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知识培训内容:漆器-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35:35
漆器拼音:qi qi 同义词条:中国漆器工艺,漆器工艺目录[ 显示 ]
  • 1中国古代漆器源流
    • 1.1新石器时期的漆器
    • 1.2商周时期的漆器
    • 1.3战国时期的漆器
    • 1.4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 1.5唐代的漆器
    • 1.6宋元时期的漆器
    • 1.7明清时期的漆器
  • 2漆器特点
    • 3古漆器的使用及其地位
      • 3.1礼器
      • 3.2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 3.3生活和陈设用器
      • 3.4漆器作为贡品
      • 3.5漆器作为赏赐、馈赠品
    • 4漆器的分类  
      • 4.1一色漆器
      • 4.2罩漆
      • 4.3描漆
      • 4.4描金
      • 4.5雕漆
      • 4.6堆漆
      • 4.7填漆
      • 4.8螺钿漆器
    • 5制作方法  
      • 5.1犀皮
      • 5.2雕填
      • 5.3剔犀
      • 5.4款彩
      • 5.5戗金
      • 5.6百宝嵌
    • 6现代漆器工艺
      • 7“犀皮”漆器工艺
        • 8漆画工艺
            漆器     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多样的装饰使器物色泽华丽。漆树产自中国本土。漆是世界上最早的塑料,起源于中国,15000年前,中国已经使用漆器了。中国漆器工艺后流传出去,深刻地影响了东南亚和日本的漆器工艺。     

          编辑本段 中国古代漆器源流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新石器时期的漆器

            浙江余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它的物理性能与漆相同。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  

          商周时期的漆器

          商周漆盒   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椁板印痕,河北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可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的漆器

            战国的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出土战国漆器的地区很广,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神怪龙蛇及狩猎乐舞的小瑟,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盘结而成的采绘透雕小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西汉漆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风格,但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超过70厘米的盘,高度接近60厘米的钟等。同时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6具顺叠、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奁,内装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小盒等。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顶镶金属花叶,以玛瑙或琉璃珠作钮,器口器身镶金、银扣及箍,其间用金或银箔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与漆工艺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夹绽造像是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  

          宋元时期的漆器

            两宋曾被认为是一色漆器的时代,但发掘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改正了过去的认识。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真珠舍利经幢,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张成造桅子纹剔红盘,杨茂早观瀑图方剔红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  

          明清时期的漆器

          明朝雕漆花鸟圆盘   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宫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龙纹药柜。堆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
              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来装饰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炝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嘉靖龙纹方胜盒。明清的螺钿器厚薄并存。??螺钿至17世纪时有了进一步发展,镶嵌更加细密如画,还采用了金、银片,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婴戏图黑漆箱 、黑漆书甲及鱼龙海水长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刷不用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层次。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硕圆润的风格,宣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蔬,至嘉靖时磨工少而棱角 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入清以后,日趋纤巧繁琐。剔犀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的逐层积累,然后剔刻几何花纹 。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减地,而后着色,用来装饰大而平的漆面,常见的实物是屏风和立柜。宫廷用具多用炝金,明鲁王墓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炝金的标准实例。百宝嵌是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玛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镶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编辑本段 漆器特点

            清明上河图屏风   漆器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这些漆器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这些精美的漆器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其中有几件衣箱盖上所绘的图案非常有价值。一个箱盖的中心有一个篆文“斗”字,用粗笔写成。围绕“斗”字,是一圈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称,也是篆文,字迹清晰。箱盖两端绘有首尾对置的青龙、白虎的图像。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一件珍贵文物,是迄今发现的关于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漆器图案根据不同的器物,以粗率简练的线条或繁缛复杂的构图表现,增强人或动物的动感与力度。黑红互置的色彩产生光亮、优美的特殊效果。在红与黑交织的画面上,形成富有音乐感的瑰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个人神共在,琦玮谲诡、流动飞扬、变幻神奇的神话般的世界。
              一些漆器上绘有一些有趣的神话故事。在一件刻有紫锦纹衣箱的箱盖上,绘有后羿射日的故事,黑地朱纹,有蘑菇状的彩云和两条双头人面蛇互相缠绕,两侧有一高一低的树,高树上有11个枝杈,矮树有9个枝杈,每个枝杈梢头都绘有一个放射光芒的圆圈,两树之间一人正用箭射下高树上的一只鸟。原来这是后羿射日的故事,是人与自进行斗争,以人最后胜利告终的美丽神话。  

