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停车场车辆检测器:谈上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23:23

谈上进

 

   静水流深
  
  一日在公交上与朋友偶遇,闲来无事,大家便聊了起来,他神采飞扬地聊着他身边的事儿和他对这些事儿的看法,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犯了嘀咕,这人怎么这么不上进啊,于是心里多了几分蔑视,后来转而一想,“上进”究竟是什么含义,你真的理解这个词吗?不觉间,我陷入深思。
  
  作为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因为勤于功课,我时常被人夸作“有上进心”,听后心底沾沾自喜,如今细细品来,上进其实是侧重于精神层面的一种人格特征,上进心这朵开得绚烂十足的花本不该沾上那么多的泥土。
  
  上进是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一天的生活态度,是胜不骄、败不馁的非凡气度,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的豁达胸怀,是总能从
人生的低谷中再次崛起的韧劲儿与毅力。
  
  做人可以不上进,如果“上进”等同于“寒窗苦读数十年,一朝考中喜开颜,弄份文凭为吃穿,找份好活多赚钱”的功利主义。
  
  做人可以不上进,如果“上进”等同于只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而轻视精神世界的建构的浅薄无知、目光短浅。
  
  实际上,正如我转载的那篇
日志所说的,你不必活的很优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上进并不是好高骛远,并不是追名逐利,而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高度,一个让自我从容舒适的姿态,一种健康理性的生活状态。这是我以我的视角,对上进这个词的理解与诠释。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的列车,以惊人的时速在向前飞驰,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然而,数十年来,虽然诸位领导人也很关注文化等软实力的长远发展,即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喊得响亮而大气,最终也没能阻挡工业文明的轰鸣声压过朗朗的读书声,于是两大文明的失衡,也就在所难免了。近年来,文化界的学者们也逐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危机感,但单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所以就需要社会去自我调节,每个人转变思路,理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只有当全社会都认识到一条腿走路走不远的浅显道理,中华文明才有可能真正健康持久地向前发展。
  
  个人的发展亦然,上文提到的上进心于此凸显,上进并不是仅仅比谁更能加班、更会赚钱,同时也应该多比比谁更能读书、更会学习,谁的精神家园更美,谁的心灵净土更纯,文化生活水平的高低作为21世纪衡量幸福生活的标准之一,应该还是有它的价值的吧。前两天看过一篇报道,近年来中国国民的
阅读量的下降速度是惊人的,如若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恐怕迟早有一天中国社会又要经历一次历史的倒退,这种精神文明匮乏所导致的倒退可能比人为所造成的倒退来得更为迅猛,更为可怕。
  
  然而,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跳了出来。在当代中国,若不坚守那功利主义的“上进”,不坚守那浅薄的“上进”,此人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我不也是在一片“学吧,熬过高考,考个好大学,拿个文凭,将来才能去求生存”的劝导声中艰难地通过了高考,爬过了属于近千万人的独木桥吗?
  
  在我们这代人眼里,学习已然退化成了一种工具,一把为将来行走江湖安身立命而执的宝剑。我不禁惘然,学习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唉,我实在是不愿意再想下去了。
  
  大概,我所谓的那种上进,仅存在于我们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中吧。

 

谈上进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下午 04:45  我的作文革命

童童: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如果没有奥运会,各项体育项目会有那么高的世界记录吗?我的答案是:不会。奥运会云集全世界的顶级高手,高手和高手之间展开的搏击,激发了人的巨大的潜能,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世界记录。

要创造出奇迹般的传奇,就需要有强大的对手。没有强大的对手,就不会有奇迹出现。

你在学校里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对手,谁比你学习得好、表现得好、考得比你高,这是很正常的事。“正常”,并不是说你就此坐视不理,你要把他们看作是你学习上的对手,要有目标地、一步一步地赶超他们。一定要有这份赶超的心,要有不服输的勇气和精神!人嘛,就是要有这份精神,这份勇气,才活得精神,有奔头!

