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小学女孩子的舞蹈鞋:冯道的为官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2:48:18

 

[摘要]   冯道是五代时期历事四姓五朝十主的"不倒翁",后世多加贬斥.考察史料,其实冯道在当时辅政期间政绩突出,为当时社会和百姓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冯道于乱世之中仍可在官场陶然自处,久居高位,实属罕见,值得研究.

[关键词]  冯道    乱世   以民为本   与物无争   事当务实

  一.冯道其人及对他的赞贬

      冯道(公元882--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生于唐朝末年,卒于五代后期,其一生基本与五代相始终.冯道出生农家,自幼好学善良,成人后从政为官,先后服务于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他正逢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群雄争霸,武夫当政,皇帝像走马观灯一样变换,改朝换代成了家常便饭.生活在这样一个生命毫无保障的时代,灾难随时可能降临,特别是处于权势之争的朝丞们,更是危在旦夕,少有能全身者.但冯道却能以73岁高龄寿终正寝,而且位不离将相,三公,三师,真可谓前所未有.

     然而千百年来,史学家对冯道褒贬不一.在五代当时主要是赞誉他,而从宋朝以后则多为贬抑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后人对冯道的评价:

     后周,宋初名相范质这样评价冯到:"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不可转也."[1]

    薛居正说:"道历任四朝,三如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丞之体."[2]

     <<资治通鉴.后晋纪>>这样形容冯道:"临难不赴,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

     欧阳修在列举了一个李姓妇人被人拉了胳膊愤然断臂的故事后,慨叹:"呜呼!士不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并称冯道为"无廉耻者".[3]

     司马光也以纲常名分为武器,对冯道进行了严厉的讨伐:"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今道尊宠则寇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默,窃位素餐,国亡则  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4]

                            二.人生观及为官原则

(一)积极入世

         冯道能历任五朝,又能以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正与其人生之道有密切的联系.而冯道的人生之道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有机结合,其中儒家为主干,佛道为基础,起滋养和培育主干的作用.

      提到儒家,我们应该清楚,儒家的基本主张其实在<<大学>>中已表达的很明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家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具体可以这样理解:人生之道是纯洁自己的心灵(明明德),为社会民生做贡献(亲民),最终使自己达到至善的境地(止于至善).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习研究获得人生和社会的知识伦理(格物致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诚意正心),养成良好的人格(修身),在世俗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冯道的一生也正是在儒家的基本准则指导下完成的.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到,儒家认为君子贡献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式是从政,即治国平天下.况且冯道颇有颜回的"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精神,并准备积极入世.[5]

       除此,五代时期,武人控制着中国政治,所有的社会规范都失灵了.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即政变,暴力,屠杀,掠夺,社会由唐朝大度儒雅退为弱肉强食的虎狼之丛.社会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深重,面对无序无望的时代,很多人偾世疾邪,出世而去,修仙悟道.而冯道却未被佛道的精神世界所吸引,而是吸取其慈悲,度众的一面,精进有为,积极入世,参与政治.加之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是政治,五代社会动荡苦难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政治被武人控制,要减少武人政治的弊端,保证统治秩序,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政治,于是冯道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仕途生涯,而且在他出世前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体现在他的一首诗中"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6]不幸的是,冯道身逢乱世,随李唐王朝的灭亡,失去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只好象当时大多数文人一样去藩镇充当幕僚.文人们不过仰人鼻息,为人装潢门面而已.在这样的险境中,冯道仍能奉行"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7]的信条,并没有乱世而失去信念,始终保持高尚的节操,遇事心境平和,乐观积极.也因此,冯道一生或夹持军中,或沉浮宦海,始终保持着他的声望.

 (二)以民为本,利于社稷.

         冯道出生农家,从祖上到父亲,或为农,或为儒,久在社会低层,深切了解下层人民的苦困,所以居官"能自刻苦为俭约"[8],并尽其所能安养百姓.孟子曾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即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孟子还认为:"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10]而身在朝代频繁更迭的五代时期,冯道深知"社稷为重君为轻"之理,一旦国君不能安民养民时,他就奋力为之.李贽在<<焚书>>中也称许冯道"宁受历事无季之耻,而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要皆有一定之学术,非苟苟者."是的,冯道为官是有思想原则的 ,他坚守的政治道德准则是:"从道不从君"(荀子语),民利高于君利,一姓一君的兴衰荣辱,与安民养民保社稷相比,乃是次要之事.而且在当时那种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和先进与落后之分的纷纷乱世,冯道带领大臣"咸与维新",可以让中原人民免遭许多生死存亡的痛苦.从实际效果看,冯道的行为也确实起到了有利于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宁的作用.