          编辑本段 古漆器的使用及其地位

              我国漆的应用和漆器的制作起于何时,据目前考古发掘实物证明,早在距今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髹漆的木碗,商周时期亦有涂饰漆液的器物作为随葬。至战国、秦汉时期,“丹漆雕几”之美遽然成为上流社会的“追逐对象”,使其在制作和使用范围上达到漆艺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举凡文具、乐器、兵器、食器、饮器、家具、葬具以至于交通工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使用漆器和用漆髹饰。汉代以后,漆工艺发展迅速,历经宋元至明清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漆器的制造和使用主要是以生活用器和陈设用器为主,它以漆器制品的高昂价格和装饰之华丽,高跻贵重工艺品的行列,深受人们的青睐,成为上层社会生活用具中的大宗物品。漆器出现后,其地位便一直居高不下。
              漆器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依其主要使用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礼仪用器,陈设用器,生活用器,兵、乐器以及殓葬具等几类。漆器的主要作用和地位分述如下:  

          礼器

          漆器礼器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享宾朋,赏赐功臣,纪功颂德的,礼器还用于殉葬,直接为礼仪制度服务。那些制作精细、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的漆器同青铜器一样,原属于日用生活器皿,但统治阶级却把这些器皿根据礼乐制度的需要,赋予神圣的意义。为这些目的制作出来的器物,即漆礼器,就成为是中国漆器文化发展到极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漆器的礼仪地位和作用最早见于《韩非子·十过》:“……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铡,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从“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可以看出,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禹就使用漆器作为祭器,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阶级的进一步分化,致使“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其后“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后王作祭器,尚之以著色涂金之文,雕镂玉珧之饰,所以增敬盛礼……”
              在奴隶社会的西周遗址中也有漆礼器的发现。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中首次发现了漆簋、漆觚。由于这些品种器类在西周时期均属礼器,因此,从出土的器类看,它们是与青铜礼器共同组成的一套完整的礼器,与青铜礼器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功用。在封建社会里,漆礼器一直占有一定的位置,尽管某一时期其地位表现得重要一些,某一时期又表现得不很重要,但可以说,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清代。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成组漆鼎、钟、盒、钫等,均为漆礼器,而且是西汉墓中常见的一组礼器。以后各朝各代,如举行葬礼、斋醮祈祷、皇帝受禅、太子初拜等活动,均有使用漆器作为礼器的。故宫收藏有明清时期成套的漆制八宝,炉、瓶、盒及钵、杯、碗、盘、香斗等,均为当时宗法仪式醮坛所用的供器。
              至于漆礼器在礼制活动中有哪些具体的使用方法和规定,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战国时期,楚国经过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这反映了维护奴隶制的一套旧礼教日趋崩溃,礼器的使用已不像青铜时代青铜器和玉器的使用那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战国以前,青铜器是直接为礼乐制度服务的,是国家政权和个人社会等级典型的代表器物。如青铜鼎,古籍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无论是传世还是出土的鼎,都证明了这种制度的存在。从墓葬出土的情况看,随葬礼器在战国以前仅限于大中型楚墓,而从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看,小型墓葬也普遍随葬陶礼器。大中型墓葬随葬日常生活用器的数量增多,这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礼器已不再是表明身份和地位的标准物,开始失去它的统治地位。
              马王堆1号汉墓本是西汉长沙相软侯利仓的配偶墓,但出土的随葬品数量惊人,尤其是礼器。以鼎为例,按“竹简上的鼎数,有酐(即大)羹九鼎一套,白羹七鼎一套,漆鼎七件盛羹带匕六一套,绛(或封)羹三鼎一套,巾羹三鼎一套,苦羹二鼎一套。酐羹九鼎牛、羊、豕俱全,当是大牢九鼎;白羹七鼎以牛羹为首,当是大牢七鼎;七漆鼎所盛何羹不详,数既为七,亦当是大牢七鼎(此墓全部用鼎是九、七三牢,和陪鼎三套)。《仪礼·聘礼》所记诸侯接待异国宾卿时所用牢鼎,在致馆设飧时用九、七二牢。《聘礼》是诸侯相问之礼,往往礼加一等,所以,东周时期用九、七二牢是诸侯之礼……这种制度,本是诸侯之制。但湖南辉县琉璃阁的第60号春秋墓,也用大牢九鼎两套和少牢五鼎一套。按之地望,这当然不可能是晋公墓……很可能是范子之墓(范子为六卿之一)。这表明春秋中晚期后,列国的一些上卿已僭礼,可用九、七二牢,马王堆1号汉墓的鼎制实际是沿用了以前的上卿之礼”。
              用鼎制度在西周即已出现,一直沿袭到战国末年。“到汉初,这种鼎制是否继续存在,本来是不清楚的,现在发掘了此墓,知道直到此时,它还是相当完整的。但如同棺椁制度一样,到汉武帝时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只出土了铜鼎两件,诸侯王所用的鼎制还比不上列侯之制,这是不可能的。可知先秦的那套礼乐制度,大致在马王堆1号汉墓至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期间,遭到极大破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富贵尊荣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常生活用品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中,占据了礼器的重要位置。  

