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阴茎增大效果图:现代名著导读及阅读训练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1:50:25
现代名著导读及阅读训练汇总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围城》导读及阅读训练
一、故事梗概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江南某县一个乡绅的儿子,性格善良懦弱。读大学时,他听从父命,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周淑英订了婚。怎奈未婚妻早逝,岳父便资助他在欧洲读了四年书。留学期间,他生活散漫,学无所成,临回国之前,只得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假博士头衔来搪塞家人。
终于在回国的途中了。尽管国难当头,可一批留学回国的男女仍大玩爱情游戏。方鸿渐在留学回国的船上与性感放荡的鲍小姐有了一夜风流。同船回国的女博士苏文纨又对他颇有垂青之意。回到上海后,方鸿渐住在已逝的未婚妻家,但他出于礼貌去拜访了苏文纨。于是,在苏家见到了苏文纨的表妹清纯女孩唐晓芙,并对其一见倾心,不断追求。苏文纨知道后,恼羞成怒,将方鸿渐以往买假文凭、与鲍小姐鬼混等丑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晓芙,所以方鸿渐遭到唐晓芙的拒绝。苏文纨的青梅竹马赵辛楣又对苏一往情深,他把方鸿渐当作情敌不断打击,但最终苏文纨还是嫁给别人。
方鸿渐恋爱失败后心灰意冷,和苏文纨的失意追求者赵辛楣成为好朋友,二人决定接受内地三闾大学的聘请。一路上历经艰险,也遭遇无数趣事,好不辛苦地来到三闾大学,才发现这所大学帮派分立、勾心斗角,任教不易。赵辛楣迷恋上了同事的年轻夫人,被迫辞职,去了重庆。英语助教孙柔嘉有意于方鸿渐,而方鸿渐虽觉得自己不爱她,却又不愿她接受别人的追求,便稀里糊涂地对她产生了感情。最后在成为学校帮派之争的牺牲品后,他与孙小姐一起离开三闾大学,返沪途中在香港与她成婚。
回沪后,方鸿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家报社做些杂活,但不久又失了业,夫妻二人又因为生活中的琐事争吵不休,他们都想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经常发生冲突。他们为了择职吵,为了亲戚吵,为了朋友吵,甚至无缘无故,为了随便一句话也要吵,有时更是互相把对方当作出气筒,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分手。方鸿渐等人在城镇与学校、家庭的一座座“围城”间不断奔走、颠簸。
所以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二、作者简介
1910年,在江苏无锡钱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当时谁也不曾想过这个男孩将来成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一位巨匠。据说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自幼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十九岁时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又到牛津大学、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钱钟书先生归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钱钟书先生从小就聪明过人,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他一生著述颇丰,学术著作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文学创作方面主要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其代表作《围城》是一部讲述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小说。
小说取名《围城》,指“被围困的城堡”,正是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结婚如围城,二是人生如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作者更是借用了后一层意思,隐喻式地嘲讽了在沉重压抑的社会环境里,一批新旧知识分子行为的荒唐庸俗,灵魂的卑污丑陋。小说在艺术上,有着卓然不群的风格,运用近乎喜剧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作者对现实或多或少的虚无产生的不满情绪。
主人公方鸿渐无太大的人生追求,却也不甘心随波逐流,心地善良又屡遭人暗算,有时懦弱得可悲,有时刚强得可笑。《围城》除了故事好笑,发人深思外,不得不谈到的另一特色便是她的语言魅力。她的文字效果确实难得一见,被人感觉句句幽默和讽刺,把故事里人的种种心态和事的丝丝情节点评到位,有时令人扬起嘴角点头称是,有时叫人前仰后合笑声蹦出。机锋四出、幽默隽永的语言,构成了作品讽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华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显示出作者卓异的才华。
如此一部被称为“新《儒林外史》”的幽默机智的喜剧性讽刺小说,建议大家好好看一看,品一品,你会不经意中会意地笑,你会收获许多……
三、思考训练
1.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它的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请简要分析文中比喻的讽刺手法,并举例说明。
2.小说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其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最为关键的。人物的描写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刻画。请从某一方面的描写入手,简要谈谈文中的人物描写。
3.读《围城》后,谈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些语言。
参考答案:
1.《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如"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再如作者描写一辆破车:"这辆车久历风尘……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这里作者把老旧的汽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妙趣横生,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态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
2.肖像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围城》的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外貌特征,以传神的笔法描绘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肖像。如“孙小姐长圆脸,旧象牙色的罐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带着惊异的表情;打扮甚为素净,怕生得一句话都不敢讲,脸上滚滚不断的红晕。” 对孙的外貌来了个轻微的讽刺,大概是表明孙柔嘉脸皮薄,没有经过世面吧,还有点小家子气的意思,看来她一出场就处于不利的位置上。再如“陆子潇教授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来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打了一拳,阻止了前进,这鼻孔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对陆子潇的油头粉面、俗不可耐的形象特征的勾勒,极为生动形象。
3.如“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盖起来。”鸿渐学无所成,为了回乡有个交代,只好买张假文凭,一张假文凭,却能联想到《圣经》里的亚当夏娃,可真谓思虑深远啊!