        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五代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政治动荡,军阀当国,文化遭到践踏并被边缘化,且经过唐末战乱,大家族被瓦解,个体家庭成了文人生活的基本单位,这样文人自我实现的一个基本环节就被弱化了 ,文人们不能像魏晋时期的士族一样,通过治理大家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加之人生情感寄托和自我实现的基础薄弱,而直接参与政治的渠道并不畅通,于是很多人出家修道,追求心灵的永恒解脱,这也是五代为什么佛道兴盛的原因之一.当然冯道也染儒佛道思想,然并未出家,而是吸收了其中人应行菩萨道,在悲悯众生,帮助众生中实现觉悟快乐和自在,这是冯道以民为本的又一依据.同时,冯道从佛教的禅定修炼方法中拥有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深刻的洞察力,从道教中获得了豁达乐观与和光同尘的应世智慧,使其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救民的方法,而且也正是这些佛道思想无形中滋养了冯道儒家的亲民主张,进而保障了冯道为官之途的畅达.

                               三.冯道为官的实践方式

(一)廉洁奉公.

          冯道出生贫寒,"世本田家,状貌质野,朝士多笑其陋","为人能自刻苦俭约","平生甚廉俭".早在冯道任掌书记时,他在军中就只搭一间茅草房子居住,礼拜内不设床席,在地上铺些柴草而已.发下薪俸,就买东西和奴仆们在一个锅里做饭吃.战争中,将军们掠来美女,有送给他的,他都安置在别屋,然后设法送其还家.此举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头可谓善莫大也.[11]

        在冯道当了翰林学士之后,有一天得报他父亲死了,就急忙徒步从洛阳望景城老家奔丧,他日夜赶路,夜里瞅着星星望北走,就连衣服行囊都是家里打发人后来送的.

         回到景城,正赶上闹饥荒,冯道把身上带的钱全都周济了乡邻.地方官员得知他回归故里,送来了礼物,冯道一概拒收.在家守孝期间,冯道亲自下地耕作,还在夜间悄悄为家中无劳力的人家耕种."其人后来愧谢,道殊不以为德."[12]

        冯道生前嘱咐家人在自己死后,"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以蘧   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祭以特羊,戒杀生也,当以不害命之物祭."(这是冯道在其<<长乐老自叙>>中留下的遗嘱,死后薄葬.)[13]

        冯道为官二十多年,身居高位仍几十年如一日地过着俭朴的生活.这恐怕正是冯道侍五朝而人无闲言的原因之一吧.

(二)不谄上,不骄下.

         冯道为相二十余载,报国忠君之心时刻有之,绝非阿谀逢迎之辈,且其涵养之高,实在少见.

       <<新五代史.冯道传>>记述了一件事:"水运军将于临河县得一玉杯,有文曰'传国宝,万岁杯',明宗甚爱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明宗问之,道曰:'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故曰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明宗武君,不晓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讲说一其义,嘉纳之."如果是常人,正好趁机说一套谶纬,祥瑞之类的阿谀之言以献媚取宠,而冯道则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观点明确,劝帝不应以珠玉为宝,应以仁义为宝."这里冯道的出发点是爱人,承认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施行仁政,富民强国,可见冯道为政的良苦用心.

       在冯道任宰相期间,大臣任赞背后讥讽他,他并没有挟怨报复,而是晓之以理以至"赞大愧焉"[14].大臣李琪恃才倨傲,冯道以事实折服之,"使琪顿至折角";甚至在镇守同州时,有人在牙门外骂他,冯道却说:"此必醉耳,因召入,开尊设食,尽夕而起,无挠愠之色."[15]这种雅量,若在常人,大概不会有.

