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康复中心系统:第一节 宝鸡炎帝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3:19
第一节  宝鸡炎帝陵
一、地理位置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区南郊清姜河河畔的常羊山上。常羊山海拔900多米。它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滚滚渭河,不仅环境幽雅,景色宜人,而且人文荟萃,名胜景观众多。         常羊山下就是古人感叹“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宝成铁路、川陕公路从山脚下蜿蜒而过;距常羊山西南约10公里处,便是天下名关——大散关;过散关沿蜀道南下数公里,又是南宋初年吴璘、吴玠兄弟大破金兵的古战场——和尚原。         常羊山东南山脚下,是濛峪沟,民间传说炎帝就诞生在这条沟里。距市区20公里的地方,是传说炎帝误尝断肠草,不幸遇难的所在地——天台山。至今这里还留有许多传说炎帝当年采药的遗迹。         常羊山之东是出土石鼓文的石鼓山;石鼓山之东是姜太公垂钓的“滋泉”钓鱼台;钓鱼台之东是五丈原武侯(诸葛亮)祠;祠之东是褒斜道北口斜峪关;斜峪关之东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常羊山北面的山脚下,分布着两处规模很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处是茹家庄遗址,一处是姜城堡遗址。在姜城堡遗址的东北角,又有传说炎帝降生“洗三”的九龙泉和神农祠遗址。九龙泉之北,隔渭河遥遥相对的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金台观。元明之际,道学宗师张三丰曾在此修道。金台观的近旁,是闻名遐迩的北首岭和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 二、历史沿革与整修纪事         传说炎帝于天台山采药中毒逝世后,人们为了缅怀他,便在天台山莲花峰修建陵墓和庙宇。具体的修建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从其现在留下的遗迹看,有学者考证认为可能为唐代。天台山庙院留下的遗迹,有半亩多。从至今留有的柱础石看,曾有大殿、山门等建筑物。现在靠原庙址的山崖挖了座石洞,里面塑有炎帝像。洞前有块2米长的青石板,传说这块青石板曾停放过炎帝的尸骨。在庙院周围,传说还有炎帝的多处遗迹,如炎帝沐浴的神农溪、发明燕麦的燕麦岭、歇脚的神农石、避雨的白马关、“日中为市”的杨家滩等。         为了给群众提供一个便于祭祀人文始祖炎帝的场所,经有关方面考察和专家学者多次论证,选址渭滨区神农镇(原为益门乡)濛峪沟常羊山重修炎帝陵。由渭滨区神农镇和中铁宝桥有限公司(原名宝鸡桥梁工厂)两家联合重建。         1992年12月15日一期工程正式奠基开工。经过8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次年8月23日竣工。主要建筑有陵冢、炎帝大殿、东西配殿、牌坊、上山车道、步行台阶、石碑等。陵区和祭祀区共占地7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在陵区、祭祀区栽植雪松、女贞、刺柏及各种灌木等2万多株,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共投资220多万元。         1997~2003年先后树立历代帝王石像34尊,栽植女贞287棵,修建陵冢仿古围墙350米,修复上陵青石台阶60米,拓宽上山道路3公里。2004年立唐补遗碑(5座)和市长宣言碑。2005年新修祭祀广场1万平方米,种植草坪3200平方米,修建广场东西围墙260平方米。2006年铺设上山柏油路3公里,2006年2月开工,至2007年年底,新建2600平方米的炎帝大殿。从1998至2007年,炎帝陵先后投资共约1700多万元。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受此波及,宝鸡也发生了6.3级地震。炎帝陵大殿因地震而部分受损。市政府拨款对大殿及广场进行了维修。         2009年7月至8月份,由宝鸡市人民政府和渭滨区人民政府投资1000万元,对炎帝陵入口、道路进行了改造。 三、现状与景观         炎帝陵由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大部分组成。