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的不能生育能治好吗:推动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28:26
 推动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赵作奎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没有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成果,就没有全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成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就在于加强新农村文化这个基础工程建设;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民族文化的根,是原生态文化的发祥地,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也是多样性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与竞争的基础,是文化安全的基石,是中华文化发展、变革、进步与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下,牢牢把握新农村文化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文化先进性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推动“十二五”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农村服好务,护好航。
    一、把握好新农村文化的特点与规律
    新农村文化就是新时期、新阶段,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在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具体组织下,由农民群众自愿组成的聚思想性、艺术性、表演性、参与性、观赏性和地方性特色为一体的新农村群众公共文化娱乐活动。
    一是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直接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聚参与、表演和观赏为一体,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可展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它充分满足和保障农民群众享有欣赏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权益。
    二是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相同的生产环境,相同的生活习俗,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是人们凝聚在一起,思想上达成共识,感情上产生共鸣的先决条件和有效载体,是培养和造就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抓手。
    三是他具有广泛的融合性;古今中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一次次的文化碰撞与交流,无不是激荡在农村文化这片广袤热土之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承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融合、发展与创新的结果。
    四是他具有传承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化发展历程,都能在新农村文化活动中捕捉到他的影子,找寻到他的轨迹;他是保存原生态文化艺术,传承民族生命力的最有效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五是他具有原生态性;既具有原始的、古朴的风格,又充满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活习俗,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展现出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与民俗特色的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文化魅力,呈现出古朴的、未经修饰与雕琢的异彩纷呈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是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反璞归真的文化轮回与需求的最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是艺术家们采聚、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的大平台;是提炼、升华、诞生精品力作的源泉和动力;是滋养培育一代又一代思想艺术家的温床和摇篮,同时也是最有力的保护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形式。
    一首《康定情歌》把康巴风情推向了世界,一幅《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宋王朝卞京的繁荣与昌盛,一本《边城》为湘西偏僻的凤凰古城扬了名,一侧《阿诗玛》的传说,一部电影《刘三姐》,一台《云南印象》和《丽水金沙》展示了一方风土民情,再现了一处人文景观,激活了一方旅游经济。一首歌、一幅画、一个典故、一侧传说、一篇文章、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乃至一副楹联、一首诗歌,介绍了一方风土民情,宣传了一处人文景观,传播了一种民族文化,激活了一方特色经济。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这些精品力作无不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无不是来源于农村原生态文化这片广袤沃土之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二、展望“十二五”,进一步激发新农村文化建设热情
    在开启“十二五”规划,迎接新农村文化建设大潮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农村中先富裕起来提前步入小康生活的“小康群体”;从转变“小康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入手,把他们引导、培育、发展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使他们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激发他们的奉献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创建村、组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农民文化书屋等文体活动场所,建立村、组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要积极引导“小康群体”转变思想观念。抓紧、抓好、抓实“小康群体”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怡悦身心健康,陶冶理想情操,提高政治思想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抓手,是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要积极引导“小康群体”转变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与追求;把奋斗的目标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转移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上来,把他们从思想上培育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在行动上发展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路人,视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去。
