、自来水厂、天后宫、河滨大楼、自来火房、圣约翰书院(后为圣约翰大学)等等各擅胜场的建筑。这些楼群临水而立,时人譬之为“连云楼阁”。它们以商业繁华为扩展中的都市画出了一种侧面的轮廓,流经其间的苏州河就此成了一条城市的内河。
一百多年来,城市长足发展的过程是与人力影响和支配苏州河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人力的影响和支配,使苏州河日甚一日地被两岸的社会经济构造所笼罩,也使苏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点一点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纪中期那一场改造中国的革命,使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但这一条流过城市的河流却仍然在视野之外。40多年前,小学课本描述工厂里的烟囱冒出来的浓烟,是以盛开的黑牡丹为比喻的。其夸张和遐想既显露了文人浪漫的不着边际,又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工业化的理想与期望。
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沿河两岸正在新播绿色。绿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们期待着新世纪的苏州河重现烟雨中的灵秀,夕照下的妩媚;水里鱼游,岸上鸟鸣。有万千心愿的牵动和盼望,这天已经来到。
苏州河上的桥
苏州河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即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苏州河口的“威尔斯桥”。原先此桥为木结构,20世纪20年代在其侧另建钢结构大桥,即著名的“外白渡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先后建成了18座大桥。19世纪所建多为木结构,20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桥中不少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桥梁都集中于苏州河东段,且多带有浓郁的欧洲城市拱桥风格。自外白渡桥以西,分别有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若沿苏州河西行,便可细细品味这些老桥的风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河的桥梁经过维修、改造和扩建,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面貌。登高望去,点缀于河上的座座桥梁,已然化为件件精致的乐器,汇入了苏州河美妙的重奏乐章。
苏州河边的新老住宅
从苏州河沿岸看,东段弄堂较少,民居也多为高级公寓,但独立的宅院建筑和新式里弄也未见(除原英国领事馆边上的领事私邸可算“独立宅院建筑”外)。而自河南路起到恒丰路,则弄堂密布,它们建筑年代迥异,式样也不尽相同。例如斯文里,位于苏州河南岸、大通路两侧(称东西斯文里),纵向南伸至新闸路,是上海新式石库门弄堂建筑的早期代表,其建于1916年。概括而言,新式里弄(石库门)建筑不同旧式之处便在于,新式大量采用西方结构、装修设备和装潢材料,外观上也更有“洋派”之气。
在今天的苏州河岸,新造的高楼也比比皆是,和老房子形成对比。
苏州河畔的历史建筑
也许您以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盛名为外滩所专有,其实,苏州河沿岸又何尝不是呢?
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的邮政局大楼,便是这些建筑中较为突出的一座。大楼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属折衷主义建筑风格。8层高的塔楼雄伟而不呆滞,顶部为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亭,原有天使群雕和两组主题雕像,环绕楼顶及装饰亭(“文革”中尽毁,现有的雕像为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楼两侧的科林斯柱,端庄秀丽,楼内二层营业厅,宽敞华贵,时有“远东第一大厅”之誉(现今的内部结构布局已有变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楼为上海第一座钢筋结构和砖石外墙的建筑,竣工之际着实轰动了一番。
苏州河沿岸的优秀建筑不计其数,如原英国领事馆、河滨大楼、公济医院大楼、上海总商会大楼……
建筑是历史的一部分,当您在苏州河边凝神关注那一栋栋建筑时,您也正在关注着历史本身。
电影《苏州河》
地区 中国大陆/其它地区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色彩 彩色
对白 国语
片长 83 分钟
导演娄烨
编剧 娄烨
演员表
按演员表顺序
周迅 ......梅梅、牡丹
贾宏声 ......马达
华仲凯
职员表
监制 耐安 Philippe Bober
美术指导 李卓艺
剪辑 Kari Riedel
音乐 Jorg Lemberg
音响设计 徐佩君
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上海的普通摄像师,以为别人摄影为生,开头是他眼里的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一条肮脏的河,在河的两岸发生着普通人不同的生活。一天,一个酒吧的老板找到他,要他拍一些特别的东西,老板比划来比划去,他才明白原来是为了招揽生意,让他拍在店里游泳的美人鱼的形象。摄影师逐渐与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熟识,从她嘴里得知马达和牡丹的故事。原来马达是一个以送货的黑道邮递员,他骑着从盗贼那里买来的摩托车将来历不明的物品从城市的一头送到另一头。一次,主户让他送一个小女孩牡丹(周迅饰),,这样几次后,马达与牡丹熟识,并产生了爱情。但不久马达被卷入了绑架的阴谋,绑架者企图要挟牡丹的父亲,以绑架牡丹来换取钱财。而绑架者是马达的黑道朋友,他们让马达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机绑架牡丹,马达不愿意这样做,又迫于朋友压力,只得答应。拿到钱后,牡丹知道自己被骗,绝望之下跳入苏州河,最后一句话是,她将化为一条美人鱼,从此不见踪影。