又如“本来敬一杯,鸿渐只需要喝一两口,现在罚一杯,鸿渐自知理屈,挨了下去,渐渐觉得另有一个自己离开了身子在说话。”“觉得另有一个自己离开身子在说话”,说明他酒喝多的程度,有一点清醒,还听到说话的声音,但终于还是喝多了,说话的声音竟然是另一个自己,多么生动的描述。
再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朝花夕拾》(鲁迅)简介及阅读训练
《朝花夕拾》简介(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文章《狗·猫·鼠》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集中写她的一篇,这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爱唠叨、“满脑子是麻烦的礼节”的女性。但她竟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情,那就是给童年鲁迅买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书——《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里的一篇重要作品,表现了鲁迅对白话文的坚决捍卫和对封建孝道的猛烈抨击。
鲁迅在《无常》中,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的形象,鲁迅对他显露出难以掩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在鲁迅早年好友中,范爱农是很重要的一位。在《朝花夕拾》的最后一篇专门记叙了与他的交往和他的不幸遭遇,标题叫《范爱农》。此人勤奋正直、孤标傲世。作者通过对他的回忆,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FyB中国绿色语文网——试题│教案│作文│课件│名著│演讲│中考│高考
《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生动描写了塾师寿镜吾的形象,他是鲁迅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父亲的病》叙述了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是鲁迅开启维新思想的开端,使他以后东渡日本想要学医救国。
《藤野先生》是作者怀抱学医救国的思想东渡日本遇到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正直热情,激励鲁迅投入新的战斗。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题
一、 填空
1.鲁迅原名 字   ,   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和 家。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集,共  篇,是一部蕴含着    和   的作品。其中的      和    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   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    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    、    、  等孝道故事,揭示了     。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     ,这个学堂四天教授     ,一天教授      ,因为感到“不合适”和“      ”,他随后又考入了       ,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    ,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        ,父亲却要我      ,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      ,含蓄地批判了       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     ,黑无常又叫     ,人们喜爱的是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       。
7、鲁迅在《     》一文中讲述了在     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回国后,他将  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       ,二是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    》,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     》,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    、     。
9、《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        ,她的形象出现在《     》和《       》中。她和鲁迅的关系是    ,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        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        。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是           。
10.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
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_;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1、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    》;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压制的文章是《     》和《     》;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      》;揭示一些徒有虚名、草菅人命的“名医” 的文章是《        》;展现自己走出故乡,希望通过外出求学寻找到救国救民真理这一过程的文章是有《      》和《    》;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   ,     ,     。
12、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⑴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⑵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⑶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⑷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
⑸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⑹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
二.单项选择题:
1、《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想拯救国民的精神 D、生活条件太差
2、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4、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5、下列事物中,哪一样不是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 (     )
A. 败鼓皮丸 B.一对原配的蟋蟀   C. 平地木    D.经霜三年的甘蔗
6、因为阻止我们吃冰致使我们大半天玩不成,(    )被我们起了个“肚子疼”的绰号。
A.衍太太  B. 我母亲  C. 阿长  D. 沈四太太
7、下列说法,那个是正确的?(       )
A.《狗·猫·鼠》是鲁迅为了悼念自己的宠物小隐鼠而写的,他仇猫的原因是因为猫吃了他的隐鼠。
B.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因为他不赞成裹脚。
C.《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两个医生是叶天士、陈莲河。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三、多项选择:
1、下列文章中,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社戏》 B、《范爱农》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E、《风筝》
2、 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有提及迎神赛会、看戏等儿时生活情节的篇目。(   )
A、《无常》 B、《五猖会》 C、《狗·猫·鼠》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   )、(   );而(   )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   )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最让我反感的是(   )和(   )。
A、子路负米   B、哭竹生笋   C、卧冰求鲤    D、老莱娱亲    E、黄香扇枕
F、陆绩怀橘   G 郭巨埋儿
4、“无常”的形象受到民众喜爱的主要原因是(   ),还因为(     )
A、形象特别 B、活泼诙谐 C、心地善良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5、下列关于范爱农的介绍哪些是正确的?(      )
A.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和鲁迅的关系一向很好。
B.范爱农向往城市生活,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
C.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D.范爱农回国后,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E.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的,回国后他和鲁迅曾经共事过。
6、我得到《二十四孝图》高兴的原因有哪些?(       )
A.能够更好的学习怎样做个孝子,报答父母的恩情。
B.归我一人独有。
C.和我之前的读物比起来,这本书鬼少人多。
D.这本书的制作精美。
E.书里的故事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
四、简答题: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鲁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本文中提到狗、猫、鼠,有怎样的用意?
2. 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3.“郭巨埋儿”的故事对我起到了怎样的影响?4、《父亲的病》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5、《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6、《藤野先生》中记叙了我和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7、在日本,鲁迅去接范爱农等人的时候有两次摇头,原因是什么?
8、鲁迅和范爱农开始的关系并不好,为什么?
9、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10、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11、《五猖会》先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又写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2、《五猖会》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在《阿长和<山海经>》一文中,我对她的感情发生过哪些变化?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题(答案)
一、 填空
1.周树人、豫才、浙江绍兴、革命、文学、思想
2、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10、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
3、妨害白话文、中外儿童读物、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躲避流言和中伤、水师学堂、英文、中文、乌烟瘴气、矿路学堂、《天演论》
5、五猖会、热切盼望着五猖会、却在我要走的时候叫我背《鉴略》、无知、封建教育制度
6、活无常、死无常、白无常、生人走阴
7、藤野先生、日本仙台、弃医从文、先生的照片
8、百草园、无常、收集图书、描绣像、二十四孝图、山海经、长辈馈赠、阿长买的
9、衍太太、父亲的病、琐记、同一门的邻居、和蔼、虚伪自私、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10.呐喊
11、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
12、⑴范爱农⑵藤野先生⑶寿镜吾先生⑷陈莲河⑸阿长⑹衍太太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C 5、D 6、D. 7、D
三、多项选择:
1、A、E   2、 AB 3、 AEF;B;C;DG 4、D;ABC 5、CE 6、BCE
四、简答题:
1. 一、它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捕到猎物定要尽情玩弄,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天生一副媚态,配合时候的嗥叫,闹得别人心烦。三、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提到狗是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猫在本文中是令人憎恶的,它“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借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 招我反感的是“诈跌”,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这样说,违背儿童心理。
3. 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怕听父母愁穷,怕看见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4、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这段经历导致鲁迅日后前往仙台学医,希望救治被庸医所误的病人。
5、奇怪的药引、陈莲河关于冤孽的讲法、陈莲河最后一次给父亲开的药
6、《藤野先生》中记叙了我和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修订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裹足。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7、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8、范爱农的老师惨死,他不主张发电报,鲁迅认为他胆小、怯懦、没人味。
9、他生性孤傲耿直,有心报国,却不受重用,最后穷困潦倒,溺水而死。
10、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质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11、通过环境对比,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12、答: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13、我”平时叫保姆长妈妈“阿妈”。在“憎恶她的时候” 叫她“阿长”。
我起初“实在不大佩服她”,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协;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后来“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我的隐鼠被害死了之后,我便当面叫她阿长,表现对她的不满。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茶馆》(节选)阅读与训练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戊戌(xū) 沏茶(qī)嗜好(shì) B.搭讪(shàn)坤角(kūn)淘汰(tài)
C.茶盅(zhōnɡ)造孽(niè)缧绁(shi)D.咂摸(zā)神龛(kān)痞子(pǐ)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割据 掌腰 老气横秋 风声鹤唳 B.抱怨 舒服 硕果仅存 暴殄天物
C.寒酸 麻烦 兵慌马乱 庸人自扰 D.津帖 鞠躬 尽善尽美 魑魅魍魉
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况,真是俯拾皆是。
C.我国已经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到胸有成竹。
D.对那些低级庸俗、哗众取宠的文学作品,稍有欣赏水平的人都会嗤之以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江华在信中提出的问题是完全正确的,我在此感谢他对我的疏忽的补充。
B.正如从躯体上分离出来的手不能成为手一样,与其他人隔绝开来的人便也不成为人了。
C.我们顺利地按照守林人所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密林深处的小湖,大家高兴极了。
D.老校友生动的报告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听起来感到特别亲切。
5.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静,又干净。
①行人也不多 ②没有一点尘土 ③地下只有一些水塘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6.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作者在《茶馆》中着力刻画了一批“小人物”。下列人物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王利发 ②松二爷 ③康顺子 ④崔久峰 ⑤吴祥子 ⑥刘麻子
⑦宋思子 ⑧唐铁嘴 ⑨常四爷 ⑩巡警 老林 老陈
A.①②④⑤/⑦⑨/③/⑥⑧/⑩     B.①②③⑨/④/⑤⑦⑩/⑥⑧
C.①②③/④⑩/⑤⑦⑧⑩/⑨        D.①③/②/④/⑤⑥⑦/⑨⑩
7.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②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③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④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你二位这回事!
