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御女蜗牛好用吗: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4:03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甲垂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甲型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A

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3  缩略语

HAV:甲型肝炎病毒。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TBIL:血清总胆红素。

TMB:四甲基联苯胺。

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主要为IgG抗体。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4  诊断依据

4.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

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清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  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

4. 2.1  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  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  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

4.3.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  血清总胆红素( 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  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  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疽型和急性黄疸型。

6.1  临床诊断病例

6.1.1  甲型肝炎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1.1  4.1和4.2和4.3.1;

6.1.1.2  4.1和4.2和4.3.1和4.3.2;

6.1.1.3  4.2和4.3.1;

6.1.1.4  4.2和4.3.1和4.3.2。

6.1.2  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2.1  4.1和4.2.1;

6.1.2.2  4.1和4.3.1;

6.1.2.3  4.2.1和4.3.1。

6.1.3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3.1  4.1和4.2.1和4.2.2和4.3.2;

6.1.3.2  4.1和4.2 .2和4.3.1和4.3.2;

6.1.3.3  4.2.1和4.2.2和4.3.1和4.3.2。

6.2  确诊病例

6. 2.1  甲型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2  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3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7  鉴别诊断

发病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关节炎等区别,同时需与其他型别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区别。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C.1  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直径27nm~32nm,无包膜,呈球形二十面体,含单股正链RNA,由7 500个核苷酸组成。甲型肝炎病毒为同一血清型,可分为7个基因型,不同毒株基因组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为5%~10%。

HAV的敏感动物为狨猴和黑猩猩,在多种人或猴细胞中可以生长、复制和传代,如非洲绿猴肾细胞、猴肺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人胚胎肾细胞、人肝癌传代细胞等。甲型肝炎病毒在细胞中生长缓慢,接种后数周才可检出抗原,病毒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细胞可以带病毒生存,并可传代分裂繁殖。

甲型肝炎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耐酸、碱、乙谜和热,在pH2~10之间稳定,20%乙醚不能灭活病毒。60℃ 6h才能完全灭活,100℃ 5min 可全部灭活;贝类(牡蛎、蛤蜊等)中的HAV在水中能存活数天至数月,置于4℃冰箱中。24h ~48h仍保持稳定;1.5mg/L余氯l h仍存活,5%~8%甲醛和70%乙醇能迅速灭活,l:4 000的甲醛72h可使其失去感染性而听保留免疫原性。

人感染HAV,其主要在肝细胞的胞浆内复制。往往发病前有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排毒早于血清ALT值升高,其高峰出现在潜伏期末或急性早期,一般发病后l周内有45%患者排毒,发病2周排毒他占10%~15%,发病后3周很少在粪便中检出,传染期是从潜伏期末至发病早期。人体感染后在出现症状时可从血液中检出抗-HAV IgM,在发病后3周可达高峰,随即下降,可维持6个月左右。抗-HAV IgG比IgM出现晚,其滴度高峰见于起病后3~12个月内,可维持多年。

C.2  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在我国各地区的发病存在差异,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为甲型肝炎高流行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大中城市为甲型肝炎低流行区,季节性和周期性不明显,但时有暴发流行的可能,如l988年上海地区因摄食HAV污染的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流行,造成30余万人罹患甲型肝炎。

C 2.1  传染源

包括急性临床患者和亚临床型感染者。急性患者排毒量大,尤其在黄疸出现之前传染性最强;虽然亚临床型感染者的排毒量不及临床患名,但因其活动不受限制,前者与后者的比例为(3~l0):l。

C.2.2  传播途径

主要是粪-口途径: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水和食物三种方式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维持一个地区甲型肝炎地方性流行的方式。水和食物传播HAV,在我国西南地区较常见,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暴发流行,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出现食用不洁贝类水生动物而造成的暴发流行。

C.2.3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甲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幼年儿童的亚临床型感染比例要比成年人高,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C.3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期为l4d~49d,平均为30d,临床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大多急性起病,典型患者有发热畏寒、厌食纳减,乏力,恶心,呕吐,关节酸痛及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少数有皮疹,荨麻疹,出血倾向和心率异常。

大约发病后1周,尿色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肝功能检测主要为血清AL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常增加至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黄疸期持续时间为2周以上。如非典型患者:上述症状不明显或缺如,也不出现黄疸。妊娠妇女患甲型肝炎一般不加重病情或延长病程,不发生母婴垂直传播,也不影响正常妊娠和分娩,但妊娠晚期除外。甲型肝炎患者恢复快,病程一般在3周~4周,大多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一般不转为慢性。甲、乙型肝炎病毒重迭感染患者可加重病情,甚至出现腹水和肝功能衰竭,延长病程。个别免疫力低下或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甲型肝炎患者,其病程可延长至半年甚至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