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之侠道1.6斗佛装备:中医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4:31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医国指的是经济政治方面,医人指的是人际组织方面,医病便是医学健康方面

目前在大家看来的中医是医人之术,认为中医主要是治疗人的疾病的。

  当中医的理论提升到医道的层次。医道所应用的对象就扩大到所有具有生命属性的事物。具有生命属性的事物包括:国家、社会、经济系统、企业等等。医道应用于企业便成为了企业的管理之道,即中医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这种管理之道与西方管理学的区别就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一样:有着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差别。

  下面以一种平行的两条主线叙述管理之道。一条是中医的医病之道,与之对应的一条主线就是管理之道,前者是对后者进行一种诠释。

包括三部分:企业和企业管理;企业的问题;企业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一、企业和企业管理

  1、中医医病和西医医病的本质区别是对生命的认识上的区别:中医将人体看是形、气、神多层次的有机生命体,西医则把人体看做是纯物质层面的机械组合。因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预测等各方面中医和西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的差异都起源于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基于中医理论对人体的认识,则管理之道对企业认识并不是单一层面的组织,而是有形、气、神三个层面的特征描述。则企业就是具有形、气、神三个层面的生命系统。

  2、这样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会反应在三个层面上:形、气、神。可以归纳为企业的形病、气病、神病三种,这三种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管理问题的三个不同表现层面。

3、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分为形、气、神三个层面入手采取管理措施,即形治、气治、神治。

二、企业的问题

1、中医理论中对疾病的解释

  中医理论认为,人正气足则不会生病,邪气盛则病。正气就是和谐之气,邪气是指生命中的某些不和谐关系。主要关系包括:人和环境关系、人体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人的日常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等等,当这些关系产生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疾病。

2、管理之道对企业问题的解释

  管理之道认为,企业正气足则不会出现企业问题,邪气盛则产生企业问题。正气就是和谐之气,邪气是指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不和谐关系。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关系包括: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企业项目及日常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当这些关系产生不和谐时就会出现企业问题。所有的企业问题都不外这些关系不和谐造成的。

三、企业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中医治病之道的关键是疾病的诊断和施治,与之对应的管理之道的关键便是对管理问题的判断和解决管理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

1、诊断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的基础是:统一观和整体观。中医理论是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土地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的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与环境的统一性。这样人体的整体病变也会在局部反映出一定的表象,这是望、闻、问、切的理论依据。

  中医的这种整体观念使得在诊断过程中可以在病发的的初期发现,在问题很小的的时候就开始治疗,这样才可以达到"治未病"的境界。因此诊断的方法和标准成了"治未病"的一个保障条件。

  对于企业的管理判断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越早越好,这样才可以使得管理成本最小。因此在判断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时必须使用整体的观念争取在问题的初期发现,建立一些可靠的并且有前瞻性的评价指标。目前企业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以一个很直观的标准来衡量,比如销售业绩下滑。但是当企业的问题真正的反映到销售上时,这时候问题已经存在了很久了。在发现销售业绩下滑后再采取措施管理,这样的管理成本会非常的大的。要早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套有预见性的诊断理论。这套诊断理论是基于对企业和企业问题本质的认识建立的。

2、解决策略和措施

中医理论里的治疗理论包括:辩证施治、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治病必求于本、急治标缓治本等等。

按治疗措施的性质可以分为:正治和反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和药物来治疗。例如: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症用补法。正治法又称为"逆治","逆"就是药性与疾病性质相反,好像药物站立在疾病的对面。

  反治: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症、大热症用正治法发生格拒(对抗)现象时所使用的治法。例如:病属于真寒假热,若按正治法投以温热药治其真寒,往往出现格拒现象,服药后立即吐出,药物不能产生治疗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反治法,一种是仍用原来的温热药,煎成后候冷服下,或原来的寒药煎成后乘热服。另一种是在原来的温热药中加入少许寒凉药,或寒凉药中加少许温热药作为"反佐"(即用与主治药的药性相反的药物作为诱导辅佐),这就使得病人能受纳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反治法又叫"从治",即采取顺从疾病假象的治法。实质上,反治法仍是正治法。

