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争霸手机铃声:母亲黄河 自然奇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53:51

千沟万壑黄土高原




图片来源:地理论坛 作者:光色巡捕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500公尺。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与青藏高原相毗邻,处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四周由几条深大断裂带所包围。新生代以来,以断块运动为主,鄂尔多斯台向斜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整体抬升,地形高差变化甚小,古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堆积。所以,现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地层和黄土地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地貌差异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来源:地理论坛 作者:zhaobo1992 查看原帖 编辑:李琳)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黄河石林




图片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千旅拾玉丫

甘肃白银市景泰县乡龙湾村,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型大弯,黄河在这里自东向西流流殇。本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现代的龙湾村在时光更迭中却有失落的遗憾。通往外界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坐羊皮筏子走水路穿过峡谷,食盐、煤炭要用羊皮筏子一点一点运过来;一条是峭壁上的羊肠小道,靠的是人背驴驮,这条路被龙湾人称为“天桥崖”。


交通不便,通向山外的信息世界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以前偌大的村庄,几百户人家,基本上少有人知道世界上还有火车这玩意。勤劳的龙湾人民,修建了龙湾水道,依赖黄河母亲的恩赐,将黄河之水沿着山脊蜿蜒地灌溉着每一寸土地,将村庄周遭的沙漠变成了绿洲;八十年代,智慧的龙湾人民积极寻求与外界的沟通,炸山填河,付出了几许生命的代价,开辟了一条汽车能开进来的路,但是这条路可依旧危险的了得。


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对黄河石林的开发力度,投资修成了直通龙湾村的柏油路,山道弯弯,这就是著名的二十二道拐。随着黄河石林的名气与旅游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龙湾村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古道也成为游客们探险觅胜的地方,来到龙湾的摄影爱好者更是把这里当作创作采风的基地。短短的几年时间,这里拍摄了国内外上百部电影与电视剧。龙湾人从没有想到,这令他们曾经愁肠百结的石林,竟然会成为拍摄的外景地;更没有想到,这雄奇险峻的山谷会给他们带来旅游收入。


黄河九曲,龙湾多娇,从石林观景台俯瞰了去,周围峡谷绝壁凌空,自然造型多姿传神。龙湾村庄与坝滩戈壁一河之隔,屋舍错落有致,炊烟袅袅,还有绵延沙丘与河心洲遥遥相望,构成了一幅幽远、苍茫的西部风情画。


要来到这里,交通工具可谓从现代到远古。由北京到兰州的飞机,兰州到白银市的公交车,白银市到景泰县龙湾村的出租车;转到龙湾村内形走山路的小巴车,负责村内交通的电瓶车,直至坐到穿越石林群的毛驴车;横渡黄河有羊皮筏子,也有无动力摆渡轮船还有无动力快艇……




图片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千旅拾玉丫

天气状况更是值得详细描述的话题,龙湾村村东下着毛毛雨,村西确是晴空万里,天空也像是打了隔断;黄河南岸的龙湾村暖风袭面,黄河北岸的沙漠与戈壁地带却是龙卷风漫天,几乎眼前不见;本来对大雾迷茫的河谷失去了天气转好的信心,几分钟后眼前却是明亮而性情的太阳;白银和景泰甚至北京上海都在沙尘暴中,石林群内确是朗朗的艳阳蓝蓝的天。


石林生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造型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犹如雕塑大师之梦幻杰作。


这里特有的自然景观孕育着天然的摄影基地,先后在这里拍摄有《神话》、《天下粮仓》、《大敦煌》、《花木兰》、《决战刹马镇》、《清凉寺的钟声》、《黄河浪》、《牛郎织女》、《美丽的大脚》、《汗血宝马》等三十多部著名电影电视剧,一时间黄河石林的名声大噪。


近年来,黄河石林因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绝景享誉海内外,已经逐步成为地质科考基地,西部旅游胜地,西部自然风光摄影影视基地,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地址公园。(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千旅拾玉丫 查看原帖 编辑:李琳)


沙海奇观——梦幻鸣沙山




图片来源:地理论坛 作者:dqwuminhu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大诗人王维这两句著名的诗句,我们上中学时即能背诵,但并不知晓王维这首《使至塞上》的著名诗篇是写于何时何地。站在沙坡头放眼眺望,黄河、大漠、青山、绿洲尽收眼底,抚摸着王维的雕像和刻着他诗句的石碑,这一瞬,我们方才真正领略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的隽永与情韵。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城西16公里处,从银川驱车抵达这里,需要3个多小时。沙坡头南靠重峦叠嶂、巍峨雄奇的祁连山余脉香山,北连沙峰林立、绵延万里的腾格里大沙漠,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在沙与河之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沙与河这对本不相融的矛盾体,在沙坡头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浩瀚无垠的腾格里大沙漠、蕴灵孕秀的黄河、横亘南岸的香山与世界文化遗产战国秦长城、秦始皇长城……谱写出一曲大自然的梦幻交响曲。


