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康复医院:关于福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25:38

 加布里埃·福雷: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和音乐教育家。1845年5月12日生于帕米埃尔;1924年11月4日在巴黎去世。享年79岁。

 他一生的经历很简单,就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4~1866年(9岁~21岁),在巴黎尼德迈尔音乐学校,师从尼德迈尔和圣桑;

 第二阶段:(1866~1905年,21岁~61岁),先后在三个教堂任管风琴师或唱诗班乐长。1866~1870年,自21岁起,“雷恩圣索菲尔”教堂任管风琴师;1871~1874年,任巴黎“圣絮尔皮”教堂助理管风琴师;1877年起,任玛德莱教堂唱诗班乐长;1896~1905年,任该堂管风琴师;在巴黎音乐院任作曲教授。

 第三阶段:(1905~1921年,61岁~76岁)。巴黎音乐院任院长。拉威尔、N.布朗热、埃内斯库、施米特、凯什兰和罗歇—迪卡斯均出自其门下。同时为《费加罗报》音乐评论。

 三年后去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耳聪(失去听力)。

 他的简历与布鲁克纳十分相似。

 在法国近代音乐史上,福雷处在一个特殊而相当别致的位置中。从年代上看,福雷位于弗朗克、拉罗、圣—桑和杜卡斯、德彪西、拉威尔之间,这样说吧:他是圣—桑的学生,后来也当过拉威尔的老师,于是他的音乐趣味不偏不倚,正好处于他们两人之间:曲调秀丽、温和、和声富于色彩,他的音乐语言比舒曼和门德尔松更为纯洁、洗练,有典型的法国特色。他被法国各音乐流派普遍敬仰、他性格淳厚,音乐创作恪守传统,风格清新、自然,可以说法国音乐中最高贵的因素都被福雷一网打尽。法国音乐评论家称他是体现着“法国音乐的天才”。在这个趣味上常令我想起的另一位同类,就是美国二十世纪的作曲家巴伯,他们的音乐趣味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福雷的音乐在法国以外得到承认比较迟缓,他的情况同巴伯、里格和马勒一样令人难以理解,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远远不能同意法国的评价态度。法国人所说的福雷风格中的“柔软性”,在德国人或美国人听来简直是接近于沙龙音乐的风格,尽管他们承认作者的意图是崇高的。虽然福雷有许多忠实弟子是20世纪法国音乐的大腕人物,但福雷自己却与即使是温和的现代流派,也毫无共同之处。

 现在他已被世界公认为是: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是有口皆碑的声乐套曲大师、键盘诗人、渊博的室内乐作曲家。

 福雷的创作领域十分广阔,从歌剧、管弦乐到钢琴小品、他特别偏爱艺术歌曲和合唱音乐,创作了几十部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其中如《拉辛之歌》(1876)、《圣体歌:如此伟大》(1890)等都很出色。

 大家应该不会忘记他最精美动听的、忧郁的、仅5分钟的管弦乐小品《帕凡舞曲》,许多人也不会忘记他优美的《小提琴奏鸣曲》和歌剧《佩内洛普》、而他最出名的作品当属1887~1899年间创作并修订的《安魂曲》,遗憾的是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以广为流行,虽然他的弟子们很早就为它鼓吹宣传。

 

 

  

加布里埃尔·福莱(Gabriel Fauré,1845年5月12日1924年11月4日),法国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以及音乐教育家。福莱前承圣桑,后继者则有拉威尔与德彪西;早期与圣桑一同为法国国民乐派奠基,后期在巴黎音乐学院任内力行改革,提拔后进,对于法国近代音乐发展起了轴承的作用。福雷的音乐作品以声乐与室内乐闻名,在和声与旋律的语法上也影响了他的后辈。

  福莱的主要作品有:

  (1) 歌剧: 《普罗米修斯》(1900), 《佩内洛普》(1913);

  (2) 戏剧配乐: 《夏洛克》(1889),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898);

  (3) 管弦乐曲: 《帕凡舞曲》(1887), 《洋娃娃组曲》(1893-1896),组曲《假面剧与贝加莫舞曲》(1920),钢琴与乐队《叙事曲》(1881),钢琴与乐队《幻想曲》(1919);

  (4) 室内乐:钢琴四重奏两首(1879,1886),钢琴五重奏两首(1906,1921),钢琴三重奏(1923),弦乐四重奏(1924),小提琴奏鸣曲两首(1876,1917),大提琴奏鸣曲两首(1918,1922);

  (5) 钢琴曲:即兴曲五首,夜曲十三首,歌十三首,前奏曲九首;

  (6) 教堂音乐: 《安魂弥撒曲》(1887);