⑤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⑥我要是会开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换两个脆的吗?
A.③⑦不同;②⑥不同;①④相同。      B.③⑦相同;①②不同;④⑥不同。C.④⑥相同;①⑦相同;④⑤相同。      D.②④不同;①⑥不同;③⑤不同。
8.对“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利发像读书人那样过分迂腐,缺少变通。
B.王利发像孔子那样,是一个圣哲之人。
C.王利发像孔夫子一样,是一个能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的人。
D.王利发像古代圣人一样,是一个明智而有计谋的人。
9.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老舍先生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B.常四爷和松二爷都是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的旗人形象。这两个形象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C.《茶馆》中塑造了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刘麻子等社会渣滓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变态和畸形。
D.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而又坚强不屈、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窦娥发誓愿独白,给唱词作了铺垫说明,与唱词紧密结合,既实现了她的反抗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10.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B.二、三学生由后而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C.告诉不告诉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
D.这是怎么啦?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二、阅读部分
(一)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
难 民 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王利发 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难 民 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
王利发 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巡警上。〕
巡 警 走!滚!快着!
〔难民散去。〕
王利发   怎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巡 警 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
王利发 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饭,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巡 警 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要走)
王利发 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巡 警 (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巡 警 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 兵 !
巡 警 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巡 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大 兵 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王利发 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大 兵 屌!揍他个小舅子!
巡 警 快!再添点!
王利发 (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大 兵 !(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巡 警 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 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 警 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 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巡 警 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王利发 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
11.分别从难民、巡警、大兵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社会状况。
12.简要分析巡警这个人物形象。
13.对下面两句舞台说明,结合人物形象进行解释。
a.大 兵 !(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b.王利发 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
14.下列对文段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剧本通过难民、穿着破军装的大兵,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B.剧本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巡警与大兵的对比、难民与王利发的对比,反映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巡警为王利发打发走了难民和大兵,说明巡警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有着重要作用。D.王利发“不打发”难民,却把钞票递给巡警、大兵,说明他有欺软怕硬之嫌,也是在动荡社会中无可奈何的举动,作者用批评的笔调表现了他。
E.大兵的行讨和强要,既揭示他们蛮横无理的本性,同时又揭露战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灾难。
(二)
宋恩子  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王利发  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下”。我拿来,二位看看?吴祥子  我们不看簿子,看人!王利发  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宋恩子  你为什么爱租学生们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王利发  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作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账不是?宋恩子  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的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吴祥子  是呀,所以非天天拿人不可,好得点津贴!宋恩子  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
15.吴祥子、宋恩子是什么样的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靠抓人为生的受迫害者        B.统治阶级的鹰犬爪牙  C.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的流氓无赖              D.不受任何人管的地头蛇 16.不能够反映反动当局腐朽荒唐、社会黑暗的一项是(      )
A.现在,连我们也欠响啊      B.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
C.拿住人就有津贴            D.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
17.王利发说的话能说明什么问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时局势动乱,军阀混战不断  B.人民生活艰难,苦苦挣扎,受尽欺压  C.只有有钱人才能上大学        D.王利发对当时局势认识清醒,借机发财 18.王利发的对白能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精明圆滑、善于应酬         B.自私自利、老实忠厚
C.豪爽直率、善良诚实         D.谦恭温和、狡诈机变
19.下列对《茶馆》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语言个性化。善于从人物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其说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  B.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独特的幽默风格
C.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的语言。京味京腔,地道方言
D.完全诗化的语言,格调纯洁高雅
三、填空
20.老舍,原名         ,字       ,他著名的小说有《          》。1951年因剧本《         》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          ”的称号。课本节选自《        》,这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21.在戏剧文学中,戏剧冲突主要具体表现为剧中            冲突;戏剧冲突是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戏剧运动;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           ;戏剧语言则包括             和                。
22.话剧以                为主,歌剧主要是以                来表现剧情,这是由于剧种不同而形成的戏剧语言形式的差异。
(三)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经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子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20.“它已改变了样子和作风”是改成了什么样子和作风呢?  样子的改变是指茶馆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作风的改变指茶馆变得____。
21.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为什么作者认为这种改变让茶馆“有了新的发展”?
22.裕泰茶馆惟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以改变呢?