 

(三)团结谦让

         冯道"为人清俭宽弘",能顾全大局,不计小嫌,也帮助别人搞好团结,友好相处.当初冯道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时,曾经调解了李存勖与郭崇韬的一次冲突.那时"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另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16]

      冯道位高权重,但他并不贪恋权位.晋高祖石敬瑭对冯道极其敬重,将中书院的大印交给他,"事无巨细,悉以归之".然而冯道反而对中书院权力过于集中,觉的不妥,就上表"请依旧置枢密使","庶分其权".在辽住主北撤时,恒州汉兵起义,驱逐契丹守将麻答"众推道为节度使.道曰:'我书生也,当奏事而已,宜择诸将为留后 '."在五代,许多很有权势的重臣结局常常很悲惨,像郭崇韬,安重海,王峻等,都是权柄太重,又不知谦抑多让,致使君主猜忌,而遭杀身之祸.但历代君主对冯道的信任却长盛不衰,冯道能活到高寿,得到善终,这与他有谦让的品德的确分不开.

(四)果断能干

       冯道有才干,有智谋,能写文章,能办事.他重视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他大力提拔有才能的"孤寒之士".当时"诸经舛谬"[17],他就与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冯道还善于操办重大事务,唐明宗李嗣源,晋高祖石敬瑭,周太祖郭威死后,山陵使一职都是由冯道担任,嗣君都请冯道来操持隆重而繁重的丧事.冯道不会领兵打仗,但却能出谋划策.<<五代史阙文>>说,汉隐帝时,河中李守贞,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联兵叛乱,形势危急,枢密使郭威奉命平叛,他在出征前就向冯道请教进讨之策,结冯道的计策帮助郭威大获全胜.

     冯道的美誉也远播到契丹.唐庄宗时,冯道"丁父忧,持服于景城.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后来冯道奉晋高祖之命,出使契丹,"将达西楼,契丹主欲效迎,其臣曰:'天子无迎宰相之礼'.因止焉.其名动殊俗也如此."契丹灭晋,耶律德光一到汴京,马上派人到南阳去邀请冯道.

      冯道为人宽宏谦逊,但在关键时刻,却又非常坚决果断.

     晋高祖要派一使者去契丹,而出使契丹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经常会遭到扣押或杀害,故而官员们都畏缩不前,唯有冯道主动请缨:"道与诸相归中书,食讫,外厅堂吏前白道,言北使事.吏人色变手战,道取纸一幅,署云:'道去'.即遣写敕进,堂吏泣下.道遣人语妻子,不复归家,即日舍都亭驿,不数日北行."[19]

     石敬瑭死后由谁继位,冯道做过果断的决定:"帝寝疾,一旦,冯独对.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冯怀中,其意盖欲道辅立之......帝殂.道与天平节度使,侍卫马步都虞侯景延广之义,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乃奉广晋尹齐王重贵为嗣."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子,收作养子,曾任河东节度使,开封尹等职,有较丰富的从政经验.冯道不顾"托孤"之类的小信小义,毅然拥立重贵继位,这是正确的决定.但欧阳修却指责冯道说:"出帝(石重贵)立不以正......晋之大臣,既违礼废命而立之."

(五)勇于谏诤

       欧阳修说冯道"前事九君,未曾谏诤",这并非事实.仅看<<旧五代史>>就记录了冯道四次劝谏之事.

      冯道初入仕途,在军阀刘守光手下,不久就因为直言劝谏,导致"守光怒,置于狱中."后经友人搭救才得以脱身,及事唐庄宗时,当庄宗与郭崇韬发生纠葛时,冯到不顾庄宗之盛怒,直言进谏,化解矛盾.事后人们都佩服冯道的胆量,这在前面已具体说过了.

      后唐明宗,对连年来粮食丰收,四方平安有几分得意时,冯道却说:"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而颠陨.凡为太宁夏者犹是也."这里冯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了治国者当谨小慎微而不应骄傲得意,掉以轻心的道理,巧妙的劝谏了明宗.如果是个阿谀奉承之徒,冯道此时应趁机歌功颂德,而不是给明宗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了.接着明宗又问:"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冯道同样没有给明宗大唱赞歌,而说:"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惟农家为然.臣记进士聂夷中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农于四人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明宗听了点头称是,并叫人记下此诗,常常讽诵,以提醒自己.可见,冯道不仅敢于讽谏君王,并且熟悉民情,关心民生疾苦.在五代,武夫当政,他们多以征伐诛杀为能事,有几个能像冯道这样体察民情,关心民生呢?

