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乳头颜色:美国中小学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5:20
美国中小学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以美国教科书对“美国的创立”的处理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 其#TRS_AUTOADD_1308534595700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8534595700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8534595700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8534595700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8534595700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308534395321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08534395321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08534395321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08534395321 P.MsoFootnoteText{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08534395321 LI.MsoFootnoteText{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08534395321 DIV.MsoFootnoteText{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08534395321 P.MsoHeader{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08534395321 LI.MsoHeader{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08534395321 DIV.MsoHeader{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08534395321 P.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08534395321 LI.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08534395321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08534395321 SPAN.MsoFootnoteReference{VERTICAL-ALIGN: super}DIV.MyFav_1308534395321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1308534395321 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1308534395321 UL{MARGIN-BOTTOM: 0cm}

摘 要: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宪法的制订是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把它们作为相对纯粹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述,主要关注它们对美国和世界的宏观历史影响。[1]美国历史教科书则通过追述美利坚民族、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的起源与发展,凸显此历史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国立国精神、宪法政治、公民权利等与公民意识联系紧密的问题。造成这一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中小学历史科是社会学习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归结点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历史学科;终极目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

The Final Goal of History Teaching in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Abstract:The War for Independence and drawing up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 are two important events in early American history.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of China treat them as relatively pure historical contents, focusing on their macroscopic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history of the world. While American textbooks, by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nation, political thoughts and systems, as well legal system in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try to highlight American national spirit,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and civil rights, all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American citizenship.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s textbooks and American ones is that in the curriculum of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history is an interrogated part of social studies, which aim at the education of core American values and citizenship in order to encourage American youth to participate in American politics.

Key words: the final goal of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of citizenship

美国建国的两大事件,即独立战争[2]和联邦宪法的制定是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被归纳到“美国的创立”之主题下进行统一讲述。我国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均给予它们重要的地位。 但是,两国对此内容的处理和分析存在不小差异。一方面,因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世界史和美国史分编,故有较大篇幅把美国建立的过程叙述得远为详尽;另一方面,关键在于两国对这同一历史过程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目标有不同理解。

一、 强调美国革命的文化和民族基础

美国历史教科书在叙述美国革命的背景时,注意突出英国北美殖民地的“文化转型”问题。它们把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的广泛传播作为重要点加以介绍。这些思想对北美殖民地影响很大,开启了那里的“启蒙运动”。这一运动在北美殖民地所呈现的特点是:世俗学术思想较快取代宗教思想而占据上风。代表性事例包括很多著名大学的建立和转型。1636年哈佛大学建立,1701年耶鲁大建立,最初它们的课程设置都仿照牛津大学等英国大学,主要培养宗教人才。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它们转变教育方向,录用更多具有启蒙思想的学者和教授,主要培养世俗人才。到18世纪50年代,这两所名校的毕业生只有少数成为教士或牧师。新建立的费城学院和国王学院[3]也都注重对世俗人才的培养。

美国历史教科书特别强调美国革命的思想根源,对“大觉醒”(Great Awakening)给以浓墨重彩的叙述和分析。实际上,18世纪40年代北美殖民地的宗教思想界已悄然发生变化。虽然当时北美殖民地人民信仰新教,但很多人在清教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之下感到压抑。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加尔文派教义中上帝对个人命运的“前定说”日益遭到北美人民的怀疑。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从新教教义中发展出新思想,他并不否认“前定说”,但强调“上帝对个人的‘好动机’必有好回报”;“人虽有罪,且具有半动物半魔鬼的属性,但最终可以获救”。这些说法使北美人民茅塞顿开,导致了他们的“大觉醒”,他们认识到:第一,违背新教权威不一定会遭受天罚(damnation);第二、宗教信仰与世俗知识并不矛盾,那些因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产生“罪恶感”的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解放。到18世纪,很多清教徒开始相信“上帝已经赋予人们通过发展自己的信仰和出色工作选择获救方式的自由”。这一信念与启蒙思想家“所有男人和女人是有能力主动塑造自己命运的有理性的人”的思想相吻合,清教中的这些新思想开始直接为北美人民的世俗追求服务。