23.对这段舞台说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交待了故事发展的具体地点。B.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C.通过写茶馆的变化,表现王利发的精明能干和顽强的生存能力。D.对即将发生的故事作了简单介绍。
参考答案
一、1.解析:缧绁léi xiè。答案:C 2.解析:A.撑腰;C.兵荒马乱;D.津贴。答案:B 3.解析:A句词义误用;B句改为“比比皆是”;C句改为“心中有数”。答案:D 4.解析:A.“问题”应为“意见”,“补充”应为“纠正”。C.“顺利地”应置于“找到”之前。D.主语“报告”与后面谓语搭配不当。答案:B 5.解析:扣住后文的“又静”,理清内在的事理联系。答案:C 6.解析:①②③⑨属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④为旧民主主义者;⑤⑦⑩是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帮凶;⑥⑧是社会的渣滓。答案:B 7.解析:①借代,反问;②暗喻;③借代;④夸张;⑤夸张,比喻;⑥暗喻;⑦反问、借代。答案:A         8.C   9.B(常四爷敢作敢为,正直倔强,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愤恨,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10.B(两数连续表示约数,中间不用、)
二、(一)11.本段通过难民的央告,巡警的勒索,逃兵的蛮横,反映了由于军阀混战造成社会不安的状况。 12.首先表现出他凶狠,他一句“滚!”难民自动散去;其次他狡猾贪婪,他借势两次勒索王利发,打发不了大兵,便主动帮大兵要钱。13.a.说明大兵的贪婪和蛮横;b.表现了王利发无奈的愤怒。 14.AE
(二)1.B  2.D  3.D  4.A  5.D(三)1.陈设 布局 档次 合乎当时的潮流2.时代变化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使旧中国经济萧条,茶馆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茶馆的这种变化,仍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新发展”是反语。3 “莫谈国事”的纸条没变。在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没有言论自由,王利发怕惹火上身。   4.AB
三、填空
1.舒庆春,舍予,《骆驼祥子》,《龙须沟》,“人民艺术家”《茶馆》
2.人物性格;戏剧动作;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3.人物对话,演员的演唱。
茅盾《子夜》导读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1916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1921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20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28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1916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子夜》《虹》《腐蚀》《锻炼》《农村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书名诠释】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故事梗概】
《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32年12月。
故事从1930年5月的一个傍晚开始,三辆雪铁笼汽车闪电似地驶过外白渡桥,戛然停止在内河小火轮的汇集处——戴生昌轮船局大门口。工商界巨头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夫妇,来此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前来避乱的吴老太爷。
吴老太爷的守旧思想,与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官场政客,寄生文入。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作交易。这时,吴荪甫的思想也不在丧事上。家乡农民暴动与丝厂工人罢工,他得布置对策。杜竹斋拉他和金融魔王赵伯韬合伙做公债多头,他忙着筹划谈判。
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吴荪甫一一突破了重围,志得意满,感到更大的胜利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长。端午节后,传来了省政府的命令;为支撑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抽回资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甫勃然大怒。但一想到“益中”即将吞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牟取暴利、也要资金。吴荪甫日益感到资金兜转不灵。在这种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了吴荪甫的去路。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吴荪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雄心勃勃的吴荪甫并不甘心失败,他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了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又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但是,时局的发展对吴荪甫十分不利。有消息说:阎军全线出击,四五天内就要打进济南。公债猛跌, “多头”面临惨败的危险。吴荪甫再也沉不住气了。尽管厂里新的工潮一触即发,他仍然决定把公债投机上的损失转嫁到工人头上。他断然下令:裁人,减工资,延长工时。工人被激怒了,他们举行了罢工。屠维岳束手无策。被围困在厂内的吴荪甫,也只得从后门溜走。
前程的暗淡,事业的危机,咬啮着吴荪甫的心。为了排除心头烦闷,他疯狂地寻求着刺激。他带着交际花徐曼利,乘坐小火轮,在长江上寻欢作乐。上岸后,他又寻访秘密艳窟。回到家里,他仍然感到精神颓丧。突然,不速之客赵伯韬来访,他要用吴荪甫吞并小厂的办法来吞并“益中”公司了。
吴荪甫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和同人们商量决定,以适当的价钱,将“益中”顶给西方的“洋行”和东方的“公社”,再将办厂的资本投放公债市场,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谁知在紧要关头,收买的人倒戈了。吴荪甫孤注一掷,把住宅也押上去。交易所挂出的牌子步步下跌。这时,如果杜竹斋能与吴荪甫合作,“空头”便全胜了。可是,杜竹斋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他绝望地用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但又立即镇静起来。他命令少奶奶赶快叫家人收抬行装,当晚就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轮船。
【作品导读】
本文从吴老太爷一家由农村到城市开始写起,因吴老太爷接受不了诚实的喧闹,患脑冲血而死。在吴老太爷的吊丧会上,来了许多的人。吴荪莆答应了孙吉人等一伙人所提出的“几个大小不同的企业家组织一个新的团体作买空卖空的生意”。而与此同时,吴荪莆的姐夫也同意加入赵伯韬为首的“多头”公司。从此吴荪莆与赵伯韬之间矛盾、斗争展开了。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吴荪莆农村老家被劫,损失严重。为了筹集组建新厂的资本,他对丝长工人进行剥削,导致丝长工人罢工示威,最终由于炒股失败,落入“买办化”。
小说第1章通过吴老太爷进城,拉开了全书的序幕,第2-3章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请出了全书几乎全部的主要人物,同时也为"三大火线"埋下了伏笔。第4章写双桥镇农民的暴动,由于后来没有得到继续,有游离于全书之嫌。第5-8章写吴荪甫三面出击,全线告捷,形成一个小高潮。第9-12章写吴赵斗法,第13-16章写吴荪甫因工人运动兴起而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第17-19章写吴荪甫的最后挣扎。
从小说内容上看,主要写了三条线索上发生的事情:一:公债市场的斗争;二:裕华工人的罢工;三:双桥镇农民反对恶霸地主的斗争。作品它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的矛盾为主线,向人们展开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城乡工农斗争、民族工商业被吞并、军阀混战、农村破产……气势恢宏,作品通过纷繁的线索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多侧面地展现了黎明来临之前的“子夜”。
《子夜》的创作,经过了充分的生活和思想的准备。为了深入了解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作家走访了企业家、公务员,革命者等各色各样的人,参观了证券交易所,考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同时阅读了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文章。在掌握大量素材,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子夜》,反映了作家对旧中国社会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估量。
《子夜》生动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战争愈演愈烈,人民群众备受战乱之苦,帝国主义国家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转嫁我国,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濒临破产;城乡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作品正是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上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O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