  中医方药的组合:中医的方药组合是按照治疗原则,有多少不等的药物配合组织而成,并制成一定的剂型应用于治疗。通过配合组织,药物可以发挥更好的和多方面的作用。这种组织规则就是"君、臣、佐、使"的配合。"君、臣、佐、使",是古代人事方面的名词,这也说明了中医的理论也是从人事组织方面借鉴了一些理论。"君"药是方剂中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以是一味或几味。"臣"药是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症或抑制主药的毒性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疾病所在或有调和各药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的策略和措施,可以对中医理论深入了解后全面的应用。比如策略的性质是与问题的性质相反还是相同,即管理之道中的正治和反治。很多时候管理过程中有些问题是企业发展中必须经历的,这时候如果抑制这种问题的发生必然的会在长远看来影响企业的发展。最简单的例子就是:IT企业面对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时,也许一时提高原有产品营销力度会提高业绩。如果在原有产品业绩下滑时,推出新的替代产品加速原有产品的市场退出,虽然一时业绩不佳但有后续发展能力。一种是抵抗原有产品业绩下滑的趋势,一种是加速其市场退出速度。这正是正治与反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在管理措施的组合搭配方面借鉴中医方药的"君、臣、佐、使"配合原则,这种"君、臣、佐、使"的搭配并不仅限于人员团队方面的应用。也包括企业运营过程中项目的搭配,还有日常工作内容的搭配组合。举一个简单团队组合的例子:"君"位是一个核心,他是项目起主要的作用。"臣"位是辅助"君"来实现项目的。"佐"位则是抑制"君"负效应或弥补"君"的不足,使得"君"可以达到最佳的工作育状态。"使"便是联络沟通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的。

  上面是简单的介绍了中医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很多问题没有详细的展开。每一个主题都可以展开很多内容。同时还有一些中医理论在这里没有提到,比如药物归经、症状描述、五运六气等等。这些主题在具体应用时也是必须要涉及到的。

中医治病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中医治病原理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定义中医是有关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方面的科学。实际上中医治病的道理(所谓的医道)是与自然之道相一致的。自然之道和生命之道是相通的。将企业管理与中医治病之道相结合的前提就是:把企业当作一个和生命一样的一个演化发展过程。有了这个前提,中医理论对人的病的描述就可以用来对企业进行描述,并将治病的措施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当中。

  将中医治病原理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的关键在于:将中医理论抽象到与企业管理没有差异的层次――求同除异。这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正确深刻理解,还有对企业管理的重新定义定位问题。这两方面的事情是中医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能否无缝应用的关键。很多人都在这方面做了或多或少的尝试,大多是若有所思,收效不大。尤其对企业管理来讲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不能盲目应用的,很多时候会带来负面作用。

2.关于中医理论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两个核心前提:

  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中医理论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中医理论一直是与中医临床相结合而传承和发展的。因此很多名医的成长是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成就的。目前大多数人士都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所谓经验医学就是医学的发展要靠经验的积累,一旦经验失传经验医学就将不复存在。正因为有人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才有人高呼"中医即将灭亡"。说中医即将灭亡就是因为看到中医的很多经验即将失传,很多名老中医后继无人。如果把中医定义为经验医学,那么中医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将无从谈起。所以首先要排除"中医是经验医学"的这种谬误。其实中医是有着非常严密的哲学演绎体系的科学。真正的理清中医理论必须从理论的应用对象(宇宙和生命、疾病、药)上就彻底重新定义(所谓重新定义就是要区别于西方科学的这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否则中医的理论在西方科学所定义概念中将无法解释,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描述重叠)、虚无(没有对应)的现象。那怪很多人在批评"中医不科学",这些人实际上就是在西方科学的概念前提下来解释中医理论,冲突是必然的。中医理论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科学,自成体系就是所有的概念都是有它独有的定义的。

  对企业管理的重新定义:这个重新定义包括:什么是企业?什么是企业管理?企业的存在前提是什么?企业的发展动力是什么?企业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企业管理的措施?企业内部运行的描述?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及处理?其实这与上一条里边讲的中医理论的理解实际上是一回事,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企业重新描述定义,然后才可以应用中医理论。否则在西方管理学的基础上生搬硬套只会给人一种"玄乎乎"的感觉。