      北汉听说周太祖晏驾,趁机大举入侵后周,年少新立的周世宗准备御驾亲征,群臣都反对,但周世宗一意孤行.这时,"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可!'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虽然最后周世宗以自己的胜利证明冯道预测失误,但冯道敢于当庭力争,也是勇气可嘉.一个事事处处为自己考虑,只求保住乌纱帽的人是绝对不会与皇帝针锋相对地论争的.这些也再次证明冯到不是"依违拱嘿"'"窃位素餐"的人.

      当然关于冯道见证的史料在<<新五代史>>,<<宋史>>等均有记录.而且冯道的谏诤主要是劝统治者居安思危,施行仁政,减少杀戮,以达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目的.并且冯道的意见多被采纳,可见其进谏有技巧,其谏与不谏皆因人因事因时而定,真不愧冯道为"审时度势"之人.

四.总评及借鉴

     总之,冯道是五代时期一个严于律己,好学修身,关心当时社会民众疾苦和中华文化传脉的人。五代时期众多的精英出世修道;众多的文人素餐尸位,醉向花间;武人横行,暴虐民生。只有冯道默默执着于以从政的方式,维持社会的运转,减轻武人对社会的破坏,保护中华的文化,践履着基本的做人原则。由此可见,冯道的成功大大赖于他的德行,而非权术。

     其实,五代那段历史,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企业集团大并购的时代。老板们比的是谁的枪杆子多,谁的拳头硬,今天还是称孤道朕的,明天脑袋就可能找不到了。在冯道的职业生涯中,他遇到过一次次兵乱,政变,却一次次活了下来,而且活的还不错,二十四史中有冯道这样际遇的好像不多,所以冯道可谓是一个成功的职业宰相。而今天我们面对的也是一个大并购的时代,收购和被收购不再是电视里的情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如此冯道的经历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无借鉴。

      说实在的,本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再次剖析一下冯道。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冯道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着两个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与物无争”和“事当务实”[20]。

      首先,这“与物无争”可以理解为是清廉,再露骨点就是“不贪”。我们知道攻击冯道的人可以大谈他的不忠,却没有人说他贪,这里面就有冯道的大智慧,因为他对那个时代的现实看的很清楚。要明白,五代那些从草莽到皇帝的人君们,大多也是苦出身,贪官污吏的罪是没少受的,你要从他的兜里偷点东西出来,被发现之后的下场可以想象。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冯到也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就算你处心积虑贪到万贯家业,也可能是给别人当银行,皇帝一抄家或乱兵一来,转眼就没有了,何苦呢!而“不贪”在今天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在职场上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私费公报已经是职场上的惯例了,而玩的更大的多是在销售和采购环节上,一旦职业经理人们掌握了相关环节的控制权,面对经销商的诱惑和自身内心的贪欲,很少能过关的。可见,职业经理人们大可不必控诉国内职业环境如何不理想,先在镜子中好好照照自己的德与行,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坦荡与磊落,自己的才干是否对得起那份薪水,看看自己是否有冯道在特定时代形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再来看冯道的“事当务实”,冯道务的是一个什么“实”呢?他看的很透彻,就是无论谁当皇帝,基本都是一路货色。民间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的疾苦冯道很清楚,他知道百姓对谁当皇帝并不在意,能过几天安省日子就行。而做到宰相的位子,冯道所务的实就是尽量避免战争与掠夺,自己的面子并不重要。正因为他的“务实”,在皇帝群中口碑也很好,老百姓也能安心从事生产了,这样皇帝的日子才能过的舒坦些,要知道皇帝都不傻。当然“务实”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不参与派系斗争,首先自制机不拉帮结派,然后也不参与别人的派系斗争。皇帝给官就当,皇帝不高兴了,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关键时刻,脏活儿累活儿面前也不含糊。冯道端着宰相这个碗,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看的很透。用到当今社会,不搞阶级斗争,关键时刻又能替老板分忧,而且能从公司大局着想,将个人荣辱看的很淡,这样的人老板能不用吗?

     现在中国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能够做到“与物无争,事当务实”就具备了成为一个成功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条件。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当然上面具体谈及的是职场生涯。其实每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在什么领域内,如果能有冯道的修养,时时刻刻为国家百姓着想,尽心竭力。这样的话,我相信他(她)的生活工作还是任何别的什么方面都将艳阳高照。所以,最后我希望每个社会人都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历史的轨迹上也留下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