          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漆器   漆器除当做重要礼器外,在人们心目中还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以西汉为例,漆器被统治阶级视为时髦之物,价格昂贵,《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有“夫一文(纹)杯得铜杯十”,就是说一件画有花纹的漆杯可以换取十只铜杯。据出土的汉代漆器铭文,可知当时官营作坊中,漆器制作分工很细,有十几道工序。由于工序复杂,所花工时极多,因此《盐铁论·散不足》中才有“一杯椿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感叹。
              汉代以漆器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漆器千件,邑推首富”。《史记·货殖列传》列举了当时“通邑大都”的商贾们得以致富的商品,其中就有“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的记载,认为手中掌握了千件漆器,千桶漆者,其财富也相当于“千乘之家”(即和千户侯一样富有)。这里虽没有具体讲到漆器的价格,但可看出它一定是十分昂贵的。正因为如此,统治阶级把漆器的多寡,看地位、身份、尊卑、财富的区别,他们不仅生前享用,还在死后将其大量下葬,以求在阴曹地府继续享用。因此,在厚葬成风的汉代,上自皇帝,下至一些普通平民,都把漆器作为随葬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出土情况看,仅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就出土漆器七百余件;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漆器也多达七百余件,其中包括殓葬用具。汉墓中出土漆器的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以及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漆器作为一种时尚和高档用器,还只能为权贵、商贾享用,一般平民所用寥寥无几。汉代一些小型墓葬出土的漆器数量不多,有的只有一两件,其尊卑的区别是极其鲜明的。  

          生活和陈设用器

            漆器以生活用器所占比例最大,体现出极大的实用性,如食器、酒水器、盥洗器、承托器、盛放梳妆用器、娱乐用器、文房用器等,晶类繁多,应有尽有。还有陈设摆放的几案、座屏、挂屏、柜桌、椅凳以及明清多见的宝座、屏风等,所占比例也相当大。
              此外,一些兵器及挂放兵器、乐器的座、架等,也无一不用漆来髹饰。可见漆饰与漆工艺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漆器作为贡品

