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结婚法定年龄: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 力图改变低成本制造商定位 投资欧洲,中欧企业共同的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10:19

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 力图改变低成本制造商定位

投资欧洲,中欧企业共同的机遇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4日   22 版)

  11月22日至23日,首届中欧商务合作论坛——安特卫普论坛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来自中国、比利时和欧盟的政府官员和中欧企业界人士约200人出席了论坛,就如何促进中欧双边贸易进行了热烈讨论。

  据出席此次论坛的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孙永福介绍,2010年中欧贸易额达到4800亿美元,预计2011年会增加到5700亿美元,欧盟将连续七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自2009年初以来欧盟对中国出口增长了30%;到今年9月份,欧盟对华投资达到740亿美元,中国对欧盟投资达到100亿美元。比利时中国商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认为,中国对欧洲的吸引力很大,今后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将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点领域。这对欧洲企业来说是重要的机遇。

  中资企业在欧雇佣约7万人

  在本届论坛上,安特卫普管理学院发布了《2011—2012中欧投资报告》,介绍了中国企业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地区的投资现状。

  报告认为,在欧洲的中国企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跨国企业分公司,这些公司的中国母公司通常是国有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另一类主要是由中国公民个人或家族创立的企业或创业型公司。

  在欧洲的中国企业在地域上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和英国几个国家。中国企业的分公司相对更加集中在西欧地区,而个体公司则集中在东欧国家。从公司规模来看,大型中国企业高度集中在西欧和北欧,而在东欧则由中小型的中国公司占主导。

  在欧洲的中国企业主要从事服务业,尤其是低知识密集型的业务领域,如批发贸易、食品饮料和零售业。这说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处于国际扩张的初级阶段,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也与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联系紧密。报告估算,在欧洲的中资企业雇佣的员工总数接近7万人。

  在欧洲的中国合资企业中,约有60%是与中国伙伴共同建立的,另有15%是与住在东道国或第三国的海外华人合作成立的。与非中国籍伙伴成立的合资公司只占15%。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中国公司仍然感到与当地公司展开合作比较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双方在文化和思想上存在差异所致。

  欧洲成吸收中国直投增长最快地区

  报告称,自2008年起,欧洲成为吸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2010年,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较前一年增长了一倍多,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近10%。

  中国在欧盟27个成员国的投资额占在欧洲投资总额的80%,这些资金约一半投入到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的约25%集中在制造业,投资于金融业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12%。中国在欧洲投资的另一大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占总投资额的6%。

  不过对于欧洲而言,来自中国的投资额仍然很少,只占欧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0.21%。然而,中国的投资增长很快。从2003年到2010年,中国在欧洲投资额增长了31倍还多。

  报告认为,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主要是由市场因素和寻求战略资产的动机推动的。首先,通过收购拥有知名品牌和技术实力的欧洲公司,中国企业能够升级产品,在国内市场也能从事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活动。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制定差异化战略、注重品牌建设和创新,来改变其低成本制造商的定位,这是未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收购欧洲品牌和技术被中国企业看作是一条捷径,这使其不仅能够与国内对手相比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还能够在通常由欧洲和西方企业占主导地位的高端市场与对手展开竞争。

  中国投资推动部分欧洲企业转型

  虽然在某些中国企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目前中国投资对欧洲经济和行业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中国公司收购的欧洲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型或家族企业,不一定会影响欧洲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到目前为止,很多被中国公司收购的欧洲企业都面临财务或技术困境,通常属于创新程度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报告认为,中国投资推动了这些企业的转型。中国投资者的介入使这些公司可能成功开展重组,甚至避免或至少减少就业岗位的损失。除了注资以确保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或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外,被中国公司全部或部分收购的欧洲企业还可能更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公司在欧洲开展的绝大多数收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把新技术和产品带到中国,以提高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长能力。

  与会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越是在经济遭遇困难时期,各国越是应携手并进,加强双向投资和贸易,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繁荣。对此,安特卫普管理学院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范德伯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司到欧洲投资时,曾经受到欧洲人的质疑和担心;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将国际化战略转向欧洲时,欧洲企业也表现出对被称为“螺丝组装厂”的日本制造业的担忧。现在,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公司开始了将欧洲作为海外投资目的地的过程。尽管这种现象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普遍认同,但早先对投资者的顾虑仍然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现。华为技术法国公司董事长弗朗索瓦·昆汀认为,欧洲人在面对中国企业时仍戴有“有色眼镜”,需要中国企业做好“认知管理”。

  (本报布鲁塞尔11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