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堂中医文化中心: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4:09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摘要: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暑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对家庭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开发途径;培养方法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①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就其广义而言,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②我们这里所说的家庭教育,是从狭义角度而言的,它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由家长(其中主要是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以培养其理想人才为目标的,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话的教育影响。对每个家庭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家庭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③儿童创造力亦复如此,也能构建出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只是,他们的创造与成人不同: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是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④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小猫的房子,可以画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图画,这些对成人或许不是新鲜事物,甚至于被认为纯属胡思乱想,但对儿童而言却是全新的。这些完全可以视为儿童创造力的表现,视为真正创造力的雏形。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发现和发展,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是,家长自身的观念和素质。一、正确认识儿童的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儿童创造力有什么特点?为此,父母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父母应知道,儿童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创造性活动的标准来评价和考查儿童。具体来说,儿童创造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儿童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成人的创造力已经基本定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而儿童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经验日益丰富,创造性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的类型和范围有了扩展;二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断增强;三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和产品由主要具有个体价值向同时并且更多地具有社会价值方向发展。2、儿童的创造力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创造力是建立在相应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幼儿思维发慌正处在直观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知识经验欠缺。这就决定了幼儿只能进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缺乏逻辑性的创造。小学生、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且辩证思维已初步形成,知识经验渐趋丰富,因而已能作出一些有社会实用价值的发明,撰写有创造性的科技论文和学作品等。但总体而言,与成人特别是与发明家、科学家相比,儿童的创造力仍然处于在较低水平。3、儿童的创造力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成人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针对性。相对而言儿童的创造力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而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这在学前儿童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他们的创造力几乎在所从事的所有活动中都能发现。他们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定型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限制和制约,思路开阔,自由空间较大,最充分地表达了现有的水平。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创造力逐渐从自发向自觉转化。4、儿童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相象。创造性相象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两大支柱。而在儿童的创造力中,创造力想象的作用和地位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发慌水平决定了儿童只能借助想象来思考、来创造;同时,想象的特点——随意性、跳跃性、非现实性使儿童不需太多的知识经验,便可以产生新的联想,并在不加拘束、灵活自如的运用中得到乐趣。儿童最喜欢想象,而正是在这些想象或者想象的结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的成为。⑤可见,儿童的创造力有其特殊的内涵,它不同于成人。有人将儿童的创造归纳为三点,即儿童的创造是一种“心向”;儿童的创造是没有心理上的“惰性”的;儿童的创造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⑥父母应认识到: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的更好的,就是创造。只有为人父母者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就能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就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父母要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一定就是要让他达到科学或艺术的最高峰;要意识到即使是在普遍的生活中,创造也能让孩子的未来变得更加丰富;还要意识到,对孩子来讲,创造不应该具有“职业”的味道,而应该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二、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家庭环境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1、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丰富家庭生活内容。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还要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玩具和生活空间,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阅读、体育锻炼、旅游等等。这不仅能增进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情趣,为儿童创造天赋的发挥做好准备。2、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1)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有研究发现:创造型儿童的父母一般具有民主的、宽容的而不是专断的行为风格和态度。⑦只有在主民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才能发挥其创造天分,才能敢说、敢问、敢干,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从小养成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习惯,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民主的家庭生活的突出表现就是家长要尊重儿童。孩子出生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且赋有权利的主体,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因此,父母应该尊重他:其一,尊重孩子的权利。应给儿童独处的权利,独处的时间、独处的环境;给儿童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其二,不搞强迫教育。任何一个人,都会厌恶自己不愿做的事,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父母不应指示和强迫孩子去做什么,而在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自己想做,从中发现和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其三,尊重孩子的自尊。儿童正处于自我观念的形成阶段,父母的评价对其发展相当重要父母应尊重孩子,尊重其独创性,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具有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永葆自强不息的精神。(2)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三、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创造力的培养并不象一些家长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无从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蕴涵着这种契机,关键是家长能否意识并及时地适当地把握它。具体来说,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1、培养儿童的观察力。众所周知,敏锐地观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与外界接触时,儿童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地感受到周围的事物,并有新的发现。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事物,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要尽可能地回答儿童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观察过程中,要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以提高观察的趣味性和效果。