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金波个人资产:公务员《行测》裸考秘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2:54

数字推理部分 

对数字推理这类鸟题,从无语到吐血!!

掷骰子的,都省省吧! 说是六脉神剑,你可别不信 ,赶紧的 ,这点东西记下来,怎么着蒙也蒙的有底气吧!

  1. 全奇必是奇:数列给出的项如果全是奇数,答案必是奇数;全偶必是偶:数列给出的项如果全是偶数,答案必是偶数。
  2. 奇偶奇偶间隔走:数列给出的项如果是奇数和偶数间隔,答案必须符合此规律。
  3. 从怪原则:选项中有0、1等多数为正确选项。
  4. 题目中全部都是整数,选项中出现分数或小数多为正确答案;同理题干全部都是小数或分数,选项中出现整数多为正确答案。
  5. 看出整体有单调性,如果题目为单调递增,选项中只有一个是大于题干中最后一个数字的,那么一般是正确答案。
  6. 分数数列中,分母多为质数,分数多需要分子,分母拆分找规律。

 数学运算

1、分析选项整体性,三奇一偶选其偶,三偶一奇选其奇。

2、选项有升降,最大最小不必看,答案多为中间项;答案排序处在中间的两个中的一个往往是正确的选项。

3、选项中如果有明显的整百整千的数字,先代入验证,多为正解。

4、看到题目中存在比例关系,在选项中选择满足该比例中数字整除特性的选项为正解。

5、一个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答案中尾数不同,直接应用尾数法解题即可。

6、极值问题中,问最小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小的,问最大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大的(先代入验证)。

 

 

逻辑填空

1、注意找语境中与所填写词语相呼应的词、短语或句子。

2、重点落在语境与所选词语的逻辑关系上,而不是选项的词语上。

3、选项中近义词辨析方向是从范围不同角度辨析的,选择范围大的。

4、从语意轻重角度辨析的,选项要么选最重的,要么选最轻的。

5、成语辨析题选择晦涩难懂的成语。

 

片段阅读

1、选项要选积极向上的。

2、选项是文中原话不选。

3、选项如违反客观常识不选。

4、选项如违反国家大政方针不选。

5、启示、告诉、道理材料的片段阅读,不选文字内容层面的选项。

6、启示、告诉、道理材料的片段阅读,选择激励人的选项或在精神上有触动的选项。

7、提问方式是选标题的,选择短小精悍的选项。

8、提问方式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要通读材料在选择选项,不能断章取义。

逻辑 

1、数字比例与题干接近的选项要注意。

2、定义判断题注意提问方式是属于还是不属于。

3、定义判断若出现多定义,不提问的定义不用看。

4、削弱型和加强型推理题题干中未提信息若出现一般为无关选项。

5、评价型推理题正确答案一般兼顾双方。

6、结论型推理题正确答案一般为语气较弱的选项。

7、排除弱化项、主观项、论题偏离项,剩下往往是答案。

图形推理

1、图形本身变化不大考虑对称、旋转、平移、翻转等。

2、图形本身变化较大考虑元素数量、叠加等。

3、若图形复杂多变且出现怪图,重点考虑共性,如共同元素数量、位置关系等。

4、空间型图形推理注意合理利用橡皮、小刀等工具模拟题干。

       六种技巧搞定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由此,总体来说,难题的答案在AB,易题的答案在CD。那么,又怎样确定哪个答案在A,哪个答案在B呢?一般说来,难得无从下手的答案在A,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易题中哪个选C,哪个选D呢?一般说来,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的题答案在D,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但要花较多时间的答案在C。

  简而言之,就是最难的题答案常在A,最易的题答案在D。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容易但费时的答案在C。

 例:对某单位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欢看球赛和电影、戏剧。其中58人喜欢看球赛,38人喜欢看戏剧,52人喜欢看电影,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8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6人,三种都喜欢看的有12人,则只喜欢看电影的有

  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

  我们先根据难度来判断,这道题有多难。如果以很难、难、易、很易为四级的话,估计这道题的难度为“很难”。因为看了之后,发觉这道题的答案和题之间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简直无从下手。这时候,放弃做题是必要的,但放弃答案是不行的。这时候,你就选择A,对这种牛吃南瓜开不起头的答案选A的正确率非常高。我们来看考过的题中的难题与答案分布。

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  

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例:甲乙丙三人沿着400米环形跑道进行800米跑比赛,当甲跑1圈时,乙比甲多跑了1/7圈。丙比甲少跑1/7圈。如果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

  A、85米 B.90米 C.100米 D.105米(05中央A)

  我们不用做题,就看题干中的数字哪些和答案相关,看能否选出正确答案。看:800,1,1/7,1/7。你觉得最可能跟哪个数字有关:85, 90,100,105。应当想到,最核心的数字有3个:1,7,8。这样,答案基本不可能跟尾数是5的有关。可以说A、D都不是答案。在90和100中,哪个更接近答案呢?1001因为比较明显的感觉是100×(7+1):800。所以选C。这样,我们就绕过了从题中算出答案的麻烦。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人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

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

  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

  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  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座标法在操作时就是将给定的几个数字的横座标分别设定为1、2、3、4、5、6……,纵座标就是该数字本身。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数字之间变化规律。但这种稍嫌抽象,对于数字极大、极小的都需要加上感觉才能判断。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最优做题顺序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要求120分钟做答135题试卷。一般来说,平均只有不到75%的考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答完80%以上的题目。并且行政能力试卷的试卷说明也明确指出:考卷中存在较难的题目,考生遇到暂时不会的题目要跳过,否则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因此,在几乎难以完成试卷所有题目的情况下、且题目难度差异较大的行政能力考试中,对不同部分题目的做题顺序安排,统筹做不同类型题目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的大小,就显得非常的有必要。

  一、确定最优做题顺序要考虑的原则

  首先,在假定题目无法100%做完的情况下,必须优先做完自己平时训练时候正确率最高,相对最擅长的部分。

  其次,在时间紧迫,且题目难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必须优先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快速做完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以后相对的难的题目赢得时间。

  再次,考虑评分的权重,行政能力测试135道题目100分。一个比较合理的评分标准是根据每个部分题目难度的差异赋予不同权重。高难度的类型的题目赋予的分值高,难度较低的赋予较低的分值。

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评分权重供大家参考: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共30个题目,每个题目0.8分,共计24分;数量关系部分,总共20个题目,数字推理每个题目0.7分,数学运算每个题目0.8分,共计15分;判断推理部分,总共45个题目,图形推理每个题目0.5分,定义判断每个题目0.6分,类比推理每个题目0.5分,演绎推理每个题目1分,共计31分;常识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共计10分; 资料分析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从这个角度上讲,资料分析和演绎理解题目是含金量较高的题目,而常识判断、图形推理、类比推理是含金量较低的题目。

  二、确定最优做题顺序的程序

  1.一般来说,整个行政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常识和类比推理部分是公认难度较低的部分。因此,此部分一般应该优先考虑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完。

  2.做题的第二阶段,优先考虑难度中等、既包含简单数学计算的又含有大量严于阅读的题目,即同时参考分值的权重安排一下做题顺序:逻辑推理、定义判断、资料分析。

  3.考虑到每个人的智力模式不同,有的对数字逻辑特别敏感,有的则有很强语言能力天赋。因此,考生要根据平时的训练,找出自己究竟擅长数量关系部分,还是擅长演与理解部分。对于擅长语言的考生,言语表达必须放在数量关系与图形推理前面完成。对于擅长数学、逻辑能力强的考生,则必须把数量关系和图形推理放在言语理解前面。

  4.每个考生可以根据平时对每一部分做题的正确率和花费时间的多少重新校正以上的做题顺序,并充分照顾到自己平时的做题习惯。否则,在紧张慌乱的考场中,不按试卷试题排列顺序做题切违反了自己平时的做题习惯,很容易因为意外的负担造成适得其反结果。

