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月经能洗头吗:五行与八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03:43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后人伪作。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材”在春秋时期没有“行”的含义。《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论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左传》同一时期的《孙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证明《孙子》是战国后期的伪作是很困难的。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简证明《尚书》确非汉代人伪作的。可以肯定,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着物质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虽有点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无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会比盲目胡为要来的顺畅。

八卦起源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传》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也分别对应为:生、长、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分别代表天地等诸意。   及至宋朝,有学者认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学者认为八卦应该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普通话读音:gèn;粤音:gan3,同“靳”)为少男;巽(普通话读音:xùn;粤音:seon3,同“信”)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八卦的"卦", 是一个会意字, 从圭从卜。 圭, 指土圭, 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 卜, 测度之意。 立八圭测日影, 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 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 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 爻有阴阳两类, 阳爻表示阳光, 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 三才的天部, 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 这些星象之学, 古称天文。 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 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 人部指把天文, 地理和人事结合, 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 最下一横叫初爻, 中一横叫二爻, 上一横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 乾为天, 坤为地, 震为雷, 巽为风, 艮为山, 兑为泽, 坎为水, 离为火, 总称为经卦, 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 则构成六十四卦。

编辑本段基本常识

     

地支图

[1]1) 天干分阴阳   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   (2) 十二地支阴阳及生肖寅   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属阴   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巳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狗、亥属猪。   (3) 天干五行及方位   甲、乙属木,位东方。 丙、丁属火,位南方。   戊、己属土,位中央。 庚、辛属金,位西方。   壬、癸属水,位北方   (4) 地支五行、四时及方位   寅、卯(辰)属木,司春位东方。   巳、午(未)局火,司夏位南方。   申、酉(戌)属金,司秋位西方。   亥、子(丑)属水,司冬位北方。   辰、未、戌、丑属土,司四季(分别为 春末夏初-----夏末秋初----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位中央。   (5) 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6) 天干相冲   甲庚冲、乙辛冲、壬丙冲、癸丁冲、戊己位中央无方冲。   (7) 天干五行相克   甲、乙木克戊、己土。 丙、丁火克庚、辛金。   戊、己土克壬、癸水。 庚、辛金克甲、乙木。   壬、癸水克丙、丁火。   (8) 地支三会   寅卯辰三会东方木。 已午未三会南方火。   申酉戊三会西方金。 亥子丑三会北方水。   ( 辰戌丑未四会中央为土局)   (9) 地支三合   申子辰三合化水。 亥卯未三合化木。   寅午戌三合化火。 巳酉丑三合化金。   (10)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11)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12)十二地支相刑   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丑刑戌、戌刑未,为恃势之刑。   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   辰午酉亥自刑。   (13)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已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戊相害。   (14)五行生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15)地支藏干   子藏癸水。 午藏丁火、己土。   丑藏己土、癸水、辛金。 未藏己土、乙木、丁火。   寅藏甲木、丙火、戊土。 申藏庚金、壬水、戊土。   卯藏乙木。 酉藏辛金。   辰藏戊土、乙木、癸水。 戌藏戊土、辛金、丁火。   巳藏丙火、戊土、庚金。 亥藏壬水、甲木。   (16)十二月建   正月建寅。 二月建卯。   三月建辰。 四月建巳。   五月建午。 六月建未。   七月建申。 八月建酉。   九月建戌。 十月建亥。   十一月建子。 十二月建丑。   (17)十天干序数   甲数一、乙数二、丙数三、丁数四、戊数五   己数六、庚数七、辛数八、壬数九、癸数○   (18)十二地支序数   子数1、丑数2、寅数3、卯数4、辰数5、巳数6   午数7、未数8、申数9、酉数10、戊数11、亥数12   (19)五行旺、相、休、囚、绝   木:旺於春(最旺),相於冬(次旺),休於夏(衰),囚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次衰),绝於秋(最衰)   火:旺於夏(最旺),相於春(次旺)休於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衰),囚於秋(次衰)绝於冬(最衰)   土::旺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天(最旺)相於夏(次旺),休於秋(衰),绝於春(最衰)   金:旺於秋(最旺),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次旺),休於冬(衰),囚於春(次衰),绝於夏(最衰)   水:旺於冬(最旺),相於秋(次旺),休於春(衰),囚於夏(次衰),绝於立春、立秋4立冬前各十八天(最衰)   (20)五行生肖   金 猴、鸡   木 虎、兔   水 鼠、猪、羊   火 蛇、马   土 牛、龙、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