美国历史教科书对“大觉醒”的历史影响评价很高:“大觉醒实际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national)事件”[4],以前彼此分离的新英格兰、中部殖民地和南部的不同历史开始交叉和贯穿起来,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启蒙思想家弗兰克林深受大觉醒的影响,1754年就有了建立殖民地联盟的计划,某种形式的北美殖民地联盟开始酝酿,以共同处理殖民地面临的相似问题。总之,“大觉醒”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共同意识的产生。虽然他们大多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苏-爱人的后代,但已开始意识到他们拥有共同利益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1750年左右,描述北美殖民地某些特征的词,如“美洲的”“美洲人”等开始出现在北美殖民地的英语词汇中。

二、突出引发“美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美国历史教科书认为,导致“革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涉及一个核心问题--英国对北美殖民地肆意征税的象征意义。1764年英国的《食糖法》(The Sugar Act),特别是《印花税法》(Stamp Act) 的颁布造成殖民地民怨沸腾,就像“达到沸点的水壶”。北美人民的反应之所以如此强烈和一致,原因在于:这些税法对1765年正经历经济危机的殖民地无疑是雪上加霜,对殖民地的法官、商人、报刊编辑和酒馆老板等的生意打击严重,使殖民地人民深切感到“可怕的税务负担与压迫”[5]

在英美双方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中,核心问题是“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北美殖民地对英国反抗的性质,实际上是前者要求保障自己作为英国臣民的权利。在英国统治下,殖民地男性公民有权在本地民众大会中选举,但无权参加英国本土的选举。殖民地人民认为,英国议会中既然没有殖民地的议席,英国就没有向殖民地征税的权力。英国政府却断然否定“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的说法,认为:殖民地人民已经拥有“实质上的代表权”(virtual representation)。而殖民地人民坚持要求的是“事实上的代表权”(actual representation),强调殖民地人民必须与自己的政治代表有直接关系。[6]

美国历史教科书指出:这一核心问题又使殖民地因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而震怒。英国议会通过《营房法》(Quartering Act),要求殖民地为新派驻到殖民地的英军提供住房和粮食,在殖民地人民看来,这无异于一种间接税。 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认为英国常驻军是对殖民地人民自由的巨大威胁,英国政府正在策划巨大的“阴谋”,剥夺殖民地作为“英国臣民”的自由。结果,很多“美洲人”开始感到印花税是英国对殖民地人民权利最粗暴的践踏,如果购买它,就等于放弃自治政府(self-government)的原则;另外,他们认为,我们既然是“英国臣民”,就应享有与宗主国人民平等的"英国人的权利"。

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强调:英国破坏权力平衡的“暴政”和“居高临下的态度”使北美殖民地无法忍受。英国的政治制度在理论上存在各种权力的平衡,如王室、上院和下院的设置;殖民地政治结构中的总督(governor)、议会(council)和民众大会(assembly),也看似井然有序,“美洲人”在潜意识中是默认这种制度的。但是,现在他们开始担心英国的这一系列法案正在破坏这种平衡,特别是英王的专制使殖民地不能容忍。弗兰克林作为殖民地驻伦敦代表报道了英国一位高官的说法:“国王命令就是国家大法(LAW OF THE LAND),必须绝对服从”,并特别提醒“英国正在加强王权和集权,牺牲殖民地人民的自治权,并用常驻军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最让殖民地人民无法接受的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如同成人对待孩子般的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傲慢态度, 因为英国人一直认为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平等的要求不过是“幼稚孩子”的胡闹。“美洲人”则认为:殖民地早已发展过自己的童年阶段,再也无须完全依靠“母国”生存。弗兰克林认为:“殖民地基本上已经形成为人口众多、强大到足以摆脱任何在他们身上强加枷锁的国家”。