行政职业能力定义判断答题基本规律

一、定义判断的要素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联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组成定义项的概念是定义联项。例如:“意外事件是指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其中“意外事件”就是被定义项, “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就是定义项,“是指”就是定义联项。

  二、定义的特征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务或事物。例如商品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商品。

  三、定义判断的逻辑方法

  在对定义判断进行解析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定义的逻辑方法:

  (一)“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就是通过揭示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可用公式表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具体解释如下:第一,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即比被定义概念范围更大、外延更广的概念,以确定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类事物。第二,被定义项的种差,即指被定义项的这个种概念与同属于其他同级种概念在内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同其他对象的本质区别。第三,把被定义项同属加种差构成的定义项用定义联项联结起来,构成完整的定义。

  例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解析:这是给“人”下的定义。其中,“人”的属概念是“动物”,确定人是动物这类事物中的一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种差,是将人与其他动物相比较而得出的本质差别;“是”是定义联项,它把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属+种差)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四要素分析法

   定义中通常包含四项要素,即主体、对象、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这四项要素可能全部出现在题干的定义当中,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项。但是,根据对这几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情况的分析来看,一般出题人不会把这四个要素同时作为考查点,只是会选择其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

   1.主体,就是行为或事件的发动者、当事方,如果选项不能满足定义中对主体条件的要求,即可排除。

   2.对象,是指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某些定义必须针对某些特定的对象,如某些单位和个人。

   3.主观要素,即行为者或事件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什么样动机、意图、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目的。

   4.客观要素,指客观上实施了什么行为,采取了怎样的行为方式,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造成了一种怎样的结果。

   (三)定语中心词分析法

   在题干中没有明显的主体、对象、主观要素或客观要素的情况下,而且题干中有一连串的定语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定语中心词分析法。中心词表示的是行为或事件的一个大类,也就是逻辑上的“属”,定语是对中心词的的限制或修饰,使这个大类进一步缩小、精确化,在逻辑学上我们称之为“种差”。题目既有可能同时将定语和中心词作为考查点,也有可能中心词并无特殊之处,题目的考核点重在对定语中所设定的条件。

  以上方法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其实质是相同的,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借鉴。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1)

按照·依照·遵照]

都是介词。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使用“依照”多,如“依照刑法第×款第×条”。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包含·包涵]

包含——里边含有。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包涵。

[必须·必需]

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能愿动词。如:学习必须刻苦。②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副词。如:你必须离去。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动词。如:煤和铁是工业所必需的原料。

[辨明·辩明]

辨明——辨别清楚。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辩明——分辩清楚;辩论清楚。如:这场论争已辩明事理。

[变换·变幻]

变换——只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能带宾语。如_变换位置/适应季节的变换。

变幻——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的或奇异的变化,不能带宾语。如:风云变幻/情绪变幻无常。

[不和·不合]

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如:我俩脾气不合。

[必然·必定·一定]

这 三个词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区别是:“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有这样的趋势或结 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有时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进城,必定来我这里坐坐”。“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来·原来]

都是副词。“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如“事情真相原来如此”。

[不免·未免]

都是语气助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有时还可以作谓语,如“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了皱展开的眉心”。“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不能作谓语,如“这封挂号信倘要遗失,未免可惜”。

[不止·不只]

“不止”,①指继续不停,如“他的一句笑话引得伙伴们大笑不止”;②指超出某个数目范围,如“他恐怕不止60岁了”。“不只”有不但之意,如“河水不只可以用来灌溉,还可用来发电”。

[不至·不致]

“不至”表示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作为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不至于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不致”表示不会引起某种后果,如“事前做好准备,就不致到时手忙脚乱了”。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2)

[查访·察访]

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要广泛得多。如:这一事件经过长期察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身份。如:工人出身。

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如:人心不古,

处事——处理事物的意思,一般是指具体事物的处理。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如: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常常·往往·经常]

这三个词都是副词,都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其区别是:

“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如“闹这类独立性的人,常常跟他们的个人第一主义分不开,他们在个人和党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是不正确的”。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经常”也表示“常常”“往往”的意思,但还有连续不断、经久常行的意思,可以构成“经常性、经常不断”等词组,如“人的思想也要经常检查,不断改造。”??

[曾经·已经]

都是副词。“曾经”表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如“我曾经许下诺言,一定要到未名湖去读大学”。“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如“我们的航船已经驶入了21世纪”。

[度过·渡过]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年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通过困难、难点、危机等。

[大概·大约·约莫]

这 三个词都表示估计的意思,都是副词。“大概”侧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台没有打领结”。“大约” 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如“从花开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约莫”侧重表示对数目或时间的估计,如“约 莫一袋烟的工夫,老人又转了回来”。??

[大力·大举·大肆]

都是副词,都有在行动上采取大规模的方式的意思。“大力”侧重指尽最 大的力量,适用范围较大,多用于积极方面,含有褒义,如“大力推广普通话”。“大举”侧重指大规模的行动,?多用于军事行动方面,如“以色列大举进攻巴勒 斯坦”。“大肆”侧重指不顾一切地任意妄为,一般用于消极方面,是贬义词,如“法轮功组织大肆吹嘘法轮功的‘神效’,致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

[单是·但是]

“单是”即单纯是,单单是。“但是”作连词,连接转折关系;作副词,相当于“只是”。

[但是·可是·然而·却·只是]

这五个词都是连词,用在两个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同的是转折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转折的程度和语气重一些,为重转连词;其他的词转折的程度和语气较轻,为轻转连词。

[对·对于·关于]

这三个词都是介词。“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凡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改为“对”,如“他对(对于)工作很负责”。但它们又有些不同的地方:

第一,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味时,“对”不能换成“对于”;

第二,当“对”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对”多用于口语体,“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用书面语体

“关于”是限定、提示关联到的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完全同意”。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表示某种范围,用“关于”不用“对于”;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于句首,如“我对于这个问题很了解”,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个问题很了解”;

第三,“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常作定语,常常单独作为的标题,而“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多作状语,不能单独的标题,只有当它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为标题。

[恶运·厄运]

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遏制·遏止]

遏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使不发作,对象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如:遏制心中的怒火。

遏止——着重于“止”,通常用于战争、进攻、暴动等。如:改革的大潮是无法遏止的。

[而且·并且]

二者都是连词,在句子中起关联作用,但是连接的句间系不同:

“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它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如“我们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获得了大丰收”。

“并且”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在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之间,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如“会上大家热烈讨论且一致通过了这个生产计划”。二是用在复合句后一半里。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她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并且出席了全劳模表彰大会”。

[发愤·奋发]

发愤——侧重强调内心下决心,立大志,努力奋斗。如:他立志发愤读书,考上全国一流大学。

奋发——侧重强调精神状态的饱满、振作,努力奋斗。如:青年一代有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

[反应·反映]

反应——名词,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如:反应十分强烈。

反映——动词,把客观情况告知上级或有关部门。如:把情况反映到县里。

[妨碍·妨害]

妨碍——着重指造成一定障碍,程度较轻。如:妨碍交通。

妨害——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如:妨害健康。

[分辩·分辨]

分辩——解释清楚理由。

分辨——区分,辨别差别。

[肤浅·浮浅]

肤浅——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不透等。

浮浅——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抚养·扶养]

抚养——兼指保护、教养和供养,一般指长辈对子女或晚辈的保护和教养。

扶养——指帮助、扶助、养活,一般用于平辈之间。

[赋予·付与]

赋予——上对下或组织对个人,有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色.涉及对象多为重大任务、使命等。如:历史赋予的重任

付与——交接双方无上下之分,通用语体色彩,涉及对象多为具体事物。如:付与对方十万元现款。

[富余·富裕]

富余——动词,指把东西剩下来。

富裕——形容词,指东西多,手头宽裕。

[竿子·杆子]

竿子——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干而成。如:钓竿/百尺竿头。

杆子一有一定用途的细长木头或类似的东西。如:电线杆子。

[勾通·沟通]

