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easy姐的创办史:艺术数据网 > 中国美术史文库 > 秦汉 > 雕塑 > 汉?俑?的?时?代?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9:00:23

汉 俑 的 时 代 特 点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21ceramics.com/taoyongcicui/yongrentiandi/

    西汉早期的陶俑的特点之二,是陶俑多以军队的面貌出现,为其仪仗之象征。西汉早期的陶俑,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了秦俑的影响。汉随秦制,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在陵墓制度上,自然也要效法之。但仔细比较,二者又不尽相同。秦始皇兵压六国,削减诸侯,各国反抗势力犹存,他时时刻刻要防止东方六国的叛乱,不仅在生前,就是在死后,也需用秦国虎狼之师惮压之。汉文化同秦文化相比,更多的是自信、自强,它不需要像秦始皇那样的担心与忧虑,其兵马俑的出现,沿袭了传统,但内涵又不相同。它更多的具有仪仗性质,是皇帝皇后、王公贵族地位、权势的象征,更多的具备享乐的成分。如安陵、霸陵随葬墓中大量女侍俑、乐舞俑、动物俑的出现,都能说明这一问题,从俑的表情来看,这里没有临战前紧张的状态,而是轻松愉快,好似陪同墓主人出行游玩。
   西汉早期陶俑特点之三,是塑造技艺高超,风格多彩多姿。
   汉出陶俑的塑造,在继承秦俑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战国以来楚地木俑的制作方法。前者如杨家湾兵马俑,身体与头部先用模合制,然后对身体衣饰、面部进行细部加工。2548件陶俑,除极少数侍俑、乐舞俑外,基本分成骑马俑和步兵俑两种,姿势保持统一。姿势、形体的一致,是为了突出军队整齐、威严之气氛,每个俑的面貌不同,又摆脱了呆板之感,统一中有变化,变化又始终寓于统一中。后者如阳陵陶俑,吸收了楚俑风格,一部分陶俑双肩处安装木臂,木臂可以自由活动,俑外著衣,宛若真人再现,只是由于埋于地下时间太长,衣服已腐烂,现皆成为“裸体陶俑”。
   汉初陶俑,多出土于帝后与王公大臣陵墓的随葬坑中,它是由汉代最杰出工匠塑造而成,代表了汉代陶俑制作的最高水平,具体表现在对神韵的追求。对神韵的追求,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最高境界,但不同时期、不同的艺术家对神韵的理解与追求,又不尽相同。此一时期的陶俑,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刻划精神,以形似求神似。在这方面,阳陵武士俑与霸陵侍女俑最典型。阳陵陶俑,由于身体部分皆被铠甲或者衣服,不易表现出人物性格,所以工匠们将主要精力用于人物面部塑造上,他们依照生活经验,通过对面部骨骼结构上肌肉的不同处理,使人物的年龄、表情、性格呈现出不同,这些人或清瘦或微胖,棱角分明,威武刚毅,堪称汉代人物雕塑的博物馆。霸陵从葬坑出土的陶俑,皆为彩绘女侍俑,衣服分别用黑褐、深绛、土黄、大红、粉白绘饰,面庞清秀俊雅,体态端庄大方,表情温顺娴和,加以艳丽的衣饰,典型地刻划出了王公贵族家庭侍女风貌。
   西汉早期陶俑的特点之四,是陶俑随葬有一定的制度。
   从目前文献记载,有关随葬物品多少的严格规定,始于唐代,唐以前,包括两汉时期,都曾提倡过节俭,如汉文帝与窦太后,都曾主张“薄葬”、“不起坟”,但并没有正式文字记载。从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是陶俑大多为人体高度的1/3左右,如阳陵陶俑高60厘米,杨家湾骑马俑大者高68厘米,小者高44.5厘米,霸陵立俑高53-57厘米,安陵陶俑高44-46厘米。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依照某种规定制作的。一是埋藏方式,大多在墓室周围,以随葬坑的方式出现,阳陵、杨家湾、安陵、霸陵陶俑都采用这种方法,而在一些墓内,却不见大规模的陶俑出现。这些随葬坑的分布,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墓室周围修建俑坑,而是在墓室外围,挖一环形俑坑带。这与西汉中期以后陶俑多出土于墓室之内有明显区别,它很有可能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标志。
编辑:   责任编辑: << 首页 < 上页 1 2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