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度检测仪传感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06:0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1-07-01 10:47:1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四讲   掀 起 你 的 盖 头 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句是怎样达到某种效果的?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这首诗(这个诗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式:你觉得这首诗哪句写的好?为什么?

解答思路:表现手法是指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胸臆  即作者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对有关人和事物表明爱憎态度。

“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二)间接抒情: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2、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别具韵致。

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质。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4、寓情于事(借事抒情)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5、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诗人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和事物的认识。

蜀相(杜甫)

臣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6、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如《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又如《赠别二首(其二)》(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二)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1、铺排

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2、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冷鳞、萤、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3、烘托

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一般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4 、虚实结合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进而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处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诗歌前两句分别从远景和近景的角度描绘了边塞的风光:远景,写出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芦笋初生渐欲齐”,这些是实写。后两句诗人听到无数驼铃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的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应驮白练到安西”,这些是虚写,一“应”字,凝聚了多少辛酸而沉痛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边事的忧愤。 

5、动静结合

在一些写景诗里, 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达到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

                          雨后池上(北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本诗既写出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正面、侧面

“正面”,指直接描写,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 “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花(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常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同是写杨柳,白诗运用的是正面描写。首句写的是杨柳枝条之盛,舞姿之美。在春风吹拂之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两句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吴诗写了对杨花的赞美,但他没有直接写杨花如何美、如何特别,而是写与之形成对比的百花,他侧重写了百花的喜欢争春斗艳、表现自我又个性脆弱、易于为风所折。百花的这种轻浮懦弱正好从侧面反衬出杨花淡泊而坚定、勇于迎接挑战的美好情操。这种手法很好地达到了作者要赞美与众不同、高傲不羁的杨花的目的。

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如: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细节描写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白描

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用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诗人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作客他乡的游子颠沛流离的生活着实令人感伤不已,含不尽余意于言外。

9、点染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注:表现手法

1、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2、抑扬结合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用典作用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增强作品的意蕴。

4、从对方着笔  

也叫曲笔、反客为主,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正面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三)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反问。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装置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11、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12、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13、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14、复叠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附:篇章结构

1、伏笔、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3、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4、以小见大、以少总多

(1)以少总多:一是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二是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溅欲迷人眼,钱草才能没马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景物增加了个性,使我们知道这是早春,不是暮春。

(2)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命运是“小事”,但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5、层层渲染、铺垫
              江上看山(宋·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6、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答题模式:三步骤:⑴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体现这种手法。

⑶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或对比衬托手法)(步骤1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以动衬静,用“草虫鸣”的噪动才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2运用的体现)。

两处反衬都突出(效果)了诗人出行之早以及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感情)之感(步骤3)。

 

 

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10、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特定意象例示
  1、 寄寓人高洁品格的有松: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有香草美人: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 ( 屈原《离骚》)。
  2、 体现诗人愁绪离恨的有流水喻愁,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雨喻愁,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春草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烟草、风絮、雨季喻愁,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3、 表示殷切思念的有“杜鹃”,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有“鹧鸪”,如“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白居易《山鹧鸪》);有“月亮”,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望月怀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 用秋、秋风、秋声表达羁旅伤感心绪。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頲《汾上惊秋》)。
  5、 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有杨柳。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 用来体现征夫离愁之意的有“孤城”“玉门关”,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 用来表示游子离绪思归的有“浮云”,如“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杜甫《梦李白》);有“关山月”,如“关山难越,谁言失悲之人”(王勃《滕王阁序》),“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秦观《鹧鸪天》);有“黄叶”,如“况复高风起,山山黄叶飞”(王勃《思归》)。
  8、 表示女子闺怨思念的有“鸿雁”,如“云中锦书谁寄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有“春景”,“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9、 用来象征自由的有“鸟”“鱼”,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10、用来形容姿色的有桃花,如“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11、用来表达相思有红豆,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用来代称传情之物有红叶,如“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朱叔真《恨春》)。
  此外,还有“双鲤鱼”代指书信,“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之人,“南冠”借指囚犯,“菊花”、“梅花”寓高洁,“古迹”寓怀旧之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