勾通——暗中串通、勾结,含贬义。如:勾通日寇,背叛祖国。

沟通——使双方相通,中性词。如:沟通文化。

[贯串·贯穿]

贯串——用于抽象事物。如:贯串着革命精神。

贯穿——对象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事物。如:条公路贯穿本省十几个县。

[国事·国是]

国事——国家政事。如:莫谈国事。

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

[过度·过渡]

过度——形容词,指超过适当的限度。

过渡——动词,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转入另一个阶段。

[赶快·连忙]

二者都有时间急迫的意思,都是副词。其区别是:?“赶快”形容急迫地要去完成一件事,多用于时间方面,如这是封加急信件,得赶快送到他们那里去”。“连忙”则形容急迫的状态,一般用于动作方面,如“一见同学们走过来,王老师连忙打招呼”。

[格外·分外]

二者都有特别突出的意思,都是副词。其区别是:?“格外”是说程度高,超乎寻常,有特别的意思,如“他学习成绩格外好”;“分外”指本分之外,即一般范围之外,超出了平常

它和“格外”是等义词,不过“格外”更接近口语,“分外”多用于书面语,如“瀑布也似乎分外响了”。

[果然·居然·竟然J

三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明预想和结果的关系。其区别是:

“果然”含有表示结果和预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如“等到第二天早晨,山头上的云雾果然消散了”。

“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是这样的意思,如“现在居然有了一头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如“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

总之,主观愿望与结果一致的用“果然”,主观愿望与结果不一致的用“居然”和“竟然”。

[洪大·宏大]

洪大——主要形容声音大。如:洪大的涛声。

宏大——宏伟,巨大。可形容气势、规模、志向、理想等。如:规模宏大。

[化妆·化装]

化妆——用脂粉之类使容貌美丽。如:中学生是不允许化妆的。

化装——①演员修饰容貌。如:化装师。②假扮。如:他化装成敌特工人员。

[何曾·何尝]

都是副词。“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必·何苦]

都是副词。“何必”用反问的语气来表示不必要,如“你何必跟他过不去”。“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如“你何苦为他们愁这愁那,孩子大了,路让他们自己去走吧”。

[或·并·而·与]

这四个词都是连词。其区别是:

“并”和“而”是连接动词、形容词或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词组的。“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甚至上下两段。它可以表示并列、转折、顺承、偏正等各种关系。

“与”和“或”能够连接各类词或各类词组。“与”语气色彩比较庄重,所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如“欲与天公试比高”。“或”所表示的是选择关系。

[忽然·突然·猛然]

这三个词都作状语,位置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可以在句子前头,指动作变化快,出乎意料,有时可以互相替换。其区别是:

“忽然”指时间短促;“突然”有突如其来的意思,有时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猛然”指来势凶猛,猛烈。

[或者·还是]

二者都表示数(或二)者择一,都是连词。其区别是:

“或者”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如“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还是”含有疑问的口气,可用在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非问句中,往往表示作者已选定的语气,还可以指没有变化、照旧等语气,如“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还是为这不平在愤怒?”?“不论是月白风清,还是九级风浪的夜里,他们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宽阔的海域”。

[及时·即时]

及时——①正赶上时候。如:及时雨。②不拖延。如:及时解决问题。

即时——立即。如:即时投入战斗。

[检查·检察]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如:检查工作、检查思想。

检察——审察被检举的犯罪事实。如:检察院。

[截止·截至]

截止(三声)——(到一定时期)停止。如:报名已截止。

截至(四声)——截止到(某个时期)。如:截至9月中旬。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3)

[节俭·节减]

节俭——形容词,节约俭省,用钱用物有节制、不浪费。如:他生活节俭。

节减——动词,节省减少。如:节减开支。

[界限·界线]

界限——尽头处,限度。如:他的野心没有界限。

界线——两个地区的分界线。如:跨越界线。

[惊慌·惊惶]

惊慌——多形容行动的慌张。如:只要听到一点声音,躲在屋里的三个罪犯就惊慌地挤成一团。

惊惶——侧重于形容内心的恐惧。如:大火熊熊,王刚惊惶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另外,“惊慌”多用于口语,“惊惶”多用于书面语。

[精心·经心]

精心——注重指用心用力,常作状语、定语,一般不作谓语,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经心——指留心、当心、在意,常作谓语,一般不作状语和定语。如:他这个人大大咧咧,干什么事都似乎不大经心。

[眷恋·眷念]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深地留恋。如:《涉江》流露出诗人对楚国的无限眷恋。

眷念——想念。如:离别家乡多日,对亲友甚为眷念。

[几乎·简直]

二者都是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强调。其区别是:

“几乎”表示相近、差不多的意思,着重强调两者相差甚微,如“在小村子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简直”还含有表面好像不是,实质上就是的意思,强调程度比“几乎”深,如“今日的洞庭湖,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缀成的崭新世界”。

[基于·鉴于]

都是介词。“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作为经验教训的事,如“鉴于上次比赛中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继而·既而]

“继而”是状态副词,表发生的两件事紧紧相接,如“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既而”是时间副词,表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如“既而雨停了,我们又走在了攀登

泰山的征途上”。

[径直·径自]

都是副词。“径直”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问断,如 “放学后,他径直到文化广场去了”。“径自”指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如“他不听师长的劝告,径自离校出走,长达两个月之久”。

[渐渐·慢慢]

二者都是副词,都表示不迅速。不同的是:“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如“过了清明节,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了”。“慢慢”重在表示速度的缓慢,如:“别急,让我慢慢把话说完”。

[绝然·决然]

二者都是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同的是:“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如“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最后一个”。“决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很坚决,如“决然返回”;一种是表示必然、一定,如“东张西望,道说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究竟·毕竟]

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其区别是:

“究竟”表示追根究底,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如“他想到门口看个究竟”。“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尽管·不管]

二者都表示偏正关系,用于偏正复句的偏句中。 其区别是:

“尽管”相当于“虽然”,表示转折关系,与“但是、可是、却”相呼应;“不管”相当于“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与“都、总”呼应。

“尽管”肯定的是一个特定情况,后面可以用指示代词“这么、这样、如此”等,但不能用疑问代词;“不管”是排除一切条件,后面用疑问代词“怎样、怎么、如何” 等,但不能用指示代词。此外,“尽管”还可单独使用,相当于“只管”。例如:“他们的愿望尽管是好的,却是不可能实现的。”“不管他从事的事业重要还是不重要,他都不失为一个值得赞扬人物。”

[考察·考查]

考察——表示实地调查,深入细致地观察,目的质。如:考察南极。

考查——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是追本溯源。如:考查业务。

{旷费·旷废}

旷费——侧重于浪费,涉及的对象多为时间。如:旷费时日。

旷废——侧重于荒废,涉及的对象多为学业。如:旷废学业。

[况且·何况]

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都是连词。其区别是:

“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即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止,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这一类用法,而“况且” 没有这种用法。如 “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得到他呢?”“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

[滥用·乱用]

滥用——指无限制地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

乱用——指无条理、无秩序地用,该用这而用那。

[力行·厉行]

力行——努力实践,不能带宾语。如:身体力行。

厉行——严格实行,要求带宾语。如:厉行节约。

[利害·厉害]

利害——①利益和损害。如:这是利害攸关的事。②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如:这人非常利害/天热得很厉害。

厉害——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与利害②相同)

[流传·留传]

流传——多指事迹、作品等传下去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的意思,侧重于时间上的传承,适应对象比“流传”广,不限于事迹、作品,还可以是其他具体的、抽象的事物。如:父亲留传下来的遗产,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

[年轻·年青]

年轻——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是相对的,用于两个人的年龄比较,在比较中,可以说60岁的人比70岁的人年轻。

年青——是指年龄相当于青年人这个阶段,并只能用于青年。从语法角度看,“年青”一般作定语,而“年轻”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