这两个前提具备了之后,后面的的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中医的治病原理

一、中医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维)对宇宙和生命的定义

  宇宙,康熙字典里的宇宙定义是:宇者,上下四方也;宙者,古往今来也。而西方所定义的宇宙是"universe"意思是空间万物。"universe"的意义并不是中国的宇宙概念,而是单一个"宇"――只是一个空间的意义。其实中国"龙"的英文翻译"dragon"也出现了这种问题:两个不同的东西硬是给强加定义为一个东西,造成很多的误解。中国所定义的宇宙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时间都有的时空观念。这种对宇宙的定义十分便于对一些与时间变化发展有本质联系的事情进行描述。因为西方定义的"universe"只是一个实物空间概念而忽略了时间上的发展变化,所以他们一直在实物空间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但是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他们也会感受的到的,而对时间上的发展变化无法把握的时候他们就创造了"神"和"上帝"来填补这一块空白(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颠倒的)。当然象西方这样一贯的关注现实,将其他的交脱给上帝,也可以造就一个有限的理性世界。中国的目前的问题在于:在思维方式上片面的西化了,继承学习了西方对宇宙的片面认识而没有继承他们处理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的工具(神和上帝)。

  生命,有了东西方对宇宙的不同定义这一前提,在描述生命的时候东西方的差异也就变得很明显了。(我之所以在这里过分强调东西方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西方思维盛行的时代,不得不把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说清楚)。中医定义的生命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包括各种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西医定义的生命是实体结构功能的组合。其实中医对生命的定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就像西方思维在生命和企业上的一脉相承是一样的。生命定义为一个变化演化过程,这样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可以调整的参量就远远比把生命定义为"实体结构功能组合"时要多得多。可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生命内部的运动方式:五行。五行用来描述生命运动方式时分别代表的意义是:反馈协调属于木、肝;运输传递属于金、肺;演变运化属于土、脾;生发控制属于水、肾;主导推动属于火、心。

二、中医理论对疾病的定义

  中医对病的定义与西医定义的不同,西医讲究实体证据来进行疾病判断。中医并不是这么简单,疾病也有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实体证据是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变成显性时段的一个特征。出现实体证据时疾病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了,这样在采取治疗过程中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中医对病的定义是:生命中各种运动方式的失和。所谓失和就是各种生命运动方式不能很好的匹配协调。运动方式匹配协调就是正气,运动方式失和就是邪气。运动方式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引发生命的疾病。所以有"亢则害,承乃制"。

三、中医的诊断

  中医诊断的根据是中医对人的生命的定义所具有的特点:整体性和统一性。包括人体的表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季节气候的整体和统一。包括时间上的统一和空间的统一,时间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医的诊断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空间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医可以出现"头病医脚"这样的经典描述,即诊病不局限于某一局部范围而是从整体宏观上分析问题。

四、中医对病的治疗措施

  中医治病所采取的措施就是:以偏治偏。因为病就是生命过程发生了偏差造成的。治疗实际上就是用一种具有某种方向上的偏执属性的措施来对生命进行纠偏。这种纠偏措施就可以定义为广义的药,同时这种偏执属性在生命过程中也可以给生命造成偏差――生病。所以,"凡致病之因,皆治病之药。"这样就会发现疾病的发生并不局限于某些具体物质(比如病毒、有害成分),误治也成为了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治疗疾病也就不在限于狭义的药物了,很多原来认定为有害的东西也可能成为治病的良药。

  药的归经是一个中医里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其本质就是药对人体局部作用的偏好。也可以说同一种药不同的部位经络对其敏感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药的归经给中医治疗疾病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根据《神农本草经》对中药的分类:

上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品: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品: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这种上、中、下三品的分类给临床用药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对药物的使用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五、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主要是对外界气候变化的一种规律性描述。根据外界气候的变化进而判断某种特质的人在何时易发作何种疾病。五运六气是由天干和地支相互叠加建立的气候运变的周期性描述。

天干的周期是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周期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所以五运六气的周期是: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六十",在这个六十年中的每一年中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的气候属性变化。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属性周期体系。

古人讲:"不通五运六气,折尽方书何济?经络明,认得标;运气明认得本,求得标之取本,治千人,无一损。"