    三是要千方百计激发和挖掘“小康群体”的创造才能和奉献精神,发挥他们的资金财力优势,彻底打破和扭转等、靠、要的思想,讲奉献、比贡献,自筹资金,自购音响设备,自置服装,自制道具,自备乐器;在基本完善主要装备的前提条件下,在乡镇宣传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的组织和带领下,努力开展令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创新文化活动,建立“文化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与需要出发,努力创新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要抓好继承与创新。在历史性、地方性、区域性与大众化之间,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形成合力抓落实,抓创新;在采集、挖掘、整理、排练、演出当地民歌、民间舞蹈的同时,发掘、培养一批本土文艺创作的骨干分子,把这些从生活中来,有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阅历的骨干分子团结在一起,以当地群众认同的语言和艺术形式,从老歌新唱、旧曲填新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开展文艺创作;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挥本土特色文化优势,推陈出新,给古老的、民族的、民俗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瑰宝,赋予崭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让他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实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和谐完美与统一,使其既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民俗特色,又具有大众色彩和时代生机。把原生态文化采集、挖掘、整理、开发、打造成为民族的、通俗的文化艺术精品,创造出新时代的特色文化。
    二是要在文艺队伍中牢固树立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才有战斗力,积极参加各种汇演和调演才有影响力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战斗力,扩大影响力,全方位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调演办文化、汇演办文化的历史。把日常活动与节假日庆祝活动等汇演、调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三是要创建“文化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就是利用农闲循环周期,在农闲时段内,协调、安排村与村、三五个村或十个、八个村之间同时开展文化互访、交流和联动演出,实施文化整体联动,营造浓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氛围,全方位调动全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掀起新农村文化建设新高潮;在联动演出中筛选、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优秀特色文化,代表本乡镇与其他三、五个乡镇,或十个、八个乡镇之间,在约定的同一时段内,开展巡回交流演出,推广联动效应,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新高潮;推而广之,可在县内、县际和县以上行政区域范围内,开展系列“文化联动”演出,丰富、完善、建立和健全新农村“文化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大平台,创造一个展示、欣赏、学习和借鉴的大舞台,让优者更优,对劣者起到抛砖引玉的学习借鉴作用;在相互访问、交流和联动演出中,进一步催动农民文化的自生机制,催生农民文化的创造欲望,创造出新时代的新农村特色文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追求。
    四、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指引下,开创“十二五”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我们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指引下,全面开创“十二五”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进程状态之中,但还依然普遍存在着闲散无规模,活动少场所,发展缺资金,后继无人才的尴尬困境等困难和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和落实。在开启“十二五”规划建设门扉,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既要打破大包大揽统筹建设农村文化的传统,又要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活动场所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资金扶助投入保障机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使新农村文化飞得更远、更高。
    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丰富和完善新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公益性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县级宣传文化部门要以乡镇宣传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为基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速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充实乡村宣传文化和体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定期在县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召开文化工作会议,研讨工作要点,制定工作目标,指明发展方向,布置工作任务,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网络式的服务支撑体系和组织保障,全面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是我们要倍加注重挖掘和开发新农村文化的经济价值,培育、发展和壮大新农村文化产业;假如我们只一味地讲奉献、比贡献,那么我们只能是把新农村文化禁锢在小康阶层,使新农村文化演变成为“有钱群众”的文化;因此,我们要鼓励创新,充分挖掘和整合新农村文化的资源优势,把新农村文化与风情园、休闲度假村、农家乐、观光农业基地、历史文物古迹,以及开业庆典、婚丧嫁娶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山水、生态、田园风光和文物古迹为形,注入文化为魂,把新农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倾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充分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寻根溯源的探究欲望与追求,走出一条实现文化与资源有效配置,创造效益最大化的新路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补足后劲,增添活力。
    四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新农村实现社会管理科学化,提高新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抓手;是寓教于乐、形式多样、潜移默化地开展新农村国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在“十二五”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更加坚定不移地捍卫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我们不仅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且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在融合中实现创新;我们要始终如一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讴歌先进,鞭策落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弘扬正气,打击邪教;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广阔的农村天地,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农村服好务、领好航。  四川彭山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彭山县辖13个乡镇,8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近70%,是典型的农业县。为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2005年以来,我县就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凝聚人心、营造和谐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贴近实际、正面引导、讲求实效、寓教于乐”的原则,采取三项措施,做好六个结合,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促进了农村党风、政风、民风进一步好转。