            贡赋制度是古代中央政权敛财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中国已延续了几千年。进贡的器物一般为土特产和珍异宝物等。所进贡品有朝贡品、年贡品,还有藩贡、邦国贡、外国贡等。清代进贡的花样更为繁多了。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珍藏着清代各地总督、巡抚、盐政、织造等向历朝皇帝、皇后等进献物品的进单和贡档,其中各地向朝廷进贡漆器的详细文献,是我们研究各地进献漆器及各地漆器生产状况的第一手材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漆器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为当时各地的进贡物品。
              除国内各地进贡之外,史料中还有外国贡漆和进贡漆器的记载。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密切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交往,各国前来朝贡的使臣充斥朝廷,《明太宗实录》记录有永乐八年(1410)至二十一年(1423)间,安南(古称交趾,即今越南)的贡漆情况。《大清会典》记有康熙八年(1669)琉球国进贡黑漆嵌螺钿的茶碗等物品。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黑漆嵌软螺钿盒,据盒上原贴纸签,知是17世纪时的琉球制品。外国贡漆和漆制品的情况,无疑与漆器的贵重和中国统治者对漆器的爱好有直接的关系。  

          漆器作为赏赐、馈赠品

          唐物漆器   漆器不仅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而且统治者还把它作为贵重物品赏赐给臣属或馈赠给外国友人。据文献记载,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蠕蠕主阿那环归国,诏赐以赤漆、黑漆槊、朱漆弓箭、黑漆弓箭、赤漆、黑漆竹、朱画漆盘等。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也曾以各种平脱漆器赏赐给节度使安禄山。明成祖朱棣、清高宗弘历也酷爱雕漆,都曾将雕漆器物馈赠给外国友人。据记载,明永乐皇帝先后三次赠日本国王及王妃雕漆礼品达-百八十六件之多,清乾隆皇帝祝寿时,经英使马戛尔赠送给英王的雕漆多至数十件。
              《纲目》木部漆条大明日:“干漆入药,须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亦有烧存性者。”还可“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干漆,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杀三虫,主女人经脉不通。治传尸劳,除风。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可见漆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漆器的用途在历代均有所不同,从原始社会至汉代以前的漆器,基本用途为生活用器、殓葬用器以及兵、乐器等,只有少量作陈设工艺品。魏晋南北朝至唐朝,青瓷业的兴起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地位,使漆器转向工艺品方面发展。这一时期,用于日常的生活用品的漆器明显减少,而具有欣赏价值的陈设装饰品和工艺品则逐渐增多。宋元时期,漆器的用途十分广泛,不仅作为贵重的陈设观赏品,其生活用品的特点也十分突出。当时漆器在民间使用十分普遍,并已有漆行、漆铺等,把漆器作为商品大量出售。从目前发掘的实物看,宋代漆器大多为生活用器,像碗盘碟盒等类。元代漆器品种及工艺技法较宋代增多,因此,器物的装饰性和观赏性较宋代突出。
              明清两代,漆器的使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礼仪用器、陈设装饰、生活用器还是兵器、乐器,范围十分广泛。除皇家御用的官办漆器工场外,民间的漆器作坊也很发达,因此,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和使用漆器。皇家用器包罗很广,从宝座、屏风、桌、凳、几、案,到生活用器如碗、盘、奁、盒等,再到礼仪用器、馈赠礼品等都离不开漆器。此外,明清漆器的最大特点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其装饰性、观赏性较以前更加明显和突出,任何一件生活用器,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编辑本段 漆器的分类  

          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指通体光素一色,不加华饰,《髹饰录》中的所谓质色,就是指这种漆器本身质地的颜色。
              一色漆器主要有黑、朱、黄、绿、紫等一种颜色的漆器。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现在原始社会,以后历代均有作品传世,以朱、黑、紫三色最为常见。
              《髹饰录》中把金漆也归到一色漆器类中,名曰“金髹”“浑金漆”或“贴金箔”。金漆的做法是在黄色、朱色、黑色等漆表面刷一道黏漆,叫做“打金胶”,然后把金箔或金粉粘贴上去。一色金漆常见的实物以佛像居多,也有漆匣、漆盘、漆碗、漆盒等。  