[偶尔·偶然]

二者都是副词,都指不经常。其区别是:

“偶尔”是说次数极少,如“他常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

“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之外,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如 “他偶然遇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同学”。还可以构成“偶然性”。

[启用·起用]

启用——开始使用。如:启用印章。

起用——重新任用。如:起用退休干部。

[清净·清静]

清净——没有事物打扰。如:耳根清净。

清静——安静,不嘈杂。如:环境清静。

[情意·情谊·情义]

情意——指心意、感情,即真心实意,相待很好。用于一方对另一方。“情意”可与深厚、难忘、热烈等词搭配。如:深厚的情意/难忘的情意/热烈的情意。

情谊——指交情、友谊,用于两方相互之间。“情谊”可与阶级、革命、深、长等词搭配。

情义——指感情的联系,多用于亲戚、朋友间。“情义”可与有、无、朋友等词搭配。

[祛除·驱除]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的邪祟等)。如:祛除病魔/祛除疑虑。

驱除——指赶走、除掉(人或动物)。如:驱除蚊虫/驱除敌人。

[权力·权利]

权力——①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一切权力归人民。②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他的权力太大。

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如:男女平等的权利。

[启事·启示]

启事——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名词。如:征稿启事。

启示——启发,既作动词,也作名词。如: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启示。(这里用作名词)

[岂但·不但]

都是连词,都可表示递进关系。“岂但”多用于书面语,常带有反问语气;“不但”书面语、口语都常用,不带反问语气。“岂但”常与“也”“还”“又”“更”等搭配使用;“不但”除了能与以上副词搭配,还可与“而且”“反而”“反倒”等搭配使用。如:“这本书要的人可多了,岂但你们几个。”“他不但有科研头脑,而且有实干精神。”

[溶化·熔化·融化])

溶化——物质在液体中化开。如:糖溶化在水中。

熔化——固体受热后变成液体。如:铁熔化成铁水。

融化——变成水。如:积雪融化了。

[仍旧·仍然]

二者都是情态副词,都指照旧,常可以互换,只是“仍然”语气略重一些。其主要区别是:“仍旧”强调跟从前一样,如“他虽然遇到许多困难,可是意志仍旧那样坚强”。

“仍然”除有“仍旧”的意思外,还有原来的想法、做法不改变,即“还是”的意思,文言色彩较浓,如“掌柜的也仍然同平时一样,笑着对他说话”。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4)

[审定·审订]

审定——经过审查之后作出决定。如:审定计划。

审订——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

[声明·申明]

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立场。如:声明立场。②声明的文告。如:发表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

[施行·实行]

施行——指法令、法规等发生效力。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如:实行责任制。

[时势·时事]

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时事政治。

[实验·试验]

实验——实地验证,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熟悉·熟习]

熟悉——知道得清楚。如:熟悉情况。

熟习——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如:要熟习业务。

[树立·竖立]

树立——侧重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立起新人、新事、新风尚。“树立”多用于褒义,对象多是抽象的好的事情。如:树立典型/树立新风/树立信心。

竖立——侧重指在地上或物体上把一些物体直立起来。“竖立”是中性词,对象都是具体的。如:竖立碑石/竖立旗杆/竖立井架。

[顺序·顺叙]

顺序——排列的先后次序。

顺叙——写作上的术语,指记事、写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尚且·姑且]

二者结构相似,但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尚且”是连词,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之意,如“为了人民,流血尚早不惜,更别说流这点汗了”;“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如“我这里有两间房闲着,你们姑且在这里住着”。

[甚·很·最·至·极]

这五个词都是程度副词,用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不同的是:

“甚”和“很”意义相同,表示程度相当高,但未达到顶点,只是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文言色彩浓,后者口语色彩浓,如“形势甚急”“病情很严重”。

“最”和“至”的意义相同,都表示达到了顶点,只是语体色彩不同,“最”口语色彩强,“至”富有文言色彩,如“太阳最红”,“此问题至关重要”。

“极”作副词时,表示最高的程度,如“极平常”“极少数”“好极了”等。

[虽然·固然]

二者都是转折关系的连词,表示先承认原来的意思,接着转到另一方面去,常跟“可是、但是、然而、却”等连词搭配,常可以互换。其区别是:

一个主谓词组加上了“虽然”,它的独立性就丧失了。如果只说“他年纪虽然小”,意思就没有结束,必须接着说“干劲可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虽然”有时还可以单说“虽”。 “固然”与“虽然”等义,可以互换,还可单用“固”,不与其他连词连用,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表示“本来、当然”的意思,如 “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不行,浪费也大大失算”。

[题名·提名]

题名——写上名字。如:金榜题名。

提名——在决定人选之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的姓名。

[统率·统帅]

统率——动词,统辖率领。如:统率三军。

统帅——名词,统领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如:三军统帅。

[退化·蜕化]

退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后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如:功能退化/最错误的见解是误认为白话为古文的退化。

蜕化——本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如:蜕化变质。

[推卸·推谢]

推卸——不肯承担(责任、任务、义务等)。如:推卸罪责。

推谢——借故推辞(礼物、邀请、荣誉、重任之类)。如:委以重任,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你不该推谢。

[推脱·推托]

推脱——推卸。如:推脱责任。

推托——借故拒绝。如:他推托病了,不肯来。

[通过·经过]

二者都可作介词。“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如“通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同学们提高了认识”。“经过”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况发生变化,如“他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果树嫁接技术”。

[违反·违犯]

违反——指对劳动纪律、规章制度等的不遵守。

违犯——指对宪法、刑法、社会秩序等的违背和触犯。

[委曲·委屈]

委曲——事情的底细。如:告知委曲。

委屈——因冤枉而难过。如:受委屈。

[污辱·侮辱]

污辱——指玷污,可指当面的,也可指背后的。

侮辱——指用欺辱、轻慢的言行,使人蒙受耻辱,一般是当面的。

[消逝·消释]

消逝——消失。如:残霞消逝了。

消释——解除。如:误会消释了。

[心酸·辛酸]

心酸——心里悲痛。主谓结构。

辛酸——比喻痛苦、悲伤。并列结构。 [形式·形势]

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如:内容和形式

形势——事物的发展趋势。如:形势大好。

[形迹·行迹]

形迹——举止和神色。如:形迹可疑。

行迹——行动的踪迹。如:行迹不定。

[学力·学历

学力——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如:同等学力。

学历——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如大学本科学历。

[向来·从来]

二者都是副词,表示某种行为、状态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都一样。其区别是:

“向来”是一向的意思,口语和书面语里都用,如“但他向来看得官场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严酷”。

“从来”表示从开始到现在都如此,强调的语气较重,用于肯定或否定句都可以,含有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语气,如“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向·到]

二者都可以介绍行动的处所,都是介词。其区别是:

“向”既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又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介绍的对象可以指人,所带的宾语常常是名词或代词,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手榴弹投向敌人”。

“到”只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用于完成式句子时,可以加助词“了”,如“他滑到了与人民为敌的边缘”。

[预定·预订]

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如:预定计划/预定时间。

预订——预先订购。如:预订机票。

[义气·意气]

义气——看重情谊而替人担当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重义气、讲义气。

意气——①志向、趣味和性情。如:意气相投。②意气和气概。如:意气昂扬。③偏激、任性的情绪。如:纯属个人意气。

[营利·盈利]

营利——指主观上谋求利润。如:不能只图营利,不顾信誉。

盈利——赚钱,侧重于客观上获得利润,也作名词。如:企业只有盈利,才能发展。

[业已·已经]

相同点:都是时间副词,都表示事情已经过去。不同点:“业已”是公文用语,书面语体色彩浓;“已经”可用于口语,也可作一般书面语。

[一齐·一起]

“一齐”指同时或全部,如“所有的机枪一齐扫射”。“一起”表示一块或同一处所,或表示同时,应用范围广,如“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

[一直·一向]