成功做法


一是采取“三项措施”,做到“三个强化”。


健全教育机制,强化领导责任。从农村廉政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出发,加强对廉政文化工作的引导和推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纪委宣教室。先后制发了在全县、各乡镇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定了“五有”试行标准。为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13个乡镇、89个行政村也相应成立了3至5人组成的廉政文化领导组织,结合实际,明确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及工作原则等。县、乡、村三级分别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责任制目标责任书》,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工作议程,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检查,确保了责任制向基层延伸率达到100%。同时,建立了县纪委与组织、宣传、党校及涉农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检查机制等,共同营造了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


创新活动载体,强化教育宣传。一是以“三会一课”为载体,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纪条规等。二是从县纪委、宣传部、党校等单位抽调11人组成廉政文化进农村宣讲团,对乡镇、村社党员干部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三是依托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立廉政文化活动室和廉政图书室,放映廉政电影和光碟,放置《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监察》等报刊杂志。13个乡镇、89个行政村还结合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开辟了廉政文化宣传栏和“廉文角”,打造了廉政文化平台。四是县纪委专门组建了6支“廉政文化进农村宣传队”,各乡镇依托老年协会、腰鼓队等组建了13支廉政文化宣传队,把党的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与部署等, 编创成歌舞、相声、小品、三句半等文艺节目,利用农闲时节到各乡镇、村社巡回演出。五是1329名县级部门干部和党员,通过与947户农村贫困党员开展“结贫思廉”活动,形成以党员骨干为核心的勤廉致富共同体。六是整合资源,聘请了6名廉政文化特邀宣传员;县电视台、彭山报及《今日彭山》杂志社等媒体,开辟了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宣传专栏。七是充分利用县电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等,开展送廉政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使廉政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重点乡镇和示范村,强化示范作用。着力打造了黄丰、观音、江口、青龙等4个廉政文化重点乡镇及团结、正华、莲花、杨庙等4个廉政文化示范村,建立廉政文化大院2个,充分发挥廉政文化重点乡镇和示范村典型引路的作用。县对口联系部门对重点乡镇和示范村,实行了“一对一”帮扶,加大了对示范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


二是做好“六个结合”,达到“六个增强”。


一是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增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针对当前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多元化需求,结合民间节日农民参与多、观看多的情况,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传统节日,组织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歌舞、小品、快板等通俗易懂的廉政文艺节目,让农民在参与中唱响“超级廉声”,将廉政文化所蕴含的诚信、守法、清廉等内容渗透、充实到村落文化之中,增强感染力和亲切感。


二是与基层干部思想教育相结合,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和水平。为着力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对清正廉洁的信仰和追求,县级主要领导、宣讲团成员、乡镇党委成员等,分赴13个乡镇89个行政村,采取不同的形式上廉政党课、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提高了乡镇、村社党员干部切实履行党纪条规的自觉性。


三是与村务公开相结合,增强干部群众民主管理意识。把构建和培育农村廉政文化和村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村委会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将村级财务、重大事项决策及有关党纪政纪条规、涉农法律法规等,全部公示上墙,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县纪委还聘请了54名村级廉情监督员,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进民主管理。


四是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县农工办、农林局等涉农部门和乡镇努力寻求廉政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整合资源,以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家书屋等为载体,与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和“三下乡”等活动有机结合,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支农惠农政策,传递农业科技和各类致富信息,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理念,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五是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89个县级部门和13个乡镇勤政、务实,确保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民生工程”得以落实。向全县7.2万户农户发放了《便民服务手册》,把廉政文化的无形内涵融入到为农民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中,使农民群众得到最大收益。


六是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增强农民守法意识。县纪委会同公安、司法等部门,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会同司法、民政等部门,积极开展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活动;会同群众工作局等部门,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化解影响和谐稳定的隐患;会同公安、文化等部门,不定期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查处;同时,与治理农村赌博、移风易俗和封建迷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树立法制意识。


取得的成效


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意识。通过上廉政党课、观看廉政教育片和廉政文艺节目、召开民主生活会、基层干部执行“勤廉双述制度”等多种形式,有效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务村务公开面达100%,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07年以来,涉及农村干部不廉洁、财务不清、办事不公、农民负担的信访案件同比下降了30%,有力地维护了农村和谐安宁、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


