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生长高峰期:那些“最不靠谱 ”的大剧院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9:45
那些“最不靠谱 ”的大剧院们……

作者: 文|陆爽 图|本刊资料库 2008-03-21 11:56:00 来源:

  • 已有评论0
  • 发表评论
  • 收藏
  • 推荐给
  • 打印
  • 字体: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总是备受争议。保守的建筑评论家一贯喜欢大肆抨击那些风格前卫的建筑师和他们那奇形怪状的建筑,指责这些建筑“造价昂贵、华而不实,是对空间的巨大浪费”,还给设计它们的建筑师扣上了一顶 “追星建筑师 (starchitect)”的帽子。但现实是,通常评论家批评的东西都是大众所喜爱的。原因很简单,生活已经很单调了,为什么还要拒绝有趣的东西呢?


  2008年的北京,中国人意外地发现在市中心出现了一个“大蛋壳”,当男女老幼争相去参观这个充满戏剧性的超椭圆体时,人们发现原来剧院也可以如此充满戏剧性。这就是设计师保罗·安德鲁的目的。很难说国家大剧院是否会在多年以后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但是,至少,他引起了大家对“大剧院”这样的公共建筑的关注。“大剧院”这样的建筑,原本与音乐和宗教密切相关,讲究古典主义的“永恒”与“伟大”,而现在这样的艺术风格正在受到“新新人类”建筑师的颠覆。具有破坏力的大剧院建筑正在各个国家上演。看一下,此时此刻,还有哪些新建的大剧院正在“颠覆之路”上奔腾着。

广州歌剧院:两块砾石的音乐之舞

广州歌剧院主大厅

广州歌剧院外观

 

  如果说通常意义下,建筑师是在混乱中建设秩序, 那么被称为“解构主义大师 ”的扎哈 ·哈迪德则一贯被评价为是在秩序中创造混乱。不过即便如此,在广州歌剧院这一项目中,哈迪德可并没有只表现出她离经叛道的气质,相反,她说:“单纯追求建筑艺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社会任务就无法产生伟大的建筑艺术”。在广州歌剧院所有参选的设计方案中,哈迪德的“圆润双砾”方案被评委会认为是最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

  预计将于今年年底竣工的广州歌剧院,其主体建筑就像是一大一小的两块砾石,未抛光的暗灰色水泥外饰面色调暗哑,内敛冷峻的体观使得其看上去有种被河水长期冲刷、打磨后的质感。哈迪德用这样的建筑造型与从歌剧院旁边流淌而过的珠江进行对话,让人联想到河水不断冲刷砾石的动态效果。这正体现了哈迪德在建筑设计中不断探索“动态构成”的观念。无论是她设计的为其赢得巨大声誉的香港山峰俱乐部, 还是著名的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哈迪德都在以一种独特而抽象的方式来表现建筑的“动态构成”。

  从天空中俯视,广州歌剧院的形态又像是两座沙丘,与珠江新城中其他光鲜夺目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看到一种勒·柯布西耶的粗犷主义风格。也许这与哈迪德的童年成长环境有关,这位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建筑界最高奖“普里茨克”的女建筑师1950年生于巴格达,伊拉克南部那粗枥、广阔的自然风貌已深刻地烙在了她的记忆里。

 

广州歌剧院内部

   “大砾石”内的剧院主大厅能容纳1800人,观众席看台采用全球首创的“双手环抱”式,而剧院舞台借助先进的工程控制技术,台口可以左右、上下自由伸缩活动,提供多样的舞台效果。建成后的广州歌剧院将跻身中国三大剧院之列, 能适应各种演出需要。据估算,广州歌剧院的用钢量将会是国家大剧院穹顶的两倍,看来这必定是一个会给广州市带来巨大震撼的厚重建筑。

迈阿密新世界音乐厅:一个冻裂了的马戏团帐篷

迈阿密新世界音乐厅夜晚外观

  作为新世界交响乐团的拓建工程,迈阿密海滩市的新世界音乐厅(New World Symphony Hall Miami Beach)由被称为“反理性主义大师”的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预计将于2010年正式落成。这次盖里把他那招牌式的波浪线条和金属材质从室外搬到了室内,整个音乐厅的外观则呈简洁的长方形。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横跨音乐厅正外立面中央,就像是舞台的幕布,与外立面略微倾斜的两端和突出的房顶共同合围出一个类似于舞台的结构。