同时,观察中适时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等,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3、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又一认识支柱。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力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包含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种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作为求异和求同两种形式,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彼此沟通、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训练儿童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如:一形多物(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等等)、一物多用(如,纸有什么用?等等)、一因多果(如,如果地球上没有树,那会怎么样?等等)、一题多解(如如果你觉得很冷,有哪些方法可以使自己身上暖和?等等)。同样,训练儿童聚合性思维的方法也很多,如:当类法(让儿童根据大小、颜色、形状、用途等对所给图片进行分类等)、排除法(将异类物从一群同类物中剔除出来等)、类比推理法(用圆形、数字等呈现排列的规律性变化,如○△○△△ ○)、下定义法(让儿童用自己的话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如,什么是动物?)。就中国儿童的实际来看,发散思维的心理品质显得更为宝贵。4、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5、开展儿童的右脑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并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而右半球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有关专家认为,右半球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密切联系,因为在创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觉、整体综合等等都是右脑的机能;具有高度创造才能的人,不但左半球发达,其右半球也特别发达,且两者的活动是十分和谐的。⑧董奇先生认为,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是创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通过教育,促进儿童大脑两半球全面、和谐发慌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任务和途径。⑨因此,要充分挖掘儿童大脑的潜力,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右脑的开发。开发儿童右脑是一种无需课本的教育——它更多的是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它需要的是多种活动协调进行,实施立体的、全方位的开发。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让儿童多与大自然、社会接触,鼓励儿童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此外,根据现代教育的“偏左”(左脑)倾向和大脑两半球对称支配的特点,可以编制一些单侧训练活动:注意引导孩子多用左手、左脚活动,进行左视野训练和左耳听力训练。如:让儿童左手拍球、绘画、抓握物体、剪纸片、传递物品等,用左脚单腿跳、踢球、踢毽子等等。同时,“右脑教育”还是一种形象化教育,是在儿童与父母及小朋友之间的情感交往中随时随地进行的,是以会话为基础的。家长在教育儿童和与儿童交往中,要注意自身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新颖性,尽可能使儿童右脑中能产生栩栩如生的形象。 
进入80年代以来,各国幼儿教育呈现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即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从我国目前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理论和实践看,多侧重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在这里我们根据社会性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等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增强幼儿创造力的建议。一、减少对幼儿的控制,增加其选择自由研究表明,自由选择会比强制选择带来更高的创造性。例如,让一组儿童自己选择活动中要用的材料,另一组儿童则由别人替他们作选择。结果前一组比后一组表现出高得多的创造性。鉴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扭转管理与教学中对幼儿控制得太死的传统做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材料、活动空间、活动伙伴等方面给幼儿一定的选择自由。这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二、减少外部压力,增强内部动机对一些创造力很强的作家的研究发现,当他们从自己的内在兴趣出发进行创作时,往往能产生更富创造性的作品。当他们为了获得金钱或过分注意外部对他们的评价时,其作品往往平淡无奇。研究还发现,高创造性的人才都具有较强的抵制企图支配他们的各种外部压力,他们很少屈从。原因是屈从于外部压力,会在人身上诱发各种与创造过程不协调的动机。因此,我们教幼儿学习时应在内在兴趣上下功夫,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教程、方式、材料等,增强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应过多地使用惩罚、奖励、竞争等增加外部压力的方式督促幼儿学习,要把幼儿害怕犯错误、害怕得不到表扬的心理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幼儿过分担心受到处罚或批评,过分渴望实物奖励和表扬,就会影响内心的自由而阻碍创造性的发展,因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造力得以表现的重要条件。三、淡化性别角色,鼓励个人特色在研究性别角色对创造力的影响中发现,富有创造力的男子在女性气质项目上得分高于普通男子。这是他们对传统的男性角色扮演得不那么严格的结果。他们能够大胆地显示男性与女性的特点。他们不那么受男性身分的限制,从而为其创造力的发展增加了“独立性”这一重要条件。此项研究启发我们,不要以传统的特别角色行为来限制幼儿,特别是不应只希望女孩学习女性细致、敏感等特征,而且应让女孩学习男孩勇敢、豪放等特征。四、淡化成人权威,鼓励思维自由独立大量的证据表明,凡能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很好地发展的家庭和幼儿园都有这样的特点,较少权威主义和限制,鼓励独立,师长与孩子之间交往强调理性,尊重孩子;相信幼儿有能力做好事情;对孩子的言行较少表示强烈的肯定或强烈的否定这些特点给幼儿创造了宽松的精神环境,减少了思维框框与内在压力,增加了体现个人特色的自由度,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我们不必事事告诉幼儿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好,什么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而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多作判断。否则就会养成幼儿思维的信赖性和惰性,阻碍创造力的发展。 
 
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暑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对家庭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开发途径;培养方法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①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就其广义而言,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②我们这里所说的家庭教育,是从狭义角度而言的,它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由家长(其中主要是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以培养其理想人才为目标的,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话的教育影响。对每个家庭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家庭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③儿童创造力亦复如此,也能构建出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只是,他们的创造与成人不同: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是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④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小猫的房子,可以画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图画,这些对成人或许不是新鲜事物,甚至于被认为纯属胡思乱想,但对儿童而言却是全新的。这些完全可以视为儿童创造力的表现,视为真正创造力的雏形。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发现和发展,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是,家长自身的观念和素质。一、正确认识儿童的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儿童创造力有什么特点?为此,父母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父母应知道,儿童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创造性活动的标准来评价和考查儿童。具体来说,儿童创造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儿童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成人的创造力已经基本定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而儿童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经验日益丰富,创造性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的类型和范围有了扩展;二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断增强;三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和产品由主要具有个体价值向同时并且更多地具有社会价值方向发展。2、儿童的创造力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创造力是建立在相应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幼儿思维发慌正处在直观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知识经验欠缺。