美国历史教科书特别指出:18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的几个英国法案终于促发争取独立的美国革命。1766年,英国颁布法律,其包涵的关键概念是:殖民地处于从属地位,要服从、要受到管束;英国议会可以任意颁布任何法案来约束北美洲殖民地及其人民。这条法律突显出英国人和殖民地人民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比如对“宪法”(constitution )一词,英国人的解释是:“它指通过长时期发展出来的、把全民族统一起来的法律、习惯、制度等的总合” (the totality of laws, customs,and institutions that had developed over time and under which the nation united);北美殖民地的理解却是“它必须是一部成文法或是一份解释明确的契约,用以限制政府权力;违宪的法律(unconstitutional law)不具效力”。1767年,英国政府又颁布《唐森税法》(The Townshend Revenue Acts),要求对外来进口货物如玻璃、铅、油漆、纸和茶等在进入殖民地市场前在海关和港口征税,目的是用这个"外税"来缓解殖民地对印花税等"内税"的愤怒,并解决英国国内的预算困难。更可恶的是,英国财政大臣唐森(Charles Townshend)本人是个花花公子,态度傲慢,把殖民地人民当小孩耍弄。这一条例损害了北美殖民地的利益,唐森的傲慢态度更激怒了殖民地人民。

共同利益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使北美殖民地产生建立某种联盟的想法。1765年,它们成立印花税委员会,九个殖民地的代表在纽约开会;1768年,麻萨诸塞发出给其他殖民地的传阅信,指出《唐森条例》是“对天赋人权和宪法权利的侵犯”。 虽然殖民地人民内部对英国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在英国征税问题上基本相同。忠诚王室派的态度,正如费城一位律师所表达的:“我们应当像负责任的孩子一样行事,即使受到我们所深爱的父母的抽打”,虽认为英国议会虽然有权力规范殖民地的贸易,但是无宪法权力向殖民地征税以提高英国的岁入[7]。温和反对派认为:“如果我们‘美洲人’被没有我们代表在内的英国议会征税,我们就不是英国人,而是奴隶”。1773年,英国颁布的《茶叶法案》(Tea Act)引发了更大危机,因为一方面它体现了英国议会对东印度茶叶贸易的垄断;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英国议会以后可以随时把这一作法推广到殖民地的其他行业。但是,到目前为止,北美殖民地还没有产生独立的念头,只是要求抵制英国政府的“违宪”行为。

三、引发革命的导火索

英王和国会坚决持对北美殖民地的绝对权力。波士顿倾茶案发生后,英王乔治三世说:“我们必须管束他们,否则他们会彻底地恣意妄为”。美国教科书分析道:英国顽固态度的背后是欧洲人的傲慢心理,在他们眼中“殖民地人民低我一等,我们拥有你们”(Colonists are inferior. We own you)。英国《强制法案》(Coercive Act)和《波士顿港法案》的颁布透露给殖民地人民一个更强烈的信息--英国议会实际上是把北美所有殖民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惩罚。这些法案规定:殖民地不赔付茶钱,就永远封锁波士顿港;加强英国殖民地总督的权力;约束殖民地人民的政治权利,削弱殖民地市政会议(town meeting)和议会(council)等机构的权力,原来由殖民地人民自己选举的官员,现在改由英国指派,等等。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它标志着英国殖民地政策的急遽变化,从原来的立法和严格管理转为把殖民地反抗者作为罪犯对待,从劝说与和解转变为强迫和惩罚。殖民地人民对英国1774年初颁布的几条强制法令忍无可忍,称它们为“不可容忍法案”(Intolerable Acts。 美国历史教科书对独立战争的一种解释对我们来说比较新颖,它说: 所谓的“美国革命”,实际上是“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关系的革命”。北美第一次大陆会议决定,各殖民地采取共同利益下的共同行动,即使最保守的观点也要求对大英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检修”。 正如约翰·亚当斯几年后回忆时说:“战争开始前,革命就已经在人民的头脑中、在殖民地的联合中完成了”, “虽然英国人和殖民地人民都还未意识到,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开始了”。[8]