《子夜》创作情节中心,是以赵伯韬为代表的金融买办资产阶级与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结果是以赵胜吴败结局。作品以全景式的宏伟画面,有力地表明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艺术形象】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吴荪甫这个典型的创造最为出色。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吴荪甫有很强的事业心,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深谙“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名言,知道怎样将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还有作为老练企业家的教养、阅历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他的事业寸步难行。他面临着两组矛盾,一是与帝国主义掮客,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生死角逐;二是与工人阶级的尖锐对立。他置身于矛盾的中心,事件的进程使他性格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时而果决专断,时而犹疑惶惑,时而信心坚定,时而颓废恐怖,遇事好象成竹在胸,实则往往举措乖张。吴荪甫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真实反映。
《子夜》里面,茅盾通过林佩瑶的嘴,说了一个基本观念,吴荪甫是她心目当中“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第3章)。吴荪甫一方面欺负比他小的企业,可是,比他背景更大的,像赵伯韬,他就斗不过他们,所以后来吴荪甫就想,“他知道自己从前套在朱吟秋头上的圈子,现在被赵伯韬拿去放大了来套那益中公司了”(第17章),这也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无情的残酷的商业竞争社会。作者描写吴荪甫的语调都充满着激情:“荪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于冒险的精神,硬干的胆力;他喜欢和同他一样的人共事,他看见有些好好的企业放在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对于这种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荪甫常常打算毫无怜悯地将他们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第3章)这个眼光和气度是别人所没有的,有一种气势非凡、居高临下的感觉。茅盾在《子夜》中赋予吴荪甫这个人物以浪漫的气质。
吴荪甫这个人的出身和教育背景也与众不同。他是一个留学德国的留学生,一个海归派,到国外学成以后回来创办事业。他所接受的是西方现代科学的教育,有一个现代性的背景,在1930年代的世界,德国走在现代科学的最前列。当时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对德国的崇拜就有点像现在对美国的那种崇拜,科学、经济、包括人的那种高度的纪律性等等,各方面德国都是一个世界性的楷模。所以,茅盾让吴荪甫到德国留学,非常清楚是揭示他具有一个现代教育的背景。按我们今天说法,就是最跟世界接轨。
吴荪甫一出场就不是小打小闹。他利用父亲的丧事,跟另外两个老板联合起来准备建立一个托拉斯,而这个托拉斯如果搞成,他可以一口气把八个工厂吃下来,把交通、纺织、电力很多事业都垄断在自己手里,按照今天来说就成为一个大的集团性的公司。棉纺业现在是夕阳工业了,那个时候却正好是新兴工业,那么,他做的是棉纺织、电力、交通等等,都是跟现代化有密切联系的产业。在这个基础上,吴荪甫作为一个资本家,他想的绝不是个人赚钱发家,他已经很自觉地把自己的经商行为、企业行为,跟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前景联系起来。所以,当他们准备联合这个公司,把八个工厂都吃下,吴荪甫看着企业合并的草案,通过这个草案,他脑子里已经出现一个想象:
吴荪甫拿着那“草案”,一面在看,一面就从那纸上耸起了伟大憧憬的机构来: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而他这理想未必完全是加榨的。(第5章)
当时他们一起合伙搞的有一个国民党政客叫唐云山,跟吴荪甫大谈三民主义,谈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别人只想着赚钱,根本不理会这一套,“只有吴荪甫的眼睛里却闪出了兴奋的光彩”。(第3章)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吴荪甫所想象的东西,跟孙中山的想象,跟当时中国全体民族资产阶级所想象的是一致的,按我们今天说,也就是要想象出一个现代化。中国人进入20世纪,最大一个梦想,也是最大一个“道统”,就是中国如何实行现代化,如何使中国走向世界最富强的前景。这个时候,茅盾一下子就赋予吴荪甫一个很伟大的性格。作家一开始就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起点,是要透过这个人格来贯穿现代化的素质,就是说,这个人本来就是跟我们整个国民对于中国如何发展现代化的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是浑然一体的。
这样的资本家,必然要对政治、对国家提出自己的理想和要求。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吴荪甫跟他的大舅子杜竹斋两个人交谈,因为杜竹斋是个银行家,他就说:“开什么厂!真是淘气!当初为什么不办银行?凭我这资本,这精神,办银行该不至于落在人家后面罢?现在声势浩大的上海银行开办的时候不过十万块钱……”不过,话说回来,他说“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第2章)茅盾所想象的资本家力量其实是很大的,他们的经济活动已经跟当时的现代中国的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操纵当时军事和政治。
吴荪甫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的现代性格。过去已经有人研究过,吴荪甫所出现的场景,比如客厅、工厂、办公室、汽车,都是一种公众的场景。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幽闭的、静止的场面。而其他的一些老板,比如他的对手赵伯韬,赵伯韬出现的地方都是鬼鬼祟祟的,第一场出现就是在花园的假山背后,像在搞阴谋,然后在旅馆里面,旅馆也是很隐私的地方,这个人物始终是在暗处的。而在公众的场景当中,吴荪甫所有的行为都是匆匆忙忙,始终是在一个行动当中,他从汽车上下来,走进客厅,发脾气,处理公务,然后马上又出去,好像茅盾是一个摄影机,一直跟着这个人在走。这个艺术形象就一直在动,心情在动,脸色在动,身体在动,始终是通过一个强烈的动态来展示这个人的性格。比如第7章写到吴荪甫在等待公债投机消息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出现就是他一个人在客厅中来回踱步,看时间,自言自语,到书房打电话,跟费小胡子谈话,连眉毛都在动:“吴荪甫不耐烦地叫起来,心头一阵烦闷,就觉得屋子里阴沉沉地怪凄惨,一伸手便捩开了写字桌上的淡黄绸罩子的大电灯。一片黄光落在吴荪甫脸上,照见他的脸色紫里带青。他的狞厉的眼睛上面两道浓眉毛簌簌地在动。”这里有一种很强的紧张感,这个人物一出现就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到后来吴荪甫完全崩溃,到绝望的时候,他就突然去强奸一个女佣,仍然是靠生命力迸发出来的兽性力量。
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1930年代最现代化的场景结合起来,这个人物身上就被赋予某种以现代为特征的审美追求。在起首部分就写到了汽车:“汽车愈走愈快,沿着北苏州路向东走,到了外白渡桥转弯朝南,那三辆车便像一阵狂风,每分钟半英里,一九三○年式的新记录。”作品中几次写到了“一九三○年式的”汽车,“旋风般向前进”,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从古典的意义上来理解美,美一定是田园式的、牧歌式的,以静为主。我们看国画,国画里面没有一个是在奔跑的,人都是在钓鱼、喝酒,非常安宁,这种场合才能构成一个美,这是中国古典的审美传统。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的场面大多数都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然后把一个细节无限地扩大,无限地再生,像《红楼梦》里吃碗茶可以吃掉一章,这是古典式的一种描述的方法。现代文学也不是都充满动感的,但是到了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发展,就使人好像处于被鞭打的一种环境,整个人都被卷到一种社会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动感。这也成为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家所关注的审美现象。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作家身上也大量存在着。郭沫若早期《女神》里都是这样的诗,都是城市在动,喇叭在喊,鼓声在响,为什么?他就是通过这种非常强烈的声音和动作,来体现一个时代的节奏。那么,这样的时代节奏,他表现的肯定是跟一个喧嚣的、充满了不稳定的现代都市有关系的。
茅盾表现吴荪甫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处处突出了动感,不能不说他是有意而为之的。这种有意为之,我们姑且把它定名为一种现代性格。不是说,冒冒失失、跑来跑去的,才叫现代性格。而这个有了现代的文化背景、现代人的素质、现代的性格所构成的吴荪甫,是中国小说里很少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人格的形象。