二者都是副词,都有表示重复或连续的作用,都可作状语,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其区别是:

“一直”表示动作、行为连续进行,中间没有停顿,着重指动作的连续性,如“自上小学以来,他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 “一向”表示某种行为习惯很久以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5)

[因此·因而]

二者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连接原因和结果。“因此”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原因,意为“因为这个,所以……”,作用是复指上文,承上启下,除了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还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因而”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推论,作用是连接上文,承上启下,如“藏的敌人比公开的敌人更难识破,因而也更危险”。

[因为·由于]

二者都是连词兼介词,都可表示原因,作连词时,都可连接分句。“因为”常和“所以”搭配,不和“因此、因而”搭配;“由于”可以同“因此、因而”搭配。“因为”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由于”不能。作介词时,都可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介宾短语,放在主语的后面或前面。在口语里,“因为”比“由于”常用。如“他今天不能来上班,因为他病了”“由于工作太忙,因而照顾不了孩子”。

[由于·自从]

二者都是介词。其主要区别是:

“由于”所表示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又出现了计算机化学”。

“自从”所表示的是与动作有关的时间,表示时间的起点,如 “自从处死了这个大贪污犯后,其他贪赃枉法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悠然·俨然]

二者在结构上相似,都以“然”为词缀,但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悠然”指悠闲的样子,如“悠然自得”“悠然神往”。“俨然”可以形容庄严,如“四叔俨然地站着”;可以形容整齐,如“屋舍俨然”;可以形容很像,如“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与·和·跟·同·及·以及·并]

这七个词都是连词,但其具体用法和意味不完全相同。

“与”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因此,口语中用得较少,但在文章的标题及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文学与出汗》”等。

“和”“跟”“同”都是现代口语里的词,用法大致相同。“和”用法最普遍,文章里最常见。“跟”在北京话里用得比“和”更多。“同”流行在华中一带,书面上多作介词。

“和” “同”“跟”“与”除了作连词外,还可以作介词。一般说来,从两个方面来判定:一是前后两个部分可以对调,对调后基本意义不变的是连词;前后两个部分不能对调,对调后意义跟原来不同的是介词。二是如果是介词,它的前边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果是连词,它的前边就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和”“跟”“同”“与”可以连接名词,也可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用“和”“跟”“同”“与”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往往作宾语、主语、定语,不大作谓语。

“及”和“与”一样,也是口语里不大用的,可它跟“与”的意味不同。它本来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它所连接的两头显然有主要和次要或先和后之分,因此它所连接的两部分不能颠倒过来。“及”也不能用“与”来代替,“及”常常跟“其”或“其他”连用。

“以及”的作用相当于“和”,但又有区别。它和“及”一样,所连接的两边前一部分总是主要的。但“以及”的用法又比“及”广泛些,它不但能连接名词,也能连接动词、短语和句子。

“并”专用来连接动词,或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有进一层之意。

[与其·宁可]

二者都有把两件事加以比较,衡量得失,选取其中的一件的意思,都是连词。其主要区别是:

“与其”用于取舍关系的复句中,常和“不如”一词相呼应,表示舍此取彼。“宁可”相当于“宁愿”,有“宁愿”的意味,常和“决不”相呼应,表示取此舍彼。如:“与其这样提心吊胆地见着你,还不如不见你。”“他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亏广大人民群众。”

[以至·乃至·甚至]

这三个词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指明范围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以至”强调程度的加深,相当于“到、直到、一直到”的用法,还能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结果。“乃至”比“以至”强调的程度重,多用于书面语,如“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敬仰他”。“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还可以作副词,如“他激动得甚至说不出话来”。

[侦察·侦查]

侦察——为弄清作战情况而进行活动。如:敌人正进行火力侦察。

侦查——为确定犯罪事实或犯罪人而进行调查。如:侦查经济案件。

[征候·症候]

征(一声)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指迹象。如:病人有好的征候。

症(四声)候——病情,病状。如:肺结核有咳嗽的症候。

[致病·治病]

致病——使得病。如:查明致病原因。

治病——治疗疾病。如:治病救人。

[制定·制订]

制定——定出。如:制定计划(强调不得变更,必须执行)。

制订——创制拟定。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强调经过草拟修订)。

[终身·终生]

终身——一辈子,多就切身之事来说。如:终身大事。

终生——一生,多就事业来说。如:奋斗终生。

[中止·终止]

中止——(做事)中途停止。如.:刚做了一半就中止。

终止——结束,停止。如:演奏终止。

[暂且·姑且·权且]

三者都是副词。“暂且”有姑且、暂时的意思,表示发生这种情况是暂时的,重在强调时间短暂,稍稍带有让步的意味。如“主任不在,让小丁暂且顶一下,你看怎样”。“姑且”有先、不妨的意思,表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将就一下,以后再作结论,重在强调让步。如“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权且”有暂时只能的意思,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这样。如“校长不在,会议权且由杨老师代替参加”。

[左右·上下]

二者都是助词,用在数词或者数量词后面,表示约数。“左 右”“上下”前面的数目必须是确定的,不能是约数,同时数词或者数量词前面一般不用“约““大约”等副词。但是“上下”不表示时间的约数,而“左右”可以。如“九点钟左右,江津号颤抖着起航了”“王大爷看上去也就是七十岁上下的年纪”。

专家谈公务员考试行测复习中的三大误区

发现考生复习中通常存在三点误区:

  一、认为模拟题作得越多越好,实行题海战术。我们研究认为,实战训练一般只在开始复习时和考前实战训练时进行,其目的是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适应考试的题量,控制好答题的速度。而备考的大部分精力应该是进行题型专项训练,特别是一些存在弱项的考生更是需要用这样的方法提升,训练过程中需要逐步加深难度。复习的过程具体应该是模拟--专项--模拟--专项--实战模拟的过程。甚至有的考生购买大量参考书,实行题海战术。国考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题目,甚至出现不同的参考书答案不同的情况,那么我们如何判断正误呢?这就要依靠经验判断能力,而考前大量练题就是为了培养这种能力。这说明了做题的重要性,于是很多考生怀着这样一个目的一口气练数本参考书。我想问问他们,你练过的每一道题,你真的都明白了吗?你能做到触类旁通吗?在这里,我敬告大家一定要保证只要是做过的题,不管它如何变化,你都能手到擒来。

  二、喜欢钻研感兴趣的题目。90%以上的考生问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题型,其中数量关系和图形推理最多。其实考生感兴趣的题目往往是自己比较擅长的,真正不会的反而是那些自己不愿意去研究的题型。我们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是成为一名公务员的所依仗工具,我们的目的就是考更高的分数,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

  三、缺乏交流。如果是在校的学生,这个问题还不算突出,因为同寝室也许会有人一起参加考试,互相鼓励、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还可以在答题及应试技巧方面交流提高。但是在职的考生往往连自己要考公务员这个事情都不敢让人知道,只有一个人悄悄的复习,这样缺乏动力,缺乏激情,也没有了交流的可能性。我认为大家应该借助参加培训班或者网络的优势,在班上或者论坛上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向着目标迈进。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命题大揭密

  一、命题规律

  (一)考试时限与总题量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时限,无论是哪一年,还是哪一类考试都为120分钟。

  在总题量上,2000~2003年都为130道,2004年为125道,2005年为135道,2006年一类为135道,二类为140道。

  (二)题型设置

  国家公务员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某些地方的公务员考试设置多选或不定项选择题,比如北京的公考,在常识判断题型当中就设置了10道多选题目。

  (三)分类考试情况

  2001年以前,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只有一套试卷,不分类别。

  从2002年开始到2004年,行政职业

能力测验分为A、B两类,A类强调政策性,B类强调操作性,报考A类职位的考生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考试,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参加《行政职业能力B》的考试。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取消了A、B类的职位划分,改为了甲、乙两大类别,即报考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考生为甲类,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的考试;报考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据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考生为乙类,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的考试。