          罩漆

            罩漆,相当于《髹饰录》的罩明门。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绘完工后,上面再罩一层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髹饰录》主要将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几种做法归人“罩明门”。
              《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也应归人罩漆类。“它的做法是:在黑、朱、黄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纹,花纹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纹理,最后罩透明漆,北京匠师分别称之曰‘金箔罩漆开朱’和‘金箔罩漆开墨。’”。
              各种罩漆的特点,就在于它罩了一层透明漆之后,表面显得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但因罩了一层透明漆,透明漆下的底漆颜色比不罩的要深一些。
              罩金漆出现得较晚,以宫廷中的罩金漆实物较多。尤其到清代多用于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小件器物也有用罩漆方法制成的。罩过的金漆在透明漆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与“明金”差别较大,但罩漆的优点保护了金色不易退色或磨损。  

          描漆

            描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描饰门,包括描漆和描油等。
              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
              古代彩绘漆器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施。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多彩。明清两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有的漆器花纹几乎全部使用了油彩。  

          描金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一般做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或描上去。描金原料,有的只用一种金箔,故花纹金色如一。有的用两种或三种金箔,如用赤金、苏大赤金、库金,使颜色显现不同。利用这些颜色不同的金箔分贴丕同的花纹,使金色花纹呈现出色泽的变化,犹如绘画之设色,《髹饰录》中称这种做法为“彩金像描金”。还有用漆灰堆出凸起的花纹后再描金或贴金的识文描金做法。
              漆器上使用描金的做法,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2号楚墓中的彩绘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绘成的变形风纹图案,表现出较为完美的描金技术,开创了我国描金漆器之先河。汉代以后,描有金色花纹的漆器多有发现,明清两代已成为漆器的一大种类。 

          雕漆

            雕漆是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的总称,其中尤以剔红最多,且又常常与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结合。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剔黄、剔绿、剔黑等的技法与之相同。剔彩则是在器物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面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饰录》中所说“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
              据《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但至今未见实物,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乐时期果园厂生产的雕漆,技艺精湛,工艺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清两代的雕漆数量最多,至清代晚期,雕漆技艺衰微而几乎失传,解放后,北京、扬州等地才重新恢复了雕漆的生产。  

          堆漆

            堆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堆起门。堆漆,顾名思义是把漆堆积起来之意。堆漆包括“识文”和“隐起”两种做法。识为高起之意,所谓识文,就是用漆灰或稠漆堆画出高于漆面的花纹之后,不加雕琢。而加饰雕琢的做法称为“隐起”。这两种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凸起的纹饰,再在堆漆的纹饰上加饰色漆。
              西汉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第二层套棺上的云纹轮廓线条明显凸起,色彩脱落,露出深色的线条,其物质究竟为漆灰还是油灰,还需作进一步分析,但做法与堆漆相同。长沙砂子塘木棺墓的棺木挡板上,其彩绘磬上的圆点谷纹,乃是用稠漆堆起,这是堆漆做法的最早例证,这种做法可能为西汉漆工的一种新兴的装饰技法。唐宋时期均见堆漆技法的使用,唐代堆漆的例证是保存在日本的鉴真法师雕像,其五官及衣纹凸起部分均为漆灰堆塑。到宋代,堆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在建于北宋初期的苏州瑞光寺塔内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座上,贴有供养人、宝相花及狻猊等花纹,均用堆漆方法制成。明清两代此种技法最为常见,尤其是堆漆与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等名称。  