但是要明白吴荪甫这个人物不是写实的,它包含着茅盾强烈的感情色彩,是用仰视的角度去写的。比如第5章写吴荪甫,是通过他太太的视角来写的,带着一种崇拜的目光。吴少奶奶先是担心她跟雷参谋的私情被丈夫发现,所以表现得很惊惶,吴荪甫说:“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她脸色苍白,心惊肉跳,神经紧张,完全没有了夫妻间的平等,似乎只等着吴荪甫来裁决。“吴少奶奶忽然抬起头来问”,坐在沙发上的她总是这样仰望着在面前走来走去的丈夫,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吴荪甫,都是那种有气势的、高大的形象:“尖利的眼光霍霍四射……是可怖的撕碎了人心似的眼光。”“他站起来踱了几步,用力挥着他的臂膊”,“他狞起眼睛望着空中”,“然后,也不等少奶奶的回答,他突然放下手,大踏步跑出去了”。这是一个有力量的、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和创造力的形象。后来“资本家”这个名字在政治上不大光彩,评论家才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把吴荪甫分析成了几重人格,都是套用一些政治概念,破坏了艺术形象的完整性,也违背了艺术的创造规律。其实,这个小说从头到尾,对吴荪甫没有什么丑化的,没有什么两重性,茅盾本身就是站在林佩瑶的立场上,在看一个“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王子”,就是我们说的白马王子,远远地从天际过来,而吴荪甫这个人物是从德国读了书回来的,他是一个成功人士。“英雄”,这种具有现代人格的艺术典型,本身在上海这个背景中就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骑士”,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关键的词,骑士在今天已经见不到了,没有人再用这个词了,哪怕在塞万提斯时代“骑士”就已经不可理解了,堂?吉诃德完全是被人嘲笑的,可是,骑士有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说,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他可以冒着超过自己能力的危险,不顾一切地去跟风车作战。跟风车作战最后必然是失败的,但是,为了一个莫名其妙、谁都看不见的信念,他可以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吴荪甫身上其实是有这样一种精神的,所以,这是一个具有悲剧性的英雄形象。
《子夜》的结构宏伟而严谨,为了既包容复杂的矛盾、丰富的生活、众多的人物,又做到线索清楚、主次分明,作家在构思中很费苦心。首先,作家精心设计了别开生面的序幕。开头两章通过吴老太爷猝然亡故,各色人等来吴府吊丧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让许多角色登场亮相,既初步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又牵出了各种矛盾冲突的情节线索。其次,主体部分(第三至十六章),安排了一条主线和若干支线交叉发展的网状结构。吴、赵斗争作为贯穿全书情节发展的主线,各条枝线既有自身发展的脉络,又共同服务于主线的发展,既丰富多采,又条理分明。最后三章,作为全书的高潮和结局,笔力收回到主线,泼墨重采写了吴荪甫试图挽回危局的种种努力,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子夜》的产生,正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迈步前进的时候,它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从创作上证明了无产阶级文学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力量。
【相关评论】
《子夜》——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画卷
1933年,一部“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子夜》出版了,几十年过去了,《子夜》里所描写的黑暗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书中留下的沉甸甸的历史却值得我们思考。《子夜》以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这样全景式的整体建构为起价值取向,并以自觉的参与意识,探索社会政治问题。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当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地主、大资产阶级篡夺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内有蒋介石,外有帝国主义,他们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了“两半”的社会的深渊。民族资产阶级、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等这些历史上的名词,在《子夜》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子夜》用社会科学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旋律和阶级关系。冯血峰曾评价说:“《子夜》是把鲁迅先驱地英勇地所开辟的中国现代的战斗的文学的路,现实主义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学上来的里程碑之一”。
吴荪甫是《子夜》九十多个人物中性格最鲜明的,是三十年代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是诠释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野心、魄力和手段,他“富于冒险的精神、硬干的胆力”因此,他不仅在家乡双桥镇办起了钱庄、当铺、油坊、米厂、电厂等,还在上海有一家裕华丝厂,甚至还和孙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业资本家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他们幻想着“他们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橡胶拖鞋,走遍全中国的穷乡僻壤!”他们高呼“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
但“他动辄想到保守,想到了妥协”。在他的野心受到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阻挡时,他选择了镇压工人罢工来转嫁自身危机,同时大搞“公债投机”,妄图用此击败“公债魔王”赵伯韬。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民族家的固有软弱性,决定了吴荪甫的命运只能像企图用“大放盘”“一元货”的办法度过难关的小商人林老板一样。他的悲哀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全社会的。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通过《子夜》可以认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现实,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认识旧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了解三十年代的党所领导的工农斗争的风起云涌之势等等。
因此,《子夜》是茅盾先生展现给后人的一幅历史画卷,让今天的人们能清晰的了解那段历史。
同时,第四章的农民武装活捉老地主,吴荪甫的舅舅曹剥皮及第十三,十四章描写的上海裕华丝厂女工的罢工,都是在用文学眼光叙述历史事件,让人们在文学欣赏中体会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子夜》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角,茅盾犹如一个说书人,道出了那段辛酸的历史,展现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民族的血泪。
文人笔下的历史,后人眼中的现实
茅盾用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峰,透彻地理解了主宰着站前中国社会的各种倾向、潮流和力量……从而使他的描写具有明显的真实的文献价值。朝鲜学者朴兴炳认为“《子夜》的历史功绩在于开创了中国社会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道路。”可以说《子夜》就是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它把三十年代这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横断面”展现给了后人。《子夜》不仅描写投机市场瞬息万变的斗争,民族工业的惨淡的前景,都市资产阶级社会醉生梦死的生活,而且描写了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农村的革命暴动等等。
《子夜》这部社会剖析小说不仅在国民党时期被禁版过,在“四人帮”时期也被禁版过,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子夜》的社会影响和《子夜》的进步意义。这些都是建立在茅盾先生忧国意识基础之上的,正如王若飞同志曾给茅盾的评价一样,他说:
茅盾先生的创作事业,一直是联系着和反映着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的。在他的创作年代里,也正是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大变革时期,中国大时代的潮流,都反映在茅盾先生的创作中……从茅盾先生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起落消长。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处,正是他的创作反映了中国大时态的动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创作中心内容,与中国人民解放运动联系着的。
一个伟人去了,一批作品留下了,一段历史过去了,一种忧国精神留下了,这就是茅盾的伟大,《子夜》的伟大。
《子夜》
(一) 简析:
1、赵伯韬形象。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政治上与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操纵着上海滩金融市场,故意与吴荪甫作对,想方设法扼杀中国民族工业;他生活淫荡腐朽,为人专横跋扈,是恶魔般的帝国主义的鹰犬。
2、《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描写手法的多样性。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语言的丰富多彩。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人物语言上,作者赋予不同性格人物以不同的语言和口吻。如吴荪甫的语言常常是斩钉截铁,果敢有力;赵伯韬的调子是狂妄高傲,而又粗鲁卑俗的。
3、《子夜》的结构线索和结构特点。
结构的宏大而严谨。《子夜》展示了中国30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即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双桥镇农民暴动与吴荪甫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荪甫的矛盾。小说以赵与吴的矛盾为主线,其他两条线索交错发展。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二) 论述:
1、分析《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2、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意义。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于,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小说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十分真实可信。
可见, 吴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的中国民族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的历史悲剧。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个人悲剧,而是阶级的悲剧。它揭示了实业救国此路不通,中国现实社会不仅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家》导读与鉴赏
[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早年被“五四”运动唤醒,信仰无政府主义,译介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的著述。1927年赴法国学习,开始正式的文学创作生涯。1928年回国,继续进行创作,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巴金是一位终身笔耕不辍、勤奋高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中篇小说《灭亡》《憩园》;短篇小说《月夜》等。他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
[内容提要]
这部小说写的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大家庭高公馆里发生的故事。小说描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和婚姻上的不同遭遇。他们的爱情或者刚刚萌芽就被旧礼教所扼杀,或者屈服于包办婚姻而酿成悲剧,或者反抗家长的干涉争取自由结合。这种种遭遇代表了当时青年人的不同生活道路。小说还展现了封建大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变化。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一个门前有“石狮子看守”、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红漆对联的高公馆。
一天傍晚,风刮得紧,雪下得大。18岁的觉民和弟弟觉慧排完戏,刚从学校回到高公馆,16岁的婢女鸣风就告诉他们来了客人。原来是姑母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琴在省立一女师三年级读书,她是高家的亲戚里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新女性。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想着另一张脸——鸣风,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觉慧明白鸣风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他对命运的安排感到了不平,并对自己绅土家庭感到愤恨。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被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梦想和自己爱着的姑娘——梅表妹结婚。可在他毕业归来的晚上.父亲就告诉他为他订婚的消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和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的、素不相识的少女瑞珏结婚,并开始做事,帮助料理家务。
不久,父亲亡故,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但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父亲的棺木人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的肩上。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土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最终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样想着他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
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他贪婪地读着报刊和杂志,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指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现出对这位大哥的不满。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高老太爷年近古稀,却娶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被囚禁在家里的他着急、愤怒,只有纯洁的鸣风让他平静。一连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晓得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的梅回到省城娘家来了。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三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地哭泣。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
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旧历年过去,转眼就是元宵节。由刁:军阀混战,张太太的公馆被军队占据了,她只好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逃到了高公馆。为了躲避炮击,大家疏散到花园里。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使他情不白禁地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两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两天后,街上又传来要发生抢劫的消息。大家纷纷外出躲难,高公馆里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过了三四天,抢劫并未发生,避难的人都陆续回来了。这天下午,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的心完全不在牌上,他时常发错牌。梅推说有事回到房里痛哭起来,瑞珏赶来安慰了她。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觉得自己与家庭更疏远了,只有想到鸣风,他才感到一些亲切,但是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
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得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绝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绝望的鸣风来到觉慧的窗下,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跑进房里而未进去。
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风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风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风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风几次欲言又止。正在这时,觉民来了,鸣风流着泪消失在门外。觉民把鸣风的事告诉了觉慧。觉慧冲出门去寻找鸣凤,但没有找到。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呜风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风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以祖父为代表的旧势力的仇恨。现在,他更清楚地认清了自己所在的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了。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高老太爷的66寿辰到了。公馆里演了三天大戏。高家的亲朋好友都来了。冯乐山和婉儿也来看戏。婉儿向淑华等人哭诉了自己在冯家所受的苦处。
高老太爷刚过了寿辰,就决定让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孙女结婚。觉民不甘充当傀儡,他跑到同学家躲了起来。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克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绝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帮助觉民,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绝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晶的决不是我。”
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一天,觉慧听到祖父房里闹成一片。原来他的五叔在外面讨小老婆的事传开了,五婶哭诉到老太爷面前。高老太爷大发雷霆,重重责罚了克定。然而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悲哀突然袭过来,高老太爷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幻灭和黑暗,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做错了。
高老太爷病倒了。但他的病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大的骚动。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争斗。对于他的病,医药已无多大效力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借助迷信,请道士,拜菩萨,祭天,捉鬼。这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觉慧将“捉鬼”的人挡在门外,坚决不让长辈在自己房间里“捉鬼”,愤怒地责骂了克明和觉新。