美国历史教科书特别强调导致独立战争爆发的两个关键事件。其一, 1776年英国准备派黑森(Hessian)雇佣军到殖民地进行镇压,他们惯于抢劫和强奸的昭彰恶名吓坏了殖民地人民;其二,潘恩《常识》的发表。该小册子反对英王专制,主张殖民地彻底独立,声称“建立我们自己的政府是我们的天赋权利”(A government of our own is our natural right )[9]。《常识》以“简单的事实,平实的声辩和基本常识,告诉北美殖民地人民──英国政体的两个基础即贵族制和君主制都不适于北美殖民地”。在最关键时刻,这本小册子畅销15万册,对北美殖民地大众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终于,各殖民地在共识下凝聚起来。他们超越种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界限,形成一种“民族主义”情感;他们通过报纸、传单、小册子、记者委员会、社团组织、群体抗议活动等,发现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培养了新的“美洲”身份认同(identity),要求脱离英国,建立自己的“共和”政府。如果没有这个认同,他们就很难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因为这在法理上是一种可以定为死罪的“判国行为”,更何况他们要脱离的是当时的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四、对《独立宣言》的评价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局外人的角度,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宏观历史影响评价很高。课程标准初中教科书评价道:“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10]高中课程标准教材的评价更高一个层次:“《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件,它不仅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崭新国家的诞生,更重要的是,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它宣布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 [11]

美国教科书评价《宣言》时,借用杰斐逊的话说:“我自己并不是在发明什么新思想,不过是把有关这个主题的常识用最平实、最坚定的语言摆放在人类面前;我们只是通过《宣言》表达美洲人的思想”。教科书分析道:《宣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要证明任何民族都有进行反抗的抽象权利,阐发了殖民地人民开创自己共和制政府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解释殖民地被迫行使第一部分中所列权利的理由。关于《宣言》的历史意义,它是这样表述的:“两百多年来,《宣言》对革命权利的陈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令我们感到比较新鲜的是,它特别指出:美国革命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具有三种“史无前例”的“不寻常”之处:第一,革命通过有条不紊的方式郑重解释并证明革命者自己的自然权利;第二,革命的实质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抛弃;第三,殖民地用自己的权威建立起自己的新制度。至于“美国革命”的后果,它指出,首先是北美殖民地取得独立和自由;其次是获得了广袤而富庶的土地;再次,促进了日后美国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此外,其国际影响是在紧接着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吸收了美国的精神,世界其他地方的被压迫民族也以美国为榜样。[12]

至于美国革命的主要动因和目标,美国史学家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美国革命不同于其他国家近代革命的特点在于,几乎所有近代革命都是由民族主义引发的,都以获得独立为结局。而在美国革命的动因中,殖民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比“民族主义情感”分量更重;殖民地政治联合的首要目标不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国家,而是要通过战争取得各自殖民地的独立与自由,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是在北美人民与英国的矛盾和战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在战争之前形成并巩固的。” [13]

五、邦联时期美利坚民族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巩固

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篇幅所限,对独立战争和宪法制定之间这段历史过程的关注重点有所不同,突出的是邦联体制的缺陷。美国历史教科书则不惜笔墨,详细叙述了战争和邦联时期美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殖民地的社会与文化迅速从宗主国独立出来;殖民地的新教教会与英国和欧洲的教会日益疏远,并进行了改革,形成本土宗教;民族主义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的教科书和韦伯斯特 (Noah Webster)的新英语字典和《拼写册》等,都大力弘扬北美文化,把美洲语言文化与英国本土语言文化刻意加以区别;抓紧撰写自己的历史,1787年第一部美国史教科书问世;两年后,又出版了《美国地理》。19世纪70年代,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成立,目标是“发展一个自由、独立和正直民族的利益、荣誉、尊严和幸福”(to advance the interest,honor,dignity and happiness of a free, independent and virtuous people);出现了一批培养民族主义精神的大学,如1784年建立的哥伦比亚大学。18世纪80年代,虽然美国还远非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很多人仍然把忠于本州置于首位,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所有州都有共同利益的存在、对共同遗产的认同和自豪感,“出自多元”成为这个新生国家的座右铭。[14]

六、介绍对1787年宪法的不同评价

对于1787年宪法,我国课程标准高中教科书给予了很高评价:“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美国是一个崭新的、没有封建传统的国家,美国宪法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与美国的现实相结合,在美国建立起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宪法所确定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15]

