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金戈会有依赖性吗:瑜伽的内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41:15
瑜伽的阶段(二):内制 (2010-04-09 21:46:00)
内制
——那些用于约束个人的行为规范。——纯净、满足、热情或克己、自我研习、敬奉神。 1、纯净——身体的洁净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非常重要。像洗澡这样的好习惯,从外部洁净了我们的身体。——体式和呼吸控制法则使我们身体内部获得了洁净。——体式的练习使身体变得强壮,也让因过度享乐而堆积的毒素与杂质排除体外。——呼吸控制法则清洁肺部,增大肺活量,供给血液氧气,并净化了神经系统。——比身体洁净更更为重要的是,让精神得到净化从而摆脱仇恨、激情、愤怒、性欲、贪婪、假想以及自满等情感的烦扰。——净化心智可以消除杂念。内心的杂念被奉爱之潮水冲走,智力或理智上的杂念则被学习圣典之火烧尽。这种内在的净化过程为修行者带来的光芒与快乐。——这种纯净也带来了慈悲,驱散了精神上的痛苦、沮丧、悲伤和绝望。一个慈悲人,他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而不仅仅是缺点。对别人的优点表现出的尊重使他也获得了自尊,这有助于与自己的悲痛和困难作斗争。——清晰的大脑轻易就能达致专一。通过专注,修行者获得了对各种感官的掌控。此时修行者已经准备好步入自身的神殿,并从心境中看到真我。 ——进食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健康,获得力量和能量和延续生命。食物应该简单、营养、多汁和具有舒缓功能,避免那些咸酸苦辣、烧焦、不新鲜、无味道、油腻和不洁净的食物。——我们进食的种类和方式塑造着我们不同的性格。世上万物只有人类会这样:不饥饿时也会进食;在通常情况下,为食而活并非为活而食。假如我们进食是为了舌头的味觉,我们就很容易多吃从而导致各种消化功能紊乱,并使身体各机能失调。瑜伽修行这相信和谐,因此他进食只是为了生存,不会吃得过多或过少。他把身体看作是精神的栖息之所,谨防自己沉溺于过度享乐。 2、满足——满足感必须不断培养。如果精神无法知足就无法获得专注。瑜伽师没有空缺感,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感到满足。满足感给了瑜伽师无可比拟的极乐。一个知足的人才是完满的,因为他懂得神的爱,并尽了他的责任。他懂得真理和真正的快乐,因而他倍受祝福。——知足和安宁是精神的状态。由于种族、信仰、财富和学识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差异。差异导致了不和,并在有意与无意间造成各种冲突,而这些冲突既让人分心又令人迷惑。这样内心无法专一,宁静也被剥夺。当心的火焰不在欲望的风中摇摆时,内心才能获得满足和安宁。修行者追求的并非死人般空乏的寂静,而是将理智完全托传于神的宁静。 3、热情或克己——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达到人生中特定的目标而付出的一种类似燃烧的热情。它包括净化、自律和苦行。整个性格的塑造都可以看作是“热情”的实践。——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可以点亮人生,是人生变得圣洁。没有这样的目标,行动和祷告也就没有价值。——克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上、言语上和思想上的克己。节制和非暴力是身体上的克己,言辞不冒犯别人、颂扬神的荣耀,不顾及个人后果而坦白真相,不说别人的坏话时言语上的克己。思想上的克己则是保持自我克制以及培养这样的一种心态:即不论欢乐或悲伤,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通过克己的修炼,瑜伽师强健了身体、精神和品格,也收获了勇气、智慧、正直和坦率和朴素。 4、自我研习——自我研习的人阅读自己的生命之书,同时也在书写和修订这本书。他对生命的看法也会变化。——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健康、快乐和安宁,必不可少的一点是定期地在一个纯净的地点学习圣典。对世间神圣之书的学习使修行者能够集中心智去解决人生中的难题。这种学习消除了无知,开启智慧。——无知是无始有终的,而智慧则是无终有始的。——语言学不是一门语言而是研究各种语言的学问,学习语言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自己的语言。同样,瑜伽本身并非一种宗教。它是关于各派宗教的学问,通过瑜伽学习,修行者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信仰。 5、敬奉神——沉溺于快乐只会摧毁力量和荣耀。——追逐享乐的感官在获得满足后,为重新体验这一满足感,就会滋生出依附和贪婪。如果感官无法获得满足,则产生悲伤。必须通过知识与毅力才能控制感官。——当头脑中充斥着满足私欲的种种思想时,就会有一种危险存在:感官会只是大脑去追逐欲望的对象。在大脑中的欲望未被清空的情况下修炼奉爱,就如同在湿柴上生火。这只会带来浓烟,使生火者和旁观者留下眼泪。充满着欲望的大脑是无法点燃、无法放光的,知识的火焰也无法使它产生光明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