病中的高老太爷,显得非常衰弱、可怜。他变得慈祥和亲切了,他夸奖觉慧,并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了。觉民、觉慧怀着胜利的喜悦归来了。高老太爷勉慰了他们几句,就垂头死去。第二天晚上,克字辈的弟兄们就为家产的分配发生了纠纷。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陈姨太对克明兄弟严肃地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在家,产妇生产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会冒出很多血来,唯一免灾的方法是把产妇迁到城外去生产。大家都不愿意承担不孝的名声,纷纷赞成陈姨太的办法。他们要觉新照办。觉民、觉慧劝他反抗,觉新流着泪说他不像两个弟弟一样可以脱离这个家庭,他必须听从这一切。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
瑞珏搬到了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不远的庙里停着梅的灵柩。瑞珏说她真想去看看,觉新感到了不吉。四天后,觉新照常来看瑞珏。听见瑞珏在房里凄惨叫痛,觉新想冲进去,但陈姨太吩咐过不准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给他开门。瑞珏痛苦地叫着觉新的名字死去了,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觉新突然明白了,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习俗。
觉慧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家庭的一切了。他要出走,觉新却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长辈们一致反对。觉慧不愿屈服,他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觉新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帮助觉慧,并为他筹备了路费。
黎明,觉慧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利群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
主要人物形象
1、 高老太爷:
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主要性格特征是专横与残忍,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他的话人人必须遵守.他把觉慧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凤鸣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终于迫使鸣凤投湖自杀.高老太爷的令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脚。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家》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比如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
2.觉慧:
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A、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B、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总而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关于觉慧的精彩片断:
《家》的开篇找到了演戏的奥妙而欢叫“二哥,我懂了!”的人,也只有觉慧吧?只有对他二哥,他能够如此放开。此刻的他,是如此明朗。那张惊奇的面庞就在我面前绽放,明亮的眸子里透出的是可爱的充满追求的光芒。当然,他也有狮子般咆哮的时刻,对爷爷的封建思想,对大哥的软弱。我仿佛看到他是那么气愤地将书敲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灰尘好似跟着书本共起共落;对于爱仆的死去,对于兄弟之间的冲突,他选择了出走,安静得像一颗尘埃。
在那个旧思想的家中,他的反抗是剧烈的,直到最终离家而去。或许,是他感觉到这个家的腐朽已经到了靠人力无法挽回的地步。小说的最后,形容载他离开的水是“可祝福的水”,带着丝丝的眷恋。这让我感觉到了他顽强反抗的背面的温存,
3.觉新: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他在伦理上接受了新思潮,并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鸣,但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在新旧矛盾冲突中,压下自己内心的痛苦,服从于统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与自己心爱的梅表姐结婚,但他没有勇气违抗父母之命,最终导致梅芳的抑郁而死.婚后,他深爱妻子瑞珏,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在习惯势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护爱妻免遭厄运.
性格二重性的表现: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他打小就接受封建的正统思想的教育,但是他眼见到自己家庭的败落从而也对封建思想感到不满。这就造成其思想性格的二重性。
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1)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2)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长子长孙的地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觉新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他的悲剧说明: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4.觉民
觉民,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像觉慧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1)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温和贤惠,善解人意,待人谦和,柔情似水。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2)梅芬,高家的亲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3)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有“灰姑娘”心态。她暗恋三少爷觉慧,对觉慧的爱情,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虽然觉慧也爱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许她们相爱。她幻想能继续给三少爷做奴婢,也是一种幸福。谁知,她根本没有爱的权利,连选择身份的权利也没有。两个老太爷竟决定了她的终身,这对鸣凤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她既然敢大胆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以一个丫头身份去爱一个“少爷”,就足以说明她已具备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摆布,想求助别人摆脱厄运,一切求助,带来的结果是绝望。她本来挣扎着为一种新生活而努力,但却随着希望的破灭而破灭。她不甘受蹂躏、受糟蹋,勇敢地为爱情献身。她求新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她要用死回击这个旧制度的压迫;用死达到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境地,她挣扎的结果是被挣扎着的旧制度所扼杀。鸣凤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剧,然而《家》中的悲剧又何止这一出,她只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诠释。女子刚烈的贞洁犹如那投在湖面的皎洁月光,晃眼而长久。主仆之间的爱慕在那个背景下是决然不被允许的,所以鸣凤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控诉自己的不甘。
(4)琴,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6、一群屈从者
在高家,在卫道们的欺压逼迫下,出现了一群屈从者们,最典型的代表是觉新,他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但又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者角色,令人可怜。陈姨太是另一类型的屈从者,她同婉儿的命运一样,但婉儿心怀积愤,她却怡然自得,时常扮成高老太爷的衷心拥护者。陈姨太,有着扭曲的人生,人生的扭曲导致心灵的扭曲。她是高老太爷买来照顾他的生活的。在那样的制度下,陈姨太不得不依靠高老太爷而生存,甚至仗着高老太爷的势力做坏事。在宗法上,她极力怂恿觉新、觉民的悲剧婚姻,在礼教上,主张瑞珏离家,以免“血光之灾”,使得瑞珏身亡;在家训上,当老太爷教训儿子时,她给老太爷捶背,虽不便多说,但行动上是支持高老太爷的。其实,她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也是维护者。
四婶、五婶等人,屈服于宗法、礼教、家训,虽一方面受旧制度迫害,但又用旧制度迫害别人。如果说陈姨太可恶的话,那么四婶、五婶是可悲的。四婶、五婶出身旧式家庭,他们的言行无不带有旧制度的烙印。在旧制度统治下,女人要讲“三从四德”,就连丈夫有过失,五婶也不敢反抗,只是将丈夫告到太爷处。但是,她们也是旧制度的助纣为虐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婶给女儿裹脚,她的作为使淑贞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严重创伤。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