  五运六气是在对气候变化的分析总结基础上,建立的一套有关多周期叠加的理论。这个理论涉及: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大运是按着五年为周期来循环的,每一个运又具有"太过"和"不及"两种状态,所以大运的最大周期是十年,主运是一年的五个阶段的性质:木、火、土、金、水。客运也是将一年平均分为五个阶段。主气: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客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每个时期的都会有这五个参数的相关属性,这些属性就定义了这一时期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也就是说确定了五运六气就可以明确气候的属性和变化趋势。以这些属性和趋势结合具体个人的不同情况就会判断个人的疾病发作、加剧、恶化、好转、痊愈的时刻。这是中医里最精华化的部分,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也反映了环境气候对人的影响。

  另外,每天的十二个时辰也有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的自我调节(生物钟)与之相适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也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服药时间、针灸开穴等等。

4.对企业和企业管理的重新定义

  一、企业是一个生命过程,也是一个演化发展过程,同时内部有着各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是一个时空演化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发展、壮大、衰弱、消亡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与外部环境的能量信息交换。

  二、企业内部的运行方式:五行。生发控制属于水、肾;反馈协调属于木、肝;运输传递属于金、肺;主导驱动属于火、心;演变运化属于土、脾。

  水的运行方式,生发控制类事务。实际企业中的存在形式:产品的研发、人员的招聘、新市场的开拓、新行业的进入、行业出现的新问题等等

  木的运行方式,反馈协调类事务。实际企业中的存在形式: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企业业务流程之间的沟通、人力资源建设与项目要求之间的沟通、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的沟通、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的沟通、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的信息交换等等。

  金的运行方式,传递运输类事务。实际企业中的存在形式:员工的职位升降制度、产品生产流程的具体环节、产品销售的渠道、研发到生产的转化通道、资金流的渠道等等。

  火的运行方式,驱动主导类事务。实际企业中的存在形式:企业的宏观战略、员工激励、产品利润、研发部门创造活力、生产流程的运行节奏等等

  土的运行方式,演变运化类事务。实际企业中的存在形式:企业宏观目标的具体执行(理念转化为行动)、研发部门的设计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资金(销售)、资本转化为实力(企业的产业升级)、企业获利模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的培训(员工能力的演变运化)等等。

  一个健康的企业它的内部的这五种运行方式是相互协调、匹配、制约的,达到企业自身的和谐。当某一种运动方式太过或不及时就会打破企业原有的和谐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隐性的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企业的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不和谐时,只要分析出具体那个运动方式出现太过不及,然后进行反方向的调整就可以了。这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

三、企业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动力;宏观的阴阳两面。

  企业的存在基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大背景,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背景称为阴。和谐的大环境是企业得以存在的大背景。

  企业的发展动力是局部的不和谐,比如: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称、生产能力不均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和谐不对称的方面称为阳。不和谐的局部存在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机遇、利润的来源。

  企业总体上阴阳协调就是存在基础与发展动力之间的协调,宏观的总体战略也是基于这一点来深入展开的。战略管理就是寻找企业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找协调。阴性太盛的企业的发展动力不足、盈利能力差,优点是很稳定;阳性太盛的企业发展动力很足、盈利能力很强,但是不够稳定、风险大。不同的行业阴阳格局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了"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之说。

四、什么是企业管理?

  企业是一个演化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准自然过程。企业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自稳定、自和谐、自调节能力。当企业的发展出现与既定目标有偏离的时候就需要采取人为干预措施,采取人为干预措施就是管理。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讲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管理的,有时候的管理措施会产生很严重的"误管理",起到反面的效果。因此管理学的优劣对企业至关重要。

企业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管理的方法――反;企业管理的对象――弱。

  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和"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和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内部的和是指企业内部的各种运动方式之间的和;外部的和是指企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保持的一种和。

  企业管理的方法――反,"反"指的是企业管理过程中采取措施的选择,措施的属性应该是与问题的属性相反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企业管理的对象――弱,"弱"指的是管理措施作用的对象应该是微小、软弱的。中医说的"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实际上就是治"弱"。在问题还不是很强的时候就采取措施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是避免了问题的发展壮大而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危害,一个是可以用更小的管理措施来解决问题,节省了管理成本。

五、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变化(对应于中医的五运六气)