因为钱的问题,两个绑匪发生内讧,男绑匪杀死女绑匪挟巨款逃走,但被警方围捕,最后跳楼身亡,马达因参与绑架也被投入监狱。当他出来时,很多年过去了。但他依然思念着牡丹,他借送货的时间,四处打听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喝酒,发现女服务员(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鱼的女孩)长的很像牡丹,就想办法与他接近。摄影师知道此事,感到马达在抢自己的女朋友,于是找来打手将马达痛打一顿。马达逐渐明白扮演美人鱼的女孩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请求摄影师利用他与警察的关系帮助他找到牡丹,摄影师答应了他。不久,摄影师接到一瓶寄来的带有野牛草的沃特伽酒,从信上得知马达在他的帮助下终于在一个便利店里找到了牡丹。摄影师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接到公安局的传唤,要求辨认在车祸中死去的人,马达来到事故现场,原来马达和牡丹喝了过多的沃特伽酒,在带着牡丹经过苏州河上的桥时,摩托车坠入河中,两人溺水而死。扮美人鱼的女孩也来到现场,终于相信了马达所说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后她也离开了摄影师,看摄影师会不会像马达一样去找她。
女主角周迅一人分饰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演技出众。《苏州河》用它朴素而独具特色的影象给我们讲述了两段爱情故事。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爱情是什么,它只能告诉我们爱情有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向爱情发问,影片的丰富性在于每个人都能在内心里得出自己的答案。
本片荣获第2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虎奖,第25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
歌曲:苏州河
歌手:徐千雅 专辑:情流感
作词:王巍/何沐阳 作曲:何沐阳
『歌词』
乘坐最后一班班机去丝绸的故乡
只为将死的爱情
不为小桥流水的模样
想要去挽回已经太晚
是一路的惆怅
值得珍惜的人他说爱已成殇
江南的冬天好冷城里铺满月光
杨柳拍岸的水乡叠化着爱人的脸庞
你说不是不想见是真的不敢见啊
在陌生的旅店
我们耗尽了最后的缠绵
原来上天是让我们来相爱的
不是让我们厮守一生的
苏州河流啊流流过我的心
爱过的心又怎么能够去忘记
原来上天是让我们来相爱的
不是让我们厮守一生的
苏州河流啊流流过我的心
一切都已经远离只有叹息
孙卫《苏州河》(EP)
风格:民谣
介质:mp3
产地:上海
时间:2007
音质:一般
我生在苏州河畔、长在苏州河畔,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小市民,我每天坐55路公交车到十六铺,然后乘轮渡去浦东上班,我每月定期拿出自己一半的薪水放到银行零存整取,十年来积少成多攒了十万块钱,可我却买不起一套房子,甚至交不起首付。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存钱,大家都存钱我就和大家一样存,后来大家都把钱从银行拿出来炒股,我也和大家一样把自己的积蓄投进了股市,在大盘频频走高的时候我的股票却一直在跌,在股市遭遇滑铁卢的时候我也没有幸免,很多人几乎崩溃,我却没有什么大难临头的感觉。刚刚入夏,我吃过晚饭来到苏州河边,不知不觉在水边上站了一夜,前面一步的距离就是缓缓流着的河水。我真的没想自杀,因为我没看到别的人因为炒股自杀。回到家我吃了妈妈买来的早餐、写了一首歌、睡了一整天,我没有因为无故旷工而被老板炒鱿鱼,因为今天是星期天。
“穿过四川北路来到苏州河,苏州河上没有船歌,上海的霓虹遮住了月亮,来去的人都是匆匆过客;这里的人们都没有家,这里的心都已咫尺天涯,这里的美丽都给了谁,留下黑白的都市繁华;没有人会记得你这个路人,苏州河的岸边踩不出脚印,趁着夜色我们选择离开,却带不走潮湿的清晨”。
其实我没有出过远门,最远只到过宁波,我没有外地的亲戚,我的工作朝九晚五也没有出差的机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这么写了一首歌,并且把他录了下来放到了网上。我不怎么会弹吉他,我也不怎么会唱歌,我长得很一般,我还没有女朋友。每个工作日我都在工作,每月我都定期领薪水,每年我都期待着老板给我升迁的机会,每时每刻我都在做梦却只是个梦而已。晚饭后,走在苏州河畔看着五光十色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在我的眼中何其陌生。很多人和我擦肩而过,我们彼此记不住对方的样子,因为我们的脚步都很匆忙,我到底属不属于这座城市?我自己也不知道。
以上文字出自一个上海男人的谈话录音,发表在他自己的BLOG,我不认识他,更未曾谋面,但通过音乐我却有异常熟悉的感觉。从这首歌里,我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叫孙卫的男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其实这么多年来,我都很看不起上海人,但是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国际化大都市在很多地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这两个地方的人都看不起对方,可以说是坚守着自己的城池夜郎自大。其实来自大都市的很多人貌似坚强,实际内心脆弱、渴望逃避,这都是因为如今生存的压力实在太大。北京给我的感觉仿佛随时都会因为人口负荷而爆炸,可是每天依然会有成千上万的“乡下人”拥进这城市,怀揣着他们的发财梦睡在立交桥下、火车站广场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是真的成功了?这个问题显然与音乐没有任何关系,却值得每一个还能掏得起钱听音乐的人思考。这首歌是平淡的,从音乐风格、录音、制作角度评价甚至是极为失败的,那泛滥在KTV的旋律你就算连听一万遍也不可能记住,但是从听第一遍开始,我猜很多人就能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
曲目:1、 开篇语 3分05秒 2、 苏州河 4分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