营造了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浓厚氛围。通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廉政文化活动,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从“文件”走向“文化”、从“推动”走向“互动”。截止目前,全县13个乡镇、89个行政村都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了廉政文化专栏102个,悬挂廉政文化宣传标语118余幅、刷墙标130余幅,张贴廉政格言警句151条;宣讲团已巡回宣讲58余场(次),农村党员干部6000余人次受教育;19支廉政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32场次,受教育面达到4.5万余人次;县电影公司放映队深入农村放映《任长霞》、《焦裕禄》等廉政教育片26余场次,观看群众达3.4万余人;电视台播放《黑手》等反腐倡廉电教片4部,覆盖全县乡村;送廉政书籍、光盘102套,廉政春联120余幅。利用这些载体,廉政文化传播深入城镇乡村,深入农户,有声势,有力度。


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廉政是生产力,廉政也出生产力”。07年,3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形成了1—2个主导产业。锦江乡正华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显端倪。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抗灾避灾能力明显增强。各级支农、助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到户。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合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9‰以下。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亿元,粮食总产达15.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92元,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勃勃生机。


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如抓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见效快、来得实,因而重视不够;有的认为,当前农村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搞廉政文化建设不如先解决这些问题;还有的认为,腐败是当领导才有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腐败的机会,也不存在腐败,把反腐倡廉看成是与己无关的话题。


二是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许多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造成廉政文化进农村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结合不够,影响廉政文化进农村各项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三是农村廉政文化的受众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较多,留守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造成了有些群众对廉政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可有可无的现状。


对策和建议


一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根据各村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稳步开展,切不可急功近利,搞“一齐上”、“一刀切”,避免增加农民负担,给群众造成廉政文化建设“不廉洁”的错觉。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光靠乡镇和村是远远不够的,可以争取地方财政专项支持廉政文化进农村和群众性廉政文化活动。


二是畅通信访渠道。积极举办“反腐倡廉,从我做起”群众签名、“纪委村头下访,群众现场举报”等活动。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切忌一拖二顶。从严查处损农坑农等违纪违法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来源:新华网眉山分频道 )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有效满足农民需求?  想看书借书,到村里小超市、小诊所,那里如今身兼“新农民书屋”;想扭秧歌、练武术、学书画,既可去村民活动中心,也可以找农村文化示范户,还能直接联系农民文化社团。在河北省文安县,如今已有123个村庄的农民在劳动之余,不用出村、无需破费,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喜好的活动项目和体验场所,当地人管这叫“农村20分钟生活圈”。这一系列变化,源自该县正在实施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 
    文安县隶属河北廊坊市,位于京津两市之间,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民风崇武尚文,百姓喜歌好舞,是今年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拥有数目最多的县份。近年来,这里借助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很快,一批特色经济镇、村和中小企业、专业户应运而生。 
    与此相应,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显得迫切起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化部门势单力薄,上缺资源下无支撑,农村文化建设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经济实力上去了,文化建设却面临滑坡,这种反差让文安县委、县政府有点坐不住。怎样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潜力?怎样构建农民渴望的文化机制?通过反复摸索,文安县初步形成了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思路,决定在农村全面实施推进。 
    县委宣传部长刘连杰称其为“文安模式”。他认为,之所以成为“模式”,是因为做到了“五抓”。 
    一抓龙头,壮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打破乡镇10个部门之间的界限,将其相关设施与原文化站统筹为“综合文化站”,实行“一站多能”,赋予其技术传播、人力资源信息发布、人才培训等更多职能;二抓阵地,活化村文化中心建管模式。发动集体经济发达、管理机制完善的村庄,全部建起“村民活动中心”,欠发达村则鼓励村民个人建管“文化活动室”。同时改革“新农民书屋”建管方式,将过去藏在镇村图书室里的图书投放到村街小超市、小诊所,农民随时可以取阅,将“死”书变“活”。三抓骨干,引导帮扶农民文化社团。县、乡文化部门帮扶农民自发组成健身秧歌队、戏曲俱乐部、花会、武术队等多家农村文化社团,使其成为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生力军。帮扶这些社团的节目,不仅投入少而且见效快,不仅农民耳熟能详,而且最能满足农民想听、想看、想参与的愿望。四抓延伸,培育发展农村文化示范户。把经济示范户作为“文化示范户”选树对象,将文化资源向“刘老根们”集中。五抓平台,打造惠农文化服务窗口。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开通农民频道、娱乐频道,建设网络服务窗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文化服务。 
    为保证以上五个方面同步推进,文安县、乡两级均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实行单列,4年共投入财政资金2600万元,同时拉动村集体、企业和农民个人投入3000万元,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取得了阶段性实效。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123个村建起了村文化活动中心,36家小超市、小诊所成立了“新农民书屋”,共转移镇村图书2万多册;成立各类农民文化社团组织283个,拥有成员近30000人;选树“文化示范户”超过3200户,涉及农村8个经济类别。 
关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四川老乡“小”情结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关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到新的高度,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此,本报记者深入基层,对“农村群众最喜欢看的节目”作了一次调查,以期为相关方面提供文化服务参考。

