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吃山楂卷吗:转载余胜泉老师文章:技术何以革新教育——“ICT技术开启未来教育圆桌论坛”发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8:19:30
转载余胜泉老师文章:技术何以革新教育——“ICT技术开启未来教育圆桌论坛”发言360docimg_0_2011-01-13 21:58:07  
在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有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觉得技术对教育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怎么会可能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革命性影响只不过是学者吹牛而已。当信息技术仅仅是工具的时候,其影响当然十分有限,而当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信息化设备、各种廉价的移动交互设备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价格越来越低廉,功能越来越强,功耗越来越低,人手一台电脑不再是什么梦想,每个学生拥有一个智能性的设备不再是什么梦想。当技术成为我们环境中的一部分的时候,它必然会对我们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石产生一个革命性的影响——即信息技术对我们教育赖以建立的认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身边的知识以指数的成长,我们生存的空间,无论是知识空间、人际关系,还是社会的变革,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英语中有大约540,000个单词,是莎士比亚时期的单词了的5倍。还有,每天有超过3000本新书出版。另外,对于一个学习技术的大学生来说,大一时所学技术的一半将会在大四过时。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技术生成和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知识是以指数曲线来膨胀,但是个人的认知能力却十分有限,如此一来,人类的学习能力和大脑存储能量以及我们的学习时间跟膨胀的知识总量之间落差越来越大。这种落差下,我们能不能把所有东西都放到课程里面来呢?以前我们总是在把知识迁移到学生的脑袋里面,通过老师的教授,把所有东西都存储在学生大脑里,现在我们能做到吗?
我们需要一种超越技术工具观的新认识。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把所有东西都存储在学生大脑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社会越来越复杂,信息量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学习实践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类只有变革学习和认知的方式,只能采用新的认知方式,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分布式认知。而信息时代人的认知方式,也相应转变为信息时代分布式认知。
什么是分布式认知?这个很简单,1234乘5678,你用心算的时候,计算的认知过程完整的发生在你的大脑里面,你用纸和笔来计算的时候,纸和笔一起和大脑协同发挥作用,一起完成一个认知过程。现在社会越来越复杂,完全依靠你的大脑已经不现实了——现在一座80层高楼的力学结构计算,你就是把爱因斯坦请来他也算不清楚,但是普通的大学生用计算机就可以很快算出来,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比爱因斯坦聪明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方式发生变化,人和电脑结合,一起发挥作用的方式,代替了传统以人为主的方式。这是现在人认知和驾驭社会基本的生存方式。分布式认知超越了“认知是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过程”传统的认知观点,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通过内部表征(如个体的记忆)与外部表征(如计算机或纸表征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传播和转移发生的,因此各种不同表征系统或表征状态之间的交互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重要特征。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现代人认知的基本方式,打个形象的比方,武侠小说中的顶级剑客是“人剑合一”,现在的学生是“人机合一”。
著名的传播学学者麦克罗汉有一句著名话“媒体是人类的延伸”,电视是我们眼睛的延伸,美国发生什么事我们立马就知道,但是媒体也同时塑造着人类。信息技术也是如此。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使得我们人变成一个多种感觉的人,使我们人变成内脑和外脑合一的人,改变了我们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体系。中科院院士戴汝为认为: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将会取代以个人为主的思维体系,人脑和计算机都是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以极快的速度,擅长准确快速的计算。又通过反馈的作用,来提高人的思维效率,从而增强人的智慧。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让人们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当技术对教育赖以存在的人类认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以后,技术还只是教育的工具吗?技术必然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现在认知的基本方式,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复杂,我们要善于利用工具来解决问题。现在学生更多追求人机合一,人和电脑的合作,是现在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才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我们的认知方式从以个人为主的认知方式,改变成人机结合的认知方式,这是一个根本性变革。所以在这个全新的基础上构建的教育大厦,必须要重构它的体系,重构它的文化体系,重构它的教育体系,重构它的认知的体系,当这种体系重构的时候,这个时候才真正的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影响。
另外,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人类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也使人类深深依赖于技术,离开技术人类将寸步难行。在这种依赖性的互动过程中,技术通过明确的规程,人本身也变成了人力物质,被整合于预先规定提高效率的目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技术的本质就是“座架”。在技术的“座架”的命定中,技术是人靠自身无法控制的东西,人被座落在此,被一股力量安排着、要求着,这股力量是技术的本质中显示出来的而又是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伊利也认为:“解决人的价值观与技术之间的冲突的方式并不是躲避技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是打破阻碍关于‘技术是什么’理解的二元论思考的障碍:不是其本质的利用,而是本质和人的精神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能够超越二者的创造”。在新的技术时代,我们只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达到就时代的目标,就有可能反过来被技术所奴役。比如PPT,很多老师就笑称是“骗骗他”,因为技术只是用来强化已有的东西,反过来人被异化了,从教师变成的课件放映员。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创造新的精神,新的文化,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体系,这样,我们才能超越。
技术将打破学习的“僵化与固化”,提供更多选择性。21世纪将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展示一系列重组教育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在座时间或其它因素来组织学习,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节奏来组织;学校开始将网络学习融入其中,为广大的学习者拓展了学习的机会。比尔·盖茨声称,“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到那时候,不论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网络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都应该被人认可”。当然,学校不会消失,但如果学校仅仅提供知识,就会被替代。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舒大军校长在一次会上说“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这就是时代的教育精神。
我们不要固步自封,而是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要加速推进技术进入教育的进程。有这样一个笑话,是说一个150年前的教师,经过时空隧道来到现代,发现现在的课桌、板凳、书本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他甚至可以直接去讲台讲课。而一个150年前的医生,经过时空隧道来到现代,发现各种医学仪器充斥其中,面对各种仪器符号数据他目不暇接,简直难以胜任医生这份工作。人们通常认为发展是稳步前进的,上完一个台阶之后再上一个台阶,在复杂性或质量上不可能出现任何飞跃。结果是忽视了新技术提供给个人、社会团体、教育系统或国家去实现质的飞跃的可能性,没有认识到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加速变革方面的潜力。人们错误地认为,在引入新技术之前,我们必须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例如均衡、教育覆盖范围、辍学、质量或课程的现实问题),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以贫穷和资源有限为由,拒绝让一个社会享有可以帮助其克服不利条件的技术和文化资源。这是极其危险的,就好像要等到每个人都有了鞋穿才开始修路一样!让社会弱势群体承受数字鸿沟的后果是不公平的,更何况数字鸿沟还在不断扩大文化和社会经济差距。50到70年代过来的人是信息社会的移民,而今天的90后和2000后则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如果我们剥夺这群原住民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这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能的。
人们往往对技术可能的负面影响感到恐惧,担心学生沉迷游戏、聊天、黄色等不良信息,担心他们进入陌生交际圈。面对此类问题,隔离不是办法、也不可能,关键是找到正确的替代品,让学生有成就。
推荐 |评论(0) |引用 |