          填漆

            填漆即填彩漆。其做法是先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色漆,干后经磨平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按黄成《髹饰录》所讲填漆有磨显和镂嵌两种做法。杨明加注为:“磨显填漆,前设文;镂嵌填漆,设文。”
               磨显填漆,是在做完糙漆之后,未做漆之前,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用所需色漆填平。这样通体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然后经打磨而成,因此可以说磨显填漆就是先堆后填的做法。
              镂嵌填漆是用先刻后填的方法做成,即漆之后,直接在漆地上镂刻出低陷的花纹,填平色漆,经打磨而成。此种技法在《遵生八笺》中有载:“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景物略》载:“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久愈新也。”以上两书所载,前者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后者是“刻成花鸟,彩填稠漆”,一堆一刻,两者最后同是“磨平如画”,即是《髹饰录》中填漆条讲到的磨显与镂嵌。
              填漆实物最早的实例是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填朱漆斑纹地戗金山水花卉纹长方盒,盒面《柳塘图》空地细钩密密麻麻的圆点纹,圆点内填红漆,这是我国填漆技法的雏形,到明清两代填漆技法已相当娴熟。明代永乐年间的官办漆工作坊果园厂,就以生产填漆和雕漆器物最为出色。  

          螺钿漆器

            在古代,人们把螺钿叫做钿嵌、陷蚌或坎螺。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称之为螺填,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有螺钿之名,黄成在《髹饰录》中称它为陷蚌、坎螺等。螺,指的是嵌物的质地,钿是装饰的意思。徐铉在《说文》新附中说:“钿,金华也。”《集韵》也说:“钿,以宝饰物。”螺钿一名至今仍沿袭使用。
              螺钿漆器,即指取材于各种贝壳的天然色彩与美丽光泽的最佳部位,分层剥离和磨制后,根据设计图案需要,镶嵌于漆器表面作为装饰。镶嵌的螺片有厚有薄,故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称,因厚螺钿壳片较厚,硬度大,文物业又称之为“硬螺钿”。薄螺钿,因裁切精薄如纸,又谓之“软螺钿”。《髹饰录》中黄成称:“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即指薄螺钿镶嵌出来的效果而言。厚螺钿较薄螺钿精细密致的程度差一些。
              还有一种“衬色螺钿”,也叫“衬色甸嵌,即色底螺钿也”。所谓衬,即衬托之意,是以透明的贝壳薄片裁切出花纹,下面再衬托上不同的色彩后嵌贴到漆器上,即等于人工设色。所衬各种颜色是通过透明壳片而显色,故呈现出色彩晶莹、温润的效果,如黄成所说“各色莹彻,焕然如佛朗嵌”。“佛朗嵌”,即“掐丝珐琅”,今人俗称为“景泰蓝”,黄氏所说衬色螺钿漆器上的色彩效果与景泰蓝相若。
              我国用蚌片、蚌泡镶嵌在漆器上作为装饰的做法,早在西周墓中已有多处发现。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中发现镶有不足2毫米厚蚌片的漆??,镶嵌的图案极其工整细致,证实了西周的螺钿漆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我国螺钿镶嵌工艺的时间上溯到了西周。现今所见唐以前的漆器均用较厚的螺钿片镶嵌,宋代已有薄螺钿漆器的记载,但未见实物。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薄螺钿漆器中,有被认为是宋代器物的,而真正的薄螺钿漆器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薄螺钿《广寒宫图》漆盘残片,代表了我国元代薄螺钿漆工艺的水平。明清两代厚、薄两种螺钿漆器都很盛行,尤其是薄螺钿的发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衬色螺钿”出现得较晚,实物仅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晚期的嵌衬色螺钿团花长方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黑漆嵌螺钿圆盘。

          编辑本段 制作方法  

          犀皮

            犀皮,又称“虎皮漆”“波罗漆”。其做法是:先在器胎上用石黄人生漆调成稠漆,做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高起的小尖,稠漆人阴干透后,上面再髹涂不同色漆多层,各色相间,并无一定规律,最后通体磨平。凡是突起的小尖,经磨平后,都围绕着一圈一圈的不同漆层,呈现出了类似松鳞的花纹,其特征为“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成行云流水纹,或像松树干上的鳞皴,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漫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经过研磨露出的漆层断面,斑纹运行、回旋的形态取决于地子起伏的形态,故《髹饰录》有“片云、圆花、松鳞”等不同名称。
              关于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原来认为最早出现于唐代,其依据是现知最早的文献资料--唐代袁郊、甘泽谣在《太平广记》中讲到犀皮枕,后有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清湖河下戚家犀皮铺,与游家漆铺并列,证明当时已有制造犀皮的漆工作坊。令人欣慰的是,1984年安徽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中出土了一对黑、红、黄三色相间的皮胎犀皮羽觞,其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这一发现把我国犀皮漆工艺出现的年代提早了约六百年。明清两代的犀皮技法已相当成熟,解放初期北京仍保存有以犀皮技法来制造漆烟袋杆的行业。   