  (7) 歌曲:声乐套曲三首: 《美好的歌曲》(1891-1892), 《夏娃之歌》(1907-1910), 《关闭的花园》(1915-1918), 《幻景》(歌曲四首,1919), 《虚幻的境界》(歌曲四首,1922),大量单篇歌曲

  福莱出生在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区阿列日省的帕米耶(Pamiers),他的父亲Toussaint-Honoré Fauré是一位教师,担任当地师范学校的校长,并与 Marie-Antoinette-Hélène Lalène-Laprade 育有一女五男。小福莱作为家中最年幼的儿子,在父亲任职学校的附属教堂中,年幼的福莱对风琴产生兴趣,而他所流露的音乐天赋也获得大人们的注意。由于他们家并非音乐世家,老福莱最初也只是将他送入普通学校,然而在学校老师的强烈建议下,老福莱最终还是决定让他的儿子朝音乐领域发展。

  九岁的时候,福莱被送到巴黎进一所新建立的教会音乐学校读书,尼德梅耶学校(École Niedermeyer),是一所当时新创的古典宗教音乐学校,创办于1953年,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宗教音乐的专才,教授学生关于宗教音乐的各个面向,从教堂的风琴与钢琴演奏,唱师班的伴奏与指挥,到音乐作曲、音乐历史以及葛罗里圣歌(Gregorian chant)以降对于各种古典曲式的认识与学习,由于福莱成绩优异,得以免费连续学习达十一年之久.他在这里熟悉了十五、十六世纪宗教音乐的无伴奏歌唱和格利戈里圣咏。福莱在那里师从创办人路易·尼德梅耶(Louis Niedermeyer),直到这位待福雷如父的创办人于1861年去世。在这段期间,福莱扎实地学到许多古典时期的传统音乐,包括了中古教堂音乐的音阶与调式,乃至于在当时巴黎音乐学院课堂上都不见得有机会接触到的巴赫名曲。

  在尼德梅耶去世之后,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钢琴与作教授,这位教授就是后来成为福莱良师益友,影响其一生的圣桑。圣桑的到来为这间小学校带来新的活力,在巴赫与莫札特等古典课程之外,圣桑更引介了舒曼、李斯特、古诺、柏辽兹、瓦格纳等当代作曲家的音乐。在诸多早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中,福雷独钟萧邦,日后福雷在创作钢琴曲时也深受肖邦的影响。

  福莱在1865年自尼德梅耶学校毕业,在当时他已经囊括了钢琴、风琴、和声学、赋格与对位法以及作曲等数项首奖,并成为圣桑积极提拔的得意子弟。毕业后的五年间福莱在各地担任风琴师,似乎只要按著既定的步伐往下走,很快的他就会也机会跟随著其师圣桑的脚步成为玛德莲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的管风琴手。然而时局遽变,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福莱被编入军旅,担任轻步兵团的通讯兵,并在普鲁士军包围巴黎的攻势期间参与战事。

  普法战后的局势改变不了工人阶级的命运,倒是改变了法国音乐的命运。受到战事的刺激,前一年才刚造访瓦格纳的圣桑,在1871年的2月25日与诗人Romain Bussine联合创立了国民音乐协会(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高举起“高卢艺术”(Ars Gallica)的旗帜,试图透过法国古典主义的回归与器乐的提倡,对抗当时充斥于巴黎的义式舞台音乐,寻找对比于德奥音乐的法国高卢人之声。所谓的法国国民乐派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迈开步伐。福莱毕生致力于发展法国民族音乐,他是1871年成立的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长时间为《费加罗报》撰写的音乐评论,对当时法国音乐社会气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从1905年到1920年担任该院长职务.他培养的学生很多,例如拉威尔·罗·迪卡斯(J.J.A.Roger-Ducasse,1873-1954) 、凯什兰、施米特、奥贝尔(L.F.M.Aubert,1877-1968)和艾涅斯库等都是.

  1909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晚年,由于耳疾日益严重,最后甚至完全听不见自己的音乐,但他一直秘而不宣.1924年11月4日,他病逝于巴黎.

  福莱写过两部剧:

  《普罗米修斯》(1900年)和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部分情节的《潘奈洛佩》(Penelope,1913年),他的宗教音乐作品有《安魂弥撒》(1887年).他对器乐作品较少感兴趣,曾写过一部交响曲和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却没有出版.

  福莱笔下的交响音乐作品,基本上出自他的戏剧配乐,其中的管弦乐组曲《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是最重要的一部,此外,为钢琴与乐队而写的《叙事曲》也较闻名.

  福莱的创作虽然局限于声乐和室内乐,但是他同丹第一样,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的这一环节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和启下的作用,成为法国音乐年轻一辈作曲家的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