《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读史方舆纪要》载,中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可见,沙坡头这座大沙山,历来名声显赫。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美名,叫鸣沙山。《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这里所说的“鸣沙山”,即今之沙坡头。据考证,中卫地区至少在3万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这里的沙子与三亚天涯海角的沙子一般细腻、柔软,但又没有海滩沙子中夹杂的细碎贝壳,甚至没有一丝尘土,清纯干净得无法想象,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黄色。最令我们感慨的是,一望无垠的大漠毫无荒芜之感——因为这里流淌着奔流不息的九曲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沙坡头竟婀婀娜娜地流泻出一个“几”字形,使黄灿灿的沙漠中呈现出一片神奇的绿洲


沙坡头游览区的特色之一是滑沙。游人从高约百米的沙坡头的坡顶往下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滑沙时座下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响声,人钟巨鼓,沉闷浑厚,称之为“金沙鸣钟”。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而沙山南面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沙漠绿洲。游人既可以在这里观赏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兰铁路如一条绿龙伸向远方;又可以骑骆驼在沙漠上走走,照张相片,领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黄河之中,渡向彼岸。这种羊皮筏俗称“排子”,是将山羊割去头蹄,然后将囫囵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时以嘴吹气,使之鼓起,十几个“浑脱”制成的“排子”,一个人就能扛起,非常轻便。游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桨划筏前进,非常有趣。(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路过地球 查看原帖 编辑:李琳)


黄河口湿地




图片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伊凡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经过几千公里的奔腾流淌,到达下游水势变缓,泥沙开始沉淀,经过长年累月的流淌和积淀,在渤海与莱州弯的交汇处,在黄河入海口成就了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黄河口湿地。


黄河口湿地保护区有15.3万公顷之广,为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既有黄河入海的波澜壮阔,又有亚洲最大的湿地神奇景观,与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甘南若尔盖湿地、新疆天山中部盆地的巴音布鲁克湿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松嫩平原的扎龙保护区、辽宁的辽河三角洲一起,并称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而且在其他湿地由于日益恶化的自然条件渐趋缩小的情况下,黄河口湿地独以每年2000到300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成为世界上年造陆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湿地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各国对此定义也不尽相同。在我国,湿地指的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米以内,积水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以及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 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湿地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这是其他地貌所不能替代的。比如,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天然的湿地环境还为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繁衍空间,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因此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黄河口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和野生鸟类的天堂。被誉为“候鸟的国际机场”,每年秋季,来自北方的候鸟向南迁徙,会依次在此停留。因此每年黄河口的秋季都成为观鸟爱好者圣地,他们从全国各地来这里观鸟、拍鸟。


所以,在黄河口,最美的季节当属秋天。那漫滩遍野的红草地、桎柳林,仿佛一片火海一夜之间从荒原一直烧到河岸、海边和浅海滩涂;而那绵延数百里,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则形成一幅“芦花飞雪”图,各种鸟雀穿翔其间,秋风萧瑟之间,大有元人笔意;如自南路去入海口,则可观赏到百万亩野生水柳林,葱茏葳蕤,别具风致。


除了美丽的湿地景观,每年秋天,黄河入海的雄奇景观也是不容错过的。乘船自河口码头顺流而下,至黄河与大海交汇处,或乘观光飞机翔游于河口之上,均可见黄河之水如一条黄色巨龙,冲入碧蓝的渤海之中,蓝天、碧海、黄河,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河口日出,长河落日,亦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莽莽苍苍的荒原上,一轮红日从河海交汇处升起,日月经天,又从河水所来之地缓缓西坠,仿佛一个人短短的一生;经过夜晚的沉寂之后,一切又从头开始,周而复始,普照世间万物。


而春天,最值得观赏的则是黄河故道万亩人工刺槐林了。每年五月初,洁白的槐花开放,飘香四野,引来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放蜂人,蜜蜂嗡嘤,蛱蝶蹁跹,草长莺飞,野花遍地。而遍布林中空地及路沟沿线,到处是养蜂人支起的帐篷,帐篷旁边码着一排排的蜂箱。每逢周末,许多人自几百里之外赶来购买黄河口的蜂蜜。最好的是槐花蜜,其次是枣花蜜、枸杞蜜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蜜。养蜂人大都来自遥远的南方,追随着花期一路北行,行程越万里,他们长期生活在远离人群的野外,因此被称作“最孤独的人”。


这里是黄河三角洲——不仅是中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同时还是中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产地之一,胜利油田又把它变成了一座工业丛林。湿地通常被比喻为地球的肺。这个世界需要公园,需要湿地,但与此同时,这个世界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能源。在这里,油井与自然保护区,这两个本来就互相矛盾的事物,和谐地共生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的故事是石油开采与湿地保护融合的缩影。站在黄河入海口那广袤的湿地上,你有时会认为人类的脚步尚未踏进这片土地,如果你的视线没有偶尔闪入那些井架和密密麻麻的电线杆的话。薄暮时分,驱车行驶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道上,一幅幅壮丽而又奇异的图景会展现在你面前:被落日余晕映照的红色世界中,芦荻轻拂,飞鸟盘旋在一排排石油井架和一座座抽油机之间……(来源:个人门户 作者:伊凡 查看原帖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