          雕填

            雕填的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出阴文线,在勾出花纹上的纹理之后,在阴文线内填金,实际上是一种把填漆与戗金两种方法结合到一块的新技法。雕填技法盛行于明清两代。
              从现有收藏的明清雕填器看,许多被称为雕填漆器的彩色花纹,有的是刻后用色漆填成的,为真正的雕填做法,也有的是用色漆绘成之后剔刻阴线填金的。雕填在《髹饰录》中被称为“戗金细钩填漆”和“戗金细钩描漆”,这是根据两者不同的做法来命名的。这两种做法虽有不同,但其外貌却十分相似,只有仔细审视才能分辨出来。现在文物业把两者统称为“雕填”。  

          剔犀

            剔犀,北京文物业通称曰“云雕”,日本称之为“屈轮”。其做法与剔彩相近,即在器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当.各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勾纹等不同的花纹,刀口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器表有黑面、红面或紫面的。其状如行云流水,自然流动。此技法出现不会晚于唐代,惟实物有待发现,其定型可能是在宋代,实例为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剔犀云纹执镜盒及剔犀竹柄团扇。元末明初此种技法达到很高水平,明清时流行,存世作品的数量较多。  

          款彩

            款彩的做法是: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纹,然后把色漆或色油填人花纹轮廓之内,因刻去的是漆灰,故又有“刻灰”或“大雕填”之称。
              款彩技法出现较晚,传世有明清两代的作品,因工艺简单,出品快,故多用于制作各种小插屏或屏风。  

          戗金

            戗金的做法是在漆地上,用刀尖或针锥画出纤细的花纹,然后在花纹内打金胶,将金粉粘上去,故花纹呈金色。也有戗银的,即用银箔粘着。“锥画”技法最早出现于战国。到汉代不仅有针划漆器,还有在针划纹内加彩的。锥画戗金比简单的锥画更进了一步。湖北光化五座坟西汉墓中出土的两件漆卮,是迄今发掘到的最早的戗金漆器,与宋以后的戗金技法相同。明清以来戗金技法多与填彩漆相结合。  

          百宝嵌

            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珍珠、宝石、珊瑚、碧玉、翡翠、玛瑙、象牙、密蜡等镶嵌在漆器表面,组成各种图案,此种技法称为百宝嵌。百宝嵌技法在西汉墓中出土的漆器上已见雏形,流行于明代,清代更加盛行,扬州名漆工卢葵生善制百宝嵌,其作品也有流传。
              以上只是常见的漆器的十四个种类,仅为《髹饰录》中的一部分,远远代表不了我国古代漆工艺的全貌,但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看出我国漆工艺的丰富多彩和辉煌灿烂。  

          编辑本段 现代漆器工艺

              现代漆器工艺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扬州、上海、四川重庆、福建、山西平遥、贵州大方、甘肃天水、江西宜春、陕西凤翔等地。其中,北京雕漆,是在木胎或铜胎上髹饰数十层甚至上百层,再进行浮雕,色彩以朱红为主,风格富丽华贵。江苏扬州漆器以镶嵌螺钿为其特色,在光线照映下,非常精美。福建脱胎漆器,以其色泽光亮,轻巧美观,不怕水浸,能耐温,耐酸碱腐蚀为其特点。四川漆器,多用推光的髹饰技法或以雕填见长,或以研磨绘著称。此外,还有厦门漆线装饰,天水的雕填等,都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编辑本段 “犀皮”漆器工艺