【调查】

小戏小品最受农村欢迎

  眉山:《脱口秀》30多次笑翻村民

  不久前,《喜迎“十七大”情系百姓》大型文艺演出在眉山市东坡区观景楼广场举行,吸引了上千群众观看。演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10多个节目包括舞蹈、二胡、魔术、弦乐合奏等多种形式。记者仔细数了数现场的掌声,曲艺节目《脱口秀》的笑声和掌声最多。这个说着四川方言,唱着摇滚《青藏高原》的节目,在短短3分多钟内,先后30多次让观众发笑,一直掌声不断,也是现场唯一有“返场”呼声的节目。

  “好看,笑人!”现场村民用4个字点评。“胖妹儿太扯了,编的段子太笑人了。”路过广场的村民王刚被方言小品演员钟燕平的表演吸引住了,干脆坐到观众席上津津有味地看演出。“再来一个!”表演结束,钟燕平没想到自己还下不了台,观众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现场观众告诉记者,“我们最喜欢看‘笑人’的节目,那些方言小品编的段子说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相比之下,歌曲这样的节目,王刚表示感觉离他们有些远,那些经常下乡的歌曲都是电视上听了不晓得好多遍的老歌。

  宜宾:小戏比赛观众打拥堂

  “第十一届四川省戏剧小品大赛”9月在宜宾市举办,3天时间里,当地百姓看了40多个小戏。不少观众说,这回算是打了个牙祭。

  最后入围决赛的40多个节目大多针对农村演艺市场。小品《下访》,讲农民与下访公安局长的故事,被观众称道“形象、真实”,穿插其中的 “他们好多明星大腕加入 ‘战斗’,要和我终极PK”等幽默的时尚语言,赢得全场近10次掌声和笑声。“这些 ‘包袱’,是几十年在基层生活积累的点点滴滴。”《下访》的编剧谭仕海曾有过当农民、小贩、工人的经历,他表示,所有的创作灵感均来源于基层民众的口语。

  省川剧院:不演大戏演“小戏”

  农民欣赏口味的变化,也导致了演出单位剧目的变化。省川剧院每年下乡演出多达50多场,节目选择上,剧院放弃了最拿手的大幕剧,选择用小节目拼盘式的综艺节目。

  剧目室主任郑瑞林告诉记者,从下乡演出的节目来看,老百姓最喜欢小戏小品,像川剧院的保留节目《滚灯》等,演了好几年,至今仍是得到观众笑声、掌声最多的节目之一。郑瑞林说,农村演出市场与城市对比鲜明,农村观众更爱看方言小戏小品,更喜欢喜剧,对和自己有关的节目特别捧场。郑瑞林告诉记者,现在农村观众对演出已经比较挑剔,不是简单拼凑几个节目就可以“应付”的,他们对文化的渴求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从今年的演出来看,村民们都喜欢喜剧,对巴蜀笑星的名字都耳熟能详。“每到一处,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对我们的欢迎,对文化的渴望。”