对于1787年宪法,美国教科书则更多地介绍事关民权的《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它们认为:《权利法案》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美国联邦政府控制公民的权力进行了有效限制;不许建立官方宗教;公民拥有言论、出版、集会、请愿的自由;有携带武器的自由;限制政府在私宅驻军的权利;限制政府随意搜查或抓人的权利;司法领域强调要遵循“适当的法律程序”;保留给州政府一定的权利,等等,自认为:“这些条文成为全世界崇拜的美国政治传统的一个方面;《权利法案》是反联邦主义者(Anti-Federalists)最重要的宪政遗产” [16]

美国历史教科书的突出特点,还在于它告知美国中学生,实际上美国政治学界和史学界对自己国家的根本大法一直存在不同的评价和解释,并客观扼要地介绍了各主要流派及观点。首先是进步主义史学,亦称“政治的经济解释学派”,代表人物是彼尔德(Charles A. Beard)。他在代表作《美国宪法的经济观》(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中提出经济利益说”,坚称宪法制定者受经济利益驱动,主要目的是用宪法保护“富有者的财产和商业利益”。他详细叙述了长期以来美国穷人和富人之间、农民和商人之间、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认为正是因经济因素产生的种种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美国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些矛盾包括:政治上官僚主义与民主制度之争;经济上富者和穷人的斗争;社会上过度特权拥有者与无特权者的矛盾;地域上西部、东部、南部不同利益的冲突。至于宪法的实质,他认为是“恶人”与“善人”两大主要利益集团斗争的产物,前者把权力交给少数人为自己的特殊利益服务,后者代表大多数人利益,要求建立人民的政府。但该学派在美国史学界早已失去影响力。 再一派是“实用主义说”。历史学家布斯丁(Daniel Boorstin) 在《美国政治的特质》(The Genius of American Politics.中指出:美国人不喜欢抽象的哲学思考,崇尚实用主义,追求实际问题的解决。宪法制定者们是讲求实际的人(practical men), 他们“在满足于具体的经验中,摆脱各种各样思想学说的影响”。还有一派学者主张“自由主义思想说”,认为美国宪法表达了英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美国宪法的核心思想来自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它以天赋人权为基础、倡导三权分立;宪法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蓝图[17]。历史学家贝林(Bernard Bailyn )则主张“古典共和主义”(Classical Republicanism)说。他认为美国宪法的理论来源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共和主义”,特别表现在古代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普鲁塔克的思想中,它在古典西方政治中的表现是强调“公民道德”“防止腐败”“公共事务”等概念;在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英国君主制的批判中也早有体现。教科书指出,20世纪后期起,“在美国史学界,美国宪法思想来源的自由主义与古典共和主义融合说越来越有市场”。 拉克维在《原始的意思》(Original Meanings一书中提出双重动机说。他认为宪法制定者的初衷一方面是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用以保护人民及其利益。但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他并没有特别明确指出。[18]

七、归纳和总结美国的宪政发展史

美国的历史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政意识,所以在叙述联邦宪法制订时,特意把美国宪法政治的发展交代给学生,目的是在大致了解历史延续和变化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当代美国政治制度的运作有最基本的认识。这一划分,对中国历史教师在进行美国史教学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阶段(17世纪到1801年):自英国建立北美殖民地的一个半世纪里,在北美实行大英帝国框架下的自治政府(self-government)制度。通过不同的起源,各殖民地逐渐发展出一种彼此相似的制度结构、法律原则和政治理解,最终形成了殖民地宪法。《独立宣言》把这些殖民地转化为独立的州,这些州又各自创立了建立在成文自由宪法基础上的共和制政府,又在《邦联条例》框架下组成松散的邦联。这个政府出于保证外交和军事的目的,表达了萌芽和发展中的“美国的”民族意识。而后,加强邦联和改革州政府的必要性导致1787年制宪会议的召开,最终建立了全民族(entire nation )的共和制政府。

第二阶段(19世纪初-1877年)19世纪前半期,美国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宪政问题,围绕“联邦的本质”的问题产生了众多矛盾,最终酿成内战。内战和随后的重建时期,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增强,连续通过第13、14和15条宪法修正案,当然各州仍然保留管理和规定本州民事问题的权力。