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班级是一个群体,人在这个群体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朋友,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对手。有朋友的生活是温暖的,有对手的生活是刺激的。一个完整的生活,既要有朋友,也要有对手。

要赶超对手,就要学习对手的优点。对手在某个方面比你优秀,肯定是他(她)在某个学习习惯、某个学习方法上你比强,只要把对手的优点学过来,就能超越对手。比如说,是对手比你阅读的书更多?对手你比上课倾听得更认真?对手上课发言更踊跃?对手的字迹更端正?对手的朗读习惯更好?预习、复习习惯更好、更主动?对手学习的效率更好?为什么他(她)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呢?这样想,这样去观察,这样去学习,就一定会使你学得更棒,更精彩。甚至,可以向比你强的对手当面请教。比如说,他(她)的数学考得好,文字题从来不会错,那么就可以想他(她)请教,这样的请教,不仅可以看出你的虚心好学,还有可能使你和对手之间产生深厚的友谊。

是的,你和对手之间可以产生友谊的。

中国的乒乓球是世界顶尖的,瑞典乒乓名将瓦尔德内尔是中国乒乓球赛事上最大的对手。但是中国人民都很尊敬瓦尔德内尔。瓦尔德内尔也很喜欢中国,他还在中国开了“维京锐点”餐吧开业,开业之际,他多年的老对手刘国梁和王涛等人纷纷前来道贺。

多年的老对手之间的比赛,使双方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草房子》里的桑桑和杜小康,两个人同在油麻地小学时,时时处处在暗自较量,是对手。后来,当杜小康离开油麻地小学,桑桑才明白,杜小康才是他最好的朋友。

只有最好的对手,才配成为最好的朋友。

真正的好朋友,也往往是你的竞争对手。真正的朋友,在一起,不只是为了聊天,不只是为了度过无聊的时光,不只是为了能够笑一笑,而是,能够彼此鼓励,彼此进步。真正的朋友,是把彼此之间的竞争的情绪,转化为了彼此欣赏、彼此鼓励。拥有这样的对手、这样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在这样的对手面前,在这样的竞争面前,最后的结果是双赢。这是双赢的竞争。

现代人,时刻面临着竞争。现在,你学习,面临竞争;以后,你工作,也有竞争。因此,你一定要培养自己,培养自己拥有面对竞争的勇气,拥有很好的面对竞争的心态。有的人面对竞争唉声叹气,有的人面对竞争跃跃欲试。同样是面对竞争,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事。

当你拥有一颗上进的心,面对竞争,你就不会唉声叹气,不会觉得这是一场痛苦,而是把痛苦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进步的机会。

把上进心发挥到极致的,要算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了。不知你是否读过这个故事——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

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这个故事的题目叫《永远争坐第一排》。故事的撰写者,在后文写到: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第一排”的人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座到“第一排”,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女儿,我边读边想,小时候的撒切尔夫人,面对父亲“残酷”的、事事要争第一的要求,会怎样?——肯定会有想不通,会有逆反心,但她坚持下来了,“不断向上”“争坐第一”终于成为她的人生习惯。

当“争坐第一”成为一个人的人生习惯的时候,他(她)的人生一定很精彩。

童童,我期望你要有不怕竞争的心态,我期望你能够在竞争中找到竞争、拼搏的乐趣。就像运动员,他们的一生都在比赛,他们是在竞赛中找到了乐趣,甚至是找到了人生的兴奋点,幸福点。

人活着就得面对竞争。即便你躲到寺庙里去做和尚,也得面对竞争。前不久,你们学了课文《生命的林子》:玄奘想离开名僧众多的法门寺,前往偏僻小寺修行,后来方丈点化了他,他明白了法门寺名僧众多,是对手,也是动力。

对待竞争的态度,往往是童年时打好底子的。这个底子没打好,长大了,会怕这怕那,结果,人生就淹没在“怕”的海洋里,这辈子既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又因为时时怕、事事怕,也没有享受到幸福的滋味。

你不需要害怕竞争,你的背后至少有着永远支持你的爸爸和妈妈。

爸爸

2007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