陵前区由神农门、炎帝行宫等建筑组成。神农门位于通往炎帝陵濛峪沟沟口,高5米,宽12米,山门上刻“神农门”三个大字。石质,牌坊型,古色古香,雄伟壮观,与祭祀区的羊首亭上下对峙,遥相呼应。距神农门约50米处,有座亭子,名曰“羊脚亭”。亭为四柱方形,檐角上翘,木栏花窗,斗拱叠梁,灵气灿然。右侧为一小院,院内有土窑两孔,洞中供奉着炎帝神位。当地百姓传说,这里曾是“炎帝行宫”。当年炎帝率领姜炎族在天台山一带垦荒采药,经常在此歇息。         在距炎帝行宫约800米处的山上,北端一亭耸立,名曰“羊首亭”。此亭重檐斗拱,雕梁画栋,古朴庄重,内有一碑,为重修炎帝陵碑记。在碑右侧数步远,有一块约1米高的石碑,自然天成。此石为清代重修“神农城池”时雕刻的一方镇山之石。镇山石上“嘉庆三年重修城池”八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辨。此石碑是1992年建陵时发掘出来的。传说,常羊山自古就有一座庞大的神农城池,城下“十里长街,庙宇相连”,后毁于战乱火灾,唯神农祠、九龙泉残碑仅存。镇山石旁边,又立一碑,上书“常羊山”三个大字。在入口处置一重达20吨巨石,上书“炎帝陵”三个大字。巨石对面为4.5米高,18米长的浮雕墙,上刻绘炎帝教民稼耕、日中为市、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削桐为琴、耕而作陶等功绩图。         羊首亭后边为新修的9米宽、30米长的大踏步台阶,直至华夏始祖牌坊,这便是祭祀区。牌坊坐南朝北,高8米,宽18米,六柱五门,飞檐斗拱,气势宏伟。牌坊正中大匾上刻着“华夏始祖”四个烫金大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牌坊前面的小广场上,耸立着两尊石狮和多块石碑。其碑文或记炎帝功绩,或记修陵缘起经过,或记为修陵慷慨捐资的单位和个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左右两边耸立的五块由任步武补遗书丹的唐名碑和2004年全国中等城市市长论坛宣言碑。此处周围,松柏挺拔,郁郁苍苍。         山门牌坊东面便是祭祀广场。广场约有500多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凭吊。两侧为配殿,各面宽15米,进深6米,施彩,琉璃瓦覆顶。殿内为炎帝陵展览室。展览分为六大部分80平方米。整个展览内容全面,系统,文图并茂。第一展室为三部分,主要记述炎帝的生平、功绩;第二展室主要记述炎帝族迁徙、祭祀活动等内容。展室内还陈列有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如高颈袋足鬲等。         正南2米高的台基上坐落着高大雄伟的炎帝大殿,面宽21米,进深12米,周围有26根石柱,前后左右各出檐3米,施彩,琉璃瓦覆顶,殿前置神农鼎和香炉,左右为钟、鼓楼,施彩,五角五坡面。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红墙、赤瓦、紫柱,色彩斑斓;脊兽、浮龙、彩风,神态生动。         炎帝大殿内,正中是高大的炎帝坐像,高4.5米。炎帝肩披兽皮,腰束叶裙,双手紧握谷穗,目光炯炯有神。大殿两侧是大型彩色壁画。壁画生动地再现了炎帝创世救民的丰功伟绩——“降牛耕田”、“制耒作陶”、“选种播谷”、“百果藏实”、“鞭草尝药”;还有炎帝初生时的“人身牛首”、“神鸟送禾”、“炎帝抱太阳”等故事彩绘图。         炎帝大殿的后面,是一个占地约1万多平方米的新建祭祀广场。广场两边为草坪,并分别栽植4棵银杏树,树干挺拔,枝叶茂盛。中间为一巨型“火炬”圈,内为约2米见方的“炎”字,周围为9条巨型浮雕龙。广场的南端,是新建的第二座炎帝大殿。大殿为梯形,两重,面宽56米,高18米,进深26米。高大雄伟,气势凛然。殿内9.5米高的炎帝塑像,器宇轩昂。         大殿后面,一条石阶道直通山顶。石阶道两旁是百代帝王石雕像、狮柱和苍翠挺拔的松柏。约距祭祀区百米的山顶,便是陵墓区。炎帝陵墓依山起冢,显得十分高大,直逼云天。墓冢底部用青砖围砌,上半部芳草盈顶。陵墓的正北,树立着一座高大的墓碑,碑上刻着“炎帝陵”三个遒劲刚毅的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墓碑的前面,摆放着一尊古朴厚重的四足大香炉,供游人上香祭拜。陵区前两侧,左右各立一石碑,上面分别刻着“福”、“寿”两个大字。陵墓四周,松柏森森,十分幽静。         整个炎帝陵区,由一条中轴线(南偏西18℃)贯通陵区南北,牌楼、山门、大殿、墓冢以轴线空间为序列,顺山就势纵向排开,高低起伏,犹如巨龙腾空,气势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