  2006年的考试,又做出新的规定,报考综合管理类招考职们的考生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的考试,报考行政执法类招考职位的考生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的考试。其中从事政策和法规制定、检查实施、文字综合的职位属于综合管理类,机关层次越高,职位越多;从事具体政策实施以及为机关运行服务的职位属于行政执法类。

  关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的区别,在某一题型的题量上两类考试有所不同。另外,根据两种职位的区别,所对应的考试侧重点、难易度也有所不同。

  二、命题趋势

  总体来看,这几年的试题难易度逐年加大,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难度明显有所提升。在具体的题型上,其难易度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近年来都只考查片断阅读,并且选项之间的干扰性增强;

  数量关系的难度提升方面表现较为明显,除了在题量上近两年考试都增加了10道以外,难度也较之于往年明显提升;

  判断推理一直是近年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重头戏,它表现为题量大,形式富于变化,选项之间干扰性较强的特点,考生只有在平时认真准备,多做练习才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常识判断的难度呈现出降低趋势。近三年的国家公考取消了多选和不定项选择题,都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就明显降低了试题难度。然而在内容上,常识判断所涉及的知识变广,涵盖了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比例上,法律知识在近两年的常识判断中一直占最大比例。在考试侧重点上,由对知识点的识记性考查转变为对知识点的理解度的考查;

  资料分析没有较大变化,形式上一直都为文字资料、统计图和统计表,难度适中。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07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试题难度不会低于06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这部分试题仍以片断阅读为主,选项之间的干扰性较强,题量上在25~30道之间。考生应仔细审题,抓住句子或文章的关键词或关键句。

  (二)数量关系

  数字推理的题量在5~10道之间,试题难度较大,规律较为复杂,可能到第二级或第三级才会有明显的规律,考生应在复习时将各种规律掌握牢固并加强练习。

  数学运算的题量在10~15道之间,难度适中,仍不会超过小学奥数的水平。

  (三)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的题量为10道,难度不会太大提升。在复习图形推理时,考生关键在于掌握其中的规律。

  演绎推理的题量在10~15道之间,整体难度适中,考生需集中注意力,认真分析每一个所给条件。

  定义判断的题量在10道左右,难度适中。定义内容以法律类为主,其次为管理类、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内容,并且选项之间的干扰性较强。

  类比推理出现在2007年的考试当中的可能性较大,题量为10道左右,题型规律较为稳定,整体难度小于事件排序。

  事件排序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但考生也应对该题型规律做基本的掌握,不要武断地忽略而不去复习。

  (四)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的题量在20~30道之间,知识涵盖面广,包括社会热点内容,依然以法律类知识点为主,设问方式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事件或现象的原因与目的。

  (五)资料分析

  题量在20道以上,考查形式依然分为文字资料、统计图和统计表三种形式,难度适中,试题之间在计算数据上有一定联系。考生在遇到这种题型时应注意每道大题中的第一小题一定要确保正确,否则后面的题目都可能会做错。

数字推理辅导:特殊选项“猜”答案

如果被问到“公务员考试当中什么试题的阅读量最小?”,大多数考生会回答:“数字推理。”在数字推理类试题当中“抠”时间,如果能将每道题的解答时间压缩在15秒甚至10秒钟之内,则可以给其余阅读量较大的试题留出足够时间进行充分解答。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很多考生在面对数字推理试题,特别是其规律比较隐蔽或者是从未见过的新规律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入手,不仅影响了考试心情,还浪费了考试时间。

  如果数字推理试题的运算规律把握不住,时间又在一秒一秒的过去,有没有办法“锁定”可能的正确选项呢?

  有!请看题——

  【例1】(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7题)

  A.13 B.7 C.0 D.-6

  【答案】D。

  【例2】(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9题)

  A.46 B.25 C.3 D.-3

  【答案】D。

  【例3】(2007年北京市应届第3题)

  14,6,2,0,( )

  A.-2 B.-1 C.0 D.1

  【答案】B。

  【例4】(2007年北京市社招第4题)

  4,23,68,101,( )

  A.128 B.119 C.74.75 D.70.25

  【答案】C。

  【例5】(2007年北京市社招第5题)

  323,107,35,11,3,( )

  【答案】B。

  以上5道例题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这几道试题的目的也不是探究其数字的运算规律。这几道题可以从选项入手来把握其出题规律。

  前三道例题的正确选项具有共同的规律——都是负数,且其余错误选项大多也都是正整数。

  第四道例题的正确选项是两个小数之一,另外的两个错误选项都是正整数。

  第五道例题的正确选项是四个选项当中唯一的分数。

  相信各位已经发现正确选项的规律了:除正整数之外,如果选项中出现了负数、小数、分数、无理数等情况时,那么正确选项大多为这些较为“特殊”的数字。

  有一些考生也许担心这种“猜”答案的有效性。其实之所以正确选项有这样的特点,是有出题方面的原因的。对于出题者来说,设置正确选项并不难,难在设置其余三个用来混淆耳目的错误选项。如果正确选项是正整数,那么设置错误选项就比较容易,但是如果正确选项是负数、小数、分数、无理数等情况,那么设置错误选项就比较难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将错误选项也都设置为正整数,使得正确选项更为“突出体现”。

  当然,这5道例题其运算规律也是有据可循的——

判断推理解题方法指导

图形推理的解题方法:

一、方框内“#”字图形。一般是从行或列中寻找规律。当以中间图形为中心时,则顺(或逆)时针按一定的角度旋转,方能找出正确答案。有时还需要加个常数或者是扩大多少倍,方能找到正确答案。

二、单个图形分解后的图形。主要掌握在平面上移动,方向上有变化,即量变,不能出现质变。找出量变后正确的一幅图形,才是正确答案。

三、矩形内部图形的变化。从中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第4或第5(或更多)个图形的正确答案。

四、平面变立体图形。要找准相对面的关系才能找出正确答案。画下平面图后剪下来折叠成立体图形,与四个选项比较即很快找出正确答案。

五、左右上方两组图形。从左上方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找出右上方?处的图形来。

六、延续类图形的做题方法。主要是从上面几行的变化规律推导出?处一行来。

七、多列类图形主要从左面几列的规律推导出?处这一列来。

八、特殊类图形解题方法因题而异。

演绎推理的解题方法:

一、抓住题干的主旨。解题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时有的试题的题干又比较长,这就需要应试者抓住题干的主旨即主题。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把握题意,可以为选择答案留下较为宽裕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提高答案的正确率。

二、注意提问方式。每一种提问方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答题思路,这里尤其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一定要仔细审题,避免由于疏忽大意而选错答案。例如问的是“最能加强”还是“最不能加强”,或者问的是支持题干结论还是反驳题干结论等,一定要看清楚。

三、不“钻牛角尖”。每道题的题干陈述都是一段短文,应试者要认为题干陈述的内容是正确的,不要持“怀疑”态度,一味钻“牛角尖”,那就没法做题了。

四、将该排除的选项都排除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考题,一定要将该排除的三个选项都排除,即便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陈述无关,也应排除。有些间接找出答案的考题,应将无关的三个选项都排除,剩下的一个方是正确答案。

定义判断的解题方法:

一、找准关键词。每个定义判断的短文中,都有1至数个关键词,应试者一定要找准,才能找出正确的选项。

二、仔细审题。看问的是肯定型判断还是否定型判断,不然容易找错选项,尤忌将否定型的当成肯定型的去选答案。

三、不要怀疑定义的正确性。应试者如果一味“钻牛角尖”,认为定义是片面的,那就不易找出正确答案了。

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

一、认真审题,弄懂词义与语义。这是选对类比推理答案的前提。

二、紧扣题干的关系找选项。违背这一原则,易找错答案,尤其是填空类题型。

三、排除干扰选项。如只有一对修饰词,而没有被修饰的对象时应将其排除,因为这是一对干扰选项。

事件排序的解题方法:

