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孤独是什么意思:创业反思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6:28:32
我必须把所有的事情放下,让人生暂时停下来,独自思考,反省过去的得和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重组人格,重新修正目标,重新规划未来,重新做事业计划,用以改变原来的弦律和轨道,加快步伐前进!

    1.魄力==优柔寡断的人,即使做了決定,也不能贯

底。

      看了这句话,我终于发现了我的这一缺点---魄力不

够!

     你有几多的智力,没魄力的话只能是个智者,学

者!只有魄力,只是个勇者!

    而事业的成功,二者都要,缺一不可!用成语叫智

勇双全.只有这样才能持久的成功!在正确的情况做了

的决定和计划,在正确的情况,必需一干到底!

 

  2.亲和力.我的亲和力不够.個性急躁容易和他人

发生冲突,做事过于激进,使人难于容忍与諒解而树

敌,疾恶如仇,性刚急暴如火!这样的性格,如何有亲

和力?如何可能打造向心力强的团队??如何可能交很多

的朋友??

   如何建立可支撑事业持久发展的人际网络???

   老子说:静是躁之根.就是说急躁,浮躁的人只会做沉

静的人的下属.做企业,不是讲学问,求真理,糊涂一点又

何防.何必疾恶如仇呢.这个个性真的要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明确的目标.沒有明确的目标,就象船沒有罗盘

一样。不仅是有年计划,还要有月计划,而且要有可操

作的、尽可能明细的日计划、周计划!

    这涉及到本末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是本,业

是末!

     有了良好的人际网络客情关系,就算一时业绩不好,

但业绩终究会好起来!这叫虽困终济!

    没有良好的人际络客情关系,就算一时业绩很好,

但业绩终究会败落起来!因为没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客情关

系,终究是这个行业的边缘人,这叫虽成终败!

    机会主义终究得逞一时而已.这是很重要的本末问

题,有它,你才会不知疲惫地,持久地拜访各类客户,以期

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此为事业根本.

人为事,不发于心,则累.反之,劳苦而不累.真金玉良言!

 

   4.意志力意志力緣於持续的行动、自動自发、明

確的目標。我的性情大起大落,不能心平和,根本就在于

意志力薄弱!

 

  5.积极主动专业的态度.态度够积极吗?态度够主

动吗?够专业吗?还是不够!

     要善于在橫逆中能找出順境中所沒有的机会。这就

是主动积极的态度!

 

  6.愉快的稳定的,平淡的情绪.够愉快吗?够稳

定吗?这也是做得不够!没有热忱和诚意,如何赢得定

单,从而使企业赢利?!.我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好表

现,傲上无礼,又不够沉静踏实地做事,如何会有更大的成

就?常读<<老子>>,竟不明老子的深义,惭愧啊!

     务必在每天工作结束进行情感的清洗和调整,以保

持愉快的,稳定的情绪!

 

  7.使自己,使人快乐的能力,这也是做得很不够

的!一个自私,自我中心的人怎么会花时间去取悦他人

呢??这个性格务必改掉!

     

  8.注意力务必专一,这是关键!这很重要,它的成效

很大程度上决定事业的成败!

    命理,足彩,博客,怡情而已.事业才是生活的重点,幸

福人生的根源.

   只有勤奋专一,才能人生成功,家庭幸福!

   这是又一个本末的问题.不可本末倒置.

   有其中的一个,就够我吃一壶的,何况是八个?!

   改变观念,才能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才能形成新的

惯;改变习惯,才能有新的个性;改变个性,才能有

新的命运。于其説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説观念决定命

运。创业反思“做企业和做生意”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说创业的目的。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生计,即生存问题;再就是为了体现个人价值。整个社会的创业氛围,都不外乎由这两方面构成,这之中,国民的生活水平起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不管为了哪一种原因,创业的最终体现都是通过盈利这种方式来实现。而盈利的方式就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生意”方式,另一种是“企业运营”方式,这也是创业最基本的两种运作方式。

    讨论什么方式才是目前创业的最好模式,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讨论。

    (一)弄清楚“做生意”和“做企业”的区别。

    弄清“做生意”与“做企业”的区别,首先要说明的是“做生意”与“做企业”不是绝对独立的两个层面,虽然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这两个面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做生意”可以说是“做企业”的核心部分,可以这么概括,“做企业”是战略考虑,商业计划,“做生意”是战术贯彻,是销售计划。这是二者能够相互联系的地方。

    很多人习惯把做企业当成是“做生意”,毕竟对企业而言,盈利是根本,赚钱是王道。然而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用做生意的模式做企业,赢利只是短暂的,不能持久收益!

    做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品牌运作、人力资源运作、技术运作等等,通过“做企业”将这些系统整合起来,通过这个系统运营过程来有目的、有方向的赢利,讲究的是长期盈利。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导致发展的目的失败,赢利失败!

