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地茸胶囊怎么样:[物品器具] 中国古代的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8:30
描述:隋朝旧物
图片:
描述:毡靴和现代的很接近
图片:
描述:唐代的鞋子
图片:
描述:南朝的木屐
图片:
描述:现存于日本的唐代原物,不是复制品.
图片:
描述:下面的鞋子不知道具体什么朝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描述:古代的高跟鞋
图片:
图片:
描述:很想现在的高帮写呵呵
图片:
描述:古代缠足者的梦魇:说到鞋子,就让人连想到古代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为了拥有一双三寸金莲,必须忍受多少痛苦、多少眼泪、多少
图片:
图片:
描述:这个应该是清朝的花盆底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代诗词中的鞋履描写的

赤舄几几

  《诗经.*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嚏其尾。公孙硕*,赤舄几几。狼嚏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德音不瑕。”这里的赤舄,是古代一种复底的黄朱色的鞋。按西周礼制规定,此鞋只准许国王和诸侯在穿冕时才能穿。几几,亦叫“已已”,形容弯曲。这是指*的前端有绚,即弯曲的“鼻”,它是舄上最明显的部分,这里是形容鞋头饰物之盛。这诗是一首讽刺诗。诗中把一位统治者(公孙)比做老狼,步态举重艰难。“硕*”是指大肚子,“德音”指声名,“不瑕”即不好。全诗今译为:“老狼踩着脖子底下耷拉皮,又把它的尾巴踩。这位公孙大肚皮呀,穿着大红勾勾鞋。老狼踩着它的长尾巴,又踩着脖子底下皮耷拉,这位公孙大肚皮呀,他的名声可不佳。”

  赤蒂金舄

  《传经.小雅》:“......之子于苗,选徙嚣嚣,建蒂设舄,播兽于敖。驾被四牡,牡奕奕。赤蒂金舄,会同有绎。这首诗共八段,记的是周宣王大规模举行射猎和会合诸侯的情景。这是最后两段,写大猎后猎物甚多和等待回去;同时歌颂周宣王会合诸侯,选地射猎,十分成功。诗中“赤蒂”是指诸侯穿的朝服前都有块红色熟牛皮制成的蔽膝:“金舄”是指朱黄色的复底鞋,这最后两句,今译为:“金色的鞋子,红皮的蔽膝,诸侯纷纷前来会盟。”

  纠纠葛屦

  《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这里的葛屦,是指古时用葛麻制成的鞋。“纠纠”是形容鞋带纠结缠绕之状。诗中写一位处于奴隶或妾*地位的缝裳女子,一面对高堂的心胸狭窄的女主人发出不满与怨恨,一面又夸自已的穿着和巧手。这两句诗,今译为:“葛鞋带儿纠结状,穿它能够踩寒霜。”

  葛屦五两

  《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两,冠*双止。”原诗是揭露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妹文姜发生暧昧行为的讽刺诗。葛屦,是指葛麻制成的鞋;“五两”,“五”通“伍”,是葛屦相配必两的意思。“冠*”是指古代帽子上的丝带,从两耳旁结在下巴垂下来,也是成双。这两句诗,今译为:“葛鞋两只成一双,帽上的丝带垂双穗。”意为夫妻共体相爱,不应再与他人淫乱。

  罗袜绣鞋随步没

  唐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诗:“......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采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此诗与于唐德宗时。这是诗人为丝织品被大量浪费而担忧所写的诗。诗分三段,第一段说红线毯的制作讲究,质量精美;第二段说红线毯如何好,宣州地方官又怎么讨好皇帝,第三段质问宣州太守知不知民间疾苦。以上几句今译如下:“披香殿有十丈多宽,红线制成的毯子刚刚铺满。毛茸茸的五色丝,发散出香气,毯上的花纹又松又软。美人踏在毯子上唱歌跳舞,绫罗做的袜子和绣花鞋子,都陷在长长的绒毛里。”白居易痛恨封建统治者奢侈浪费,不顾人民生活。在诗中最后责问:“地不知寒人要暖,要夺人作地衣!”这是多么严历的警告。

  丛头鞋子红编细

  唐和凝《采桑子》:“......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窣金丝。无事频眉,春思翻教阿母疑。”此词写少女生活和思春心理。上半段,写上身服饰和闺中嬉戏,下半段,写下身服饰(包括鞋履)和少女烦闷之情。今译如下:“穿着用锦帛编成花丛的云头鞋,行时那用金丝编成的裙子飒飒作响,无事蹙眉只因春情起,那阿母察觉已知儿的心。”

  与郎作鞋履

  唐姚月华《制履赠扬达》:“金刀剪紫绒,与郎作鞋履。愿化双仙凫,飞来入闺里。”作者少失母,随父寓杨子江,见邻舟书生杨达诗,命侍儿乞其稿。达立缀艳诗致情,自后屡相酬和。此诗通过制履,寄托了诗人对扬达的一片痴心真情。今译如下:“用金制的剪刀将紫绒剪开,给情郎做了一双又轻又软的鞋履,我愿她们化成两只仙凫,相偕你飞到我的闺阁里相会。双凫,典故出自《后汉书*王乔传》”


  竹杖芒鞋轻胜马

  宋苏轼《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时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正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那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故作此。”此词表现作者虽然在政治斗争中暂遭失败,但精神状态仍然是乐观、昂扬的。这段词意,今译如下:“不要管那滴滴答答的落雨声,为什么不吟着诗句缓缓而行,拄着竹杖,穿着一双芒鞋,比骑马还要轻松。怕个啥,披一件蓑衣,我就能在烟雨中自在一生。......”

  先生杖屦无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结盟为友,在湖光山色中徜徉。杖屦,指出门时用的杖和屦(鞋子)。前四句,今译如下:“这美丽的带湖我异常喜爱,清澈的湖水象画中的明镜刚刚打开。拄着竹杖拖着麻鞋,一日里我千百次地在湖畔徘徊。”

  聊复偿君草鞋费

  宋范成大《催租行》:“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全诗揭露当时催租官史的敲诈勒索行为和一个地保的穷形恶相。这四句诗,表达了善良的农民无奈把节省下来的一点钱给地保。今译如下:“......打破床头用来储蓄的扑满,里面正有三百文钱。虽然不够你(指里正)买酒喝,也姑且算是我孝敬你的草鞋钱。”“草鞋钱”,指从前公差敲诈勒索时巧立的一种名目。

  应怜屐齿印苍苔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写诗人多次踏着苍苔,叩响柴扉,因主人不在而空返。他感到园虽美而春色难关,一枝红杏正露出围墙之外。后两句诗成为佳句流传于世。其诗今译如下:“我想管园的该同情我常穿木屐来把齿痕印在青苔上,当我轻轻地无数次敲这柴门,仍久久不开。但春色满园是关不住的,看那一枝鲜红的杏花早已伸出围墙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