一、答题时,应试者应使用自己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积累的一般知识来填补题目中所欠缺的部分,以便使你假想的程序推理更合理。

二、不要“钻牛角尖”,认为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没一个是正确的,应从中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

三、当五个词或短语集中说明一组事件时,应首先找出排在最前面的那个词或短语;当五个词或短语说明两组事件时,应找出哪组事件在前面,不然,就不易找出正确答案了。

常识判断解题方法指导

常识判断的解题方法(主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

一、仔细审题,注意题意要求。在四个选项中,有时会出现含义不正确的选项,但应试者不能见此就盲目排除。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的是选择含义正确的选项还是含义不正确的选项,有时就是要求应试者选择含义不正确选项的。

二、运用淘汰法做题。当应试者对某道题不知该选哪一项时,不妨将四个选项分成两类,一类是含义相近的,一类是含义特殊的。在选择时,可将含义相近的三个选项排除,即淘汰,留下含义特殊的一项,即所要的选项。注意,这种方法是在掌握知识不足的特殊情况下方可使用的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三、重视多选题以单选题的形式出题的解题方法。遇到这种题型时,可将含有错误内容的选项都排除掉,剩下的一项才是正确答案。

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方法指导

短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一、找到关键句子或曰主句。拿到短文后,首要的问题是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给定材料的意义,并找出关键句子,进而概括出材料的主题或主要内容。

二、使用排除法。在确定正确选项时,即便某项的观点或内容是正确的,但与短文的陈述无关或不是短文主要内容的,也应排除。只有这样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选句填空的解题方法:

对于这种新题型的解题方法,尚不能完备总结,但可提示给应试者的有如下几点:

一、理清复句的逻辑层次关系。在复句补充类的题型中,要把句中关联词语摘出来,注意“假设”与“递进”的关系。

二、重视逻辑的连贯性。应试者在做选句填空时,需具有篇章格局的基本知识,准确把握整段短文的主要内容,注意逻辑上的连贯性。如果一段话属于总一分一总的格局,给出了前面的总与分,需选择的是后一个总。那么应试者就应将适合作结束语的那一句作为正确选项选出来,填到空格处,从而使整段短文既有总(提出论点),又有分(展开解题),最后又是总(即结束语)。

三、注重对其他类型选句填空题的练习。如确定因果关系的选句填空题,确定主题的选句填空题,确定主要内容的选句填空题。要求应试者在读完给出的有关资料后,迅速确定从四个选项中选哪一句。

词语判断的解题方法:

一、要弄通短文的主要意思及该词语在短文中的作用。

二、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对做这类题型方法的积累。

资料分析解题方法指导

资料分析的解题方法:

一、要认真审题。阅读完整个资料之后,在掌握资料所提供信息的总体特征或突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每一试题提出的具体问题,与图、表、文字资料中的具体数值相对照,通过分析、计算,得出正确答案。尤其是统计图,要看懂图,看清图外的标识代表什么。做题时,有时甚至要用到资料上没有直接给出的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做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此外,还要明确的是,资料分析试题是以图、表或文字反映的信息为依据,应当把对图表与文字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审题时要仔细,以便达到快速、准确答题的目的。

二、尽量采用简便方法,以提高做题速度。如利用排除法,先将不可能的选项排除;有时四个选项的第一或第二个就肯定是正确答案。如果下面也没有诸如“以上都对”或“以上都错”的选项时,那就可以不管第二、三、四或第三、四个选项了,这样直接将其排除,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在计算大数时,有时可以略去后几位,直接计算出大概的正确答案。

三、注意题中计算单位的一致性,勿掉入“陷阱”。如出现公里与里、公尺与尺混用的情况时,要先统一起来再选择正确答案,不然易错选,或中了出题人的“圈套”。

四、注意“未给出”选项的作用。该选它时一定要选它,不该选它时它只起干扰作用。

数量关系解题方法指导

数字推理的解题方法:

一、多掌握一些数字推理的规律与公式,并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尝试错误法”。即在做题时先试用一种规律,如找不到正确答案再试用第二种规律,用到第三种规律,如找到了正确选项,那便对了。如仍找不到正确选项,就需要暂时放弃这道题,因为这道题对这位应试者来说就是难题了。可放到最后再解决。

三、“代入法”。除了数字排序等题直接用此法外,在一些对应试者来说属难题时不妨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代到题干中去,看是否找到规律。当然,这种做题方法较浪费时间,应准确快速使用本法。

四、特殊数列用特殊方法。

算式题的解题方法:

一、多熟记些算式题的巧算法与公式,以提高做题速度。

二、仔细审题。找出属哪种题型,然后再找出相应的“巧算法”或公式。一般说来,算式题都有“巧算法”或公式可寻。

三、尽量用心算。除非个别大数时,一般不用笔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应试者应注意的8个问题

1.按本年的考试大纲备考。每年的考试大纲皆会有所变化,按当年的大纲备考,可少走弯路。

   2.考前调整好应试心态。首先要熟悉考试的程序,不慌不乱,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熟悉各种题型与解题思路,做到胸有成竹。

   3.考前找近一两年的“真题”做练习。通过这样的“自测”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好“对症下药”。但绝不能搞题海战术,把自己搞乱了。

   4.掌握“先易后难”的做题方法。主要掌握如下三点:一是考试的五部分内容有难易之分;二是每部分内容也有容易、较难与难三种题目之分;三是难题因人而异。

   5.纠正“得满分”的想法。从来没人得过满分,得80多分就算高分了,得70分左右的是及格者中的多数。

   6.研究新题型。近几年新的题型不断出现,如数字推理中的排序题、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选句填空,词语判断;选多个词填空类题等。因此,应试者要与时俱进,应理解新题型的题意,总结出这些题的方法与必要的知识积累。

   7.注重平时知识与做题方法的积累。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8.慎重选择考公务员的参考书与辅导班。

   如今的考公辅导书有多种,其中粗制滥造者甚多。有的以旧充新,有的以次充好,如此等等。所以应试者在购书时要认真挑选,看内容是否有对诸种题型的综合分析,是否有近一、两年的有关考题及其详解。

   报辅导班与听远程辅导课时,应精心挑选,看其是否按考试大纲讲解,是否深入浅出,将考试科目归纳得清清楚楚,听后使自己有所收获。

资料分析题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形、表格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数据性、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首先,表格资料的答题思路是看清标题,横标和纵表以及注释,了解每行所代表的意义。有三种类型的题目,第一种较简单,从表上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种需要综合考虑几种因素,第三种是比较复杂的分析和计算。对于比较简单的题目,先不要看答案,应看题目直接从表中找答案,以免被其他信息干扰。

   其次,图形资料答题思路是一般资料之后有5道题,问题的难度有三级“第一是简单题,从图表资料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第二是中等难度题,常常需要通过一定运算,对资料进行一定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答案,第三较难的题目,这类题目需要对资料进行比较复杂的综合分析。切记需根据资料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的个人经验和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有些图形看上去眼花缭乱,实际上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和直观的题目,直接从图上找答案。弄清题目中某些概念的正确含义。注意有些关键词和一些“小陷阱”。

   第三,文字资料答题思路是文字资料中常给出大量的统计数据,其中一些资料与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干扰和混淆视线的作用,做题目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大胆谨慎、耐心细致,在看懂问题的基础上,回过头来看文字资料中找到统计数字。

   资料分析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概括为:

   1.首先应读懂图、表或文字

   2.带着问题去读,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信息,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资料的时间。

   3.适当采用“排除法”

   4.注意统计图表中的统计单位。

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选词填空的答题思路

1、理解词义

   对词义理解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也就是说,前者构成了后者的语境,只有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所以解答这种题目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整个句子的意思或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分析,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判断应该选择什么词。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一个词汇理解得准确、具体、透彻。因此,对付这种题型的一个关键是考生头脑中应当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对常用词汇的词义、用法等等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之二是考生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语句试图表达的意思,也即应当有比较好的语感才行。