【分析】

方言小品更有贴近性

  演艺“魔方”精彩纷呈,村民为何对小戏小品情有独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林戈尔说,从他们的调查来看,农村百姓喜欢故事性强、生活趣味浓的文艺节目,小戏小品等节目正好对了这个路子。

  长期在基层演出的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车向前也发现,演出队每到一处都比较受欢迎。“曲艺节目的生命力在基层,老百姓喜欢看小品,尤其喜欢看喜剧。”他告诉记者,随着生活的变化,农村群众的喜好也发生了变化。在曲协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农村观众更喜欢讲城里故事的节目,他们更想知道城市的生活怎样了,更关心进城打工的亲人在异乡会是怎样的生活状态。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则喜欢看反映农村的节目,想了解留在村里的家人的生活。一些农民直言不讳地说,舞蹈不过瘾,歌曲电视上天天都在唱,“还是让人笑的节目安逸。”

【路径】

玩转“魔方”,小品如何下到乡

  路径一:更新机制 鼓励生产

  及时把老百姓喜欢的作品送到基层,创作是关键。林戈尔说,有一阵,一个演了几年的节目还是年年在农村转,连观众都能把台词背完了,但仍不见这个节目“下课”。究其原因,缺乏推动小戏小品创作的机制。

  “四川省戏剧小品大赛”是个平台,虽持续了11届,但一直断断续续,中断的几年间,不少作品不知道如何演,如何走进百姓。林戈尔告诉记者,从本届比赛开始,“四川省戏剧小品大赛”固定下来,两年一赛,由政府搭建平台,鼓励创作,勇于展示,逐渐培养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为好作品的涌现打通通道。

  尽管有创作平台,尽管有演出通道,但演员大大多于编剧的现实同样困惑着小戏小品生产。“这次获奖的作品贴近现实,有不少创新之处,同时通过比赛,我们发现了一大批来自基层的原生态演员和视角独特的中青年创作人才。”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张建蓉透露本届大赛除了展示丰富多彩的节目外,也为培养编剧,发现优秀演员搭建了平台。

  与此同时,省曲艺家协会也将积极探索作品推出的新机制。省曲艺家协会有近千名会员,遍布全省,有着贴近百姓生活的“先天条件”。车向前说,曲艺家协会将加大对农村生活的研究,通过调研、体验等多种方式鼓励编剧、演员到乡村生活中去发现题材、创作作品,把老百姓喜欢的小戏小品当作曲艺生存的根基。

  路径二:政府采购 为作品生产开路

  仅此次“四川省戏剧小品大赛”就产生了数百个作品,进入决赛的作品也达40多个。这些新作品如何“消化”?

  林戈尔告诉记者,在决赛中备受观众推崇的作品将列入政府采购计划。“目前,农村演出市场还不成熟,要村民自己掏腰包看演出还不现实,因此政府采购是一种尝试,让老百姓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林戈尔告诉记者,在即将实施的政府采购百场演出中,此次大赛获奖节目将被推荐到各个竞标院团,或者将优秀节目列入下乡演出计划,让大赛不“白办”,让作品不进“仓库。”

  与此同时,另一支演出队伍也为村民看演出打通了新通道。省文联集中了全省一批优秀的创作队伍,年年都会有新作品产生。这些作品又如何走上舞台?为此,省文联成立艺术团,为作品演出搭建平台。在省文联年年推进的“三下乡”中,新创作的将被集体采用,通过内部“竞争上岗”,把优秀的节目送到百姓间,接受老百姓的检验,并及时根据观众的意见修改,多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