这就决定了幼儿只能进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缺乏逻辑性的创造。小学生、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且辩证思维已初步形成,知识经验渐趋丰富,因而已能作出一些有社会实用价值的发明,撰写有创造性的科技论文和学作品等。但总体而言,与成人特别是与发明家、科学家相比,儿童的创造力仍然处于在较低水平。3、儿童的创造力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成人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针对性。相对而言儿童的创造力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而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这在学前儿童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他们的创造力几乎在所从事的所有活动中都能发现。他们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定型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限制和制约,思路开阔,自由空间较大,最充分地表达了现有的水平。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创造力逐渐从自发向自觉转化。4、儿童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相象。创造性相象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两大支柱。而在儿童的创造力中,创造力想象的作用和地位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发慌水平决定了儿童只能借助想象来思考、来创造;同时,想象的特点——随意性、跳跃性、非现实性使儿童不需太多的知识经验,便可以产生新的联想,并在不加拘束、灵活自如的运用中得到乐趣。儿童最喜欢想象,而正是在这些想象或者想象的结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的成为。⑤可见,儿童的创造力有其特殊的内涵,它不同于成人。有人将儿童的创造归纳为三点,即儿童的创造是一种“心向”;儿童的创造是没有心理上的“惰性”的;儿童的创造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⑥父母应认识到: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的更好的,就是创造。只有为人父母者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就能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就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父母要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一定就是要让他达到科学或艺术的最高峰;要意识到即使是在普遍的生活中,创造也能让孩子的未来变得更加丰富;还要意识到,对孩子来讲,创造不应该具有“职业”的味道,而应该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二、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家庭环境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1、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丰富家庭生活内容。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还要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玩具和生活空间,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阅读、体育锻炼、旅游等等。这不仅能增进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情趣,为儿童创造天赋的发挥做好准备。2、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1)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有研究发现:创造型儿童的父母一般具有民主的、宽容的而不是专断的行为风格和态度。⑦只有在主民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才能发挥其创造天分,才能敢说、敢问、敢干,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从小养成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习惯,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民主的家庭生活的突出表现就是家长要尊重儿童。孩子出生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且赋有权利的主体,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因此,父母应该尊重他:其一,尊重孩子的权利。应给儿童独处的权利,独处的时间、独处的环境;给儿童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其二,不搞强迫教育。任何一个人,都会厌恶自己不愿做的事,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父母不应指示和强迫孩子去做什么,而在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自己想做,从中发现和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其三,尊重孩子的自尊。儿童正处于自我观念的形成阶段,父母的评价对其发展相当重要父母应尊重孩子,尊重其独创性,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具有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永葆自强不息的精神。(2)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三、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创造力的培养并不象一些家长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无从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蕴涵着这种契机,关键是家长能否意识并及时地适当地把握它。具体来说,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1、培养儿童的观察力。众所周知,敏锐地观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与外界接触时,儿童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地感受到周围的事物,并有新的发现。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事物,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要尽可能地回答儿童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观察过程中,要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以提高观察的趣味性和效果。同时,观察中适时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等,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3、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又一认识支柱。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力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包含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种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作为求异和求同两种形式,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彼此沟通、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训练儿童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如:一形多物(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等等)、一物多用(如,纸有什么用?等等)、一因多果(如,如果地球上没有树,那会怎么样?等等)、一题多解(如如果你觉得很冷,有哪些方法可以使自己身上暖和?等等)。同样,训练儿童聚合性思维的方法也很多,如:当类法(让儿童根据大小、颜色、形状、用途等对所给图片进行分类等)、排除法(将异类物从一群同类物中剔除出来等)、类比推理法(用圆形、数字等呈现排列的规律性变化,如○△○△△ ○)、下定义法(让儿童用自己的话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如,什么是动物?)。就中国儿童的实际来看,发散思维的心理品质显得更为宝贵。4、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5、开展儿童的右脑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并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而右半球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有关专家认为,右半球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密切联系,因为在创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觉、整体综合等等都是右脑的机能;具有高度创造才能的人,不但左半球发达,其右半球也特别发达,且两者的活动是十分和谐的。⑧董奇先生认为,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是创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通过教育,促进儿童大脑两半球全面、和谐发慌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任务和途径。⑨因此,要充分挖掘儿童大脑的潜力,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右脑的开发。开发儿童右脑是一种无需课本的教育——它更多的是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它需要的是多种活动协调进行,实施立体的、全方位的开发。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让儿童多与大自然、社会接触,鼓励儿童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此外,根据现代教育的“偏左”(左脑)倾向和大脑两半球对称支配的特点,可以编制一些单侧训练活动:注意引导孩子多用左手、左脚活动,进行左视野训练和左耳听力训练。如:让儿童左手拍球、绘画、抓握物体、剪纸片、传递物品等,用左脚单腿跳、踢球、踢毽子等等。同时,“右脑教育”还是一种形象化教育,是在儿童与父母及小朋友之间的情感交往中随时随地进行的,是以会话为基础的。家长在教育儿童和与儿童交往中,要注意自身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新颖性,尽可能使儿童右脑中能产生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