    做生意则相对简单,不用考虑太多的环节,只要在特点的时间内能够赢利就行,可能是通过人脉关系,可能通过价格优势,目的就仅仅是赢利,长期利益不是其首要考虑的方面。因此,做生意,几个人一起做可以,一个人单干也未尝不可。

    做企业,是将“企业”人性化,当作一个生命体来对待,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创立者,包括董事长、股东等等,都是为“企业”这个生命体服务,为企业的目的服务,是为了成就一个事业。做企业失败,可能不是因为项目不好,产品不赚钱,而是企业的发展策略出现了问题,整个系统中的某个环节没有做好。相应的,“做企业”产生的就是企业家,为了企业的目的,“企业家”从不拒绝利益,但会抵制诱惑!

    做生意,相应产生的就是商人,做生意的整个过程都是为这个商人服务的,为了商人的个人利益,就纯属是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短期就解决。这个过程完了,整个过程不管亏还是赢就都完成了。没有除了利益之外的其他要求。

    简而言之,做生意是做单,做企业则是做企业的素质、企业的秩序、企业的生命力和企业的制度。很多公司在初期,凭借人脉关系,生意不错,但是后来坚持不住了,有的很多年没有什么发展,原地踏步。这正是因为他没有在按照做企业运营的模式来做,而仅仅是做生意。诚然,多数企业是围绕销售来运做的,没有销售,就没有现金流。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的现金流,还要为将来创造现金流做准备,一旦现有产品不再有足够的竞争力,能拿出产生新的现金流的产品就成了关键。

    (二)做企业是“资源整合”和“资源挖掘”的最佳方法
创业,资源是根本。资源的重要性《创业反思之“创业环境和资源状况”》一文中有过讨论,那要怎么样才能从国家政策中获得有利的资源,怎么样才能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将自己的竞争力提升,怎么样才能在隐藏的资源中挖掘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呢?这是每一个即将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同僚们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就我个人认为,采用“企业运营”的创业模式就是最好的办法。原因如下:

    1.资源只会向有再生能力的实体整合。

    “做企业”是做一个系统,她的目的是塑造一个可以良性型环的利益体,只有这样,我们的利益也才能更大化,资源也才能越积越多,越来越大。

    就好比人一样,人的机能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当各个系统都运转良好,他的血液良性循环,这个人也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这个人也才能将各种目的得以实现。

    如果有限的资源由于得不到循环和再生,就像做生意,一次之后就消失了,资金流不能良性循环、人力资源不能良性运作、品牌资源得不到长足发展等等,那还会有谁会向你靠拢呢?企业的成功又从何谈起?

    现阶段创业,要想开发隐藏性资源,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对于很多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首要做的是将现有的散落小资源整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光靠一个人是不行,靠的是一个别人认为有整合价值的实体,能够将资源再生并越积越大的实体。

    这个实体就是企业。这也是很多VC更愿意投资发展期企业的原因。

    2.抢占资源,靠的是强有力的综合实力

    虽然说国内市场的潜在资源相对来说还可以,但盯着这块蛋糕的狼群是越来越多,竞争是激烈的。要想挖掘到属于自己的一部分,需要强有力的综合实力

    靠一个人,靠做生意的思维模式是不行的。

    做生意只能聚集起少部分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一只狼要和一群狼夺食,结果可想而知!

    从我国现有的一些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上看,绝大部分的政策都是针对企业的,很少有针对个人做生意的。

    前面我们提到要想挖掘到隐藏性的资源,还需要经营实体的市场嗅觉,发现商机。这种嗅觉是需要扩申和延展的,只有企业,通过其不断发展壮大,也才能实现其嗅觉的扩申和延展。

    另外,要想抢占市场,获得各种资源,客户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因改革开放初期是供不应求,属于卖方市场,做生意有其生存的空间。现在的市场是买方市场,不创造一个消费群体信赖的品牌,是很难抢占到市场资源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做企业”。

    (三)做企业是保证“投资收益更大化”的唯一方法

    表面上看,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似乎是项目本身,而不是企业实体,原因是:我不成立企业,只要有了一个能变现利润的项目,我以做生意的方式来操作这个项目,也能构实现“利益最大化”,没有必要非得用“企业运作”的方式!
如果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这种想法是成立的。但项目的利益最大化之后呢(更何况通过做生意还不一定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利益必然就会越来越最小化,毕竟项目是有生命周期的。

    “做生意”是针对项目本身的操作,是利益的短期化操作,并不能实现投资者(社会、客户、职员、股东)所期望的利益不断增大的诉求!这也正是“做生意”与“做企业”的本质区别。

    要实现利益的“更大化”,就只有采用“企业”作为载体,经营好了,这个载体是不会随着项目的消失而消失的。这也为“社会、客户、职员、股东利益更大化”的诉求奠定了基础。

 