第三阶段(1877-1933年)这一阶段,美国急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引起剧烈的社会变动。有限政府和企业自由财富的骤然增长,对共和主义的自由与平等原则构成威胁。改革者要求政府规范和约束经济市场,控制私人企业的势力,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邦政府进行了很大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但是,经典的自由宪政主义仍占统治地位。

第四阶段:新政至20世纪50年代。新政开始了美国版的官僚集权化趋势,联邦政府侵占了很多原本属于州的权力。新政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发展为“联邦集权的”“积极主义的”“干涉性”政治机构;总统被赋予更多宪法权力,行政权陡然膨胀。甚至在水门事件之后,总统仍是政策制定和政府行动的核心。美国建立起有管理约束性的(regulatory)福利国家,群体和个人对联邦政府的依赖程度大增,要求它保证公民的基本需求。美国历史教科书特别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初始期的联邦主义制度,甚至损害了美国的宪政主义精神。

第五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又一次改革浪潮。联邦政府对诸如环境保护、消费者福利、职业健康与安全和民权等社会行为的介入,使美国联邦政府又一次得到改造;20世纪60年代以后,司法权力(联邦最高法院)逐渐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越俎代庖,发挥了立法机构的功能,这就更加背离了美国宪法制定者们的原意。

结 语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处理美国初期历史时, 在视角和主要关注点方面均有所不同。

中国把美国初期的这两大事件作为相对纯粹的历史内容进行处理,主要关注它们对美国和世界的宏观历史影响。美国中小学历史科是社会学习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其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与我国有所不同。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谈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时特别指出: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学习美国历史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对国家的起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能对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考察;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具备这些素质的公民是有效地参与政府的民主过程,在全体公民身上实现美国民主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19]美国历史课程则希望通过这段历史,追述美利坚民族、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等的起源与发展,更加关注此历史过程中所体现的立国精神、宪法政治、公民权利等与公民意识联系紧密的问题。“自由”“平等”“独立”“尊严”“天赋人权”“宪政”和“纳税人权利”等概念频繁出现, 凸显出美国公民权的核心概念。 总而言之,美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反映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权利及义务的教育,激励美国青年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清楚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版本的美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都一律附录有美国《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及所有修正案的全部原始文本和美国历次总统大选的选情分析等相关史料。

注释:

1. 陈其:《史海萍踪》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405页。

2. 美国史学界一般把“独立战争”称为“美国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革命、邦联时期到1787年宪法的制定,构成“美国的创立”这一历史过程。

3. 分别为后来的宾州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4. 法拉佛等:《出自多元: 美国人民史》(John Mack Faragher , Out of Many: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7),.137页。.

5. 法拉佛等:《出自多元: 美国人民史》,.154页

6. 同上,155页。

7. 法拉佛等:《出自多元: 美国人民史》.157页。

8. 玛克·卡尼斯等:《美利坚民族》(Mark C. Carnes and John A. Garraty,The American Nation. Pearson Longman: New York, 2006),106页。

9. 同上,114页。

10. 《世界历史》九(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007年.76页。

11. 《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007年,27页。

12. 玛克·卡尼斯等:《美利坚民族》,116页。

13. 同上,133-134页。

14. 玛克·卡尼斯等:《美利坚民族》,137-138页。拉丁文E pluribus unum,英译为 from many, one。 故有美国当代历史教科书采用Out of Many(出自多元为书名。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007年, 53 页。

16. 法拉佛等:《出自多元: 美国人民史》,213-214页。

17. 此派应当属于反映美国价值观的主流派。

18. 玛克·卡尼斯等:《美利坚民族》,148页。

19. 陈其,《史海萍踪》,405页。

主要参考文献:

1.法拉佛等:《出自多元: 美国人民史》(John Mack Faragher, Out of Many: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7)。

2. 玛克·卡尼斯等:《美利坚民族》(Mark C. Carnes and John A. Garraty,

The American Nation. Pearson Longman: New York, 2006)。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世界历史》九(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版,2007年。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007年。

2011-05-19 人教网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