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雅思词汇:绍兴,人文荟萃之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43:02

绍兴是24个国务院首批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绍兴古时候称为“会稽”、“山阴”。绍兴的历史地位、文化底蕴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在历史上,第一个为绍兴增光添彩的伟人是大禹,他为了天下百姓免受水害之苦,胼手胝足,披星戴月,日夜苦干。大禹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史书称:“禹治水毕功于了溪”了溪就是现在嵊州的剡溪。此后,大禹集诸侯于苗山,功行赏,会稽者,会计也。这也就是绍兴古名会稽的由来。江南人民为了纪念大禹,在绍兴会稽山下,造了大禹陵,并造了禹庙、禹祠,禹庙四周古柏绿林,红墙环绕,气势雄伟。禹祠内置大禹塑像由人们参拜。

  

 

 

 

 

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人称“书圣”。他是在12岁时阖家从山东迁到会稽的,47岁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他的书法既集精荟粹,又独树一帜。他所作的《兰亭集序》,既是文学名篇,也是书法杰作。是空前绝后的国宝,华夏民族文化财富。书圣的居住地兰亭建在兰渚山下,越王勾践曾种兰于此,兰亭内有王右军祠,正屋悬挂王羲之像。书圣传人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因其书艺超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小时候开始诵读唐诗时,记忆很深的一首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来作这诗的诗人贺知章也是绍兴人。告老返乡后在鉴湖边颐养天年。写下“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名句,这儿的一座桥也叫春波桥。

 

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南宋王朝的国策是苟且求安,他日日盼望驱逐外敌,收复中原的主张屡遭排挤,85岁终于抱撼离开人世。留下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的感情生活也是非常不幸的,陆游与表妹唐琬结为夫妻,两人相爱甚笃。然而陆游母对唐婉百般嫉恨,逼迫他们离异。两人不得不分别重娶另嫁。十年后,陆游在沈园偶遇唐婉,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可惜我那天和朋友同游沈园时,身边没有相机,没有留下这值得纪念的景地。
 
绍兴的文人才子也实在是多,儿时很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徐文长的故事》。徐文长给我的印象是聪明、放荡、狡黠、刁钻 。这些带有恶作剧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明朝文人徐文长又名徐渭,他是一个博学多才又孤傲狂放的文人,其实这人并不可笑,而是度过悲剧的一生。他一生中所做最重要的事就是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的幕僚。最终因胡宗宪反奸相严嵩而入狱被杀,他受惊成疯。也有人说,他是装疯以避追究。后来数次自杀未遂,忧愤狂躁,杀妻下狱。虽经朋友营救获释,就此疯疯癫癫,了此一生。他多才多艺,他的书法强心铁骨,力透纸背;诗文直抒心怀,动人心弦。他的画重写意求神似,恣肆狂放。徐渭自评:“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住在前观巷大乘弄内一所平常的宅院内,他诗曰:“吾年十岁植青藤,吾今稀年花甲藤。……”。以青藤为名,题书屋名为“青藤书屋”。徐渭对此居所自嘲曰:“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他也被称为“青藤画派”的始祖。
 
 
  
 
在我国近代革命史上,绍兴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辛亥革命时期,绍兴古城革命风暴越演越烈,其间出了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等数位革命英雄。
 

徐锡麟是绍兴东浦人,他从小崇拜英雄,关心国事,虽出身富商,但同情穷人。1903年他去日本,结识了革命志士陶成章,树立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理想。回国后,加入光复会,创办了大通学堂,训练骨干,积蓄革命力量。他捐资做道官,打入清政府内部,1907年7月6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徐锡麟得知巡抚恩铭将到场,准备伺机刺杀,反戈起义。但由于叛徒告密,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于次日凌晨被剖腹掏心,死得极其惨烈。临刑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秋瑾,绍兴人,生于福建闽县,15岁时祖父告老返乡,全家返绍,居塔山脚下和畅堂。秋瑾天资聪慧,好文史,善诗词。二十九岁时,弃夫别子赴日本留学,接受了革命思想,投身革命活动。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回绍兴和徐锡麟共同主持大通学堂。徐锡麟起义失败后,起义的大本营大通学堂也暴露了,秋瑾迅速遣散敢死队员,把枪械沉入河底,焚毁所有重要文件。7月13日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壮烈就义。

 

 

 

 

 

陶成章也是绍兴人,他一生为革命奔波不息,他和蔡元培等革命者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又三渡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6年他被首推为闽浙赣皖苏五省光复大军的大都督。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在收复南京革命战斗中他被推为总参谋,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终因操劳过度,酿成重病。在上海广慈医院治病期间,被政敌卑劣地暗杀了。绍兴各界人士人士为纪念烈士,将东湖艺通学堂改为烈士祠,命名“陶社”。陶社面山临湖,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开间瓦房,陈列着先烈的生平事迹。内悬一长联:“半生奔走,有志竟成,开中华民主邦基,君子六千齐下拜;万古馨香,于今为烈,是吾越英雄人物,湖山八百并争光。”屋内墙上高挂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横额一方,上书“气壮山河”四字。

 

 

 

 

 

 

蔡元培,绍兴山阴人。光绪十五年中举人,十八年为进士,二十年为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与陶成章、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国留学。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在他五十岁那年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民国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祖籍就在绍兴,他在绍兴的时间虽短,却做了不少革命工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在1939年3月27日到3月31日数日里,他在越王台各界人士参加的会上发表了抗日救国的演讲,给家乡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他提笔书写了许多条幅,号召人民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中去,这些条幅现在都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
 
提起绍兴,我们第一个会想起的人,无疑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和旗手鲁迅。鲁迅出身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庭,原名周树人。18岁时赴日本留学,原本学医,为了拯救国人的灵魂,他弃医从文。而立之年,应蔡元培先生之邀,北上到教育部任职。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声春雷。看了他的小说,他笔下的人物:祥林嫂、孔乙己、闰土……令读者有挥之不去的印象。他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小说大都是以绍兴为背景的,洋溢着乡土气息。在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封建卫道者的篾视憎恶,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怜爱。看着受统治者蒙昧的愚民,哀其不争。革命遭到挫折,他忧于革命者没教育群众、不发动群众。鲁迅有着冷峻的外表,更有一颗火热的心。
 
 
   
 
在绍兴的历史长河中,名人辈出,群星争辉。还有许许多多的英杰,如:哲学家王阳明;画家陈洪绶;经济学家马寅初;地理学家竺可桢;历史学家范文澜;两弹元勋钱三强……绍兴真不愧为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
 
绍兴的历史文化是和它的水乡风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灿烂群星们的宅邸就散落在阡陌纵横的古街幽巷里,在走街穿巷去寻访这些名人故居时,顺便到店铺里去转一转、到茶楼里去饮一杯、到酒肆里去抿一盅,是饶有兴味的。在历史街区内,最具古城风貌的是仓桥直街。它是以传统民居为主要基础,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道。房屋大多建于民末清初,街北端与胜利西路相交,街南端和鲁迅西路相连,这是一条长2.2公里的青石板路。店铺一边朝街一边临河。河上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传统古老石板桥,每家都修有通到河边的石阶,人们可以从台阶下到河边洗菜洗衣,这样的各式台门有43个。河里不时咯吱咯吱摇来一只用脚划的乌蓬船。一路走来,眼见小街两侧酒肆茶楼旗幡招展。耳边听着缠绵悠扬的越剧声腔,闻到的是油氽臭豆腐的香味儿。乡土味十足的绍兴真有它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