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气有痰:能掌握到打开《易》经这座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3:17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著作,其所蕴涵和表述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研究、阐释、学习它,掌握它的思想精神实质,对于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指导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意义。但是,自从商末周初,周文王父子对它进行改造,用作卜筮以来,人们虽然代复一代地对它进行研究,却一直没有将它搞清楚,见仁见智,说法不一。因此,人们对《易》经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有人说它是“天书”,言其难读难懂;有人说它是“奇书”,意思是存有很多奇妙难测之处。也有人说六十四卦象座“迷宫”,不知道古人怎么就想起搞出这么一部让人难读懂、猜不透的典籍来。所以,郭沫若也说它是一座神秘的殿堂。而我们认为,这个说法只要稍微改一下,说
《易》经是一座科学殿堂,就完全合适了。

    为什么人们都感到《易》经神秘?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它的研究,数千年来一直没有能够揭开蒙在它上面的一层神秘面纱,没有人真正地走进过这座殿堂,指点这座殿堂之中所藏的宝器,介绍其如何设计、製造,各有何种功能,妙在何处等等。很多的研究者,往往是几经艰苦的努力,走近了这座殿堂,却找不着打开这座殿堂大门的钥匙,而只能围绕着这座殿堂转游了几圈,谈论一点对这座殿堂的感受;也有的虽然没有找到打开这座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但也努力地去试图推开这个大门,并从那门缝之中窥视到了这座殿堂中的局部秘密,然对其全部秘密还远远不能解开…… 由此,人们对於《易》经的评论,也就用上了“天书”、“奇书”、“谜宫”、“神秘”等类形容词。

    那么,《易》经果真就是这么难读、难懂么?其实,所谓“奇书”、“神奇”、“神秘”之类评论之所出,其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人们始终没有从姬昌、姬旦所设下的圈套中跳出来,不知道《易》经真正的成书年代、用途、卦画创作的真实历史原因,因而也就不知道《易》经的真正读法。一旦当人们明白了这一切,也就事实上找到了打开这座科学殿堂的金钥匙,《易》经也就并不难读和神秘了。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到打开这座中华文化的宝库的金钥匙呢?现在,我们就来试为一谈:

    第一,不能用通常的读书方法读《易》经。
为什么不能用通常的读书方法而读《易》经呢?这是因为《易》经同现存的其它书籍都不一样。现存的所有书籍,不论其成书的年代有多么久远,都是在历史上有了文字之后才出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文字表达思想为主,而以插图为辅。插图是为文字表述的内容服务的,是为了以直观的图画视觉,帮助人们加深和丰富对文字表述内容的理解。如《山海经》一书,它是除《易》经之外,中国现存古典之中成书年代最为久远的一部文化典籍,但它同样是在中国有了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用以记述事物、表述思想之后的历史上产生的书籍。可用后世通行的读书方法去阅读,去研究;但《易》经就不同了,它与现存的一切书籍表达方法正好相反:以图画为主,以文字为辅。无论是卦辞、爻辞、《彖传》、《象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系辞》等所有文字部分,全部都是为六十四幅卦画服务的,是为了注明、解释、补充、以及集中性阐发六十四幅卦画所要表达的思想理论而服务的,而绝不是相反。这是因为,六十四幅卦图产生于中国历史上尚未无文字可以表达语言、传达思想理论的历史上,用一套特殊的图案画为语言载体而表达、传承“道理”,这是一种没有办法条件下的特殊办法。因此,《易》经的六十四幅卦图绝不等同于一般书籍中的插图,它是独立於文字部分的、结构极为严密、完整的一个思想理论传播和传承载体。六十四幅卦画就是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所有的文字部分,都是后世有了文字之后才又以注释、解说、比拟性表述等形式添加上去的。如此,我们读《易》经,就必须用读现代一切书籍相反的方法——以六十四幅卦图为主,以文字为辅,去研究和理解它所表述的思想理论。当然,要以卦画为主研读《易》经,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弄清六十四幅卦画的编制原理和原则。

    第二,读《易》经必须弄通“象术”原理。
在没有文字的历史上,光靠六十四幅卦画来表达一种“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系统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聪明圣哲的先祖就採取了取象喻理的方法来表达哲理,此称之为“象术”。如以八经卦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父、母、长男、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以及内卦象征内因、外卦象征外因、从第一爻到第六爻象征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等。象术是取象喻理的一种表述哲理方法,它就象过河的桥和船。因此,为了读《易》经、研究《易》经所蕴涵的丰富哲理,就必须弄懂“象术”。但是切不可停留在“象术”上,以其非常具体的事物之“象”去理解《易》经,而是要透过《易》象,去领悟《易》经所要表述的哲学思想理论本质。

    第三,要用研究、鉴别的方法读《易》经。
《易》经虽然是先有卦画,后有文字,文字是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卦画、瞭解其所表达的哲理服务的。但是,其文字的传承距今历史也极其久远。在漫长的历史上,由于传抄中的笔误,不断的增删,特别是商末以来的用为卜筮,这就使得今本《周易》从经文、《彖传》、《象传》,到《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以及《繫辞》等所有文字部分,都程度不同地存有与哲学理论不符,甚至是根本违背哲学理论的文字,如《繫辞》中大段谈卜筮及其方法的文字,就都是后人塞进去的伪货!不加研究,不作真伪鉴别,就必然被这座真真假假的“迷宫”迷惑一个晕头转向,而得不到《易》经这座科学殿堂中所藏的无价之宝。

    第四,不能把《经》和《传》割裂开来。
《易》经在形式上是分作《经》和《传》两部分的,但它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说什么“经是占筮书”,而“传是哲学书”。举例而言,只有通过卦象的编制原则中有了阳卦本位居上,阴卦本位居下,阴阳卦各安其位为阴阳不交之象,阴阳卦位互换为阴阳相交之象,这才有“天”“地”相交之卦称《泰》,“天”“地”不交之卦曰《否》的卦名之命。也正是由此,而才有《泰》卦“小往大来,吉,亨”,以及《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之经文。也只有如此,而才又有《彖传》“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的博大哲理阐发。因为《传》的哲理阐释,是以卦画、卦象的哲理蕴涵为依据的。这就是:卦画、卦象的哲学理论,首先要通过经文依其象术原则而表达出来,然后再通过《彖传》、《象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繫辞传》等各种方式注、解、阐、释,进行充分的表达;而《传》的各种不同角度阐释,又必须有卦画、卦象、经文为依据,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据而不能成立。正因为如此,我们读《易》经,研究《易》经,只有将《经》、《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对照、参考,才能加深理解,有所收获。

    第五,研究《易》经不要先有自己的主观认识。
我以为,研究《易》经,也同研究任何问题一样,不应当自己未经研究就带有一种主观认识,而应当是于实事之中求其是。如果未做深入的研究,就首先有一个主观的认识,认为《易》经“是卜筮书”,“是哲学书”,或者“经是占卜书”、“传是哲学书”,那就必然要影响到自己的实际研究,做不到历史、唯物、辨证、求实,还极有可能因此而走弯路。即使是研究者将《易》经看作是中国古典哲学著作,这本来是符合实际的,但也容易影响实际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因为,这又很可能会导致研究者用现代的哲学框框去套中国古典哲学。总之,作为研究,一切结论都应该是在经过研究之后作出,一切结论都必须是于实事之中求其是。——此,就是打开《易》经科学殿堂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