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大学英语:当“问题情境”成了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1:56

当“问题情境”成了问题

作者:转自:《中国教育报》

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情境创设,也潜藏着不少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绚丽多彩而偏离教学主题

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而去挖空心思地创造迷人的问题情境,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如一位老师执教《9加几》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桥上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教师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歌声左摇右晃。可是一曲结束,孩子们仍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中,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却因掺杂了过多“悦耳的歌声和多彩的动画”,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使情境变成“看图说话”。纵然情境外表千姿百态,细究起来却偏离主题万里。

牵强附会而背离问题属性

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片面地追求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牵强附会的情境背离了数学的问题属性。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学生初步认识1/2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身边有1/2吗?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学生立即积极地在教室里找了起来。汇报时,孩子们发言非常踊跃,只是有些大同小异。这时教师又问:“有没有同学找到和刚才不同的1/2呢?”马上又有一位同学抢着回答:“教室里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半,每份就是它的1/2。”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期待“多样”,没有对这个荒诞的说法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而是加以肯定。紧接着又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说法,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讲台“无一幸免”地被分割。课堂在孩子们不伦不类的汇报中失去了它所应有的内容。情境联系生活不是一种时髦,它的首要功能是提取出问题并为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必然导致创设的情境背离了问题属性,这样问题情境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累赘”了。

虚假造作而脱离数学本质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能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或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提取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为了追求时尚捏造的。例如:一位老师教三年级《找规律》一课,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荤素的搭配。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荤素自由搭配。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考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专柜,自由选一种饮料、两样主食、三种副食)。从上述案例看出,情境中始终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整堂课上,孩子们看到的是菜名,说的也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这样的情境,不但不能维系学生探究的热情,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反而会影响孩子们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所以,情境创设要避免虚假造作,要警惕“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让虚假的情境导致数学的价值在这种被异化和泛化了的课堂中显得苍白和无力。

热闹浮躁而远离理性思考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该是指数学观察、实验、验证、推理和交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肢体活动。可是部分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成“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认为数学课上活动越多越好,从而把教学引入了歧途,使热闹浮躁的情境导致课堂远离了“理性思考”的轨道。比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一课,老师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活动化”的理念,设计了下面情境:1.引入新课,猜谜语(播放了4个有关时间和钟表的谜语);2.认识钟面,观察外形(学生拿出自带的外形各异的钟表,有的还会发出鸡叫、狗叫,还有的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3.巩固知识,学画钟面;4.感受1分钟(通过静坐、画画、数脉搏、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钟);5.认识1小时;6.认识几时几分;7.学拨钟面(教师说时间,学生拨;同桌说时间互相拨);8.比赛修钟表(给标明时间但缺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准、修得快);9.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进行排序,并说说各个时间该做什么);10.讲“时光老人来作客”的故事。反思上述情境,活动安排趋于饱和,却游离了思维的轨道,造成了“活动了身体,休息了大脑”的尴尬局面。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避免将数学课变成单纯的活动课,别让热闹浮躁的情境使数学课堂远离了理性思考。因为人的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能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

创设情境要谨慎,要警惕和避免让绚丽多彩、牵强附会、虚假造作、热闹浮躁的“问题”情境充斥课堂。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凸显实际、实用和实效,科学创设情境,让问题情境创设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