 一位MBA的创业反思
 这是一位MBA在创业一年半之后所作的自我总结。2002年,他与3个伙伴创立了一家小顾问公司,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勤劳经营,人员分分合合,业绩上上下下,“到目前为止赔了不少钱,而且不知往哪里去。”身为理论丰富的MBA,为什么会失败?他的总结对于创业者们也有着启发的作用。
    
    MBA可能是一种障碍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可能是几个世纪来的误导。知识不是力量,如同汽油不是动力。能否产生力量,关键看你是什么人,开的是什么车。在这方面,知识远不如权力甚至美貌来得更为直接。糟糕的是,过多、过早的理论学习会成为一种本能天性的障碍,而孱弱的天性无法驾驭庞大的知识。就好比刚过了儿童期,便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一样。
    以我本人的经历为明证:公司开业之初曾考虑过“客户开发模式”,后来决定在写字楼、车辆、CI等方面进行投资包装,树立专业公司的形象,同时雇用10余名销售人员进行“扫楼”,直接进入中高端市场合伙人当中有两位拥有多年的客户资源。一年半之后,我们意识到了当初的决策有问题,或者说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出现隐患未及时调整。再深剖析,发现我们似乎违背了商人“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以及缺乏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不能应时而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面对问题时,我们至少我倾向于用别人教给我们的理论框架分析问题,分析得越透彻越放心,结果可能离本相越远。
    长年精于企管理论学习的我们,是否正在逐步被戴上一副“眼镜”,而逐步放弃自己的商业本能,或喜欢总结理论,在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忽略了事实的全貌。理论学家和实践学家本来就是两路人,我们读很多企业家的自传,像韦尔奇的,他们的概括逻辑能力都偏弱,不是吗﹖
    几年前的我,对农民企业家多少有些不屑一顾。现在却觉得,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先富起来的很可能是农民。有点夸张,不过至少农民种庄稼,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办企业非常务实,少些浮躁,心态上懂得知足,耐力比较持久。而我们这些城里的“精英人士”呢﹖看看我们每天接触的那些传媒时尚,口口相传的故事,宣扬的英雄传奇,是一夜入主董事会身价8亿的杨澜,或者是那些比我们还小10岁的模特明星。
    没错,这些东西影响了我。当我去年创办公司时,曾预想通过两三年的经营走上壮大与致富之路。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间表要大大延长,也许5年,也许10年。我没有准备。我知道了靠借贷、吸引投资、特殊的政府关系发家会很快,但只有少数人能够那样,不包括我们,我们多数人只能像农民这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甚至要先学会只耕耘不收获。
    所以我在向农民学习。学习他们的老实、踏实、务实,无论将来是自己创业还是打工。农民播种时要深耕细作,搞经营也一样。想想以前在企业做marketing的时候,方案虽然漂亮,但是否真的有效﹖至少我没有做过销售,去一线品尝一下建立关系的艰难,也不能形成对客户真实的体验,再漂亮的方案恐怕也经不起推敲。这样个人发展会十分受限。我现在相信“实践出真知”。一个理财投资专家,假如他自己从未炒股,家庭账目亦不十分清楚,那千万别相信他;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假如他不能妥善处理自己与家人、同事的关系,他的书也不要买。如果我现在回到企业去做营销,我会认真地补上销售这一课,至少要大大加强与客户的直接接触;如果我去做人力资源,我会把许多时间花在与人的交流上,真正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我去做企业战略,但我不能对企业的内在情况、市场情况与竞争对手有直观体验,那我还是不要做为好。
    我在向农民学习,还包括他们的忧患意识。从我出生到从清华毕业,我其实没遇到过生存的危机,没有品尝过在不被人尊重的逆境中崛起,甚至在高考时都没有“拼命”过、孤注一掷地全心投入过。而这种从锻炼中造就的内驱力非常重要。
    走出陷阱
    行业没有贵贱之分,工作没有高低之分。不幸的是,在我创业的时候,我对此的认识很局限,认为自己的方向必然是搞些咨询或新产品开发等。我从来没有想尝试与人合伙开一家汽车修理厂或家政服务公司等。当然理由很充分,前者能发挥我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经验。
    其实所有的行业都是一样的,经营都不容易,但一定有钱可赚。所以,一家IT软件公司未必比一家餐馆高雅,或者换句话说,一个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合伙人未必比一家经营洗脚桑拿的老板更有前途。
    相反,正是大批有着良好背景、智商较高的人都去阳春白雪了,所以在那些行业里竞争会少一些,管理的优势可能会凸显一些。
    我的一位曾是画家的汽修厂老板朋友,现在可以轻松在外面应付客户而不需抓内部管理,一度他的厂子出现危机却有几名铁杆员工坚持要留下来陪他;而我们公司呢,公司一倒,员工早已准备好下家,临走前还不忘记追索欠下的佣金。与他相比我们是失败的。差别在于能力、涵养、待人、留人。无论这项事业是雅是俗,是苦是累,但都没有干不好的事业,只有干不好事业的人。而且这种先做人、待人再做事的能力需要从基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