   2、先易后难

   先选出根据上下文可直接确定的、明显的答案。如:固定用法、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对于修饰性词语或模棱两可的答案先放一放,等把会做的全部填完后再做,就会降低难度。

   3、代入原文

   选词时要考虑与上下文关系,注意所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功能。选词有困难时要依据整个句子进行合理推断,可以将所选的词代入原文,通读一遍,检查从语义到语法是否合理。选词填空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词义的辨析,而被辨析的词主要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造成了辨析词义的困难。同时,考生应该清楚,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确切的意义。

   4、强化语感

   在这种题型的训练中,语感的强化主要是靠诵读来获得,也就是把每一个词汇放到句子中去,然后默默地诵读一遍,直到找到语感为止。这是解题的技巧之一。

   同样重要的是,对每个词汇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答题的基本条件的。如果连词汇的意义都把握不准,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因为对词义的正确辨析必须建立在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的理解基础上。当然,在本测验中,出现的词汇都将是一些主要的常用词,而不会出现生僻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加与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语感,必须靠日常的训练和积累。

解答判断推理中定义判断题的方法和技巧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出题形式是在题干中先给出一个定义,然后在选项中列举出四个行为,要求应试者从这四个行为中选择出一个符合定义描述的行为。做好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尤其是定义中的一些关键词,看选项中哪个符合这些关键词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有时对概念下的定义和我们平时所了解的概念有所差别,这时应试者不要认为是命题者的错,当两者有矛盾时,切记要按照命题者所下的定义来理解。这种题型从2002年才开始有的,最初是用来考公检法机关的考录工作,后来发现这种题型的考试信度和效度都不错,因此,从2002年起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就一直沿用下来,每年均为10题。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和技巧

   (1)题干给出的这个定义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不要钻牛角尖。答题时注意严格从已经给出的定义出发,不要考虑选项是否合法、合情、合理,不要从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出发。如果在判断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

   (2)解答这类试题时,应试者应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定义概念去衡量。

   (3)善于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会帮助应试者快速判断该选择项是否与题干给出的定义相符。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一般都是比较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最终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

   (4)要看清题目要求的是正面还是反面的答案。

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真题解析

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刚刚落下帷幕,很高兴针对这次考试跟大家做交流。据悉,今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的命题首次实行了专家负责制,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共同命题。从我们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亲历考试的感受和各方面考生反映来看,今年考题紧扣考试大纲,没有超纲,同时热点突出:方便面涨价、新劳动合同法、新的节假日放假办法、雪灾、“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等,成为考察内容。与往年相比,今年命题专业化程度也提高很多,A、B、C三类试卷和三类岗位结合度高,测试要素比较全面。尤其考试区分度的体现是今年一个重大改革,对试题难易的把握有利于将真正有素质有能力的考生选拔出来。

   下面,我就从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三科分别做简单的解读。

  首先,公共基础知识突出现实问题。

  公共基础知识是江苏公务员考试中最具特色的科目,目前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中,也只有江苏保留。今年《公共基础知识》满分仍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总体上主要测试应试者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今年的A类试题中增加了选择题的题量,达到了85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涉及到公文实务、案例分析、综合分析等;主观题则减少为15分。

  出题专家组将内容和政府行政工作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紧紧结合,都是将来公务员所要面对和应用的。重点考察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例如公文写作是政府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不论是紧急通告还是紧急通报,这些都需要考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同时,试卷突出了十七大的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与时政结合的非常多,法定假日、新劳动法、嫦娥一号等近一年来的实事新闻还有热点话题都是考题。文史类考题不是简单地记住年代事件,而生活型、发展型、创新型的知识比例在加大。像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就比往年要专业很多。

  考生考后会发现考题贴近社会生活,显得比较轻松,时间也很充裕,因此有考生反应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一点都不紧张。但是也有些考生由于没能将大纲所要求的考点复习到,导致许多题目做不出来。或者记忆不清楚,选择时模棱两可,特别是不定项选择题,让部分考生无从下手。另外,法律部分的试题与公文写作仍然是许多考生的薄弱环节。

  考虑到法律知识不仅是我们江苏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重要考察内容,更是国家和其他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常识部分的主要考察点,所以建议以后的备考者,在复习法律知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系统梳理法律知识,夯实法律基础,为运用法律分析问题打下厚实的基础;二是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仔细研读参考书和相关法条,做到深刻理解、举一反三,这样在做题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三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死记硬背。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案例分析题,从多个角度训练自己的法律思维;四是注重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法学基础理论与宪法、宪法与行政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与商法等等。

  其次,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侧重信息筛选能力。

  今年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考察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筛选组织综合能力,尤其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更加强调分析、判断、推理和表达的能力,尤其推理能力放入了文科很少接触的逻辑学,因此今年的试卷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总题数为105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相比仍有很大的不同,与去年的省考相比也出现了一些亮点:首先,A、B、C类职位的内容结构不同;其次,B类职位要考知觉速度与准确性;第三,数字推理的题量大于国考;第四,类比推理全部采用了今年国考中新出现的题型,即由两组词的类比变为了三组词的类比;第五,图形推理题量大于国考,题型更加丰富;第六,判断推理中演绎推理的表述虽然改成了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同的“逻辑判断”。但省考的逻辑判断的题型结构与国考有很大差异;第七,定义判断中的多定义辨析一直是江苏的特色;第八,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测试除了保持往年的文章阅读外,出现了文字排序的新题型。

  仅以A类来说,试卷的整体难度和去年基本上是持平的,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略有下降或者说持平,我们看到判断推理部分以及言语理解表达尤其是判断推理它的难度是略有上升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在原有题型上面做更复杂的变化,判断推理难度有明显上升的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因为出现了文字排序的新题型,有些同学觉得有点陌生,但是只要快速判断,它的难度总体变化不大,但是它的试题阅读量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接下来,我按华图的模块教学理论对行测的各部分做简要分析。第一,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数量关系分为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其中,数字推理今年依然是10道题目,最大的变化就是新的题型——四方形的题型,当然这种题型以前也在一些地方公务员考试中曾经考过。这种题型就是给出一个四边形,四个角和中间各有一个数字框放数字,其中有一个四边形中缺少一个数字,让你根据五个数字之间的规律选择一个恰当的数字。参加过华图名师模块班的同学在李委明老师的课堂上听过类似的题目。再看一下数学运算15个题目。类似的题目在我们的讲课中全部都提到过,这里不详细说了。资料分析今年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最后时间紧,而考题涉及到的查找信息和计算量比较大,并且,还涉及到一些经济金融的基础知识,比如我国国库券采用的是单利计算利息,这个常识要是考生不掌握的话,就直接影响解题。所以考生复习时要注意一些常识的积累。

  第二,判断推理包括类比推理、图形推理、逻辑判断和定义判断四部分。今年这四个大块没有变化,但是在其中每块里有很多块有一些小的变化,比如说类比推理全部采用了今年国考中新出现的题型,即由两组词的类比变为了三组词的类比,底下某个选项跟三组词的贴近或者相似,这是类比推理出现明显难度上升。判断推理中演绎推理的表述虽然改成了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同的“逻辑判断”。但省考的逻辑判断的题型结构与国考有很大差异。国考中包括分析推理、政策演绎和论证分析。而省考中主要考察一些逻辑学里面的推理,难度还是比较大。但是如果能够严格按照我们蔡金龙老师在判断推理名师单项班上教给大家的分析方法,一步步推理,就都能迎刃而解。

  第三,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测试除了保持往年的文章阅读外,出现了文字排序的新题型。但是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跟前些年考得事件排序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基本常识,巧妙采用首尾句、关键句定位法,能很快解决问题。文章阅读部分采用顾斐老师在言语理解与表达名师单项班教给大家的明确解题顺序的方法,做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小的。

  所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还在于平时明确命题思路、积极演练真题,加快解题速度,真正考试时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