  音乐厅共6层。内部,一个个有着不锈钢外层的曲面立方体交叠堆积,看似混乱却巧妙有序地创建分隔出化妆室、排练室等内部空间。从音乐厅外面看去,盖里仿佛是把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重新解构组合后,再缩小排列在一个白色的长方形建筑内。

迈阿密新世界音乐厅内部

  主音乐厅有700个座位,不同于传统音乐厅内部舞台在前方,观众席由低到高正对舞台排列的马蹄形布局;盖里把舞台放在了中央,被四周由低到高排列的观众席所包围,这样,整个音乐厅内部布局就像是一个四合院,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缩减了许多。音乐厅内部的上方与四周也都布满了曲面立方体,让整个空间显得颇具神秘色彩。有人评价说,新世界音乐厅的内部看上去就像是个“冻裂了的马戏团帐篷 ”。不过为了保证音乐厅具有最好的音响效果,每一个立方体的大小、排列方式及角度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迈阿密新世界交响乐团是美国唯一一个管弦乐教育机构,以传授古典音乐知识为主要任务。乐团的创始人兼艺术总监麦克尔·托马斯当初选择弗兰克·盖里为乐团设计新音乐厅的时候,曾受到众人的质疑。对于一个传统的音乐教育机构来说,请一位风格前卫的建筑师来设计乐团的新音乐厅是不是显得太冒险?即使如此,托马斯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迈阿密新世界音乐厅内部

  不同于卡内基音乐厅那种所有演出只有少部分观众才能看见的具有阶级分隔意识的密闭形态,新世界音乐厅是开放的,很好地体现了新世界交响乐团的教育性质。音乐厅外立面的左侧是一个高分辨率电视墙,利用最新的Internet2技术,所有音乐厅内部的演出都能通过电视墙实时播放,公众在音乐厅外面也能欣赏。恰恰是充分体现了“平等”这一现代精神,音乐厅逐渐被原本充满质疑之声的公众接受。


迪和查尔斯·威利剧院:凝固的瀑布

 

威利剧院白天外观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迪和查尔斯·威利剧院((Dee and Charles Wyly Theatre以下简称威利剧院)处于达拉斯表演艺术中心,将是人们走进表演艺术中心后看到的第一个建筑。从远处看,剧院就好像是漂浮在半空中,那是因为一层楼的剧院大厅都是由玻璃幕墙合围而成。一层楼以上,一根根竖直的哑光钛金属条修饰的外立面呈现出丰富的质感,看上去就像是凝固的瀑布。

  相比起库哈斯其他风格激进的建筑,威利剧院的外观看上去却仿佛温和得多,显得并不那么库哈斯化。不过每一个走进达拉斯艺术中心的人,当看见威利剧院的外立面能像舞台幕布一样缓缓提升时,相信都会惊叹不已。

 

威利剧院主大厅内部

REX_Wyly_aerial night

  在威利剧院中,库哈斯完全打破了以往剧院内各功能性区域的布局方式。他让剧院大厅独占一层,而化妆间、排练室、办公室等区域则被放在二至十一层,地下一层用作停车场。这样,整个剧院的附属区域对核心区域(剧院大厅)形成的是一种竖直、立体的包围,而不是传统剧院中附属区域在平面上围绕舞台建设的形式。

  透过玻璃外墙,观众既能看见表演艺术中心外达拉斯商业区的繁华,也能欣赏艺术中心内的自然美景,而剧院外的人则可以看见剧院内部的观众和演出。一时间,表演者与观看者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剧院内,舞台上的人相对舞台下的人是表演者,而从一个更大的空间看,剧院内的所有人相对剧院外的人又都是表演者,但同时剧院外的人又丰富了剧院内观众的舞台体验。这时, 你才会感叹,原来库哈斯还是那个随时都企图颠覆传统的荷兰裔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