            “犀皮”漆器   “犀皮”又写作“西皮”或“犀毗”,这里所谓的“犀皮”并不是犀牛皮,而是特指中国古代漆器制作中的一种装饰工艺。它先将不同颜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漆料干燥后再经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
              关于“犀皮”工艺出现的年代,过去根据文献中有关犀皮漆器的记载多出现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晚期,因此人们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图中这对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的发现,使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600年。
              这对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出土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三国时期墓葬(吴国·朱然墓),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杯身长约9.6厘米,宽5.6厘米,高2.4厘米。两件均为皮质胎地,杯口呈椭圆形,平底。两耳边及口沿处镶嵌有铜扣,铜扣经过鎏金处理。器身犀皮漆的花纹由黑、红、黄三色漆组成,构思典雅,精美异常。这对犀皮漆器的发现,对中国漆器工艺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犀皮”漆器工艺到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犀皮”工艺的发展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 

          编辑本段 漆画工艺

            漆画工艺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也可以用腰果漆和合成漆。中国是世界上产漆最多、用漆最多的国家,漆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漆画在唐宋时就已有了,常见的是黑漆地勾金。明代后期,使用“明漆”以晕化金银,产生深浅变化的效果,丰富了漆画。漆画是绘画和工艺相结合的画种,既是艺术品,又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常以壁饰、屏风和壁画等形式出现。其材料多种多样,技法亦丰富多彩,依据不同技法漆画又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不同品种。因此漆画是一门容量很大的画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艺术潜力。
              漆画有着工艺独特、质材考究、制作精良等诸多特点,整个工艺流程纯为手工制作,而且工艺难度很大,极费工时,仅流程就有1、制版:2、拷贝:3、材料镶嵌:4、填漆;5、彩绘:6、罩漆:7、打磨:8、抛光等诸多种工序。产品技术性能具有防腐防潮,不变形,色彩稳定性强,保存时间长久等特点,有很强的收藏价值。
              漆画之美,在于其独特的材料与工艺。漆刮漆刷是绘画的工具,漆液是颜料的调色剂,而螺钿、蛋壳等特殊材料,用嵌、挂、撒、罩、磨等手段则构成了漆画效果的特殊品质。各种或素朴,或璀璨,或闪光,或亚光的质材,嵌贴出若即若离,似又不似的优美画面。凹凸无秩的漆面,若施以屑粉,填以彩漆,又可以形成虚实相间,出奇制胜的图像效果。漆液稀释流动的性能,漆膜皱折起伏形成的肌理,其妙趣横生之处绝非画笔所能致。而当髹漆达到一定厚度,则又可以于其上雕琢出山川树石、花鸟人物的立体效果。倘金属箔粉以不同面貌呈现在漆画上,既可以获得金碧辉煌的效果,也可以形成柔和含蓄的韵味。金属箔粉若又与漆两相结合,则还可达到为任何颜料所难以企及的内含光辉,灿烂明亮的奇异效果。天然漆给人以深沉内敛而又浑厚天成的美感,再加以种种嵌贴材料,就可达到或莹莹漆黑,或金光银辉,或五彩斑斓,或闪闪烁烁的艺术效果。而将透明漆兑色罩金,层层交叠研磨出的图画,则又如水月镜花,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扑朔迷离的诗般意境,以及整体的装饰情味和细部的精妙处理,都使得漆画艺术具有了一种因时因地而异的奇特效果,耐人寻味,意趣无穷。
              漆画之美,还在于它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及多样化的技法。广阔的包容性使其具有了无限丰润的美姿:描漆似工笔之美,画漆似重彩之美,刻漆似版画之美,堆漆似浮雕之美,刮漆似油画之美,泼漆似水彩画之美。它可以如浮雕压缩块面,也可以如镶嵌画分块装饰,更可以与油画相较厚重感之短长。既可纵横挥洒,泼金如水,也可双勾重彩,绵密绚丽,又可淡擦干敷,雅致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