  首先定义企业的在产业链中的上游下游企业,简单的情况就是原料供应企业和产品市场。相当于中医五运六气里的天干、地支。

  根据上游企业(原料)的周期变化再叠加下游企业(市场)的周期变化做出一个复合周期性参数体系,参数体系的不同参量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可以预测企业将面临的机遇与危机。从而赢得时间尽早采取措施赢得先机。

  由于本人对企业的五运六气研究不多,案例也不是很丰富。要做到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企业五运六气体系现在的思路不是很明朗,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区分正常周期变化和异常周期变化。因为在不同的评价层面正常和异常是不确定的。就现在而言只能针对不同行业做出不同的五运六气体系。而且这项工作需要有很大工作量来整理行业相关的变化,还有产业周期方面的问题。行业中的正常周期变化和异常周期变化,还有突发事件对行业影响的评估。对任何一个理论来说"准确性和普适性"是一对矛盾。但是任何一个理论的价值仅在于它会给实际应用带来方便。

六、企业管理的措施(对应于中医里定义的药)

  企业的管理措施可以分为:有意识措施和无意识措施。前边已经提到"凡致病之因皆治病之药",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导致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都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反过来讲有些很经典的管理措施在使用不当的时候也会造成更大的问题麻烦。选择管理措施的两个基础就是: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还有就是要对管理措施的本质属性有所掌握,保证能够对症下药。由此可以想到,对企业的具体描述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要象中医一样有一套完整一致的理法方药体系。对管理措施的认识也是要全面,必须认识到某些措施只是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才有效。不论任何条件下都有效的措施是不存在的。

  对于有意识措施来说,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技术,面对企业的问题来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这方面的知识技术在西方管理学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对于无意识措施来说,企业的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将会成为无意识措施的发动者或实施者而当事人却全然不知。控制无意识措施必须依靠控制企业全员的行为习惯方式、思维方式,同时也要限制全员的权利范围。企业文化是控制企业的无意识管理措施的很有效的方面。

  管理措施的侧重,同样一个管理措施在企业的不同部门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差异。这种现象和中医里的药物归经是一回事,这给管理措施的组合提供了很多的组合搭配可能。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讲掌握管理措施的各部门之间的敏感度差异是尤为重要的。是实现"分而治之"的关键。

管理措施也可以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

  上品:这类管理措施性质上没有什么负面的作用,这些管理措施是维持企业最基本层次运行的保障,可以长期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比如:工作礼仪调整,工作时间作息,办公环境调整等等

  中品:这类管理措施主要是保障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属于对一些不良趋势行为和不和谐关系进行调整,保障为实现既定目标所要求的特定格局得以实现。这类管理措施作用对象有所偏重,往往在不同的作用目标之间会有相反的效果。比如:工资调整、团队重组、经营战略转型等等

  下品:这类管理措施主要是在企业出现危机问题时,采取的短期措施。目的在于解决一些紧急的问题。比如:解雇员工、惩罚过失、资产重组、股权转移等等。

实战运用--用中医理论治疗员工情绪病

  中医认为七情就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有极强的弥散性和感染性,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会由不同的传播渠道产生放大或缩小。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致人与死命。

  七情的机理表现是: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闭,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其对应的致病部位是:喜伤心,怒伤肝,忧悲伤肺,思伤脾,恐惊伤肾。企业的员工有一个人七情过激就会造成连锁式感染,或同或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长时间持续或多次反复则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员工不会自我调节情绪、领导不会适当调动员工情绪那这个企业发展肯定是缓慢的甚至是有限的。员工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

领导调动员工情绪病的治疗手段:

  第一、说理开导式的心理治疗: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延展性。

1、"告之以其败"指出根结所在

2、"语之以其善"指出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3、"导之以其所便"指出治疗的方法

4、"开之以其所苦"解除抵触或消极的心理防线

  第二、以情胜情式的心理治疗:以情绪相生相克原理抑制情绪的过渡膨胀,止其盛于温耳,此法起源于《黄帝内经》。

1、"怒伤肝,悲胜怒"

2、"喜伤心,恐胜喜"

3、"思伤脾,怒胜思"

4、"忧伤肺,喜胜忧"

5、"恐伤肾,思胜恐"

第三、惊式心理治疗法:精神刺激疗法。

  综上,我说以中医的理论管理公司员工,对症下药,积极地组织培训,从根本上教会员工如何自律、教会领导如何调动才能防止企业得情绪病,企业才能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